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教案设计10篇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教案设计,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教案设计(篇1)
爱莲说
宋代: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注释
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教案设计(篇2)
《爱莲说》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衬托的写法。
3、课文注释中必须掌握的词语。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思路
猜谜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预习检测,基础巩固--问题引航、整体感知--重点分析,能力培养--拓展延伸,知识归纳--布置作业,能力检测。
教学方法
1、采用朗读法、质疑点拨法、讨论法。
2、采用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记得,七年级时我们学习过一篇课文《行道树》,作者是借行道树的形象来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像这种借助某一事物来表达某种思想或感情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爱莲说》(板书课题 作者)
2、设谜导入
(1)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2)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3、利用电脑软件(千姿百态的荷花,配古曲《水中莲》)。现在,大家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你觉得莲花美么?美在哪里?美可以分为很多: 妖娆之美、气质之美、 端庄大方之美、 高雅之美、古典之美、 成熟之美、(高洁、 高雅、自然之美、、、、、、)不仅同学们觉得莲花美,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哲学大家,周敦颐也觉得莲花非常美。为此,他还特率领人在他的府邸旁边挖了一个四十余丈的池子,在池子里面种满了莲花,在池子上修建弯弯曲曲的木桥,搭了一个亭子,并取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于是并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二、了解本文的体裁和作者。(播放图像)
1、 题解
“说”的介绍。
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怎么解释呢?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2、作者简介(放作者图像)。
教师补充: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在听读的时候,给文中的生字生词注上音,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与停顿。(按“读”放课文录音)
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声音响亮,精神饱满,注意节奏与语气。划出描写莲花句子的停顿。
四、要学习古文,我们首先的把文章的意思弄明白。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时间:三分钟,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没有,我就有问题要问你们了?
五、分析课文
问题1:前面我们谈到周敦颐也爱莲花,还特修建了莲花池,他把莲花比作什么?他爱莲花的什么?
讨论并归纳: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那些品质?
莲 君子的品格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不妖) 高洁、庄重
体态香气(中通……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气质(亭亭……亵玩焉) 清高
君子所具备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仅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吗?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这种借助某一事物来表达某种思想或感情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予独爱……)
3、文章写了莲,还写了那几种花?分别比做什么?
菊花和牡丹。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4、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它是花中的隐士,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我周敦颐也和陶公一样,是品格高洁的人。
因为牡丹雍容富贵,历来被人们当做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高洁的品质,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用作陪衬。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5、这三种花分别代表哪三种处世态度?
隐逸者呢?(课文注释: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
君子?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纯洁无瑕的。它具有君子的品德: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6、作者对这三种花态度怎样?
菊 隐逸者 惋惜 正衬
牡丹 富贵者 鄙视 反衬
莲 君子者 赞美
六、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
1、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一不一样?不同之处在哪里?周敦颐和陶渊明都是洁身自好的君子美,你认为人他们的生态度一不一样?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陶渊明隐居避世了,我还坚守在官场。
生:我是出淤泥而不染,陶渊明是躲淤泥躲得远远的。(众笑。)
师:聪明!我们才学习了《桃花源记》。陶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了隐居。他在自己的心里幻想出了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他最后选择的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生活。但周敦颐不是这样的。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这就是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
但是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个人的个性气质、以及具体的时代背景有关,选择虽不同,但都显著有别于趋同富贵失掉自我的芸芸众生,所以其人格都同样伟大。来,让我们再
朗读一遍那流传千古的名句。
(齐深情诵读“予独爱”一句。)
七、延伸拓展
如今。我们的学校也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打架,逃课同学之间互相攀比“,)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高尚的节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能力训练
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梅花 ,因为它 (傲霜雪而不调,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九、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将刚才的造句扩充成一篇小短文 ,写清自己喜欢某种花的理由,写在作文本上。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 独爱 (正衬)菊 傲霜斗寒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反衬)牡丹 雍容华贵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纯洁无暇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王紫玲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教案设计(篇3)
一、说教材。
《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和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并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作为本文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五、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题。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
播放多媒体课件,可以一开始把学生带入情感高潮,在最短时间内,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
学习内容:
1、什么是“说”?
2、关于作者的情况。
3、看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同时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4、学生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学生结合文后注解和有关资料,理解文意)
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这一阶段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
(四)、探究学习、质疑解惑。(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1、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内容。
(1)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2)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3)老师综合归纳: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这篇文章美在四个方面:“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
(4)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2、质疑解惑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效引导学生质疑解惑,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集合式------集中学生所问,教师汇总,再作解答。
逐一式------学生质疑,教师及时解答。
切磋式------归纳学生所问,然后学生互议,再作解答。
以上三种方式,可以交替使用,互为补充。
(五)、指导背诵: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本阶段学生能基本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教师用简洁语言进行小结,让学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本文用了119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
(七)、布置作业。
1、巩固本课所学。
2、向课外延伸,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体现教学直观性)(一)
貌美品美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体态香气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端庄
风度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圣洁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教案设计(篇4)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课文《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处污浊环境,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阿,豁然大度的生活态度,我组织了学生展开大讨论,后来我提出:学习这篇文章有没有现实意义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有的说:“做人要随和,要亲和,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因为社会需要的是胸怀大志,无私奉献,能与人和睦相处,诚实敬业的人。”有的人说:“本文在当今生活中还教育和鼓励人们在浮躁的现实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还有的说:“我认为有意义,但很难做到。坚守独立的`人格,需要有坚强的毅力。”
当大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到此,我就告诉他们:“是的,我们在学习知识时,一定要保持宁静,挥别浮躁,否则学到的知识就不扎实。你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教案设计(篇5)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能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探究,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旨,理解文章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花,但因审美的差异和志趣的不同,对花的喜爱不尽相同。有的爱多情的玫瑰,有的爱富贵的牡丹,有的爱芳香的茉莉,有的爱傲雪的红梅……反过来,我们从对不同的花的爱好当中,也能品出相应人的追求与志趣。
1、板书课题
2、认识作者
3、题解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二、研读课文
(从读莲--释莲--品莲--识莲四个环节来研读课文。) 这节课重点在前三个环节。
1、“读”莲
(1)听配音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敦 (dūn) 颐 (yí) 蕃 (fán) 淤(yū) 濯 (zhuó) 涟 (lián) 蔓 (màn) 亵(xia) 逸 (yì) 鲜 (xiǎn) 噫(yī) 予(yú)
(4)齐读课文
(5)指导诵读 :
比较诵读,读出“之”、“而”、“焉”等词舒缓语气,增加韵味的效果。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独爱莲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爱菊,陶后鲜有闻;爱莲,同予者何人;爱牡丹,宜乎众矣 。
(6)再次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语气和停顿。
2、“释”莲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句意,对子讨论疑难问题。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难字难词问题。
(3)练习巩固重难点词句。
(4)齐读课文,读出对字、词、句的理解。
3、“品”莲
(1)提问: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提问:这个句子,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
这个句子,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方面进行描写。 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3)品读对莲的敬佩、赞美之情。
唐一间
[《爱莲说》微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教案设计(篇6)
八年级上册《爱莲说》说课稿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将两者统一起来呢?就必须加强对语言的训练,通过对外在的语言的“诵读DD品味”,来“感悟”文学作品内在的形象、意境等而新的课程标准,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自主、合作、探究”,那么在课堂上该如何体现呢?现就以《爱莲说》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说教材
《爱莲说》是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文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莲花”来表现作者的理想的
二、说教法:
●诵读法由于本文是文言文,文章简短,意境优美,富有韵律
●点拨法对于学生来说,文章中有些字词是不能理解的,就需要教师的点拨
●传统的诵读与现代多媒体的结合由于学生的年龄关系,在诵读的基础上,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学法
● 自主学习:
对于基本的文学常识(如作者、关于“说”,对文章字词的疏通,对文章的基本理解
● 合作学习:
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由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合作来完成
● 探究学习:对于课文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莲花”与“君子”的关系,作者的思想,托物言志的`写法等)
四、说教学的过程
(一)、引入课题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
(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
学习内容:
1、什么是“说”?
2、关于作者的情况
3、看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同时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4、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这一阶段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
(四)、探究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内容
1、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2、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3、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
4、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5、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
“莲花”与“君子”的联系
(六)、指导背诵: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男女生分段朗读, 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本阶段学生能基本背诵课文
(七)、课文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作者的思想过时吗?
五、总结
从课程的设计来看,能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来看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教案设计(篇7)
《爱莲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泸州市长江学校 郭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常用虚和实词,翻译全文。
2、对韵文有初步的认识。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预习,自读课文,读准确字音。
2、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勾画难懂的句子。
3、课堂上同桌交流,互相补充翻译。
4、师生合作,共同研讨、分析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抱负与情操。学习作者不同流合污,正直豁达的品德。
二、教学重点
1、诵读中品味文章。
2、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梳理大意。
3、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对托物言志手法和衬托手法运用的理解。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二)检查预习
1、大家知不知道东晋的陶渊明喜欢什么样的花?
菊花
2、有什么诗可以作证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那菊花象征着什么样的人呢?
隐士
4、那么,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
莲花
5、那他喜欢莲花的什么?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那莲花象征着什么样的人?
君子
这一环节以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个检查。能够回答这些问题说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基本理解。
(三)进入新课
1、请学生朗读、翻译课文,先对不理解字词句提问,再由同学间相互帮助解决。
2、老师提示重点掌握的字词。蕃 濯 妖 亵 鲜 之 其
这一环节,再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字词句的解释。提醒学生积累词汇,学会翻译。
3、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喜欢莲花,把它喻为君子,那么莲花的品质和君子的品行到底有何相似之处呢?边读边思考。
莲花 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 不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
濯清涟而不妖 不孤高自诩 庄重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豁达 心胸开阔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美名远扬 洁净端庄
4、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5、补充:作者身处哪朝哪代?
北宋
6、从文中能否看出,北宋盛行的是什么风?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追名逐利,追求荣华富贵之风盛行。“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之爱,亦乎众矣。”
7、为什么这两句可以说明这一问题,牡丹象征着什么?
牡丹象征着富贵者,很多人都喜欢牡丹,即说明很多人都喜欢追求荣华富贵。
8、那作者在这种世风之下,却独爱莲花,表明什么?
表明他不愿同流合污;表明他不追求荣华富贵;表明他对追求荣华富贵之人的讽刺和鄙视。
9、那喜欢菊花的人,在当时又如何呢?作者对此的态度如何?
陶后鲜有闻。表示遗憾,惋惜。
10、标题《爱莲说》表明作者要说的是莲。想想为何还要说菊和牡丹?
为了衬托莲,突出莲的品质。
这一环节着重对课文的分析、理解。难点在对君子品行的归纳。学生只要能悟到一点相似之处就可以了。比如,濯清涟而不妖,学生只要能说出,不妖娆,不骄傲就足够了。
从文中看北宋的世风,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探寻本文的主旨。
(四)再读课文,感受莲花的高洁。
(五)教师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三种花,也认识了三种人。知道了君子所具备的品质。我们在赞美作者同时,还要向作者学习,做一位谦谦君子,流芳千古。今后我们就要像莲花那样,一起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郭燕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教案设计(篇8)
《爱莲说》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 审核: 主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熟读并背诵全文。
2、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 教学重点:
1、 能顺畅地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
2、 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三: 教学难点: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掌握本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学习过程 :
(一)、预习导入:
1、 了解“说”这种文体
”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3、读准字音。
颐( ) 淤( ) 濯( ) 亵( )
清涟( ) 不蔓( )不枝 噫( )
鲜( )有闻(二)课堂探究
(二)课堂研讨
1、初读美文
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朗读流畅 ,把握节奏
2、听录音,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及情感
3、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蕃: 独: 染: 濯: 益: 植:
亵: 鲜: 宜:
重点句子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找出文章主旨句
5、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写莲的,分别赞美了君子的哪些品格?
6、文章为什么写菊和牡丹?
7、文章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
1、 积累关于莲花的古代诗词。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心的认识和看法?
(四)反馈检测:
1、《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 ( ) ②亭亭净植( )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 ④何陋之有 之:
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堂探究
2、语气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应轻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作者抒发自己志向的一句,应用慨叹的语气来读,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则是对世人追求富贵之风的一种鄙夷,应用讽刺的语调读。
“菊之爱”一句,有惋惜的意思,陶渊明虽不同于世人,但是和作者的喜好也不尽相同,作者认为只有像莲花这样“出污泥而不染”才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对“菊之爱”一句应该读出惋惜的语气。
第二段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是肯定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后面的“莲,花之君子者也”是强调的语气,应比前两句读得重一些。
4、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5、生长环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可亵玩焉。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志洁行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端庄令人尊重
6、菊:品格高洁超凡脱俗--正衬
牡丹: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反衬
7、运用了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了作者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节操
反馈检测参考答案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T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1.①多(0.5分)②树立或立(0.5分)12.D(2分)13.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g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 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 1⑷①的 ②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1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6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gjw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教案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悟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语文教案-《爱莲说》教学设计。
2、教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分为:”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2、课前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3、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动为本文设计板书。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莲花导人新课。
2、同学交流搜集的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爱莲说》教学设计》。
3、介绍”说“文体的概念。
二、诵读环节。
1、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2、同学交流课前设计的板书并介绍设计意图。(展示台投影)
3、二读,个人读,小组读,教师读,大家评。
三、悟读环节。(先听多媒体配乐朗读,然后小组讨论问题。)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原话回答。
2、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3、质疑,解疑。
四、拓展环节。
1、仿句。
2、”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莲花的自然属性,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谈谈你们联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五、小结。
1、结束语。
2、三读,深情地背诵全文。(背景音乐)
六、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教案设计(篇10)
八年级语文上册《饮酒》教学设计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体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本诗内容理解难度不大,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易为学生接受。因此,应在查找相关资料的帮助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寄寓的情感。
3.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积累,浅层次的诗歌理解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诗句的赏析,作者情感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因此,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在读中理解诗歌内涵,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目标
1.通过诵读,能够体会本诗的韵律;
2.通过批注赏析,能够品味诗句中生动传神的字、词、有意味的句子;
3.通过结合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能够理解本诗的思想情感。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把握语气、语调、语速,通过和不同诗歌的比较,体会不同诗体不同的韵律特点,以此检测学生的朗读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品味其中的含义,理解诗歌大意。给学生一个例子,体会关键字词所传达的情感,随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赏析,感受诗歌用字的精炼传神。同时,在活动中检测学生品读、赏析诗句的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根据课前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探究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此检测学生利用资源,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师生一起谈一谈与酒有关的诗句,由此引出陶渊明及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一诗。
环节二:初读诗歌,体会韵律。
活 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诗歌的韵律。
朗读指导
1.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2. 学生自读并展示,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课七言律诗《雁门太守行》和词《渔家傲》中的句子,进行比较朗读,体会不同体裁诗歌的韵律特点;
3. 学生听读并展示,注意把握语气、语调、语速。
(评价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语气、语调、语速恰当的能力)
环节三:批注赏析,品味诗句。
活 动:请同学们选出自己觉得生动传神的字、词、有意味的句子,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赏析指导
1. 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批注赏析示例,使学生了解批注赏析的角度、内容和形式;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批注,小组共享、展示、点评;
3. 老师及时反馈点评,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优化批注。
(评价学生品读、赏析诗句的能力)
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活 动:请同学们交流课前自己查找的相关背景资料,探究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探究指导
1. 学生小组交流、探讨,将自己查找的资料和组员分享;
2.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1)通过结合陶渊明的身世遭际和本诗的创作背景,了解到他生活贫困但“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节操。归隐田园,追求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
(2)阅读诗歌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必须从诗歌的本身出发,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真意”。
3. 带着对主旨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评价学生利用资源,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拓展延伸
活 动: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距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有千年之久,你对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运用本课所学诗句,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
附:
所需条件:多媒体设备,教师自制PPT;打印《饮酒》(其一),人手一份。
作业设计(课后使用):阅读陶渊明《饮酒》(其一),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自学《饮酒》(其一),出一份手抄报,系统地整合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诗歌情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