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精选17篇)
《走向生活》 篇1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可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他究竟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总统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2.从文中找出“我”提出的问题及总统夫人的回答。
三、分小组学习
1.读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罗斯福夫人为什么要那样回答?她的话在科宁斯身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2.组内交流。
3.集体研讨。
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题目的真正含义,深化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五、总结
结合自身谈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写出你的座右铭。
附:板书设计
9 → 广交朋友 → 增添快乐
教案点评:
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通过读、想、画、写、议,自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感想。对于含义较深刻的句子,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帮助学生理解,使其深化认识和理解。
探究活动
当一次小记者,采访校长,老师或社会名人,采访前,注意收集资料,作好准备。然后把自己采访的过程写下来。
《走向生活》 篇2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功成名就、迫不及待、始料未及、不假思索、座右铭、菀尔。
3、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启迪。
【教学重、难点】
结合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教学准备】 字幕投影。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你害怕与陌生人见面吗?如果与你见面的是教师、校长呢?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得到的是意料之外的回答。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按“阅读提示”自读课文。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出示课件
2、按照“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在书上勾画、批注、写感想。
⑴ 从文中找出“我”提出的问题及总统夫人的回答。
⑵ “我”提出的问题是:“请问夫人,在您会晤过的人中,您觉得哪一位最有趣?”
⑶ 总统夫人的回答是:“戴维?科宁斯”,“我一定会选中你:戴维?科宁斯。”
⑷ 罗斯福夫人为什么要那样回答?她的话在科宁斯身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3、提出疑问,默读思考,勾画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三、精读课文
1、师生共同确定精读部分“我”采访罗斯福夫人时的谈话。出示课件
⑴ 说一说,作者这次采访富有戏剧性的地方
(双方地位悬殊:一个是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前总统夫人;采访过程出人意料:“我”做好准备,胸有成竹地提了一个自认为最有趣的问题,回答却始料未及;采访结果出人意料:“我”由开始的紧张到充满信心,由震惊到轻松自如,由报道获奖到领悟人生哲理,可谓一波三折。)
⑵ 结合感受最深的句子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罗斯福夫人的一段话,深人体会走向生活,广交朋友,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既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又能走向成功。
2、用“~~~”画出罗斯福夫人说的话。两人一组,分角色朗读对话,再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熟悉对话内容。
四、分角色朗读
1、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采访罗斯福夫人的段落,练习读出在采访过程中“我”的胸有成竹、始料未及、深感震惊、轻松自如的心理变化;读出罗斯福夫人的亲切自然与深有感触。
2、找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创设情境,引导感悟出示课件
1、假如现在是在电视台,正在进行“走近名人”栏目的现场采访与拍摄,谁来扮演作者戴维?科宁斯?谁来扮演罗斯福大人?那么老师是什么身份?(主持人,用书卷作话筒状)同学们呢?(现场观众)
2、请两位“嘉宾”──“戴维?科宁斯”、“罗斯福夫人”上台就座(可拿书!能不拿书更好)。
3、教师主持: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美国前总统夫人、举世闻名的罗斯福夫人(欢迎)和《西部报》记者戴维?科宁斯先生(欢迎),还请来了现场观众××小学××班的同学们,欢迎大家的到来。
下面,戴维先生将现场采访罗斯福夫人。(两学生即兴表演采访的对话,用自己话说,谈话主要内容要以书上为主。即兴表演课前不排练,一次不行可稍加指导,再来一次。)
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听了两位嘉宾的谈话,你们有什么感想呢?你们想对两位嘉宾提出什么问题吗?(教师走入学生中,随机“采访”,并将话筒交给想发言的学生。)
生:戴维先生,祝贺您,您的采访非常成功!我也想现场采访您:罗斯福夫人的话对您有什么启发呢?(可联系到最后两段)您的采访非常成功,是什么原因呢?(可联系到他做的准备工作。)
生:尊敬的罗斯福夫人,您的话真是太精彩了。请问:您为什么那样回答呢?(全班再感情朗读13自然段。)
掌声欢迎两位“嘉宾”回到座位上。
4、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人小组,练习模拟采访。
六、随文积累
1、出示课件:
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戴维?科宁斯
这是作者采访后的收获,将罗斯福夫人的话作为生活的座右铭。多读几遍,认真体会。
2、仿照写一写自己的生活座右铭。
3、介绍收集的资料或名人名言。加深对“广交朋友”意义的认识。
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⑵ 朋友的眼睛,是一面明镜。──富兰克林
⑶ 鸟儿有巢,蜘蛛有网,人类有友谊。──布莱克
⑷ 友谊,那心灵的神秘的结合者!生活的美化者,社会的巩固者。──罗伯特?布拉亥
⑸ 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了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西塞罗
七、课后拓展、布置作业
1、读了这课,你有什么感受,把它写下来。
2、利用课余时间,当一次小记者,采访校长、教师或社会名人。采访前,注意收集资料,做好准备;采访后,把采访过程写下来。
3、把《走向生活》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周围的亲友听。
【板书设计】
9 走向生活
采访前 充分准备
采访时 轻松自如
采访后 得到收获
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目标:
使学生明白学习与生活都需要收集有关的资料、收集资料的作用及怎样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无阅读、写作文,还是进行口语交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等,处处需要我们收集有关的资料。那么,收集资料有什么作用?怎样收集资料?(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学习读写例话――《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
二、自学例话,交流点拔
1、自由默读,思考勾画
(1)阅读文章,注意收集有关资料有什么好处。
(2)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哪些。
2、全班交流,教师占拨。
(1)结合文中例子、所学课文或课外所阅读文章,谈谈收集有关资料的好处。
(2)交流收集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确定最适合本地人际的方法,一般来说最主要、最常用的是查阅书报杂志。
(3)如何查阅书报杂志?(先看目录、标题,再找到相关页码、版面快速浏览,然后从中找出需要的资料摘抄、剪贴或复印。)
三、互相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
交流内容:平时收集的与本单元所学四篇课文有关的课外资料。
交流方式(出示小黑板,下列方式请任选一种):
展示、介绍图片
播放音像制品,一般不超过3~5分钟
朗读文字资料片断
交流过程:先独自或小组合作准备,再上台向全班展示介绍,教师随时激励学生收集资料的热情,充分肯定好的点子、办法
四、布置作业注意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为口语交际、习作做好准备。
积累?运用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积累词语。
2、从短文《奇怪的大石头》的阅读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⑴ 读读文中的16个词语,看看可以分为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⑵ 说说词语的大意,可以查字典理解词义。不必要求讲解词语的意思。
⑶ 质疑
⑷ 背诵词语。
2、全班简单交流。
二、阅读短文《奇怪的大石头》
1、初读短文,了解短文的大意。
2、小组学习
⑴ 李四光是怎样从一块奇怪的大石头发现第四纪冰川的活动的?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⑵ 同学之间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李四光的资料。
3、以质疑的形式在全班展开交流和讨论
⑴ 李四光小时候对这块大石头的由来产生了疑问,在从启蒙老师、爸爸那里都没有得到明确答案的情况下,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在学习了地质学后又专门考察了那块大石头,弄明白了它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儿来的。经过进一步考察,发现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懂得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现象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并且要好好学习、积累知识、注重实践、勤于思考,找出答案,也许真理便在其中。
⑵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原名仲揆,湖北黄冈人。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学地质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等)。建国后任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等。曾从事蜻蜓科化石和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行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注重研究构造体系对矿产分布的控制;并倡导将地应力分析用于地震及地区稳定性研究,取得了成效。著有《地球表面行迹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蜓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假如我会克隆,我要……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有关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关注科技发展的兴趣。
2、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步入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惊的科学奇迹。那么,你们都对哪些科学技术有所了解呢?
二、了解克隆技术
1、学生结合课前准备谈对克隆技术的认识。
2、教师补充介绍克隆技术成果。
三、明确口语交际要求
投影出示口语交际内容。
板书:假如我会克隆,我要……
1、自由读。
2、质疑。
四、展开想象,畅谈理想
1、学生交流。
教师可提示学生:你想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
2、班内典型交流。
各小组内推选一名想象最奇妙,最有益于人类的典型,在班内进行交流。教师针对每个学生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病和不良的交际习惯,要给予及时纠正,对交际中遇到困难的同学,要给予点拨和诱导。教师也可以利用范文加以引导。
五、发挥评价功能,激发交际兴趣
口语交际结束后,以各小组为单位,民主评选五名最佳表现者。评选标准:
1、有关克隆的想象奇妙,有益于人类。
2、交际过程中,表达流畅,讲普通话。最后颁发小小纪念品。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假如我会克隆〗
一、习作要求
把关于克隆的想象写下来。要写清楚想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
二、习作重点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习作指导
1、回忆引入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口语交际课上关于克隆技术的美好想象吗?想不想把你的想象告诉更多的人?今天就让我们把它写出来。
2、明确习作要求
投影出示有关习作的要求。
⑴ 自由读。
⑵ 质疑。
3、写法指导
⑴ 想象要大胆,力求新、奇、趣、有益于人类。
⑵ 要写清楚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
⑶ 构思要巧妙、脱俗。
4、注意问题
⑴ 所有的想象都要以有益于人类为前提,严禁胡思乱想。
⑵ 文章的中心是你想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千万不要把重点放在“我是怎样克隆的”方面。
5、范文点评
假如我会克隆
假如我会克隆,我一定克隆我的杰克。(开篇点题,中心明确突出)
前年,我用爸爸妈妈给的零花钱,买了一对小鸡。黄的我取名杰克,黑的我取名莉莉。它们着实叫人喜欢。软软的绒毛,清亮的眼睛,叫起来尖脆悦耳,跑起来活蹦欢跳,谁见了都想摸一摸,亲一亲。(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我精心地喂养着它们,嘴里往往念念有词,手里的饲料成了我“玩弄”它们的工具。它俩也真乖,只要听到我的叫声,便马上来了精神,扑楞着翅膀,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写活了,还为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后来,莉莉死了。它是被邻居的猫咬死的。看着死去的莉莉,我悲伤地流下泪水。杰克也围着莉莉悲哀地叫着,叫声十分凄凉,十分孤单。直到我打死了邻居的猫,杰克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有情有意。)
杰克慢慢长大了,脱了绒毛,换上了一身漂亮的羽毛,乌黑闪亮的长尾巴,金黄闪闪的颈毛和尾毛,红亮高大的红冠,俨然成了一个英勇的武士。(外貌描写真漂亮。选材典型,写出了鸡的“人性”。)它特别听我的话。我说“杰克,来,亲亲。”它就一下子飞上我的肩膀,将脸贴在我脸上。我说:“杰克,唱一个。”它便引吭高歌。我爸我妈却指挥不动,它只听我的指挥。爸爸妈妈说:“它还怪有人性的呢!”
可是,有一天,杰克也死了。它死在邻居的狗手里。爸爸妈妈发现后,飞快地追赶,虽然从狗嘴里夺回了杰克,而它却已气息奄奄了。妈妈见不能活了,使宰了杰克。
我伤心得很,我失去一个多好的伙伴啊!妈妈端上鸡肉,香喷喷的,可我吃不进,眼泪巴嗒巴嗒地直掉。(心里的悲伤写得细腻。)妈妈安慰我:“孩子,不要这样。你看,杰克虽然死了,但它的羽毛还在,你如果想它,就摸摸它的羽毛吧!”
杰克的羽毛插进花盆里,很漂亮。
杰克,我的杰克,我如果会克隆,我将会用你的羽毛,克隆一群杰克!那样,杰克就没有死。杰克就永远地给我欢乐。
【评析】
小作者将想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写得十分清楚。描写、抒情都十分出色。内容悲伤之中有趣味,真是范文啊!
我要克隆我自己
看动画片《西游记》,只见孙猴子拨一根毫毛,在嘴上轻轻地一吹,于是就变出了一群孙猴子。它们与孙悟空一模一样,本领一模一样,将妖精团团围在中央,直到打死或活捉妖精。一看见这种场面,我就怦然心动。我要是有这种本领多好哇!(联想广)
听说现代科学技术高超,发明了克隆技术,孙悟空不就是在克隆自己吗?我不也可以克隆一群我啊。(确实有相似之处)
爸爸望子成龙,叫我又学这,又学那。可我不感兴趣,不去学吧,不行,老师要点名,爸爸还盯暗梢,心不在此,但你必须人身在此,我分身无术啊!我克隆一个我,让他代替我去学钢琴,老师老爸都还以为我潜心在学哩,我不正好踢我的足球?(原因一)
现在,唉,也真是的,干嘛作业那么多?数学、语文、自然、外语,还加了一本又一本的《创练考》《精编》、《精练》,学习尖子们都叫嚷着做不完作业。把眼睛做近视了,把腰做歪了,把背做驼了,何况我这个差生呢?(语言优美,突出了作业负担过重。)对,再多克隆几个我,让他们都帮我做作业,一人一门课,这样,我不就解放了吗?(原因二)
听爸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西湖风景总相宜,黄山奇峰秀丽,泰山雄伟壮丽。可我是往之而身在家呀!我如果克隆出我,那我可就云游四海,游遍五洲奇山,阅尽人间春色,这也不枉此一生啊!(幽默风趣,又有对称美。)
喔,我还带着我的克隆体,随我去战斗。有一次,我发现了一个小偷,我勇敢地冲上去与他斗争,无奈我身小力薄,最后还是让小偷跑了。有了这一群我,再碰上小偷,我可真像孙悟空一样,团团将小偷围住,将他捉拿归案!(首尾呼应,结构安排恰当。)
啊?这一群克隆的我诞生之日,那可是我幸福之始啊!(总结全文)
【评析】
这篇文章幽默风趣,很有意思很有趣味。童心可爱,童心可叹。既表现了当代儿童美好的心愿,又批判了现代教育的不合理现象。
六、学生动笔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走向生活》 篇3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可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他究竟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总统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2.从文中找出“我”提出的问题及总统夫人的回答。
三、分小组学习
1.读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罗斯福夫人为什么要那样回答?她的话在科宁斯身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2.组内交流。
3.集体研讨。
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题目的真正含义,深化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五、总结
结合自身谈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写出你的座右铭。
附:板书设计
9 → 广交朋友 → 增添快乐
教案点评:
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通过读、想、画、写、议,自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感想。对于含义较深刻的句子,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帮助学生理解,使其深化认识和理解。
探究活动
当一次小记者,采访校长,老师或社会名人,采访前,注意收集资料,作好准备。然后把自己采访的过程写下来。
《走向生活》 篇4
教材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这个记者从罗斯福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态度的启示――主动走向生活。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 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指导或帮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 1 说说课文描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 介绍关于埃利诺・罗斯福的资料。
3 读一读课文的1~8小节,然后尝试着描述一下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如何?他作了哪些准备? 1 用汪国真的人生格言揭开本节课学习的序幕。
2 在学生交流资料的同时,教师相机疏通、点拨、做适当的补充说明,以便使资料的交流更简洁、通俗。
3 相机指导,以求学生能领悟到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
1 出示课题。
2 投影出示学习要求:读一读课文的1~8小节,然后尝试着描述一下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如何?他作了哪些准备?
1 交流初次见面,罗斯福夫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模拟采访过程
(1)读一读课文的9至14小节,把科宁斯和罗斯福夫人的对话分别用不同的线条标出来,对采访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
(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
(3)学生小组内排练;
(4)上台采访;
(5)细细地揣摩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进一步感悟广交朋友,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 1 相机总结:罗斯福夫人是一位充满了热情和智慧的女性。
2 对于再现采访,老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先读课文相关内容,明确采访内容;然后讨论采访应注意什么?(记者的注意事项,怎样表现罗斯福夫人等等);
3 采访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根据临场需要)
4 体会罗斯福夫人的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显得充实生动,避免说大话、空话。 投影罗斯福夫人的那段话,突出两个“强迫”。
1 体会科宁斯最大的收获。
2 富有激情地朗读收集的名人名言和人生格言。 1 引读课文第三部分。
2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 投影“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给我的生活赋予了价值,增添了欢乐。”
讨论写采访报道的角度。 帮助学生复习梳理科宁斯写的采访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写?
教
学
后
记
1 师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比如在与学生谈话交流时,既注意认真倾听,又注重适时的点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学习活动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其中“再现当年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过程”这一环节,我没有满足于课堂表面的热闹气氛,尽量消除“为表演而表演”的倾向。我始终把握住语文课的个性特征,一切学习活动着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不搞花架子,切实地帮助学生,给予学习方式方法上的点拨,使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地提高。课尾,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体现了他们对课文重点――罗斯福夫人那段含义深刻的语言由衷的领悟和感慨,从而掀起了整节课的高潮。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兼谈《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
常州市盛毓度小学孙建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体现对学生这一生命群体人文的关怀,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正是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努力构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1教学过程 的变化。整个课堂教学呈现鲜明的块状结构。“采访前”的内容通过“读――说”的方式来了解、体会、交流;“采访过程”采用现场模拟的活动方式来展开,使学生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习水平不断地有层次地提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采访后”通过老师引读、学生创作并朗诵自己创作的人生格言这一学习活动,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点。应该说,整个教学过程 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2教学内容的变化。《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而且要以课文为载体,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再现科宁斯的采访过程”,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并实践小记者的角色,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揣摩,讨论作为小记者采访时该注意些什么,从中耳濡目染了记者采访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同时又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体验的交流灵活地渗透“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勇敢地挑战自己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等为人处世方面的哲学思想。
3教学评价的变化。《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学习,激发学生思维。如对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我突出了两个关键词“强调”,建议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个性或生活经验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因为很多同学与罗斯福夫人的童年有相似的经历。有位女同学谈到,她是《常州日报》的小记者,第一次执行采访任务时,由于紧张、胆怯忘了词儿,脑子里一片空白,但她没有因此而溜之大吉,而是慢慢地强迫自己稳定情绪,理清思路,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从中,她体会到克服心理障碍,强迫自己勇敢地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中去,是可以获得成功和无穷的快乐的。我大加赞赏了她的勇气,并鼓励其他的同学也敞开心扉,大胆地交流。课堂中诸如此类精彩的发言举不胜举,从中不难发现老师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不再顾忌、揣测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从而能畅所欲言,在语言交流与思维碰撞中不断感悟,提升自己的认识。
再如,再现采访之前,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为采访的顺利进行提出自己的建议;小组为单位采访实践后,我建议学生自由地谈谈观后感,善意地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参与评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自主性。
4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走向生活》的课堂教学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提高了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如本课的结尾环节,我提出:刚才,我们都做了一回小记者,采访了举世闻名的罗斯福夫人。如果让你代科宁斯写这篇采访报道,你会从哪个角度来写?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因而采取的写作切入点也不尽相同。如用采访实录的形式写;从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那段话的理解开始谈;从介绍罗斯福夫人的生平开始谈;从科宁斯的采访收获来谈等等。
《走向生活》 篇5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可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他究竟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总统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2.从文中找出“我”提出的问题及总统夫人的回答。
三、分小组学习
1.读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罗斯福夫人为什么要那样回答?她的话在科宁斯身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2.组内交流。
3.集体研讨。
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题目的真正含义,深化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五、总结
结合自身谈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写出你的座右铭。
附:板书设计
9 → 广交朋友 → 增添快乐
教案点评:
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通过读、想、画、写、议,自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感想。对于含义较深刻的句子,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帮助学生理解,使其深化认识和理解。
探究活动
当一次小记者,采访校长,老师或社会名人,采访前,注意收集资料,作好准备。然后把自己采访的过程写下来。
《走向生活》 篇6
学生视角:
罗斯福夫人的话有什么深刻的道理?科宁斯的采访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呢?课文富于挑战性的生动情节,吸引着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思考:
课文记叙了一名校报记者――科宁斯,采访著名的罗斯福夫人的不寻常经历,激发人们热爱生活,走进生活,同时也渗透着对罗斯福夫人平易近人优秀品质的赞颂。课文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语言生动活泼,层次清晰。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抓住行文线索,结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人生观的启迪。
难点:理解走向生活的深刻含义。
重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特色:自读自悟,讨论学习。
信息资料:
1、收集文中有关人物的信息资料。
2、收集有关人生的格言警句。
教学要求:
1、懂得“走向生活”的深刻含义,结合收集的格言警句,使学生受到热爱生活,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影响。
2、抓住课文主线,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究合作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预习汇报
1、汇报朗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自学的字、词、句。
“初出茅庐、会晤、莞尔一笑、赋予”等词语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
3、报收集到的与文中人物有关的资料。
4、通过预习,你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5、质疑。
(以预习汇报的形式展开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便于教师组织,调整教学活动。通过预习也使学生初步地体会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读研讨,重点突破。
1、自读全文,体会“科宁斯”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呢?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
2、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和一个陌生人会晤并开始一种关系,这是生活中最令人感兴趣的。”
“后来我强迫自己欢迎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强迫自己走向生活,终于体会到广效朋友是多么使人精神振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课文的主线和重点词句,通过自读合作,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了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人生观的影响,这样摒弃了传统的串讲串问,繁琐分析,把语言积累与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畅谈收获,深入体会“走向生活”的含义。
1、你如何理解“走向生活”?
2、把收集到的有关人生的格言警句讲给同学听。
(拓展学生认知,积累学生语言,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3、课文总结。
四、实践活动
收集格言警句或名人故事,办一期关于“人生进取”方面的手抄报。
《走向生活》 篇7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词语:功成名就,迫不及待,始料未及,不假思索,座右铭,完尔。
2.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懂得走向生活,广交朋友,能给人的生活带来快乐。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点拨、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结合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二)解决办法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读、想、画、写、议,理解课文内容,对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可适当予以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感想。对于含义较深的句子,教师可适当予以点拨,使其深化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步骤
(-)设疑激趣
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可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他究竟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总统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2.从文中找出“我”提出的问题及总统夫人的回答。
“我”提出的问题是:“请问夫人,在您会晤过的人中,您觉得哪一位最有趣?”
总统夫人的回答是:“戴维•科宁斯”,“我一定会选中你:戴维•科宁斯。”
(三)自主探究
可让学生参照阅读提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罗斯福夫人为什么要那样回答?她的话在科宁斯身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四)合作交流
可先组内交流,然后集体研讨。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题目“走向生活”的真正含义,深化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五)总结
1.结合自身谈学习感受。
2.参加实践活动。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写出你的座右铭。
附:板书设计
走向生活 → 广交朋友 → 增添快乐
《走向生活》 篇8
生活的教育意义告诉我们: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性的决定力量。一方面它是教育的需要,教育是通过人类文化的传承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活动,而生活本身就是人生的过程;生活不仅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又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因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产生,因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迁,没有了人的生活也便没有了人的教育,生活永恒,教育也便永恒。另一方面,生活是教育的动力源,人的生活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基。教育以人为对象,就意味着以人的生活为根基,从而满足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现实生活空间为教育提供了范例,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来建构人的可能生活,生活的空间即教育的空间。所以我们的基础教育只有注重向学生生活实际的回归,才有可能建构起理想的人生生活。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教师只是一味地去分析课文的段落章节,让学生苦苦体会总结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对文章的独特理解与感受(生活经历不同想法也各有所异),从而导致他们在阅读过程很少有自己富于个性的见解,在写作中没有几个能真正透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在学习过程没有养成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体验与思考的习惯。
一、 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2、 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3、 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二、 生活中孕育教学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 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 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
3、 联系家庭,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活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走向生活》 篇9
走向生活
一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去感悟主动走向生活 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 再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戴维.科宁斯是如何进行“采访”的,学习采访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为综合实践做好准备。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1. 感悟“走向生活 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2. 理解罗斯福夫人话的深刻含义。
三 教学方法
1. 教师点拨引导,提问
2. 学生朗读课文,自主讨论交流
四 课前准备
1. 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并查出文中所用到的成语的意思。
(附:供教师参考)
初出茅庐:比喻刚踏进某一领域,还缺乏经验。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名字。形容名气非常大。
成竹在胸: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了全面的设想和安排。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
接二连三: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
玩儿一笑:微笑。
始料未及:没有预料到。
无拘无束:一点儿也不受拘束。
座右铭:写在座位右边,做警戒、提醒用的有教益的话。
赋予:交给,给予。
2. 搜集并积累有关采访的资料和方法。
五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 教学过程
㈠ 导入 (如图)
广阔的社会生活
个人的小圈子
㈡ 再读课文,让学生们想一想,以戴维的采访为线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自然段) 采访前 心情紧张,认真准备
第二阶段:(9~14自然段) 采访时 轻松愉快,自如交谈
第三阶段:(15~16自然段) 采访后 受益匪浅
(总结原因:走向生活即走向社会)
㈢ 难点分析
罗斯福夫人的话“……强迫自己欢迎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强迫自己走向生活,终于体会到广交朋友是多么使人精神振奋。”告诉我们要敞开心扉,突破心灵的封闭固守,要走向生活,即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我们才能接触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七 布置作业
㈠ 从查出的成语或词语中,任选五个词,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限。
㈡ 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当一次小记者,采访校长、教师或他人,通过课文启发学生体会采访前如何收集材料,做好充分准备,在采访中如何大胆与陌生人
交谈,并做好采访记录,采访后如何整理材料,并将过程写下来。把这次活动作为“走向生活”的尝试。
板书设计
走向生活
采访前:紧张准备
采访时:轻松自如 原因:走向生活
采访后:受益匪浅
《走向生活》 篇10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从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启迪――主动走向生活。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准备、大胆应对、广交朋友、主动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二是一采访为拓展点,进一步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准备一条自己的座右铭
2、搜集有关罗斯福夫人的资料
3、汪国真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记得去年学校庆典时,我班的蒋君锴同学超过采访了市长(出示当时的照片),请蒋君锴同学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是呀,要成功的采访好一个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采访前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还需要勇气和智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顺课文,理清脉络
2、作者向夫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她是怎么回答的。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交流
1、采访前,我的心情如何?是怎么准备的?
2、采访过程中,我向夫人提了什么问题?夫人是怎样回答的?
3、作者采访夫人有什么收获?
(获奖懂得“走向生活”这个人生哲学)
五、模拟采访,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模拟采访过程
(1)读一读课文的9至14小节,把科宁斯和罗斯福夫人的对话分别用不同的线条标出来,对采访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
(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
(3)学生小组内排练;
(4)上台采访;
(5)细细地揣摩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进一步感悟广交朋友,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
六、总结深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是呀,其实一句格言,一个座右铭会影响人的一生。你有人生格言吗?请写下来,贴在桌子的右上角,让这些格言时刻激励我们。
七、延伸
是的,只要我们摆脱了束缚,屏弃了羞涩,走向生活,广交朋友,那么我们的人生必将阳光灿烂。著名诗人汪国真送给我们一首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希望大家也能和他一样微笑着走向生活。
教学反思
1、师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比如在与学生谈话交流时,既注意认真倾听,又注重适时的点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习活动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其中“再现当年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过程”这一环节,我没有满足于课堂表面的热闹气氛,尽量消除“为表演而表演”的倾向。我始终把握住语文课的个性特征,一切学习活动着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不搞花架子,切实地帮助学生,给予学习方式方法上的点拨,使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地提高。课尾,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体现了他们对课文重点――罗斯福夫人那段含义深刻的语言由衷的领悟和感慨,从而掀起了整节课的高潮。
《走向生活》 篇11
教学要求:
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前几篇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懂得如何热爱生活。不管生活对我们如何,我们将永远笑着面对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2、仔细的品味始终的每一句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懂得对待生活的态度,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的生活怎样呀?
2、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
1、要求: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崎岖需指导理解
2、检查:指名朗读词语、生字。
三、理解课文:
1、思考:结合前几篇课文的学习,试着说一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2、学生小组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3、全班交流。
四、拓展:
学生搜集赞美美好生活的诗歌短文。
学生搜集的.诗歌生动多彩,读起来琅琅上口,有的学生更是自编
五、小结:
这首诗歌内容不多但短短的几句话却告诉我们生活的艺术:笑着走向生活,不管生活对我如何。
六、作业:
完成同步。
教学反思:
生活中酸甜苦辣什么都有,谁都会有,就看你怎样面对。课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段落表达自己的理解,学生反映积极,有的还联系上了自己的经历。从学生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待生活能够有正确的态度。
《走向生活》 篇12
如有位老师在“物质分类”的教学中。事先,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上课时由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物质并按其组成进行分类。学生对“保险丝到底是不是金属单质?”、“洗衣粉到底是不是碱?”等发生了争论,课堂气氛顿时沸腾,学生情绪高涨,愉快而迅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化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化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走向生活》 篇1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六语文走向生活教学设计1。
2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去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再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戴维.科宁斯是如何进行“采访”的,学习采访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为综合实践做好准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感悟“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2.理解罗斯福夫人话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
1.教师点拨引导,提问
2.学生朗读课文,自主讨论交流
四课前准备
1.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并查出文中所用到的成语的意思。
(附:供教师参考)
初出茅庐:比喻刚踏进某一领域,还缺乏经验。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名字。形容名气非常大。
成竹在胸: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了全面的设想和安排。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
接二连三: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
玩儿一笑:微笑。
始料未及:没有预料到。
无拘无束:一点儿也不受拘束。
座右铭:写在座位右边,做警戒、提醒用的有教益的话。
赋予:交给,给予。
2.搜集并积累有关采访的资料和方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㈠导入(如图)
广阔的社会生活
个人的小圈子
㈡再读课文,让学生们想一想,以戴维的采访为线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自然段)采访前心情紧张,认真准备
第二阶段:(9~14自然段)采访时轻松愉快,自如交谈
第三阶段:(15~16自然段)采访后受益匪浅
(总结原因:走向生活即走向社会)
㈢难点分析
罗斯福夫人的话“……强迫自己欢迎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强迫自己走向生活,终于体会到广交朋友是多么使人精神振奋。”告诉我们要敞开心扉,突破心灵的封闭固守,要走向生活,即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我们才能接触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七布置作业
㈠从查出的成语或词语中,任选五个词,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限。
㈡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当一次小记者,采访校长、教师或他人,通过课文启发学生体会采访前如何收集材料,做好充分准备,在采访中如何大胆与陌生人
交谈,并做好采访记录,采访后如何整理材料,并将过程写下来。把这次活动作为“走向生活”的尝试。
板书设计
走向生活
采访前:紧张准备
采访时:轻松自如,原因:走向生活
采访后:受益匪浅
《走向生活》 篇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体现对学生这一生命群体人文的关怀,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正是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努力构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1教学过程的变化。整个课堂教学呈现鲜明的块状结构。“采访前”的内容通过“读――说”的方式来了解、体会、交流;“采访过程”采用现场模拟的活动方式来展开,使学生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习水平不断地有层次地提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采访后”通过老师引读、学生创作并朗诵自己创作的人生格言这一学习活动,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点。应该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2教学内容的变化。《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而且要以课文为载体,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再现科宁斯的采访过程”,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并实践小记者的角色,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揣摩,讨论作为小记者采访时该注意些什么,从中耳濡目染了记者采访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同时又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体验的交流灵活地渗透“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勇敢地挑战自己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等为人处世方面的哲学思想。
3教学评价的变化。《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学习,激发学生思维。如对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我突出了两个关键词“强调”,建议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个性或生活经验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因为很多同学与罗斯福夫人的童年有相似的经历。有位女同学谈到,她是《常州日报》的小记者,第一次执行采访任务时,由于紧张、胆怯忘了词儿,脑子里一片空白,但她没有因此而溜之大吉,而是慢慢地强迫自己稳定情绪,理清思路,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从中,她体会到克服心理障碍,强迫自己勇敢地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中去,是可以获得成功和无穷的快乐的。我大加赞赏了她的勇气,并鼓励其他的同学也敞开心扉,大胆地交流。课堂中诸如此类精彩的发言举不胜举,从中不难发现老师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不再顾忌、揣测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从而能畅所欲言,在语言交流与思维碰撞中不断感悟,提升自己的认识。
再如,再现采访之前,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为采访的顺利进行提出自己的建议;小组为单位采访实践后,我建议学生自由地谈谈观后感,善意地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参与评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自主性。
4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走向生活》的课堂教学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提高了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如本课的结尾环节,我提出:刚才,我们都做了一回小记者,采访了举世闻名的罗斯福夫人。如果让你代科宁斯写这篇采访报道,你会从哪个角度来写?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因而采取的写作切入点也不尽相同。如用采访实录的形式写;从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那段话的理解开始谈;从介绍罗斯福夫人的生平开始谈;从科宁斯的采访收获来谈等等。
《走向生活》 篇15
小学英语生活化是《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等理念的具体化。五彩缤纷的生活是语言的源头,又是运用语言的沃土。因而我们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感受,谈体验,大胆探求,畅所欲言,使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学英语不再是一种抽象的语言学习,而是有血有肉,和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具体形象的活动。
一. 教材处理生活化,让英语贴近生活
小学英语教材本身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一幅幅插图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一篇篇文字短小精悍,极富文化底蕴。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也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能经常运用的知识。如同学们最爱逛的公园,动物园;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牛奶,冰淇凌;同学们挂在嘴边的一些日常礼貌用语……然而仅*书中的知识点还远远不能为学生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提供最佳的语言情景。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去收集生活中的英语,把他们带进课堂,为教学服务。如在教字母前,我收集了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缩写词:KFC, M, WC…搜集了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商品英语:餐巾纸上的soft, 牛奶包装上的milk,橘子汁瓶上的juice…还有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电脑英语:Windows, My files, E-mail…这些生活中的英语让学生在学习字母时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效率大大提高,也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
这样生活化的处理教材,唤起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并驱使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更多的生活英语。
二. 教学过程生活化,让英语走进生活。
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要求运用者必须在各种不同的场合灵活地运用各种句式,也就是能在生活中运用语言。以往教师牵着学生走,字字句句带读、跟读的做法,势必造成学生会背不会用的后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学英语,讲英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大胆开口说话,并根据教材内容,配以生活中的游戏竞赛,童谣儿歌,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掌握语言,运用语言,让英语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1. 利用生活中的音乐、游戏,激发兴趣。
兴趣是获得学习效益的强大动力,要让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始终保持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必须坚持愉悦式的教学。少年儿童好动,爱表现,对音乐及游戏有着天生的喜好。因而,把生活中的音乐、儿歌、游戏、竞赛带进英语课堂,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轻松的游戏中,兴趣盎然地学英语,学习乐趣不言而喻。
如在教“colour”这一课时,我唱起了自编的歌谣:丁丁是个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看看他都画些啥,Red,red,画个red红苹果,Yellow,yellow,画yellow黄香蕉,Brown,brown,再画brown巧克力,Blue,blue,画片蓝天是blue,White,white,画朵白云是white,Green,green,画片草地是green,Black,black,画块黑板是black。和着有节奏的音乐,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我唱了起来,学习情绪高涨,自然而然地学会了“colour”单词。
几乎没有学生会说:我不喜欢做游戏。这是由小学生的天性所决定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生活中学生爱做爱玩的游戏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数字时,我设计了“报数”的游戏;教学单词时,我设计了“击鼓传词”的游戏;教学句子时,我设计了“拷贝不走样”的游戏等等。
2.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开展教学
对一门语言来说,说话人说话的时间、地点、场合及身份等因素都制约着他说话的内容、语气等,要想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和活用语言的能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中去看、去听、去说、去感受,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如在教学 “A Birthday Party”这一课,可以把教室布置成开生日派队的样子,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浓烈的生日派队的氛围中,带上生日皇冠,生日礼物,蛋糕等道具,进行生活化的生日模拟情境表演,通过送礼物,唱生日歌,吃蛋糕等一系列的生活化的情境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重点词组句型“a birthday party”,“Which is for me, this one or that one?” “I’ll put it on my desk.” “Let’s have the cake.”这种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们身临其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在轻松愉快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了知识,受到了教育。
3. 通过生活化的活动表演,巩固知识。
语言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小学英语教材都有适合学生活动表演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亲自进行各种生活化的活动表演,不仅可以把知识巩固不留痕迹地融入到活动实践中,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与书本上的知识密切相关,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如我在巩固“Animal”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课前让学生各组准备一小动物的头饰:elephant ,panda ,tiger ,rabbit ,fox ,wolf ,dog , cat,教完生词后,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活动表演,各个“小动物”穿行在森林商店,水果店,文具店中购物,学生对动物的模仿表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对句型“I’m a/an….”“Can I help you?”“Thank you very much.”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乍一看,还真有点舞台剧的味道呢,这可都是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结果。
三. 作业设计生活化,让英语融入生活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裸。电话,电视,网络,广告牌,食品包装等处处可以看到英语。因此,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我们应树立大课堂教学观,设计一些精彩有趣的课外作业,而非机械性的抄写,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使英语真正运用于生活实际。
如让孩子设计一张“名片”,用英语写上自己的姓名、年龄、学校、地址、爱好等等,让孩子收集英语名言和谚语,制作英文书签,根据班级英语程度,让孩子编辑班级英语墙报和各类英语小报,编写看图故事等等,这些生活化的作业,学生特别感兴趣,因而全身心投入,想方设法查资料,绘画,设计策划,请教父母,乐此不疲,这样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又给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吸引力,也使英语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
总之,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这块生活舞台上,通过“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演一演”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活动,引导学生说英语,讲英语,最终,在绚丽多彩的生活中用英语,使英语真正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爱上英语。
《走向生活》 篇16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从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启迪――主动走向生活。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准备、大胆应对、广交朋友、主动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二是一采访为拓展点,进一步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准备一条自己的座右铭
2、搜集有关罗斯福夫人的资料
3、汪国真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记得去年学校庆典时,我班的蒋君锴同学超过采访了市长(出示当时的照片),请蒋君锴同学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是呀,要成功的采访好一个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采访前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还需要勇气和智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读顺课文,理清脉络
2 作者向夫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她是怎么回答的。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交流
1、采访前,我的心情如何?是怎么准备的?
2、采访过程中,我向夫人提了什么问题?夫人是怎样回答的?
3、作者采访夫人有什么收获?
(获奖懂得“走向生活”这个人生哲学)
五、总结深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是呀,其实一句格言,一个座右铭会影响人的一生。你有人生格言吗?请写下来,贴在桌子的右上角,让这些格言时刻激励我们。
六、延伸
是的,只要我们摆脱了束缚,屏弃了羞涩,走向生活,广交朋友,那么我们的人生必将阳光灿烂。诗人汪国真送给我们一首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希望大家也能和他一样微笑着走向生活。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汪国真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只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松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走向生活》 篇1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可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他究竟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总统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走向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2.从文中找出我提出的问题及总统夫人的回答。
三、分小组学习
1.读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罗斯福夫人为什么要那样回答?她的话在科宁斯身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2.组内交流。
3.集体研讨。
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题目走向生活的真正含义,深化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四、总结
结合自身谈学习感受。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写出你的座右铭。
附:板书设计
9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增添快乐
教案点评:
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通过读、想、画、写、议,自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感想。对于含义较深刻的句子,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帮助学生理解,使其深化认识和理解。
探究活动:
当一次小记者,采访校长,老师或社会名人,采访前,注意收集资料,作好准备。然后把自己采访的过程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