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历史教案设计 > 原始的农耕生活,(通用12篇)

原始的农耕生活,(通用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原始的农耕生活,(通用12篇)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1

  第2课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习了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对远古人类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要从距今的年代、生产生活状况等方面来学习。因而本课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既积极学习现在要学的知识,又联系过去学过的知识,通过对比比较,自己学会归纳总结采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证明。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落实目标)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正文 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学生先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

  3、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学生讨论)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一起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教材第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过渡:黄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本目由同学自学完成)

  自学后讨论:(自由发挥)

  1、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那些相似之处?不同之处? 

  结论:

  ①相同的地方: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由此人们也转向定居生活;都会搭建房屋;会制造陶器。在打猎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弓箭,猎物明显比以前增多了,人们就把自己吃不完或者是受伤的动物圈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此都产生了原始的家畜饲养业。

  ②不同的地方:

  a、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

  b、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

  c、南方人会挖井,这就可以使他们不一定非要住在靠近河边的地方,生产、生活范围也就不断扩大了。

  2、引导生看图进一步讨论分析、比较: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居民,他们的房屋建造式样会不同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

  结论:

  由于他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决定的。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那里地势低洼,建干栏式房屋可通风防潮,还可以防止野兽的侵袭。降水较多,防止水淹。下面还可以饲养牲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半坡原始居民在黄河流域,地处北方,天气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防寒保暖。

  大屏幕出示材料,结合材料想一想,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材料: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讨论后得出结论:改善了生存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的空间。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3、为什么河姆渡居民种植的是水稻而半坡居民种植的是粟?

  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

  4、引导学生理解《白虎通》引文的含义得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农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人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指导阅读第9―10页有关的“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

  第10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第一,人们想让死去的亲人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财产作为随葬品。

  第二,农耕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富增多。(社会生产力进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里的地位不同,有了贵贱之分;权力不同,所占有的财富也有了多寡之别,贫富分化随之出现。

  三、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填《我国原始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表》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活动区域 原始农耕

  (工具、作物)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约七千年 浙江余姚

  (长江流域) 磨制石器、骨耜、

  种植水稻 住房下面

  饲养牲畜 盖屋挖井、

  制陶、玉、

  乐器

  半坡

  原始居民 约五六千年 陕西西安

  (黄河中游) 磨制石器、木制

  耒耜、石刀、

  种粟和蔬菜 可能养猪 制造彩陶、

  纺织、制衣

  大汶口

  原始居民 约四五千年 山东泰安

  (黄河下游) 磨制石镰、石锄  制黑陶、白陶

  四、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七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生产: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生活:住干栏式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乐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生产: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生活:住半地穴式房子,会制造彩陶,还会纺线、织布制衣。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3.教育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思路 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复习与提问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  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  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耒

  4.农作物  水稻

  5.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  猪

  7.原始手工业  陶器  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 指导阅读复习提问:

  1.导入: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

  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从此有了农耕。(书7页提示)

  3.介绍、分析、提问三 阅读课问提示

  思考比较;

  回答老师的提问

  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

  1快速阅读思考

  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  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   粟

  5.原始手工业  陶器  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  石锄

  4.原始手工业:

  黑陶  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课时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有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 个典型代表:

  a.河姆渡居民

  b.半坡居民

  c.大汶口居民(时间、地点、劳动工具、农作物、手工业、饲养业、其他)

  4.讲: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5.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课时小结:

  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  2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

  3.拓展想象

  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

  4.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

  5.动手写一段小文章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6.完成目标 

  板     书     设     计

  2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  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  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耒

  4.农作物  水稻

  5.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  猪

  7.原始手工业  陶器  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  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   粟

  5.原始手工业  陶器  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  石锄

  4.原始手工业:

  黑陶  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思     路      设     计

  本课重点是我国的农作物粟和水稻,及南北方的差异,运用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的方法,学生好奇,观察细致。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3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学科

  历史

  设计教师

  教授内容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时间预设

  1课时问题预设:1.概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说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知识结构:1、河姆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已使用磨制石器,住干栏式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2、半坡原始居民:黄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半地穴式房屋,,饲养家畜,制造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3、大汶口原始居民:黄河流域,使用石镰,石锄,制造黑陶、白陶,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出现展示内容:阅读教材第7~9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氏族名称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

  地理位置

  房屋类型

  主要农作物

  家畜种类

  生产工具

  烧制陶器

  巩固达标:1.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周口店遗址

  2.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加工玉器                       d.烧制彩陶

  3.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场景是(    )

  a.种植水稻                        b.猪狗等家畜

  c.半地穴式房屋                    d.石斧等农具

  4.很多同学平常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下列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饭的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5.假如你去西安古城旅游,离你最近的原始居民遗址是(    )

  a.半坡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河姆渡遗址

  6.“民以食为天。”我国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玉米                      b.水稻和小麦 

  c.粟和小麦                        d.水稻和粟                    

  7.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不同的根本因素是(    )     

  a.饮食习惯  b.劳动工具    c.自然条件    d.劳动技术

  8.如果时空倒转,阿q来到某原始居民的住处,当地居民以粟款待他。说明款待阿q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 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9.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是(    )

  a.红山文化遗址、半坡遗址          b.大汶口遗址、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红山文化遗址        d.大汶口遗址、河姆渡遗址

  10.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经济活动的相同特点是(  )

  a.以原始手工业为主        b.以饲养家禽、家畜为主

  c.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d.以采集、狩猎为主

  11.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                       

  ①会种植粮食      ②会饲养家禽      ③会制造陶器     ④会建造房屋

  ⑤用针缝制衣服    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归纳生成1、河姆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已使用磨制石器,住干栏式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2、半坡原始居民:黄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半地穴式房屋,饲养家畜,制造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3、大汶口原始居民:黄河流域,使用石镰,石锄,制造黑陶、白陶,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出现课后反思: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全体学生鸦雀无声地望着我,就说明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当这种挑战来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细心观察并发现了摇头的同学,使得这一环节更有意义,激活了学生思维。  反思一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不自觉地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总是考虑能否按课前准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需要、情感没有真正地被重视。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多观察、多思考,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到学生身上。  我相信,对学生多一份关注,他会还你一个惊喜。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4

  1.《课标》中对相关内容的要求: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对“课标”要求的基本分析:

  识记层次要求,识记对象为“特征”。所选两个遗址分别反映了长江(东南)和黄河流域(西北)原始农耕文化的状况――集中和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原始农耕(以农为主的原始社会经济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基本情况。――农业(粮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江、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

  一个“等”字同样是留有余地,教材在原始农耕时代遗址图上还出现了红山文化(东北)和大汶口遗址(东),可说明两重点遗址是典型代表。大汶口还以楷体小字方式进行介绍,可与典型的原始社会形态作比较。

  3.教材内容分析: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生产内容和生活方式均与长江流域(浙江地区)的气候、自然状况有关。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与河姆渡应是一种并列关系(相差千年左右、基本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但教材介绍的范围更为宽泛(“……居民的生活”)。

  大汶口原始居民:小字不做硬性要求,可与典型的原始社会特点做比较。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是学习重点,中心是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4.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在导入新课时,建议先以提问北京人、山顶洞人每天劳动的内容是什么?这种劳动每天会有那几种结果?(生活来源不稳定,人们的居住点不易固定等)那么原始时代的人们又是怎样改变这种状况的呢?此时再运用导入框内容就较好了。其后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传说可信吗?――原始居民在“采集”实践中的“发现”产生了种植生产的“创造”(细心观察、思考,大胆尝试实践是创新的一重要来源)。――神农氏是无数原始农耕发明者的集中代表。最后要点出:开始农耕生活,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

  在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时(重点),建议先让学生分别归纳各自的农耕成就和特征(可通过列表形式――教参p20。河姆渡突出水稻的种植――可利用自由阅读卡材料。半坡突出粟、蔬菜的种植,箭头(弓箭)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以及纺轮),然后再让学生寻找和提炼他们的共同特征(教参p18)。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引用《白虎通》的引文,突出“因天之时,分天之利”――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要顺应自然,要注意科学合理、协调兼顾。(两地住房形式的差异对比。河姆渡的水井有环保的特色)。

  三个世界之最(两个为大字)注意不要与河姆渡和半坡直接联系。在具体讲述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讲大汶口的内容首先回忆一下北京人的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对比大汶口中晚期的情形,了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此时已成为社会现实。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强化利用文物分析探究历史的意识。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5

  [教师讲解]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作工具,教民种植。那么,这里所说的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说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分、土壤、植被状况。这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的。距今约七千年。从考古发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种骨器的数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见的是骨耜。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8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稻秆、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而且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最早的。现在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师提问]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

  [教师引导]还能说明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还能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识。

  [教师讲解]对,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把干栏式房屋放大图与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架子楼相比,对照讲解,这样,效果更好些)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从食物来源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为生,辅之以渔猎;而河姆渡人则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即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从社会分工的情况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正处于最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没有明显的社会行业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之分。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写在黑板上:

  [板书]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2.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5.饲养家畜

  6.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学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历史,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两目看一下,按照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目的模式把相关知识点列出来。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看过书之后,我们共同把这两目的内容填在黑板上(学生念教师写)。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7.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教师讲解]同学们,在填过后两目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把知识更加系统一下:我们学习过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时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原始居民遗址,经科学技术测定,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历史。半坡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黄河流域的一个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现在,我们看课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这说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的骨制箭头、鱼钩和鱼叉等,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房屋呈圆形,但特别低。

  其实,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遗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每间房屋的面积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

  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课文中关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图是“半坡出土的纺轮”,这是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它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教师可以边讲边用实物示范)。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想一想,再和同学讨论一下,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有什么影响,进而联系到在建筑房屋时,饲养家畜时,各有什么影响?(此问题可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教师提问]既是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回答]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该问题可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教师讲解]在大汶口文化遗址里,我们首先要注意这几个问题:一、大汶口原始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二、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其次,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选几个代表表述。

  这几个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财产、阶级。

  学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是指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它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从当时的生活状况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种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等技术。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进入原始社会中期阶段,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很大进步,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使答案更完整、准确)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参照“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问回答。

  “私有财产”和“阶级”,可让学生对比前面学过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特点,得出财产的分配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的结论。(具体答案略)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6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培养观图、找信息、做结论的能力。

  二、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②、两个原始农耕典型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

  2、难点:家畜饲养、手工制陶和纺织业。

  三、 学习过程:

  1、请快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

  ①、河姆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        ,地点在          ,河姆渡原始居民能种植    ,用     工具耕作,能养    ,能    饮水,能制  器、  器、  器,住    式房屋。

  ②、半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        ,地点在          ,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    ,普遍使用    ,用     工具耕作,能养    ,用    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住    式房屋。

  ③、半坡原始居民比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物种类    了。

  ④、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种植的农作物    和    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友情提示: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的关系,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四、讨论: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2、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五、合作研究:

  分析干栏式和半地穴式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六、 自主整理,回味消化,全班交流,共同提升:

  自学过程中,你们小组还有什么疑问?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七、 自主检测我最棒:

  1、成下列表格: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地区 工具 农作物 家畜饲养 住房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人       

  半坡人       

  大汶口人       

  2、今天这篇课文,你能说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7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知识梳理】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河姆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      流域的      省      市,距今约       年,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世界上最早种植),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        的房子。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半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      流域的        省        市附近的半坡村,距今约        年,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世界上昨早种植),居住        的房子,能制造色彩鲜丽的        。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2、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3、假如你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             b.                     c.                      d.

  4、下列有关半坡农耕遗址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    b.能用麻纺线织布 

  c.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粟    d.内部有贵贱贫富之分

  5、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二、非选择题

  1、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三项世界性的贡献。

  a. b.

  2、观察下面原始农耕时代的房屋样式,你能说出它们各是哪一原始农耕遗址的什么样式的房屋?

  【拓展视野】

  1.(08盐城卷)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此地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

  作物是(      )

  a.水稻  b.玉米  c.粟  d.占城稻

  2.(08福建福州卷)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梳理】

  一:长江、浙江、余姚、七千、水稻、干栏式

  二:黄河、陕西、西安、五六千、粟、半地穴式、彩陶

  【自主检测】

  选择题:b.d.d. d.d.

  非选择题:1、河姆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半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

  2、a: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b: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

  【拓展视野】1、c 2、d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8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 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9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⑴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主要代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主要包括:距今时间,生活地区、主要农作物、居住房屋建筑的主要特点,原始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⑵学生通过小组方式合作学习,把课文内容转换成问题,举一反三,学会提问题的技巧;通过比较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     ⑶认识原始的农耕生活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提供大量的图片,使学生比较直观的了解这部分历史。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探究、竞争。     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体会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的认同之心,增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熟悉的儿歌《悯农》,提问:从这首儿歌中你受到哪些启示?(学生可能从珍惜粮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等方面谈)     师:在第1课中我们学到的原始居民仅靠在野外“采集”、渔猎为生,请大家想一想: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北京人或山顶洞人 生活时期的原始人,你认为仅靠 “采集”、渔猎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 生:交流、发言,得出结论:(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 师:那么,怎样才能改善原始人类的这种生存状态呢?     生:议论,…… 解决吃的问题 师:要想有固定的食物,就要进行农耕,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有了农耕,就可以过上定居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二、认定目标: a.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主要包括:距今时间,生活地区、主要农作物、居住房屋建筑的主要特点,原始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 b、初步认识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促进中国远古时代社会的进步。 三、自主先学:(5分钟)     学法指导: 认真看书,用铅笔标划,要求:     ①全:看全书,包括:导入框、大字、小字、引文、图片等课本上的一切信息,标划重点。     ②思:设置问题,提出疑问,以备交流。     教师巡视学生看书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以备点拨(二次备课) 四、展示点拨:     1、小组合作,你问我答[来源:学&科&网]     全班按座位组成四人或六人小组。每组设记录员一人,负责填写小组活动记录。每人轮流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问题(必须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否则为无效问题),并由小组其他成员解答问题。问题被正确解答后 再提出下一个问题。问题不能重复,直至小组内无人能提出新问题为止。

  小组活动记录表 班级:            小组成员:                            记录员:          问题摘要: 本小组共提出                      个问题,                                               同学提出的问题最多,                                               同学回答的问题最多。 本小组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是:                                                                       。     学法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提问题(不要把教师事先准备的问题塞给学生),而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引导,最后的合作学习成果是学生围绕着课本内容的提问和解答,并提出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2、班内交流:     各小组把本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向其他组的成员,由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决,教师适时点拨。     3、综合提 升:     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 探究一:你相信导入框内的神话传说吗?若不信,你认为农耕是怎样出现的? 学生自由发言。 (能认识传说与史实不同,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得出实际的农耕生活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观察、积累的结果。)     探究二 :阅读课本p8《白虎通》的引文――“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农民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各抒己见      师:归纳总结:农耕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 课件出示图片p9,指出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种植粟。而这两种作物都是我国最早种植的。 启发学生引申:人类应设法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知识的延伸: 课件出示袁隆平的人物图,简要介绍水稻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不仅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而且在水稻杂交的科学领域内处在世界领先水平,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对科学的崇尚之心。     师: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而且也影响着居民的定居生活。

  探究三: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 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 土木合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近海湿热或内陆干寒)他们在建造房屋时,各自是怎样考虑的?(通风防潮防兽或抵御风雨保暖)     探究四:观察历史 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历史结论。     师:在黄河流域的下游,在我们山东的大汶口也是原始居民的居住地,请看视频,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会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生:看录像后,简要讨论,贫富分化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私有财产的产生,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剩 余产品的出现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得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五、知识整合:     填写下列表格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生活地区 自然环境特征 原始农耕 原 始家畜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半坡 【小结】: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案 【认定目标】 a.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主要包括:距今时间,生活地区、主要农作物、居住房屋建筑的主要特点,原始畜牧业和手 工业的发展情况。 b、初步认识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促进中国远古时代社会的进步。 【自主先学】(5分钟)   自学指导:认真看书,用铅笔标划,要求:     ①全:看全书,包括:导入框、大字、小字、引文、图片等课本上的一切信息,标划重点。 ②思:设置问题,提出疑问,以备交流 【展示点拨】     1、小组合作,你问我答: 学法指导:每人轮流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问题(必须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否则为无效问题),并由小组其他成员解答问题。问题被正确解答后再提出下一个问题。问题不能重复,直至小组内无人能提出新问题为止。    2、班内交流:     各小组把本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向其他组的成员,由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决, 【综合探究】见课件 【知识整合】     填写下列表格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生活地区 自然环境特征 原始农耕 原始家畜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半坡 【课堂检测】:自主命题,同桌互查(5分钟) 【自评归纳】 自我总结主要收获 、认识,存在的问题(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 【自评】    a (   )    b (    )     c (    )      d (    ) 【组内互评】a (   )    b (    )     c (    )      d (    )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10

  新泰实验中学―XX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学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7~9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氏族名称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

  地理位置

  房屋类型

  主要农作物

  家畜种类

  生产工具

  烧制陶器

  二、合作探究:

  1.概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说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三、歌谣归纳原始农耕中华早,水稻和粟是代表。半坡河姆渡有房屋,半地穴干栏真奇妙。陶器石器样样有,生活水平日日高。

  四、达标训练:

  1.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周口店遗址

  2.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加工玉器                       d.烧制彩陶

  3.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场景是(    )

  a.种植水稻                        b.猪狗等家畜

  c.半地穴式房屋                    d.石斧等农具

  4.很多同学平常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下列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饭的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5.假如你去西安古城旅游,离你最近的原始居民遗址是(    )

  a.半坡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河姆渡遗址

  6.“民以食为天。”我国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玉米                      b.水稻和小麦 

  c.粟和小麦                        d.水稻和粟                    

  7.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不同的根本因素是(    )     

  a.饮食习惯  b.劳动工具    c.自然条件    d.劳动技术

  8.如果时空倒转,阿q来到某原始居民的住处,当地居民以粟款待他。说明款待阿q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 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9.北京XX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5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    )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10.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是(    )

  a.红山文化遗址、半坡遗址          b.大汶口遗址、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红山文化遗址        d.大汶口遗址、河姆渡遗址

  1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经济活动的相同特点是(  )

  a.以原始手工业为主        b.以饲养家禽、家畜为主

  c.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d.以采集、狩猎为主

  12.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                       

  ①会种植粮食      ②会饲养家禽      ③会制造陶器     ④会建造房屋

  ⑤用针缝制衣服    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13.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何种类型的房屋复原图?

  (2)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南北方房屋的样式为什么不同?

  14. 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学后反思】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11

  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产生的原因。

  2.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3.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山顶洞人与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并由此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

  4.通过学生课前的准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手工制作能力、小组合作、协调能力。

  5.通过各学科链接,有效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活动准备:

  学生:①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②学生分组合作表演小品

  ③学生动手制作电子文稿

  教师:结合本活动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帮助学生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归纳。

  活动步骤:

  1.学生通过观看表演得出“山顶洞人时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结论。

  2.学生表演: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是怎样走向农耕生活的?得出结论。

  3.学生通过电子文稿展示、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

  4.教师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得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这一结论。

  5.课外延伸。

  活动过程:

  1.学生表演。(时间:1.8万年前~70XX年前)

  镜头一  一群人在分享劳动果实,不经意中有一些掉在了地上。

  镜头二  一年后,他们再次经过此地,发现地上长出了几颗植物,并且上面挂着果实。他们又进行采摘,一位妇女若有所思,并随手种下几颗。

  镜头三  再一年后,这位妇女又来到此地,她发现自己有意种下的种子真的长出来,并且又结了果子。这位妇女非常高兴。

  镜头四  女子在播种,男子在打猎捕鱼。

  教师:引导提问:这一段表演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挥)

  (大意如下):说明了农耕生活的产生过程。原始的农业是从采集中形成的。妇女们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发现植物的果实掉在地上可以发芽、生长、结果。如此反复地进行观察和试验,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人工栽培,早期的农业劳动也就因此而产生了。

  教师:原始农耕生活产生了,下面我们来了解其中最典型的两个代表。

  2.学生展示电子文稿作品:(时间:距今70XX年~50XX年)

  甲组展示的画面有:典型的江南风光,河姆渡人的房屋,房屋的样式是杆栏式结构。房屋的底层拴着一些猪、牛等动物。在屋旁有一口水井。一群女子在稻田间劳动。男子在打猎,手中的工具是弓箭。

  乙组展示的画面有:半坡的房屋,样式为半地穴式。山坡上种有粟。一些人在制作陶器、纺线、织布。男子拿着弓箭在打猎。

  教师:引导提问:这两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学生讨论:(自由发挥)

  结论:

  ①相同的地方: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由此人们也转向定居生活;会搭建房屋;会制造陶器。仍然有一部分人在打猎。在打猎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弓箭,猎物明显比以前增多了,人们就把自己吃不完或者是受伤的动物圈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此都产生了原始的家畜饲养业。

  ②不同的地方:

  a、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杆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

  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它们分别由河姆渡和半坡人种植。

  c、南方人会挖井,这就可以使他们不一定非要住在靠近河边的地方,生产、生活范围也就不断扩大了。

  ③认识:(大意)

  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开始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且也发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人们的生活是与环境相互依存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教师引导提问: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农耕定居生活较之以前的原始渔猎生活,有没有进步性?如果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由此你能产生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言。(自由发挥)

  结论:

  生产力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类社会也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

  4.课外延伸:

  教师:今天的课堂上我们通过学习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农耕定居生活,相信大家对于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个作一番深入的探讨,着手写一篇小论文出来。

  背景资料:

  半坡遗址概况

  半坡遗址因发现于距陕西西安市以东6公里的半坡村而得名。1953年开始发掘,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共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发掘。考古人员在发掘过程中,共发现房屋遗迹40多处。出土的文物近万件,主要为农业、渔猎、手工业工具。

  陶器是半坡居民主要的生活用具,种类繁多,构思精巧。其中有一种汲水器──小口尖底陶瓶,距今约60XX年,它不仅设计美观,而且注重实用,其腹旁两耳带孔,可以系绳,入水时瓶口自然朝下,汲满水后又自动立直,充分利用了重力学原理,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半坡陶器基本为红色,上面大多绘有各种图案,主要有动物、人形和几何花纹等;有的刻有符号,据估计,这些符号可能是中国早期文字的起源。

  河姆渡遗址概况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处原始村落遗址,因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而得名。1982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叠压着4个文化层。在1973和1977年两次的发掘过程中,共整理出3000平方米。出土了骨、石、陶等生产、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6000多件。在距今70XX年左右的第四文化堆积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稻粒、谷壳。稻秆和稻叶层层叠叠,多厚达20~50厘米。据推测,稻谷堆积层的总重量当有120吨。刚出土时的稻谷色泽金黄,芒刺清晰可见,颗粒饱满。经检测,考古学家们认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在遗址发现了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建筑方法是以木柱为基础,上面架上横梁,铺上楼板,在楼板上立柱、架墙、盖顶。木结构之间采用垂直相交的榫卯及绑扎等方法连接。据推测,这种房屋应该是上面住人,下面用于通风、饲养家畜、堆放杂物。河姆渡的这种木质杆栏式房屋建筑,是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的,这里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而杆栏式建筑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性能,是当时人们的理想居处。

  由于河姆渡的海拔低,地下水位高。尤其是叠压在底下的第三、四层,长期浸泡在由大量腐殖形成的含有微酸性水分的水中,隔绝了空气,起到了良好的防腐作用,使大片木构建筑遗址和动植物遗址得以保存,为我们对原始社会农业、建筑、艺术、纺织以及对古地理、古气候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甑”(一种像蒸锅的器皿),这表明人们已经懂得利用蒸汽来蒸熟食物,这不能不说是对人类文明的又一大贡献。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12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 。

  2、 能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导航】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7-9页有关半坡聚落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8-9页“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一目的内容,找出其中包含的内容要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3、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农具有         、         等。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更大进步,陶器有了        、         。由于              的发展,            和           出现了。

  【共同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大胆发言)

  1、 课本第8页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2、 课本第10页动脑筋,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3、 阅读课本第11页自由阅读卡,想一想下面这幅图里的陶器,是河姆渡居民时期的生活用具,你能说出他有何用途吗?

  4、下图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它们是什么动物?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5、 搜宝大行动:从课文中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6、 当我们看到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场馆时,无不为其精巧的设计而叹服,而几千年前原始人类的房屋同样充满智慧。看图: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不同?

  【归纳整理】填表: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较简表

  氏族名称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  

  地理位置  

  房屋类型  

  主要农作物  

  家畜种类  

  生产工具  

  烧制陶器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下列远古人类中,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   ) a.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氏族时期  c.河姆渡时期 d.大汶口时期

  3.我国最早能喝上小米饭的居民是(   )a.山顶洞人  b.半坡氏族   c.大汶口居民  d.北京人

  4.下列关于氏族聚落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禽家畜b开始从穴居走向定居生活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d.半坡居民能建造干栏式房

  5.我们说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主要判断依据是(    )

  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b.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c.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 d.随葬品的多少

  课堂反思:(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原始的农耕生活,(通用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