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历史教案设计 > 八年级历史教科书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科书教案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八年级历史教科书教案(精选6篇)

在教学发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八年级历史教科书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八年级历史教科书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科书教案精选篇1

【课程标准】

2-3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4-2列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材分析】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秦统一天下得益于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教材重点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了解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认识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的概括、理解和分析、表达能力。通过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印发秦始皇补充阅读资料及学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预习,完成学案。课堂上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包括秦统一六国原因、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究竟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都交由学生讨论、思考、讲述、辩论。老师只充当领路人、启发者、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教会学生怎样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统一文字对中华民族意义重大,其他措施如制度上的创设影响中国二千多年等。同时通过辩论及课前的预习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也是一位残暴的君主。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

【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以学生小组学习为中心实行以下方法

1.讨论法(分组讨论秦为什么能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原因)

2.讲授法(由学生扮演小老师进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讲述)

3.辩论法(组织学生辩论——秦始皇究竟是千古一帝还是残暴的君主)

【学生准备】

(一) 认真阅读课文及老师下发的补充阅读,完成学案

(二)收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 收集资料,准备“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的辩论。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具体包括六个过程:诗歌导入,切入主题;小组讨论,引出主题;走进历史,引申主题;学生讲授,巩固主题;唇枪舌战,突破难点;课外延伸,思维拓展。)

教学环节(一) 诗歌导入。切入主题

【教师】请看大屏幕: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提问】这首诗描写描写的是秦始皇的什么形象和业绩?

【学生】描写了雄才大略、威风霸气的形象和一统天下的业绩

【教师】我们今天的课题就是秦朝一统

【承转】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要完成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进行激烈而残酷的战争。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主力就是作战勇猛、有“虎狼之师”之称的秦军。

【展示】威武雄壮的秦军视频。

【投影】战国七雄。

【教师】一起说说战国七雄的名称和位置。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秦灭六国的全过程。(课件动画演示)

(学生观察:先灭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

教学环节(二) 小组讨论,引出主题

【提问】(课件演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言:1.商鞅变法;2.秦国地理位置优越;3.秦始皇雄才大略;4.顺应了人民渴望统一的历史潮流等

【提问】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采用什么称号,自称什么,为什么这样称呼?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精神。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环节(三)走进历史,引申主题;

【提问】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他有哪些烦心事?秦帝国在统一之初碰到了什么困难?

【提示】 从西周公元前1046年分封建国至秦一统中国已经八百多年了。历经八百多年各国独自的发展,重新统一以后出现了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1.疆域空前辽阔,如何管理?

2.道路通行困难

3.文字多样

4.货币多样

5.少数民族的侵扰

6.反对中央集权制度、非议朝政的思想……

【老师】那么,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这些困难呢?

【学生】分别从政治上、经济上、交通上、文化上、统一思想、军事上加以解决的。

【老师】同学们归纳的真好,接下来请各小组派出小老师对秦朝巩固统一的六个方面进行解说。

教学环节(四)学生讲授,巩固主题;

【学生】六位小老师依次上台发言、解说秦朝在政治上、经济上、交通上、文化上、统一思想、军事上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及影响。

【教师】小老师们的发言真是精彩啊,看得出来,他们在预习的很认真,对秦朝巩固统一的知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种学习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承转】通过以上措施尤其是北击匈奴南征越族——秦始皇开疆拓土的贡献,秦朝疆域辽阔:东到大海,西达陇西,北接长城,南至南海,人口二千多万,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教学环节(五)唇枪舌战,突破难点

【承转】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任务:他统一六国;他派军队南开灵渠,政府越族;北筑长城,击匈奴;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他实行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按理,这么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应该很高。但恰恰相反: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司马迁:刻薄寡恩,心如虎狼。

贾谊:不施仁义,民心尽失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贽:千古一帝

那秦始皇究竟是千古一帝还是残暴的君主?我们今天来进行一场辩论。

【教师】将全班分成正方和反方,正反两方分别选出四名主辩手,其他同学分别充当正反两方的亲友团。正方和反方轮着说,说对一个观点记一分,请课代表计分,老师当裁判,其他同学作公证。

【老师】正反两方唇枪舌战,争论相当激烈(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学生有话可说)

【正方观点】

1.统一全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

2.始设皇帝称号,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统一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重要因素,延用至今

4.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大大便利国内经济交流

5.大修驰道、统一车轨,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6北击匈奴筑长城,南抚越族修建灵渠,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反方观点】

1.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施仁义,为了权力不择手段。

2.秦朝赋税极为沉重;老百姓还要承担无休止的徭役兵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秦朝刑法严酷,秦朝的暴政直接导致了秦帝国的覆亡

4.秦始皇极度奢侈:修秦始皇陵、骊山墓、阿房宫……

5.迷信,妄求长生不老药

6.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承转】正方同学辩的精彩,反方同学也毫不逊色。那么,究竟该怎样评价秦始皇呢?

【指点迷津】评价历史人物的仿法:我们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应该从全面来看问题,应该从他的大节上来权其轻重,特别要看他对于当时的人民有无贡献,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有无贡献。

【教师】因此,从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秦始皇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对中华民族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确是千古一帝;而站在秦朝人民的立场上看,他采取的是一种急政、暴政:赋税、徭役沉重;刑法残酷,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一刻不得消停:不施仁义,民心尽失,秦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这方面看,他又是残暴的君主。

教学环节(六)课外延伸,思维拓展。

【教师】关于秦朝、秦始皇、你还有哪些问题?

【作业】二、个人独立完成一篇小论文

题目: 我看秦始皇

我眼中的秦始皇

假如我是秦始皇

【结语】诵读秦统一诗词结束。

公元前二二一 , 秦王嬴政大统一;定都咸阳称皇帝, 建立中央集权制。

中央丞相和太尉, 御史大夫辅皇帝;地方推行郡县制,三十六郡始设置。

统一货币度量衡, 小篆成为规范字;焚书坑儒搞专制, 古代文化受损失。

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大修驰道统车轨. 全国车辆可来回。

西起临洮至辽东,万里长城称奇迹。秦朝疆域广又大,东到东海西陇西,北从长城到南海,疆域四至勿忘记。

【教学后记】

能按计划顺利完成,学生的精神面貌好,课堂气氛能随教学情况的变化而高涨,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更精炼、准确。

八年级历史教科书教案精选篇2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基 础

知 识 了 解 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

掌 握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观察想象 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

探究思考提取信息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比较联系 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

进取意识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新学案94页材料解析题所介绍的情况,就记载了孙中山起初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的历史。当年孙中山的请求遭到拒绝,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由于发生这件大事的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学习洪秀全,当反清英雄;决心寻求救国道路)

2、请几位学生根据33页插图,表演当年兴中会会员宣誓的情景。(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即兴创作)

3、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民报》)

4、“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可参考下表进行启发分析)

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同盟会纲领 推翻清朝统治 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改革土地制度

《民 报》发 刊 词 推翻清朝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小结、过渡: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可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11年10月10日;重要人物:金兆龙等革命党人;重要地点:楚望台军械库→武昌→汉口→汉阳→全国十几个省)

2、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具备哪些历史条件?(提示从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分析:

A.政治基础——武昌起义胜利,全国10多省独立,清政府统治已经崩溃。

B.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给了革命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力量。

C.组织基础——独立各省的代表聚会南京,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课本35页孙中山接受卫兵致敬的插图,就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

最后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37页“自由阅读卡”内容,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

A.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结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却让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八年级历史教科书教案精选篇3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 握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鉴别理解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 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讨论探索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3、根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例如: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

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八年级历史教科书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基本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通过猜谜和了解学习历史的作用,学生能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有利于以后教学。

3、学生能够明确历史社会课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包括上课要求、作业要求和评价标准。

教师自我介绍 (拉近师生距离,出自南浦)

环节一、浏览课本,了解内容。

1、学生浏览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和结构,找出七八年级教学内容最大的不同和联系。 问题:浏览课本目录,找出七八年级教学内容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有何联系?

2、教师对学生进行看书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3、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教材的基本结构。

第一单元

导语

第一课

第二课

......

探究一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附录

环节二、了解作用,产生兴趣

1、猜谜游戏

通过猜历史类谜语,促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

晋室东渡(猜一历史人物)——司马迁

秦桧乞和君王意(打一常用词语)——拜金主义

太白全集(打一清代人物)------李鸿章

湘云笔录(打一史学名著)------史记

全是山东兵(打世界古代一国家)------普鲁士

诸葛入蜀废旧法(打一世界近代史名词)-----------明治维新

勤劳去百病(猜一历史人物)——辛弃疾

泰山腾空(猜一历史人物)——岳飞

全班考上大学(猜一历史人物)—— 毕升

脱离险境(猜一古地名)——临安

刚交十二月(猜一历史人物)——方腊

木兰无长兄(猜一字)—— 歌

绝非假冒(猜一历史人物)——(宋)真宗

2、香港保钓人士登钓鱼岛被抓事件解析

通过分析时事材料,了解历史古为今用的作用。

八年级历史教科书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中央““”小组”的成立、二月抗争、国民经济出现转机

掌 握

““””的发动、全国动乱局面的出现、林彪__集团和江青__集团的覆灭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概括表达

研究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由表及里、去芜存精,提取有效信息,正确剖析历史事实,客观归纳““””原因和危害

联系综合

“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情感态度价值 观

爱党情感

面对““””造成的动乱,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在政治上进行抗争,并使得国民经济出现转机,说明中共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唯物史观

““””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动乱和灾难,它使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

教学重点 ““””的发动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教学难点 ““””发生的原因及其灾难性的后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从“三大改造”以来,出现过哪些缺点和失误?

(a.三大改造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左”倾错误的后遗症。

b.1958年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因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左”倾错误有所发展。接着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由于这些严重失误加上自然灾害,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党和政府从1961年春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党内“左”倾思想却没有被抑制住,终于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动乱和灾难

1让学生观看第30——31页《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等图片和课文内容,讨论回答:““””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b.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小组”,夺取刘少奇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民主法制被破坏的表现如何?(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蔑为“走资派”,遭到批斗和迫害,造成一批冤案。其中,最大的冤案是刘少奇被诬陷、批斗、监禁直至屈死。)

4面对着这种局面,有没有人起来抗争?他们是谁?(有。主要是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抵制和抗争,如叶剑英、徐向前、谭震林、陈毅等。)

·教师过渡(设问并回答):既然党内大多数老干部反对““””的错误做法,为什么没能及时制止住呢?

那时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党内生活完全背离了党内民主和集体领导原则,一时之间很难纠正那些错误做法。

粉碎林彪和江青__集团

1林彪__集团是怎样形成的?(““””中,林彪利用毛泽东对他的信任,以党中央副主席兼__副主席的身份,打着拥护毛泽东的旗号,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残酷迫害正直的干部和群众,安插亲信、培植死党,逐渐形成一个__集团。)

2 他为什么发动__政变?(林彪不满足于“副统帅”的权力,妄图进一步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他的阴谋被毛泽东看穿,再也混不下去了。)

3其结局怎样?(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企图乘坐飞机叛逃苏联,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4““””期间经济下滑的局面是怎样扭转的?(周恩来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他们一起整顿、恢复各方面工作,使得形势有所好转。)

5后来全国为什么再度陷入混乱?(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结成__集团,被称作“_”。他们相互利用,目的在于篡党夺权,把矛头指向周恩来。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_”加紧夺权活动,全国陷入混乱。)

6“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的什么?(其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反对“_”的革命运动,所以遭到“_”的镇压。其意义在于奠定了粉碎“_”的群众基础。)

7““””结束的标志是什么?(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代表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__集团。)

·教师小结:中国共产党成立83年来,犯过多次路线错误,每一次都能用自己的力量加以纠正,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政党。要是没有““””的破坏,我国的经济建设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更大成就。

八年级历史教科书教案精选篇6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定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自学指导一:

1、 义和团兴起的经过,结果?

2、 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经过,结果?

3、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1)、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欺压中国的人民。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2)、 原因是: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军队有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和爱国清军的英勇抵抗,特别是廊坊阻击战,使外国军队狼狈逃回天津。各国军队陆续登陆,天津门口洞开,沿运河向北京进犯,不久攻占北京。烧杀抢掠,犯下滔天罪行。最后逼迫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3)、 经济上,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担保,使中国更加的贫困,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政治上,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军事上,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人民居住。通过以上可以得出清政府完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自学指导二:

1、 义和团为什么会失败?

2、 小结: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教师点拨:

(1)、 主观:由于自身局限性,打着“扶清灭洋”旗帜,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2)、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同之处:

a都是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b建立了政权 c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d提出了明确的纲领

(2)、《辛丑条约》签定所产生的最主要的后果:

a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宣告失败 b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遭到失败

c各国驻兵使馆界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不平等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 d《瑷珲条约》

(4)从1840年以来,侵略者两次攻入北京城烧杀抢夺,这两次战争是

① 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参考答案:1 c 2 d 3 b 4 c

达标练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八年级历史教科书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