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教案(通用7篇)
《宋明理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二、程朱理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教师: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利轻义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三、陆王心学: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心学:
代表:陆九渊、王阳明
主要内涵: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心无外物,心外无理”。
3、“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探究: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
《宋明理学》教案 篇2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学术代表
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内容
导入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因为官方的确认和扶持,儒学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一举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的儒者们研究儒家经典专重发挥词章考据和文字训诂,死守着所谓“注不驳经,疏不驳注,不取异义,专宗一家”的教条;同时,又继承和发扬董仲舒学说中的“谶纬”思想,专注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内容,将现实世界里一切政治的、道德的、人生的现象都归结为天意的安排。
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统治腐败,王朝更替,军阀割据,战争不断,面对社会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如国家分裂、人心败坏等,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从现实需要出发,当时有不少学者开始从事对先秦诸子学说的研究,试图通过综合各家以另创新说,如“玄学”。
两汉之交进入中国并通过本土化得以迅速传播开来的印度佛教,适应了社会环境的需要:它提出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对国家的思考和关怀的概念,如宣扬“因果轮回”,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世寻求幸福。这自然而然受到统治者日益重视,也容易为久经战乱的人们所接受。而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也为许多厌倦世俗权利角逐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祸的普通民众所信奉。
2.三教合一
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 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
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一)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派别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二程”开创了一个重新解释儒学的思想系统,而朱熹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在哲学义理的阐发和个人性格方面有所异:大程德性宽宏、谦和,在随处可即的日常生活中启发感悟(如沐春风);小程气质刚方、严毅,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程门立雪)
(2)主要思想
①“理”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同时这种“理”又是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的,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是宋明理学的共同特点,即通过恒古不变的“理”,能够将个人与世界、儒家伦理道德与人性都统一起来。基于理的最高指导性,理学家们强调个人个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所谓对妇女贞节的强调即是由此而发。
②“存天理,灭人欲”
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③“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个强调不断进取从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程朱”就这样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问题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3)发展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问题探究: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2.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2)主要主张
①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a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在理学的自身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产生了歧异。南宋时期,一些儒学家如陆九渊等在认同理学主流观点的同时,他们不满意程朱理学对于“理”探究方式的繁琐。相对而言,这批学者更受到佛、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作用这一思想的影响,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理”就是内在的“心”,提出了“心即理也”的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被称为“心学”。
b求“理”的方法――“发明本心”
陆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简单明了,不用学习也能体会,不需要旁求他索,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都是繁琐无用的求证方法。因此提出认识来自心中,所谓“发明本心”也就是要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强调自我的能动作用,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发生分歧。
②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a背景:
随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定,其本身也逐渐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特别是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正式挂钩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更多地将程朱理学看作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很多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便是“阳明心学”。
b核心:“致良知”
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论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知识链接:王守仁年少时,非常喜欢下棋,常常为此耽误功课。其父屡次责备他,但总是不能改正,一气之下将象棋扔于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诗一首表明自己的志向。“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日丢,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山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做一番事业,从此发愤苦读,学业大进。明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
(3)陆王心学的地位和影响
①王守仁创立了庞大的心学体系,兼之他身居高位,事功显赫,又勤于讲学,因此明中期以后他学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②王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③心学的崛起,直接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注意: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三、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清代学者戴震所抨击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提示认识历史现象要采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任何只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课后探究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①相同点: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场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不同点: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陆王心学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认为本心就是“理”;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宋明理学》教案 篇3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悉理学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学家及其观点,记忆理学的代表性语录,准确解释理学一词及其
由来。
2.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分析宋明理学在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形成的
作用。
二、教学重点: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三、教学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
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此儒学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影
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
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
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
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
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 “独尊”地位的动摇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
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
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
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探究: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佛教的兴盛)
这样,伴随着接受佛教、道教的人们越来越多,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在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
,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点,三家互相渗透。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
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
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3、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自唐朝开始,一些心志高远的入学志士开始进行对儒学本身的探索,尤其是在国家的分裂、思
想的混乱、现实的苦难等背景下,着重注意回答人们对世界、现实问题的疑惑。儒学志士也注意
吸收道教、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以不断丰富、创新儒学体系。学者们也极力强调自孔子以来儒家
真理的传承系统,既所谓“道统”,以表示与佛、道相异且足以相抗衡的真理传统。“理学”即
将诞生。)
探究:理学的兴起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宋代的“
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学者们积极关心国计民生,以创建新儒学作为匡
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为适应这一变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
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二、宋明理学
1、什么是理学?
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
2、理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1)程朱理学:
① 代表人物:
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开创;南宋朱熹集大成.
②主要思想:
1)“理”。
含义: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
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
;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从而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2)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认识论)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
探究:从材料中看出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
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清末兴办新式学堂,“格致”成为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
统称。
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
通。
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3)标准: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妇女贞节观。
材料一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
、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
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二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领神秀所作佛偈(佛教唱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
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探究 :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朱熹思想主张的理解。
分析程朱理学与材料二所反映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③主要理论著作: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④地位和影响:
元朝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明成祖亲自主持编纂了以程朱理学为规范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书,作为
官定读本和朝廷科举考试的准绳,程朱理学发展到鼎盛阶段,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陆九渊心学.(南宋理学大师)
背景: 在理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产生了分歧。他们不满意程朱理
学对于“理”的探究方式的烦琐,相对而言,更受到佛教、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作用这一思想的影
响,提出了“心即理也”等观点。
内容: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他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
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
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变的。
②求“理”的方法 -----内心反省。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简单明了,不许要旁求他索
,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都是烦琐而无用的求证方法,人们要了解、认识客观事
物,只要悟得本心就可以了,甚至连书都不必多读。认识来自心中,所谓“发明本心”也就是要
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
③反对“格物致知”(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根据的,反对人民为
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
2)阳明心学。
背景:随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其本身也逐渐地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特别是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正式挂钩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更多地将程朱理学看作求取科举功名
的敲门砖。而明中期以来,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起义也频繁发生,程朱理学不能
够回应这些变化。一些儒家学者认为,人心混乱是由于思想界的混乱导致。在官学话的程朱理学
之外,他们通过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心学”来挽救理学和更新儒学,“阳明心学”由此产生。
内容:①思想核心:“致良知”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②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理学大师。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本心和良知即是理,天理本在
人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需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强调加强自我修养,激励人们奋
发立志。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
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贼易,破心中贼
难”
材料三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领神秀的同门、南派首领慧能所作佛偈: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探究: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
理吗?
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守仁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分析陆王心学与材料三所反映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
原是“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
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
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
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
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
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三)巩固小结: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
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
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履之中。
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
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反思:本课内容较难理解,儒学思想在宋明时期逐渐发展到一种极致,并于日后为统治者借鉴,
成为统治人民、禁锢百姓的思想武器。我们常说的“三纲”、“五常”,《四书》、《五经》都
是在这个时候为人们熟知。通过本课的讲述,学生心里仅仅知道了理学当中一些最基本、最简单
的观点,但这还远远不够。纵览必修三思想文化历程,其中每一个时期的思想内容都丰富多彩,
博大精深,即便是在思想专制时期。仅仅学习一些皮毛,不但不容易分析出该思产生的社会影响
,而且容易使思想家形象标签化,无法全方位、立体地认识一个人。如晚明思想家李贽的故居就
在我们学校旁边,古今中外多少学者专门从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民主义解决的问
题: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三者共同点: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3)作用:①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②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③“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重要作用。
《宋明理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二、程朱理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教师: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利轻义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三、陆王心学: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心学:
代表:陆九渊、王阳明
主要内涵: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心无外物,心外无理”。
3、“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探究: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
《宋明理学》教案 篇5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危机;程朱理学中“理”的含义,把握“理”的方法;陆王心学的内容。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宋明理学的社会影响。
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完成学案,积极讨论,踊跃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
【重点难点】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和地位。
难点: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学引导】 【归纳总结】
一、儒学的危机
1.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汉代儒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无法控制人心;魏晋南北朝以来,_________、_________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2.三教合一: 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__________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为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学者不断进行思考。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
(一)程朱理学
1.背景:在回应佛、道挑战时,新兴的儒学到宋代确立了一套以__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基本主张:
(1)“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人身上就是_________。这就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观。
(2)求理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3)朱熹的成就:理学的__________;代表作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及影响: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_________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_______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初确定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它还流传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陆王心学
1、陆九渊:
(1)心学概念: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求理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2、王守仁:
(1)阳明心学:明中期,程朱理学逐渐失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守仁认为学术流弊导致_________沦丧,主张以_________来更新理学。
(2)求理的方法:“_______________”,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心学也属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_________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2、宋明理学强调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________、_________,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直到了积极作用。
1、何为“三教合一”?请在我们熟悉的孙悟空身上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迹。
2、理指什么?天理和人欲是什么关系?长期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如郭巨埋儿、丁香孝母、恣蚊饱血等对这些故事中的道德标准做一下评判。
★3、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4、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什么?求理的途径是什么?
5、王守仁“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什么意思?能否在历史上找到“破心中贼难”的例子。
【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合作探究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合作探究二:小型辩论会:宋明理学的利vs宋明理学的弊。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宋明理学有何可取和不可取之处?可简单举例说明。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宋明理学》教案 篇6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宋明理学》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设计理念:以人为本,主动探究。
充分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通过了解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评价宋明理学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并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这些是课标要求的知识点,而且对于加深以前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并有利于学习以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宋明理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时代的反映。
【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聆听教师的讲解,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搜集材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习兴趣;讨论可以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有些内容很抽象,有必要教师重点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
理学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学对象:
高二文科班
有一定的思维基础,特别是高二政治课已经开始学哲学部分。经过前几节的学习,对儒学的发展有了相当的理解。
四、课程资源:
《四书》等历史文化典籍;《中国历史文化概论》;网络;朱熹等人的传记;多媒体。
五、策略与方法:
针对本课内容较为抽象的特点,采用设置情境、联系现实等策略并且综合运用讨论,讲解等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学习兴趣,从而突破难点。
六、过程与模式
1、导入:提问中国古代朝代的顺序和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汉儒简单的天命观已经无法使其充分起到控制人心的作用,出现了危机,而佛教和道教也乘社会动荡之机兴起,威胁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这样可以是学生形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的基本认识。
2、理学兴起原因部分:主要通过提问分析和展示历史材料。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尽量自己得出结论,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
3、理学主要思想部分:根据预习的情况,让各小组学生自己归纳。讨论三个问题:理学与汉代儒学的区别;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4、理学评价部分:展示几段历史材料,让学生联系历史和现实进行讨论,辨证看待其历史影响。
5小结:让学生总结。回答什么是理学?主要观点是什么?怎么评价。
可以使学生对这节课形成整体认识。
模式:激趣探究,主动学习模式。
本课思辩性强,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并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宋明理学》教案 篇7
高二历史 《宋明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基础解读】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