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化学教案设计 >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实验的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培养: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使学生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应用。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的理解及应用。 探究过程 【复习提问】 1.分别写出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利用原子、分子的观点) 【探究新知】 [引入]由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两个文字表达式可以看出,用文字表达式写起来很麻烦,而且不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也无法反映各物质间量的关系,是否可用一个式子来表示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呢?新的一章我们将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第四章 化学方程式 我们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质

  破裂成

  重新组合

  聚集成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没有改变,物质种类、分子种类一定改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呢?同学们可以猜测一下。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演示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结论1]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演示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结论2]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问题讨论]两个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讨论]①铁生锈后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②蜡烛燃烧后化为乌有,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③100g 水加热蒸发得到100g 水蒸气,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2.注意:①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中的“参加”二字是指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②生成物的质量应包括沉淀、气体等全部的生成物的质量。③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反应。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

  原子的质量

  三不变

  [练习]1.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无变化的是__________。 ①原子的数目 ②分子的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2.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3.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混合物,a占25g,b有10g,c有5g,将混合物置于密闭容器中共热至反应停止后,发现容器内含有a为10g,b为21g,并有新物质d。求:该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4.将4.6g某化合物放入纯氧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问这种化合物中含有哪几种元素?试写出该化合物的化学式。 [小结]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③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作业]课本p70 1、2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2

  精彩开篇词

  画家,用他的画笔,在一卷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的苍翠。而他却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地行走在茫茫荒漠中,挥起锄头,把一片荒漠变成绿洲,一个简单而深邃的形式,便承担起此重任,那瑰丽的风光将永远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的深处。

  学习目标

  1.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2.学习人物的无私精神和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学指导(一)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戳(chuō)

  酬劳(chóu) 流淌(tǎng) 水渠(qú) 乍看(zhà)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三、自学指导(二)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

  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告诉我们人类有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点拨】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3.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

  【交流点拨】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二)深层探究

  在你眼中,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

  他是个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人。牧羊人种橡树,不在乎是谁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道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还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房间收拾得整齐、餐具洗得干净等细节可以看出。

  (三)技法赏析

  1.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

  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

  3.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交流点拨】

  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

  四、板书设计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 村庄废弃

  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 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 重见溪水 创造的

  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 树木歌唱 奇迹

  泉水长流 人口增加

  村庄富饶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个人呢?请你再找找身边的“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

  20xx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的灾害,是墨脱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村。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常常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

  13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感受诗歌表达的丰富情感。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了解本诗复沓叠唱的手法,感受其声韵美,并领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体会诗歌中表达的对故土、祖国深切的眷恋之情,并理解其作为人类美好情感的共通之处。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技巧的妙处。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分析意象在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体会诗歌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迷娘思乡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赏析诗歌采用复沓蠡唱结构技巧的妙处。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人类最古老的发明,也是最珍贵的瑰宝。它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美的灵光,也是我们纯粹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外国诗歌,歌德的《迷娘(之一)》,让我们一起在诗歌的世界里翱翔。

  二、写作背景

  歌德从一个反叛作家变成了一个封建小朝廷的官吏和宫廷文人,但是,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为了行政工作他不得不在许多方面对外妥协,对己克制,在他在也无法忍受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时,《迷娘(之一)》就是在这种境况下写出的。1786年他来到早已向往的意大利,在意大利,他游遍各个城市和西西里岛,宏伟的大自然、丰富的文化遗产、纯朴的民间生活,都使他心旷神怡。

  三、作者介绍

  歌德(1749-1832),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曾短时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坚。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也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和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

  四、题目解读

  “迷娘”,《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的小说人物。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的美好景物。

  第二节,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

  第三节,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国的沿途风景。借助不同场景的描述,表现了迷娘对故国的热爱与思念。

  六、全文分析

  1.第一节中“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是什么地方?诗歌选取哪些意象来描写“那柠檬花开的地方”的美好的?请结合诗歌做简要分析。

  明确:

  “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指迷娘的祖国意大利。诗歌在描写意大利景色时,选取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比如用柠檬花、蓝天、和风、静立的桃金娘、高展的月桂等来描写意大利,并把对故国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抒发了浓郁的思乡情感。诗歌就是这样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描绘迷娘故国意大利的美丽风光,抒发迷娘对故国的`依恋、思念之情的。

  2.诗歌中哪些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其对诗歌主旨的表达具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

  桃金娘和月桂。桃金娘为维纳斯的神树,而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象征着爱情与美;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预言、音乐和医药之神,消灾解难之神,具有太阳神的属性,象征着光明和美好。

  桃金娘和月桂与其他意象一起营造出美动人的画面,承载了主人公对故乡的热烈情感,同时也使诗歌的主旨拓展延伸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这一更高的层面,起到升华和深化主旨的作用。

  3.本文三个诗节描写的意象众多,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特点,那么共同特点是什么?

  明确:

  共同特点:都与故乡有密切的关系,都表现出故乡的美好和魅力。

  首节选择的意象有柠檬花、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等,具有鲜明的意大利地域特征,描绘出一幅优美动人的自然风光图景;第二节所写的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等,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鲜明特征,宏伟而壮美;第三节则以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等意象,展现阿尔卑斯山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这三幅图景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迷娘的故乡意大利的美好、迷人和无穷魅力,构建起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艺术世界,抒发了迷娘对美好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

  4.《迷娘(之一)》借助各种意象就是为了塑造一个人物形象――迈斯特,为什么诗中会有“爱人”“恩人”“父亲”三个不同的称呼?

  明确:

  这首诗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倾诉的人是迷娘,而被倾诉的对象分别是这三个称呼者,事实上,这三个被倾诉的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人――迈斯特。迷娘在心中深深地爱着他,可她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由“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进而称呼他为“父亲”。这三种称呼在诗中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迈斯特怀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怨,又美好。从感情上看是一种递进关系!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5.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明确:

  这首诗运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每一节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加深了想念的程度;每一节的最后两句也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6.对于《迷娘》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迷娘,有人认为是作者本人。你认为呢?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链接”,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观点一:迷娘。

  ①诗歌标题为“迷娘(之一)”。

  ②从《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迷娘来看,迷娘的故乡在意大利,而诗中的意象多具有意大利的典型特征。

  ③从诗中的称呼“爱人”“恩人”“父亲”的转换来看,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符合迷娘爱上迈斯特,感恩、依恋迈斯特的特点。

  ④诗中的意大利建筑,宏伟壮美,应是迷娘幼时居住之所,与迷娘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这一身份符合。

  ⑤《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迷娘被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渴望有心爱的人相伴,回到故乡意大利开始一种美好的生活,这与诗歌的情境一致。

  观点二:作者本人。

  ①诗歌《迷娘》创作于《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之前,诗中的迷娘并非小说中的迷娘,而应该是诗人自己借以抒情的化身。

  ②意大利是文化氛围浓厚的国度,厌倦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的歌德渴望到意大利汲取创作灵感,接受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滋养。在创作《迷娘曲》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瑞士的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并在创作此诗三年后前往意大利居住。诗中的美好景象是诗人对意大利的想象。

  ③《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一部成长小说,主人公迈斯特是个满怀理想、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他不满现实的平庸和混沌污浊,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的美好世界。而对美好世界充满渴望与向往,正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深层主题。

  七、中心思想

  《迷娘》以最委婉优美的形式,表达了历经坎坷的迷娘对故乡的思念,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以及她执着、深挚、哀婉而美好的心声。诗篇明里是写迷娘对故国的思念,内里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意大利的热爱和向往。

  八、写作特点

  1、运用正歌和副歌的形式。

  诗歌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正歌分别描写了意大利的美好景物、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迷娘返回故国途中所见的景物。副歌则抒发了强烈的故国之思。正歌所描写的景物是副歌所抒发情感的基础,正歌和副歌相互配合,寓情于景,相得益彰,把感情的抒发推向极致。

  2、运用重章叠唱的表达技巧。

  诗歌三节正歌部分的第一句和第五句都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的力度,加深了思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结构和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容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3、意象鲜明,意境优美。

  诗歌选取的意象带有鲜明的意大利景物的特色,而且同是意大利景物,三节诗歌所选的意象的特点是不同的:第一节的景物高洁、宁静,第二节的景物庄严、肃穆,第三节的景物神秘、古朴。同时,诗歌中,意象和迷娘的情感完美融合,构成了优美的意境,画面有尽而情意无穷,令人陶醉。

  九、补充资料

  了解“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布置作业

  《迷娘》这首诗的三节正歌第一句开头和第五行都采用了诗句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加了想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请你运用反复的手法,描摹一种事物。150字左右。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4

  精彩开篇词

  画家,用他的画笔,在一卷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的苍翠。而他却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地行走在茫茫荒漠中,挥起锄头,把一片荒漠变成绿洲,一个简单而深邃的形式,便承担起此重任,那瑰丽的风光将永远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的深处。

  学习目标

  1.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2.学习人物的无私精神和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学指导(一)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戳(chuō)

  酬劳(chóu) 流淌(tǎng) 水渠(qú) 乍看(zhà)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三、自学指导(二)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

  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告诉我们人类有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点拨】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3.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

  【交流点拨】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二)深层探究

  在你眼中,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

  他是个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人。牧羊人种橡树,不在乎是谁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道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还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房间收拾得整齐、餐具洗得干净等细节可以看出。

  (三)技法赏析

  1.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

  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

  3.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交流点拨】

  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

  四、板书设计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 村庄废弃

  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 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 重见溪水 创造的

  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 树木歌唱 奇迹

  泉水长流 人口增加

  村庄富饶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个人呢?请你再找找身边的“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

  20xx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的灾害,是墨脱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村。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常常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

  13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5

  一、单元教学目标 :

  1、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

  2、能品赏散文精彩生动的语言,加以点评与积累,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4、能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5、能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确定各种主题并展开相应的探究活动。

  6、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春》2课时

  《三峡》1课时

  《济南的冬天》2课时

  《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1课时

  单元专题小结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作者心目中黄金的夏季。《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与诗人同喜共悲。

  学习这个单元要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文文质兼美,是绝佳的朗读材料,要在朗读中体味感情。

  本单元的写作目标是要求学生带着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走近大自然,去观察,去感受,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具体、生动,就会是一篇感染人的好文章。

  四、教学过程 :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

  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 导语 :明确任务听讲

  2 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阅读、做好批注。教后反思

  3 布置活动: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准备3―5分钟,然后口头作文,注意要说出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若能情景交融就更好。讨论,结合阅读提示,谈谈自己对四季的理解。

  第二块:

  了解单元大概内容(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 导入  :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 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探究中外文学作品“春夏秋冬”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等等)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

  确定单元活动方案(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 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如从四季中选取感兴趣的专题,收集各方面的材料,编制一期“春意常在”、“冬日浪漫”、“秋日私语”等为主题的壁报或网页、组织一次散文朗诵会等。)讨论、交流

  第四块:

  学习评价(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一)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吗?

  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4、你能品味散文中优美、诗化的语言并做了一定的摘抄吗?

  5、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6、你参与了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的探究活动吗?自我反馈

  (二)小结:自我小结、评价。

  十四、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一课时

  一、整体感悟

  ①导入  新课(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板书或投影)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二、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是一种幸福,并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三、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a.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b.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c.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 

  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四、作业 :

  1、《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作文,字数600以上。

  2、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3、练习:一、三

  五、教后反思:

  十五、三峡

  郦道元

  教学目标 :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重点:

  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抓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  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如果你曾去过三峡,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1、正音: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素湍(tuān)  绝(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哀转(zhuǎn) 

  2、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为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晴初,初晴;旦,早晨。]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1、全班再次齐声朗读一遍;

  2、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如今所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可能的话,展示今日三峡风貌图。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方面比较发现。)

  五、品读课文,

  体会本文“片言万语”的精炼及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  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可让学生当堂背诵。)

  七、作业 :

  1、练习:二、三;

  2、《训练册》

  八、板书设计 :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三峡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水: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九、教后反思:

  十六、济南的冬天

  老舍

  教学目标 :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2―5小节。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  (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④课堂小结: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二、研读赏析

  ①研读第2―5小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c.略(各抒己见)

  三、作业 :

  1、练习:一

  2、熟读课文,预习5小节――结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②拓展延伸:设计济南的导游词

  一、重点研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讲解):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答案参考教参第104页) 

  二、体验反思:

  [提问]  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 

  a.细致观察

  b.抓住特征

  c.安排顺序(角度) 

  d.运用修辞

  e.情景交融

  三、拓展延伸:

  ①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指导: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等,介绍冬景。

  四、布置作业 

  ①写作练习: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比较阅读: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比较在感情、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③练习:二、三

  五、教后反思:

  十七、夏

  梁 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解决文中疑难,梳通文意。

  2、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拓展性的比较阅读,能够区分不同作者对夏的不同感受。

  4、以本文为学习对象,写作《山城之夏》。

  教学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

  1、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导语 设计: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哪位同学愿意说说看,在一年四季中,你比较喜欢哪个季节?(学生说,并简述理由)然而,无论你喜不喜欢夏天,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夏》(亦叫《夏感》),作者对夏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学完这课文,我们就能够了解到。不过这篇文章比较艰深,在下面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要很专注、很投入。

  二、课文研读:

  (一)、梳通文意:

  1、师指导语 :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划出不懂的或有疑问的语句,并进行认真阅读思考,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再与就近的同学讨论交流。等一会儿我们还要全班讨论。看看我们的同学解决了哪些问题,还遗留哪些问题。

  2、学生活动:

  学生按阅读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提供支持和帮助。

  3、全班讨论:提出疑问,对疑问发表见解。(导语 :刚才大家的阅读很认真,讨论也很投入。现在我们全班交流、讨论,内容有两个:

  1已经解决的疑问,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把你解决的过程和现在认识与大家交流;

  2、还有的疑问不能解决的,提出来,请别人帮助。发言的同学尽可能声音响亮点、清楚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注: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进行随机的点拨和评价

  (二)、理清结构:

  1、导语 :(过渡)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基本上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文章通过哪些方面来描写夏天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同学们再次研读课文,并经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阅读(指导: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独立地阅读和思考)

  (2)两分钟后,小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各小组经过讨论,理清文章结构,如果小组愿意以结构图的形式呈现,我们也非常欢迎。)

  注:老师巡视、参与、对话。

  3、各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参与,理清文章结构。

  板书参考:

  景:气势磅礴、色彩金黄蕴涵着――

  赞美情:紧张、热烈、急促和顺如意、吉祥美好

  人:勤劳、忙碌等含茹。

  (三)、质疑探究:

  导语 :读了这篇文章,大家对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感情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要进行深入一步的学习了。不知道大家对文章本身有没有什么可质疑的地方?

  (1、作者说“夏天的颜色是金黄的。”难道夏天的颜色只是金黄的吗?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2、作者认为“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解。)

  (四)、拓展学习:

  1、指导: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他的感情是很热烈,但是不同的人对夏天是有不同的感受的。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我们曾学过那些诗词,它们所表达的作者对夏天的感受是否一样呢?(分组合作)

  学生活动:读读、想想、说说(烦躁/闲适/热烈)

  2、指导: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夏天,不同的人对夏天的感受也会不同,在你的眼里,我们三明的夏天又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你的感受又如何呢?请以《山城之夏》为题,学习作者写景的语言,写一篇作文。(可作课后作业 )

  三、作业 :

  1、练习:一、二;

  2、《训练册》

  四、教后反思: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6

  在大海中永生

  教学要求:

  l、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学习用“不仅……也……”造句。

  4、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3自然段由撒骨灰而引起的联想,体会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感受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深情。进而理解课题“在大海中永生”的真正含义:不是指具体的生命,而是伟人的不朽功绩。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邓小平爷爷的照片)

  师:大家看看这照片上的老人,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师:同学们认识这位老人吗?说一说你所了解的。

  师:这看似平凡的老人却为我国作出卓越贡献。他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国两制”提出者。他一生为我国作出了很多贡献,临终前,还再三叮嘱,死后要捐献角膜、解剖尸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

  师: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生齐说:邓小平爷爷)

  (投影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2、解题:

  (1) 师:“永生”是什么意思?

  (2)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表扬,并把重要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自己试着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标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出示投影(相机解释词义,使学生理解后读出词语的感情)

  船舱 崭新 呜咽 痛悼 海疆 超越 属于

  澳门 舷窗 震撼 爱戴 奔流不息 波翻浪涌

  a、指名读,其他同学指正。

  b、齐读生字词。

  2、请七位同学分别读七段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给对这七位同学读书的情况做出评价。

  3、指导难读的小节:

  师:在读书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句子读起来有困难的,让大家来帮你。(估计学生对第1、第3小节有困难,重点指导)

  (1) 指名读第l小节,相机指导(出示投影指导读长句)

  a、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b、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2) 指名读第3小节,相机指导(出示投影指导读长句)

  a、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b、从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从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四、再读课文:

  1、自己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看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2、讨论分段情况:(总结归纳段意并板书)

  一(1) 飞向大海

  二(2―4) 撒向大海

  三(5―7) 告别大海

  五、再读生字,指导易错字

  1、齐读生字,读准字音

  2、师:(重点指导)你觉得哪个字写起来有困难,需要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舱:舟字旁的一横应该是一提崭:上小下大

  呜:右边是个乌,不是鸟咽:左窄右宽

  悼:右下的十字的竖上短下长超:走字上的短竖上长下短,一撇要长

  疆:弓字应写的直、狭长,而且上面两部分的距离应该一样

  属:左面不超出厂字头,右面超出厂字头

  3、学生在书p126上的描红。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材简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写信”以及“种花”两件生活小事,写出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注重培养儿子美好心灵的拳拳父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高尔基信中“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2、通过实读创读,展开想象,相互言说,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启发。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策略:

  基于我校“理解型教学研究”课题下语文“从实到创”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以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为纽带,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看,还是从人物形象看,都是实施理解教育下语文“从实到创”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理解,在于高尔基和他的之间,在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在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理解操

  二、沟通理解

  1、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前苏联的文坛止,有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名字就叫高尔基(出示高尔基的图片)板书:高尔基

  通过课前的预习,相信大家对高尔基有所了解吧?谁先来谈一谈呢?(指名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仅仅以本为本,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语文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依托教材,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探究性准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出示儿子的图片)(板书:和他的儿子)。(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如果你觉得读一遍不够,可以多读几遍。如果你有困难,你还可以跟你的同桌一起商量商量。

  学生自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读完后指名答。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入手,引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对全文胸中有数,有利于对文章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巧妙的教学设计能体现清晰的教学思路。

  三、实读,读出愿意。

  对,儿子去看望父亲时,种下了花,(板书:种花)儿子走了,父亲高尔基看到儿子栽下的鲜花盛开了非常高兴,于是,他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板书:写信)在信中,高尔基把儿子栽下的鲜花称做什么?(美好的东西)是啊,高尔基在信中说,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课文的4~5自然段就写了春天鲜花盛开时的情景,你能读好它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指名学生朗读,读后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评价:

  (1)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朗读时眼前出现了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

  (2)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读了这句话,不但能体会到高尔基很高兴,而且我们还读懂了儿子对父亲的关爱。)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鲜花盛开时的美好情景。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由高尔基信中“美好的东西”带动第4、5自然段的教学,从中体会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引导学生在朗读与评价中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是那么美的景色让他想到了美的创造者――儿子。

  四、创读,读出新意。

  瞧,傍晚时分,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出示鲜花的图片)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些盛开的鲜花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同学们,儿子在岛上种下了花,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快速地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内容想想,假如你就是儿子,此时你会说些什么?你可以先自己在心里练习说一说。

  指名说。

  小结: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

  [设计意图]设计这次创读,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的体验。

  五、实读,读懂原意。

  高尔基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请同学们认真读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这封信,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读完后跟学习小组里的伙伴交流交流。

  重点指导:“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自己也是快乐的。)

  师指导:是啊,儿子留给了高尔基鲜花,高尔基很高兴,儿子也很高兴;这样的体验,你有过吗?(指名两个学生说)

  是啊,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啊!)到了那个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会需要你,这就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小结:这是一封简单的信,却意味深长,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好好地来朗读这封信。

  [设计意图]语文是人文性学科,是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的有效载体。在这过程中,如何触动学生的情感就显得尤为要。这样的实读设计,通过学生谈自己理解的句子含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将课堂与生活“链接”,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整个设计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六、创读,读出新意。

  儿子收到了高尔基寄来的信,很激动,决定也给爸爸写一封回信。同学们想一想,儿子的这封回信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呢?(指名说)①爸爸,读了你的信,我知道我种的鲜花开了,你很高兴,我也很高兴。……②读了你的信,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请你把这封回信写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想象练说、练写,将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所有体会予以表达,营造了情感高潮。这种这次创读的处理,使得学生再一次深深体会到:高尔基的儿子不仅给高尔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快乐,不单半日属于当初在岛上栽花的高尔基的儿子,也不仅仅属于高尔基,每个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都应该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并且也由此深深体会到:给别人快乐,自己就会更快乐!

  艾滋病小斗士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4.通过学习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恩科西为什么被人们称作“艾滋病小斗士”?

  2.通过学习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什么叫斗士?

  2.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勇士。

  3.师:他们是值得称赞的,是令人敬佩的。那么,小斗士呢?就更伟大了。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学生齐读《艾滋病小斗士》),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5.学生自由回答。

  6.师: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

  出示生词,读一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并思考:根据所给的词语提示,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恩科西”、“艾滋病”、“不是……而是……”,“一边……一边……”)

  2.学生自由发言。(主要讲述了一位南非男孩恩科西身患艾滋病,坦然地面对生活,顽强与病魔做斗争,并且关心其他艾滋病患者的故事。)

  〈四〉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细读第2,3,4自然段,感悟“不幸”

  1.出示图片:请大家看一组有关艾滋病儿童的图片。这些患病的儿童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简要地描绘一下。

  2.师:你们了解艾滋病吗?谁来说一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通俗地讲,艾滋病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病人因体力消耗而极度虚弱、衰竭,呈恶病质状态,从而导致死亡。)

  3.所以说,艾滋病患者是痛苦的,是不幸的。小恩科西就是其中的一位。那么,他遭遇到怎样的不幸呢?自读课文的2,3,4自然段,划出有关的语句。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4.学生自读并思考。

  5.讨论交流:

  (1)“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

  (2)“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

  (3)“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

  (当学生找到此句时,教师出示这句,并发问:再读读这句话,要特别注意哪些词呢?并说说从中你悟出了什么?“竟然”:一方面说明恩科西生命力顽强、毅志坚定。另一方面说明他能活这么长时间出乎大家的意料。“挺”是什么意思?用“坚持”,“撑着”这些词换它好吗?为什么?从这个词你能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教师导问:“轩然大波”是什么意思?比喻大纠纷。)

  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全校的大多数老师是什么反应?(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

  当恩科西好不容易走进课堂,准备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是什么反应?(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

  当恩科西第二天准备继续上学的时候,得知恩科西是一名艾滋病患者的家长,他们又是什么态度?(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

  备注:如果学生找不到这句话,教师则提示说:“其实,艾滋病给他带来的痛苦又何止这些?还有没有其它方面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细读第5,6,7自然段,感悟“抗争”

  过渡:面对巨大的不幸,恩科西是如何抗争的呢?5,6,7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它所做的三件事,你能把它们分别概括出来吗?

  讨论交流。

  1.出席艾滋病研讨会,不断呼吁。

  出示第五自然段。

  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的词语?并说一说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教师抓住“纤弱”这个词语,深入发问: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身体虚弱。已经不行了。教师追问:在这种情况下,小恩科西他想到的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2.那么,第二件事是什么?(出席XX年的艾滋病大会。)

  师:那么,此时已到艾滋病晚期的恩科西,已经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联系全文,大家描绘一下。

  师:是啊,我们都很清楚,此时的恩科西,已经骨瘦如柴,身体极其虚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小恩科西仍然坚持发言。那么,哪位同学能够有感情地读一读他的发言。此时此刻,他心中想到的,依然是――他的心中,永远只有别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关心他人。有爱心。)的确,小恩科西是令人敬佩的,发言是感人肺腑的,他道出了所有艾滋病人的心声。所以,“震撼了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的心灵。”

  师:当所有与会代表看到骨瘦如柴,已到生命最后一息的恩科西站在的面前的时候,当他们听到他那感人肺腑的发言后,各国代表们的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是啊,小恩科西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令人感动。从他的发言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他代表所有艾滋病患者,在与社会抗争。这抗争其实在唤醒人们,应给予艾滋病患者足够的尊重与帮助。

  3.对未来充满希望。

  师:从中你可以悟出什么?(1。小恩科西对未来充满希望。2。他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帮助更多的艾滋病患者)

  过渡语:恩科西如此热爱生活。顽强斗争,令人感动。可是艾滋病冷酷无情。恩科西的病情开始――(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

  (三)学习第8,9自然段,感悟“关注”

  1.教师导读第8自然段:XX年初,恩科西的病情――(学生读)6月1日那天,被艾滋病――(学生读)

  2.读了这段话,你的体会是什么?

  3.他的死,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是怎么说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呢?请大家抓住有感情地读一读。

  (安南:感叹。曼德拉:痛切)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同学们,恩科西面对着巨大的不幸,他不仅顽强抗争、自强不息,而且关心和他一样不幸的患者。为所有人做出了榜样。是一名真正的斗士。

  2.那么,做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生,我们也会面临过挫折和失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请用“不是……而是……”练说。

  (例:面对挫折,我们不是悲观消沉,而是要坦然面对,乐观自信。要有爱心,去帮助其他遇到“天灾”的人)

  习作4

  教学要求:

  1、懂得把想对别人倾诉的心里话用笔写下来,可以方便与他人人交流思想感情。

  2、认真阅读例文,明确与他人交流感情要真实,语言要得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把想对别人倾诉的心里话用笔写下来,可以方便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

  难点:认真阅读例文,明确与他人交流感情要真实,语言要得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最近在与部分同学的聊天中,老师了解到有的同学有一些心事,有很多话想对别人说,可是又不方便当面讲,憋在心里却又挺难受。这该如何是好呢?请大家帮忙想想主意。(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然后想办法交给他,进行书面交流)

  二、读懂例文

  1.请同学们读读赵洁同学写给老师的这篇文章。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赵洁在文中对老师说了什么?

  (2)从哪些词句中能够体会作者的感受?

  (3)想一想,当赵洁写完这篇文章,并把它交给老师后,她的心情如何?

  (4)猜一猜,老师读了这篇文章后,可能会说什么?做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例文,思考问题。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问题。

  4.大组交流、汇报。

  三、指导习作

  1.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不想轻易说出口的“小秘密”,这些心里话可能是想说给妈妈听的,也可能是想说给老师或好朋友听的。可能是为了某件事表示歉意,可能是传达最真的问候,也可能是诉说委屈或提些建议……下面就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问一问自己,今天你最想跟谁说说心里话,说点什么呢?

  2.学生自己进行心灵独白。

  3.可以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交流,也可以不说给任何人听,直接写下来。

  4.愿意在大组交流的同学发言,师生共提补充、修改意见。

  四、学生练写

  1.学生练写草稿。

  2.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修改草稿。

  4.学生誊写作文。

  练习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改正错别字,并能在了解词义的来源的基础上,指出为什么会写错别字。

  2.读背八个成语,学习通过成语词典了解成语故事。

  教学重点:

  学习改正错别字,并能在了解词义的来源的基础上,指出为什么会写错别字。

  教学难点:

  读背八个成语,学习通过成语词典了解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小芳正在做作业,爸爸指出她写的“兰球”字写错了,小芳不服气,爸爸说出了篮球的“篮”字的来源。

  (2)学生读这段文字。思考:爸爸说的是否有道理?

  (3)指名回答问题并说出道理。

  (4)教师介绍“兰、篮、蓝”的来源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四个句子,找找有无错别字。

  (2)学生试着改句中的错别字。

  (3)师生共同改正错别字。让学生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错误的原因:不了解词义的来源而出错。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这四个成语。教师指出这几个词语都有错别字。

  (2)学生指出其中的错误,并思考为什么会出错。

  (3)指名改正错别字,说出理由。(因为不了解词义的来源而写错了的)

  (4)教师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词义的来源,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熟记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让学生知道每个成语都有一个警世劝诫的哲理)

  (5)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查成语词典。

  (6)学生练习背诵。

  2.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板书设计:

  练习4

  金碧辉煌 卧薪尝胆 首屈一指 川流不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处理好笔画繁简相差较大的字在一起时的位置和大小。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写好钢笔字。处理好笔画繁简相差较大的字在一起时的位置和大小。

  教学难点:

  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在大海中永生》。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那些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撒大海、爱戴”等词的间架写法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谈感受。

  3.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偏旁(身字旁、舟字旁)和例字(射、船)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身字旁、舟字旁”的书写方法。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教师讲解“射、船”的写法,学生练写。

  5.练习。

  (1)学生再次练写,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6.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7

  14、秦兵马俑

  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课文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过渡句承上启下的连接,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尾连贯。全文共11节,分四段。第一段(第1节)写了秦兵马俑的价值和出土的地方。第二段(第2节)用详实的数据、点面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第三段(第3――10节)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第四段(第11节)写了秦兵马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

  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

  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资料的搜集。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让我们一起去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2、思考:秦兵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指名交流。

  三、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为了说明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课文的语言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说说游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四、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1、 听写词语 

  2、 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

  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兵  马  俑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6、齐读课文第11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三、归纳小结。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14、 秦兵马俑

  举世无双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规模宏大  

  15、埃及的金字塔

  教材分析

  本文是国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朴实、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其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方法,赞美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本文条理清楚,语言平实,描写细致,第二到第三自然段详细描写了金字塔的特点和古埃及劳动人民的不朽智慧。这两段文字语言精确,说明方法多样,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是怎样写的,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反复朗读品味。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 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板书: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2、 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二、 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学生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3、指导学生书写。

  三、 再读课文、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1、 师:古老神秘的埃及大地,扑朔迷离的金字塔建筑,同学们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或者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引导整理质疑问题

  2、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你能不能仔细读读每个自然段,针对个自然段的内容试着提一两个问题吗?

  第一自然段:金字塔座落在哪?什么样子?

  第二自然段:金字塔为何而建?为什么叫金字塔?

  第三自然段:a、金字塔有多少座?最大的是哪座?

  b、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c、金字塔的结构怎么样?

  第四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搬运的?

  第五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垒起来的?

  第六自然段:金字塔有什么意义?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金字塔全景图,问:能运用图中的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金字塔吗?

  (出示词语:角锥形建筑物 巍然屹立 傲对碧空 举世闻名,进行描述。)

  2、看到这样巍然屹立的金字塔,你们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呢?

  (如:有什么特点?怎么建成的?为什么而建?等。)相机板书有关问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去探索金字塔的奥秘。

  二、合作学习,研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过渡: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又使我们加深了对金字塔的了解,那课文的第三节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汇报: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结合资料,个人汇报:

  (高146米,相当于40层大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数字,板书:数字;朗读指导:我们的综合楼只有四层,你想一想,当你站在比综合楼高出十倍的40层大厦下看这座大厦的楼顶的时候,你怎样看?你会怎么想?同样,站在胡夫金字塔下呢?把它的高读出来,把你的惊叹表达出来。)绕一周走一公里:体会到到金字塔底面积很大,用数学来说明;

  指导朗读,你知道绕我们学校走一圈多少米吗?算一算,绕金字塔走一圈相当于绕学校走几圈?)

  (231万块,平均每块2.5吨,石头之多,石头之重,三分之一米宽的石路,可以绕地球一圈,要六十万个车皮,如果把这些车皮连起来,也快要绕地球一圈了,把你的不可思议,惊讶不已表达出来。)

  砌合得很紧密,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是怎样结合的?(将石块打磨得十分平整,然后叠放在一起,中间没用任何水泥类粘结物。这样堆砌起来的金字塔牢固吗?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你知道吗?为了保证金字塔永远不倒,古埃及人没用一颗钉子,没用一根木料。因为钉子时间长了会生锈,木料时间长了会腐朽。整座金字塔都是用这些巨石构建的。)

  经常10万人,30年:我们镇约有四万人,你想想十万人是多少?据记载,当年,每3个月便换一批人,每批十万,估计一下整整30年,要多少人?联系上文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人呢?)

  小结:这一小节中罗列了许多数据,也把金字塔与其他事物作了比较,更有形象生动的描写,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了金字塔的特点。

  3、引读第3节。思考:分析这些数据,通过这样的比较,再加上具体形象的描述,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交流。(宏伟、精巧;智慧、勤劳;奴隶、剥削)

  4、练习:把句子补充完整。

  万里长城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

  胡夫金字塔的建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

  我们学校的多功能报告厅很大, 。

  三、过渡:这么多这么重的石块,这么宏伟这么精巧的金字塔,30XX年前的古埃及人民是如何建造的呢?

  学生汇报:

  生1: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民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看他们――(介绍书上的方法,边读边用画图来表示;)

  生2:当时没有起重机,没有汽车,没有石厂、机器……埃及人民就是这样,用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把一块块巨石搬运过来,并砌成金字塔。多么了不起啊!

  生3:请看,这是我画的建造金字塔的场面,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画的。(出示图画)

  学生汇报:

  生1:“这些金字塔矗立在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让我明白了它历史悠久,体现了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生2:这又与 课文的开头呼应,理解了它所以“傲对碧空”!

  生3:我想对埃及人民说:你们是伟大的,令人崇敬的!

  四、课后练笔:

  我国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收集了一些有关长城的资料,请同学们学习本课写法,写

  一篇介绍长城的文章。

  板书设计:

  15、埃及的金字塔

  宏伟

  埃及的金字塔 智慧的结晶

  精巧

  16、音乐之都维也纳

  教材分析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再读一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现在你能给课文划分段落了吗?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

  第二至四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东西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第五至六自然段为第三部分,介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代表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

  课文第二、三部分是重点,它们充分说明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及其在世界乐坛上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习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

  4、能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教学重点:

  作者是从那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作者怎样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音乐之都”就座落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在开始学习本文之初,我们有不少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维也纳叫作音乐之都?这一堂课,我们一起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二、自学

  1、  自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  请学生当老师,向大家提问题,教师板书:

  媒体出示: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三、通过网站,独立解决问题,抓住重点体会

  1、根据上面问题再读课本,要求从书上找到答案。

  2、谁提的问题谁找人回答。

  3、指导体会重点,实施语文训练:

  a――①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古典音乐的摇篮

  ②同学们发现第一句话与后面几个句子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放在自然段开头,突出要写的主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哪几个自然段也是这样写的?

  ④你能谈谈你所理解的“摇篮”吗?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古典音乐的摇篮?

  ⑤媒体出示:照样子,写句子: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的摇篮。是的摇篮。是。

  ⑥齐读。

  小结:这一节写了音乐大师在维也纳的创作生涯来体现了维也纳的确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①回答第二个问题:板书: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②网站出示:欣赏维也纳风光。

  ③抓住“到处、就连……也”等引读课文。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欣赏到了维也纳这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独特风光。

  c――①回答第三个问题板书:离不开音乐

  ②齐读课文。

  小结:维也纳人真的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③你喜欢刚才我们学习的哪一节就读。

  总结:这里作者从三个方面来写了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仅仅如此吗?

  不!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创建于1869年的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五、六自然段

  学习第五节

  1、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简洁的词语记下自己读某句或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2、交流、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

  歌剧院大(追问:哪些词句体现)――抓住数字读好相关的几句话。

  歌剧院金碧辉煌(追问二)作者连用四个“金色”体现金碧辉煌――练读

  历史悠久――1869年板书:世界著名的歌剧中心

  3、出示网站上的歌剧院,欣赏

  小结:国家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璀璨的明珠,其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让音乐之都更美。

  4、齐读本小节,通过朗读体现出这座音乐之城的伟大与奇妙。

  学习第六节

  1、引读第6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汇报:音乐会规模大、规格高、演出水平高等。

  小结:我们知道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全世界的影响。国家歌剧院给“音乐之都”维也纳戴上了璀璨的光环,让音乐之都名声远扬。

  三、回归整体

  1、齐读全文,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2、总结:这篇课文作者怀着赞叹的心情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光彩夺目,令我们无限向往。

  四、课文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请每个同学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展开叙述。

  板书设计:

  16  音乐之都维也纳 

  古典音乐的摇篮

  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世界著名的歌剧中心

  习作4

  教学要求:

  1、鼓励学生走近山川河流,“行万里路”,领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无限风采。

  2、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诗意的思考,从而发出由衷的赞叹。

  3、本次习作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按参观或游览的顺序,有选择地进行介绍和描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4、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仰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习作准备

  在本次习作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名人游记,并从内容和思路上做适当的记录和摘抄。 推荐文章:福克纳-《日本素描》;卡夫卡-《族途札记》;夏多布里昂-《金字塔感言》 阅读要求:1,把你觉得作家描写最传神、最细致的部分反复朗读,并摘抄。2,选择其中的两篇,就文章的思路做一个提纲式的记录。

  二、赏析部分作品

  1、同学们,我们最近一段时间阅读了不少的名人游记,有哪些收获呢?

  2、请同学们从自己所读的作品中选择一篇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1) 在小组里交流。

  (2) 大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师生共同阅读习作例文。

  (1)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展开描写的?号称“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就开凿在这只“大乌龟”肚子里。

  (2)读了文章,你感觉到了“绝”吗?为什么?

  (3)小作者重点写了哪些部分?文章是怎样抓住一个“绝”字来介绍和描写的呢?

  三、指导练笔

  1、同学们,你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老师相信在我们如此丰富的积累的基础上,同学们的习作也一定是精彩纷呈的!

  2、指导学生写提纲。

  提纲要求:(1)列出写作的顺序。(2)在提纲中反映出重点部分。(3)一些精彩语言。

  3、交流写作提纲。

  (1)在小组内交流,小组成员互提修改意见。

  (2)小组推荐在大组交流、汇报。

  1、 学生练写习作。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习作。

  二、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1.老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

  2.学生自查自改,

  3.学生誊写。

  练习4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安排了五个板块,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习惯,了解有些病句就是由于错用、漏用标点所致。

  2,通过诵读帮助学生学习欣赏自然美,学习写景的用词和方法,积累词句,丰富文化知识,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句子,看看这个句子可能会有几种意思。

  (2)通过阅读,说出这个句子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出现句子意思表述不明确的原因。

  (4)学生给句子加标点。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小芳的日记。

  (2)学生试着改日记加标点。

  (3)指名读出自己所加的标点,说出理由。

  (4)教师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句意表述的明确,注意标点的使用。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讲明出处与阅读要点)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这个片段描绘大明湖、千佛山的景色,文字精彩大哪些地方?

  (4)指名回答上面问题。

  (5)小结:一边读一边体会色彩、光影的变化对写景的作用。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方法练习诵读,学生自练,再分组、分角色练习。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埃及的金字塔》。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与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矗立、埃及、智慧”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二、教学第四题

  1、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世界名城的资料。

  (2)让学生就其中的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名城,找寻它的雅号与城市特点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侧重的准备材料。

  2、审题。

  (1)复习《音乐之都维也纳》。

  (2)学生说出上文在介绍时的方法和特点。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要求: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

  1、练习。

  (1)学生分组,在小组里介绍各自感兴趣的城市。

  (2)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

  (3)全班同学评议:介绍的哪些地方讲得精彩?

  2、反馈。

  三、教学第五题。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亚、赤。

  2、指导。

  (1)  学生读贴,小结写好“亚、赤”的要点。

  (2)  教师范写,讲解“亚、赤”的结构特点和写法,以及在米字格的位置。

  3、练习。

  4、反馈。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8

  《ai ei ui》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复韵母ai ei ui和它们的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能够认读声母与ai ei ui组成的音节,会拼读本课的复韵母音节,会读拼音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会3个复韵母ai ei ui和它们的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能够认读声母与ai ei ui组成的音节,会拼读本课的复韵母音节,会读拼音词。

  难点:能够认读声母与ai ei ui组成的音节,会拼读本课的复韵母音节,会读拼音词。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挂图  拼音小黑板  拼音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会3个复韵母ai ei ui和它们的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课时重难点:准确读出复韵母ai ei ui和它们的四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把两个单韵母放在一起的拼音字母吗?这样的字母叫复韵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复韵母。

  板书:ai ei ui

  问:这里的复韵母都是由几个字母合成的?

  讲:像这样由两个或三个字母组成的韵母就叫复韵母。

  二、看图学习语境歌,引出ai ei ui

  1、图上画的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教学语境歌:扎篱笆,围树苗,一棵矮来一棵高。éi éi éi,小羊羔,快快过来吃青草。

  2、这两棵小树苗怎样?引出高矮的“矮”。

  小女孩在干什么?引出围篱笆的“围”。

  小男孩在干什么呢?嘴里会发出什么声音?引出“éi”。

  3、只要把高矮的“矮”, 嘴里会发出的声音“éi” ,围篱笆的“围”,都读成 第一声就是我们要学的ai ei ui。

  三、看图学习字母ai

  讲:图上的两棵树苗一棵高,一棵矮,“矮”就是字母ai的音,ai要先发a的音,开口度大,声音响亮,然后迅速向i滑动,i的发音轻短,合起来一口气读成ai。

  教师范读:ai。

  学生学读ai。

  ai有四个声调:āi ái ǎi ài。

  (集体读字母和四声,个人读,分行读)

  记忆āi的形。

  四、看图学习字母ei

  1.图上的小孩子在喂羊羔,他嘴里会发出什么声音呢?

  讲:ei发音的方法和ai一样,要先发e的音,e读重一点,i读轻短一点,模糊一点,就成了ei的音

  教师范读:ei。

  学生学读:ei。

  ei有四个声调:ēi éi ěi èi。

  (运用多种方法练习读。)

  2.怎样记字母的形呢?

  可以根据发音来记形。

  五、看图学习字母ui

  问:1.图上的小女孩在干什么?

  讲:围篱笆的“围”发第一声就是ui的音,要先发u的音迅速向i滑动就是ui的音。

  学生练习读准ui的音。

  板书四声进行练习。

  2.怎样来记ui的形呢?

  六、巩固练习

  看板书采用多种形式读准音

  课中休息:

  儿歌:复韵母,真有趣,两个字母在一起,

  口形变化要注意,合成一音要牢记。

  七、讲标调方法

  ai ei ui都是由两个单韵母合成的,那么标调的时候应当写在谁的头上呢?

  老师教你们一首儿歌,这首儿歌就告诉我们怎样标调。

  儿歌:有a不放过,没a找oe,

  iu并列在一起,注意标在后一个。

  八、指导书写:

  两个字母靠的近一些,占格的方法和以前学的一样。

  九、作业

  练读ai ei ui的四声。

  连写ai ei ui。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正确快速认读声母ai ei ui 组成的音节,会准确拼读本课的复韵母音节词。  

  2 、会发现我们身边有许多藏着ai ei ui 的音节。   

  3 、试着用拼音词讲故事。

  课时重难点:  

  能正确快速认读声母ai ei ui 组成的音节,会准确拼读本课的复韵母音节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作好铺垫。  

  1、师:小朋友,我们拼音王国里呀又多了3 个复韵母朋友,你看他们来了:多媒体出示ai ei ui ,谁能叫出他们的名字?  

  生:ai ei ui  

  2、师:已经认识他们了!那他们的兄弟姐妹认识吗?你看他们也来了:多媒体出示:ai ai ai ai ei ei ei ei   ui ui ui ui   

  师:谁来读ai 的兄姐妹  

  生:āi  ái  ǎi  ài  

  师:ei 的兄弟姐妹呢?  

  生:ēi  éi  ěi  èi  

  师:ui 的兄姐妹也想让你们喊喊,谁来?  

  生:uī uí  uǐ  uì 

  师:齐读: 

  3、师:如果他们的队伍排乱了,你们能认出他们来吗?  

  出示打乱的ai ei ui的四声 谁能认出他们来呢?  

  师:那我们来开火车!  

  师:我们一起来叫叫他们的名字!                                                   

  师小结:小朋友,你们真是了不起,不按顺序也可以认出他们来!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要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想听吗?  那就脚放平腰挺直!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探究新知。  

  ㈠听一听  

  师:有一天呀,乌龟和白兔碰到了一起,小白兔嫌乌龟爬得慢,乌龟不服气,于是他们之间进行了一次比赛。你们看,他们正在比赛呢?多媒体出示:龟兔赛跑图,小朋友们,他们各自都在干什么呀!  

  ㈡说一说:  

  生:乌龟在拼命地爬  小白兔在睡觉  

  师:哦,乌龟在爬,白兔在睡觉。  

  多媒体相应出示:wū  g uī  p á       bái  t ù  sh uì  

  ㈢找一找  

  师:小朋友们,你们找找看,我们学过的复韵母藏在什么地方?看谁的火眼金睛能把他们找出来。  

  生:藏在乌龟的g uī中  生:白兔的bái中  师:还有呢?  生:睡觉的sh uì中  

  师:对,就藏在这儿。(边说边操作,红色闪烁u? ?i u? )  

  ㈣拼一拼  

  1、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找出来了! 是呀,我们平常说的每一句话,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由我们学的拼音字母组成的!  拼音王国里多了这3 个复韵母,声母们都来欢迎他们,都想和他交朋友。  

  你们看:ai 找到了朋友。出示:b p k h  ai 

  2、师:ai 找到了哪几个好朋友,谁来说说他们的名字  

  生:b p k h  

  3、师:声母b 和ai 交朋友,拼读的时候怎么拼呢?先听老师拼?b-ai bai bai  谁告诉我,老师是怎样拼的?  

  生:声母要轻一点。  生:韵母要响一点,拼得时候要快一点。  

  师:是呀,声母轻短  生:韵母响,  师:两音相连  生:猛一撞。  

  师:说的好! 我们一起来拼一下:  生:b ai bai bai  

  4、师:那其余几个怎么拼呢?自己先试试。  师:谁先来:  生:p ai pai pai  

  5、师:跟声母k h 交朋友,谁来拼?  生:k ai pai pai  生:h ai hai hai  师:好,谁来领大家一起读:(一位学生领大家一起读)  

  6、师:ai 交了朋友,ei 也想要交朋友呀! 他的朋友谁来喊。  

  出示:m w   ei  

  7、师:怎么读好他们呢?我们男女生来比赛好吗?先自己试一试。  师:这个谁来读:男生来,派一个代表先来读!   生:m ei m ei m ei  师:男生齐读。  师:这个女生来读,也先派一名代表!   生:w ei wei wei  师:女生齐读!  师:不分胜负:那交换后再读! (女生先读,再男生读)。   

  8、师:ai ei 都有了朋友,ui 当然也要有朋友啊! 谁能来读好它?  

  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学生练读)  师:呆会儿我们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开得顺,要不要准备一下。(学生积极的准备)  师:准备的怎么样了?再请同学互相读给同桌听,同桌之间也要交好朋友。(同桌互读)   师:火车哪儿开?  师:哪两列火车并列一起来开!  

  三、联系生活,拼读音节,自主探索。 

  1、师:小朋友们,老师又要带大家出发了,去认识三样新事物,想去吗?那就(师:一二三生:坐端正)  

  2、师:你们认识他们吗?多媒体出示:白菜梅花书柜  生:一棵白菜,一枝梅花,一个木柜( 注意学生用的量词)  

  师:这是我们常吃的白菜出示:白菜báicài  bái是由什么组成的呀?  生:bái 是由声母b 和韵母ái 组成的。  师:谁来把它拼出来:生:báibáibái 师:一起来拼?  师:cài 是由什么组成的?  师:谁来拼?生:cài cài  师:谁能把这个音节连起来拼一下:  生:báicài 师:说的真好,奖给你一个大拇哥!  师:我们一齐读!  

  3、师:那这两个音节词谁来拼读,先自己试一试。  师:谁来读第一个?  生:shuguì 师:第二个谁来读?  生:méihuā  师:huā是三拼音,读时要注意:声轻介快,韵母响。  师:齐读。  师:男同学读梅花,女同学读书柜。  师:调过来读  

  四、回归生活,给物标音。 

  1、师:小朋友真聪明,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跟大家来做个游戏! 猜一猜,谁能猜出我做的是什么动作?(师做“飞”、“拍”、“睡”的动作)  

  2、师:老师在干什么?(老师做飞的动作)  生:老师在飞。  师:对,这就是小鸟飞的音节,谁来拼?你能带大家读一读吗?  生:fei fei fei  师:你带领大家读得真好,老师把这个好看的图片送给你,课间游戏时你带同学一边飞一边拼读,好吗?  生:好的。(学生非常高兴地坐下了)

  3、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周围也有好多藏着ai ei ui 这3 个音节的词语,我们来找一找好吗?  生:好的。  师:(老师指着黑板问)这是什么?  生:黑板。  师:黑板是什么颜色的?  生:黑色的。  师:开动小脑筋,想想这里藏着谁?  生:“黑”里藏着ei 。  师:真聪明,谁来读这个音节!  生:hei hei  师:我们把它贴在黑板上标出来。  

  师:墙壁是什么颜色的?这里藏着什么?  生:“bái ”里藏着ái 。  师:这是我们小朋友用的水杯,这里藏着什么?  生:这里藏着ēi 。  师:还有吗?  生:这里还藏着?i 。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音节,然后把他们贴上去。生拼读音节)  

  4、师:小朋友们,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可以用我们学的音节去标出来,请小朋友在课后找出来告诉老师,看谁找得最多。  

  五、运用音节,自主讲话 

  1、师:小朋友们,刚才老师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但是,龟兔赛跑结果怎样呢?要请小朋友自己来讲! 你们行吗?  那在讲故事之前,先要把这些音节读熟。出示:龟兔赛跑图  谁来读。  生:wuguipa  baitushui 师:读得真棒,这里有个整体认读音节wu 都读好了,应直接读,不能拼,我们一起读。(生齐读)  

  2、师:那谁来根据汉语拼音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先自己试试。  生:有一天,乌龟……  师:讲得真好! 如果把故事中的白兔和乌龟的话讲的更生动些,故事肯定会更好听。请小朋友们回去作充分的准备,下节课我们进行故事比赛。 

  3、老师这里还有一句关于龟兔赛跑句子呢,能读出来吗?

  小白兔,白又白,要和乌龟来比赛,你猜猜,谁厉害?

  六、总结

  今天我们读了声母与ai ei ui相拼的音节,小朋友们学的很认真,大家要好好学拼音,学好了拼音我们就能说好普通话,能自己读懂故事书了。

  《ao ou iu》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复韵母o ou iu和它们的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正确认读由声母与o io ou iu等组成的音节,会读三拼音音节和拼音句。

  教学重点难点:读准复韵母的发音,会拼读音节。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教学挂图、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 o e i u ü。

  2、抽读复韵母卡片:i ei ui。

  3、指名说说复韵母的一般发音方法。

  二、看情境图,教学语境歌,引出新课内容

  1、看情境图,说说图的内容。

  2、听语境歌,相机出示o ou iu。

  三、教学复韵母o ou iu

  1、教学复韵母o

  (1)学习o的读音。

  ①孩子们身上穿着什么衣服?(鸭绒袄)

  “袄”是第几声?谁回把第三声改为第一声?

  指名读。

  ②板书复韵母o,o由哪两个单韵母组成,读时要注意什么?

  ③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练读。

  ④指名读,注意纠正读错的音。

  ⑤比较o和i的发音异同。

  (2)学习o的四声。

  ①o的声调应该标在谁的头上?为什么?

  ②出示:āo áo āo ào

  自由练读,打乱顺序读,指名读。

  ③引导用o的四声组词。

  2、教学复韵母ou。

  (1)学习ou的读音。

  ①板书ou,告诉学生ou的读音有点像海鸥的“鸥”。

  ②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③比较o和ou的发音不同点。

  (2)学习ou的四声。

  ①指名在ou上标上四声的声调,并说说为什么标在o上。

  ②自由练读,打乱顺序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教学复韵母iu。

  (1)学习iu的读音。

  ①游泳的“游”是第几声?谁会发第一声?

  ②出示复韵母iu,学生自由练读。

  ③比较iu和ui。

  (2)学习iu的四声。

  ①提醒学生iu带声调时,调号应标在“u”上,注意iu和ui的区别。(i u都有标在后)

  ②练读iu的四声。

  ③练习用iu的四声组词。

  4、学习o ou iu的书写。

  (1)引导看书上的四线格,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练习描红。

  5、小结标调规则:有别放过,没找o e,i u都有标在后。

  四、巩固练习

  1、抽读卡片。

  2、做游戏,找朋友。

  教师把复韵母i ei ui o ou iu卡片分发给六个学生。教师报汉字,让拿卡片的同学给汉字韵母对号。

  毛线的“毛”的韵母是哪一个?(o)

  开会的“会”的韵母是哪一个?(ui)

  乌黑的“黑”的韵母是哪一个?(ei)

  带领的“带”的韵母是哪一个?(i)

  黄牛的“牛”的韵母是哪一个?(iu)

  小猴的“猴”的韵母是哪一个?(ou)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复韵母卡片:i ei ui o ou iu

  2、抽读声母卡片:m d i g t q x n

  二、教学o与声母的拼音

  1、学习o与声母的拼读。

  m mo

  (1)出示:d o do

  g go

  ①指名说说这些音节的韵母都是什么。

  ②引导分析音节。

  ③自由练读音节。

  (2)出示:d dio

  t i o tio

  n nio

  ①说说这些音节和上面三个音节有什么不同。

  ②独立分析音节。

  ③复习三拼连读法。(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相碰很顺当)

  ④自由练习三拼,重点指导发音有困难的同学。

  ⑤指名读三拼音节。

  2、看图练读拼音词。

  (1)拼读dà dāo。

  ①图上画了什么?(一把大刀)

  ②出示音节词:dà dāo

  指名直呼音节dà。引导分析dāo。练习拼读dāo。

  ③指名连读拼音词。

  (2)拼读xiāo qiáo。

  教法同上。

  三、巩固练习

  1、指导书写。

  2、做游戏

  四、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读音节:niāo xiào gào

  2、抽读声韵母卡片:ou iu q n g t

  二、学习ou iu与声母的拼音

  1、学习ou iu与声母的拼读。

  (1)出示:h ou hou

  (2)学生自由练习拼读。

  (3)指名拼读。

  n niu

  (4)出示:l iu liu

  q qiu

  方法同上。

  2、看图读拼音词。

  (1)出示:g─ou→gou

  指名分析声韵母,练习拼读。

  (2)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狗。

  出示:hua gou

  hua是几拼音?

  指名连读拼音词。

  (3)出示:q─iu→qiu

  自由练读,指名拼读。

  (4)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指名连读拼音词。

  3、看图读绕口令

  (1)图上画了什么地方?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绕口令

  (3)引导自由拼读。

  (4)讨论难读的音节。

  (5)指名读。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比一比。

  o―ou iu―ui i―o i―ei ou―iu

  2、分解音节。

  mao →( )―( ) diu→( )―( )

  gou→( )―( ) rou→( )―( )

  tiao→( )―( ) ―( )

  qiao→( )―( ) ―( )

  《ie ue er》

  教学目标:

  ⑴学会复韵母 ie、ue 和特殊韵母 er 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⑵学会整体认读音节 ye 、yue 。

  ⑶学习声母与复韵母 ie 、ue 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

  ⑸培养观察和表达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ie ue er 的音、形、书写;

  2、ye 、yue 两个整体认读音节的音形。

  教学难点:

  两个整体认读音节与两个复韵母的字形区别。

  养成教学训练点:

  培养学生看图学拼音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字母卡片、音节词卡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⑴大屏幕出示“拼音王国”的动态画面。(学生学过的声母、韵母都包含其中)

  谈话激趣:在拼音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这儿有几位老朋友可想念大家了!来,跟它们打打招呼。(声母 b 、p 、m、 f、d、t、n、l、j、q、x、y、w 和复韵母 ai 、ei 、ui 、ao、 ou 、iu 从画面中一跃而出,排成两排)全班齐读。

  ⑵导入:今天,老朋友们还要介绍我们认识其他的新朋友呢!

  二、学习复韵母 ie 和整体认读音节 ye

  ⑴学习 ie和 ye 的读音和四声。

  a、借助图画读准音。

  出示图画(椰子树),学生观察后交流;图上画着什么?你知道哪些跟椰子有关的东西?(如椰汁、椰树、椰子糖)

  学生试读图下的 ie 、ye 。

  交流:你是怎么知道 ie 、 ye 的读音的?(借助图画,或是跟哥哥姐姐学的)。教师适时告诉学生: ie 是复韵母, ye 是整体认读音节,它们的读音相同。

  教师示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仔细观察老师的口型。

  学生模仿,交流发音方法,教师加以梳理、总结。

  同桌互读互检,教师巡视、指导。

  b、借助语言积累巩固 ie 、 ye 的读音:我们平时说话,什么时候会说到 ye ( ie )这个音?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c、学习 ie 、 ye 的四声。

  小老师按四声顺序领读。

  打乱顺序开火车读。

  ⑵学习拼音。

  a、谈话激趣:小朋友,你们知道 ie 的声母朋友有哪些吗?我们赶紧让它们见见面吧!出示声母 b、p、m、d、t、n、l、j、q、x。(展示课件)

  b、学习上述声母与 ie 相拼的音节。

  复习两拼音的方法。

  出示相关音节(带调),学生练习拼读。 个人轻声拼读,同桌互相拼读,指名拼读,小老师领读。

  借助音节发展语言:从刚才拼读的音节中自选一个来说词语或句子。小组内互相说,指名说。

  ⑶指导书写 ei 、ye 。

  a、识记字形: ie 和 ye 在字形上有什么不同?你想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记牢?

  b、指导书写。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复韵母 ue 和整体认读音节 yue

  ⑴学习 ue 和 yue 的读音和四声。(教学方法、步骤与 ie 、ye 的教学相同)

  提示:教师范读 ue 后,要引导学生将ue 的发音特点(尤其是口型)与 ie 作比较,然后让学生模仿、练读。

  比较 ue 和 ie 在字形上的区别和联系之前,先复习 v 上两点省略规则。

  ⑵学习拼音。

  a、学生看课本,试着拼读 n、l、j、q、x 与 ue 相拼的音节。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个别指导。

  b、展示相关课件,指名拼读,教师相机指导。

  c、出示带调音节 nue 、lue 、jue、jue、jue、que、que、que、xue、xue、xue、xue ,学生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d、借助音节发展语言:从上述音节中自选音节说词语或句子。

  ⑶指导书写 ue 、yue 。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自编儿歌或顺口溜记牢 ie 、ue 和 ye 、yue 。(例如:“月儿圆,树叶绿,大家一起吃月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⑴师生问答,复习 ie、ue 、 ye 、yue 。如教师问:“谁是整体认读音节 ye、ye、ye?”

  持卡的学生迅速举起卡片回答:“我是整体认读音节ye 、ye、ye。”

  ⑵交流课前自编的儿歌或顺口溜。

  ⑶开火车用音节说词语和音节词和词语说句子:bie、die、ye、ye、yue、nue 、lue 、que、jue、xue、you、

  二、学习特殊韵母 er

  ⑴学习 er 的读音。

  a、学生观察图画(耳朵),试着发音。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b、交流发音体会:小朋友在试读时遇到什么困难?

  c、教师范读,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特殊韵母。学生模仿、练读。

  d、师生合作,小结发音方法。

  e、学生练习。(边读边配以手势)同桌互读,教师巡视、指导。

  ⑵学习 er 的发音。

  a、按顺序开火车读,打乱顺序指名读,全班齐读,。

  b、用 er、er、er 分别说词语或句子,比比谁说得多。

  ⑶指导书写 er 。

  学生试写一遍;师生评议;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上,我也强调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是主人,所以,我还是安排了个别读、开火车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学生活动的方式,提高参与的密度和效率。但在我的游戏设计环节上,忽略了可能还有很多孩子并没会拼读。这样,那些还没读好的孩子可能就失去了一个拼读的机会,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注意的,这样,也避免出现 “差生”的情况。

  认一认4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识16个汉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能够根据图画,初步了解这些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理解“东、西、南、北”四个主要方向。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前面“认一认”中学过的10个生字。    

  多种形式读

  二、学习16个汉字

  1、认读生字中学习过的红色音节

  小黑板出示: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小黑板出示本课16个生字

  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哪些字是已经认识的。教师相机表扬能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学生。    

  (1)师范读

  (2)学生结合插图识记字形

  (3)检查读

  3、运用游戏巩固。

  (1)第一组词语(做游戏识字)

  过渡: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下面老师请大家玩个送字游戏,根据老师的动作,找一个字送给我。

  a、教师走出教室

  指名说,领着大家读

  b、老师出去后进来

  学生齐说入,齐读

  c、老师打开灯

  指名说:开开火车读

  d、关上灯

  指名读

  e、练习用开关说话

  我们还可以说开关什么?

  (2)第二组词语(运用动作识字)

  a、运用动作识字

  看老师做动作找字,和可以说字请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

  b、多种形式读

  (3)第三组词语(运用儿歌识字)

  过渡:小朋友们学得这么认真,做得这么端正,老师奖励你们一首儿歌:早晨起床,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面是南。(为下文做铺垫)

  a、小朋友们,你知道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吗?

  用手指着东的方向读东

  b、到了傍晚,太阳从哪边落下?

  老师走到西面,学生用手指着西读。

  c、根据儿歌内容读南、北

  南边同学、北边同学拿着南北读

  d、学生比赛读

  (4)第四组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a、指名前后两人说说谁在前,谁在后,生拿卡片读

  b、练习说话:我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c、我们回答问题举哪只手?写字呢?

  d、生举卡片读,多种形式读

  4、打乱顺序检查读

  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三、写音节

  过渡:你们真的和16个汉字交上了朋友,现在自己选三个音节来写一写,比一比谁写的漂亮。

  1、师生同做写字操

  2、写音节

  3、评价。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9

  新北区实验中学     郭惠芬、王唯亚

  一、单元教学目标 :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2、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感受江山的美丽多娇,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培养爱我中华,热爱世界的情感。

  3、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方法,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4、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小石潭记》2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1课时

  《阿里山纪行》2课时     《美丽的西双版纳》2课时

  《蓝蓝的威尼斯》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2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都是些美文,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发展语感,加深对写景抒情类文章的体会和理解,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 :

  第1课时《小石潭记》(一)

  学习目标: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初步读顺、了解课文

  收集有关柳宗元的诗词、文章、生平介绍,有关《小石潭记》的图片资料等。

  课堂学习:

  第一块:交流对柳宗元的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材料。 欣赏并说出其中主要人物柳宗元。 

  2 请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 学生思考回答。 

  3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准备,比一比谁对柳宗元的了解最多。 学生发言,交流图片资料。 

  第二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布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集体朗读,再由个人朗读。 

  2 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再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 组织交流 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4 启发学生归纳文章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 朗读课文。归纳、交流。 

  5 课文是按游览顺序来写的,引导学生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思考交流。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2课时《小石潭记》(二)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

  课前准备:收集本地风景名胜的楹联,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楹联的背景和内涵。

  课堂学习:

  第一块:引导联想,体会并能说出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在黑板上写一首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然后提问作者是谁 集体回答。 

  2 联系到作者坎坷的一生,以及被贬永州之后孤寂悲凉的心境,再提问,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作者的心境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思考交流。 

  3 找出文中反映作者同样心境的语句。 读课文,寻找,交流。 

  4 质疑: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小组讨论后交流。 

  第二块:品位探究文章语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 

  2 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谈一谈喜欢的理由。 各抒己见。 

  3 引导学生归纳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思考归纳。

  4 引导体会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自由的有感情的朗读。 

  5 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朗读。互评。 

  第三块:拓宽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创设活动情景:为开发小石潭的旅游资源,要在小石潭边建造一座凉亭,请给亭子命名,并题写一幅对联。(导入  ) 明确要求。 

  2 利用课前收集的本地风景名胜的楹联作写对联的指导。 交流,点评。 

  3 为开发小石潭的旅游资源,要在小石潭边建造一座凉亭,请给亭子命名,并题写一幅对联。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4 组织全班交流,评选最佳楹联。 交流,评选。 

  第三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课前准备:收集苏轼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初步读顺、了解课文内容。

  收集一些古人写月的诗句。

  课堂学习:

  第一块:音乐导入  ,引导“咏月”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展示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启发联想:月亮,以其皎洁的光辉,娟秀的姿影,曾激起多少诗人的灵感和词人的遐想啊,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大门,走入月光下,一起来吟咏“写月”的诗句。 学生吟咏课前准备好的诗词。 

  2 总结:一缕月光能抒发人的情怀,或壮烈或缠绵。当人有心事时,把心托给明月,何尝不是人生一种情趣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宋代大学问家的美文《记承天寺夜游》 进入新课学习。 

  第二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布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集体朗读,再由个人朗读。 

  2 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再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 组织交流 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4 提问:作者写此文时心情怎样?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 独立思考,交流。 

  5 组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体验作者的心情。 

  第三块:品味赏析,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闲中生愁,对愁又能以超然的态度对待,这就是苏东坡,人生仕途不顺,难免心中不快,但却表现得非常理性,透露出他胸襟的旷达与磊落,问:文中哪一句描写最能体现这一心境? 独立思考,回答:“庭下••••••交横,盖竹柏影也。” 

  2 引导联想:这短短三句话,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散文的笔调描绘出这月下美景。 学生书面描绘,交流,评点。 

  3 品味赏析:说说这月下之景有何特点,给人以什么感受,是如何传神地表现作者当时的心境的。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 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投入地朗读 

  课后学习:熟练背诵课文。

  本文篇幅很短,却表达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透露出他在被贬期间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在被贬期间,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之中,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请同学们课后查一下,看看这期间作者还写了哪些优美诗句,把你喜欢的诗句整理下来。

  第四课时:《阿里山纪行》(一)

  学习目标:  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课前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分组活动)

  课堂学习:

  第一块:交流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导入  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欣赏歌曲《高山青》,请学生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阿里山。 每组派代表发言。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解说。如实物投影展示图片等。时间:每人2―3分钟。 

  2 导入  :阿里山的风光真是迷人,听了两位同学的介绍,我们还是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跟着吴功正再去游览一番吧。  

  第二块: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可以反复朗读,体会它好在哪里。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写的好的地方并做批注。独立思考。 

  2 指导:从多个角度去赏析 从各个角度进行赏析。

  如词语用的精当、修辞、节奏感等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讨论。 

  4 布置任务:课后将好的词语或句子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第三块:欣赏歌曲,朗读优美语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播放歌曲《高山青》 欣赏,哼唱 

  2 组织朗读优美语段 个别朗读,互评 

  第五课时:《阿里山纪行》(二)

  学习目标:理清文章内容,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课前学习:自学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

  课堂学习:

  第一块:组织“我做导游”活动,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阿里山的风光秀美如画,你能读出课文中描绘了哪些风景图吗? 自读课文,同桌或者前后桌讨论完成。 

  2 组织“我做导游”活动,带领大家领略阿里山的秀丽风光。

  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可以适当运用文中的语句,但不能照搬。 独立思考:再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理清游览线路。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景点特征。

  3 组织小组讨论 组内共同探讨 

  4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5 引导学生归纳移步换景的写作特点 归纳、小结 

  第二块: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

  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  独立思考

  同桌共同探讨 

  2 组织交流,评选最佳导游。 交流,评选 

  第三块:学生小结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组织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情况作小结 小结。谈感受、收获。 

  第六课时:《美丽的西双版纳》(一)

  学习目标:了解西双版纳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培养自学的能力。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导语 :西双版纳是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的独特韵味。 欣赏西双版纳优美的风景。 

  2 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读课文,思考。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第二块:自学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指导:对文章的赏析,可以从写作手法、运用修辞、词语运用、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回顾,交流 

  2 组织活动;假如由你来当老师,你觉得要让大家知道些什么? 独立思考:结合参考书、指导的内容,自己对文章进行分析,做读书笔记。 

  3 组织小组对疑难问题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加深理解 

  第七课时:《美丽的西双版纳》(二)和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把握本文通过对照手法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写法。

  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前学习:搜集更多的资料了解西双版纳。

  课堂学习:

  第一块:交流自学成果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组织学生交流上节课的自学成果 交流 

  2 引导点评, 点评, 

  第二块:质疑解疑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对本课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 质疑解疑 

  2 组织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对同学进行评价。 

  第三块:课堂小练笔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请你做一名导游,就你所了解的西双版纳设计一段详细的导游解说词。 结合课文和搜集到的资料构思写作。 

  2 组织交流,点评,总结 交流,点评 

  第八课时:《蓝蓝的威尼斯》(一)

  学习目标:了解威尼斯的风光和文化艺术。

  欣赏生动形象、瑰丽绚烂的语言和贴切新鲜的比喻。

  课前学习:查找资料了解威尼斯。

  课堂学习:

  第一块 :情境导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谈谈你心目中的威尼斯。 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威尼斯,

  展示图片、故事传说等。 

  2 导入  :作家马信德笔下的威尼斯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他一起去感受威尼斯的迷人魅力吧。 自由阅读课文 

  第二块;整体感知,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思考: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威尼斯的哪些风光?你最喜欢哪些?为什么? 自由读课文,思考 

  2 组织交流 交流 

  3 你对本文还有什么独特的感悟和发现?

  (结合探究练习三、四) 就课文疑惑提问,解答。 

  第三块:赏析语言和精彩的比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威尼斯是迷人的,而作家的语言更是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将威尼斯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请大家再读课文,赏析文章的优美语句。 自由读课文,思考,划出优美的语句,做批注。 

  2 组织交流、小结 交流 

  3 指导完成探究练习一 思考,练习,交流 

  第四块: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任选校园一景为对象,运用比喻写一段话。 思考,仿写。 

  2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互相点评 

  第九、十、十一课时:写作、修改文章

  本单元课文是写景散文,语言相当优美,在课文学习之后,运用所学知识写参观游览的文章,既是一次写作训练,更是对课文学习的一次复习和巩固,还可以提炼他们的语言。仔细的观察,合理的顺序,生动的语言是写好参观游览文章的基本要求。

  课前准备:参观游览常州名胜:舣舟亭、红梅公园、恐龙园等。

  第九、第十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综观这一单元的文章,都是写景散文,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思考。 

  2 写参观游览的文章有哪些要求? 自读《写参观游览的文章》,归纳注意点 

  3 写作训练 写作。 

  4 组织修改,着重修改标点符号。 自读《修改作文》短文,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十一课时:作文评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 

  3 指导学生评分 

  第十二、十三课时:专题交流和语文活动(安排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A 组织学生收集关于柳宗元的资料并交流

  B组织学生搜集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并在课堂上简短交流。

  C 查找资料了解威尼斯。

  D 搜集更多的资料了解西双版纳。 A. 收集有关柳宗元的诗词、文章、生平介绍,有关《小石潭记》的图片资料等。

  B 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分组活动)

  D 搜集资料,可以是图片,传说,当地风土人情等 

  2 收集本地风景名胜的楹联,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楹联的背景和内涵。 利用网络、图书馆,查找资料 

  3 为开发小石潭的旅游资源,要在小石潭边建造一座凉亭,请给亭子命名,并题写一幅对联。 独立思考,创作对联。 

  4 活动:假如你是导游,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

  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 思考,讨论,交流,点评 

  5 请你做一名导游,就你所了解的西双版纳设计一段详细的导游解说词 结合课文和搜集到的资料构思写作。 

  6 参观游览常州名胜:舣舟亭、红梅公园、恐龙园等。 利用星期日参观游览常州名胜。 

  7 组织学生写单元学习小结

  提出要求。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分析得与失,对自我正确反思和分析。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材分析:

  第四组教材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花钟》讲对植物的有趣观察和发现;《蜜蜂》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玩出了名堂》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一篇略读课文《找骆驼》,一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内容丰富多彩,并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

  这组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以专题组织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指导思想。比如,专题是“细心观察”,在教材导语中提示了本专题,又提示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 则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而“宽带网”则引导学生去搜集和阅读更多的观察与发现的故事。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怒”、“暮”等31个生字,会写、会用“艳”、“内”等

  41个生字。

  2、理解本单元的新词,着重掌握本单元课后《词语表》中的56个词语。

  3、学写观察日记,继续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生字新词,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难点:让学生理解观察的意义,并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四、课时安排12――14课时,其中:《花钟》3课时,《蜜蜂》3课时,《玩出了名堂》2课时,《找骆驼》2课时,《语文园地》3――4课时。

  五、教学建议

  根据教材的这些优势,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编辑意图,加强整合的意识,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突出整体性、综合性,立足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渗透人文内涵。

  首先要围绕单元主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结合。

  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读中感受与欣赏,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卢老师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一是在阅读赏析中积累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片断,这在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就十分注重引导。如第14课《蜜蜂》的摘抄训练:“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还有11课《秋天的雨》和13课《花钟》的朗读背诵训练:“我要多读读课文,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这里我们也要注意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二是倡导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都是这方面的引导。老师们一旦加强了这样的一种意识,就会发现很多引导机会,《花钟》课后让学生填一填表达鲜花开放的不同说法,我们就可以提议搜集描写花儿开放的优美词句,等等。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融、汇”等10个生字。会写“汇、欣”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抽出、嫩绿、汇成”等15个词语。

  2.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文字资料、图片。

  2.制作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融、汇”等10个生字,会写“挡、浸”。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即文章结构

  3.读好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认读生字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课件。

  2、让学生说画面,从而导入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3、读了课题,你知道这一课主要写小兴安岭什么特点?

  二、初读课文,指导写字

  1.初步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交流。

  出示生字,认读并组词,指名读,集体读。

  重点指导难读、难认的字。

  相机指导书写“挡”和“浸”

  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结构

  1.学生默读,试着概括课文每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2.说说课文结构。

  四、再读感悟,抓住文章中心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并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2.学生交流朗读画的句子。

  3.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心句

  交流齐读

  四、总结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材分析

  诵读欣赏中选择了三首唐诗,都是与景色与关,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来抒发个人的情怀,表达各自的豪情壮志。

  教学设想

  通过多读来领会诗歌的意境,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来理解诗歌感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望岳》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屏幕展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品读诗歌

  (一)朗读诗歌

  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古筝曲)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二)解题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三)逐句理解诗歌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四)再次品读诗歌,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1、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诗歌

  学生在配乐下自由朗读诗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看谁读的最有诗意。

  2、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第二课时《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如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感受诗歌

  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写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三、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第三课时《登飞来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点提示:表面意思,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深层含义,有成就大事业的胸怀,才能不畏惧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六、小结: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板书设计

  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杜甫白居易王安石

  远望湖水

  望近望早早莺早春美好景色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凝望春花、草对早春的喜爱之情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想象绿杨

  诵读欣赏教案

  编写人:竹西中学钮源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材分析

  诵读欣赏中选择了三首唐诗,都是与景色与关,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来抒发个人的情怀,表达各自的豪情壮志。

  教学设想

  提点学生注重情景交融,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通过景色的描写来把握作者的感情思想。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望岳

  一、导入

  运用图片展示法,电脑上展示东岳泰山的照片,让学生谈谈自己观看的感受。或者是请到过泰山的学生谈谈自己旅游的感受。由学生的感受引入课题杜甫的《望岳》。

  二、学生读诗歌,确定全诗的着眼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泰山的

  2、请同学朗读诗歌,其他同学点评他的停顿有没有,有没有读出泰山的气势。

  3、听范读,在听的过程中确定诗歌的着眼点在哪里。

  明确:着眼点是题目“望岳”中的望字,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泰山进行“望”,从而描写泰山的雄伟。

  三、了解诗歌内容

  1、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疏通诗句,了解诗意。

  2、全班交流回答,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句意。

  四、品读诗歌

  1、诗人描写泰山雄伟的目的在哪?结合创作背景谈谈你的认识。

  杜甫是在科举不第游历时,见到泰山,并写下此诗。全诗没有一点落第后的颓废消极,而是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再次齐读诗歌,不仅读出诗歌的气势,更要读出作者的旷达胸怀。

  3、感受诗人的写作艺术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除了气势外还有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4、学生课堂上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

  初一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早春呈水部八十八员外》,这首描写早春景色的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景的,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二、了解诗人,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读诗歌,明诗意

  1、学生相互朗读诗歌,读出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教师分句,讲述诗歌的大体意思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3、品味作者感情

  整首诗虽然是写景,但却也融进了作者浓浓的感情在内,表现了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

  与《早春》对比阅读,看看诗人的选意象的不同点,共同点,学生课上自由交流,课后与老师讨论。

  第三课时登飞来峰

  一、导入

  我们祖国的名山是数不胜数的,每个省市几乎都有一座名山,前面我们感受到了杜甫眼中的泰山,今天让我们再来领略另一座山的风采。那就是黄山上的飞来峰。

  二、读诗歌,解诗意

  1、听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停顿

  2、学生朗读诗歌,争取诗歌

  3、请同学朗诵诗歌,其余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脑海中想象飞来峰的奇景

  4、电脑上展示图片,看看与你感受到的景象是否相同

  5、老师讲解诗歌大意。

  三、品读诗歌的哲理

  这首诗除了写景之外,更是一首著名的哲理诗,尤其是诗歌最后两句,在议论中阐述哲理。你从这里都读出了哪些哲理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四、总结

  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后两句议论结合写景,显得非常自然。以“浮云”为喻,反衬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不畏”二字,道出“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

  板书设计

  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景――雄伟写法:情景交融景充满生机

  情――旷达议踌躇满志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13

  《看地图,找家乡》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查找本地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2.了解图例和实物的关系;学习看地图的方法,培养读地图的能力

  3.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简单的图例、方向;初步养成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中国行政地图及所在地区省市行政地图,

  【教学过程】

  一、看地图,说家乡

  1.导入: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

  学生说说家乡的所在地

  2.师:知道了家乡的地址,能不能在地图上找到它的位置?

  学生在书中的地图上把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说说它在祖国的哪个位置。

  3.师出示中国行政地图,说说它像什么。 复习地图上的东西南北和上下左右的关系,认认“雄鸡”的头、胸、背、尾、脚各是祖国的哪些省份。

  学生说说涂色的图形像什么(认认自己所在省的图形特征)。

  4.说说写写你家乡的地址。如我家所在地是浙江省,在宁波市的鄞州区,杭州是我们的省会。这里是鱼米之乡,盛产雪菜、年糕等。

  二、“我找到家乡了”

  1.出示家乡(省市)地图。

  2.学习图例。

  (1)讨论问题:地图上为什么要有图例?图例和实物有什么关系?我们看地图的时候,这些图例可帮我们哪些忙?

  (2)根据各自家乡的地图特征,添加个别图例,加深印象。

  3.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图例,在地图上找找自己的家乡。

  4.上台交流,说说我是怎样找到家乡的。

  三、“地图告诉我很多”汇报会

  1.汇报内容:选择地图、地图差异、看图收获、看图疑问等。

  2.汇报程序: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推选一名同学上台向全班交流汇报。

  介绍地图的比例尺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描绘在平面上的图形。因此,要想知道地图上某一段距离在实地上的长度,就必须知道实地在地图上缩小的倍数。

  地图比例尺的定义:地图上某一段长度与实地相应长度之比。 

  地图比例尺的表现形式:

  1.文字比例尺:它是直接用文字来说明地图与实地上长度的比例关系,如“1厘米代表10公里”。

  2.分数式比例尺:分数式比例尺,其分子为图上距离,分母为实地距离。分子与分母为同一单位且分子为1,如“1:5000”。

  3.图解式直线比例尺:地图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比例尺,它可以不必经过数学计算,可直接在地图上量出相应的实地距离。

  4.斜分比例尺:斜分比例尺是纵横两种分划的复合比例尺,故又叫复比例尺,又可称为微分尺。          

  5.纬线比例尺:上述直线比例尺及斜分比例尺主要用于大中比例尺地图,而在小比例尺(1:100万以下)的地图上,由于投影的关系,使之各纬线(或经线)的长度变形不同,所以不能用一种直线比例尺来概括全图。此时应对每一纬线(或经线)画一个直线比例尺,结合起来叫作纬线比例尺。

  《我的家乡真美丽》(1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家乡美丽的自然环境,关爱大自然。

  2.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景观,亲近家乡的山水,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初步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养成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明白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到几个同学的家乡去参观。

  2.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草原、高原、大连标志、乡村风光的图片:

  ① 师提出要求:看一看,说一说,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② 学生欣赏,自由谈,初步知道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自然环境。

  ③ 这些同学的家乡各不相同,有的是粗犷苍凉的高原,有的是一望无限达到草原,有的是热闹繁华的大城市,有的是宁静美丽的乡村。我们的家乡是什么样子呢?

  3.介绍自己家乡的的自然环境特点。

  你能象书中的五个小朋友一样,说说自己家乡是什么样?教师引导学生参考教材、联系家乡的实际想想,自己家乡环境有什么特点。可先写下来,再介绍。

  4.小节: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山上的泥土是那样清香,小溪的流水是那样清甜,一切都那么熟悉,那么亲切。亲近家乡的山山水水,想想家乡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二、我的家乡真美丽

  1.让学生把收集的家乡名胜古迹、山水美景的照片、图片及文字资料展示在黑板和教室周围的墙上。

  2.学生自由分组欣赏,互相讨论,在心中选定自己认为最美的景物。派代表发言选定最佳景物。

  3.小结: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已经了解了家乡的美景。确实,家乡就像你们所画、所摄、所介绍那样,她真的美丽。

  生长在这样美丽的地方,大家有什么感受呢?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感情。

  三、我爱我的家乡

  1.师提出活动要求。全班同学自由选择,可以个人、可以小组进行下面任意一项活动,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感情。

  活动1:自编一节或一首描写家乡的诗歌,有感情的朗读。

  活动2:模仿《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旋律,自编歌词唱一唱。

  活动3:用其他形式(快板、相声等)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2.学生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说一说,唱一唱,演一演。教师评价鼓励。

  3.小结:刚才,大家都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赞美,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确实,家乡是生我样我的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深深刻在我们的心理。以后,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不会忘记的,就是我们美丽的家乡。

  四、拓展

  学生继续收集有关家乡的各个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等。

  《我的家乡物产多》

  【教学目标】

  1.知道家乡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了解家乡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2.初步养成调查、观察、收集和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1.根据书本内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一起拟定调查提纲。

  2.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及所占有的条件,按调查提纲自愿组成几个活动小组,每组对应一个调查提纲。

  3.各自完成调查报告,如采访记录、图片汇编等。

  4.调查汇报。

  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小组整体的调查结果,小组内其他成员补充。

  5.组织开好“家乡物产博览会”(建议用一课时)。

  (1)会前准备:收集家乡的物产,设计好包装;了解它的特性,如生长生产情况、营养价值和用途等;并为它设计好推销的广告词。

  (2)布置展台,摆放物品,做到合理美观。

  (3)学生参观、赏评。

  (4)评选最佳展台、最佳广告词。

  《我的家乡变了样》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方面来了解家乡的变化。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和道德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书中两个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他们的家乡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你们仔细观察看看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学生看图交流

  2.师:通过观察发现他们的家乡变化可真大啊!那么我们的家乡广西柳州市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同学们想知道吗?

  二、 交流汇报、体会家乡的变化

  1.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说说我们家乡以前是什么样子呢?

  生: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回答。

  2.通过课件辅助,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a.房子方面的变化:以前有很多都是瓦片房,容易失火,没有自来水和卫生间,很不方便,并且非常的潮湿(图片)。

  师:现在我们住的是什么房子啊?   生:回答

  师:现在我们很多同学家都购买了商品房,并且还装修得很漂亮呢!到处是配套设施完善的高楼大厦。我们的家乡每年都在发生变化,难怪现在的人都说我们的家乡变得越来越漂亮了。

  b.道路方面的变化

  师:在很久以前,外面的人认为我们的家乡交通非常不发达。

  c.物质生活方面的变化

  引导学生讲以前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现在是什么样。

  学生通过搜集和调查的资料来回答。新课标第一网

  师:很久以前我们购买东西的时候无论是买什么都必须有票,那时候虽然有票,但是没有钱购买。现在我们的钱多了,生活好了,就连一些高档的商品我们也能消费了。我们的家乡再也不是“人无三分银”的地方了。同学们通过调查了解,发现了家乡很多方面的变化,现在你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家乡还有哪些变化呢?

  d.休闲广场的兴建

  引导学生说说贵阳市新建了哪些休闲广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课件辅助说明)

  政府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特地修建了许多广场,人民广场、体育广场等,这些广场的修建让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e.科技方面的变化

  引导学生从通信、互联网等方面来说明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我的家乡变了样》 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方面来了解家乡的变化。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和道德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书中两个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他们的家乡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你们仔细观察看看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学生看图交流

  2.师:通过观察发现他们的家乡变化可真大啊!那么我们的家乡广西柳州市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同学们想知道吗?

  二、 交流汇报、体会家乡的变化

  1.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说说我们家乡以前是什么样子呢?

  生: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回答。

  2.通过课件辅助,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a.房子方面的变化:以前有很多都是瓦片房,容易失火,没有自来水和卫生间,很不方便,并且非常的潮湿(图片)。

  师:现在我们住的是什么房子啊?   生:回答

  师:现在我们很多同学家都购买了商品房,并且还装修得很漂亮呢!到处是配套设施完善的高楼大厦。我们的家乡每年都在发生变化,难怪现在的人都说我们的家乡变得越来越漂亮了。

  b.道路方面的变化

  师:在很久以前,外面的人认为我们的家乡交通非常不发达。

  c.物质生活方面的变化

  引导学生讲以前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现在是什么样。

  学生通过搜集和调查的资料来回答。

  师:很久以前我们购买东西的时候无论是买什么都必须有票,那时候虽然有票,但是没有钱购买。现在我们的钱多了,生活好了,就连一些高档的商品我们也能消费了。我们的家乡再也不是“人无三分银”的地方了。同学们通过调查了解,发现了家乡很多方面的变化,现在你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家乡还有哪些变化呢?

  d.休闲广场的兴建

  引导学生说说贵阳市新建了哪些休闲广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课件辅助说明)

  政府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特地修建了许多广场,人民广场、体育广场等,这些广场的修建让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e.科技方面的变化

  引导学生从通信、互联网等方面来说明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14

  常州市花园中学 陈华娟

  一 单元学习目标:

  1能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能准确读写理解汉字。

  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学习资料,扩大阅读量,同时积累描写四季的精彩语言。

  3 反复朗读课文,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涵其间的美好感情。

  4 张开想象的翅膀,品味美的语言,学会几种写景的语言技巧。

  5 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分层描写景物的方法。

  6 锻炼说话能力,使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二 单元学习内容及课时安排

  1 单元整体学习                  一课时

  2 《春》                        二课时

  3 《三峡》                      二课时

  4 《济南的冬天》                二课时

  5 《夏》                        一课时

  6 诵读欣赏                      一课时

  7 写作                          三课时

  8 口语交际                      一课时

  三 对本单元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当色彩斑斓的秋天悄悄从我们身边滑过时,我们的指尖将轻轻触及第四单元――“多彩四季”,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百花竟放、绿树浓阴、漫山红叶、冰封雪舞的美好景象,这份诗意的感觉会带着你走进百读不厌的《春》、《济南的冬天》,让你在领略它们的美丽时,再次享受那份纯真、惊喜、温暖、恬静、满足的美好情感;面对《三峡》多层面的美,你会惊奇于作者居然只用一百多字就让“三峡”显山露水;《夏》也许是你稍觉陌生的,但它的热烈会感染你,它的紧张会敦促你,那浸在苦涩汗水里的美会启发你。还有三首绝佳的古诗、四个精美的片段,无一不是作者面对四季时“情动而辞发”的佳作,我们所要做的是“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让它的“幽”显现出来。

  当你了解了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内容后,你一定会思考:该怎样教,才能不辜负这美丽而多彩的四季?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个比喻:语文是哭泣时的泪珠,欢笑时的音符。这个比喻让我意识到语文常常无须刻意去教,当一个人在用心体会世界时,当一个人能将他的生活、知识、心灵和谐统一时,这个人就徜徉在语文的天地里。因此,在设计这一单元的阅读教学时,我首先思考的是要努力放飞学生的心灵,给他们一个无拘无束的阅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与他们一起,美美的读、美美的听、美美的品、美美的说,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知、求智、求趣、求美。

  有人说:积累是课堂教学之魂。也许你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但你不会否认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如何了解学生已有的积累,怎样帮助并鼓励他们有目的的进行专题积累,而且要让积累丰富的同学在课堂上闪光,这是对学生最积极的肯定,也是无声的激励。

  认真阅读本单元作品,你会被蘸着浓浓情感的如诗如画的语言打动。要能让学生也陶醉在这样美好的四季,我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的语言应该诗化,要充满感情,要能将学生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其次,教师的讲,应当绽出美丽的火花。课堂教学要放飞学生的心灵,但不能 “听其自然”。因为许多时候,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拥有的资料、自身的阅历、知识等常常局限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这时,教师的讲就不可忽缺:可以是要言不烦、点到为止,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可以是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能够这样给学生讲课的教师,其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足以提升语文的魅力。因此,我想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不要让自己的讲太随便,它会破坏语文诗情画意般的美感。

  以上是我对本单元阅读教学设计的部分思考,不当处希望得到你的帮助。

  四 单元教学设计

  (一)  单元整体学习(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在回忆中寻找自己生命中四季的色彩,描述自己对四季的情感。

  2 了解单元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

  3 确立自己感兴趣的单元活动专题。

  课堂学习

  第一块 学生畅谈“我最喜爱的季节”

  1 教师导入  语: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钟情的季节,在那个美丽的季节里,有你留恋的景、思恋的人、眷恋的事、依恋的情……让我们一起来说说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好吗?

  2 学生活动:自由言说“我最喜爱的季节”

  3 教师小结并过渡:当同学们用优美而动情的语言说着自己最爱的季节时,老师的心在与你们一起进入,一起想象,一起憧憬,你们的描绘激发了老师的联想,激起了老师心灵的共鸣,让我有了一次美妙的走进“多彩四季”的心灵旅行。 你们是否也愿意与更多的老师一起,陶醉于美丽多彩的四季,与他们分享美好的感受呢?

  第二块 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1 学生浏览单元学习内容,了解课题及作者。

  2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⑴我所知道的        (作者或课题)

  ⑵我最想知道        (作者或课题)

  3明确单元学习目标。(见上)

  第三块 确立自己感兴趣的单元活动专题,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1 学生再度浏览单元内容,自定或从老师提供的专题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探究题。

  参考题:⑴走进        (填一季节名)的语言世界(要求:收集描写自己喜爱的季节的语言)

  ⑵ 文人缘何偏爱“春”?

  ⑶ 在阅读中走近      (填本单元的一位作者)

  2 商定课外阅读的范围(与教材配套的读本、与本单元主题接近的其它优秀作品、与探究题相关的材料等),小组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及检查办法。

  第四块 教与学的反思及评价

  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并评价本节课上自己的表现及收获。

  (二)《春》(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简历及其代表作品。

  2 准确、流畅、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3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诗一般的语言中读出画、读出情 。

  课前学习:

  1 查资料,整理作者简历及其代表作品;

  2 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多音字,查字典注音释义;

  3 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课文。

  课堂学习:

  一、导课:(教师引领学生一起回忆咏春的诗词,如孟浩然《春晓》、杜甫的《绝句》、《春夜喜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王安实的《泊船瓜洲》,贺知章的《咏柳》等,诗词中有春天的鸟、雨、山、水、树等,它们将唤起学生对春天的美好回忆,由此导出朱自清的《春》。)

  二、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向大家介绍作者及其主要作品,教师作必要补充。(除了作者的经历、成就等,还可突出作者的民族气节。)

  三、学生交流预习时遇到的字词障碍,然后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能由文字展开想象,眼中仿佛出现文中描绘的一幅幅画面。

  四、利用媒体呈现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春天画面,请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他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要求:1文中描绘了几幅动人的春天画面?请你为每幅画起个名,并能作简要诠释。

  2 从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作者对春天怎样一份独特的情感?

  3你觉得为课文配上画面对你解读文本是有利还是有弊?(意在让学生意识到文字与画面各有所长,但画面无法言尽文本留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

  五、学生先在小组发表意见,然后各组在全班交流本组见解。

  六、教师根据学生意见作必要的总结,补充自己的一些看法。

  七、师生共同教学反思:

  1 这堂课上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 我对自己最满意的一点是      

  3 存在问题

  课后作业 :1 朗诵并尝试背诵全文

  2 细细品味如诗如画的语言,学习本文的语言技巧。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品味本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比喻等,提高赏析及写景能力。

  3 能从作品中感悟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堂学习:

  一、教师导课:罗曼•罗兰曾说过:“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当我们以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充实文本时,文本才有了灵性,才生动起来。因此,阅读文章,我们要敢于和善于读出自己的共鸣,自己的发现,当然也不要忘了读出你的问题。

  二、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1 找出自己欣赏的词或句,批注自己欣赏的理由。

  2 划出文中你认为值得商洽的语言,先陈述你的想法,再请教他人。

  三、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接着小组交换意见,然后在全班组织讨论。

  四、教师组织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本文描写景物的技巧:

  1 调动多种感官;2 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3 准确、形象地运用词语;4 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5 精彩的细节描写

  五、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蕴涵的积极人生态度。

  有诗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知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学生回答)

  其实,阅读文本与阅读自然有相通之处。只有当你全身心地置身于作者笔下的世界,只有当你努力地将你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合为一体时,文本在你的视线里才会变成有生命的东西,你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当同学们与“春”融为一体时,你能感受到作者在“春”的韵律中揉入了自己对生活怎样的一种态度吗?请你紧扣文本作精彩解释,并谈谈这种态度对你的影响。

  六、学生独立思考后相互交流。

  七、师生一起总结、反思学习本文的得失。

  课后学习:

  1 “春草嫩绿夏草青,秋草枯黄冬草尽。”请为这四季的草各设一个比喻。

  2 “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试用拟人的方法为这四季的雨各写几句话。

  3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其它散文作品,重点推荐:《荷塘月色》、《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冬天》、《背影》。

  (三) 《三峡》(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2 结合页下注准确翻译全文,了解文言文的常识知识及翻译方法

  3 通过与自己习作的比较,初步感受本文语言的凝练

  课前学习:

  1 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诗文及其它材料,写一篇介绍或描绘三峡的短文(200字以内)。

  课堂学习:

  一、 学生交流课前作业 (先小组交流,再推荐到全班交流)

  二、 过渡语:(结合学生对三峡的介绍或描绘)

  三峡太美,二百字太少,怎能说得清它的无限风情。不过却有一位高手只用了不足二百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及它的四时风光,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了不起的文章。

  三、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圈出生字词 。    

  2 读顺句子,标出句读停顿有疑问处。

  四、 师生共同解疑

  五、 教师范读课文

  六、 学生先自由放声朗读课文,然后请学生个别朗读(可多请几位)

  七、 对照页下注,学生自译全文,划出难解词句。

  八、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在解疑的过程中传授文言文的基本翻译技巧及文言常识知识)

  九、 学生先独立翻译全文,遇疑惑及时求助老师或同学;接着请一学生再给大家疏通全文,大家可给予肯定或指出并纠正问题。

  十、 师生小结并反思得失

  课后作业 :1 进一步熟读全文,巩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2 搜集郦道元及其《水经注》的介绍,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有层次的写景的方法;

  2 学习本文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的特点。

  课堂学习:

  一、 口头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二、 创设问题情境:

  1 跟着作者走近三峡,你依次看到了哪些景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 课文主要写三峡四时风光,却为何从写“山”起笔?写四季又为何从“夏”写起?

  三、 学生先独立再合作学习,教师将主要内容板书。

  四、 问题情境:读了郦道元的《三峡》,如果要你修改你写的“三峡”,你觉得课文有哪些地方是值得你学习的?

  五、 学生发表看法,教师总结,突出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及描写景物时的一些技巧。

  六、 再读课文,总结反思。

  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掌握重要词句的翻译。

  (四)  《济南的冬天》(两课时)

  学习目标:

  1 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济南冬天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

  2 能说出济南冬天的特点,发现它独特的美。

  3 欣赏并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

  课前学习:

  1 搜集整理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相关资料。

  2 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课文。

  课堂学习:

  一、 介绍老舍及其作品

  1 先由学生介绍他们了解的老舍以及他的作品和语言风格。

  2 教师结合学生介绍作适当补充,突出《济南的冬天》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文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及朗读的处理相比较,作好点评的准备。

  三、 学生点评教师的朗读。

  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 用温和、亲切、喜爱的语气语调朗读。

  2 感受济南冬天的特点,注意文中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来描写它冬天的特点的。

  五、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思考,要求:

  1 划出文中涉及的自然景象,比较后得出结论:文中对哪三种景象着墨较多?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2 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五、 学生思考后相互交流上述问题,教师作必要板书。

  参考板书:    济南的冬天:暖、秀

  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舒适、可爱、充满温情(小摇篮)

  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看护妇、镶银边、穿花衣、害羞)

  城外远山――――素淡、雅致(小水墨画)

  暖――不结冰

  水:  绿――温暖多情,富于生机(不忍冻)

  活――清亮通透(空灵的蓝水晶)

  (备注:说水还有清、静、净等特点也对)

  天气:    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雾、响晴、温情

  (对比)  异地之冬:北平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毒

  七、 过渡语:许多时候,美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要将自己感受到的美描述出来,让所有读到它的人都享受到美,是需要一点语言艺术的。下面就请你们再次细细品味课文,找出你欣赏的语言,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八、 学生读课文,作批注。

  九、 学生交流,教师据实际情况点评,突出本文表现美的技巧。

  (参考意见:1 用词讲究 2 运用生动的修辞手法 3 虚实结合,联想丰富 4 直抒胸臆 5 创设意境,流露深情 6 对比烘托 )

  十、 创设情境,仿作练习。

  当你被济南的冬天深深吸引的时候,也许你沉睡的关于冬天的记忆在被唤醒,也许你神往的某地的冬天也童话般浮现在你的脑海里,那么就让我们也拿起笔,抓住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景象,运用你刚刚学到的语言技巧,写下你心中最美的一处冬天。

  十一、习作交流,作恰当点评。

  十二、推荐课外阅读:老舍《济南的秋天》、《骆驼祥子》、《茶馆》

  课后学习:

  1 阅读推荐作品

  2 修改片段描写

  (五) 《夏》(一课时)

  学习目标:

  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夏的特点,品味夏的内涵,领悟夏的哲理。

  课前学习:

  1 推荐阅读或自我阅读一些描写“夏”的文章或片段,思考夏天给人们留下的诸多感觉。

  课堂学习:

  一、 学生先畅谈他们心中的夏,再根据阅读的作品来说说他人笔下不同滋味、不同色彩的夏。

  二、 承上过渡,引出梁衡的《夏》,出示阅读要求:

  1 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准确流畅地阅读全文。

  2 试将生动的语言在脑海中转换成形象的画面,感受本文夏的特征。

  三、 分别请两位学生来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朗读水平进行比较,加以点评。

  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思考并回答:

  留在你脑海中最清晰、最生动的一幅画面是什么?它让你看到了作者笔下的“夏”有怎样的特点?请你为这幅画题个名。

  五、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六、 再读课文,要求:

  1 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句,加以点评。

  2 提出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交大家讨论。

  七、 思考:与你读过的其它描写夏的文章相比,你觉得本文在立意上的积极之处在哪里?

  八、 简要小结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

  思考:当我们与四位作家一起走过了春夏秋冬,我们再回首“多彩四季”这个大标题,你对“多彩”是否有了更丰富的理解?请你说说你的理解。

  课后学习:1 继续认真完成自己的单元专题探究。

  2 继续进行课外阅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

  (六)诵读欣赏(一课时)

  设想:1 拟将四首古诗与“文笔精华”中的四个片段放在一起学习,                               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内容自选两篇,形式自定。

  2 每位学生自选其中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要求不曲解文本,能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赏析,有自己的发现。(可在课后完成)

  (七)写作: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 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层次清晰进行描写。

  2展开联想与想象,准确运用词语和修辞,细腻生动描写景物,景中有情。

  3 根据习作要求修改作文。

  教学设想:

  一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春》的教学中安排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句子,在《三峡》一文的教学过程 中,让学生学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景,在《济南的冬天》里要求学生能展开想象、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细腻生动地写景等。这样,学生将逐步积累一些写作的技巧,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二 在布置学生写大作前,要指导学生学习观察景物的方法,然后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某地的景物特征,为写作作准备。

  三 批改和讲评习作时,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同时将问题呈现,并将自己的修改意见及修改后的文章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比照中有所觉悟,然后再让他们自改作文。

  (八)口语交际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教学设想:

  1 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充分准备后上台表演,其他学生针对他们的语言产生的效果总结怎样才能使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例如:老师要与一位经常出入网吧的学生谈话;坐在你后面的男生上课总爱说话,你想提醒他改掉这个坏毛病;学校要组织大家捐款给贫困地区的孩子,班里学生热情不高,老师让你发动一下……)

  2 每组推荐一人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比一比,谁的故事更吸引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