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化学教案设计 > 溶解度(精选17篇)

溶解度(精选1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溶解度(精选17篇)

溶解度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和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数值;

  (3)物质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因或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例如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难溶解于水等等。食盐、油脂的这种性质,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都可以用溶解性这个概念来概括。然而则不同,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差别。因此,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规定后形成的概念。

  关于气体的教学建议

  对于气体溶质的表示方法有三点应向学生做常识性介绍:

  (1)定基地描述物质溶解性时,不论气体还是固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规定的条件和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固体用质量(克)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00克;气体则是用体积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个体积(一般以升为单位)能溶解若干体积气体,而其它条件如达到饱和、一定温度等都是一样的。

  (2)所以规定不同标准,是因为气体的体积容易测量、而质量不易称量,因此就用体积来表示。

  (3)由于气体受压强的影响很大,所以规定其时,对于压强作出规定―101千帕。这一点可以用打开汽水瓶盖后,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泡沫为例来加以说明。

  气体在实际测定时比较复杂,非标准状况下的数据,还应该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值。初中学生很难掌握,因此对这部分内容不必过多要求,只要知道如何表示,就可以了。

  关于的教学建议

  1.对学生来说,物质在水中溶解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对表征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的规定不像质量分数那样容易理解,因此观念的建立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可以从质量分数的概念出发去建立的概念。对于概念的表述应加以适当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

  2.要注意实验在学生形成概念时的重要作用。本节安排了若干实验,可以有教师边讲边演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

  3.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合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本节在教学的编排上特意设置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要精心组织好相关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生的设计、论证,应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予以实施。

  对具体活动的建议如下:

  [实验4-9]:(1)取过量硝酸钾和一定量的水,制成饱和溶液。然后按下面两种思路进行操作,第一,设法将饱和溶液除去,测定剩下的未溶固体;第二,设法将固体除去,在将饱和溶液蒸干。至于如何除去饱和溶液、如何除去未溶固体,则完全由学生取设计。建议先发散,再归纳、再评价、再实施。(2)本实验关键问题在于温度的控制,教师应根据曲线设定要求学生测定的温度。为了获得较稳定的温度值,建议用水浴的方法,水浴中的水量可适当大一些。

  根据相关数据用描点法画出硝酸钾、氯化钠的曲线。这是另一种学生活动方式。数据点在图中后所连成的曲线可能不够平滑,教师应讲明可能的原因,并说明处理方法。

  关于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的计算,教材只列举了三种类型。若没为R,饱和溶液为A,溶剂量为B,溶质量为C(均以克为单位),三种类型是:

  (1)已知B、C   求R

  (2)已知R、A   求B或C

  (3)已知R、C   求B

  这几种类型的计算都统一于固体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有以下关系式:

  或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三种类型例题的分析,归纳出上述关系式,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的规范性,也可以按下列格式要求,例如课本中例2:

  解:设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里含氯化铵的质量为x。

  温度      饱和溶液 = 溶质 + 溶剂

  20℃      137.2克     37.2克  100克

  1000克      x

  需水的质量为:1000克-271克=729克

  答: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271克,水729克。

  教学设计方案1

  重点:的概念,固体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难点:的概念,固体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

  [板书]第三节  

  [思考]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说明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些条件对气体的溶解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一、

  [讲解]溶解性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怎样才能比较精确地表示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呢?

  [板书]1.固体物质的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

  [布置思考题]理解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时食盐是36g”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2.曲线

  [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画出物质的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曲线。

  [板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

  [布置学生讨论]从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师生共同归纳]

  1.曲线从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以及各物质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2.从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曲线

  [板书]气体的: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

  气体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展示表格]

  气体

  氧气

  氯气

  二氧化硫

  氯化氢

  氨气

  1:0.03

  1:2

  1:40

  1:500

  1:700

  [板书]二、混合物的分离

  [布置讨论题]把食盐和硝酸钾放入水中,他们会逐渐溶解形成溶液。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他们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学生分组实验]

  [板书]1.蒸发食盐水:

  (在蒸发皿中注入少量饱和食盐水加热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有晶体析出。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该物质的岁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可以得到该物质的晶体。)

  教学设计方案2

  设计思想:

  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概念。

  2、了解温度对的影响。

  3、了解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 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 理解固体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 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 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 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

  生:理解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是35克,硝酸钾的是21克。

  生:归纳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 物质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曲线。

  生:观察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 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 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板书:

  一、固体

  1、定义:

  ①定温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 实质:溶解溶质质量。

  2、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0.01 1 10 S (20℃)

  3、固体曲线。

  二、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时,硝酸钾的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

  A、易溶 B、难溶 C、微溶 D、可溶

  4、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

  A、易溶 B、微溶 C、可溶 D、易溶

  三、复习小结

  师:如何认识?怎样由判断溶解性大小?

  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四、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1.下表列出一些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画出这两种物质的曲线。

  物质

  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

  36

  36

  36

  37

  39

  40

  2.现有10g硝酸钾和2g食盐的混合物,如何将它们分离开?

  实验内容

  可行性论证

  实验记录

  结   论

溶解度 篇2

  课题:

  教学目标 :

  1.  物质的溶解性

  2.  固体的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3.  固体的曲线

  4.  气体的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重点:固体的概念

  教学难点 :固体的概念

  教学过程 :

  [复习]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讲述]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

  [分析]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举例]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练习]1.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里的时是36克。

  (2)20。C时,硝酸钾的为31.6克。

  (3)20。C时,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C时,食盐在水里的为18克。

  (4)10。C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10。C时,蔗糖的为15克。

  2.60。C时,硝酸钾的为124克,填表:

  课题:

  溶质

  溶剂

  溶液状态

  温度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3.20。C时,食盐的为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20。C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2)20。C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讲述]物质的溶解性和是什么关系呢?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与溶剂间的关系。而物质的,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所能溶解的不同质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他们溶解性的区别。

  [填表]20。C时

  (克)

  <0.01

  0.01~1

  1~10

  >10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练习]1.与固体物质的大小无关的因素是(   )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种类     C.溶液的多少     D.温度的高低

  2.测定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时,所用溶液必须是(   )

  A.浓溶液            B.稀溶液            C.饱和溶液        D.不饱和溶液

  3.20。C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10克A,40。C时,200克水中最多溶解20克B,则A、B两物质的关系是(   )

  A.A=B         B.A<B         C.A>B         D.无法比较

  4.60。C时,硝酸钾的为110克,这说明在          时,        水中最多可溶解          硝酸钾,形成          硝酸钾溶液。

溶解度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和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数值;

  (3)物质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因或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例如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难溶解于水等等。食盐、油脂的这种性质,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都可以用溶解性这个概念来概括。然而则不同,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差别。因此,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规定后形成的概念。

  关于气体的教学建议

  对于气体溶质的表示方法有三点应向学生做常识性介绍:

  (1)定基地描述物质溶解性时,不论气体还是固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规定的条件和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固体用质量(克)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00克;气体则是用体积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个体积(一般以升为单位)能溶解若干体积气体,而其它条件如达到饱和、一定温度等都是一样的。

  (2)所以规定不同标准,是因为气体的体积容易测量、而质量不易称量,因此就用体积来表示。

  (3)由于气体受压强的影响很大,所以规定其时,对于压强作出规定―101千帕。这一点可以用打开汽水瓶盖后,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泡沫为例来加以说明。

  气体在实际测定时比较复杂,非标准状况下的数据,还应该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值。初中学生很难掌握,因此对这部分内容不必过多要求,只要知道如何表示,就可以了。

  关于的教学建议

  1.对学生来说,物质在水中溶解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对表征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的规定不像质量分数那样容易理解,因此观念的建立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可以从质量分数的概念出发去建立的概念。对于概念的表述应加以适当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

  2.要注意实验在学生形成概念时的重要作用。本节安排了若干实验,可以有教师边讲边演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

  3.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合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本节在教学的编排上特意设置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要精心组织好相关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生的设计、论证,应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予以实施。

  对具体活动的建议如下:

  [实验4-9]:(1)取过量硝酸钾和一定量的水,制成饱和溶液。然后按下面两种思路进行操作,第一,设法将饱和溶液除去,测定剩下的未溶固体;第二,设法将固体除去,在将饱和溶液蒸干。至于如何除去饱和溶液、如何除去未溶固体,则完全由学生取设计。建议先发散,再归纳、再评价、再实施。(2)本实验关键问题在于温度的控制,教师应根据曲线设定要求学生测定的温度。为了获得较稳定的温度值,建议用水浴的方法,水浴中的水量可适当大一些。

  根据相关数据用描点法画出硝酸钾、氯化钠的曲线。这是另一种学生活动方式。数据点在图中后所连成的曲线可能不够平滑,教师应讲明可能的原因,并说明处理方法。

  关于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的计算,教材只列举了三种类型。若没为R,饱和溶液为A,溶剂量为B,溶质量为C(均以克为单位),三种类型是:

  (1)已知B、C   求R

  (2)已知R、A   求B或C

  (3)已知R、C   求B

  这几种类型的计算都统一于固体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有以下关系式:

  或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三种类型例题的分析,归纳出上述关系式,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的规范性,也可以按下列格式要求,例如课本中例2:

  解:设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里含氯化铵的质量为x。

  温度      饱和溶液 = 溶质 + 溶剂

  20℃      137.2克     37.2克  100克

  1000克      x

  需水的质量为:1000克-271克=729克

  答: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271克,水729克。

  教学设计方案1

  重点:的概念,固体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难点:的概念,固体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

  [板书]第三节  

  [思考]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说明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些条件对气体的溶解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一、

  [讲解]溶解性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怎样才能比较精确地表示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呢?

  [板书]1.固体物质的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

  [布置思考题]理解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时食盐是36g”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2.曲线

  [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画出物质的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曲线。

  [板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

  [布置学生讨论]从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师生共同归纳]

  1.曲线从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以及各物质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2.从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曲线

  [板书]气体的: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

  气体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展示表格]

  气体

  氧气

  氯气

  二氧化硫

  氯化氢

  氨气

  1:0.03

  1:2

  1:40

  1:500

  1:700

  [板书]二、混合物的分离

  [布置讨论题]把食盐和硝酸钾放入水中,他们会逐渐溶解形成溶液。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他们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学生分组实验]

  [板书]1.蒸发食盐水:

  (在蒸发皿中注入少量饱和食盐水加热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有晶体析出。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该物质的岁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可以得到该物质的晶体。)

  教学设计方案2

  设计思想:

  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概念。

  2、了解温度对的影响。

  3、了解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 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 理解固体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 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 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 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

  生:理解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是35克,硝酸钾的是21克。

  生:归纳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 物质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曲线。

  生:观察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 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 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板书

  一、固体

  1、定义:

  ①定温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 实质:溶解溶质质量。

  2、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0.01 1 10 S (20℃)

  3、固体曲线。

  二、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时,硝酸钾的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

  A、易溶 B、难溶 C、微溶 D、可溶

  4、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

  A、易溶 B、微溶 C、可溶 D、易溶

  三、复习小结

  师:如何认识?怎样由判断溶解性大小?

  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四、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1.下表列出一些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画出这两种物质的曲线。

  物质

  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

  36

  36

  36

  37

  39

  40

  2.现有10g硝酸钾和2g食盐的混合物,如何将它们分离开?

  实验内容

  可行性论证

  实验记录

  结   论

溶解度 篇4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

  学生甲:不相同。

  乙:不加热时,二者相近。

  丙: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3要多。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

  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板书)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甲:(很快找出答案)36.0。

  乙:不对,应该是36.0 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踊跃发言)

  甲:在20 ℃时,36.0 gnacl在100 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乙:在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

  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     ,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通过习题,及时巩固新知。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活动与探究:学习绘制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方法,学生结合表9-1分组绘制nacl、k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展示交流,分享快乐,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教材中图9-12,分组讨论、交流。

  (投影)

  ①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

  ②从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图上能否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 ℃、85 ℃时的溶解度?如果能,请找出,你是怎样查找的?

  ③从图9-12中,你能比较出45 ℃时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

  ④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小结归纳)

  教师: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巩固练习(投影)

  亲自动手,自主参与,乐于探究。

  教师: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学生甲: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o2。

  乙: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

  丙:把汽水瓶打开,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不打开时,无明显现象,打开后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为什么打开后产生气泡,而不打开时没有。

  学生:打开后,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

  刚才一位同学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气氛活跃。

  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贴近生活)

  学生:水中溶解的空气。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教师小结: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

  教师: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现在问题来了!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巩固练习:(投影)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教师:(肯定学生的种种措施)

  整理与归纳:(师生共同进行)

  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练习:教科书40页第2、3、4题及41页第9题。

  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关注生活。

  点 评

  本节课的--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思路清晰。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绘图等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新知后及时通过练习进行反馈,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和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习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学好化学的信心。

  点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中心学校 陈 红

溶解度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和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数值;

  (3)物质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因或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例如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难溶解于水等等。食盐、油脂的这种性质,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都可以用溶解性这个概念来概括。然而则不同,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差别。因此,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规定后形成的概念。

  关于气体的教学建议

  对于气体溶质的表示方法有三点应向学生做常识性介绍:

  (1)定基地描述物质溶解性时,不论气体还是固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规定的条件和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固体用质量(克)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00克;气体则是用体积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个体积(一般以升为单位)能溶解若干体积气体,而其它条件如达到饱和、一定温度等都是一样的。

  (2)所以规定不同标准,是因为气体的体积容易测量、而质量不易称量,因此就用体积来表示。

  (3)由于气体受压强的影响很大,所以规定其时,对于压强作出规定―101千帕。这一点可以用打开汽水瓶盖后,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泡沫为例来加以说明。

  气体在实际测定时比较复杂,非标准状况下的数据,还应该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值。初中学生很难掌握,因此对这部分内容不必过多要求,只要知道如何表示,就可以了。

  关于的教学建议

  1.对学生来说,物质在水中溶解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对表征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的规定不像质量分数那样容易理解,因此观念的建立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可以从质量分数的概念出发去建立的概念。对于概念的表述应加以适当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

  2.要注意实验在学生形成概念时的重要作用。本节安排了若干实验,可以有教师边讲边演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

  3.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合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本节在教学的编排上特意设置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要精心组织好相关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生的设计、论证,应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予以实施。

  对具体活动的建议如下:

  [实验4-9]:(1)取过量硝酸钾和一定量的水,制成饱和溶液。然后按下面两种思路进行操作,第一,设法将饱和溶液除去,测定剩下的未溶固体;第二,设法将固体除去,在将饱和溶液蒸干。至于如何除去饱和溶液、如何除去未溶固体,则完全由学生取设计。建议先发散,再归纳、再评价、再实施。(2)本实验关键问题在于温度的控制,教师应根据曲线设定要求学生测定的温度。为了获得较稳定的温度值,建议用水浴的方法,水浴中的水量可适当大一些。

  根据相关数据用描点法画出硝酸钾、氯化钠的曲线。这是另一种学生活动方式。数据点在图中后所连成的曲线可能不够平滑,教师应讲明可能的原因,并说明处理方法。

  关于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的计算,教材只列举了三种类型。若没为R,饱和溶液为A,溶剂量为B,溶质量为C(均以克为单位),三种类型是:

  (1)已知B、C   求R

  (2)已知R、A   求B或C

  (3)已知R、C   求B

  这几种类型的计算都统一于固体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有以下关系式:

  或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三种类型例题的分析,归纳出上述关系式,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的规范性,也可以按下列格式要求,例如课本中例2:

  解:设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里含氯化铵的质量为x。

  温度      饱和溶液 = 溶质 + 溶剂

  20℃      137.2克     37.2克  100克

  1000克      x

  需水的质量为:1000克-271克=729克

  答: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271克,水729克。

  教学设计方案1

  重点:的概念,固体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难点:的概念,固体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

  [板书]第三节  

  [思考]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说明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些条件对气体的溶解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一、

  [讲解]溶解性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怎样才能比较精确地表示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呢?

  [板书]1.固体物质的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

  [布置思考题]理解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时食盐是36g”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2.曲线

  [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画出物质的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曲线。

  [板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

  [布置学生讨论]从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师生共同归纳]

  1.曲线从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以及各物质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2.从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曲线

  [板书]气体的: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

  气体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展示表格]

  气体

  氧气

  氯气

  二氧化硫

  氯化氢

  氨气

  1:0.03

  1:2

  1:40

  1:500

  1:700

  [板书]二、混合物的分离

  [布置讨论题]把食盐和硝酸钾放入水中,他们会逐渐溶解形成溶液。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他们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学生分组实验]

  [板书]1.蒸发食盐水:

  (在蒸发皿中注入少量饱和食盐水加热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有晶体析出。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该物质的岁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可以得到该物质的晶体。)

  教学设计方案2

  设计思想:

  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概念。

  2、了解温度对的影响。

  3、了解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 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 理解固体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 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 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 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

  生:理解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是35克,硝酸钾的是21克。

  生:归纳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 物质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曲线。

  生:观察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 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 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板书:

  一、固体

  1、定义:

  ①定温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 实质:溶解溶质质量。

  2、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0.01 1 10 S (20℃)

  3、固体曲线。

  二、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时,硝酸钾的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

  A、易溶 B、难溶 C、微溶 D、可溶

  4、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

  A、易溶 B、微溶 C、可溶 D、易溶

  三、复习小结

  师:如何认识?怎样由判断溶解性大小?

  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四、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1.下表列出一些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画出这两种物质的曲线。

  物质

  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

  36

  36

  36

  37

  39

  40

  2.现有10g硝酸钾和2g食盐的混合物,如何将它们分离开?

  实验内容

  可行性论证

  实验记录

  结   论

溶解度 篇6

  第三节  溶解度

  (2课时)一.知识教学点   1.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   3.气体溶解度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曲线   2.难点: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3.疑点:溶解度与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间的关系。   4.解决办法:    (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可以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度与溶解性在概念上的不同。    (2)通过一些基础练习,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3)通过例题的示范,学生的练习,可以更清楚地使学生理解溶解度和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三..教学过程[导入]:在生产和科研中,经常用易溶、可溶、微溶和不溶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那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呢?[板书]:一.溶解性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学生活动]:根据生活实践讨论: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总结板书]:2.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还和温度等因素有关。[学生活动]:讨论并设计实验:如何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在相同温度下,将氯化钠、硝酸钾分别加入相同量的溶剂中,观察哪一种可以溶解更多一点。[总结]: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大小:       (1)在一定温度下(相同)       (2)在一定量溶剂里(相同)[目的]:锻炼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引出溶解度的概念作铺垫。[板书]:二.固体溶解度(溶解性的定量描述)[教师活动]:介绍固体溶解度。[板书]: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练习]: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克。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3)20℃时,在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8克。       (4)10℃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学生活动]:讨论以上说法是否正确,并认真归纳。[板书]:2.理解溶解度应注意四个因素:(1)条件一定温度下。                                   (2)标准:100克溶剂中。                                   (3)状态:饱和状态。                                   (4)单位:克。[目的]:通过练习归纳总结,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问]:“在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①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②20℃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板书]: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教师活动]:讲解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与溶质本性,有取决与它与溶剂之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中溶剂中所能溶剂外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区别。[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在溶解度概念,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在100克溶剂中”。[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35,找出易溶物质、可溶物质、微溶物质和不溶物质溶解度的关系。[总结板书]:20℃时:溶解度大于10克      易溶物质                    溶解度大于1克       可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1克       微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0.01克    不(难)溶物质[板书]:四.溶解曲度线[讲解]:饱和溶液与温度和溶剂量有关,在描述固体溶解度时,溶剂量已经确定(100克),所以固体物质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表7-1。[学生活动]:根据表7-1中的数据,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作图。[目的]:通过绘图,锻炼学生的作图能力,且有利于学生对溶解度曲线所包含的意义的掌握。[板书]:1.溶解度曲线: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的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学生活动]:观察图7-1、7-2,完成以下练习,并总结归纳: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是什么?[练习]: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完成以下问题:       (1)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      ;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      。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      ;8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      。       (2)在70℃时,氯化钠、氯化铵、硝酸钾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分别为      、      、      。(3)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等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目的]:培养学生识图、用图及分析综合能力。[总结板书]:2.溶解度曲线意义:              ①可判断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或某一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              ③反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教师活动]:指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板书]:五.气体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某气体在101千帕,一定温度下,溶解在1体积水了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数。[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37,回答:           (1)理解气体溶解度应注意哪些问题?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界因素有哪些?[总结板书]:2.注意:①气体溶解度在叙述中一定要指明:101千帕、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无单位。                    ②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目的]:通过学生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参照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39-140第1.2题   2.判断正误:    (1)向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克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增加。    (2)随水量的增加,能溶解的物质增加,所以溶解度随溶剂量的增大而增大。    (3)将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克采用加溶剂、降温的方法。    (4)一定温度下,100克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中有氯化钾10克,则: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10克。

溶解度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和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数值;

  (3)物质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因或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例如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难溶解于水等等。食盐、油脂的这种性质,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都可以用溶解性这个概念来概括。然而则不同,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差别。因此,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规定后形成的概念。

  关于气体的教学建议

  对于气体溶质的表示方法有三点应向学生做常识性介绍:

  (1)定基地描述物质溶解性时,不论气体还是固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规定的条件和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固体用质量(克)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00克;气体则是用体积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个体积(一般以升为单位)能溶解若干体积气体,而其它条件如达到饱和、一定温度等都是一样的。

  (2)所以规定不同标准,是因为气体的体积容易测量、而质量不易称量,因此就用体积来表示。

  (3)由于气体受压强的影响很大,所以规定其时,对于压强作出规定―101千帕。这一点可以用打开汽水瓶盖后,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泡沫为例来加以说明。

  气体在实际测定时比较复杂,非标准状况下的数据,还应该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值。初中学生很难掌握,因此对这部分内容不必过多要求,只要知道如何表示,就可以了。

  关于的教学建议

  1.对学生来说,物质在水中溶解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对表征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的规定不像质量分数那样容易理解,因此观念的建立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可以从质量分数的概念出发去建立的概念。对于概念的表述应加以适当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

  2.要注意实验在学生形成概念时的重要作用。本节安排了若干实验,可以有教师边讲边演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

  3.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合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本节在教学的编排上特意设置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要精心组织好相关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生的设计、论证,应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予以实施。

  对具体活动的建议如下:

  [实验4-9]:(1)取过量硝酸钾和一定量的水,制成饱和溶液。然后按下面两种思路进行操作,第一,设法将饱和溶液除去,测定剩下的未溶固体;第二,设法将固体除去,在将饱和溶液蒸干。至于如何除去饱和溶液、如何除去未溶固体,则完全由学生取设计。建议先发散,再归纳、再评价、再实施。(2)本实验关键问题在于温度的控制,教师应根据曲线设定要求学生测定的温度。为了获得较稳定的温度值,建议用水浴的方法,水浴中的水量可适当大一些。

  根据相关数据用描点法画出硝酸钾、氯化钠的曲线。这是另一种学生活动方式。数据点在图中后所连成的曲线可能不够平滑,教师应讲明可能的原因,并说明处理方法。

  关于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的计算,教材只列举了三种类型。若没为R,饱和溶液为A,溶剂量为B,溶质量为C(均以克为单位),三种类型是:

  (1)已知B、C   求R

  (2)已知R、A   求B或C

  (3)已知R、C   求B

  这几种类型的计算都统一于固体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有以下关系式:

  或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三种类型例题的分析,归纳出上述关系式,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的规范性,也可以按下列格式要求,例如课本中例2:

  解:设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里含氯化铵的质量为x。

  温度      饱和溶液 = 溶质 + 溶剂

  20℃      137.2克     37.2克  100克

  1000克      x

  需水的质量为:1000克-271克=729克

  答: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271克,水729克。

  教学设计方案1

  重点:的概念,固体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难点:的概念,固体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

  [板书]第三节  

  [思考]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说明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些条件对气体的溶解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一、

  [讲解]溶解性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怎样才能比较精确地表示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呢?

  [板书]1.固体物质的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

  [布置思考题]理解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时食盐是36g”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2.曲线

  [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画出物质的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曲线。

  [板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

  [布置学生讨论]从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师生共同归纳]

  1.曲线从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以及各物质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2.从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曲线

  [板书]气体的: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

  气体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展示表格]

  气体

  氧气

  氯气

  二氧化硫

  氯化氢

  氨气

  1:0.03

  1:2

  1:40

  1:500

  1:700

  [板书]二、混合物的分离

  [布置讨论题]把食盐和硝酸钾放入水中,他们会逐渐溶解形成溶液。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他们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学生分组实验]

  [板书]1.蒸发食盐水:

  (在蒸发皿中注入少量饱和食盐水加热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有晶体析出。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该物质的岁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可以得到该物质的晶体。)

  教学设计方案2

  设计思想:

  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概念。

  2、了解温度对的影响。

  3、了解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 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 理解固体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 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 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 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

  生:理解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是35克,硝酸钾的是21克。

  生:归纳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 物质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曲线。

  生:观察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 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 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板书:

  一、固体

  1、定义:

  ①定温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 实质:溶解溶质质量。

  2、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0.01 1 10 S (20℃)

  3、固体曲线。

  二、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时,硝酸钾的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

  A、易溶 B、难溶 C、微溶 D、可溶

  4、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

  A、易溶 B、微溶 C、可溶 D、易溶

  三、复习小结

  师:如何认识?怎样由判断溶解性大小?

  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四、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1.下表列出一些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画出这两种物质的曲线。

  物质

  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

  36

  36

  36

  37

  39

  40

  2.现有10g硝酸钾和2g食盐的混合物,如何将它们分离开?

  实验内容

  可行性论证

  实验记录

  结   论

溶解度 篇8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

  教学过程

  点评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室温,5 g 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nacl

  室温,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5 ml水

  室温,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 g kno3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kno3

  室温,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分析归纳,课件演示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执教: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土门中学 夏道华

  点评

  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另外教师有意制造错误,让学生产生顿悟,设计巧妙。教师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动画、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延展了“涵义”──结晶现象,很好演绎了“组织者”“参与者”“首席”的角色。

  点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中学 王立新

溶解度 篇9

  课题:

  教学目标 :

  1.  物质的溶解性

  2.  固体的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3.  固体的曲线

  4.  气体的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重点:固体的概念

  教学难点 :固体的概念

  教学过程 :

  [复习]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讲述]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

  [分析]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举例]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练习]1.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里的时是36克。

  (2)20。C时,硝酸钾的为31.6克。

  (3)20。C时,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C时,食盐在水里的为18克。

  (4)10。C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10。C时,蔗糖的为15克。

  2.60。C时,硝酸钾的为124克,填表:

  课题:

  溶质

  溶剂

  溶液状态

  温度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3.20。C时,食盐的为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20。C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2)20。C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讲述]物质的溶解性和是什么关系呢?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与溶剂间的关系。而物质的,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所能溶解的不同质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他们溶解性的区别。

  [填表]20。C时

  (克)

  <0.01

  0.01~1

  1~10

  >10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练习]1.与固体物质的大小无关的因素是(   )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种类     C.溶液的多少     D.温度的高低

  2.测定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时,所用溶液必须是(   )

  A.浓溶液            B.稀溶液            C.饱和溶液        D.不饱和溶液

  3.20。C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10克A,40。C时,200克水中最多溶解20克B,则A、B两物质的关系是(   )

  A.A=B         B.A<B         C.A>B         D.无法比较

  4.60。C时,硝酸钾的为110克,这说明在          时,        水中最多可溶解          硝酸钾,形成          硝酸钾溶液。

溶解度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和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数值;

  (3)物质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因或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例如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难溶解于水等等。食盐、油脂的这种性质,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都可以用溶解性这个概念来概括。然而则不同,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差别。因此,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规定后形成的概念。

  关于气体的教学建议

  对于气体溶质的表示方法有三点应向学生做常识性介绍:

  (1)定基地描述物质溶解性时,不论气体还是固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规定的条件和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固体用质量(克)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00克;气体则是用体积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个体积(一般以升为单位)能溶解若干体积气体,而其它条件如达到饱和、一定温度等都是一样的。

  (2)所以规定不同标准,是因为气体的体积容易测量、而质量不易称量,因此就用体积来表示。

  (3)由于气体受压强的影响很大,所以规定其时,对于压强作出规定―101千帕。这一点可以用打开汽水瓶盖后,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泡沫为例来加以说明。

  气体在实际测定时比较复杂,非标准状况下的数据,还应该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值。初中学生很难掌握,因此对这部分内容不必过多要求,只要知道如何表示,就可以了。

  关于的教学建议

  1.对学生来说,物质在水中溶解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对表征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的规定不像质量分数那样容易理解,因此观念的建立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可以从质量分数的概念出发去建立的概念。对于概念的表述应加以适当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

  2.要注意实验在学生形成概念时的重要作用。本节安排了若干实验,可以有教师边讲边演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

  3.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合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本节在教学的编排上特意设置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要精心组织好相关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生的设计、论证,应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予以实施。

  对具体活动的建议如下:

  [实验4-9]:(1)取过量硝酸钾和一定量的水,制成饱和溶液。然后按下面两种思路进行操作,第一,设法将饱和溶液除去,测定剩下的未溶固体;第二,设法将固体除去,在将饱和溶液蒸干。至于如何除去饱和溶液、如何除去未溶固体,则完全由学生取设计。建议先发散,再归纳、再评价、再实施。(2)本实验关键问题在于温度的控制,教师应根据曲线设定要求学生测定的温度。为了获得较稳定的温度值,建议用水浴的方法,水浴中的水量可适当大一些。

  根据相关数据用描点法画出硝酸钾、氯化钠的曲线。这是另一种学生活动方式。数据点在图中后所连成的曲线可能不够平滑,教师应讲明可能的原因,并说明处理方法。

  关于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的计算,教材只列举了三种类型。若没为R,饱和溶液为A,溶剂量为B,溶质量为C(均以克为单位),三种类型是:

  (1)已知B、C   求R

  (2)已知R、A   求B或C

  (3)已知R、C   求B

  这几种类型的计算都统一于固体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有以下关系式:

  或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三种类型例题的分析,归纳出上述关系式,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的规范性,也可以按下列格式要求,例如课本中例2:

  解:设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里含氯化铵的质量为x。

  温度      饱和溶液 = 溶质 + 溶剂

  20℃      137.2克     37.2克  100克

  1000克      x

  需水的质量为:1000克-271克=729克

  答: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271克,水729克。

  教学设计方案1

  重点:的概念,固体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难点:的概念,固体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

  [板书]第三节  

  [思考]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说明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些条件对气体的溶解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一、

  [讲解]溶解性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怎样才能比较精确地表示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呢?

  [板书]1.固体物质的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

  [布置思考题]理解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时食盐是36g”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2.曲线

  [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画出物质的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曲线。

  [板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

  [布置学生讨论]从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师生共同归纳]

  1.曲线从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以及各物质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2.从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曲线

  [板书]气体的: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

  气体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展示表格]

  气体

  氧气

  氯气

  二氧化硫

  氯化氢

  氨气

  1:0.03

  1:2

  1:40

  1:500

  1:700

  [板书]二、混合物的分离

  [布置讨论题]把食盐和硝酸钾放入水中,他们会逐渐溶解形成溶液。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他们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学生分组实验]

  [板书]1.蒸发食盐水:

  (在蒸发皿中注入少量饱和食盐水加热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有晶体析出。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该物质的岁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可以得到该物质的晶体。)

  第 1 2 页  

溶解度 篇11

  课题:

  教学目标 :

  1.  物质的溶解性

  2.  固体的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3.  固体的曲线

  4.  气体的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重点:固体的概念

  教学难点 :固体的概念

  教学过程 :

  [复习]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讲述]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

  [分析]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举例]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练习]1.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里的时是36克。

  (2)20。C时,硝酸钾的为31.6克。

  (3)20。C时,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C时,食盐在水里的为18克。

  (4)10。C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10。C时,蔗糖的为15克。

  2.60。C时,硝酸钾的为124克,填表:

  课题:

  溶质

  溶剂

  溶液状态

  [1] [2] 下一页  

  

溶解度 篇12

  教学目的:

  1、从介绍溶解性概念入手,使学生重点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常识性介绍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思想教育渗透:从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入手,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固体的溶解度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溶液度的概念。

  实验准备:

  1、相同质量的植物油分别放入等量的汽油和水中,观察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2、等质量的KNO3和Ca(OH)2放入等量的水中,观察不同物质在不中的溶解情况。

  教 具:CAI课件,平底烧瓶,锥形瓶,汽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衣服上的油污用水很难洗去,最好选用什么物质来洗呢?

  生:答。

  二、授新课:

  师:演示实验1:观察植物油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相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不同物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怎么样呢?演示实验2:KNO3和Ca(OH)2放入

  等量的水中。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小结: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这是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内因。

  师:设问:如何比较精确地反映不同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呢?

  引入课题:要比较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要有一把衡量的标尺,这

  把尺子我们规定为溶解度。(板书)

  生:回顾可作溶质的物质的状态。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固体的溶解度,了解气体的溶解度。

  设问:什么叫固体的溶解度呢?

  生:阅读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分析概念的四要素。

  师: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NaCl36克,表明:20℃时,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克。

  那么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4克,其含义是什么?

  生:回答并完成投影练习。

  师:设问:知道了某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如何界定物质的溶解性呢?

  生:阅读教材P135,板演:在下面数轴上的四个区域里贴上表示溶解性的显示字幕。

  师:小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只是表示溶解度大小不同而已,不存在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

溶解度 篇13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 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板书: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

  ①定温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实质:溶解溶质质量。

  2、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0.01 1 10 S (20℃)

  3、固体溶解度曲线。

  二、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

  A、易溶 B、难溶 C、微溶 D、可溶

  4、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

  A、易溶 B、微溶 C、可溶 D、易溶

  三、复习小结

  师:如何认识溶解度?怎样由溶解度判断溶解性大小?

  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溶解度 篇14

  启发―研究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教学形式,它的理论为教学提供了“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这样一种有序发展的进程,不仅使化学学科知识得到系统完整的传授,也使学生的思维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笔者在启发―研究教学模式理论的指导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就初三化学《溶解度》这一章节教学中应用该模式谈谈如下认识。

  一、教学结构设计

  启发―研究教学结构的设计是以激发思维作为主线去作用于学的,是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体系安排的,--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设问引疑使学生明确了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启发”意在教师的精心引导,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认识过程,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造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教学程序

  1.引入──激发探索动机

  新课的导入如果平铺直叙往往没有新意,一个成功的引入应该是立疑激趣,学生因为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有对学习的内在动力。因而“引入”是戏剧的序幕,我在新课的引入中,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线索,以旧拓新,激其情引其疑,在引入中提出探索的课题。

  “溶解度”新课导入前,我设计了一个课堂小实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由同学总结以下几点:(1)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     (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能力    (大、小)。(3)在不同的水温下,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      (能、不能)比较。然后提问“食盐从能溶到不能继续溶解,溶液体现了几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要比较多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如还有味精、淀粉等物质)仅用“大”或 “小”能否分得清?”创设这些情境与问题是为了把同学们引入角色,通过思考及回答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对两个联系生活实际似简单又一下说不清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产生对知识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时引入课题 《溶解度》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2.研究──设疑与释疑

  这一教学过程是以探索性实验为主要线索,以教师的设疑、演示、点拔和学生的观察、分析、释疑关联互动为主要教学手段。因为通过直观的实验增加了同学的兴趣,为启发式教学创设了成功的前提,加上具有坡度的思考性题目与之相结合,诱导和激发了同学思维的积极性。 在本课前述中引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以后,我推出了四个思考题。(略)怎样引导同学去思考呢?我配套设计了四组演示实验?对思考题(1)“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我设计的是在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kmno4晶体。(投影)当同学们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时受到启发,领悟到定义中“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墓独溶质的溶液(是指原溶质,不是指甚它溶质)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是指任且溶质),对书本上的定义有了完整、精确的理解。对思考题(3)“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我设计了在两个培养皿中盛相同体积的水,一个里面加食盐(用药匙大头取),一个里面加熟石灰(用药匙小头取)。(投影)很明显此时溶质取用量不同。搅拌后可见食盐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饱和)。为了证明食盐溶液未饱和再加食盐少许,搅拌后仍全溶。观察了这组实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从实验现象的启迪中逐步对“饱和”和“浓”、“不饱和”与“稀”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如果这组关系相互成立,必须满足前提与条件。用实验辅助教学后,使这个过去一直用数据来解释的问题变得让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3.发现──归纳与总结

  归纳与总结是将探求到的个别的具体的结论经过分析综合纳入知识体系的框架之中,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这种归纳总结如果是在学生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概念网络,知识点就不再成为零落、枯燥的定义。

  在分析溶解度概念时,我展示了一些数据表

  在20 ℃时,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

  nacl kno3  kclo3  caco3

  36   20.9  7.4   0.013

  请同学们从这张表中比较出四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我引导设间: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什么?由于同学们通过对“蔗糖与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这一实验的观察与讨论,具备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立即感悟到是“20 ℃、100克水、达到饱和”,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条件缺一项都使数据没有比较的意义。有了这一层知识铺垫,我让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在老师的点拔下,他们将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加以梳理,并用较少的文字归纳出要比较精确地讨论溶质的数量问题一定要满足两点: 其一是条件:一定温度,100克溶剂;其二是状态:饱和溶液。这时所研究的溶质克数恰好与书本上溶解度概念相吻合,一个不需要生搬硬套的概念在同学们的观察、分析、整理中轻松地建立了。

  4.迁移──巩固与应用

  按照教育心理学规律,新知识概念建立以后,需要巩固与强化。如何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在具体间题中加以运用,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在本课的最后阶段我设置了这样一类变式问题: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并加以说明。(1) 25 ℃时将10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中,故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克/100克水?(其余题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我及时获得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同学们也学会了从新信息的转换中分析解决新问题,使溶解度章节中重要的知识点落到实处。

  三、教后感

  启发―研究教学模式在《溶解度》教学中的应用是我多年来教学实践经验的结果。我体会到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当前形势下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 “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倡导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心与智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启发―研究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以学生为主导,以启发思维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同时在开展智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和调动非智力因素。如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战胜困难的品格意志;营造气氛―融洽师生感情,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使读书学习不再单纯为了接受书本知识,而成为思想、知识、心理品质的陶冶与发展。本课中启发―研究教学模式在实施策略方面始终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到学会从一个现象概括出对一类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无不体现了培养人的思维素质和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

溶解度 篇15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 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板书: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

  ①定温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实质:溶解溶质质量。

  2、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0.01  1    10   s (20℃)

  3、固体溶解度曲线。

  二、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

  a、易溶  b、难溶  c、微溶  d、可溶

  4、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

  a、易溶  b、微溶   c、可溶  d、易溶

  三、复习小结

  师:如何认识溶解度?怎样由溶解度判断溶解性大小?

  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溶解度 篇16

  教学目标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

  学生甲:不相同。

  乙:不加热时,二者相近。

  丙: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3要多。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

  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板书)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甲:(很快找出答案)36.0。

  乙:不对,应该是36.0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在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踊跃发言)

  甲:在20℃时,36.0gnacl在100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乙: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nacl。

  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时,kno3的溶解度为 ,60℃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18.0gnacl溶解在5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g。

  b36.0gnacl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g

  c20℃时,36.0gnacl溶解在100g水中,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

  d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nacl,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通过习题,及时巩固新知。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活动与探究:学习绘制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方法,学生结合表9-1分组绘制nacl、k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展示交流,分享快乐,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教材中图9-12,分组讨论、交流。

  (投影)

  ①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

  ②从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图上能否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85℃时的溶解度?如果能,请找出,你是怎样查找的?

  ③从图9-12中,你能比较出45℃时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

  ④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小结归纳)

  教师: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巩固练习(投影)

  亲自动手,自主参与,乐于探究。

  教师: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学生甲: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o2。

  乙: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

  丙:把汽水瓶打开,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不打开时,无明显现象,打开后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为什么打开后产生气泡,而不打开时没有。

  学生:打开后,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

  刚才一位同学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气氛活跃。

  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贴近生活)

  学生:水中溶解的空气。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教师小结: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

  教师: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现在问题来了!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巩固练习:(投影)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教师:(肯定学生的种种措施)

  整理与归纳:(师生共同进行)

  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练习:教科书40页第2、3、4题及41页第9题。

  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关注生活。

溶解度 篇17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室温,5 g 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nacl

  室温,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5 ml水

  室温,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 g kno3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kno3

  室温,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分析归纳,课件演示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执教: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土门中学 夏道华

  点评

  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另外教师有意制造错误,让学生产生顿悟,设计巧妙。教师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动画、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延展了“涵义”──结晶现象,很好演绎了“组织者”“参与者”“首席”的角色。

  点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中学 王立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溶解度(精选1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