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化学教案设计 > 第五节 一氧化碳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精选2篇)

第五节 一氧化碳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精选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五节 一氧化碳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精选2篇)

第五节 一氧化碳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篇1

  第五节  一氧化碳

  (1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对环境的污染。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3.疑点:向炉火中撒少量的水后,为何炉火烧得更旺?

  4.解决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观念。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毒性和对环境的污染。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引言]:我们知道碳有两种氧化物:CO和CO2。CO和CO2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CO的某些特性。

  [板书]:一.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与CO2相比较)

  [复习提问]: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7第一段,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质

  [板书]:  色、味、态 密度 溶解性 

  CO 无色无味的气体 比空气略小 难溶于水 

  CO2 无色无味的气体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教师活动]:讲解演示实验5―10。

  [学生活动]:(1)观察火焰捐色,当教师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何物质生成?写出化学方程式。

  [讲解]: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与O2(或空气)混合后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注意点燃前应检验CO气体的纯度。

  [提问]:(1)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H2?

  (2)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CO2?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目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到CO和H2的化学性质比较相似,可根据它们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物不同来区别;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区别。

  [板书]:(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师活动]:讲解演示实验5―11。

  [学生活动]:观察黑色氧化铜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什么物质生成,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讲解]:CO在反应中夺取了CuO中的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CO2。反应说明CO具有还原性,这个特性与O2、C相似。

  [板书]:  CO H2 C 

  可燃性 2CO + O2 ==2CO2 蓝色火焰 2H2 + O2 ==2H2O 淡蓝色火焰 C + O2 ==CO2 

  还原性 CO+CuO==Cu+CO2 H2+CuO==Cu+H2O C+2CuO==Cu+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提问]: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思考它有哪些用途?

  [学生活动]:①总结出一氧化碳的用途。

  ②阅读教材中的选学材料,了解水煤气的成分,并思考选学材料中提出的问题。

  [板书]:(1)气体燃料

  (2)冶炼金属:Fe2O3 + 3CO ==2Fe + 3CO2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99页,理解CO中毒的生理过程。

  (2)分组讨论教材第100页的习题3。

  [教师活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板书]:三.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

  [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99页。

  (2)讨论CO这种污染物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污染,

  [讲解]: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在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很重要的用途;CO有剧毒,又污染空气,所以要注意防止和控制CO对环境的污染。对于CO,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认识它。

  (三)总结、扩展

  1.CO和CO2性质的差异。

  2.CO和H2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00习题2。

  2.用什么方法鉴别空气、O2、H2、CO和CO2?

  [1]

  

第五节 一氧化碳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篇2

  第五节  一氧化碳

  (1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对环境的污染。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3.疑点:向炉火中撒少量的水后,为何炉火烧得更旺?

  4.解决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观念。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毒性和对环境的污染。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引言]:我们知道碳有两种氧化物:CO和CO2。CO和CO2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CO的某些特性。

  [板书]:一.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与CO2相比较)

  [复习提问]: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7第一段,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质

  [板书]:  色、味、态 密度 溶解性 

  CO 无色无味的气体 比空气略小 难溶于水 

  CO2 无色无味的气体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教师活动]:讲解演示实验5―10。

  [学生活动]:(1)观察火焰捐色,当教师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何物质生成?写出化学方程式。

  [讲解]: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与O2(或空气)混合后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注意点燃前应检验CO气体的纯度。

  [提问]:(1)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H2?

  (2)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CO2?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目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到CO和H2的化学性质比较相似,可根据它们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物不同来区别;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区别。

  [板书]:(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师活动]:讲解演示实验5―11。

  [学生活动]:观察黑色氧化铜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什么物质生成,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讲解]:CO在反应中夺取了CuO中的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CO2。反应说明CO具有还原性,这个特性与O2、C相似。

  [板书]:  CO H2 C 

  可燃性 2CO + O2 ==2CO2 蓝色火焰 2H2 + O2 ==2H2O 淡蓝色火焰 C + O2 ==CO2 

  还原性 CO+CuO==Cu+CO2 H2+CuO==Cu+H2O C+2CuO==Cu+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提问]: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思考它有哪些用途?

  [学生活动]:①总结出一氧化碳的用途。

  ②阅读教材中的选学材料,了解水煤气的成分,并思考选学材料中提出的问题。

  [板书]:(1)气体燃料

  (2)冶炼金属:Fe2O3 + 3CO ==2Fe + 3CO2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99页,理解CO中毒的生理过程。

  (2)分组讨论教材第100页的习题3。

  [教师活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板书]:三.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

  [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99页。

  (2)讨论CO这种污染物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污染,

  [讲解]: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在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很重要的用途;CO有剧毒,又污染空气,所以要注意防止和控制CO对环境的污染。对于CO,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认识它。

  (三)总结、扩展

  1.CO和CO2性质的差异。

  2.CO和H2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00习题2。

  2.用什么方法鉴别空气、O2、H2、CO和CO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五节 一氧化碳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精选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