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案(精选15篇)
《分子和原子》教案 篇1
一、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
2.使学生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4.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氢键
三、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写出NaCl 、CO2 、H2O 的电子式。
2.NaCl晶体是由Na+和Cl―通过 形成的晶体。
一、离子晶体
1、概念:离子间通过离子键形成的晶体
2、空间结构
以NaCl 、CsCl为例来,以媒体为手段,攻克离子晶体空间结构这一难点
如图为NaCl晶体结构图,图中直线交点处为NaCl晶体中Na+与Cl-所处的位置(不考虑体积的大小)。
(1)请将其代表Na+的用笔涂黑圆点,以完成 NaCl晶体结构示意图。并确定晶体的晶胞,分析其构成。
(2)从晶胞中分Na+周围与它最近时且距离相等的 Na+共有多少个?
下图中心圆甲涂黑为Na+,与之相隔均要涂黑
(1)分析图为8个小立方体构成,为晶体的晶胞,
(2)计算在该晶胞中含有Na+的数目。在晶胞中心有1个Na+外,在棱上共有4个Na+,一个晶胞有6个面,与这6个面相接的其他晶胞还有6个面,共12个面。又因棱上每个Na+又为周围4个晶胞所共有,所以该晶胞独占的是12×1/4=3个.该晶胞共有的Na+为4个。
晶胞中含有的Cl-数:Cl-位于顶点及面心处,每.个平面上有4个顶点与1个面心,而每个顶点上的氯离于又为8个晶胞(本层4个,上层4个)所共有。该晶胞独占8×1/8=1个。一个晶胞有6个面,每面有一个面心氯离子,又为两个晶胞共有,所以该晶胞中独占的Cl-数为6×1/2=3。
不难推出,n(Na+):n(Cl-)=4:4:1:1。化学式为NaCl.
(3)以中心Na+为依据,画上或找出三个平面(主个平面互相垂直)。在每个平面上的Na+都与中心 Na+最近且为等距离。
每个平面上又都有4个Na+,所以与Na+最近相邻且等距的Na+为3×4=12个。
(1)含8个小立方体的NaCl晶体示意图为一个晶胞
(2)在晶胞中Na+与Cl-个数比为1:1.
(3)12个
3、离子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1)离子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取决于离子键的强弱,而离子晶体的稳定性又取决于什么?在离子晶体中,构成晶体的粒子和构成离子键的粒子是相同的,即都是阴、阳离子。离子晶体发生三态变化,破坏的是离子键。也就是离子键强弱即决定了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又决定了晶体稳定性的强弱。
(2)离子晶体中为何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
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既可以看作是带电的质点,又要以看作是带电的球体,其中,阳离子总是尽可能的多吸引阴离子、阴离子又总是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只要空间条件允许的话)这种结构向空间延伸,即晶体多大,分子就有多大,晶体内根本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整个晶体就是一个大分子。
4、离子晶体的判断及晶胞折算
(1)如何判断一种晶体是离子晶体
方法一:由组成晶体的晶格质点种类分:离子化合物一定为离子晶体。
方法二:由晶体的性质来分:①根据导电性:固态时不导电而熔化或溶解时能导电的一般为离子晶体。
②根据机械性能:具有较高硬度,且脆的为离子晶体。
(2)什么是晶胞?如何由晶胞来求算晶体的化学式?
构成晶体的结构粒子是按着一定的排列方式所形成的固态群体。在晶体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复单位叫晶胞。
根据离子晶体的晶胞,求阴、阳离子个数比的方法?
①处于顶点上的离子:同时为8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有1/8属于晶胞。
②处于棱上的离子:同时为4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有1/4属于晶胞。
③处于面上的离子;同时为2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有1/2属于晶胞。
④处于体心的离子:则完全属于该晶胞。
题目:在高温超导领域中,有一种化合物叫钙钛矿,其晶体结构中有代表性的最小单位结构如图所示试回答:
(1)在该晶体中每个钛离子周围与它最近且相等距离的钛离子有多少个?
(2)在该晶体中氧、钙、钛的粒子个数化是多少?
由图看出,在每个钛离于的同层左、右与前后、上下各层中都紧密排列着完全相同的钛离子,共有晶胞边长的6个钛离子。
至于同一晶胞中独占三元素粒子个数比,则从每种元素粒子是晶胞中的位置考虑。Ca2+位于立方体的中央为一个晶胞所独占;钛离子位于晶胞的顶点上,为相邻两层8个晶胞所共有(左右、前后、上中下、左右前后4个而上下中相同重复共8个),而每个晶胞独占有8×1/8=1个。氧离子位于棱上,在同一晶胞中,每个氧离子为同层的4个晶胞所共有,一个晶胞独占12×1/4=3个。故氧、钙、钛的粒子数之比为 3:1:1
5、总结
1.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叫离子晶体。构成离子晶体的微粒是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晶体中,阳离子和阴离子间存在着较强的离子键,因此,离子晶体一般硬度较高,密度较大,熔、沸点较高。
2.一般地讲,化学式与结构相似的离子晶体,阴、阳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KCI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6.在NaCl晶体中与每个Na+距离等同且最近的几个Cl-所围成的空间几何构型为 ( )
A.正四面体 B.正六面体
C.正八面体 D.正十二面体
7.如图是氯化铯晶体的晶胞(晶体中最小的重复单元),已知晶体中2个最近的Cs+离子核间距为a cm,氯化铯的式量为M,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氯化铯晶体的密度为
B. C. D.
二、填空题
8.参考下列熔点数据回答:
物质
NaF
NaCl
NaBr
NaI
熔点℃
995
801
755
651
物质
NaCl
KCl
RbCl
CsCl
熔点℃
801
776
715
646
钠的卤化物从NaF到NaI及碱金属的氯化物从NaCl到CsCl的熔点逐渐____________这与__________有关。随__________增大__________减小,故熔点__________逐渐 。
9.某离子晶体晶胞结构如下图所示,x位于立方体的顶点,Y位于立方体中心。试分析:
(1)晶体中每个Y同时吸引着__________个X,每个x同时吸引着__________个Y,该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
(2)晶体中在每个X周围与它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X共有__________个。
(3)晶体中距离最近的2个X与1个Y形成的夹角∠XYX的度数为__________。
(4)设该晶体的摩尔质量为M g・mol-1,晶体密度为ρ・cm-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X中心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 。
10.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型、晶体中最基本的重复单位称为晶胞。NaCl晶体结构如图所示。已知FexO晶体晶胞结构为NaCl型,由于晶体缺陷,x值小于1
测知FexO晶体密度为ρ=5.71 g・cm-3,晶胞边长为4.28×10-10 m。
(1)FexO中x值(精确至O.01)为
(2)晶体中的Fe分别为Fe2+、Fe3+,在Fe2+和Fe3+的总数中,Fe2+所占分数(用小数表示,精确至0.001)为 ______________。
(3)此晶体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
(4)与某个Fe2+(或Fe3+)距离最近且等距离的O2-围成的空间几何形状是_____________。
(5)在晶体中,铁元素间最短距离为_____________cm
11.有一种蓝色晶体,它的结构特征是Fe2+和Fe3+分别占据立方体互不相邻的顶点,而CN-离子位于立方体的棱上。
(1)根据晶体结构特点,推出其化学式(用最简单整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化学式带何种电荷?用什么样的离子(用Mn+表示)与其结合成中性的化学式?写出此电中性的化学式。
答:
(3)指出(2)中添加离子在晶体结构中的什么位置。
答:
12.1986年,瑞士两位科学家发现一种性能良好的金属氧化物超导体,使超导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两位科学家获得了1987年的Nobel物理学奖。其晶胞结构如图。
(1)根据图示晶胞结构,推算晶体中Y,Cu,Ba和O原子个数比,确定其化学式
(2)根据(1)所推出的化合物的组成,计算其中Cu原子的平均化合价(该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Y+3,Ba+2,Cu+2和Cu+3)试计算化合物中这两种价态Cu原子个数比
离子晶体针对性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AC 4.A 5.B 6.C 7.C
二、填空题
8.降低 阴离子半径由F-到I-逐渐增大离半径 阴、阳离子相互吸引 降低
9.(1)4 8 XY2(或Y2X)
(2)12 (3)109°28
10.(1)0.92 (2)0.826
(4)正八面体 (5)3.03×10-10
11.(1)FeFe(CN)6-(2)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可用Na+,K+,Rb+ (用M+表示)与之结合MFeFe(CN)6
(3)M+在每隔一个立方体的体心上。
12.(1)YBa2Cu3O7
(2)Cu2+:Cu3+=2:1
《分子和原子》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验器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 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 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结论] 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多媒体展示]播放氨分子运动
[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设疑]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吗?
[演示实验](1)50ml水与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与50ml酒精 (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提问]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边演示边讲解
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再次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2、氧 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结]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六、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的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2、混合物和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 )
A.分子可再分 B.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分子很小 D. 分子间有间隔
2.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 氧离子 D.氧气
4.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 水原子 C. 氢、氧两种原子 D.以上都不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分子和原子》教案 篇3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
手段:多媒体教学
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
2、讲授新课:
[实验3-2] 品红溶于水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
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探究活动1:
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蒸镏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仍为无色
操作: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操作:3、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12分钟。
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结论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
解释:(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探究2、酒精与水混合
操作:用100毫升的量筒分别量取100毫升水和酒精,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毫升?
现象: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毫升。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释:(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3)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4)铁路上的铁轨之间为什么留些空隙?
总结:略
作业:昌平练习册,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识:
氨气、水、糖等物质都是由什么微粒构成?
2、情景引入:
提问: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分割?如果能分割,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
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的模型。
3、讲授新课:
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板书)
讨论: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试分析在这个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学生讨论,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讨论结果]
讲解:1、分子的观点(板书)
提问: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产生,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和形状。
追问:这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小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板书)
提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在这些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略
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板书)
讨论: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
小结: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板书:分子的概念
2、原子的观点(板书)
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结论2: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结论3:化学变化的实质:
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
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只有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
总结:略
练习:课后习题
作业:昌平练习册
课后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2、学会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识物质的可分性的观点。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认识分子的特征。
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1、香水为什么会散发出怡人的香味?
2、湿衣服为什么在阳光下干的比较快?
3、白糖放在水里为什么不一会就没了,而水变甜了?发现问题。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提出研究主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有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
新课学习: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1、【教师讲解】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 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出示图片】a、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b、通过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得出结论】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3、【教师举例】说明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边听、边看得出结论: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活动与探究二:分子的特征
1、【思考问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分子看不见,水却能看见?
【得出结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思考问题】水为什么能变红?
【出示图片】不同温度下水分子的运动
【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度加快。
3、【思考问题】50ml水+50ml酒精=100ml液体,正确吗?等式“1+1=2”成立吗?
【演示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
【得出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
运用新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实验与探究认识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
活动与探究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
1、【思考问题】前面我们做过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请同学们思考:水蒸发和水电解一样吗?为什么?
【得出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回顾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讨论、交流、回答。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总结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物质的微粒性以及分子的特征,从分子的角度深入了解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知道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在讲授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时,先给出电解水的微观图示,试图让学生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水分解的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微粒,各几个?
②这些微粒中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不变?
③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④从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
但结果学生对微粒模型图不熟悉,回答前两个问题很困难,对后面的问题就更无从入手了。这样尝试之后就把这节课设计成了一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只在“分子、原子关系”“物理、化学变化实质及主要区别”等处安排学生交流讨论。力求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紧扣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在哪里会想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为主线。
《分子和原子》教案 篇5
一、教学章节
第一节 分子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 分子的概念
(2) 分子概念的运用
(3) 混合物和纯净物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化学教案-第三章 第一节 分子。
3、德育目标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 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
(1) 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 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
4、解决办法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安排
水、酒精
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
六、教学步骤
(一)分子
[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
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
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mL ,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第三章 第一节 分子》。
[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板书]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讲述]在碘受热和冷却的过程发生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构成碘的碘分子没有发生改变。例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水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他们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
[板书]2、在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为无力变化。
[讲述]在氧气的化学性质中学过五个化学反应:碳与氧气的反应,在变化过程中,碳和氧气的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二氧化碳分子,这种在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不再保有原来分子特性的变化。为化学变化。
[板书]在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为化学变化。
[讲述]那么,如何把分子从化学角度作一个定义呢?
[回答]+[板书]3、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讲述]我们叫分子,用肉眼是不可以看得到的,人们只有通过科学仪器。比如:电子显微镜。把分子放大几十万倍,才可以观察到分子的图像。分子是微观的,它的质量非常小,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Kg。
[讨论]那分子还可以再分吗?
[回答]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种物质的粒子。
但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这一点来说分子又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
[讨论]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
气态时,分子间距离最大,液态,固态。
[板书]4、①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非常小。
②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③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三态”。
④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
⑤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讲述]在研究任何一种物质的性质时,都必须取用纯净物,比如在研究氧气的性质时,铁在纯氧中燃烧可以看到火星四射,光彩夺目的现象,可是在空气中,铁不燃烧。这就是由于空气中约有4/5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
什么是纯净物,混合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例如:空气
2、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氮气
[讲述]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纯与不纯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指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只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是不纯物质变为比较纯的物质。
例如:用作半导体材料的硅,就是从含硅的矿物里制得的。经提纯,硅的质量百分数可达,99,999,999,999%(11个9)这种硅叫做高纯硅。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分子和原子
第一节 分子
一、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小、动、距、构、分
(1)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2)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4) 发生物理变化,分子没变化;发生化学变化,分子有变化。
(5)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
(6) 分子体积非常小。
(7) 分子的质量非常小。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例如:空气
2、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氮气
《分子和原子》教案 篇6
一、--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二、教案
课题
《分子和原子》
授课人
饶志权
学校
湖北省仙桃市实验初中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能力目标: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仪器药品
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动手实验,在衣服、纸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回答:酒精挥发了。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
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
引导学生探究。
【播放动画1】无数的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的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
观看放映。
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微观世界,引导学生形成想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面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
【讲解】糖就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很多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粒子――分子构成的。
【提问】你能解释为什么酒清挥发了吗?你能解释我们为什么能够闻到花的香味吗?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板书】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指导阅读】教材p47第一、二自然段
【组织讨论】1.为什么水会减少?2.解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共3页,当前第1页123
阅读教材。
分组讨论并表达交流。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请猜想一下,品红在什么情况下可扩散得更快一些?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回答:在热水中,分子运动加快。
回答: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的。
联系物理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深入探求知识。
【过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我们借助先进仪器不仅能看到,而且我们还能移动它们。
【指导观察】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板书】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等。
观察,猜想它的大小。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分子的真实存在,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很小;
【指导阅读】“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段话。
【提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
学生用课本数据回答。
理解“分子很小”。
【知识介绍】苯分子放大的倍数。
【动画2】水分子的小黑点与乒乓球比较,渐渐变大,变成乒乓球和地球模样
【板书】分子很小。
学生观看。
直观揭示分子的大小。
第三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2.分子的运动
【过渡】从品红的扩散,我们猜想分子是在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引导探究】
阅读资料。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演示】取一只试管,倒入2毫升氨水,滴2滴酚酞试液。
【提问】有什么现象?
【提出问题】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提供实验仪器】浓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等。
【提出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板书】分子的运动。实验探究过程等。
【引导分析】方案一,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
【巡回引导】
肯定学生的发言的正确性,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评价方案】
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
讨论:(发言要点汇总)
1.可能根据氨水易挥发的性质,再利用氨气的易溶于水。
2.必须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才能完成。
学生先分组动口讨论,再动手实验。几分钟后,表达交流。介绍自己实验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
(学生设计方案汇总:)
4.其他方案。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
如果改变温度会有什么影响?
归纳: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投影】学案上的课堂训练一
完成练习。
随堂巩固知识
第四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3、分子间有间隔
【设疑】物质为什么有固(s)、液(l)、气(g)三态的变化?
再次激趣
【演示实验】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o2和no2两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毛玻璃片后,观察发生的现象.共3页,当前第2页123
【提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追问】根据这一现象,你还能提出什么假设?
【播放动画3】分子间隔和分子运动的微观过程:no2分子向上运动,o2分子向下运动,最后趋向颜色一致。
观察,并描述现象:
下面瓶中的红棕色的气体逐渐进入上部的氧气中,随时间的推移,两瓶趋近一致,但颜色变浅。
学生回答: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观看,并理解分子的运动,初步形成分子间有间隔的想象表象。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能力。
【提出课题】我们能够把分子间的间隔直观地表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组织讨论】评价实验方案是否能够成功,是否可行。
【自主探究】
提出假设: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设计实验:(方案汇总)
1.一定量有颜色的水和无颜色的水混合。
2.一定量酒精与水混合。
3.冰融化成水体积的变化。
4.一定量汽油与植物油混合等等。
学生分组交流,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具备创新的科学素养.
【提问】本实验探究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演示实验】用分子间隔演示仪做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减小的实验。(水预先染色,现象更明显。)
【提问】请你分别用“◎”表示酒精分子,用“○”表示水分子,画图模拟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扩散。
归纳:1.必须是两种不同的分子构成的物质。
2.先分离开来,后混合均匀。
(也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演示)
画图,相互讲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想象表象。
第五部分迁移应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讨论】1.为什么一滴酒精滴在纸上,过一会儿就消失了?
2.手上消失得快,还是纸上消失得快?为什么?
3.从体积上来说,1+1=2吗?为什么?
4.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固、液、气三态转化。
结合刚学过的分子的基本性质回答。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课堂训练二
边做练习边回答。
巩固、深化知识。
【归纳板书】分子的基本性质。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小结发言。
加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指导练习】完成学案上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分子和原子》教案 篇7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
手段:多媒体教学
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
2、讲授新课:
[实验3-2] 品红溶于水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
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探究活动1:
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蒸镏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仍为无色
操作: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操作:3、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12分钟。
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结论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
解释:(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探究2、酒精与水混合
操作:用100毫升的量筒分别量取100毫升水和酒精,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毫升?
现象: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毫升。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释:(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3)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4)铁路上的铁轨之间为什么留些空隙?
总结:略
作业:昌平练习册,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识:
氨气、水、糖等物质都是由什么微粒构成?
2、情景引入:
提问: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分割?如果能分割,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
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的模型。
3、讲授新课:
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板书)
讨论: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试分析在这个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学生讨论,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讨论结果]
讲解:1、分子的观点(板书)
提问: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产生,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和形状。
追问:这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小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板书)
提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在这些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略
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板书)
讨论: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
小结: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板书:分子的概念
2、原子的观点(板书)
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结论2: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结论3:化学变化的实质:
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
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只有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
总结:略
练习:课后习题
作业:昌平练习册
《分子和原子》教案 篇8
课题名称: § 3~2分子和原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能力目标: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
教育目标: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重点、难点:建立对分子和原子的微观想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媒体:实验
教学过程:
复习:水通电时发生的反应
导课:物质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过去的人们是怎样探究物质的构成的?
新授:阅读:书p47
了解:1、科学家是怎样探究的?
2、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活动与探究:书p48
板书:一、分子和原子:
1、分子的特征:
①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 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
③ 分子间有间隔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阅读:p49,完成讨论
目标p28,方法导航,让学生提出问题。
板书: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二、从微观角度认识:
1、化学变化的过程是
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分子本身是否发生变化
3、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
是否由同种分子构成
4、化合物与单质的区别
其分子是否由同种原子构成
小结:纯净物构成的几种情况:
原子 单质 例如:hg
同种原子 分子 单质 例如:o2、n2、o3、c60
不同种原子 分子 化合物 例如:kmno4、p2o5
作业 1、课本p 51习题
2、目标p29达标训练
课后记: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关系混淆;化合物往往误认为是混合物。
《分子和原子》教案 篇9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水,作为第三章学习内容的知识承载物,它是自然界广泛存在,学生能经常感触的物质。与水有关的自然、实验现象为学生所熟悉。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 “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 “清水”映红桃花,研究性课题《汽车加水也奔驰》等,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二、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篇10
《分子和原子》教案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 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活动过程活 动 内 容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第三单元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进入情景,思考桂花“飘香”是什么原因?
猜想:……
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初步形成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话题,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问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动画和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活动过程活 动 内 容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分子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边思考,从具体的数字中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从猜一猜的问题中引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分组实验一: 分组实验二: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品红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扩散实验。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实验条件,归纳、交流实验现象。
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运动的客观真实性。
疑惑,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举例说明。采用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活动过程活 动 内 容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探究活动二】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用带刻度的长玻管做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这一现象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吗?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气体物质粒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举例说明,利用分子间隔距离可以改变的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断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
动画模拟: 水 水蒸气
水 氢气+氧气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2.原子
氧化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停的运动和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等特征。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1+1≠2,提出猜想与假设。
从沙子钻到石子空隙中的真实情境里获得启发,理解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思考,回答。
(运动→溶解扩散,
空隙→液面下降)
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
第一种情形:物理变化, 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归纳分子的基本特征,给分子下定义。
观看动画,理解变化过程。
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建立原子的概念。
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当学生形成分子微粒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分子、原子的定义。
活动过程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归纳小结,巩固提升 分子、原子的定义,分子的基本性质。
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在学生分析解释的基础上点津:如同一个人站不成任何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在分子的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及物理性质。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在教师引导下,从颜色、味道、质量等方面分析出:能体现和测量出这些物理性质的必然是许许多多分子的聚集状态,肉眼看不见的单个分子是谈不上这些问题的。
从释疑解惑中加深对概念严密性、深刻性的理解。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列表对比归纳、总结分子与与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为学习后续章节“原子的构成”做好准备。
四、教学反思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附:1.板书设计
2.《分子和原子》学案
附1:板书设计
附2:
《分子和原子》学 案
【问题情境】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
【问题设疑】桂花为什么会“飘香”?猜想……
观看模拟动画和实物图像得出结论: 。
【问题思考】 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它们有哪些微粒特征(基本性质)呢?(提示:是否有质量和体积?能否运动?微粒间是否有间隔?)
从“水分子的自述”我知道了: 。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1. 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 。
2.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
通过上述实验,我明白了: 。
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烧杯A烧杯B
现象
解释
4.得出结论: 。
5.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探究活动二】 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吗?
1.观察演示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 100mL。
思考:为什么会产生上这种现象?
猜想: 。
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
讨论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2.观察演示实验: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后体积 。
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其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下降了。这一现象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分组实验:如图3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水,一支吸空气,两者等体积,用手堵住末端注射孔,慢慢推压栓塞,观察现象。
发现: 。
结论: 。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的间隔是可以改变的?
【思考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 、 、
微小粒子。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
【观看模拟动画】 水 水蒸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水 氢气+氧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分子的定义: 。
【观看模拟动画】 氧化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理解发生变化的实质。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 、 、
等基本性质。
原子的定义: 。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了: 1. 。
2. 。
3. 。
……
【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迁移运用四】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分 子原 子
定 义
基本性质
区 别
联 系
《分子和原子》教案 篇11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二、教案
【板书】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分子和原子》教案 篇12
地区: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学校:凉州区九墩乡平乐小学
共1课时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
1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列举出常见的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知道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构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在不断运动着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学变化前后,存在于物质中的原子的种类不变。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生没有变化,分子发生了变化。
2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用大量的生活事实,如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湿衣服会晾干、糖放入水中会溶解等,感受到分子的存在和总在不断运动着,分子与分子之间不是紧密相连而是有空隙的。
3重点难点
1.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
2.抽象思维的培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过程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见闻:
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2)路过化妆品店就闻到香味?
3)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实验3 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同步加做加热水中品红)
[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
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
看图想象分子的存在形成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借助图像进入微观世界。
[提问]分子有何特点呢?
(阅读)分子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思考、讨论,并归纳总结锻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做氨水的扩散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
小结:
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按实验要求观察现象、填写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用知识进行解释
联系实际生活
电脑:
①10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200ml呢?
②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是否等于两碗?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观察现象
思考、讨论
猜想用宏观的物质解释微观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微观概念的理解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
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
讨论、分析、交流
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的原子
第一课时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反思:
课题1分子和原子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课题1分子和原子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过程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见闻:
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2)路过化妆品店就闻到香味?
3)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实验3 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同步加做加热水中品红)
[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
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
看图想象分子的存在形成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借助图像进入微观世界。
[提问]分子有何特点呢?
(阅读)分子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思考、讨论,并归纳总结锻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做氨水的扩散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
小结:
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按实验要求观察现象、填写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用知识进行解释
联系实际生活
电脑:①10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200ml呢?②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是否等于两碗?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观察现象
思考、讨论
猜想用宏观的物质解释微观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微观概念的理解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
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
讨论、分析、交流
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的原子
第一课时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反思:
陈义文评论
优点:
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缺点:
应设计一些反馈练习来巩固知道。
《分子和原子》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知识要点】
本课题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物质变化,道出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然后再从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让我们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知道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并理解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同时,本课题知识也能帮助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不同变化之间的本质区别。
【课题重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要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说明:判断某一变化是物理或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所谓新物质并非名称上与原物质不同,而是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讨论: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能否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你能举例说明吗?不能。如电灯通电发光、发热但无新物质生成,应是物理变化。
[要点2]分子
1、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如水)、原子等。说明:我们身边的物质有的是由分子构成。如氧气(O2)、水(H2O)、二氧化碳(CO 2)、氧化汞(HgO)等。也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Fe)、铜(Cu)、银(Ag)等。
2、分子的`性质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成更小粒子――原子,可见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4、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讨论: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更小的粒子――原子。
[要点3]原子
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开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物质),这就是化学变化的实质。
讨论:有人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一定大于原子。
不对。不同的分子和原子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说明:原子和分子虽然都是很小的粒子,肉眼看不到它,但它确实存在于物质的内部,现代科技(如飞秒化学)不仅能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注意:物质不同,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同。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今后我们还将学习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请予以说明?思考: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断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在上述这些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变成了原子,而原子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可推出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变化的是分子。
【教学策略】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认识水的自然蒸发。教师演示:品红扩散,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水会逐渐减少?为什么温度升高,水会减少得快?品红为什么能扩散?联系实际再举例说明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的事实。
2、两张图示苯分子、硅原子,说明先进的观察仪器已经可以看到分子、原子层面的粒子,同时说明粒子质量小、体积小的事实。
3、“1+1”是否一定等于2的家庭小实验,事先布置预习并在课上检查预做情况,对结果“1+1<2”说明了什么进行分析。
4、活动探究:建议彩色银幕实验,并安排讨论。讨论题如下:A杯酚酞变红,说明什么?(说明氨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并进入A杯酚酞试液)。
5、让学生归纳粒子的基本属性: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性质相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讨论举证。(结合课题后习题3、4、5进行)6、分子、原子概念要淡化,但理解不能含糊,利用习题2的化学反应,可通过分子原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本质来强化。也可组织学生先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讨论:①分子观点解释:水蒸发与水分解的不同所在?②分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分子和原子》教案 篇14
一、教学章节
第一节 分子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分子的概念
(2)分子概念的运用
(3)混合物和纯净物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
(1)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
4、解决办法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安排
水、酒精
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
六、教学步骤
(一)分子
[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
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
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L酒精和100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L。
[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板书]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讲述]在碘受热和冷却的过程发生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构成碘的碘分子没有发生改变。例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水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他们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
[板书]2、在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为无力变化。
[讲述]在氧气的化学性质中学过五个化学反应:碳与氧气的反应,在变化过程中,碳和氧气的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二氧化碳分子,这种在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不再保有原来分子特性的变化。为化学变化。
[板书]在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为化学变化。
[讲述]那么,如何把分子从化学角度作一个定义呢?
[回答]+[板书]3、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讲述]我们叫分子,用肉眼是不可以看得到的,人们只有通过科学仪器。比如:电子显微镜。把分子放大几十万倍,才可以观察到分子的图像。分子是微观的,它的质量非常小,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g。
[讨论]那分子还可以再分吗?
[回答]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种物质的粒子。
但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这一点来说分子又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
[讨论]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
气态时,分子间距离最大,液态,固态。
[板书]4、
①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非常小。
②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③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三态”。
④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
⑤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讲述]在研究任何一种物质的性质时,都必须取用纯净物,比如在研究氧气的性质时,铁在纯氧中燃烧可以看到火星四射,光彩夺目的现象,可是在空气中,铁不燃烧。这就是由于空气中约有4/5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
什么是纯净物,混合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例如:空气
2、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氮气
[讲述]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纯与不纯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指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只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是不纯物质变为比较纯的物质。
例如:用作半导体材料的硅,就是从含硅的矿物里制得的。经提纯,硅的质量百分数可达,99,999,999,999%(11个9)这种硅叫做高纯硅。
《分子和原子》教案 篇1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们用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小学课文)]引出本课题,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接着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暗香?在学生通过读古诗,品诗味,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讲解,许多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然后再展示出人们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人主题内容的学习。通过观察分析与科学事实的呈现,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分子的概念
①分子的性质
分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粒子,可以通过想象、类比、模拟等方式,将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与知识点的教学关联起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推理,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A.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问题思考:水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采用“水分子的自述”让学生感知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x 10 -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 x 1023个。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我想请你们猜一猜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顺利的过渡到分子的另一个性质―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之间有间隔
问题思考:100 mL水十100 mL酒精=200 mL液体吗?学生探究活动1:取一根细长玻璃管,一端封口,把酒精染成红色(其目的是与水的颜色区别,使现象更明显),用胶头滴管分别将水和酒精大约各一半注人玻璃管中,用手指堵住玻璃管的另一端,来回倒转玻璃管几次,让两种液体混合均匀,再竖直玻璃管。可以观察到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了,进而得出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的结论。此时不失良机地问学生: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呢?难道1+1
究竟哪种说法有道理呢?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再探究。
学生探究活动2: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观察现象。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会观察到,混合时有些沙子进人到石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体积之和。由此学生展开联想,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与此类似,进而得出: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在学生认识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基础上,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这样安排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
学生探究活动3:由两位同学各拿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活塞慢慢推压,然后交换做。
通过此实验学生可以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与此同时联想到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是因为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C・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本节教材中安排的“活动与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着,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一种研究间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学生探究活动4:学生按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1,2。我们对这个探究活动提出补充要求:实验时(图1)要观察酚酞溶液、浓氨水的颜色并扇闻它们的气味;要求边实验边分析;思考图2中,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
学生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各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在学生对A烧杯中液体变红的现象感到好奇和不解时,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由这个探究活动得出:构成任何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为了使理论结合实际,引举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如当你漫步于花园小道、走进火锅城、路过臭水沟时,你都能闻到别样的气味;湿衣服晾晒会变干;酒精自然挥发;以及在SARS病毒流行期间,大街上的人们戴着大口罩,以防止SARS病毒通过近距离的飞沫传染等等。
在学生明确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的运动后,再提出思考问题: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对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前面分别扇闻过氨水、酚酞溶液的气味,能闻到氨水有刺鼻的气味,表明氨分子的运动比较活跃,容易从烧杯中扩散到空气中。由此懂得: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是不相同的。
继续创设分子运动的问题情景: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探究活动5:把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放在桌上,小心地在两个烧杯中投人少量的品红。不要搅动烧杯中的水,观察两杯中品红的扩散过程。由此实验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加快。同时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把湿衣服凉在太阳下比凉在阴凉处干得快。
至此,有关“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不断地运动”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为了让学生对分子有更清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种分子的模型,帮助学生形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空间模型的表象,也为后面给分子下定义作铺垫。
②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水(水分子)水蒸气(水分子)
水(水分子)氢气(氢气分子)+氧气(氧气分子)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分子的定义由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和水通电分解两个变化的微观过程的'分析和推理得出,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归纳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计算机模拟出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能较好的突破教学的难点。
(2)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是建立在分子可分性的基础上的,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现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概念。学生探究活动:动手做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并观察氧化汞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氧原子新汞原子重新组合成氧气和金属汞的动画模拟演示过程。
通过实验观察和模拟氧化汞分解的弈化过程,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由此得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重新结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感知氧化汞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两种新物质氧气和汞,实验现象是宏观的,但其原理是微观的,从微观的原理过渡到宏观的现象是化学实验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怎样用微观的反应原理解释宏观的实验现象,化学实验就难以解决了。这里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模拟其变化的过程,使学生看到放大了的原子世界和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有效地把教师头脑中正确的微观图像传递给学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3.练习反债,归纳小结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设计课堂练习及时投影反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按图3所示装置,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当抽去中间玻璃片后,预测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若此现象能发生,说明什么问题?
当学生回答出两瓶气体均匀混合后(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完全一致),启发学生讨论,分子运动是否停止?
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更能巩固、加深学生对分子运动的认识。
本节课小结:可安排同桌学生进行交流,各自说出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并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4.分层作业,巩固新知
1.必作题
(1)物质的分子间有_________,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其分子间的______,液体、固体不容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______。
(2)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______重新组合成新的______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B.在电解水的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没有发生变化C.水的蒸发和电解都生成气体,它们都是化学变化D.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香味?
②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
③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 2.选作题
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酒精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去的缘故。
(2)碘受热变成碘蒸气是碘分子发生了变化。
(3)空气中氧气分子与氯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的性质相同。
(4)参加化学反应的二氧化碳分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5)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6)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也是发生改变。
3,思考题
(1)某同学在家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 mL的水,向水中放人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有哪些性质?请你重新设计一个实验进行探究。
(2)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由浅人深,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反映知识结构的脉络,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五、教学设计反思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以下两个体现、两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