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精选17篇)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精选1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精选17篇)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

  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意义。

  2、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数据画折线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本单元教材编写的特点是将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两个活动:栽蒜苗(一)、栽蒜苗(二)。学生将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而本单元学习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在理解和掌握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为,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易理解。而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其每1格代表的意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学生需在处理实验数据中逐步加以理解。

  栽蒜苗(二)中的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的预测中引入的,这也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先请学生猜一猜这些蒜苗的长势,然后再共同讨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本单元学习的统计图仅是单式的,复式的统计图在后续的学习中将重点学习。因此,教学中不要加深学习的内容,增加学生的负担。

  2、从图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在统计图表方面除了要求学生能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外,在练习中还较多地提出了分析图表的要求。如类似“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与同学进行交流。”“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教材安排这些问题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认知水平,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数据统计的作用

  在第二学段中,将结合学生学习统计的内容逐步渗透一些社会活动的题材,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进一步体会数据统计的作用。本单元中安排的“‘非典’疫情”等题材,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这对培养统计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当学生意识到数据统计能帮助他们描述问题、分析问题时,他们才有更大的兴趣去进一步地学习。

  学习者分析

  栽蒜苗(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

  3、 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在85页的“实践活动”已组织学生栽种蒜苗并作数据记录。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以及分析的过程。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交流实验观察记录的数据;第二步,将各小组记录的数据填入统计表;第三步,讨论如何将所得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在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对单位量的选择,教师不要作硬性的规定,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蒜苗高度范围确定单位量。然后再交流讨论。如果学生栽种的是其他植物,应据实际情况设计统计表或统计图。

  注意:如遇到学生记录的蒜苗高度为非整厘米数,如8?郾5厘米、10?郾8厘米等情况,在统计图上取几个格?应组织和指导学生讨论。

  栽蒜苗(二)教学目标

  1、 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教学时,仍可以利用学生栽蒜苗的实验数据,向学生提出“如果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方法”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折线统计图。接着,师生共同讨论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学生亲自试一试。本活动的另一个要点是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提供的有关信息,了解并预测蒜苗生长的趋势。所以,当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后,接着应是分析与预测:如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蒜苗第20天约长到多少厘米?

  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并结合生活经验发现蒜苗生长十多天后生长的速度逐渐缓慢并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发现。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做个调查,调查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

  生答。

  师:每个季节都有这么多小朋友喜欢,但是老师想知道喜欢什么季节的人树最多,那我们该怎么办好呢?、

  生:数出喜欢每个季节的人数来比较

  (肯定有会有小朋友会说到用统计的方法。)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喜欢每个季节的人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现在就请小朋友分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生: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说出“正”字记录的简便之处)

  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就按“正”字的书写顺序在那个季节下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整理喜欢每个季节的人数,再填入统计表中,你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为了能够使喜欢每个季节的人数更直观的表示出来,让我们来共同制作统计图。

  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条形统计图下板书学生们所喜欢的季节的种类。

  师:强调0是起点,如果1格表示1人,则数轴上依次应标的数字是1、2、3、糟了,喜欢春天的人最多有17人,只有9格,不够涂该怎么办呢?

  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向上添格子、往旁边涂格子、一个格子不表示1个人,而把它表示成两个人刚好用8个半格子、)

  师:假如喜欢春天的有27人,此时一个格子表示多少人比较合适?(3个人)

  小结:一个格子表示几个人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人的方法,请各大组代表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出喜欢每个季节的人数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喜欢什么的最多?喜欢什么的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人?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小朋友们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4、课堂小结

  师:生活中到处都要用到统计知识,那你所知道的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我们的统计知识呢?                                              生:商场里的的商品那一样最热销?那一个学习小组的数学成绩最好?我们平时最喜欢吃的早餐是那些?、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用所学“统计”知识选出小朋友最喜欢哪门功课                 

  师:请小朋友利用我们所学的统计知识选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的功课是什么?然后完成你手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师:要完成这个统计,你们会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数据呢?               生:喜欢哪门课的小朋友就站在讲台上,下面的同学就数。 (按照小朋友说的方法进行统计)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统计

  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3

  一、学习目标

  1.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学习内容

  1.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⑴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⑵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简单的数据分析(1)

  学习内容:教材第3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学习目标:

  1、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

  学具准备:空白统计图二张。

  学习流程:

  一、引入:

  1.以前学习过什么样的统计图?

  2.使用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二、自学交流:

  1、根据课本38页统计表绘制纵向条形统计图(发给学生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并把38页统计图填涂完整。(提示:在统计图上标明数据。)

  2、统计图上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3、通过绘图,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说一说在填涂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4、完成的统计图,说一说统计图上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5、比较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分辨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

  (1)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2)拿出第二张空白统计图,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条形,标出数据再分析 。

  6、你认为应该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三、展现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第一题:

  (1)哪几种动物跑得比鸵鸟快?哪几种动物跑得比鸵鸟慢?

  (2)如果它们赛跑,谁跑第一,谁跑最后?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收集同学们收看电视节目的情况,并制成横向条形统计图,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

  五、全课总结,深化认知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简单的数据分析(2)

  学习内容:教材第39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

  学习目标:

  1、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能体会统计的意义。

  学习重点:学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学习难点:能分析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学具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

  学习流程:

  一、引入:

  1、你知道你的身高和体重吗?

  2、比一比你们小组谁最高,谁最重?

  二、自学交流:

  1、统计小组内同学的身高、体重,完成统计表。

  姓名

  身高/厘米

  体重/千克

  2、讨论学习:

  (1)如果把以上统计表制成纵向统计图,你准备每格表示几厘米?

  (2)能不能用最简洁、明白的方法,根据这组数据绘制统计图。

  3、出示(每格代表10厘米、5厘米的条形统计图)分析:能不能明显反映数据间的差异?每格代表1厘米、2厘米的条形统计图能不能明显反映数据间的差异?哪一种太长?

  (1)重点观察:每格代表2厘米、1厘米的条形统计图,要从这张图看出学生身高的差距只要哪些部分?(底下的名字与0,上面的一部分)那中间一部分怎么办?

  (2)折叠的部分在图中怎样表示?

  (3)出示制好的折叠式统计图:仔细观察,那一部分是折叠的,表示多少?与过去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在什么范围?

  4、小结:什么时候要用折叠式条形统计图(数据比较大、数据相差比较小)

  5、试一试,用这种简洁明白的方法制作以上同学体重统计图。

  (1)从上面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2)(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正常值”)比较:你能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下,哪些是在正常值以上?

  三、展现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达标测评:

  1、独立完成数学书p40页练习十第2题:

  (1)你得到哪些信息?

  (2)图书室要购买一批新书,你认为应怎样购买?

  2、完成数学书p41页第3题:

  (1)把统计图补充完整。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他们中谁最有可能入选校游泳队?

  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课后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分析相应的信息。

  平均数(一)

  学习内容: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学习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计算平均数

  学习准备: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二)

  学习内容:教材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

  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习重点: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习难点: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习准备: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课件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习十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练习十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4

  栽蒜苗(一)(条形统计图)

  【知识点】:

  1、统计图中1格表示不同单位量,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判断1个表示几个单位。数据大,每1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每1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小。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明确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直观、方便、便于察看。

  4、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确定水平方向,标出项目;确定垂直方向代表的数量(一格代表的数量);根据数据的大小画出长度不同的直条;写出标题。

  补充【知识点】:初步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够从中获得信息,并能回答相应的问题。

  栽蒜苗(二)(折线统计图)

  【知识点】: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在方格纸中,根据所给出的数据把点标出来,再用线将点连接起来,要顺次连接。

  3、能够看出折线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补充【知识点】:

  1、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折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初步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信息,回答提出的问题。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5

  要预设,更要注重生成

  ――――――《统计》评课

  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比赛,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年的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 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 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确切,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 "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应可以这样问: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 当有学生回答: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

  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6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体验调查、收集、整理及展示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能制作简单的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思考、归纳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能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学生记录的南宁市九、十月份天气记录情况表。(在教师带领、指导下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把属鸡、属狗的同学数涂上颜色。

  (评析:复习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统计知识,为新知做好铺垫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

  生1:二(3)班属狗的同学有13人,属鸡的同学有27人。

  生2:属鸡的人数比属狗的同学多。

  师:这句话还可怎么说、

  生:属狗的人数比属鸡的同学少。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属鸡的比属狗的同学多几个、属狗的比属鸡的同学少几个、

  生2:属狗的和属鸡的共有多少人、

  2、课件出示(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的情景在符号上定格

  (用图形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统计天气情况。

  (板书:统计。)

  二、新授知识

  1、课中出示第92页九、十月份天气记录情况表。

  师:谁能在2秒内说出九月、十月的晴天、阴天、雨天各多少天,哪个月的晴天多,哪个月的雨天少、

  生:(无人回答)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九月30天,十月31天。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一年里的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

  教师带领学生填出九月晴天的天气天数。(16)

  师:九月的阴天有多少天、

  生:8天。(自己填入表格)

  师:九月的雨天有多少天、

  生:6天。(自己填入表格)

  师:你们能像刚才一样把十月每种天气的数据填入表格吗、有困难的可请同学帮助,也可请我帮助完成。

  (有大部分的同学能独立完成,有些是同桌一起完成)

  师:你们知道“合计”的意思吗、举例说一说。

  生:就是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如:把晴天的16和10加起来是26,填在第一格。

  (评析:学生准确说出了合计数的表示意思,为“你还能提什么问题”作好了准备,培养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

  师:你能告诉我26表示什么吗、

  生:26表示九、十月晴天共有26天。

  师:谁来说其他的数表示什么、

  生:22表示九、十月份的阴天天数,九、十月的雨天共有13天。

  师:书上需要回答什么问题、

  (学生读第92页上的两个问题,同桌互相交流)

  师: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小老师游戏,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请其他学生回答)

  生1:九月的晴天比十月的多还是少、

  生2:十月的雨天比九月雨天多几天、

  生3:九月、十月共有多少天晴天、

  生4:这两个月晴天、阴天、雨天共有多少天、

  ……

  师:谁能在2秒内说出哪个月的晴天多,哪个月的雨天多,九、十月的晴天、雨天、阴天各有多少天、(学生很快回答完毕)

  (评析:让学生充分体会统计表的好处,感受成功的喜悦。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归纳的过程。)

  三、巩固与发展

  1、课件出示学生记录的南宁市九、十月份天气情况表。

  (1)哪个月的晴天少、

  (2)哪个月的阴天少、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学习与交流活动。

  师:请把你看懂的、发现的,说给同学听,也可以互相提问题。

  四、全课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你学会了什么、你看懂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材说明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了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册教材中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数据,条形统计图的每一个格要代表五个单位。

  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如,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参加喜欢的课外活动小组活动、对街头过往车辆的调查、彩电的销售情况统计、同学们喜欢的城市、班级的图书角、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等。例题的编排特点是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既经历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时间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如根据统计图表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根据数据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本单元内容安排

  例1

  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2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5个单位)。

  根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初步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1格代表5个单位)。

  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做出合理的预测。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仍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过程之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取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素材,同时让学生对统计结果做出恰当的判断与预测。

  2.这部分内容建议用3课时进行完成。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8

  一、观教材编排体系

  (老师们,我想首先对人教版教材关于统计这块知识的编排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展望。)

  各册的目标定位:

  一年级目标:

  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会用画正字或自己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并学会以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上册目标:

  继续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以一格表示两个单位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下册目标:

  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年级下册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本册教学内容编排思考

  我认为本册的教学内容有三大看点:

  看点一: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略:例1(教学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1)是在前面学习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测量体重的情境,通过统计全班同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时的体重,先分别用单式统计表表示,再引出复式统计表。

  (2)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

  (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尤其是第3问,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祥细说明:例1中出现了复式统计表,它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检查身体的情境(如上页图)。首先统计学生刚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和现在的体重情况,并把数据填入单式统计表中,然后提出:如何在一个统计表里表示呢?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的三个问题中有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可在观察的基础上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用正字记录法,本册教材中没有再出现提示,在学生收集两年的体重数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在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张复式统计表中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根据统计表回答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统计表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如,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化建议等,从而明确统计的作用与意义。

  2、做一做安排的是对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人数的统计,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在复式统计表中给出了一个班级参加四种课外小组活动的人数,其余的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本班或其他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然后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讨论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看点二: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

  略:例2(认识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通过统计某路口20分钟过往车辆的数量,使学生经历收集随机出现的数据的过程,并学习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方法表示数量,并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2)没有条件进行现场统计的学校,可通过放录像或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统计,统计时注意用画正字记录,便于用1格表示5个单位。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统计图,如果在统计过程中出现不是整5的数据,可在条形图上方把数据标明,条形图位置要基本准确。

  (3)回答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第4小题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

  教参详细说明:例2是在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过往车辆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如上页图)。从数据来看,当在一条比较宽阔的马路上统计20分钟后,所得到的数据比较大,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每个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呢?太麻烦了,怎么办呢?这是例2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中虽然给出了过往车辆的数据,但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处理,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现场收集,也可以用播放录像的形式让学生记录、采集数据。在记录数据时,教师要明确要求用正字记录法,对得到的数据,教师可有意识地加以整理,便于用一个表示5辆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例2后面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提供的素材把统计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如有条件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而加深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看点三:注意渗透根据统计结果进行预测的思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这么一个细节,在例二中一共有四个问题,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是:

  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这在以前是不曾出现的。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我认为这是一种知识上的递进,它通过一步步的培养学生对统计的结果提出问题,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预测,逐步让学生明确统计的结果带来的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统计不仅可以呈现事物的状况,而且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还可以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情况,指导以后的工作。不论国界和所从事的工作,一些基本的统计观念却是人们普遍应当具备的。

  英国的PeterHolmes在1980年提出统计观念表现在5个方面:

  (1)数据的收集;

  (2)数据的记录与表示;

  (3)数据的提炼;

  (4)数据与概率的关系;

  (5)对数据进行解释并作出推断。

  统计观念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能力;

  (2)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

  (3)对数据和统计信息有良好的判断能力。

  我想本册比较关注的就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对此的安排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教学的时候可让学生大胆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使学生明确根据统计图表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以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三、课时划分建议

  (1)可分三课时

  课时一:106页的例一和108页的做一做

  课时二:109页的例二和111页的做一做

  课时三:112、113页的练习二十二

  (2)各课时目标

  课时一:1、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

  2、探索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3、让学生感知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课时二:1、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1格表示5个单位)。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预测。

  3、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决策作用。

  课时三:1、通过练习进一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

  2、进一步掌握简单复式统计表填写和一1格表示5个单位的统计图的绘制。

  3、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起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4.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有待认真深入思考后写)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9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第94~9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用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收集的数据。

  第二段,第98~99页的实践与综合应用你能跳多远。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感受用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的价值。

  用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这样的统计活动中体会到同一个问题或同一种现象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不同角度的理解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而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如,动物运动会场景中有小狗、小兔、小猴,比赛项目有跳高和长跑。在帮助学生弄清场景中的基本信息后,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每个比赛项目各有几名运动员参加?通过观察教材提供的两个统计表,你能明白需要做什么和怎样做吗?其次,要让学生结合数据特点,逐步学会自主确定标准,并进行合理的分类。如第97页的第5题,让学生把提供的一组照片进行适当的分类。教学时,要注意启发学生按照片中的小动物、照片拍摄的方式以及照片的色彩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

  2.组织好实际调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收集数据的经验。

  第95~97页想想做做中的第4题,要求学生实际调查学校书法小组里每位同学的年龄及出生月份,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教学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明确要调查什么。其次,要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数据。可以逐人询问,用符号记录;也可以分类举手,逐一数数。第三,要强调分工合作。如,小组内的同学要有人负责询问、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核实数据等。

  3.启发分析思考,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价值。

  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并相应地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是培养学生统计能力的重要部分。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统计活动开始时,打算了解或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可以根据图表中的数据作简单的推理判断;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谈谈由统计活动产生的感想、心得或提出一些建议。

  4.通过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实验、统计、分析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安排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提供现实生活场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实践能力;三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你能跳多远就属于第三种类型。教学时,着重应组织好以下方面的活动。第一,提出问题,引发猜想。第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第三,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收集数据时,要提醒学生合理分工,并具体指导测量方法;整理分析数据时,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比较三张表中的数据,进而获得正确的结论,而不能仅依据个别数据就作出片面的结论。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0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重点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课件

  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

  学生观察统计表

  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3.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彩笔,卡片。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

  同学们,校园花坛里的花开了,五颜六色真漂亮,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花园里去看看好吗?(出示第93页主题图)看了这副图,你想提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我想知道校园里开了几种花?每种花有多少朵?

  合作探究,体会过程

  1.小组讨论。

  你们提的问题非常好,能一眼看出每种花各有多少朵吗?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吗?请小组讨论讨论。

  2.小组交流。

  生1:把相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再数一数。

  生2:排成一排,一个对一个。

  师:这样排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排容易看出谁多谁少。

  3.进行活动体会过程。

  红花、黄花、蓝花、玫瑰红花各有多少朵呢?请自己动手把结果涂在方格里。(教师注意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4.学生汇报、整理结果。

  实物投影出学生整理的结果,有的是从下往上涂,有的是从上往下涂。

  那种涂法好?你喜欢那种方法?

  教师在四种颜色的花下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告诉学生,像这样方法叫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这个图叫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说再指名说,说的同时,教师绘制统计表,学生独立解决第93页下面的问题。

  5.小组内再交流。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涂色时每小格代表多少?怎样比较它们的多少?

  创设时间和空间,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1.同学们真能干,你们喜欢这些花吗?我想等你过生日时,老师送你一枝,但我不知道你们的生日,请你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生日是哪月出生的,放在桌子上。

  2.我想让你们帮我统计一下好吗?请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整理一下,完成第95页第1题的统计图。

  3.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4.给学生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统计表,如:“小组内同学得花的朵数统计表”,“小组同学喜欢吃哪种水果的统计表”,“小组同学上学方式的统计表”等等,让学生进行调查,整理,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专家评析

  “统计”是课程标准中加强的内容,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李老师设计的这节课能始终以统计的全过程为主线,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并学会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本节课有两点比较突出。

  1.引导学生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设计中,李老师注意把握统计教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时时刻刻都在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地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课一开始,李老师用校园花坛里的花为背景,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再以“校园里开了几种花?”“每种花有多少朵?”为引子,展开关于统计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改传统教学中“唯教材”的做法,把学生带到校园的花坛边,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接下来的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使学生体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然后让学生“把相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自己动手把结果涂在方格里”。这一具体的操作活动,给了学生以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有深刻地体验。最后通过小组交流来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比较多少”使学生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来加深对对统计的理解,使学生对统计的概念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整个统计过程中,不论是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还是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学生始终都处于主动地位,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体验统计过程,在不断地观察、操作、思考中学习统计知识,掌握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感受数学知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讨论、使用、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注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课程标准对数学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基本特点。李老师在设计本节课时这一点体现的比较好。既依照教材中的“花”和“生日”,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校园花坛里的花”“全班同学的生日”“小组内各个同学获得小红花的朵数”“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等问题,由于这些事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件件都发生在学生们身边、件件对学生来说都是他们日常生动有趣的活动,所以使他们听起来非常亲切,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他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乐意学习数学。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2

  西南舁小学 高瑞珍

  平均数

  教学内容:平均数 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展示台,情景图。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 三(1) 三(2) 三(3) 三(4)

  踢的次数 632 654 668 646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1、2、3

  教学设计说明:

  1.从生活入手,激发学习的欲望: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虚拟的数,对学生来讲挺抽象的,不容易理解。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选取一些学生的遇到的一些分东西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求平均数的意义,也形象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

  2.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形象地理解“移多不少”的方法,并在解决中学习“总合均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引导学生初步体验信息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初步学会有序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从不同情境中抽象数学问题的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统计问题,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能看懂统计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各种颜色的旗帜图片,空白统计图和统计表,水果箱,水果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各种物品。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下一些教学理念:

  1、在生活中学数学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如买彩旗、游动物园等,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在活动中学数学

  本课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充分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

  3、学有价值的数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有序观察和思考,并能对生活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

  4、人人都得到发展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统计的过程,并在过程中理解和感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的提高。

  教法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本节课运用学生小组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

  2、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教学程序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情境引入:“同学们,十月十八日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日,是全县人民大喜的日子,到时候可热闹了!你们想去参加吗?我们班准备组织一支彩旗队前去祝贺,我们需要买很多面旗帜,到底哪种颜色的旗帜需要多买些呢?每种颜色需要买多少面呢?你能想想办法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揭示课题:统计----漂亮的彩旗。

  二)亲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新知。

  (课前教师给每组准备空白统计图表,红、黄、蓝、绿各色旗帜图片。)

  1、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长进,在交流评价中发现新的方法,从而确定最佳调查方案。

  2、分组活动,调查整理

  要求学生调查自己组内喜欢各种颜色的人数,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整理调查结果,完成各组的统计图表,并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各组的方法与结果。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独特的想法,应允许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允许多种方法并存。

  3、交流汇总,初构模型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统计情况,展示各组的统计图表。然后让全班同学把喜欢的旗帜图片贴到黑板上,共同完成全班的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在全班同学的交流汇总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统计的优越性。教师对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表现突出的小组发给一颗“合作星”,表现好的同学发给“智慧星”。

  4、分析结果,合理猜测。

  教师出示全班的彩旗统计图,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上,你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然后引导学生猜测:“老师刚才没有参加同学们的调查,你们猜一猜,老师会喜欢什么颜色的旗帜?为什么?”对统计结果的分析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并适时加以引导。

  三)加深拓展内化,学会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1、游动物园

  创设动物园情境(课件显示),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动物园玩一玩,看看动物园里都有些什么动物?每种动物有多少呢?你能试着统计一下吗?”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有哪些动物,每种有多少,并记录下有关数据,然后在组内统计表,然后全班交流,共同完成统计图表,并说说从统计图表上可以发现什么。

  2、实物统计

  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了一些实物。并在每组桌上放有空白统计图表。

  在学生体验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让学生把各组的物品统计一下,看看每种物品有多少,并将统计的结果填在桌上的表格内,试着完成象形统计图。学生准备的物品可能多种多样,有水果、文具、玩具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去进行统计。接下来,指定各小组说出统计结果,并展示自制的象形统计图。最后,让学生尝试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加以评价和鼓励。

  四)落实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并结合各组所得“红星”情况进行统计。

  2、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并完成下表,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评组评

  上课积极发言☆☆☆☆☆☆

  积极与他人合作☆☆☆☆☆☆

  认真倾听他人意见☆☆☆☆☆☆

  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统计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94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水彩笔、水果图片、统计表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美丽的大森林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正在进行春季投篮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播放比赛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师:比赛结束了,谁投进的球最多呢?

  生:看不清楚。

  师:大家来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谁投进的球最多?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于学生想的方法给予充分肯定。

  师:就是要把小动物投进的球记录下来。

  师在黑板上贴出比赛的三种小动动物的图片。

  师生合作,当谁投进一球时,就在谁的上面贴一个篮球图。(边播放课件边贴篮球,强调篮球最好对齐,这样便于比较)师生之间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伙伴关系,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在收集、记录数据的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师生共同统计出:

  师: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什么?

  生1:可以知道小熊投进2个球,小猴投进3个球,小象投进4个球。

  生2:可以知道小象投进的球最多,小熊投进的球最少。

  生3:可以知道小象是投篮冠军。……课件演示比赛结果。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师小结:从图上可以看出每种小动物进球的数量及胜负情况,像刚才这样的记录过程就叫做“统计”。(板书:统计)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是最优秀的“小小统计员”。

  二、教学例1师:小朋友们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鲜花)

  师:为了把我们的校园打扮得更加美丽,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颜色的鲜花。

  (课件出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有哪几种颜色的花?

  生:有红花、蓝花、黄花、粉色花。

  师:你能很快看出每种颜色的花有几盆吗?(生:不能)

  师:这就需要进行统计,我们先来统计红花有几盆。(学生点数出红花有8盆)红花的盆数可以用下面的小格来表示:每小格表示一盆花,8盆花就用8个小格来表示,在括号里写出

  (8)盆。(教师在电脑中演示统计红花参数的过程:得出8盆,在方框里涂上8格)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记录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不确定的现象。

  师:小朋友们,这种统计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请打开书本第93页,统计出每种颜色的花。每种颜色的花有几盆,就在方格里涂上几格。

  集体评讲,得出统计结果,再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根据学生回答的结果,及时利用课件进行反馈,对学生进行鼓励,树立自信心。1.( )色的花最多,( )色的花最少。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5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第(三)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喜欢的动物卡片、统计学生喜欢看的比赛,喜欢的玩具等等。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且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习纸等)。

  二.说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特地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激趣,揭示课题。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班级“迎新大联欢”的情景,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进行活动,准备了虎、狗、兔、乌龟动物图片贴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在题卡上打“√”。教师提问,老师该如何准备这些头饰,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这样设计,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为新课的探究准备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汇报数据记录情况,教师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各种统计的方法,可能会有正字法,“画△”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1个单位,最多数量为10)中表示出每种头饰的数量,在答题纸卡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图只有10个格子,比如小兔有16个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不少意见,认为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无法再继续,这是老师抓住机会,问“小兔有16个,画16个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小组内进行第一次的讨论,交流,动脑筋、想办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反馈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边一栏中继续画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上出示。③当有学生想到把1格分成两小格,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媒体展示,问问学生怎么一分为二就够了,1格表示几个,多请两个学生讲讲为什么一格表示两个单位之后,小兔的数量16能科学的表示。

  对于以上反馈的三种方法,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思考,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再进行第二次的小组交流,然后统一看法:当数据较大时,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用“表示一格3个、5个。。。。。。甚至更大的单位。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交流、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计意义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上,学生把每种动物头饰的数量表示出来。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如16个头饰为什么只涂8格?4个头饰在刚才的统计图上涂了4格,现在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这样看似简单而不经意的提问,其实能对学生理解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含义有很大的帮助。

  接着请学生看着统计图,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同桌一问一答的形式分析这个统计图。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创设“开联欢会老师去买冷饮”的情景,出示所买的各种冷饮的统计表,数据分别是:10、6、11、17,以及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每格表示1单位,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让学生进行选择,统一意见,选第二种统计图比较合理。

  (2)接下去是学生尝试这完成这个统计图,有困难的进行小组的第三次讨论:11该涂几格,怎么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思维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多媒体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带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问:看了这个统计图,假如你是冷饮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说说理由。

  象这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很感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是实用性,比老师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统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环节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

  3、巩固深化,课外延伸。

  (1)教师创设“联欢会演节目”的情景,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没有内容),请学生观察说说缺了什么?然后给出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统计图补充完整。这使学生将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与分析统计图反方法的有机结合。

  (2)设计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小组合作调查班级同学最爱看的图书种类,制成统计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校图书室提出建议。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反馈以及课堂的延伸。

  4、总结全课,谈谈该受。

  这一环节,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刚才学习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感受或本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这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6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98~100页,分类统计。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感受、经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2、通过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分类的多样性,体会分类统计的方法和分类统计的意义。

  3、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孩子们,喜欢这些漂亮的智慧星吗你想得到吗?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同学能得到它,积极发言、善于动脑的同学也能得到它,我们将得到的智慧星贴在智慧树上好不好?我们来个比赛,看看到底是一小队获得的奖励多。还是二小队获得的奖励多。你们有信心吗?有信心的孩子用你端正的坐姿已经告诉我答案了。准备好了吗孩子们?那我们开始上课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喜欢什么运动?(指生回答)

  预设:

  生1:我喜欢跳绳。

  师:跳绳可以促进大脑的协调能力。

  生2:我喜欢踢球。

  师:足球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

  生3:我喜欢打篮球。

  师:篮球有助于锻炼身体,加强团队精神。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喜爱体育运动。孩子们,运动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能增强我们的体质,所以我们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我们班的同学们也特别喜欢体育运动,他们积极报名参加了本次春季运动会,这节课我们帮我班的同学,统计一下他们班运动会的获奖情况,好不好?运动场上同学们的表现很精彩,相信这节课你们的表现会更棒!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交流,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二年级一班同学这次春季运动会上的获奖成绩记录(课件出示)。大家看,(师手指)在这个成绩记录表中,这三列黄色的信息是获奖人的姓名,粉色的信息是获奖的项目,蓝色的是获奖的名次。这个记录单中的信息应该这样观察:(教师师范读信息)你从表中还发现了哪个同学的获奖信息?谁来读一下?

  师:观察记录表,你们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想知道获奖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智慧星送给你。

  生2:我想知道哪个项目获奖的人数最多,哪个项目获奖人数最少。

  生3:获奖的同学中,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老师把同学们的问题归纳为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班的获奖情况是怎样的?

  2、讨论交流,整理数据。

  师:从这个获奖成绩表中,你能一眼看出获奖的人数中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信息很多,很乱。

  师:信息很多很乱,就需要整理一下,想一想,可以怎样来整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吧。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生1:我们组按名次来整理。第一名的有几个同学,第二名的有几个同学,第三名的有几个同学。

  师:噢,老师听明白了,他们想把获奖的同学按奖的名次分一分类。分类整理这个方法真不错,智慧星奖励你们。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2:我们想把获奖的同学生按项目分成跑步的、立定跑远的、投球的、跳绳的四类来整理。

  师:这种分类方法也很了不起(发智慧星)。她们的分类方法,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3:把获奖的同学按项目分成跑步的、立定跑远的,投球的、跳绳的四类来整理。

  师:真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孩子。(发智慧星。)

  生4:老师,我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我们组认为可以将获奖同学分为男生一类,女生一类来整理。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看来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像这样先分一分类来整理数据的方法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分类统计。(板书课题:分类统计)

  3、小组合作,统计数据。师:老师把大家刚才交流的分类方法整理了一下,制作了这些统计表。每种分类方法都有它们自己不同的分类标准。大家认真观察统计表,有问题要问吗?

  生1:这些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师:这个问题谁能帮他来解答?

  生2:我认为合计就是求总数的意思,如第一个表中的合计就是把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人数都要加起来。

  师:说得多明白呀,合计就是把分类数的每一项都合起来,求的是一个总和。

  师:这些统计表你们会填了吗?

  师:看谁能静下来听温馨提示。下面请小组长轻轻拿出信封,取出里面的统计表。仔细听老师要求:四人一组,选择一种喜欢的分类方法,从三个统计表中选一个来完成,比比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统计得又对又快!注意:只填一个表。(课件出示。)(学生分小组进行统计。)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统计表?介绍时先说你们是按什么分类统计的,再说统计结果是多少。我们组是按获奖的名次来统计的,第一名的有7人第二名的有3人,第三名的有5人,合计是15人。

  师:能说一下你们的合计是怎样算出来的吗?

  生1:7+3+5=15(人)。

  师:你们小组合作默契,表达得也很清楚。(送智慧星。)

  师:哪个小组和他们的分类方法一样,结果相同吗?

  师:哪个小组的分类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生2:我们小组是按获奖的项目进行统计的,赛跑的有6人,立定跳远的有4人,投球的有2人,跳绳的有3人,合计是15人。

  师:你说得很明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

  师:哪个小组是按男女来分类统计的?生3:我们小组是按性别来分类统计的,男生获奖的有8人,女生获奖的有7人,合计也是15人。

  师:刚才我们选择了三种分类标准进行了分类统计,大家仔细观察这几个统计表,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的合计都一样。

  师:这是它们的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分类的标准不同。

  师(小结):对,同样是整理这个班的获奖情况,我们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但最后合计数却是相同的。

  (板书:标准不同,合计相同)

  师:在刚才的统计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在数数时,数一个做一个标记,大家看(展示学生的课本),你们认为这个同学的做法怎么样?

  生:很好,不容易漏数。

  师(小结):这种边数边做标记的方法既清楚又不容易漏数或重复数,这个方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奖励智慧星。)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师:现在你能根据大家分类整理的数据来分析一下这个班同学的获奖情况吗?

  生1:我发现这个班第一名的同学最多。

  生2:我发现男生获奖的人数比女生多1人。

  生3:我发现在赛跑这个项目中获奖的人数最多,投球获奖的最少。

  三、实际应用,巩固深化。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有这么多同学得到了奖励,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大家看,有这么多漂亮的智慧星呀!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统计一下一共有多少颗智慧星吗?生:能!师:下面请小组长拿出2号信封,从里面轻轻拿出统计表,发给小组成员每人一张。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分类方法,完成统计表。根据你的分类方法选择统计表需要用几个格,多余的格可以空着。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已经用漂亮的坐姿告诉大家他已经统计完了。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1:我把智慧星分成了五角的和六角的两类来统计,五角智慧星有7颗,六角智慧星有12颗,合计是19颗。

  生2:我按颜色把智慧星分成了红色、黄色、绿色、粉色4类来统计,红色的有5颗,黄色的有6颗,绿色的有4颗,粉色的有4棵,合计也是19颗。

  生3:我按大小把智慧星分成了大的和小的两类,大的有13颗,小的有6颗,合计也是19颗。

  生4:我按男女生分为两类。师:统计正确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真能干!用分类统计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五、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是怎样的研究分类统计的:我们先观察我班的运动会获奖数据,得出信息;我们又对这些信息进行了分类整理;然后我们又完成了统计表;最后我们又将得出的表格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我班运动会的获奖情况。同学们,分类统计你学会了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分类统计无处不在。(课件出示)如:图书的统计、药品的统计、服装的统计、超市商品的统计等等。课后希望大家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六、课后作业。

  调查统计小组内同学喜欢吃的水果,然后制成统计表,下节练习课时同学们一起交流。

  《分类统计》教学反思

  《分类统计》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小学生们认识分类统计。下面是我对《分类统计》的教学反思。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其次,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把听到的人数“数一数记下来”,学生的“记录”显然不够科学,别人不易看懂,感受到了“挫折”,正因为有了这种“挫折”,才激起了他们主动寻求科学的统计方法的积极性。最后,教师没有把分类统计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在自主探究,对分类统计这一方法的认识不断加深,充分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7

  教学目的: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重点:

  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难点:

  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什么运动项目?我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不能很好地表示出这些情况?

  2、收集和整理数据,统计全班最喜欢的各项运动项目的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

  二、新授

  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3、生成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游泳的数学信息?(学生甘居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4、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5、回顾知识生成,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做一做”:自主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分析后根据题意自主计算,全班核对)

  三、应用练习

  1、练习二十五第1题:自主看图,说一说李明同学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从中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才能做到劳逸结合)

  2、练习二十五第2题:自主看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爱)

  四、总结

  学生总结、比较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及折线统计图相比有何特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精选1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