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英英学古诗》学案(精选14篇)

《英英学古诗》学案(精选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英英学古诗》学案(精选14篇)

《英英学古诗》学案 篇1

  一、课前预习

  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三遍,并圈出生字词。

  2、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

  3、读一读,在正确的读音下面划“    ”

  古诗(sī  shī)     安静(jìn  jìn)    英英(yin  yīn)

  一首(sǒu  shǒu)   一层(cén  chén) 背诗(bēi   bèi)

  二、课堂巩固

  1、读拼音,写词语。

  yì   sī       ù  xiān     yīn mín      jiāo shū              

  yì  shǒu        ān  jìn      zhào liàn      yì  cén             

  二、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再组词。

  央    (      )     争    (      )    云    (      )

  寺    (      )     昭    (      )    子    (      )

  田    (      )     孝    (      )    音    (      )

  三、选字填空。

  教  交   (    )通   (    )书   (    )歌  (    )往

  手  首   (    )都   (    )先   (    )心  (    )中

  四、给下面的多音字加上拼音并组词。

  (     )

  教

  (     ) 

  (     )

  背

  (     )

  (     )

  铺

  (     )

  五、根据意思把相关的诗句写下来。

  1、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

  ,                   。

  2、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                   。

  三、课后拓展

  1、你还会背李白写的其他的诗吗?选一首写下来。

《英英学古诗》学案 篇2

  教学内容   英英学古诗  共几课时 2 课型 读讲 第几课时 2 三维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初步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能主动地进行对话,发展语言。 3.通过图文对照,朗读体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对诗歌学习产生兴趣。 4.再学一首有关思乡的古诗,并能用书上对话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难    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对诗歌学习产生兴趣。读准轻声音节“亮”。“来” 教学资源  1.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英英和姐姐的对话图,可以采取“在情境中朗读”的方法,利用插图来创设生活场景,进行对话练习,使教学更加直观、富有趣味;另一幅是与《静夜思》相配的插图,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抬头的动作、沉思的神态,并借之展开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预习设计    1.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英英和奶奶共有几次对话?分别说些什么?    3.理解古诗中诗句的意思 学 程 设 计 导 航 策 略 调正与反思       学生自由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说一说对李白的了解     (李白正在静静的夜里思念家乡的亲人)               (好像、如同、就像)     有感情朗读第一句诗     说说第二句诗句的意思                               学生表达诗意               边打节奏边读诗句             指名上来演吟诵诗句。   指导背诵。   分角色表演课文                           谈谈对学习古诗的认识                                 (2)学生熟读古诗。    任选一首背一背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静夜”是什么意思?(静静的夜晚)     “思”是什么意思?(思念)谁来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     过渡:诗人会思念什么?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图上画的是谁?     (1)从课前的预习中,你对李白有什么了解?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2)此时他正在干什么呢?   3.学诗句。     (1)指名读诗句。     (2)诗共有几句呢?下面我们通过英英的话来理解诗句。     第一句:     ①自己读读英英的话,想一想这一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②“疑”是什么意思?    看,这里的想像是多么奇特!独特的想像就是李白诗句特有的风格。     ③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句诗句。     第二句,     ①还是自己来读读英英的话,说说第二句诗句的意思。     ②(指着图)此时,李白看见的就是这轮明月,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样圆圆的,亮亮的。      ③在中秋节里,你们是怎样度过的呢? ④是啊,中秋夜正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可是假如你此时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 人,你会怎样呢?(伤心、难过)     ⑤是啊,(教师指着图)此时此刻,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孤单单一个人,想想,他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⑥同学们说得真好,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勾起了远在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     ⑦现在,谁愿意来当李白,有感情朗读第二句诗句呢?     (3)同学们可以看图,来当诗人边表演边吟诵诗句。     自读,指名读诗句。     (4)朗读指导。     朗读节奏:(“/”为句中停顿)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光”、“霜”、“乡”读时要清晰些,停顿时间长一些。  二、巩固诗意     1.谁愿意来当一回英英、奶奶,把她们之间的对话演一遍呢?     要把诗句解释清楚哦!自由组合表演。 2.分角色表演课文。 三、指导用“思念”造句     1.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谁呢?     2.就连小动物之间也可以用“思念”呢     3.指名造句,师生共同纠正。 四、小结课文     1.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形式,引出一首古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2.同学们,学过课文后,你们对学习古诗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五、拓展知识,积累古诗 这首古诗写得非常生动,非常细致地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思乡的深情,其实我国不少诗人都写过思乡、思念亲人的诗呢,你知道吗?念给大家听一听, 2.老师这儿也有两首思乡的古诗。 泊船瓜洲             九月九曰忆山东兄 (宋)王安石                 (唐)王 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      独在异乡为异客。 钟山只隔数重山,      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      遥知兄弟登高处, 明月何时照我还?      遍插茱萸少一人, (1)教师范读诗。 (3)教师简介两首古诗的背景及诗意。 (4)有感情练读古诗。   作 业 设 计 ★完成《一课一练》上的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文情境。 ★★★选一首你喜欢的古诗,找一个同学合作,仿照本课对话形式,把这首古诗意思、作者说出来。  

《英英学古诗》学案 篇3

  作者:延陵中心小学 潘新华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9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六

  课题

  3、英英学古诗

  总课时

  3

  备课人

  潘新华

  教材

  分析

  《英英学古诗》这篇课文以生动自然的对话形式,介绍了《静夜思》。课文有意创设的生活情景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对话的语言表达,又蕴籍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课文还配有两副精美插图。课题右边一幅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图,可以利用它创设对话情境,更有利于增添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文后下面一幅是与《静夜思》相配的插图,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抬头的动作、沉思的神态,并展开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静夜思》这首诗学生耳熟能详,背诵、理解诗意学生都能较轻松地完成。但本课有10个生字且笔画较多较复杂,正确掌握10个生字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本课的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学

  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 兴趣。

  4. 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重点

  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

  难点: 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

  手段

  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 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以前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讲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学了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板书课题,齐读。

  解题

  二.初读指导

  1. 看图。

  图上有哪些人?她们在做什么?英英正在说什么?奶奶听了会说什么?

  2. 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2).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故乡 明亮 意思 不由得 家乡 月光 唐代

  3. 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 通读课文。

  (4).分角色读对话。

  4. 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2).英英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第三次说了什么?

  (3).奶奶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

  5. 小结。

  作业

  设计

  板书

  设计

  教后感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

  手段

  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 学习《静夜思》

  1. 板书诗题,解释诗题。

  2. 看图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 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第一句

  a. 指名读。

  b. 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c. 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呢?

  第二句

  a. 指名读。

  b. “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c. 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时有些什么感受?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这首诗。

  4. 朗读指导。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

  作业

  设计

  1. 抄写字词。

  2. 比一比,再组词。

  古( ) 自( ) 代( )

  故( ) 首( ) 袋( )

  3. 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心( )( )( )( ) 艹( )( )( )( )

  讠( )( )( )( )

  板书

  设计

  3 英英学古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教后感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背诵古诗。

  2、指导写字。

  教学

  手段

  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 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出一首小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激发我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学习这篇课文后,对古诗学习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 听录音欣赏。

  2. 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 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4. 同桌交互背。

  四.写字指导。

  作业

  设计

  请你把古诗补充完整,再填空。

  静夜思

  ,疑           霜。

  ,             。

  1.”举“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朝诗人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感情。

  板书

  设计

  【请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www.diyifanwen.com 】

  延陵中心小学 潘新华

《英英学古诗》学案 篇4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29页左上角的图,英英在干什么?

  生:英英在背古诗给奶奶听。

  师:对了,英英不但背给奶奶听,还把意思讲给奶奶听呢。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这篇课文和一般课文有什么不同,都采用了什么形式?

  生:都采用了“对话”的形式。

  师:对了,像英英和奶奶这样两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就叫“对话”。下面我们就来分角色读这篇对话,读的时候还要思考:课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说了几次?

  生:英英说了三次,奶奶说了两次。

  师: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里,有问有答,内容完整,层次清楚,我们平时和人对话也要相互对应,把话说清楚。

  ------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30页的图,图上的这个人是谁?他现在正在干什么?

  生:李白在秋天的晚上,看着天空中的圆月,思念起了故乡。

  师:我们来看一看,英英是如何为我们描绘这一幅图景的?出示句子:“秋天的夜晚------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案例分析:

  第一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对话”这一形式的内涵。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书中的插图引起学生对文本形式的重视,对文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当学生答出文章采用了“对话”的形式后,我再对“对话”这一形式进行初步的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对话”的真实内涵。此后再让学生亲身感知对话内容,这对学生能自觉分角色朗读有很大的提示作用。最后的总结又再次重申“对话”这一形式的要求,并指导学生平时和人对话时要注意相互对应,把话说清楚。这样的引导是精心设计的,但在具体的引导过程中又看似那么随意、紧凑,让学生很好地认识到“对话”的特点,并对日后的运用作了很好的提示。

  让学生观察30页的图,让学生根据图景说出图意,不但训练的学生的观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诗歌情境的理解也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此后展示的英英描绘这幅图景的语句,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由于句子较长,学生很难把握朗读的节奏,将此句突出出来讲解,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有效指导。同时,出示此句也可以让学生将先前自己对这幅图景的理解与之对比,自主找出不足,也加深对此幅图景的理解和感悟。

《英英学古诗》学案 篇5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家乡的情感。

  3、学会剩下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开火车指名读生字词。

  英英  一首  古诗  意思  一层  静夜思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字词学得多,而且还把它们牢牢地记在心里了,其实英英也很了不起,你瞧,她正在干什么?(投影出示英英背古诗的图片)

  2、指名说图意:英英在和奶奶对话,英英在背古诗。

  3、题目是英英学古诗,我们能不能把它改成“英英背古诗”呢?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一说:a、英英说了几次话?b、每一段话都说了什么?

  (3)小结:从对话中我们了解到英英不仅背好古诗, 而且还懂得了古诗的意思,同时还了解了古诗的诗人是谁,那你们说题目能改吗?

  二、学习《静夜思》。

  1、(出示古诗)解释诗题。师:你理解了哪个词的意思?

  “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看图感悟,体味诗情。

  (出示插图《静夜思》)

  (1)师: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对,你们看得很仔细,想得很合情理。)教学“李”

  (2)师: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么圆,这么亮?(八月十五中秋节,元宵节的晚上。)

  (3)师:月圆之时,正是家人团圆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会聚集在一起玩一玩,乐一乐。假如这个时候,你独自一人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觉得。。。。。?

  (4)师:是啊,别人团聚,自己却孤单一人,心中肯定非常难受。你们看,此时此刻,诗人李白就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孤单单一个人。想一想,他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5)师: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勾起了远在他乡的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让我们一起当一当诗人李白,读一读《静夜思》。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师:这首诗有几句?(两句)依次来学一学。

  第一句

  ①指名读。

  ②师:这句诗,英英是怎么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学生答)

  ③师: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就像”?

  第二句

  ①指名读。

  ②师:“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举头”?

  ③师: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们的想象都合情合理。诗人想到故乡的人和事,想得很多很多。那么当他想念故乡的时候,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对,用“低头”这个词语表示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很深沉。为什么英英把这句解释成“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静夜思》。

  4、指导朗读。

  (1)师范读《静夜思》,生体验朗读节奏,并在书上做记号。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光”“霜”“乡”押韵字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逐步深化。

  三、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为分角色表演课文做准备。

  生分四人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尝试表演。

  四、分角色表演课文

  1、出示要求:说话自然、流利,用讲话的语气来对话,而不是背诵课文。

  2、师生扮演角色示范引路。

  3、同桌互相练习。

  4、指名对话。(教师多鼓励,善点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生字

  1、 出示生字“首、意、思、层”。

  2、 记忆字形。

  3、 书写时得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六、作业。

  1、课堂 :完成《写字本》。

  2、回家 :学习英英,跟爸爸妈妈对话学古诗。

《英英学古诗》学案 篇6

  作者:许叶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5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四

  课 题

  3、英英学古诗

  备课者

  许叶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偏旁“青”,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堂资源

  投影片、词语片卡、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给生字“英”和“诗”注音)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一年级学过哪些古诗?(生:我们学过的古诗有《鹅》、《锄禾》、《华山》)

  谁能把这几首诗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背)

  背得好!你们在家里学过的古诗背给长辈们听吗?

  二、解释课题,教学有关生字词。

  1. 这一题目告诉我们谁学古诗?(英英)对,英英是一位小朋友的名字。

  2. 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记住题目中的“英”和“诗”?

  3. 要求学生进行书空练习,记住“英”和“诗”。

  4. 再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 看图。

  (1) 课题右面的这一幅插图,画了哪两个人?(英英和奶奶)她们在做什么?(说话――谈古诗)

  (2) 小结: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从课题上我们可以知道她们谈的话题是有关学习古诗方面的。

  (3) 第二幅插图上画的是什么?(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大诗人李白在窗前望着明月,正在思考着什么)

  2. 自学课文。

  (1) 教者问:这篇课文和以往学的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2) 分步揭示自学要求

  (3) 教学生字词。

  四、朗读全文

  五、课堂作业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静夜思》的意思。

  2. 课后练习3。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词语:英英 一首 意思 古诗 静夜思

  “静”的偏旁是什么?(青)出示词卡订正。

  2.《英英学古诗》这篇文章里,英英说了几次后?各讲的什么内容?

  3. 指名两人读课文,一人读英英说的话,一人读奶奶的话。(评议)

  二、精读训练

  1. 学生轻轻地读《静夜思》教者板书或用投影仪出示《静夜思》全文。

  2. 理解“静夜思”的意思:“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想念地意思。

  3. 诗中哪些诗句的意思你已经懂了?你是怎么弄懂的?

  4. 这首诗的意思,实际上大家已经基本理解了,有不少小朋友是通过联系下文弄懂的。这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英英是怎么讲的吧。

  5. 提问:《静夜思》的作者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

  6. 朗读指导。

  (1)《静夜思》的朗读节奏:(“/”为句中停顿)

  (2)“疑是”、“低头”读时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一步步发展。

  三、课堂作业

  练习背诵《静夜思》。

  第三课时

  一、导语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静夜思》,并且弄撞了它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画了些什么。

  这个人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

  你们能够想象出筒子里插的是什么吗?

  二、想象与说话训练

  1. 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幅图,再把课文轻轻两遍,想象当时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

  2. 提示:想一想:李白这时在哪里?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会怎么做?

  3. 各自练习说,同桌互相试说,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

  4. 指名当众口述。

  三、背诵《静夜思》

  1. 《静夜思》的第一句写什么?(景色)谁能把它背出来?

  2. 第二句写了诗人的哪两个动作?(举头望、低头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思乡之情)

  3.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全诗的意思。

  4. 指名朗读《静夜思》。

  5. 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四、总结谈话

  小朋友们,连同今天学的《静夜思》,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古诗了。你们觉得古诗怎么样?

  五、写字指导

  1. 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 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六、课堂练习

  1. 描红练习。

  2. 背诵《静夜思》。

  附:板书

  英英 学古诗

  背内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讲意思

  说作者 唐代大诗人 李白

  转载自常州市西横街小学

  【请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www.diyifanwen.com 】

《英英学古诗》学案 篇7

  【背景】

  语文就是语文,但又不仅仅是语文……

  “语文是广阔的,语文是博大的,语文是深沉的,语文是变化无穷的,语文是美丽透明的,语文是温暖湿润的。

  语文可以吞吐八荒,也可以静影澄碧;可以凝固,也可以燃烧;可以化合,也可以分解。

  语文就是语文,但又不仅仅是语文……”

  这是我曾经很喜欢的一篇文章,现在依然喜欢。我将之打印了一份,贴于墙上,在我读书读得有些倦时,我会起身,大声地朗诵着这些文字。于是,我的那一点点疲倦就被自己的声音冲击得逃遁于远方了。这些有着强烈气势的句子,排山倒海而来,令我的精神为之一振。因为,这些文字中蕴含着一股力量,特别是在这句看似简单的句子里:

  语文就是语文,但又不仅仅是语文……

  这里面,有我一直探求的方向,有我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某种境界,一种关于语文教学的境界。

  是啊,语文,究竟该教给孩子们什么?每一个爱孩子、爱语文的语文教师,应该都会经常思索到这个问题。

  什么才是“我喜欢的语文”?我扪心自问。

  在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我一直在探索这样的一条路:让语文课立足于语文,但绝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语文,或者说我们现有的语文教材,应该是一个点,由这个点所触发而生的,最终应该形成一个面。这个面上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紧紧围绕着语文这一核心。因此,“旁征博引”是我一贯的教学风格。而现在,我日益感受到这样做的意义所在。

  自2002年我接手一年级新班使用新教材开始,我就有这样一个计划:立足新教材,一如既往地保持我“旁征博引”的风格,让学生学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更要引导他们走入更广阔的世界中,由爱语文而爱世界,时时处处感受到语文的美和学语文的乐趣。

  我的具体做法是:课堂上凡涉及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尤其是文学知识,不失时机地介绍给学生;课外引导学生去读相关的课外书,特别是文学书。

  于是,从一年级上半学期拼音教学结束之日起,学生们就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开始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生涯。渐渐地,在课堂上,你会欣喜地听到几个精彩的词语,或者,一句挺有哲理的句子,课外知识会不时在课堂上闪耀着光芒,逗引来其他孩子一片艳羡的眼光。

  孩子们中的佼佼者早已把小小的触角探进了课外那广袤的空间:刘蓓读完了《伊索寓言》,赵航爱看《十万个为什么》,陶伟特别喜欢读《成语故事集》,而施卓然,那个可爱的小男生,早已把我送给他的《唐诗三百首》上下册背完了,现在,又开始背《三字经》和《论语》……

  于是,每节语文课,总有这样的时刻:当我提及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时,总会有那么几双小手迫不及待地举起来,然后,在我的赞美声和孩子们惊讶、叹服、羡慕的目光中自豪地坐下去。

  这不,今天我教《英英学古诗》这一课,且看孩子们是怎样展现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吧――

  【现场】

  一、说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英英学古诗》一课,是对话体的课文,说的是英英学了《静夜思》这首诗后背给奶奶听的事。在“说大意”“分角色朗读”等一般性学习过程结束之后,我开始引领学生深入课文内容,并由此进入更深广的语文学习空间。

  1、 从《静夜思》到《赠汪伦》

  师:学到这儿,李白的这首《静夜思》你们会背了吗?

  生1:我早就会背了。

  生2:我的课外书上有,我也会背。

  (学生七嘴八舌地“炫耀”着,一张张小脸上满是自豪和兴奋。于是,准备个别试背的环节临时改为集体齐背。)

  师:那么,你们还会背李白的其他诗吗?他可是位大诗人啊,他写的诗可多啦!

  生1: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越女词》

  生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生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生4: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

  (虽然班上只有那么五六个人会背这些课外学来的诗,我已感到非常欣慰。毕竟,他们才是刚刚踏入二年级的小学生啊!而从这些孩子自豪的表情和其他孩子歆慕的目光中,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李白乘舟将欲行”,就让孩子们乘着李白的扁舟,由此驶出去,然后,飞起来!)

  2、 从《铁杵成针》到《梦笔生花》

  师:关于李白,你们知道什么?

  生:他是唐朝的大诗人。

  师: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李白的故事吗?

  生1:我知道《铁杵成针》的故事。(讲故事)

  生2:我知道李白让高力士给他脱靴、让杨国忠给他磨墨的故事。(讲故事)

  师:(看见没有人发言了)下面,我来讲一个关于李白的故事,名字叫《梦笔生花》。(讲故事)

  (抓住“李白”,由李白的诗讲到李白的人,学生对李白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这必将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引了一个方向。而学生不求甚解、率性而为的阅读的确需要教师适时地提升和引导。)

  二、望明月:明月何时照我还

  从“举头望明月”到“千里共婵娟”

  (月亮,这千百年被众多诗人所吟咏之物,在它身上寄托了多少感人的情怀。我很想让孩子们对这一点有所感悟,让他们从小在心里也植下这充满文学色彩的“月亮情结”。)

  师:为什么李白望见明月,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故乡呢?

  (沉寂了几秒钟,几只大胆的小手举了起来。)

  生1:月亮照着李白,李白觉得很孤单,就想念亲人了。

  生2:李白想,我看到了月亮,亲人们肯定也在看月亮,要是能和他们一起看就好了。

  生3:李白看到月亮里有嫦娥,嫦娥身边有小白兔陪着,可他却孤零零一个人,很难过,于是,就想念家乡了。

  师:大家的答案真精彩。的确是这样啊,月亮自古以来就被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们寄托了浓浓的感情。许多诗人都曾写过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们还会背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吗?

  生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生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生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师:这么多描写月亮的诗,可见诗人们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感,自古以来咏月的诗词不计其数。刚才的“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的就是王安石思念家乡的感情,和李白见到明月的感情是一样的。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位文学家的词,是苏轼的《水调歌头》。苏轼,还有印象吗?

  生:《古诗文诵读》上有苏轼的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今天,老师教大家一句词,是苏轼在中秋节想念弟弟而写的。(板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们看,这里面有月亮吗?

  (学生茫然,摇头)

  师:(笑)这里的“婵娟”就是指嫦娥姐姐,古代人就称月亮为“婵娟”啊!

  生:哦,原来月亮还有一个名字啊!

  (以“月亮”为源头,引领学生走入广阔的文学世界,初步感知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特别是古典文学的兴趣。浓浓的语文情怀,在融融的月光之下,在师生共筑的美好的氛围中悄悄弥散,蔓延……)

  三、思故乡:故乡今夜思千里

  从“低头思故乡”到“近乡情更怯”。

  师:有谁不热爱自己的家乡呢?当诗人远离家乡,孤身在外,看见明月,就格外地想念家乡、想念亲人了。《古诗文诵读》上就有描写思乡的诗,大家还记得吗?

  生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生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生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师:这首诗是我们二年级下册的《古诗文诵读》上的,我们还没学到,你已会背了,真了不起!老师也教你们一首思念故乡的诗。(出示: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学生自由吟诵,感受诗歌意境。)

  (由李白的“思故乡”引发羁旅诗人的“思乡诗”,学生对李白的思乡之情有了更深切的领会,这堂课所达到的意境也更显深广、阔大与深沉。)

  【后记】

  教师的素质永远是最重要的。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般性学习(本文略去)――深入发掘――向深处拓展。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跳起来摘到果子的过程;也是个从“教材”出发,进入更深广境界的过程。由“李白”到“月亮”再引出“故乡”,教师抓住这三个切入点,形成良好的可开发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从而体现了“语文就是语文,但又不仅仅是语文”这一境界。这堂课中,充满着诸多“情结”:“李白情结”、“月亮情结”、“故乡情结”,归根到底,这一切都属于“文学情结”,或称“语文情怀”。在一片融融月光的照耀下,升腾起的是如诗如画、如烟如雾的语文情怀的氤氲。

  由此我想到了我最近遭遇到的一件事:我给一位朋友的女儿辅导语文,她上五年级,在一所据说教学质量不错的学校读书(所谓“教学质量不错”应该是指小学升重点中学的概率较高吧。其它方面的标准,世人好像并未纳入衡量的标准之列。)给她讲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故事,她反问我:“苏东坡是谁?”我说:“你们不是才学过苏轼的《题西林壁》吗?苏东坡就是苏轼啊!”她这才恍然大悟。这便罢了,我提到了《秋天的怀念》,问她作者,她居然不知道史铁生。我问“你们上课时老师不给你们介绍作者吗?”她说:“我们老师从来不给我们讲课外的东西。他只是照本宣科。”我想“照本宣科”也该介绍作者吧,书上印着作者的大名呢。

  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一个身残志坚的人,精美绝伦、深沉委婉而又韵味深长的《我与地坛》的作者,该是多么好的教学资源啊!而身为语文教师,竟然熟视无睹,将之轻易错失!这多么令人遗憾。我为这位教师悲哀,更为遭遇这样老师的学生们感到悲哀。

  我崇尚安徽名师薛瑞萍的一段精彩言论:“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大家现在谈得比较多的是方法的探索与改进:教程怎样设计,课件怎样制作,多媒体怎样应用,学生怎样调动……教师的底蕴和学养则少被提及,似乎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按动鼠标和敲击键盘,似乎教师的作用只剩下了组织和引导――这实在是一种偏颇。”

  我喜爱北京清华附小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的精辟论断:“教师的素质永远是最重要的。……技术的先进并不代表理念的先进。从很大程度上讲,就人文教育而言,推动其前进的不是手段,而是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弄巧、疏于深思的“新星”,而是那些认准方向、劳作不息的普通教师。……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就这样在四季的轮回中,伴随着学习、鉴赏、思考、表达的快乐,学生成长着、幸福着。”

  是的,我想成为薛老师所说的具有“底蕴和学养”的教师,我想成为窦老师所言的“认准方向、劳作不息”的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着,幸福着。

  佛说:自度度人。

  我愿意在提升学生读书境界的同时,也跟随着学生,远航,飞扬!

《英英学古诗》学案 篇8

  英英学古诗》是典型的“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故事《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这类课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把古诗的意思也一块理解了。

  学生对古诗《静夜思》的内容已经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

  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的程序来上。我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而同学们也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同时再让学生想象一李白低头“思”什么?也充分迎合了他们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诗的意境,再现诗人感受。

  这样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

  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刚学的古诗《静夜思》的诗句意思及其作者。教材有意为我们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境,一老一少乐呵呵地对话,使古诗教学变得鲜活、有趣。课文还配有两幅插图,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课文,课题右边一幅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图,教学时,可以利用这幅图创设对话情境,当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诗意后,让他们分角色表演祖孙俩对话的场景。刚开始表演时,可以师生配合表演,然后可让学生同桌练习。课文最后的一幅是与《静夜思》相配的插图,根据这幅图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抬头的动作、沉思的神态,并展开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插图和文本创设的情境缩短了古诗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我想,这篇课文除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外,还向我们传授着语文学习的方法――在生活中学习。

《英英学古诗》学案 篇9

  教学目标 :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

  4. 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朗读课文。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

  主要板书安排:

  作业 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字词、写出带有偏旁的字、说话。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课

  小朋友,你们以前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讲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学了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板书课题,齐读。

  解题

  二.初读指导

  1. 看图。

  图上有哪些人?她们在做什么?英英正在说什么?奶奶听了会说什么?

  2. 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2).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月光唐代

  3. 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 通读课文。

  (4).分角色读对话。

  4. 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2).英英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第三次说了什么?

  (3).奶奶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

  5. 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学习《静夜思》

  1. 板书诗题,解释诗题。

  2. 看图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 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第一句

  a. 指名读。

  b. 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c. 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呢?

  第二句

  a. 指名读。

  b. “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c. 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时有些什么感受?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这首诗。

  4. 朗读指导。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

  第三课时

  一. 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出一首小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激发我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学习这篇课文后,对古诗学习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 听录音欣赏。

  2. 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 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4. 同桌交互背。

  四.写字指导。

  五.作业 

  1. 抄写字词。

  2. 比一比,再组词。

  古自代

  故首袋

  3. 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心 艹

  讠

《英英学古诗》学案 篇10

  作者:童话剧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06

  《英英学古诗》教学一瞥

  师:这首诗的题目“静夜思”是什么意思?“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自己读读、想想。

  尹浩源:“静”,表示安静,“夜”是夜晚,“思”是思念故乡。就是在安静的夜晚思念故乡。

  夏佳宁:“静”表示安静,宁静,说明诗人旁边没有亲人。“夜”是指在夜晚,月亮很明亮。“思”是指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就是在夜晚,诗人一个人看着天上那明亮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思念起故乡的亲人。

  张辉:诗人他一个人在外面,到了晚上,就非常想念家中的亲人。

  罗玲玲:诗人一个人在外面,离家很远,看到别人家一家人在一起吃晚饭,就也想起家中的亲人来。

  师:我发现我们班上的小朋友越来越会动脑筋,已经学会用脑来思考问题了,能从文字中看到作者心里在想什么了!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并鼓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与感悟,让对话的过程焕发智慧的光彩!

  童话剧 发表于

《英英学古诗》学案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7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三

  第一课时教

  课时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认知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意思,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话语,并能读通、读好。

  3、能力目标:学习文中的部分生字,并指导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意思,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话语,并能读通、读好。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小朋友们,我们暑假时布置了一项作业――背诵古诗。(板书:古诗)

  你学会了哪些古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向大家介绍介绍(或者背一背古诗)。

  *你可知道这首诗的意思?

  *你会背《赠汪伦》吗?作者是谁?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要懂得古诗的大概意思,了解作者)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同学,她叫――“英英”。

  (出示卡片,指名读准后鼻音)我们一起来写写(书空)她的名字。

  3.英英今天在学校里新学了一首古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补充完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4.读课题。

  5.要求认真听,一边听一边仔细看看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二)解决发现

  1.听录音范读

  2.交流:

  (1)这篇课文和一般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课文是谁和谁在对话?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的形式其实我们已经在练习一的学用字词句当中见过了,老师和新新就是通过对话来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对话。)

  a出示图:图上有哪两个人?她们在对话。

  b提示语。【请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www.diyifanwen.com 】

  小结:画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两个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种情况叫做对话。

  3.像录音示范一样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比一比,谁读得最认真。

  4.看见小朋友读得这么认真,老师非常高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要求你们再读一遍,读完以后,看看你能从人物的对话中知道了什么?

  5.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小组交流

  (三)诗文整合

  1.集体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英英学的是《静夜思》

  (1)读好诗题。

  (2)引导读好。

  (3)夜晚的安静读出来了!你还读出了一种思念的感情呢!

  2、出示诗:(点出红字,诗里藏着这些生字宝宝,谁来读读)

  (1)读准字音。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这首古诗有几句?(2句)指名分句读。指名2人朗读,学生评价

  指读整个诗。指读,评议。*读通诗句。

  恩,小朋友读得真好,你们像英英一样都读准了。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奶奶想知道,朱老师也想知道。你们能在课文里找到吗?快速看看,找到了举手。

  *学生交流;

  (3)指名学生读意思。正音。(出示意思。点红生字)多指几个。读句子。(齐读)

  (4)难读加大了,现在老师读诗句,请小朋友来读对应的意思。

  (5)出示意思。

  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

  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6)现在请同桌的小朋友也来分读诗句与诗意,你读一句古诗,我读一句诗意,一一对应,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7)学生提问。

  *师:老师有个地方不明白“远离家乡的人”指的是谁呢?

  (8)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文本(读好唐代,李白介绍诗人。)

  *引导他们知道作者是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

  (四)引导体会

  1.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幅土上画的呀,就是李白,他在干什么呢?

  你们瞧,这时候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大、圆)

  师:对呀,这时正好是中秋之夜,在我们中国,这是一个团圆的日子。

  2.小朋友,你们想想每年中秋节的晚上是怎样度过的?

  ……

  3.假如这时,你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么想呢?

  ……

  4.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没有电视。中秋佳节,朋友们、亲人们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吃月饼,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李白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看图说说李白站在窗前,他看到了什么?又想些什么呢?

  5.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白霜,多么冷清啊!(引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让诗人李白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引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谁愿意当一回李白来朗读这首诗?读出他的思念之情?

  (1)指名读,评议。

  (2)生加上动作试读。

  (五)识字写字

  1.重点出示下列生字:英诗

  2.自己想想好办法记一记这些字形。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需要注意的:

  (1)“英”字下面的“央”一撇要出头。

  (2)书写“教”字要左右等宽,右半部分四笔完成。

  (3)“首”的本义是头、脑袋的意思,记住是自己身上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下面是“自”。(“首”字的记忆方法纯属个人意见。)“首”还可以扩词:首长、首领、首次、自首、一首诗等。

  (4)“静”引导学生观察“月”的变化,强调撇改为竖。这个字是左右结构,但要写得左窄右宽。

  (5)“思”是内心的情感,所以用心字底。口头扩词。

  3.教师范写或学生上黑板,学生临写。

《英英学古诗》学案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8

  读《英英学古诗》

  这是学生第二次学习“文包诗”的课文。相比上学期学过的《咏华山》,我想《英英学古诗》这一课应该更能打动学生。读这一课,我觉得祖孙俩就像在做游戏。

  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刚学的古诗《静夜思》的诗句意思及其作者。教材有意为我们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境,一老一少乐呵呵地对话,使古诗教学变得鲜活、有趣。课文还配有两幅插图,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课文,课题右边一幅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图,教学时,可以利用这幅图创设对话情境,当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诗意后,让他们分角色表演祖孙俩对话的场景。刚开始表演时,可以师生配合表演,然后可让学生同桌练习。课文最后的一幅是与《静夜思》相配的插图,根据这幅图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抬头的动作、沉思的神态,并展开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插图和文本创设的情境缩短了古诗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我想,这篇课文除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外,还向我们传授着语文学习的方法――生活中,我们学习语文的机会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学会随时随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学完这课后,我们可引领学生走出教材,开展“古诗学习活动”。先让学生自主去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古诗,或者可以结合本课让学生搜集并学习与月亮有关的古诗,然后可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形式,用说的方法来表达对诗意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也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再创课文情境,与家人一起学习、表演。如果条件成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课外背诵古诗的经验,模仿课文进行写作训练,如《学古诗》。这样,学生就能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若能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那么,语文学习就真的像是一场场游戏,语文的学习也就会变得简单而快乐!

  【请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www.diyifanwen.com 】

《英英学古诗》学案 篇13

  3、英英学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正确朗读生字、词语,会写五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会写五个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诗歌。我们现在称它为古诗。

  2.板书“古诗”,给生字“诗”注音。指名读――齐读,读准整体认读音节和翘舌音。

  3.我国人民很喜欢古诗,许多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在家长的教导下学习背诗了。我想,你们也是一样。是不是?古诗中,又以唐诗最为著名,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现在,谁来背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4.同学们背得都很好!可是,你们现在是二年级小学生了,只会背诗是远远不够的。那怎样才算真正学好古诗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一位也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去学古诗。她的名字叫什么呢?请看老师写。

  5.板书“英英”,注音。指名读――齐读,读准整体认读音节和后鼻音。

  6.板书“3”和“学”,补完整课题。齐读课题。

  7.看了课题,你想问什么吗?

  二、看插图,听读课文:

  1.请大家把书打开到第3课,看课题旁边的插图。图上的小姑娘就是英英。旁边坐着的是谁呢?她们在哪里?你怎么判断的?

  2.你们看,英英身上背着什么?从这里,你推断出这是什么时候?看英英和奶奶的 动作、神态,你想,她们正在干什么?

  3.她们会说些什么呢?课文都告诉我们了。请大家边看课文边听读。

  4.你听到了她们说什么了呢?

  三、朗读课文:

  1.认识课文格式:要想知道英英和奶奶说的每一句话,还得自己读课文。先请同学们看课文的格式。这与前后几篇课文的格式不一样,与练习1中老师和新新的对话格式一样。不分自然段,开头也不空两格,而是在最左边顶格写了“英英”,空一格,再写句子。后面几行字都不写到“英英”下边,而是与第一行第一个字对齐。这是告诉我们,“英英”后边的句子都是她说的话。那么,最左边写了“奶奶”两个字的表示什么呢?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2.提出朗读要求:

  (1)先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一遍,不熟悉的生字、词语多拼读几遍,直到正确、流利为止。

  (2)再读课后生字、词语各三遍。

  (3)最后再读一遍课文,尽量不看拼音读。

  (4)以上都做到了,就静息。

  3.学生按要求朗读生字和课文。

  四、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卡片,拼读生字――读生字词,指导读准翘舌音和后鼻音。

  2.出示小黑板,齐读无注音的生字――轮读生字

  3.出示小黑板,齐读生字词――轮读

  4.总结生字词认读情况

  五、读课文:

  1.跟老师读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析

  4.齐读

  5.初步了解课文:

  (1).英英和奶奶分别说了几次话?

  (2).英英学的古诗是什么名字?

  (3)出示小黑板,领读《静夜思》――齐读――指名读

  (4) 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学写生字:

  1.英英和奶奶对话的内容,我们下节课再学。现在,我们来学写五个生字。

  2.出示小黑板,齐读句子:英英背了一首古诗给奶奶听。

  3.这句话里有五个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分别是“英、首、诗、静、思”。你们看,上下结构的字是哪几个?左右结构的字是哪几个?

  4.齐说或指名说字的构成。

  5.在田字格里范写生字。写“野”时教“里”字旁。

  6.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七、课堂作业:

  1.在生字本上写生字及拼音。

  2.写习字册上这五个生字。

  板书设计:

  3. 英英学古诗  (对话)

《英英学古诗》学案 篇14

  案例背景: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第三册的第三课。这篇课文用了和以往课文不一样的形式——“对话”来表现的。这篇课文写了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饶有兴趣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学片断:

  师:请小朋友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看谁能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生:好啊!(很有兴趣的样子)

  师: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篇课文中有一首古诗!

  师:不,我们以前也有学过有古诗的课文。

  生:这篇课文中古诗的意思已经告诉我们了。

  师:上学期学过的《咏华山》在课文中也有意思的,还记得吗?

  生:记得。

  生:这篇课文写的是奶奶和英英两个人在说话。

  师:是呀,两个人在说话叫做什么呢?

  生:对话!

  师:对啦!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不一样,它是以奶奶和英英两个人之间对话的形式出现的。我们以前也练习过分角色对话朗读,现在请小朋友同桌练习分角色对话,好吗?

  生:好!

  师:现在我来做“奶奶”,你们做“英英”,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

  (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师:如果我是奶奶,我还会问英英一些问题呢!

  生:你想问什么呢?

  师:奶奶年纪大啦,英英说话一长串一长串的可听不懂。慢慢说,奶奶才能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

  师:那奶奶更不懂了,为什么非得说“秋天的夜晚”呢?

  生:因为秋天的月亮很亮。

  师:是呀,秋天天高气爽,云淡风清,所以感觉秋天的月亮特别亮。

  生:秋天,有一个中秋节。

  师:中秋节又怎么样呢?

  生:中秋节吃月饼!

  师:净想着吃的!

  生:中秋节的晚上月亮最大最圆。

  生:中秋节是全家团圆的日子。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奶奶明白了。那下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远离家乡的人……

  师:谁远离家乡了?

  生: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写这首诗的人。

  师:哦,这下,奶奶才真正听懂了,谢谢你,我的好孩子!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抛出一个问题: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课文是用对话的形式来写的。虽然花掉了一点时间,但孩子们自己发现的答案,比起老师简单的“告诉”,效果却好得多!

  虽然《静夜思》这首古诗孩子们早就会背了,但是他们的背诵只属于机械记忆,对于诗意及蕴涵的道理都不太明白。而课文在写意思时,又是整首诗一起解释,为了让孩子们真正弄懂这首诗的意思,还是得一句一句来。我就把自己变成课文中的奶奶,装作弄不明白的样子,让孩子们一句一句地解释给我听。在此过程中,这个难题“秋天的夜晚”,也在孩子们的认真思考下解决了。我想,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热情和兴趣,学习,也就变得真实而有效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英英学古诗》学案(精选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