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七律 长征(精选13篇)

七律 长征(精选1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七律 长征(精选13篇)

七律 长征 篇1

  作者:周美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2

  《七律 长征》赏析 

  《七律 长征》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回答的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颔联先具体写山,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但它们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颈联是红军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天险,诗人蔑视了这两处困难,只用了“云崖暖”“铁索寒”写出了这两道天险抢渡成功,其他都没有提及。何等轻松!

  尾联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诗人既不叹息过去的困难,当然也不必写出后边的困难。

  全诗首尾照应,在结构上十分完美。在开篇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全诗高度概括,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它是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流露。

  周美

七律 长征 篇2

  七律・长征

  毛泽东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            疏通字词音:逶迤   岷mín山   难 nán 困难,难能可贵    横 héng 横竖    nàn 苦难,难兄难弟       hèng 蛮横            更 gèng更加       蒙méng  乌蒙,蒙昧,蒙混过关     gēng更新          mēng  蒙骗,欺上蒙下                                          měng   内蒙古 磅 páng磅礴       尽  jǐn尽管 bàng磅秤           jìn尽心 形:崖  悬崖          岷  岷山      逶   逶迤       涯  天涯          泯  泯灭      诿   推诿       睚  睚眦必报                    萎   萎缩 义:逶迤   磅礴   走泥丸   开颜 等闲――(把困难、复杂的事物看得)平常、寻常。(悠闲:主要用于态度从容、闲适,有悠然自得之意。两者都可表示自在的心态和神情。)       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崖,山石的陡立的侧面。(悬崖:主要形容山势陡峭。两者都有山势陡峭险峻的意思。)       颜――脸,脸上的表情。 二.            明确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文体,介绍本课文体常识

  (一) 1.      《七律・长征》――七言律诗2.      《<长征组歌>两首》――歌词3.      《老山界》――回忆录(回忆性叙事散文)4.      《草》――短篇小说5.      《<长征>节选》――电视文学剧本(节选)

  (二)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 三.            背景介绍1.      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让学生交流已有的资料) 2.      观看长征影片,了解历史: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3.      解说: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毛泽东主席,刚到陕北的第二天,就在全军排以上的干部大会上,满怀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诗。“长征”是本诗的题目。 四.            整体感知1.      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教师出示节奏表,供学生修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      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参考〗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那无数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只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动。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热气腾腾;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寒气逼人。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感情基调:豪迈、激昂…… 3.      跟随范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 五.            具体研读1.      诗的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难”是何含义?在下面的诗句中,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参考〗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跋涉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五岭、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怕”、“只等闲”,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2.      由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发现,诗的首联在全篇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下面六句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参考〗全诗总纲,高度概括了长征的行程之远、时日之长(――“远”、“万”、“千”)和途中所面对的一切艰难困苦(――“难”),“不怕”、“只等闲”为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后六句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3.      颔联写山,颈联写水,首联为何不写成“千山万水只等闲”呢? 〖参考〗从红军长征途经路线看,越五岭在前,渡金沙江在后;从律诗的格律要求看,“水”与上句的“军”,“山”与上句的“怕”构成平仄相对的关系。 4.      请你用”          图”的表述形式概括一下颔联、颈联、尾联中展现的红军征服困难的场景,并选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感受。 〖参考〗(跋涉二万里、战斗千万次的红军英姿图)、腾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过岷/雪山图。谈自己喜欢的一幅画,可从场景的描绘、用字的锤炼、修辞的使用、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5.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参考〗(红军长征,是中国和世界革命史上空前的壮举和奇迹,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这些片段和场景如实、概括、形象地体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壮举,礼赞了长征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六.            总结归纳1.      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      艺术特色:(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①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②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七.              再次朗诵诗歌,要求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播放《七律・长征》歌曲,学生学唱歌曲。总结全课: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 八.            作业:1.      词语积累 2.      预习“诵读欣赏”: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如:作者是何许人;诗中化用的诗句(“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望断南飞雁”“梅花漫天”“北国风光”等),分别出自毛泽东的哪一首诗词。

七律 长征 篇3

  [古诗词或者现代诗词课文应怎样的教,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众说纷纭。我和一线教师共同设计了一节五年级的一篇课文,仅提供了一个思路,供教师们参考,提出宝贵意见。]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感受红军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回顾学法、直接引入: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学习第25课《七律・长征》(板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好本课知识呢?

  生齐声高喊:有

  师:那么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习古诗或者现代诗词都用过哪些方法呢?

  生自由汇报,师梳理总结。(五步见后过程)

  师:今天我们就应用这种方法来过关斩将。进入→第一关:知诗人、解诗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对于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主席,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毛泽东?

  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关于毛泽东)

  师:是啊,毛主席是我们的伟大领袖、开国元勋,他的一生写过很多不朽的诗篇。对于这首诗,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内容可以向大家介绍?

  师引导:1、释“七律”之意

  2、交流收集的关于长征的资料(要读一读137页资料带里的内容)

  学生收集的资料可能过少,师指名读一读老师所收集的关于红军长征中过雪山草地的片断(张震将军回忆录中的一段话)

  师:听了这么多关于长征的故事,同学们,你对长征、对红军有什么感受想说吗?

  生:自由汇报

  过渡:红军突破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那么毛主席是怎样具体写长征的呢?进入→

  第二关:划节奏、读诗文:

  1、初读诗文,注意字音,体会韵律、节奏。(放唐国强朗诵录音)

  2、指名划分节奏(见板书),生汇报朗读。

  3、感知大意,交流感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从两个角度:①诗人的胸怀、气质;②长征的艰难和战士的无畏。

  过渡:同学们的感受很多,但看这首诗文字精炼,内容丰富,想读好这首诗对我们无疑也是个挑战,想读出感情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下面我们进入→

  第三关:抓重点、明诗意:

  1、师:引导回顾我们以前学习的时候,通常用哪些方法帮助理解呢?

  生汇报,师梳理总结:

  (1)结合书中注释;

  (2) 查阅工具书;

  (3)  联系上下句;

  (4)  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等。

  2、师: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用你所熟悉的方法去理解诗意。(师巡视、指导)

  3、第一句:(1)抓住“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强调本句起概括作用(2)指导朗读:要有力度、稍缓

  过渡:红军长征到底难不难?他们害怕吗?默读一下诗句,思考:诗句中哪些词写红军遭遇的困难和艰险的?哪些词写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

  师:引导学生理解其余诗句意思,强调这是围绕万水千山来具体描写的。

  其余诗句:(1)小组交流。

  (2)集体汇报、订正。

  (3)指导朗读。

  过渡: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你们已经轻松的闯过了三关,下面看谁将更出色。进入→

  第四关:想诗境、悟诗情

  师:再一次读读诗文,想一想哪些诗句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引导学生多想、多说,保证充足的时间)

  思考:是什么力量支持红军纵横二万五千里进行长征?红军具有什么精神?

  学生交流汇报,概括出大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及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过渡:红军战士怀着对革命事业无限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在血雨腥风中闯出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让我们在一次走近长征,感受那纷飞的战火,追寻先辈的足迹。(投影展示课件配《七律・长征》歌曲)

  师:看了以后,你还想说些什么呢?(自由汇报)

  过渡:同学们对毛主席、对红军长征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那让我们对这首诗更细细的去品味一番吧?进入→

  第五关:吟诗句、诵诗篇

  自由朗读→汇报朗读→入情诵读→配乐朗诵(红旗颂截曲)

  拓展延伸:

  我们在背诵诗文时领略东毛主席非凡的气度,挑战无畏的性格,宏阔高远的视野和敏锐超凡的才情使他在长征中吟诵出一首首壮丽的诗篇,同学们还知道毛主席写的哪些诗词?

  生:交流汇报

  师:课后同学们利用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所用的方法,自学下面这首诗:

  七律・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板书:            25  七律・长征

  红军: 万水:金沙江、大渡河、    大无畏

  千山:五岭、乌蒙山、岷山  革命乐观主义

七律 长征 篇4

  七律  长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1.了解作者毛泽东主席。师:对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主席,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毛泽东。指名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说一说。2.回顾学过的课文。师: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吗?指名学生说一说。3.简介本课时代背景。师: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结合资料袋提供的信息说一说。(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一) 初读诗文,感知大意。1.学生自由读诗文,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指名学生交流。2. 按照学习提示自读自悟,同桌之间合作学习。师:这首诗描写了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课文是怎样具体生动描写的呢?(课件出示学习提示)3.交流自读自悟的成果。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二)精读诗文,领悟意境。1.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a.诗中哪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b.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c.品读此句诗。2.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a.这样连绵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像什么?  b.讨论"腾"能否换成"流"?  c.如此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像什么?d.讨论"走"能否换成"跋"?  c.品读此句诗。3.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a.课件出示金沙江的画面,师简单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b.体会"暖"字表达的情感。   c.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断,学生默读相关资料。  d.体会"寒"字表达的情感。 e.品读此句诗   4.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a.这句诗写出了红军怎样的心情?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 b.学生讨论交流。  c.品读此句诗。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a.齐读诗文,体会全诗表达的情感。b.播放《长征》歌曲。听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c.交流感受。   d.全体起立齐诵《长征》。

  板书: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五岭        细浪       英   乐

  乌蒙        泥丸       雄   观                             金沙江      暖         气   主

  大渡河      寒         概   义

  岷山        开颜教后记:课前参与反思。

  学习这首诗之前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些有关长征的问题,如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红军长征中遇到什么困难等,关于作者毛泽东,自己想了解什么,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又想知道什么等。然后引导学生在问题提出后自己如何主动解决,实在是自己解决不了的可请教他人。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主动阅读长征的有关资料,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动人情景,让学生观看《长征》纪录片,以及电影《万水千山》。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制成多媒体课件,突出“五岭”“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等。其次,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有关长征故事的课文,激活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和体验。

  2.课中投入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明确学习任务: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毛主席在《长征》一诗中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提问: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又是怎么乐观地去克服它们的呢?根据自己搜集准备的大量关于长征的资源,让学生充分感悟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并逐步达到熟读成诵,完成自己提出的学习目标。

  最后教师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这是对长征的高度评价。如今,我们已不再要走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了,但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仍然需要长征精神。

  3.课后及时反思。

  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选择一首读一读,想一想:毛主席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关于长征你还想知道什么,进一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内容,丰富课本知识,还可以把后面练习上的有关长征的内容提前来学习。这样同学们对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长征》这首诗理解得更加透彻,情感更加投入,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更加深刻。

七律 长征 篇5

  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课前准备◆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教学过程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 长征 篇6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三

  北大附小 潘东辉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 / 不怕 / 远征难,

  万水 / 千山 / 只 / 等闲。

  五岭 / 逶迤 / 腾 / 细浪,

  乌蒙 / 磅礴 / 走 / 泥丸。

  金沙 / 水拍 / 云崖 / 暖,

  大渡 / 桥横 / 铁索 / 寒。

  更喜 / 岷山 / 千里 / 雪,

  三军 / 过后 / 尽 / 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 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二

  北大附小 郭琼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①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

  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

  ②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

  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①自学生字词。

  a.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读准下列词语: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

  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②了解相关背景。

  过渡: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

  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③感知诗歌内容。

  过渡: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①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②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在学习小组内给“征难图”起名字,读读说说自己欣赏的“图画”;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

  讲自己欣赏的理由。

  ③全班交流。

  谈自己欣赏的图图。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a.“腾越南五岭” b.“疾跨乌蒙山”

  学法: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老师边讲边画。)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那该怎么读呢?

  (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师: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呢?

  (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师:红军就*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学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能根据学过的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能把它读出来吗?

  (回忆《飞夺泸定桥》等课文,感受长征途中的险恶。)

  师: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观看相关的录像。

  (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

  e.“喜踏岷山雪”

  学法: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

  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

  师: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④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a.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

  明确: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我们不能单独地看这五幅图,应该把它们连起来看,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

  b.带着感受朗读全诗。

  过渡: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播放歌曲,烘托气氛,提升情感。

  师: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朗读背诵,布置作业

  ①熟读成诵。

  ②书写生字。

  ③课后收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

  歇台子小学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

  投影出示: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4)投影练习:

  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比作。

  (5)再读这一联。

  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

  (7)自由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前三联的内容。

  2.想一想前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1)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2)尽开颜: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对词语的理解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二、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地方,课前可组织学生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故事片,或者帮助学生搜集一些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增加对长征的了解。

  2.本课教学可采用下列基本步骤:(1)简要介绍长征,如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老师作必要的补充。(2)初读全诗,交流阅读收获。初读时要尽可能地多读几遍,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质疑,可以是点滴的体会,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地方。(3)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弄清每句诗的意思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要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5)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3.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一是要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尽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在电视、电影、书籍、文章中看到的实例,感悟课文中诗句的意思,不要孤立地讲词析句。二是充分运用对比的方法,在对比中,帮助学生领悟意蕴,体会情感。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可先出示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图片或录像(如无图片、录像,可画示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是何等的艰难。然后,出示泛着微波的小河图和路上有一些小泥球的图(也可画简笔画)。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三是要充分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时,要注意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必要时,还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如第一二行中“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时的平淡语气。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第五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4.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和会写的字不多,但这些字,学生容易忘记读音,容易写错。教学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利用熟字来加深记忆,如“礴”,练习薄的“薄”加上石字旁,读“bó”,”磅礴”的“礴”。本课有一些特指词语,如“五岭”、“三军”,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还有一些词语的意思,如“远征”、“等闲”、“细浪”,可在理解诗句中解决,不必单独讲解。

  5.课后安排了三道练习题,第一题提出了读、背的要求。第二题要求学生重点理解诗中的二、三两句诗,提示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体会的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时,应予重视。选做题,可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长征故事会等形式鼓励学生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长征的其他作品。

  6.“资料袋”中介绍了长征的时间、原因、经过的省份、路程、跨越的山水,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阅读,为课中的阅读理解铺垫。

七律 长征 篇7

  一、设计意图:

  《长征》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56个字却是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七律诗,距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诗的背景,赞颂红军的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与课外相结合,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出毛主席豪迈的诗风,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读书的兴趣。

  二、学习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朗诵材料《七律·长征》。

  四、教学流程: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同学们,今年我们迎来了伟大的祖国母亲60华诞。其实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

  这首气壮山河、豪情壮志的诗歌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所作。

  认识诗人---毛泽东

  (出示毛泽东图片以及他的相关资料)

  师小结:介绍并出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进毛泽东,去感受伟人风采。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

  检查识字情况及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朗读字词以及诗句.

  2、根据资料,再读诗歌:

  3、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人为我们呈现了哪几组长征画面?

  学生找,归纳

  (三)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豪情。读诗交流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边讲边板书:五岭是逶迤的(同时理解逶迤的意思:连绵不断)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逶迤的五岭。在你们的眼中这五岭是怎么样的?但在红军眼里,这逶迤的五岭怎么变成了翻腾的细浪了呢?毛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__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

  五岭这么多,乌山这么陡,长征真难呀!可在红军人眼里变成了什么?

  生:细浪,泥丸。

  (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师:难道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真的如同他们说的那么容易嘛?你想象一下他们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他们的鞋磨破了,粮食没有了,生病了,寒冷威胁他们……)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学生齐读、指名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

  师:我们胜利了(读)——

  师: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师: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生各抒己见):

  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观看电影放录像)

  生:铁索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师:桥下呢?

  生:桥下水流湍急。

  生:桥头燃烧起艄熊大火。

  师:桥头的敌人怎么样?

  生:火力很猛。

  师:红军怎么样?

  生:红军英勇奋战。

  师:场面怎么样?

  生:场面真叫人心惊胆寒呀!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刚才看影响资料,已经看到了实际上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

  师:是啊,多么了不起的壮举啊,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这一暖一寒,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3、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影象资料)

  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

  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1、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他们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你听到过哪些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呢?《金色的鱼钩》、《丰碑》、《草地夜行》这些困难在这首诗中用哪个词语予以表达?(远征难)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齐读: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播放歌曲,烘托气氛,再读诗歌,提升情感。

  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五)联系诗人,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多少内容要写,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气势磅礴的将军队长征的经历浓缩于一首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本诗主题非常鲜明,结构也非常严谨,“尽开颜”和“只等闲”“不怕”和“更喜”照应,运用了夸张,比喻,非常传神,使人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自始至终心里洋溢着豪迈的情感,令人振奋的情怀。最后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板书设计:25、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七律 长征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熟读课文,读出诗的韵味。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长征路线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我们所了解的一般是用故事的形式来写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长征的诗,题目就叫做《七律&#8226;长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毛泽东。(板书课题)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2.学生汇报:

  a.介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一般情况。

  b.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教师出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及相关图片。

  c.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言,就是字,每句有七个字。

  3.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诗的韵律与节奏。

  三、诵读品味,领略诗境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诗里面有2个生字,我们来读一下。(指导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教师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指导读。

  3.借助多种形式的读,读出诗的意境。

  四、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这首诗我们已经读得很好了,那么在这首诗中,有许多山名和水名,大家发现了吗?请你标注出来。

  2.那么这些山和水在哪儿呢?(教师指图讲解)

  3.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可以提出来。

  五、总结

  红军在一年的时间里,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就是在平地上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何况还要翻越那么多的高山大川,再加上天上的飞机轰炸,地上几十万敌军的追赶、拦截,这长征真是太难了。那面对艰难险阻,红军战士怕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课件播放长征场景)看过这段录像,大家想到了什么呢?

  2.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长征途中那一幅幅壮阔的画面:那五岭、乌蒙山上飘扬的红旗;那金沙江畔回荡的欢声笑语;那泸定桥上的斑斑血迹;还有那千里岷山映照着的张张笑脸。我们继续学习毛泽东的这首诗――《七律&#8226;长征》。

  二、读诗

  1.请大家把诗读两遍。

  2.指名读,指导读,齐读。

  三、讲诗意

  1.这首诗大家已经读得挺好了,那么这首诗什么意思呢?先自己练习讲一讲,然后几个人再商量商量。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2.汇报。(一个人完整讲,其他人补充)

  3.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可以提出来?(学生置疑)

  重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其中“暖”和“寒”,教师可以结合两次著名的战斗,帮助学生理解。

  4.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讲一下?

  四、感情诵读

  1.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让我们在歌声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不怕艰难的英雄气概。(放《长征七律歌》)

  2.大家练习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3.这样壮丽的诗篇,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大家练习把它背诵下来。

  4.我们一齐背诵一下。

  五、总结

七律 长征 篇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 娄山关》。

七律 长征 篇10

  课 题

  《七律·长征》 页码 136 课型 阅读 主备教师 罗承总 教学 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 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 难点 利用暖与寒对比突破体会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具 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设 计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同学们,我们今年过完了祖国母亲60周年的生日。其实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 2师小结: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 3、指名读: a:páng bó,我们学过的课文当中《两个铁球同时着落》中它读bàng,这是一个多音字。 b:一齐读注意刚才提醒的字音,我们一齐来读(生一起读整首诗)读得不错,大家读起来琅琅上口,它有一个秘密,你们看(把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点红),出示音节发现了什么?  “难、闲、丸、暖、颜”它们押韵。 c:押韵都知道,真不错。你看,“难、闲、丸、暖、颜”它们的音节中都有“an”,读起来就富有韵味,谁能读出这种韵味。 d:很有味道了,我们来看诗中这三个生字,注意这个“涯”,里面是两个土,在生字表下面的方格中认认真真地写一遍。注意“岷”字的山要适当的往上靠一点,这样才会更美观。 4、读了几遍了,那么这首诗大概写了什么呢?听老师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师范读) 5、交流: (二)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过渡:真了不起,毛泽东如此凝练的一首诗,用如此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了。那么哪句诗直接写出了红军克服困难呢?把它划出来。 1、体会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老师也看到很多同学划了这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读读这句诗,哪个词理解起来有难度? b、 “等闲”这个词确实难理解,“闲”在字典中有这几种意思(出示字典中的几种意思),你觉得应该选则哪一种,对,平常,平平常常。那 “只等闲”呢?又该怎么理解呢? c、红军把什么只不过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呢?谁能把整句话连起来说说。 2抓万水千山体会难: a、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是平常事,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把山、水圈出来 b、(出示地图),同学们看,这是红军长征的路线图,五岭是五座山的总称,它横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个城市,乌蒙在贵州,海拔四千多千米。你还看到哪些山水? c、这首诗选择了长征途中的这样五处山水,那么万水千山仅仅指这五处山水吗吗?有多少呢? d、师:诗中还告诉我们有多少呢?我们可以读读资料袋。 师: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师:整整一年。同学们,红军长征要经过那么多的山水,困难可想而知,谁能句好这句话?(指读)这一切对红军来说只都只不过是等闲小事。(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据生展开学习: 过渡:这万水千山真的是等闲小事吗?让我们读下面的诗句,一边读一边想,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做个记号。 a、自读、交流: b、相机教学: a.(出示五岭的图片)你们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绵延数千里,可诗中说“五岭逶迤腾细浪”,细浪是怎样的呢?在书上画一画(请一生到黑板上画“细浪”)这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这是细浪,你体会到什么?能不能把体会送到这句诗中,把它读好?(指读) b.通过查字典、画一画读懂了这些词,那“乌蒙磅礴走泥丸”呢?介意大家也用刚才的方法查字典、画画的方法解决,一边写一边讨论。(学生自学)通过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①.谁能读一读(指读) ②.(出示图片)这就是高达四千多米的乌蒙山,红军要翻过这样的乌蒙山,在他们眼里只看作是脚下的泥丸。谁能再来读?(指读)理解了这两行,能不能连起来读一读?(指读)再大的困难红军都当作等闲小事,我们一起读。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红军——(引读这两句诗) c.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金沙”指金沙江的水,“涯”指的是悬崖,水拍悬崖怎么会暖呢?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②、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③、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生读) ④、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⑤、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⑥领读: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⑦、此时的红军心情怎么样?那是什么暖?(心暖) (课件出示:铁索桥) ⑧、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寒”字,谁知道?不急,你看(出示卢定桥),这是由13根铁炼组成的铁索桥,如今,木板都让敌人抽掉了,过这样的桥谈何容易。你们看(夺桥片段)夺桥的勇士冒着敌人的枪弹,看着这样的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写在诗句旁边。 ⑨、师: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心惊胆寒,谁能读好?(指读)当时夺桥的22位勇士全都牺牲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惊胆寒。(指读)一暖一寒,一个是胜利的喜悦,一个是战斗的惊心动魄(指读)一暖一寒,这是两种不同的战斗,在毛泽东的诗中浓缩成一暖一寒,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齐读) ⑩同学们,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是体现—— c、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 (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齐读,再指名读。) ①、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 ②、由学生自主回答后,老师总结: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③、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1、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他们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你听到过哪些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呢?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交流:《金色的鱼钩》、《丰碑》、《草地夜行》等让学生讲讲大致的故事情节。) 2、这些困难在这首诗中用哪个词语予以表达?(远征难) 3、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他们不仅不怕这些困难,还把这“万水千山”看作了什么?(只等闲)怎么理解“只等闲”?《石灰吟》中有这样一句诗句: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态度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把困难当作平常事的气概通过诗句再次来感受。齐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播放歌曲,烘托气氛,再读诗歌,提升情感。 过渡: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虽然只有五幅画面,却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四)联系诗人,升华情感 1、这首气壮山河、豪情壮志的诗歌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所作。(出示毛泽东图片以及他的相关资料) 2、延伸诗情,再读《长征》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五)作业布置 1、出示并将《六盘山》诗歌纸发给学生,自由读 2、课后自己去收集有关长征和毛泽东的诗歌。 3、抄写生字词语,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背诵。   板书 设计 25、七律·长征 只等闲     万水千山

  远征难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大渡桥横 尽开颜     岷山千里雪 教学 反思                                                  

七律 长征 篇11

  设计意图

  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喜欢阅读的文章.作为一篇优秀诗作的《七律长征》可能会因为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而不被学生所喜欢.如何引导学生喜欢它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 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疏导学习情绪,找准体验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阅历设计体验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阅读一旦有了体验目标,学生就会因诗中的喜悲而变色,因诗中的山水而心动,会因诗中的寒热而共鸣,如身临其境,人文合一,百感交集,诗的艺术感染力才真正体现出来.而学生也不再是仅仅学会了一首诗,有了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和体会.

  教学目标

  (总)

  1. 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3.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 )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重点

  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读出节奏.

  课前准备

  教学流程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2)"长征"从字面上讲什么意思 关于长征大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

  (3)师补充长征影视片段和红军走过的路线图.

  看了刚才的影视片断和线路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二. 夯实基础,初读文本

  (1)(课件出示全诗)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生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

  (2)渗透律诗特点,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划分的节奏自由试着读一读 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

  指读.

  三. 自读质疑,交流启思

  (1)师: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我们过会交流交流.先小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教师相机指导.

  四,完成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1,2题.

  设计意图

  "万事贵乎始".课堂伊始,以回顾领袖与长征的内容,巧妙地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是学生练习,纠错,发展的主渠道.这里让学生先由自学到生生交流,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间的交际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 )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理解重点诗句含义,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红军长征,去细细体味.

  齐读《七律长征》.

  二,品读诗歌

  (1)用"只等闲"一词切入诗文.

  板书"只等闲",师引:"等闲"在字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课件)那结合诗句应该选择第几种

  师点拨:其实在许多古诗文当中,等闲都有平常的意思,拓展两句诗,齐读.

  (2)诗中红军把什么(课件)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板书远征难)

  (3)具体从那几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 带着问题,默读诗文,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画诗句,师点拨.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读书成果.

  (4)重点理解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句中处处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红军将远征难比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课件出示"五岭,,,"指生读

  比较理解"逶迤"和"磅礴".

  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结合你查阅资料,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岭 什么样的山

  同学们,你们平时也喜欢登山,当你在等学校附近的青龙山时,你有什么感受 试想,红军在过这悬崖峭壁的时候都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师小结,增加背景介绍,指导朗读.

  适时追问:透过诗句,你看到了一支怎样的红军 生说(乐观)能带着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面对着山,红军不怕.面对着水,红军也是毫不畏惧.(课件出示上句).生读"金沙,,,"谈诗句意思

  诗中这一暖一寒,你们又是怎么理解的

  a. 先说这暖,生说.说说你对金沙江的了解.出示金沙江图片,补充"巧渡金沙江"材料.

  那理解了这场战斗,我们来看这个暖字,大家如何理解的

  (引导学生理解从"暖"能体会到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之情)指导朗读.

  b 理解"寒":那这个"寒",大家又是如何理解的 (课件)生谈

  简介泸定桥,出示图片,此刻你站在上面,会有什么感受 生说

  我们一起来看22位勇士,在枪林弹雨中飞夺泸定桥的悲壮场面(播放视频)

  生谈感受

  师:此时,你对"寒"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生说

  小结:此时透过这两场战斗,一暖一寒(课件)又让你们看到了一支什么样的红军队伍 (板书大无畏)

  指导朗读

  ③学习最后两句:

  理解"更喜","尽开颜"( 联系全诗).

  此时,透过词语,你看到一幅怎样的情景

  全班一起读全诗,同时教师语言总结.

  仅仅56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的乐观无畏精神, 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起背——(全班背全文)

  三. 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音乐)同学们,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决不仅仅说是学习七律长征,学习一首诗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给我们的力量和启迪!

  四. 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完成课堂作业本作业.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词语,层层深入,理解诗的内容,感受红军长征时乐观向上,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一步体验红军长征的困难,体会红军的长征精神.

  有效的影视,故事拓展既有利于学生对词语,对文本的体会,还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形成内容更加丰富的知识体系.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逶迤——细浪

  磅礴——泥丸 只等闲 不畏艰难,勇敢乐观

  暖——寒

  教学

  反思

  《七律·长征》正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红军长征这举世闻名的壮举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当我细细品读这首诗时,眼前仿佛又看到那神骏的山,苍凉的水,耳畔似乎又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欢呼声.我深深地觉得长征精神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前进的脚步.

  但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 让学生都能够熟练地背诵出课文,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对长征的这段历史还是知之甚少.为了更好地理解长征精神,我在上课时关注学生体验,帮助他们一步步深入感悟.

  1.利用现代媒体,帮助学生体验

  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还有那配合诗内容,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图片:宽阔的金沙江,终年积雪的岷山……这些都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验

  在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登青龙山时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杨欢:我还没爬到一半,就觉得脚很酸,我就不爬了,回家算了.

  缪艾琪:我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走一段,坐在台阶上聊会天,再继续往上走.

  王碧伶:我有时会跟着妈妈一起去登青龙山,每次都走得口干舌燥的,还上气不接下气,我还常说累死了,下次再也不来了,可妈妈叫我做伴的时候,我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陪她.

  还有很多同学都说登山很累,都不敢去登山.我话锋一转,问道:红军在翻越五岭,乌蒙时,他们累了,怎么办

  学生很快说:不能老是休息,因为要被冻死的,而且还有可能被敌人追杀.

  我又问道:"他们渴了,怎么办 "

  生回答:"喝山泉,或者吃雪,运气好的话摘些野果充饥解渴."

  继续问:"晚上他们怎么办 "

  生答:"靠着大树打个盹,不能睡熟,不然会被野兽攻击,冬天可能会冻僵……"

  ……

  再问学生对这两句话的体会时,他们畅谈红军翻越五岭远远比我们平

  时的登山要艰难得多,他们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并从"腾细浪,走泥丸"中感悟红军不怕困难,勇敢乐观的革命精神.

  整堂课以学生的体验感悟为主,以感带读,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在这里渗透进学生的体验中.最后在配乐诵读时,学生读得激情四射.当然,回味着这节课,欣慰之余也生几许遗憾,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上这课,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努力压缩,让精华凝缩,使这首诗的教学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

七律 长征 篇12

  第一课时

  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

  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痢?

  生:磅礴。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

  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读正确了)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师挂挂图)

  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在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生:在1927年9月9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生字是“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字。

  生:都是旁。

  师:形容山是什么样。

  生: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现在你慢点讲,老师也听听学学。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7个字。

  师:停。帮你翻译一下,一句有几个字。

  生:个字。

  师:一共有――

  生:句。

  师:56个字,七八五十六。

  生:双句押韵,五六两句对仗。“律”是按一定格律来写的.也称律体诗。

  师:非常好。他说的是要押韵,怎么押韵?1、2、4、6、8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在哪押韵?生:第一句的“难”.第二句的“闲”.第四句的“丸”,第六句的“寒”,第八句的“颜”。

  师:七律一般靓是一、二.四:六句押韵,笫句也押韵,有时候可以不押韵,其中有一句可以不押韵,但是一般情况:也可以形容水,都用这个词。所以我们今后写作文不妨用一用。

  师:注意写法,先里后外,写一下。

  生:(写二字)

  师:好,还有没有要汇报的?

  生:我还知道“磷礴”的“磅”有两个读音,一个是“磅礴” 的“磅”,一个是磅,组词“磅秤”。

  师:也就是你通过自学,认识了这篇课文的一个多音宇,非常好。你再强调一下,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些。

  生:(重复发言)

  生:我还知道“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每首8句.每行7字,双句押韵。

  师:停。这位同学,你是知道这首诗的体裁形式是什么?

  生:七律。两句有一个“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浪”重复了。毛泽东接纳了那位诗人的意见。

  师:你看这位领袖虚心的接受了别人的意见,一看重复了是应该换下,这个人是位教授,山西的一个教授,改得好。这个知识你是怎么获得的?

  生:我是通过自己查询资料知道的。

  师: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同学们,就这首诗的背景、作者,以及这首诗的特点、体裁、格律,讲的都很好,有没有同学说我自学后,知道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第一句诗的意思。就是说红军不怕长征的困难,不管是万水千山。“只等闲”说明他们什么困难也不怕。

  师:有一个词,意思没有说出来。(出示小黑板)大家看,“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

  师:那么“只等闲”,老师把“只”的意思写了下来,大家看看在这里应该是选择哪个?

  生:仅仅是。

  师:就是这万水千山,长征的困难,在我们红军的眼里仅仅是件平平常常的事。同桌之间互相讲讲。

  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第二句意思。第二句毛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师:非常好。但是有一点“五岭”就是指一座山吗?

  生:不是。

  师:能不能讲一讲“五岭”指的是哪五岭?

  生:“五岭”亦称南岭。横卧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指许多山岭。

  师:说对了,到底是哪几岭?

  生:大岭骑田岭。

  师:非常好,是说这个岭怎么样?

  生:逶迤。

  师:用自己的话说是?

  生:岭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下,这五岭,怎么叫连绵起伏?

  生:(到黑板画)

  师:同学们,你们看,她画这个“岭”,是岭还是山?

  生:山。(众笑)

  师:这可不是“五岭逶迤”,这是陡峭林立。谁能来画一下,五岭连绵起伏,你是怎么理解的,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一座岭,不是五岭。(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摞起的,不是“连绵起伏”。(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经过同学们的补充,有点意思了。大家看看我画的,我画的也不一定对,我又不是画家。(师画)“五岭”是说山―座连着一座,远远看去连在一起,起伏不平,连绵起伏。

  师:看下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时候,没有讲“磅礴”指的是什么?

  生:“磅礴”是形容山的气势十分雄伟。  

  师:哪座山?  

  生:乌蒙山。  

  师:在哪?

  生: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师:你知道这座山海拔多少吗?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我知道,可我不告诉你,谁预习后知道了?

  生:盘旋七十余里。

  师:是盘旋七十余里。我问你多高?

  生:海拔1000米以上。

  师:不准确。

  生:海拔2220米多高。

  师:对了。2000多米,乌蒙山高不高?

  生:高。

  师:险不险?

  生:险。  

  师:前面的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应该怎么表示,想不想再试试?

  生:(到黑板画)(笑声)

  师:像丘陵,还是山包。不过有点意思了。

  生:(到黑板画)

  师:有点意思了,我帮你补充一下,实际上就是说山高。(师画)雄伟不雄伟?

  生:雄伟。

  师:这一句同学们理解的差不多了,我们做个小练习。(出示练习题)你看,前半句把什么比作翻着细小浪花?

  生:把五岭比作翻着的细小浪花。

  师:这五岭那么大,连绵起伏,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眼前翻着的什么?

  生:细小浪花。

  师:第二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乌蒙山比作小小的泥丸。

  师:把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天哪,2000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就感觉是脚下的一个什么?

  生:小泥丸。

  师:继续汇报。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是说红军在过金沙江时“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当时天气炎热,红军喝水之后,心里就感觉非常暖;还有一个他们在过金沙江时,没费一枪―弹,所以他们心里很高兴,也觉得暖。第二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在过大渡桥时,大渡桥非常险,他们牺牲了很多人,很艰难地过去所以心里“寒”。

  师:你说天很热,战士们喝了金沙江水,有这种可能,但是大家看“水拍云崖暖”给人感觉怎么样?

  生:很暖。

  师:还有你说没费枪炮,挺好,能在诗歌里理解。后面说“大渡桥横铁索寒”,就她的发言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谁想来补充?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寒”字表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师:你能不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当时桥上就剩什么了?

  生:铁索。

  师:多少根?

  生:13根。

  师:只剩13根铁索了。大家想想,当时桥下河水湍急,这13根铁索要攀沿过去难不难?

  生:难。

  生:铁索指的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经过时只剩下13根铁索,横”指横跨在东西两岸。这两句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战斗。

  师:对。

  生:“大渡……”的“寒”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因为红军在过大渡河时是五月末,那时金沙江的水很凉,使得夜晚下雨天气很凉,红军战士也感觉冷。第二个意思是他们在强渡大河时,左边是高人云霄的陡壁,山腰是终年不化的积雪,银光耀眼,寒光袭人,当红军过卢定桥时,只剩下13根铁索。下面河流汹涌澎湃,这使红军战土感到心惊胆寒。

  师:很不错。大家读这两句。“金沙”和“大渡”――刚才那个同学说格律时,以分成两联。上面叫首联,这个叫颔联,劲联,尾联。大家看上面写“红……闲”,能不能把我们走过的千山,涉过的万水都写出来。只选了两个代表。千山的代表的是什么?

  生:五岭,乌蒙山。

  师:万水写的是什么?

  生:金沙江,大渡河。

  师:我们感到五岭这么多,乌山这么陡,长征真难呀!可在红军人眼里变成了什么?

  生:细浪,泥丸。

  生:“更喜……”这两句是说大无畏的红军尤其喜欢岷山的千里积雪,全体红军通过这座大山后,个个笑逐颜开。“喜”字描写红军爬过大雪山后的心情,它既写出了红军战胜的雪山,又使大自然富有艺术的美感。而最后的“三军”是指古时分左、中、右三军,此后统称全军。他们过雪山后,喜的原因有,他们一方面感到过去所尝的辛苦生活已去而感到快活,而他们能够胜利的到达目的的没有牺牲而感到欣慰。读到这两句,我也替红军而感到高兴,为他们的胜利而感到喜悦。师:掌声鼓励。(掌声)你读读好吗?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读出来。

  生:“更喜……”

  师:什么事情都没有完美的。你就有一点没讲,“三军”的意思,你说的古时候,左、中、右三军,那么这里的“三军”指什么?

  生:“三军”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队。

  师:对了,是海、陆、空三军吗?(笑声)

  生:不是。

  师:同学们,你们非常了不起,我觉得你们自学能力非常强。你看我一点也没讲,只是稍微的搀扶了一下,同学们就把这首请的作者,背景基础知识,诗的意思基本上了解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给一点时间,你就看刚才同学汇报没有,你认为哪里你薄弱,你没有复习到或者哪个地方的意思不准,还需要再查一查,你自己就抓紧时间补习一下。另外,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我不懂的是为什么大渡桥横铁索就寒呢?    ,

  师:这个问题在上课时那个同学已经说过了,可能还没有太深的理解。下课后同学、老师再帮你,好吗?

  生:好。

  生:为什么说“金沙……暖”呢?

  师:这个问题那个同学也讲了,不过我们课文还没学完,一会儿,进一步体会时,请再仔细琢磨。

  生:我不明白爬“雪山”,过草地本来是很辛苦,艰难的,可为什么红军战土还是喜欢雪山,过草地呢?

  师:是呀,为什么他们还喜欢呢?雪山多高?

  生:海拔近4500米。

  师:我看的资料是3咖米,总之雪山是非常高,比乌蒙山更高,这里却用“更喜”,这个问题提的太好了,咱们一会儿帮她解决。

  (下一页是第二课时实录)

  第二课时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上堂课,你们第一次实现了自我超越,很了不起,同时,你们也向窦老师提出了很多难题。窦老师在读书时也像你们那样,总问“为什么”。你比如说,老师在学这首诗时,“红……难”,我想这个“难”字指过山难过水难吗?不如把这个问题也加入你们的问题当中,来研究研究,好不好。

  生:好。

  师:你们说我们单学这首诗,把诗里的宇、词、句子弄清楚了,就到此为止了,行不行?

  生:不行。

  师:应该怎么办?

  生:深入的理解。

  师:对了,深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也就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呀!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读诗是为了什么,读它是为了感受它,提升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深入的来领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涵以及表达的丰富的感情。同学们,怎   么做,我们才能达到刚才上堂课和这堂课所要表达的两个不同的境界呢?你们说,刚才这首诗的内容都理解了,这还不够,要想往高层次走,领会课文内容,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要抓住重点词。

  师:可以,对了。

  生:抓住重点的词加上自己的感受。

  师:可以反复去朗读,反复的去吟诵。还有没有?

  生:抓住作者写作当时的情况。

  师:要联系当时当地的情景,设身处地进入场景去体会、感受。把你的心放在课文中去体会,这样,一边想一边会出现电影画面。还可以获得真实的作者感受。很好。同学们,老师没告诉,你们就自己体会出了,我们再归纳一下:要深入地体会感情,体会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把心放在情景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联想。你就是当时红军中的一个人,与作者心相通,与文中人物相通;第二,我们还可    以抓住重点的词去体会。第三种我们反复的去吟诵去朗读来感受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怎么办,你就在下面小组合作或自己也可以读一读,找找资料,你看看有没有新的感受,一会儿找同学讲讲,好不好?

  生:(自由讨论)放歌曲《长征》辅助学生体会诗的感情)

  师:有感受吗?想要说话吗?

  生:想。

  师:不要着急,再读这首诗,一会再说。

  生:听完音乐后,我非常激动,我谈谈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难”字。这个“难”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包含自然的难。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穿单衣、草鞋,在路上躲过了敌的围追堵截。我非常佩服他们。

  师:也就是说你着重体会了这个‘‘难’’字,就这个问题,还有谁有所理解。

  生:通过听音乐对第一句感受很深。“难’’字不仅体现了自然的难,而且体现了党中央内部的难。

  师:停。党中央内部的难,说的挺好的,说中央内部的难怎么难?

  生: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

  师:排斥谁?

  生:毛泽东。

  师:还有补充吗?

  生:刚才两位同学说的两点难,还有一点难,红军过草地还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一点是最难的。

  师:太好了。同学们这一个“难”就如同学们刚才讲的那样天上有蒋介石的飞机在轰炸,地上有蒋介石的步兵在围追堵截。我们的红军历经“千山万水”,再有党中央的分裂,真是难上加难。但是,同学们,红军的回答是什么?

  生:不怕。

  师:红军的回答多么坚定,谁来试试读一下。

  生:(读略)

  师:往下谈。

  生:第二句诗,红军战士们把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细浪,把“乌蒙”看做小小的“泥丸”,就说明他们非常乐观、顽强。我与他们一比差远了,平时我遇到一道难题就不愿做,说明我不够顽强,我要向红军战士学习,继续努力。

  师:说得太好了,读一读,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读略)

  师:多么乐观的红军队伍啊,诗中用了多么新颖的比喻,想象也非常的奇特,把红军的藐视困难具体的形象化。(指腾细浪)再读这一句。

  生:(读略)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这句话可以看出红军战土非常的乐观、从“更”字体现出前边五岭、乌蒙都是喜了,眼前的岷山千里雪就更喜了,为什么呢?因为战土最大的快乐就是战争,因为战土的职责就是攻克天险。

  师:刚才有个同学不明白“更喜”是什么意思?听了她的发言,你明白点没有?

  生:没有。

  生:前几句的大渡河、金沙江过去了是可喜的。“更喜岷山千里雪”是说他们把岷山千里雪地过

  生:红军战士翻过岷山觉得一点都不难。

  师:哪不难呀19阳f常难呀!不是很轻

  生:“更喜”有两层意思,一是翻过岷山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二是意思。

  师:太好了。

  师:全班再读一遍。

  生:(齐读)

  生:“金抄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愉快心情。“金沙水拍云崖暖”赞美。“大渡桥横铁索寒”意味着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长征我知道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

  师:谁能讲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生:1935年红军到金沙扛抓了两个俘虏过了金沙江。

  师:这个“暖”既指当时的自然环境,暖。谁来读读这句诗?

  生:(读略)

  师:这个“寒”字,我们先观看电影放录像)一场恶战,终于以我们,我们回过头做一个练习:1    铁索桥上―――――桥下――  ――那场面真叫人――

  生:铁索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师:桥下呢?

  生:桥下水流湍急。

  生:桥头燃烧起艄熊大火。

  师:桥头的敌人怎么样?

  生:火力很猛。

  师:红军怎么样?

  生:红军英勇奋战。

  师:场面怎么样?

  生:场面真叫人心惊胆寒呀!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刚才看写像,已经看到了实际上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

  生:(齐诵)

  师:“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回忆起来,都有点心惊胆寒。这个寒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冷,感觉到了吗?是我们看到了13根铁索的寒吗?

  生:不是。

  师:还有我们战士的鲜血流在那里,我们战士的生命随着湍急的河水流走了,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我们再读这一句。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情感已升华)

  师:现在看整首诗,有一句还没有谈。“万水千山只等闲”。所有的困难,所有的山和水,在红军的眼里算得了什么呢?一个“不怕”一个“只等闲”.两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红军那种藐视敌人,那种革命的乐观的、向上的态度,一个顶天立地的高大红军形象。这一句该怎么读?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下面的话已经作了充分的说明,通过刚才的感受和体会,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长征不愧是一首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的颂歌。你们一定能背下来。下面就带着你的感受,朗诵这首诗。

  生:(齐朗诵)

  师:看得出,这节课同学们感受确实比上堂课深。同学们,你们很了不起,你们实现了自己的第二次超越,现在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你还有没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新的信息,看谁有第三次超越。

  生:我想回答上节课那位同学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毛主席不写更喜千里大草地”。因为在过草地之后,红军还有漫长的革命道路要走,而且还面对艰难险阻,而过了岷山之后,就没有什么困难了,所以毛主席写了“更喜岷山千里雪。”

  师:那个同学明白了?我还有一种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他不说“更喜千里大草地”。这雪呀,有一种意境,洁白高旷,代表一种象征,这里用“千里雪”不单单写因为马上到六盘山。这里还有一种意境,展示红军的辉煌前景,一望无垠,一片洁白,也象征我们的胜利勇往直前。

  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分析,我知道这首诗正是这一代红军形象光辉写照和热情的颂歌,它集中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同时也生动描写了长征的壮阔和惊险的场面,它是一篇不朽的好诗、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师:随着人生经历的成长,你一定会感悟的更深。

  生: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师:同学们,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多少内容要写,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气势磅礴的将军队长征的经历浓缩于一首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本诗主题非常鲜明,结构也非常严谨,“尽开颜”和“只等闲”“不怕”和“更喜”照应,运用了夸张比喻,非常传神,使人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自始至终心里洋溢着豪迈的情感,令人振奋的情怀。不过最后老师还要送给大家一首词,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乎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师:今天回去,就请同学们再次自学这首词,然后搜集信息,去体会这长征中最后一次过山时,毛泽东的心情。还是用我们这堂课学习的方法,你深入进行体会。现在全体起立,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给在座的老师。久久的回味和更深的鼓舞。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师:下课。

七律 长征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在朗读中,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5、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和夸张、对比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

  1、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难点:

  1、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过程:

  [幻灯1《十送红军》](课前3分钟播放)

  一、导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一)、了解长征背景及七律的有关知识,导入课文。

  1、问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十送红军》,知道要送红军去干什么吗?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让学生说说,师适度把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板书:七律・长征。谁知道七律是什么?

  3、 [幻灯2什么是七律]学生自由读。七律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诗,毛主席写的《七律 长征》堪称七律的经典。

  出示[幻灯3《七律 长征》不范读]。

  (二)、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抓住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通顺。

  3、听了刚才的朗读,谁能在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长征?(难)。(板书:难)谁能读出“难”来?

  这首诗写出了长征的困难。但是,诗要表现的是长征的困难吗?(板书:不怕)

  4、谁能读出“不怕”和“喜”的感觉?

  4、你读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让我们听朗诵,来进一步感受红军的勇敢。点击[幻灯3《七律 长征》范读]。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气势。

  二、以读促进理解,以理解促进朗读。

  1、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注释,边读边思考,理解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你读懂了哪个词,就说哪个词;发现了问题就提出来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配合图片深入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幻灯4~11图片]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需要把握的知识点和理解方向:

  ★(理解: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千里雪、尽开颜、万水千山、暖、寒等词语。)

  ★(联系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的无畏和乐观)}

  3、整体理解《七律 长征》的意思。

  让学生发言,然后出示[幻灯12诗意]边出示,边让学生读。

  4、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提高对情感和气势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认识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写作中的作用。

  1、回顾长征的时间、空间跨度,调动学生对长征艰难困苦的感受,与“七律”的篇幅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对诗人写作手法的惊叹。适时出示[幻灯13《七律 长征》]

  2、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汇报(教师把握住: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恰当的时机揭示《七律 长征》的两条线索。(相机板书:万水千山、只等闲;↓↓;)

  3、在学生的回答满足了老师的期望之后,进行小结:本诗先概括,再选取典型的事件;又把这两条线索进行对比,衬托了红军的无畏和乐观(板书:无畏、乐观)。

  4、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怕”在诗中起的核心作用。

  四、朗诵、欣赏、感悟。

  1、指着[幻灯13《七律 长征》] 说:“一首七律,56个字,写出了长征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写出了红军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这真是一首了不起的诗啊!读!”(师生齐读)

  2、点击[幻灯13《七律 长征》]听唱。

  3、在乐曲即将结束时,出示[幻灯14《七律 长征》],(紧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

  4、师:长征是宣言书,吹响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号角;长征是播种机,把革命的火种传播。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伟大的事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诗篇,鼓舞着我们永远向前!“七律 长征,一、二!”(师生齐诵)

  5、同学们,让我们发扬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下课。

  板书:           七律 长征                  

  难              不怕☆          

  万水千山           只等闲

  ↓    无畏乐观    ↓                

  附:《排律・长征》

  排律・长征       于   彬

  奔赴国难万里征,北上抗日夜兼程。

  湘江鏖战江水碧,乌江强渡鬼神惊。

  龙争虎斗占遵义,四渡赤水出奇兵。

  金沙江面桨声悦,大渡河上铁索鸣。

  腊子口内沐血雨,直罗镇中浴腥风。

  统一战线逐倭寇,再燃星火照天明!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七律  长征(精选1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