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美术教学论文 > 论现代美术考生的主题创作论文

论现代美术考生的主题创作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现代美术考生的主题创作论文(共含1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ib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现代美术考生的主题创作论文

篇1:论现代美术考生的主题创作论文

论现代美术考生的主题创作论文

1初步定稿

创作是需要一步步产生效果的,每一个人物的神态、动作、衣着,单个人物的色块分布、形的节奏变化都需要设计。笔者把衣服、裤子、鞋子的色彩都定为蓝灰色基调偏黄或者偏绿,对鞋子的重色区域也定了色彩的具体倾向,防止“死黑”。但在用色彩概括形的时候却缺少油画特有的厚重性和体积感,以及在自然光线下的“贴切”。事实上,同等明度不同冷暖的色彩是可以表现立体效果和空间层次的。这一原理早在提香的画作中就已有所体现,鲁本斯的画作更加明显地体现了这一原理。鲁本斯在画白皙皮肤女人的面庞时就很少塑造明暗关系,他利用了色彩的冷暖让头发、衣服与背景的`明度形成对比,而使人物面部色彩特征鲜明且不失体积感。

2创作过程

创作过程需要胆大心细。大笔触的表达方式需要通过刷子来实现,它可以更加酣畅淋漓地抒发创作者的情感,画面也可以在更加概括中给人一种轻松自如之感。在这个领域中有很多大师值得崇敬。石良,一位很传奇的人物,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校长,而后又做职业艺术家。他的作品色彩强烈厚重,具有一种真实的堆积感,形与色的结合高度统一而又不乏细腻微妙。忻东旺,“前的民工”,“20年后的清华教授”,他的作品比石良更加巧妙朴素,同时也透露出深厚的古典造型修养。他有自己特有的色彩感受,用一种憨厚性烘托整个画作,画作张弛有度,实属极品。

3调整完成

整幅作品画面基调、人物塑造都已结束,那么如何解决色彩的梯度变化?大家都知道“空气透视法”是印象派发明的,印象派画家捕捉空气、阳光等自然界中的很多事物进行结合,用观察自然的眼睛判断出不同时间、季节、场合下自然呈现出来的不同的色彩基调,用不同光线、气氛捕捉朦胧的“印象”。空气影响一切,有空气才会有三维空间的色彩差异,所以要想创作成功,就要掌握空气透视法。把握好了这一点,就能更好地用设计好的蓝灰色调表现高龄美术考生的精神状态。

4对具象油画创作的反思

笔者不知道,当代的艺术家在将要创作一幅作品时是否思考过“到底要表达什么”“什么样的主题更适合自己”,但笔者认为选择当下社会现实主题更有意义。绘画因纯洁而美丽,因朴素而自然,绘画从不以任何主义为先行观念。绘画者生活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世界中,更需要的是反映社会现象的一个面,并且是社会现实中发人深省的一面。这样,绘画就不会因“照相”而终结自身的命运。对于具象油画创作来说更需要这么做,即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人的惊恐、迷茫、无奈、冷漠……

篇2:论现代美术教师的素质论文

论现代美术教师必备的素质论文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1 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1.1 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要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1.2 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

2 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长期以来,知识一直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从而形成了严格的教师关系。同时,中国文化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把教育者看成是施教的主体,而教育对象则被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这种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学美术者恰恰需要的是创造性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承认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意识的与教师同等的个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

总之,美术教师在工作之余,不仅要拓展科研,还要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从中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和创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利用当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些都是现代美术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篇3:浅谈现代琵琶乐创作论文

浅谈现代琵琶乐创作论文

浅谈现代琵琶乐创作

〔摘 要〕“琵琶”两字在东汉时期的典籍上确已存在,它是中国早就有的乐器。中国土生土长的是直项琵琶,来源于“弦鼗”这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奏膜鸣乐器。在唐宋以前,“琵琶”也是各种弹拨乐器的总称。从汉代到南北朝,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内地,它与直项琵琶相互影响,在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形制,“琵琶”亦成为此种乐器的专称。

〔关键词〕中国琵琶 直项琵琶曲项琵琶 相互影响

“琵琶”是一种世界性的乐器,在许多国家都存在。而琵琶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是我国唐宋以后,在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形制,“琵琶”一词亦成为此种乐器的专称。

尽管现今对中国琵琶的起源及发展的许多研究,可散见于各类著述之中,但从历史的角度考虑,笔者仍然认为其并不那么系统与专业,其中某些观点仍有商榷的必要。例如,中国琵琶何时起源?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的《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这应该是不准确的。因为音乐无国界,琵琶作为世界性的乐器,中国和外国都有,必然有相互影响的过程。本文之所以提出“中国琵琶”,就是认为,琵琶起源的研究为什么众说纷纭?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作为研究对象的琵琶,是东亚的、西亚的,还是中国的,如果不加以区分地去进行研究,是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的。

一、“琵琶”得名全是中国味

中国音乐史上,从骨哨、骨笛、埙、陶、钟、罄、鼓到琴、瑟、筝上千种之多,其中琵琶就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主要的乐器之一。早期的琵琶实物虽然至今未发现,但“琵琶”两字在东汉时期的典籍上却已存在。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有“琵琶”两字,是连在一起又分别解释的:“琵,琵琶乐器,从珡,比声;琶,琵琶也,从珡,巴声。”即是说,琵琶是一种乐器,“琵琶”两字的字形都采用“珡”作边旁分别采用“比”“巴”作声旁。

东汉刘熙的《释名·释乐器》:“批把,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

同是东汉的应劭在《风俗通》卷六《声音·批把》中也有记载:“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以手批把”,还是说它是因演奏动作而得名。

以上记载说明,至迟在东汉,琵琶(批把)已经是很普及的乐器。之所以称为“批把”,是因为“批”字有手击之义。例如,《左传·庄公十二年》就有:“(宋万)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批把”应是“琵琶”的初名,从动作上很形象。魏晋时,因“批把”二字音同“琵琶”,许慎对“琵琶”两字的解释更让人接受,况且“珡”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加之以“珡”作边旁的乐器早就有琴、瑟等,与琵琶有类似的方面。故根据后人的用字习惯通写作“琵琶”,从而沿用至今,可见琵琶已有约二千年历史。

由“琵琶”的得名全是中国味可知,它是中国早就有的乐器;当然,以“琵琶”为名的乐器在古代中国并不指现今的琵琶,而是各种弹拨乐器的总称,它在以后的发展中也确实受到了“胡中”乐器的影响。这些将在后文中进一步论证。

二、来源于“弦鼗”的琵琶

现在的琵琶,指的是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是这样。现在的琵琶是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的。而直项琵琶来源于“弦鼗”,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古乐器。

直项琵琶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这在史料上是有依据的,因为晋人智匠《乐录》就明确说:“琵琶出于弦鼗。”这在《初学记》、《琵琶赋》等典籍中是有记载的。《旧唐书·音乐志二》:“琵琶、四弦,汉乐也。初,秦长城之役,有弦鼗而鼓之者。”清毛奇龄《西河词话》卷三五:“三弦起于秦时,本三代鼗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弦鞉。唐时坐部多习之。”关于中国琵琶的最早产生者,世人多以为即“秦汉子”,也就是杜挚所说的“弦鼗”。据晋人傅玄《琵琶赋序》:“杜挚以为嬴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唐人虞世南《琵琶赋》也说:“闻诸前志,寻斯乐之所始,乃弦鼗之遗事,强秦创其滥觞,盛汉尽其深致。爰有达人演兹奇器,参古今而定制,拟神明而摅思;慰远嫁之羁情,宽绝域之归志。”

从上述记载可知,直项琵琶的出现是在秦朝,劳工们修长城之余,为解劳役之苦,在“鼗”上加弦,改摇动击鼓发声为弹弦发声,故称为 “弦鼗”。这可以说是中国琵琶的雏形。

“鼗”是何物?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奏膜鸣乐器。小鼓下端设一手柄,鼓的两侧有绳槌,绳端系木丸,摇动手柄,两耳槌甩击鼓面发音,俗称“两耳鼓”、“播浪鼓”。“鼗”多在历代宫廷采用,也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

“鼗”的起源很早。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武备》说:“鼙,《内经》曰玄女请帝制鼓、鼙,以当雷霆,是则黄帝制之,以伐蚩尤也。”《吕氏春秋·古乐》说:“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有倕作为鼙、鼙、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钟。”明代张岱《夜航船·礼乐部·律吕》说:“禹作鼗等小鼓。”不论黄帝、倕,还是禹发明了“鼗”,都只能说它的起源非常早。

到了汉代,汉武帝为了联络乌孙共同抗击匈奴,于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嫁给乌孙昆弥。傅玄在《琵琶赋序》记载说:“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之象也;盘圆柄直,阴阳之序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故云琵琶”。他认为,这样制成的琵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直项琵琶的形制了。傅玄还说:秦劳工修长城发明“弦鼗”、汉乌孙公主下嫁发明琵琶,这两种关于琵琶起源的传说,“二者各有所据,以意断之,乌孙近焉。”据记载,汉代的直项琵琶是一种圆体、直项、四弦,因以手推却乐器,进而成为所有弹拨乐器的总称。此时的圆体、直项琵琶,无论长柄、短柄,体大、体小,弦多、弦少,一律称“琵琶”、“直项琵琶”或“秦琵琶”。 直项琵琶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阮咸”。晋以后的一些朝代,干脆将琵琶称为“阮”。其实,“阮咸”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阮籍的侄子,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他有两个特点,一是行为上的旷达不羁,二是音乐上的细致入微。由于他对琵琶的制作和演奏都很在行,所以琵琶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

总之,作为中国琵琶的起源是:秦时已有长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名“弦鼗”。秦汉以来不断改进,发展为阮咸、秦琴、三弦、月琴等,包括圆形音箱、梨形音箱、曲项、直项等多种形制。在秦汉至唐代,“琵琶”为我国多种弹拨乐器的总称。

三、曲项琵琶与直项琵琶的结合

曲项琵琶是通过波斯传入中原地区的一种乐器,与中国传统的直项琵琶有一定的差异。曲项琵琶传入中原后,与直项琵琶相互影响结合,在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形制,“琵琶”亦成为此种乐器的专称。

曲项琵琶何时传人中国?一般认为是在南北朝时。例如《民族器乐》就说:“东晋时期‘曲项琵琶’有波斯经新疆、甘肃一带传入我国北方;南北朝时期传入南方。”但是,由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通典》却认为曲项琵琶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汉代,这就与刘熙《释名》所说“批把本出于胡中”在一定程度上吻合了。

《通典》记载:“曲项……本出胡中,俗传是汉制。”就是说,曲项琵琶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这较之一般认为的南北朝时期要早三四百年。关于这段时间差距的问题,如果研究的目光仅仅停留在新疆地区、河西走廊以及进入中原的外来文化,当然无法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将视线投向丝绸之路的前端,即传入我国新疆地区之前的西亚。

在西域文化史上,位于现在阿富汗的南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的犍陀罗艺术在佛教艺术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在音乐上,一二世纪已经出现了一种类似中国四弦琵琶的梨形琉特琴。从图上大致可看出这种琉特型乐器梨型曲项( 形状) 、横抱( 演奏方法) ,琴弦的尾部似有挂弦的缚弦,因此可以推断犍陀罗的梨型琉特与我国新疆南道的.于阗四弦曲项琵琶十分相似。这个乐器后来在四至七世纪的萨桑朝艺术中逐步形成波斯的琉特琴——乌德。而这种在萨桑王朝与天山南道的四弦琵琶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曲项四弦琵琶约在公元前的汉代便传入我国新疆地区, 这样也就符合了《通典》关于“曲项……本出胡中,俗传是汉制”的记载。

从汉代到南北朝,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内地。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曲项琵琶传到西方后渐渐演变成吉它、曼多林、琉特琴等乐器。而传入中国后是另外一种面貌。这种外来乐器受到了中国悠久的古老文化的浸润,它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音乐的滋养。《隋书·音乐志》引郑译说:

先是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因而问之,答云:“父在西域,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一曰“娑陀力”,华言平声,即宫声也;二曰“鸡识”,华言长声,即商声也;三曰“沙识”,华言质直声,即角声也;四曰“沙侯加滥”,华言应声,即变徵声也;五曰“沙腊”,华言应和声,即徵声也;六曰“般赡”,华言五声,即羽声也;七曰“俟利”,华言斛牛声,即变宫声也。译因习而弹之,始得七声之正。然其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五旦七调,就是琵琶的乐律,《辽史·乐志》则作“四旦二十八调”。由于琵琶有二十八调,音域宽广,有丰富的表现力,为乐曲的创制与演奏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汉代只有圆形、直柄、四弦十二柱的汉魏式琵琶,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阮咸,和当今的阮咸一样,它们都是拥抱在怀中,首朝左上方地斜抱。如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壁画、砖画中有各种梨形音箱的直项琵琶。约东汉晚期的辽阳棒台古墓壁画,图中左起第二人所持者,即梨形音箱直项琵琶。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奏乐图中,两人跪坐,一人吹竖笛,一人弹梨形直项琵琶。另一图中,两人在树下步行,前者弹梨形音箱直项琵琶,后者做拍手唱歌状。从这些图像可看出东汉晚期出现的琵琶较多偏向直项琵琶,但也可以看出曲项四弦琵琶在华夏化过程中吸收了有阮咸直项琵琶等汉乐器的诸多因素。

中国的民族音乐柔丽、含蓄、怡静、内涵、婉约。曲项琵琶的潜移默化和土生土长的直项琵琶互相融合,取长补短,迅猛地向“中国化”的方向锲进。唐代国家统一,国力强大,同时采取了强有力的对外开放政策,尤其是音乐文化,取得了极大的繁荣昌盛。唐朝时期的琵琶也在演奏艺术上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高潮,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遂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繁荣的唐代还将中国琵琶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唐代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世居长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在唐代的文献记载中,有许多描述琵琶音乐的精采篇章,如说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拨若风雨”,另与之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为宫廷乐师之一,他首创了琵琶手指弹法;康昆仑号称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则是有名的佛殿乐师,后与康昆仑琵琶比赛后,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乐师。

唐代产生了数以百计的琵琶曲,这在繁荣的唐诗中就可以得到见证。很多琵琶名曲倾动朝野,历久不衰,并成为诗人们歌唱的对象。唐代诗人对琵琶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和动人心弦的演奏效果,有过很多出色的描写,琵琶简直成了唐乐的骄傲。例如: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顾况《刘禅奴弹琵琶歌》:“乐府只传横吹好,琵琶写出关山道”;李益《夜宴观石将军舞》:“微月东南上戍楼,琵琶起舞锦缠头”;王建《赛神曲》:“男抱琵琶女作舞,主人再拜听神语”;白居易《听琵琶妓弹略略》:“四弦千遍语,一曲万重情”;刘禹锡《泰娘歌》:“低鬟缓视把明月,纤指琵琶生胡风”;方干《陪李郎中夜宴》:“琵琶弦促千般调,鹦鹉杯深四散飞”;唐彦谦《春日偶成》:“秦筝箫管和琵琶,兴满余尊酒量赊,歌舞留春春似海,美人颜色正如花”,这样的诗句不知有多少。尤其是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进行了描述。琵琶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即使是现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唐宋以后,在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形制,“琵琶”亦成为此种乐器的专称。到了明清时期,在宫廷燕乐中起主要作用的琵琶,开始走向民间,成为说唱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另一方面,变横式拨弹为竖式指弹,进一步丰富了琵琶的演奏手法和表现力。琵琶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形制渐渐趋于统一,成为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与现在的琵琶非常接近了。

篇4:中师美术创作与校园文化论文

中师美术创作与校园文化论文

一、校园文化设计的原则

1.地域性与国际化相统一的原则。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双重性:一是作为亚文化,会受到地域文化的重大影响。因此表现有民族性;二是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必须会受到国际上,特别是教育先进国家校园文化的影响,因此会有国际性。作为地域性的校园文化方面,校园文化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设计出为广大全体师生员工接受又通行于现代教育的校园文化。

2.精神与物质相一致。

校园文化的构成可分为物质性要素和精神性要素两类。前者由教学仪器设备,校风校貌、教学质量、实训、奖助学金等因素组成,后者体现为校园群体的礼仪习俗、理想价值观、思维方式、品质作风、教职人员文化层次等方面。必须同时注重两个方面要素的建设和发展。物质性要素和精神性要素是构成的校园文化的基本因素。

3.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原则。

校园文化的个性表现为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作风、习俗、奋斗目标、以及仪器设备状况、校容校貌、人员受教育程度等等。校园文化的共性是指所有的院校共有的校园文化特性,表现为共通的物质方面的特性,比如完善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即先进又完善的试验实训基地等。全国的大多数院校都处于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中,在基础的优势上,都在挖掘和塑造自己院校的个性,重在要尽全力使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的校园文化,这是体现一个院校特设办学价值的重要条件之一。设计者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校园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不是彼此对立、相互分离的,而是一个统一体。个性中隐含着共性,共性富于个性之中。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的设计时,务必记住这一点。

4.整体艺术与局部美学相统一的原则

校园文化是一个文化艺术系统的工程,是由许多局部分子组成的整体。为了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一个美学系统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必须同时建设校园文化的局部主要是指院校的礼仪美学、价值取向、人文社科、教工德育心里美学教育工作等,构成校园文化的基本要素。校园文化的整体即由各种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的艺术整体,它体现为院校的办学理念、内含和外部形象等。校园文化的整体呈现也就是每一所院校表现出丰富的特色办学及良好的外部形象展示。

二、校园文化设计的特点

1.教育民族化。

校园文化是地域文化艺术的具体体现由地域精英人才工共同创造的。好的校园文化最大程度上是在转变的人的观念和创建民主的和谐环境之中构建的高度重视创造型人格的培养,把员工看成是地方经济建设起引领作用的主体,充分重视他们的才能和需要,物质利益即身心健康的需要,文化生活美德的需要,这是校园文化的中心内容之一。从这点上说,校园文化实际上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2.作用系统化。

作为教学基地和文化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校园文化也是受行政管理的精神文明建设而造就成的一种既定的文化环境,校园里的每一个教员在育人中形成的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规范的美学思想和道德准则。

3.循环整体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精神、思想成果的沉淀,是以整个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学院的根本任务是教书是育人,校园文化的整体活动都要围绕教书育人这一核心而展开,都要参与实现整个学院文化建设工作的大循环。学院机构设置的各个系部、各个教辅系统,都是从维持学校正常教学运转、保证学院终始目标而考虑的。它的运转无一不统一在学校总体的大目标之下而和谐地共振,就好比太阳系的九大行星虽然各自有着各自自传的规律,但始终不脱离公转的运行轨道一样。

4.目标集体化。

校园文化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调动教工的主动性、积极性,目标要具体化目标要具体实在,它包含学院在一定时间或阶段内要达到的标准、数量的指标和最佳的可见效益,其中体现着丰富的精神道德成果,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的措施把它变成全体教职员工共同遵循的指导思想、启迪他们在为完善学院特设校园文建设目标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校园文化设计的重点

1.培养校园道德。

校园道德是校园形象的内在要素,是实现教书育人目的的关键所在。校园里有良好的道德声誉,如教学质量高、教师之间互敬互爱、互相帮助,教师对教育事业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等等,都是学校发展壮大和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因此,要充分重视校园道德文化的建设,分别制定不同层次,不同标准的道德规范,在实践教学中全力培养并使之成为全体教职员工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

2.培养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是指经过长期培育、倡导而形成的具有校园独特个性和激励作用并为广大职工共同接受的群体意识、生活信条和行为准则。如“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等等。没有优良的校园精神,就没有良好的校园素质和校园形象,建设校园文化,要十分重视校园精神素养的加强,以团结创新、律己务实、勇于实践、奉献守法为内容,规范学校每一名师生员工的行为,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信念基础,激励学院教职员工为提高职业教育中的特色办学而努力工作。

3.创立校园哲学。

校园哲学是学校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活动中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市场经济逐步创立,金钱至上观念泛滥条件下,正确的时间和方法论显得至关重要。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有着诸多内容和更多需要我们去探索的实际问题,做为高职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责任重大,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创作力,而且还要通过这一实质的精神内涵去将努力的把握提升校园文化使我们的热土更完美。

篇5:论民俗美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论文

论民俗美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论文

民俗美术,一直是作为人民大众最基本的情感而生存与发展。她有着质朴、醇厚的人文精神,她的作者是人民群众和民间匠师,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劳动生产的业余时间制作的,主要是供自己使用、欣赏的,内容大都表现的是他们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民俗美术在民间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创作最为活跃。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然而制作技艺高超、构思奇巧、很少直接模拟物象,而是善于大胆想像和夸张表现强烈的情感,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的手法通过优美的形象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艺术上刚健清新活泼淳朴。

现代设计则是充分体现着当今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脉搏,广泛地应用于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随着科学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开放,以及国际文化的频繁交流,加之现代人的还旧思潮,传统的国粹民俗文化在时尚的浪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面对现代的设计,我们不仅要升华是外表的形式,也要更新其内在的气韵,要赋予设计更深层次的审美享受,现代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能够满足消费者追求艺术的心理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历史文化的永恒魅力,下面就民俗美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我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民俗美术寓意的延伸和沿用

民俗美术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积淀,通过形象之间的组合、蕴含着更加深刻的内容,并用概括、简练的自然与抽象形象象征着人们的意念与感情。在民间广泛流行的“老鼠嫁女”,以狮喻“男”,绣球喻“女”,“石榴”象征多生贵子,“桃子”代表长寿,以及“莲”(连)生贵子,蝠(福),鹿(禄)等文字谐音的运用,都反映劳动人民朴素的思想感情及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同样,这种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至今一直是现代人所向往。既有装饰性又有深刻的寓意是现代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正如司徒虹老师所说:“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它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包含科学合理,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二是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体现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向往。”所以说传统图形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也适宜用于现代广告设计之中。如松下“爱妻号”洗衣机,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了寓意的优势,把品牌的寓意与产品使用的对象结合起来,使得消费着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广告的品牌,从而引起消费的欲望。

二、民俗美术图形的`提取和衍生

民俗美术图形是人类通过视觉形象传达民俗文化的一种形式,是劳动者集体民俗观念和审美意识的产物。民俗美术种类繁多,造型千姿百态。在反映的题材与内容方面,不仅体现事物和生活本身,而且把自然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以主观的想象,通过形象组合安排。构图上通常用散点透视的表现手法,采用主要人物画得很大,次要人物作为陪衬画得很小,形成大小对比。另外,遍布大江南北的剪纸艺术和民间广泛流行年画艺术,都充分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她们抓住生活中最动人的、最能表达内容的形象,用夸张、写实、寓意等等手法和简练的线条,创造富有装饰性的艺术形象。这些等等都为现代设计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

而现代广告设计中的民俗图形符号大多来自民俗美术图形,他们在保留传统本土民俗艺术的特点基础上,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经济文化的元素。这些民俗图形符号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现代设计作品的内涵,而且使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如在礼品糕点、糖果包装上,人们也通常借助民间美术中有祝福愿望的吉祥图案,来增强礼品中的“礼”的含量。另外,泥塑、陶瓷、脸谱艺术不仅把花纹巧妙的用于现代的广告设计上,而且还用于现代包装容器的设计中。可见,民俗美术的图形符号已成为现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民俗美术色彩的借鉴和巧用

民俗色彩是源于原始本身的反映,色彩象征意味浓厚。如红色含有吉祥喜庆的寓意;黄色象征着富贵尊荣。民间艺人一向重视色彩的象征寓意带来的精神力量,因此喜用红黄这样单纯、浓烈的吉庆色彩。民间剪纸多表现为单色红色;木版年画以黄与紫、红与绿等强烈对比色并置一起,造成鲜艳的色彩调子,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民间彩塑玩具多以红、黄、绿、蓝为基色,黑或白为底色,形成了活泼强烈的色彩对比,极富个性。巧用民俗色彩,充分地利用它,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现代设计中借鉴这些民俗美术的习惯用色和配色手法,可以使传统商品和民间老字号的包装色彩更具视觉冲击力,民俗特色更加一目了然。

民俗美术的色彩还存在着很强的地域性差异,如湘西的蓝白印花布格调清新、质朴、明朗,贵州苗族的服饰绣品黑底衬五彩图案神秘而艳丽。利用不同地域的民俗色彩元素会更强化的地域民俗特征,很适合在土特产的包装设计,这些包装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和认同,同时也会提升产品的价值,有利于商品的竞争。

民俗文化融入在现代设计这一领域中是有很大空间可作为的,需要设计者对文化的深刻领悟,正确处理好守旧和求新的关系。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创新技法,从多角度联系着人的视觉,人的情感,才能产生出既有时代气息,又有鲜明民族风格的设计作品,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美化人民的生活,积极应对的态势并参与全球化竞争。

篇6:现代美术教师素质论文

现代美术教师必备素质论文

内容摘要:传统教育理论对教师的定位往往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度来考察教师的工作能力。实质上,教师还肩负着传播科学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尤其是在当代大经济、大科学、大文化、大教育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趋势下对现代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更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就现代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展开研究。

关 键 词:美术教师 教学理念 科研能力 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长期以来,知识一直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从而形成了严格的教师关系。同时,中国文化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把教育者看成是施教的主体,而教育对象则被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这种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学美术者恰恰需要的是创造性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承认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意识的与教师同等的个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所以,美术教师在工作之余,不仅要拓展科研,还要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从中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和创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利用当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些都是现代美术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学过程.山东教育出版社,.

[2]朱洁贞.教师伦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7.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篇7:油画创作中的个人风格-美术学论文

油画创作中的个人风格-美术学论文

摘 要:创造风格是一个画家区别于其他画家的重要特质,没有自己的风格就难以让人识别,就如同在临摹他人的作品一样。艺术创作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精神活动,艺术的无尽魅力就存在于其作品的独特风格之中。创作风格与作者的气质和修养密切相关,风格更多地体现在画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和艺术气质,在运用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时所形成不同于他人的艺术风貌。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几位成功艺术家的作品分析来得出自己对创作风格的感受。

关键词:艺术个性;油画创作;个人风格;当代

油画的创造风格也被称为某一位画家的画风,纵观油画的历史,每个时代都有很多油画作品,这些油画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作品都会由于作品本身的特定风格而被归于某个派别,这类派别即被成为流派。油画的流派分为两大类,一是以客观的再现为主的创造性作品,一是以主管表现为主的创造性作品。其中这两大类又可将油画分成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抽象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等等一系列的画派。但是无论是属于哪个画派的油画,一部成功的作品都能展现作者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

风格是艺术家对所关心的艺术问题长期思考,深入探索,反复试验的结果,它标志着作品在艺术观念与艺术表现上的成熟。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的审美精神愈是浓厚的,审美文化愈是民族的,就越有价值,就越能走向世界,为全人类所共有。中国油画就是因为抓住了这一点,在经历了诸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之后才终于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油画风格。而每个不同的中国油画创作家也体现了各自不同的个人风格。本文将从中西方不同的背景下,通过代表性的油画作品来分析不同油画家的'不同的创作风格。

下面来评价被称为“商人里最成功的艺术家,艺术家里最成功的商人”的陈逸飞的油画作品《踱步》。油画《踱步》主题是反思中国近代史、表现民主和人文思想。画家自己面对画面, 仿佛一卷卷胶片组成的真实形象在他身外延伸、呈示。美国《艺术新闻》杂志评价其作品“焦黑尖锐, 写实而意境深远, 有气势而专业”。这展露了陈逸飞被西方接纳的一线曙光。陈逸飞的成名作《占领总统府(1976)》,体现了一个文化思维封闭、艺术气氛单薄的时代。还有代表作《占领总统府(1976)》(1972),《古桥》(1983)、《童年嬉戏过的地方》(1984)、《寂静的运河》(1985) 等一系列的作品都体现了陈逸飞油画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上弥漫着宁静和平和,在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的美感。无论是描绘江南水乡的风景还是生动传神的女子肖像,无不体现画家的一种追求:“运用西方的技巧,赋予作品中国的精神”。他一直保持着浪漫主义的风韵、雕塑般的凸现能力和删繁就简的聚焦水平。1984年的美国《艺术新闻》杂志将陈逸飞定名为“一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气息,弥漫其中的沉静与静寂氛围尤其动人。”

中国现代另一位有名的油画家是王沂东,是中国当代油画新古典风的代表之一。王沂东出生于民风纯朴、山川如画的鲁南乡村。故乡的山水赋予了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刻精神内涵的艺术气质,在王沂东的画中具备了以下独特的风格特点。首先,他的画作中有很多美丽的乡村女子,无论是朴实无华的《王玉贞》、古典俏丽的《清代女子肖像》,还是披红重彩下的新娘,都给人一种不敢触摸的纯洁感。从1992年的《春姑》到后来的《梳妆》、《雪落无声》、《烛光》、《寂寞的夜》、《静静的河谷》和《小媳妇》都给人一种很纯净的感觉。

而在西方,毕加索的盛名享誉了全世界。他是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毕加索一生中的艺术风格分为: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在蓝色时期的毕加索生活条件很差,目击贫困、绝望与孤寂的人们,加上受到劳特累克画风的影响和在西班牙受教育时染上的西班牙式的忧伤主义。那个时期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代表的作品《卡萨赫马斯的葬礼》(《招魂》)。在粉红色时期:的毕加索经济好转,画面的颜色也转变成了粉红色的。这一时期的作品温和轻快、线条灵活。原始时期时的毕加索从非洲黑人的雕刻、象牙海岸的扁平面具和古伊比利亚雕刻中得到启发,开始了他的原始时期。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是《亚威农少女》,他用简练的几何形式表现多个角度的人物特征。综合立体主义时期侧重于利用不同的素材组合,创造新的母题,并利用拼贴的手法,是艺术接近于生活的平凡和真实。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马蒂斯与毕加索同为20世纪现代艺术的巨擘,而野兽派更引导了20世纪的绘画大革命。亨利·马蒂斯是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马蒂斯为首的野兽派画家,利用红、蓝、黄、绿等色彩,表达简约物象的自然本质,描绘内在真挚的感情与装饰效果,创作出令人惊艳,极度自由、奔放、华丽、平衡的作品。《生活的欢乐》也许是马蒂斯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这幅画,比他的其他作品更为清楚地体现出野兽派绘画的特质。画中平涂的色彩、弯曲起伏的线条以及那些富于原始稚趣的人体造型,显示出高更的影响。马蒂斯在其艺术作品中表现出对西方传统艺术规则的颠覆,强调色彩的主观性和自律性,画面呈现一种强烈的反自然的张力。在色彩领域朝着越来越主观的方向发展,并在色彩与空间的问题上做了总结性的革新,即以无透视原理的二度空间,取代传统主要以明暗变化的立体感和透视原理的三度空间,从而获得了色彩的解放。

通过上文对两个本国油画家和两个西方油画家的分析,我们分析出了他们各自拥有的个人风格。在油画创作的道路上,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创作风格是不言而喻的事, 然而创作风格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创作风格的形成也是艺术创作成熟的重要标志,而恪调则是这种个人的艺术风貌所具有的美学品格,是渗透在作品中的意蕴和情调。油画艺术的创作过程无疑就是在创作实践中将自己城立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进行最集中的体现和展示。凝聚着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的“艺术个性”,构成了绘画艺术的生命,无疑也是绘画艺术最为恒久的动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黄平,试论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与油画创作中的艺术个性,自中华励志网,-8-15.

[2].张晓宇. 浅谈当代油画创作中风格与个性的培养[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5).

[3].王沂东,王沂东油画艺术[M].天津杨柳青画社,.

[4].王沂东,中国当代油画名家画集-王沂东[C],人民美术出版社,.

篇8: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地域建筑文化论文

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地域建筑文化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水平也获得了很大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球化给建筑领域带来了新技术和新材料,以及先进的设计理念,对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地域传统建筑文化逐步被商业文化所淹没,建筑的民族性被建筑的“国际性”所取代,作为城市和建筑个性的地域文化特征有逐渐衰落和消失的危险。因此,针对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在建筑设计创作领域,通过对地域建筑文化进行总结和归纳研究,创造出符合各民族人民审美和生活习惯的现代地域建筑,是建筑师在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的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

一、地域建筑文化

“文化”一词至今未有确切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地域建筑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与其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社会环境形成特定关系,并体现地域基本特征的建筑。地域建筑文化正是这种地域生活方式和文化在建筑中的反映,它具有时空性和地域特征,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它们根植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数不尽也道不完,正是它们孕育了本地区的建筑文化与特有的“场所精神”。

二、地域建筑文化的再生

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是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每当人们置身于历史街区或传统村落时,总会觉得非常亲切和温暖,被那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场景所打动,这种强烈的场所感正是由生活在特定的地域街区、建筑和广场中的人群,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长期积累发展而来,并形成特定的地域建筑文化环境。它不仅是社会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也是精神文明的一种反映,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是人们认同和依恋的生活场所。经济全球化在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导致了建筑文化的全球化,对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使得民族和地域文化失去了归属感和凝聚力,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发展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如何辨证地对待“地域性”与“现代”的问题,如何传承和发展地域传统建筑文化,使其得以再生,已成为促进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1.地域建筑的适应性

传统地域性建筑历经几千年的沉积,发展到今天,仍然不失其魅力,最主要的因素是其对于地域的适应性。建筑师在进行地域建筑设计创作时,必须对传统地域建筑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了解其存在的独特价值。

(1)对地域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由于建筑所处的地域的不同,其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条件也不同,这就要求建筑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

(2)对地域经济技术的适应性地域建筑总是适应当地的经济条件的,并采用与地域相适应的建造技术及地方性建筑材料,形成一套比较生态的建筑技术。

(3)对地域文化的适应性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的现象和产物,是不同地域社会、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要素的综合体,理应具有鲜明的.时空和地域特征,这是不同地域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必然反映。因此,地域建筑必须适应特定地域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才能形成有特色的地域建筑文化。

2.地域建筑文化的再生策略

新形势下,地域建筑文化的再生,不仅仅是对传统建筑的简单模仿与复制,还包括保护、传承与创新等多个层面。面对新的创作环境和要求,建筑师不能一味地接受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要理性地学习各个国家优秀的建筑文化,同时注意挖掘地域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优秀地域建筑文化,将它们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既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也要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增强人们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认同,创新地域建筑文化特色。设计者在创作建筑设计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策略进行地域建筑的再生。

(1)传统地域建筑造型的模仿传统地域建筑都有一些代表当地建筑文化的显著的外观造型特征和当地特有的建筑细部构件,设计者在创作现代建筑设计时,应将这些重要的地域建筑造型和细部构件在现代建筑中重现,再现传统建筑的造型特征,使现代建筑造型具有传统地域建筑的风格和空间形式。例如,传统建筑坡屋顶、青砖灰瓦等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这在各地古建筑保护中是常用的手法。

(2)传统地域建筑符号的再现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哲学等这些人类文化的具体精神形式均统归于符号的范畴。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正是通过符号来表达地域文化的。设计者对具有文化特征的建筑符号进行提取、总结,将其具化为一种可识别的图形符号,进而成为地域建筑文化的象征符号,并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的载体,结合新的建筑技术与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加以运用,使这些融入了地域建筑符号的新式建筑成为城市空间环境的组成,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

(3)传统地域建筑符号的抽象变异传统地域建筑空间及其特征构件是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蕴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建筑空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一些建筑构件也已经不具有当初的功能,新型建筑材料及建造技术的出现,加速了传统建造技术的更新。因此,建筑师在建筑设计创作时必须要认真研究传统地域建筑符号,对其进行抽象变异,运用新材料与新技术对地域建筑进行再设计,创作的新建筑不仅具有现代化的特点,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

(4)地域建筑材料与技术的现代更新设计者在创作现代建筑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地域传统建筑的外观符号元素,还要了解这些符号与地域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内在联系。传统建筑材料及技术许多都是低级的,现代社会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短缺,能使用的原材料太少,且价格昂贵。因此,采用现代材料与技术来再现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符号,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还能创新建筑空间与造型。除此以外,设计者还要注意节能环保材料的运用,不但要再现传统建筑意境,还应满足生活、工作的舒适度。

3.地域建筑文化再生的原则

在现代地域建筑再生创作中,除了要注意的设计策略的应用外,还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把握地域建筑特色,延续传统地域文化的原则;

(2)坚持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建筑创作原则;

(3)基于新技术的地域建筑意境再现原则。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加速阶段,在大建设的高潮中,城市中充斥各种现代风格、欧陆风格的建筑,传统地域建筑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建设性破坏”。各种破坏尽管情况错综复杂,但说到底是对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近乎无知及对西方建筑文化的盲目崇拜。因此,建筑师在设计现代建筑创作时必须要立足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真正深入研究地域历史文化,总结地域建筑经验,并用来指导现代城市建设与建筑创作,充分利用地域建筑文化遗产的作用,使中国的现代建筑创作与城市文化走向地域特色发展之路。

篇9:浅谈现代美术的发展与基本特征论文

浅谈现代美术的发展与基本特征论文

现代美术是指从19世纪下半叶的后印象派到2世纪5年代的现代美术阶段,2世纪5年代以后至今被称为后现代美术阶段,而在后印象派以前的艺术就是传统艺术。

西方的传统美术,是理性精神指导下建立在模仿写实基础上的艺术。它是西方工业社会到来之前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9世纪下半叶,西方的哲学思想、工业技术、科学、生存环境、传播媒介等各个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使艺美术也随着潮流而逐步摆脱了传统美术观念的束缚。它以反叛传统美术为起点,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 同传统美术相比较,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模仿再现走向主观精神表现

西方传统美术的基础就是模仿再现真实的客观对象。这种观念起源于古希腊,作为美学体系,则确立于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完善了真实的概念,以透视、解剖、明暗等科学法则充实了再现客观对象,描写真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使模仿客观对象确立为传统美术不可动摇的基础,一直延续了几百年。

随着科学技术在19世纪的迅猛发展,传统艺术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照相术的发明和普及对模仿写实的艺术构成了强烈的冲击,艺术家感到震撼和危机,纷纷寻找新的出路。而东方艺术的适时传入,让西方艺术家大开眼界,认识到非写实的、平面感的、表现性的绘画同样有着独特的魅力,他们奉为经典的模仿艺术仅仅是众多的艺术观之一。于是以塞尚为代表的'后印象派画家开始强调主观精神的表现。到了2世纪,这种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表现派、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出现,他们或者着力于表现强烈的自我心灵感受,或者强调于潜意识的客观描绘,把过去传统写实的审美标准放到了并非那么重要的位置,充分表明了现代美术表现心灵真实的特征。

二、美的标准出现多样化

传统西方美术的基础和标准是模仿客观现实世界。人们在两千多年的艺术史中,逐步建立起一种统一的、绝对的美的标准,这就是真实和优美,对人们的审美影响极为深远的结果。

无论艺术家采用什么样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作品都是具象的,统一于现实世界的,尽管期间不断涌现浪漫派、写实派、印象派等多种美术流派,但写实仍然是它们不可动摇的基础。宏观地看,由于写实这一至高无上的模式的影响,这些美术流派在美术变革历程中的变化微乎其微。ひ匀尚为首的后印象派开始着眼于主观精神的表现,他们发现主观感受变化无穷,只用真实优美的客观形象是远远不能表达的。客观真实固然感人,但心灵的真实更具感染力。优美使人愉悦,丑陋同样使人震撼。

三、现代美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形成,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识观念都在发生变化,这种理性精神已失去了原有的权威性,各种非理性的、精神分析说都纷纷向它挑战。现代精神下产生的艺术观念大大拓展,人们不再拘泥于模仿现实,而在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领域积极地探索和创造。人们认识到,美术中最有价值的不是它的技巧和内容,而在于不断发现和创新,艺术体现的是现代社会的创造性思维。美术的历史本身就是在创造和发现中前进的,只不过由于历史的条件局限,19世纪以前的美术进展缓慢,基本上都是美术风格上的变化,对于艺术的表现形式始终缺乏本质的变革。而美术史的前进过程就是在否定已有风格基础上进行的,新奇又有创造性的东西备受人们关注。正是这种创新的特性,毕加索把人体肢解,并按照自己的思路重新组合,结合非洲黑人的木刻艺术,把观赏者带入一种全新的创新境界。而后来的艺术家则更是前进了一大步,他们摈弃了传统艺术技巧、绘画方法和工具材料,积极发挥主动性,大胆开拓新的媒介领域,打破了美术与美术、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开辟了现代美术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四、现代艺术过程化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里,生产力低下,生活范围狭窄,人们总是醉心于永恒的基业、永恒的关系。在这种仅仅能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社会,人们尤其看重的是结果,却从不看重过程。基于此,传统艺术也只注重最后的作品,对于创作的过程并不怎么关心。

而在现代社会里,生产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科学技术不断改变着社会的物质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短暂性、新奇性和多样性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特点。短暂和新奇与过程是紧密相连的,因为过程意味着向未知的领域探索,就像人类对生命和生活本身的认识一样,生命的价值并不在死后产生,而在出生到死亡这一变化过程中蕴含。人活着的时候,不断有很多的目的和追求,一旦死亡,一切目的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追求生命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同样,艺术家更看重艺术的创作过程及过程中所得到的感受和体验,而把结果看成是次要的东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于美国的行动画派,以及后来的行为艺术等都是在这一现代艺术观念中产生的。

五、现代艺术生活化

在传统艺术的观念中,艺术和生活被视为两个不同的范畴,普遍认为艺术高于生活。艺术具有非功利性的特点,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而生活是人们的现实存在,属于物质范畴。在传统社会中,一部分人分离出来,专门从事艺术活动,其他人则从事物质创造。这种划分长期以来占据了人们的头脑,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准则,但这种划分割裂了生活和艺术的联系。

现代社会应当是更完善、更高级的社会。现代社会的人也应该是精神和物质结合的完善的人。生活本身就可以是艺术。这种“艺术就是生活本身”的观念在2世纪下半叶的西方艺术中追随者众多。他们认为,生活是生命过程的体现,生命过程就是不断追求,不断满足,再不断追求,以求新的满足的过程。在这种不断创造、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人们体会着种种微妙感受,这才是生活的终极目标。而艺术的本质同样是对生活中前所未有的事物进行创造和发现,艺术不应当是对现有的美的事物的模仿。既然生活与艺术的本质都在于不断地创造和发现,那么如果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从中创造和发现前所未有的事物,生活本身其实也就成为了艺术。于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有的艺术家开始从生活环境和工业产品中选取物品和素材,这就是波普艺术,波普艺术是对现代工业社会的肯定,对社会现实的重新关注,对现代生活的直接反映。它是艺术走向生活这一观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抽象艺术之后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思潮。

篇10:构建现代美术课堂的一点思考论文

构建现代美术课堂的一点思考论文

当今社会,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何根据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现代美术课堂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目前大家都在思考和探讨的一个话题。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在这里我不仅回忆起自己上小学的时候上的美术课,老师就是单纯的教授一些技法,比如对称剪纸,就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图纸,然后一步一步跟着老师做。回味的时候我觉得并不是特别的有意思。再回过头看现代美术课堂,真的是变化太大,有趣太多。从花花绿绿的课本开始就是一种突破,再加之信息技术的普及,老师们都能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加大学生的直观感受力。平面枯燥的讲解也变得生动立体。在摸索中不断的思考,我想对于美术教学还是非常有帮助的。要构建现代美术课堂,我想大概应该做到一下几点: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堂课的开始也非常的重要,它会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激情和动力,甚至决定孩子整节课的学习状态。在我的教学中,通常会以小故事或者谜语,或者课件来激趣。这样的方式通常很容易被孩子们接受。美术课本身就应该是丰富有趣的,再加上新课标的要求,所以在“趣味”这个词上是要下功夫才行的。另外在学生创作时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也能够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作空间。

二 用适当的方法突出和解决重难点

每堂课都让孩子有收获,是我一直的目标。那么在面对教学重难点时,应该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来解决。老师可以适当的做一些示范,但要注意不能示范得太仔细,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多用美术语言来影响孩子,让孩子能够具备一定的美术修养。

三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知识

课堂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应该是现代美术课堂的一个典型特点了,从书本中简单的几张范例,演变成丰富多彩的形式。也是剪纸的课,可能就会先通过小短片,来欣赏一下民间剪纸艺人们的精湛手艺,继而了解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剪纸优秀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幻灯机来做示范。学生的眼界打开了,思路也就开了。并且多媒体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作品也很有新意。

四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现代美术课堂已经不再是填鸭式的教学了,而是由老师简单引导,而学生拥有很大创造空间的课堂了。在这样的课堂中,你可以发现很多奇妙的想法。不再是所有孩子都和老师画得一样,做得一样了。他们的小脑袋里面或许有着更多的想法。我的学生经常问我:“曾老师,我能不能给这个小动物加件衣服?我能不能画夸张点?我能不能画不存在的背景?我能不能把纸竖着画?……”在我的课堂上,我告诉孩子们,画画永远没有对错,只要你觉得美,就尽情地去画吧。他们就会很开心,就会大胆的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我从来没有扼杀他们的自由纯真的想法,这点我很欣慰。

五 让学生懂得欣赏

欣赏也是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一项,但在教学中很多孩子都很难静下心来欣赏别人的作品。于是老师可以采取举办小型画展,同桌互评,班级间互评的方式,或者做成作品集。这样孩子们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的去发现别人作品中的美,慢慢去理解每一个作者背后的故事。当孩子们看到一张并不是很完美的作品时,能够用宽容和理解的目光去欣赏它,这样是很好的。

六 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现在的美术课已经不单纯是画画课了,很多时候是一堂综合艺术课。在画昆虫这课的时候,我教会了孩子们最简单的判断昆虫的办法,就是数昆虫的脚,通常有6条腿的就是昆虫。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我们也就昆虫展开了一些谈话和讨论。这样的讨论之后,我发现孩子们在画画时更加的认真和仔细了。是啊,艺术有时候是夸张的,漫无天日的,有的时候又是那么的严谨细微。孩子会渐渐明白,生活中处处是艺术,而这些艺术也在等着我们去发现和创造。

我想“实施教学改进,构建现代课堂”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根据社会现状和学生现状来改进教学,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在教学中我也会及时发现和记录这些有趣的瞬间。不断的将美术课变得更有趣,更有效。

篇11:创作背景浅谈《伤逝》主题的意象分析论文

创作背景浅谈《伤逝》主题的意象分析论文

收入在《彷徨》里的小说《伤逝》算是鲁迅先生生平创作中唯一一部感情色彩较为浓厚的爱情小说。这篇以“涓生的手记”为副标题的第一人称小说,一开头就是这样的自白:“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1]很快地把读者引入到伤感的氛围之中。

小说描写了一对勇敢冲破阻碍而成功结合的五四青年男女,在婚后现实生活的压迫下生离死别的悲惨故事。毋庸置疑,这是一篇以爱情故事为题材的小说。很多人在解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都是从爱情这个基点出发,从“五四”特定环境的两性自我意识的角度,得出在一个非理想的社会是不可能有理想爱情,以及封建礼教下女性难以逃脱悲剧命运等与探索妇女解放道路相关的主题。

然而探讨五四男女爱情与婚姻问题真的只是鲁迅创作《伤逝》的唯一意图吗?

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的一百四十一篇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伤逝》不是普通的恋爱小说,乃是借假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情义的断绝的。我这样说,或者世人都要以我为妄吧,但是我有我的感觉,深信这是不大会错的。因为我以不知为不知,声明自己不懂文学,不敢插嘴来批评,但对于鲁迅写作这些小说的动机,却是能够懂得的。我也痛惜这种断绝,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人总只有人的力量。 [2]在周作人看来,《伤逝》其实是兄长鲁迅为了悼念他们之间不可挽回的兄弟情谊而作的。这种假借爱情写亲情的解读一开始确实让人匪夷所思,然而从鲁迅创作此篇文章的背景来看,周作人的观点也不能说是毫无依据。

《伤逝》写于1925年10月21日,写成之后没有在报纸刊物上发表,而是直接编入小说集《彷徨》之中。为什么没发表,这是问题之一,但是更关键的一点在于,就在鲁迅的这篇《伤逝》诞生的九天前,也就是1925年10月12日,周作人在《京报》的副刊上已发表了一篇短文,题目也叫《伤逝》,并且用“丙丁”这样一个不常用的笔名。全文如下:

《伤逝》

我走尽迢递的长途,

渡过苍茫的大海,

兄弟呵,我来到你的墓前,

献给你一些祭品,

作最后的供献,

对你沉默的灰土,

做法徒然的话别,

因为她那命运的女神,

忽然而给予又忽而收回,

已经把你带走了,

我照了古旧的遗风,

将这些悲哀的祭品,

来陈列在你的墓上,

兄弟,你收了这些东西吧,

都沁透了我的眼泪,

从此永隔冥明,兄弟,

只嘱咐你一声珍重!

[3]周作人还在诗歌下面解释道,这是一位罗马诗人的诗,是某人先参照几种译本说给他听,然后他自己自由笔录下来的。这首诗据说是诗人悼念其兄弟而创作的,所以周作人添写了“伤逝”这样一个题目。并且在诗歌的右边还附了一张图片,图中是一个举起右手的人,像是在对谁告别。图下面印有“哀尾哀忒该乏勒”几个字,大概表示致声珍重的意思。可以推测,此时的周作人是想借用了罗马诗人的一首诗和英国画家的一幅画,传达他对已经不可能再得的兄弟之情的追念。

之前兄弟两人失和是确有其事,事情始末大概是这样的:1923年7月14日鲁迅的日记中记载: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

寥寥数语透露出某些端倪。按中国传统习俗,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兄弟俩本是吃同锅饭,然而十四日这天起,鲁迅却独自在房里吃,由此推测,这个家庭应该发生了什么异常之事。果不其然,十九日上午周作人将一封前日写好的绝交信当面递给鲁迅。信中很冷淡地称呼兄长为“鲁迅先生”,并要求鲁迅以后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言辞之坚决、强硬,可见事态是相当严重的。而鲁迅也在收到信后的一周就搬出了八道湾的大宅院。然而由于两人对此事都不愿多谈(鲁迅对此事一生缄默,周作人后来将日记中提到此事的十多个字用剪刀剪去),失和的具体原因众说纷纭,让人捉摸不定。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将责任归咎于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他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指出,羽太信子对鲁迅“外貌恭顺,内怀忮忌”,并指责周作人“心地糊涂,轻听妇人之言,不加体察”。而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所谓兄弟”一文中指出造成兄弟不合的是经济方面的原因。鲁迅对她说:“在八道湾的时候,我的薪水,全行交给二太太……过日子又不节约,所以总是不够用……我用黄包车运来,怎敌得过用汽车带走的呢?”[4]此外,鲁迅在小说《铸剑》中采用“宴之敖者”的署名也是别有用意。他告诉许广平,宴从家、日、女,敖从出,合起来讲就是被家里的日本的女人逐出来的人。由此看来,鲁迅在某种程度上也认为责任在于弟妹。

然而不管事情真相如何,兄弟俩的关系变糟却是不争的事实。

“只嘱咐你一声珍重!”应该是周作人向久未联系的鲁迅发出的感叹。因为当时《京报》副刊的编者是孙伏园,鲁迅是它的撰稿人和每天的读者,周作人相信兄长能够读到这篇文章,并且会读懂他所传达的意思。无独有偶,九天之后,鲁迅又创作出同名的小说,应该不是巧合可以简单解释得了的吧。

此外,周作人在《鲁迅小说中的人物》里面对《伤逝》这篇文章也做了一些考证。

他认为“《伤逝》这篇小说大概全是写的空想,因为事实与人物我一点都找不出什么模型或依据”

[4]而这里的独院补树书屋正是鲁迅、周作人兄弟两人曾今合住过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在创作《伤逝》后的两个星期,又写了一篇名为《兄弟》的小说,主要内容是写张沛君照看生病的`弟弟靖甫的故事。而鲁迅好友许寿裳早在1942年的一篇文章里就指出这写的就是鲁迅和周作人兄弟间的事情:“大约是在19得春末夏初罢,他和二弟作人在绍兴会馆补树书屋,作人忽而发高烧了,那时候,北京正在流行着猩红热,上年教育部有一位同事因此致死。这使鲁迅非常担忧,急忙请砸姐┢斩来诊,才知道不过是出疹子。第二天他到教育部,很高兴的对我讲述了医生到来之迟,和他的诊断之速,并且说:‘启孟原来这么大了,竟还没有出过疹子。’”

[5]。但文中头一段里所描写的居住环境“会馆里德被遗忘在偏僻里德破屋是这样的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已经快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

[6],以及第二段中提到“那窗外半枯的槐树的新叶,和挂在铁似的老干上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

[7]都是鲁迅在民国初年曾经住过一时的南半截胡同的绍兴县馆。最初在北头的藤花馆,后来移到南偏的独院补树书屋。

[8]后来周建人在《鲁迅与周作人》一文中也表示鲁迅是通过小说向周作人伸出热情的手,表示周作人如有急难,他还愿像当年周作人患病时那样救助。毕竟是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此时的鲁迅连续创作这两篇小说,应该是想起兄弟从前的点点滴滴了吧。

当然,本文的论述并不是要否定和质疑以往研究者对《伤逝》的研究成果,而是试图通过挖掘《伤逝》过于巧合的创作背景来解析作者的创作意图,以便从新的角度丰富《伤逝》的主题蕴涵。正如周作人所说:“我很自信能够不俗,对于鲁迅研究供给两种资料。”

[9]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 、[5]、[6]、[7]、[9]周作人.知堂回想录(第三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

[3] 孙伏园.《伤逝》[N]《京报》副刊,1925-10-12

[4] 许广平.鲁迅回忆录.[M].长江文艺出版社,

[8] 朱正.周氏三兄弟[M].东方出版社,

篇12:民间美术图形在油画创作的应用论文

民间美术图形在油画创作的应用论文

摘要:油画艺术是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绘画创作之一,油画艺术有着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在油画的发展历程中,受各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流派和不同艺术风格的油画创作方式。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油画艺术起源地虽不在我国,但油画流入我国时间较早,在我国有着漫长悠久额发展历程。但纵观我国现阶段油画风格和作品,多数为对西方油画作品风格的模仿,没有形成具有我国特有文化特点的油画艺术风格,课题研究由此出发,分析研究油画技术和我国民间文化结合的全兴油画艺术形式。为我国油画艺术的创作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间美术;美术图形;油画;应用

我国是四大为名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的历史文化传承。民间美术艺术随着我国的文化传承一起走过了几千年的岁月。我国国土广阔,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民生风俗差别较大,经过千百年的传承逐渐形成了格式各样的美术表现方式和美术语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发生了变化,民间美术艺术独特的风格和浓厚地方民俗特点的体现深受人们的喜欢,也赋予当代油画作业更多的艺术灵感和启迪。

一、民间美术为中国当代油画创作提供养分

古人生产之余,农闲之时,会通过特有的方式进行娱乐活动,这些活动的形式内容以及相关产物逐渐形成了地方特色鲜明的民间美术。经过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初见形成了成熟的民间美术艺术形式,如剪纸、面塑、皮影等等。等具有悠久文化传承,和极高艺术价值的美术艺术。画家从此类作品中能获得全新的艺术创造视野,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我国民间美术艺术与地方文化的高度结合等特点,是西方艺术无法比拟的`。我国油画艺术家在进行油画作品创作时,可以通过通过了解学习民家美术艺术,去体会民间美术作品中者对于自身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民间美术作品中存在的文化底蕴,让这些艺术养分融入到自身的作品创作中,为作品添加新的色彩以及活力,如我国油画艺术家顾黎明在自己通过民间美术作品门神获得灵感,开创了全新的中国特色油画作品新风格。

二、在油画构图中借鉴民间画图体裁样式

年画是具备中国特色艺术风格民间美术作品的代表之一,我国人民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通过制作年画的形式表达对新春佳节带来的喜悦,以及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顾黎明选取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木质们年年画作为其油画创作的灵感来源,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创作,重于形成了具有较强中国文化特色的油画作品风格,顾黎明此系列的油画作品,给观赏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在此系列的作品中,顾黎明老师一改传统油画对于油彩较较为厚重和堆叠的使用方式。采用平面化的挥之方式。并结合年画作品中对人物抽象刻画的艺术表达手法。王华祥老师在创作的《路遥知马力》油画作品中,画面布局借鉴了我国传统中堂的布局样式。画面背景中包含大量的国画元素,而人物刻画延续了西方油画的惯用方式。在画面两侧设计了极具中国特色红底对联,赋予了油画画面设计全新的视觉特点,打破了传统油画中难以渗透中国特色文化的艺术创作限制。王华祥在该作品的创作上大胆的进行了中西文化结合,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艺术特色进行拼接,赋予了作品全新的艺术风格。

三、民间美术元素的运用,丰富了画家艺术语言的个性化表达

民间美术有着种类庞大、艺术形态多样化、文化元素较多等特点,将民间美术艺术与油画艺术结合,可以丰富油画的表现形式,让作者在进行油画创作中,对于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有了更多的选择,中国画家从接触艺术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整个过程都在中国的艺术文化特色中熏陶成长。而油画是一种起源于西方国家的艺术形式,中国画家油画创作中,想要通过西方艺术准确表达出自己情感具有一定难度。正因为如此我国油画作品多数为模仿西方作品风格,而民间美术与油画结合的全新艺术形式则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画家通过在油画中艺术民间美术元素,可以更好的对自身情感进行个性表达,让油画作品更具灵魂。同时也可以让民间美术通过油画的形式得以继续传承,提高民间美术艺术影响力,也我国油画作品在世界上获得更高的地位。

四、民间美术多元的造型特色在当代油画中的运用

民间美术在对人物的造型和刻画张,手法夸张表现方式多样化,对人物的某些特点进行了放大,注重人物的内涵特点表达,与西方人物刻画重视人物外形还原相比,我国民间美术人物刻画不仅仅是对外形的模仿,更多的是通过心灵反应事物。正因为如此,民间美术作品是我国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宝贵文化财务,通过民间美术作品可以感觉历史和文化的演变与传承。将民间美术多元化的造型特点和艺术表达形式赋予到油画作品中,可以让西方的艺术形式具备中国的文化特点,如王怀庆老师,对中国的剪纸艺术有着深厚兴趣,剪纸艺术古典的艺术表达形式和文化内涵,让王怀庆老师在油画作品中创作中有了新的灵感和启示,结合西方抽象主义的理念,王怀庆老师最终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抽象艺术形式。

五、民间美术装饰性色彩对当代油画的影响

民间美术色彩的选用都深受我国地方历史文化特点的影响,我国人民长久以来具有积极向上的思维,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民间美术作品中也以红色为主,彰显着我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傣正杰的作品中颜色的选取受民间年画的影响,红色、绿色是他主要使用的颜色,这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他的作品《跨世纪的婚礼》以进行婚纱摄影的人物为主角,背景设置大量的年画图案,色彩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们可以看出民间美术的色彩大都是充满活力的,很少有灰暗、沉闷的色调。油画艺术同样有着很强的色彩感染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民间美术的色彩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

[1]王晓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油画中的陕北风景画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张炀明.宋代山水画的线性语言在当代山水画中的延承与拓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

[3]何湘云.中国传统戏曲题材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表现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

[4]胡日查.民族元素在中国油画中的体现[J].中国艺术,(04):140-141.

[5]陈晓莹.红黄蓝与黑白灰的置换――当代中国油画色彩的颠覆与重构[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02):45-47.

篇13:现代工笔花鸟画创作形式与传统技法比较研究论文

现代工笔花鸟画创作形式与传统技法比较研究论文

摘要: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门特点鲜明的传统绘画艺术.传统工笔花鸟画发展至今, 无论是在绘画的形式与技法上, 还是在绘画创作的主题与立意上, 都有了与以往不同的发展与变化.现代工笔花鸟画需要在继承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关键词:现代; 传统; 工笔花鸟画;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源远流长, 艺术形式也分类清晰、样式众多.宋代, 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阶段, 无论是绘画形式还是创作主题, 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绘画技巧和创作内容上, 传统工笔花鸟画为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底蕴.社会文明的进步离不开艺术文化的发展和提高, 所以, 工笔花鸟画的发展也代表着当时时代和社会的文明程度.现代工笔花鸟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 高度发展的社会也为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一、传统工笔花鸟画特点

传统工笔花鸟画创作的题材多倾向于真实、生动且鲜明的物化形态, 对于写实的形象表达较为具体化, 这也造就了传统工笔花鸟画在创作中表达出传神的美感.传统工笔花鸟画在笔墨、晕染处理中具有其他绘画种类所不具备的特点.面对自然界中的物象, 创作者可以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现出传神、写意、写实等画面效果.工笔花鸟画作品凝结着创作者的情感与感悟, 达到人画合一的境界.秩序化与单纯化的创作过程, 得以省略繁枝俏叶, 得其神而兼其韵, 所描绘的形象更为鲜活, 节奏感更加突出, 充分表现了活力与神态.

纵观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各个发展阶段, 院体画派的工笔花鸟画更加强调其画面画风的形似与法格, 但形似与法格都没有成为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唯一尺度.文人画派中, 工笔花鸟画创作则更加注重对自然和情感的表现, 画面洒脱而不拘于形式感和章法, 创作实践中更加倾向于画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态度与情感.在传统工笔花鸟画中, 针对于画面的构图大多采取较为客观的布局与考量, 创作者观察和感受自然状态下的物象, 从而使绘制的作品也活灵活现, 客观、写实地传达出自然界中的各类景物.在整体画面的构思中, 留白的运用恰到好处, 可以给观者带来无限的遐想与思考, 这也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熏陶与感染.

二、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创新之处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现代工笔花鸟画创作也呈现出一种繁荣、多元的态势.如今, 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也在工笔花鸟画中得以体现.现代工笔花鸟画在继承传统工笔花鸟画精髓的同时, 不断吸纳和接受西方文化艺术形态的思维方式, 并结合了现代人对自然界的不同感受和态度.现代工笔花鸟画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中西结合的产物.无论社会文明如何发展与进步, 工笔花鸟画的精髓没有本质的'变化, “师法自然”“形神兼备”的本源不能任意改变.如今的绘画环境更加自由、开放, 现代工笔花鸟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宣泄和释放, 固有的创作体系已经悄然被社会文明的进步所改变, 创作形式也不断革新.当然, 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创新不见得就是一种改良, 现阶段创作者应该着力于各方面的尝试与突破.

三、传统工笔花鸟画与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共性

任何时代, 工笔花鸟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 在继承与发扬中都应当保持工笔花鸟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应当被现代文明所隔离, 而应该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从绘画创作角度分析工笔花鸟画的传统与现代, 应当站在历史的高度.传统工笔花鸟画与现代工笔花鸟画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

古往今来, 工笔花鸟画的绘画语言在不同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但工笔花鸟画的本质和初衷是不变的.在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 工笔花鸟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其本源是传达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理念, 使世人更了解这门传统绘画艺术.现代工笔花鸟画无论如何发展、变革, 都离不开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支撑, 现代工笔花鸟画也是对传统工笔花鸟画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春燕.宋代与现代工笔花鸟画形式语言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李自然.生态文化与人.民族出版社, .

[3]王峰.浅析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色.艺术科技, 2017 (3) .

篇14:现代艺术设计中民间美术启示分析论文

现代艺术设计中民间美术启示分析论文

民间美术是民间的人民群众依据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而自行创造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将生活实用性和精神审美性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它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人民的情感、思维和心理的一种寄托,且具备延续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它对于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性的。现代艺术设计也只有根植于民间美术这一源泉,才能够使设计出的事物体现出物质和精神上的高度统一。现代设计只有在应用民间美术的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民间艺术为我所用,才能真正创造出体现中华民族心理归属感的真正艺术品。下面,我主要从民间美术的基本特性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特性来引出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的相关性,进而进一步探讨现代艺术设计可以从民间美术中获得哪些启示。

一、民间美术的基本特性

1、民间美术的生活实用性

民间美术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生活实用性,这种民间艺术品更多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生活。因为在我国古代长期小农经济的经济背景下,人民多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理念,在这种观念引领下衍生出的民间艺术,也多是和经济适用性具有相关性的生活用品,只是这些生活用品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流行趋势不相吻合而逐渐没落,但是其中蕴含的是古代人们的艺术精神的结晶,其中的很多元素已经成为当今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元素。比如,古代的小孩子穿的鞋子样式就有很多种,虎头鞋、无毒花鞋等,都是具备了很多美好的寓意,但其主要目的还是讲究实用性,是实用性与少许观赏性的有机结合,这种民间美术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是民间美术生活实用性的典型体现。

2、民间美术的审美性

民间美术体现的另一显著特性就是审美性,但是这种审美性并不是贯穿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始终,只是在特定时代发展下衍生的产物,其体现的是当时社会中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闲适状态,是在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阶段才产生出来的,其艺术作品的审美性也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状态的一种影射。只有经济发展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人们才有可能在生活中有超越物质性的精神方面的追求。以清代的青花瓷为例,当时的经济政策为重农抑商,农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丰衣足食,也就有了闲暇在一些器皿上作出精美的图案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这种艺术品主要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而不是为了生活实用性,是为了给生活增添一种美感而实行的专门性的创造性活动。

3、民间美术的民俗性

我国的民间美术大多数都是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由民俗活动中衍生出来的民俗文化,大多都包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期许,因此,这些民间美术多有着其美好的含意,其本身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物质性价值。比如我国民间美术中的一些象征性的事物,风筝、年画等,其制作材料并不是一些稀缺珍贵的.资源,但是在式样成型后,却总能带给人们心理一种美好的感受,使人们的精神寄托。

4、民间美术的本原性

民间美术是由最初的本原进而发展到二元和多元的,也就是说,开始的艺术创造是不讲究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只是一种单纯的适应性行为,随着人脑的开化和生存环境的逐渐舒适化,人们才有了最初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模糊界限,将实用性和审美性明确分别开来又需要经过漫长的演变,进而才实现了最终的民间艺术的实用性偏向和审美性偏向。民间美术主要通过物质形态表现一种精神寄托,寓意会产生变化,但是物质载体却很少改变。

二、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特性

1、现代艺术设计的经济性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艺术设计和艺术创作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艺术创作主要是作者为了向世人传达自己的某种价值观而进行的艺术活动,其只注重最终的形象传达,对于实用性没有要求。但是艺术设计的目的之一便是能够产生实用性,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相应的便利。这与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无关联,艺术设计要想在注重物质化的环境下存活,就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功利性特点,满足人们对于艺术品经济性的需求。

2、现代艺术设计的高科技性

科技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高科技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广泛应用也是一种常态。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艺术设计带来了灵感,各种高科技物质设施和设计软件的出现为艺术设计这个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种高科技性也确实能够完成诸多人力无法完成的项目制作,因此高科技的使用已经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实现了长驻。

3、现代艺术设计的社会性

社会性也是现代艺术设计所无法规避的现实,因为人们对于艺术设计的需求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小众效应,现代艺术设计已经成为涉及社会方方面面阶层的一种必需品,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比如,楼梯的式样需要设计灵感的注入,现代意义上的楼梯已经超越了之前只注重实用性的时代,注重的是一种美感,要能体现出人们生活的一种态度,用当今社会的话来说就是要有一种“设计感”。一个简单的楼梯对于设计的需求尚表现如此,那么扩展到整个社会需求,可想而知,现代艺术设计已经无法规避社会性这一倾向了。

4、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性

现代艺术设计不能规避的一个问题便是文化性方面的问题,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对于文化符号的运用都是不尽相同的,甚至会对一种文化符合的使用产生完全相反的含义。以此,在进行现代艺术设计时,就不得不考虑到这种状况。比如,许多国家是很喜欢绿色的,认为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但是在日本、马来西亚、埃及等国家,人们认为绿色是不吉祥的,是灾难的象征。因此,在进行艺术设计时,这些文化因素都要被考虑在内,否则就不能实现理想范围内理想程度的传播。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

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在表现形式上看似毫无关联,许多人也认为民间艺术已经不能展现出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风采了,是一种过时的艺术。但是,只要对现代艺术设计稍有研究的人,便会明白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那就是现代艺术设计离不开民间美术艺术灵感上的激发,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有着共同的民族和心理起源,民间美术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支撑。

1、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关系的误区

有许多人认为,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都不甚相同,因此民间美术是一种过时的艺术,并不能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灵感上的支持,给予民间美术创作出的现代艺术设计也必将无法满足当代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必然是一种艺术上的失败品。这是一种对于艺术设计不甚了解的错误言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间美术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不管经历了多长时间的演变,也不管社会主要形式发生了多少变化,只要是中华民族儿女,在民族心理认同感方面是有着无法改变的统一性的,民间美术相对于当今的现代艺术设计,也必然吸收了更多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代美术设计还需满足国际上对于设计美感的接受度,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想艺术设计在国际舞台上绽放不朽光彩,也一定要立足于民间美术,立足于民族的本源,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现代艺术设计无本之木的尴尬局面。

2、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同源同宗

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不管在表现形式上如何创新发展,其实两者都是由同一个艺术源头泛化出来的,我们暂时称之为原始美术。原始美术的产生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给其物质资料以装饰作用,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大前提下才会考虑到精神美感的需要。而且反观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都是将实用性摆在了首要位置,审美特性虽然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存在,但是它还是实用性的附属品。所以说,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是有着相同艺术源头的艺术表现形式,两者同源同宗,现代艺术设计是可以从民间美术中汲取大量民族文化营养以增加自身文化积淀性的。

四、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1、现代艺术设计必须走民族化的发展道路

在当今艺术设计领域流传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经典俗语,从这一观点中我们也可以得知民族文化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中坚支撑作用,没有了民族化的东西融入设计中,设计就相当于没有归属,也自然无法使人们对此作品产生共鸣,那么这种设计产品也是五意义可言的。因此,现代艺术设计必须走民族化的发展道路。以服装设计为例,我曾经在日本一家高档百货大楼里看到过一件日本民族服饰与现代流行装扮有机结合的衣服,这件衣服充满了现代感,又可以使人在第一感觉上就能知道是融入了日本文化在其中的,为流行加入了沉重的民族文化积淀,这件衣服也吸引了众多人的驻足观赏,由此可见民族特点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是多么重要。

2、现代艺术设计必须走人性化发展道路

民间美术十分讲究人性化,在情感表达与审美外形出现冲突时,其会不惜舍弃原定的审美外形,而力求将主要的情感表达完整展现出来。对于现代艺术设计者来说,人性化是必须遵循的一种设计理念,外形的表现力是掩藏不住其蕴含的真实情感传达的。

五、结语

民间美术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蕴含着无限的民族文化宝藏,现代艺术设计不能脱离民间美术这样一个具有长久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文化源头。现代艺术设计应对于民间艺术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借鉴方法,将古代审美灵活的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以求更好地展现出现代设计的现代美感,这两者并不是相冲突的,只是在民族文化元素的使用上有所差异,其最终效果都是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使设计真正能够称之为艺术。

篇15:民间美术中现代艺术设计发展影响论文

0引言

现代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素材的选择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在艺术兴起的时代,设计师开始将眼光放到了民间美术上。民间美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以民间美术为素材,不仅可以提高现代艺术设计的艺术性、美学性,同时还能将我国民间美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1民间美术的概述

民间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民间的生活风貌,不仅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同时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多。在这种精神需求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人们开始认识到民间美术的重要性。民间美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种类多、色彩明快的特点,已成为艺术设计师进行艺术设计创作的重要手段。民间美术独特的美术特征为艺术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活跃了其设计思路,有利于设计师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进而促进艺术设计的发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论现代美术考生的主题创作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