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人教版免费
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已经到来,七年级历史的知识点有很多,在历史期末考试前我们可以多做份历史期末试题的练习。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人教版,仅供参考。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说明元谋人
A.能够制造工具
B.会人工取火
C.过着定居生活
D.有审美观念
2.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B.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
C.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
D.半坡人主要种植稻
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的是
A.兼并战争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C.制度变革
D.思想学术繁荣
4.下列事件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
B.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C.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D.禹建立夏朝
5.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这种造字方法称为
A.形声
B.象形
C.会意
D.假借
6.成语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可与古诗词相提并论。它有着独特的魅力,既具有丰富的内涵,又有妙趣横生的典故。下列成语典故出自春秋时期的是
①退避三舍②纸上谈兵③卧薪尝胆④朝秦暮楚⑤老马识途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
7.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百家争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百家争鸣”的出现与当时深刻而急剧的社会变革分不开
C.各家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
D.各学派之间相互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8.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列人物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是
A.禹
B.周武王
C.秦始皇
D.汉高祖
9.《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秦朝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推行了170年。“这套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10.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影视作品中的情节与史实相符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推翻了秦朝
B.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C.周天子奖励功臣亲属以大量的圆形方孔钱
D.孔子对《史记》赞不绝口,认为是史学佳作
11.《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材料反映的是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
A.背景
B.内容
C.影响
D.启示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B.西汉建立之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C.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
D.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张骞出使西域
13.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地区(包括今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是在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时期
14.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取得成就的原因有
①秦朝修建万里长城
②秦汉政权统一
③民族交流的增多,外来文明的传入
④秦始皇统文字
⑤秦汉时期社会经济进步
⑥数学、中医、造纸等成就不断地发展
A.①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5.《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与上述故事有关的这场战役
A.爆发于三国时期
B.战术上采用火攻取得胜利
C.结果是曹操以少胜多
D.为统一北方莫定了基础
16.西晋作为一个统一的王朝只存在了三十多年,类似秦朝短命而亡。下列关于西晋短命而亡的根本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晋惠帝昏庸
B.“八王之乱”
C.统治阶级政治上昏庸腐朽
D.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
17.东晋的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这一现象发生
A.巨鹿之战后
B.官渡之战后
C.赤壁之战后
D.淝水之战后
18.下列政权中,曾统一黄河流域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
①曹魏②东晋③西晋④北魏⑤前秦
A.④⑤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9.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己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用汉姓
B.说汉话
C.穿汉服
D.与汉族通婚
20.人们称赞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A.《乐毅论》
B.《黄庭经》
C.《东方朔画赞》
D.《兰亭集序》
二、非选择题(共5小題,3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5分)
材料一 位于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代表同祭黄帝陵,205年清明节国民党退守台湾56年后,又首次正式受邀参加黄帝陵祭祀活动。
材料二 《史记》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舜子商均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
(1)材料一中的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相传黄帝有哪些发明?试举两例黄帝陵祭祀活动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3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代替了?(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被明代思想家李资誉为“千古一帝”。公元前221年,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材料二 到了西汉汉武帝时,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十六岁登基称帝的汉武帝,在内政外交上,依据敏锐的判断,大胆执行许多措施而不墨守成规。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迅速向周边传播。
(1)根据材料一写出秦始皇的两个“第一”(2分)
(2)列举材料二中汉武帝时期的内政与外交措施。(2分)
(3)用一句话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3分)
23.阅读下列材料,探究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更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般,几乎家给人足矣。”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哪些状况?(2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东晋后期,江南地区的经济有哪些发展?(2分)
(3)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2分)
24.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7分)
(1)图1是“造纸工艺流程图”我国造纸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什么影响?(2分)
(2)图2人物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请判断该人物是谁?他提出了什么理论,提倡预防疾病?(2分)
(3)图3是“《女史箴图》(摹本局部)。《女史藏图》的作者是谁?他擅长人物画,请写出他的另一部作品,(2分)
(4)根据上述图片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特点。(1分)
25.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5分)
怎样才能学好初中历史
用比较的眼光学习初中历史
每个时期的总目标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哪朝哪代,理想都是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件。
而这些事件发生的目的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看是一样的,但事件和事件本身已有了不同的意义,比如,同是改革,商朝的变法成功是什么原因,而清朝改革没进行下去又是为什么。
把握内涵
在弄清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还须向细处分析,进一步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如上述第一个知识点就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①资本家攫取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却日益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③人们醉心于股票等投机活动,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初中历史学习注意事项
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
一般说初中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
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