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未死而言死,不论。以虽知之,与匆知同。凡智之贵也,责知化也。人主之惑者则不然。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事有可以过者,有不可以过者。而身死国亡,则胡可以过?此贤主之所重,惑主之所轻也。所轻,国恶得不危?身恶得不困?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于不先知化也。是王夫差是也。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谏而不听,故吴为丘墟,祸及阖庐。
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夫是越之势不两立。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无伤也。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 ①,虽胜之,其后患未央。”太宰 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国者,齐、晋也。君王若伐齐而胜之,徙其兵以临晋,晋必听命矣。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夫差以为然,不听子胥之言,而用太宰 之谋。子胥曰:“天将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胜;天将不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不胜。”夫差不听。子胥两祛高蹶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着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人我也?”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禽。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 ②以冒面死。夫患未至,则不可告也;患既至,虽知之无及矣。故夫差之知惭于子胥也,不若勿知。
(选自《吕氏春秋•知化》)
【注】① ,野猪。② ,覆盖物体的巾或幔。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有可以过者 过:做错
B.接土邻境,壤交通属 属:归属
C.徙其兵以临晋 临:逼近
D.灭其社稷,夷其宗庙 夷:铲除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主之惑者则不然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我得其地能处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子胥两祛高蹶而出于廷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D.夫差身为禽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子胥“知化”的一组是
①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 ②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③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④吴朝必生荆棘矣⑤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⑥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以勇力侍奉别人也就是以死侍奉别人,但在勇士没有死的时候这样说,人们就不会了解。
B.贤明的君主重视那些会导致身死国亡的大事,而糊涂的君主因轻视这些而遭致国危身困。
C.伍子胥认为齐国对于吴国只是癣疥之疾,而越国对于是国是心腹大患,所以反对舍弃越国去进攻齐国。
D.文章运用夫差亡国的事倒,说明了如果没有事先能察知事物变化的贤臣,国家就会遭受灭亡的命运。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4分)
(2)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 ,虽胜之,其后患未央。(4分)
(3)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2分)
试题答案:
9. B(属:连接)
10.D(则:表转折,却/就。 B.其:代词,它的/代词,自己。C、于:介词,从/介词,向。D.为:都表被动)
11. B(③是太宰 的观点,⑥表现夫差愧对伍子胥。)
12. D(文章运用夫差亡国的事例,说明了昏君误国。)
13.(1)变化没有到来时不知道;变化出现后,即使知道了,却和不知道是一样的。(重点词:化、虽、一贯)
(2)现在舍弃越国去进攻齐国,这就像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即使获胜了,那后患也无穷尽。(重点词:释、譬、虽、未央)
(3)你怎么会看到越军侵入我的吴国呢?(重点词:女、胡、入)
【参考译文】
以勇力侍奉别人,也就是以死侍奉别人。勇士没有死的时候谈论以死侍奉别人,人们不会了解,等到勇士真的死了以后,人们虽然已经了解了他,但为时已晚,和不了解是一样的。太凡智慧的可贵,就贵在能事先察知事物的变化上。君主中的胡涂人却不是这样,变化没有到来时惜然无知,变化出现后,虽然知道了却又为时已晚,和不知道是一样的。
事情有些是可以失误的,有些是不可以失误的。对于会导致身死国亡的大事,怎么能够失误呢!这是贤明的君主所重视的,胡涂的君主所轻忽的。轻忽这一点,国家怎么能不危险,自身怎么能不困厄?行于危险困厄之道,遭致身死国亡,在于不能事先察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吴王夫差就是这样。伍子胥并不是事先没有察知事物的变化,但他劝谏夫差而夫差不听,所以吴国成为废墟,殃及先君阖庐。
吴王夫差要讨伐齐国,伍子胥说:“不行。齐国与吴国,习俗不同,言语不通,即使我们得到齐国的土地也不能与齐人相处,得到齐国的百姓也不能役使。而吴国与越国接壤,道路相连,习俗同一致,言语相通。我们得到越国的土地就能够与越人相处,得到越国的百姓能够役使。越国对于我国是如此。吴国与越国势不两立,越国对于吴国如同心腹之疾,虽然没有发作,但它造成的伤害深重而且处于体内。而齐国对于吴国只是癣疥之疾,不愁治不好,况且也没什么妨害。如今舍弃越国而去讨伐齐国,这就像是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虽然打胜,但也不能除去后患。”太宰 说:“不能听信伍子胥的话。君王您的命令之所以在中原行不通,是因为齐、晋两国的原因。君主如果进攻齐国并战胜它,然后移兵直压晋国边境,晋国一定会俯首听命。这是君王一举而收服两个国家啊!这样,君王的命令一定会在中原各国得到推行。”夫差认为太宰 说得对,不听从伍子胥的话,而采用了太宰 的计谋。伍子胥说:“上天想要灭亡吴国的话,就让君主打胜仗吧;上天不想灭亡吴国的话,就让君主打不了胜仗。”夫差不听。伍子胥提起衣服,大步从朝廷中走了出去,说:“唉!吴国的朝堂一定要荆棘丛生了!”夫差兴兵伐齐,与齐军在艾陵交战,把齐军打得大败。回来以后就要杀伍子胥。伍子胥说:“我怎么才能有一只眼睛留下看越军入吴呢?”说完就自杀了。夫差把他的尸体投进江里,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国都的东门,然后说:“你怎么会看到越军侵入吴国?”过了几年,越人报复吴国,攻破了吴国的国都,灭绝了吴国的世系,捣毁了吴国的社稷,夷平了吴国的宗庙,夫差本人也被活捉。夫差临死时说:“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见伍子胥呢!”于是以巾盖脸自杀了。对于昏君,祸患到来之前无法使他明白祸患将会来到;祸患到来以后,即使他们明白过来,也来不及了。所以夫差临死时才知道他有愧于伍子胥,这时才知道还不如不知道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