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玉华山记
【宋】张缗
由宜君县西南行四十里,有山夹道而来者,玉华也。其南曰野火谷,有石常燃,望之如爨烟,而莫知其所自也。野火之西曰凤皇谷,则唐置宫之故地也。今其尺垣只瓦无有存者,过而览之,但见野田荒草而榛荆也。其西曰珊瑚谷,盖尝有别殿在焉。珊瑚之北曰兰芝谷,昔太宗诏沙门玄奘者译经于此,其始曰肃成殿,后废而为寺云。中有石岩崭然有成,下有凿室,可容数十人,有泉悬焉,势若飞雨;有松十八,环其侧,皆生石上,高可十寻,端如植笔。其西且南有崖曰驻銮,其始入也,双壁屹然,如削石而成,既至其处,若视瓮。侧有泉飞而下,如悬布,如喷珠,其名曰水帘。稍北,有崖与泉,亦若是而差小焉。
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余与六人者来游,乃相与坐石荫松,听泉而饮之。已而,览故宫以徘徊,问遗事于田老。方嚣然不欲归,而余与六人者,或有官守,或以事牵,其势不可久留,既宿而遂去。然而,相视有不足之色。余为之言曰:夫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然幽潜之人知好之而力不足以营之,惟佛老之说可以动人,故其徒常独有力,而危亭广厦,眺览之娱,莫不为其所先也。
夫以有唐之盛,穷天下之富,建宫于此,随而废没,而杜甫乃其时人,过之且有悲伤之感,至或形于歌诗。独寺僧之徒,更相传而不息,迄于今而尚存,则虽天下之力,亦有屈于此欤?以太宗之贤,致治之美,宜其愈久而弥传也;今问诸遗老,无所称道。而彼玄奘者,特一浮屠耳;然说者至为荒怪难知之语,以增大其事。岂人之情常乐于放僻,而易忘于中正哉?又岂物之盛衰废兴亦各有时,而此特其盛时也欤?斯可为之叹息也。若夫太宗之贤,天下之力,犹不能长有此也,则吾曹可以一寓目而足矣,又何必以不久留为恨哉。然荒崖穷谷之崎危,废宫颓址之萧条,虽累岁月,未尝有一二人游焉,而余与六人者同时而来,亦可谓之盛哉!
六人者:余兄子坚、弟山径,与太原石继和公美,河东郎几康伯,温陵陈说君豫,西河冀上之冠卿也。壬申,荧阳张缗记。 (有删改)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其尺垣只瓦无有存者 垣:墙壁
B.而危亭广厦 危:高耸
C.至或形于歌诗 形:形状
D.然荒崖穷谷之崎危 穷:幽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有山夹道而来者 弃甲曳兵而走
B.乃相与坐石荫松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常在乎穷僻之处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未尝有一二人游焉 复驾言兮焉求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游记既写到了野火谷、珊瑚谷、兰芝谷等自然景观,又介绍了唐故宫等人文景观,字里行间表现出了作者对玉华山的喜爱。
B.作者和六人结伴同游,既游览前代的宫殿,又向当地老人询问这里的许多旧事,但因各种缘故都不能久留此处,深以为憾事。
C.作者听到当地人多在谈论玄奘佚事,却没有听到什么称赞唐太宗的话,于是感慨人们喜欢说放诞无稽之事,而易忘中正之道。
D.整篇文章语言平实,层次清楚,条理明晰。文章在表达方式上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升华。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松十八,环其侧,皆生石上,高可十寻,端如植笔。
(2)其势不可久留,既宿而遂去。
(3)以太宗之贤,致治之美,宜其愈久而弥传也。
试题答案:
4.C 5.A 6.B (4~6,每小题3分)
7.(共10分)
(1)有十八棵松树环绕在岩石的周围,松树都生长在石头上,差不多有十八丈高,端正得像立着的笔。(共4分。句式,1分;端,1分;可,1分;语意通顺,1分)
(2)那情势不能久留,住了一夜后就离开了。
(共3分。宿,1分;语意通顺,2分)
(3) 凭借唐太宗的贤能,使国家达到了太平盛世的美好境况,时间过得越长(他的事迹)应该流传得越久远。(共3分。以,1分;致,1分;语意通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