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10万户以上的城市达到46个,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镇的房地产成了主、客户籍划分以及对城镇户征收赋税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出租房子也成了城市居民谋生的一种方式。1086年,司马光指出,每月收入房钱15贯(1贯≈150元人民币)人家的经济状况,和乡村每年收获 100石(1石≈100斤)粮食相等。宋代官方在开封专设店宅务管理经营官房租赁事务,房租也成为官府的一项收入。
没房产的城市居民和游学的士人、商旅等外来人口,必须租房居住。连朝廷百官也多是长期在开封租赁住宅,在地方州县,甚至官衙、驻军也有租用民房。宋代的客户,出于生计,频频更换地点和地主,也须租房居住。人口流动量大也刺激了房屋租赁市场火爆。富户在外地也多赁房居住。宋代房租通常按天计算,宋真宗时,宰相向敏中一座价值 5000贯的住宅,每天的租金是 2贯。南宋后期,朝廷官员租带园林的宅院,每月租金是30贯。宋代下层人户一般每天收入数十文到100文(1文≈0.2元人民币),一个人最低生活费是每月20文左右。
房屋租赁市场中房租的涨跌成为宋代官民关注的焦点。宋政府制定一系列制度来减免房租,除了规定节日、皇室重大事务、军情危机等常规性免租外,灾害发生时也减免房租。如 1054年初春降大雪,冻死百姓很多。宋仁宗诏令各州县长官,无论官房、私房一律免除三天房租。宋高宗时,杭州有年冬天下雪,且雷声阵阵,皇帝回应天谴的主要措施即免除房租。地方知县为讨好百姓,造出种种借口减免房租若干日,如到任、生日、升迁等。
但房租的增长依然疯狂,宋政府不仅通过店宅务出租房屋来调和租赁市场,还屡屡颁布诏令禁止私房主疯狂加租。宋徽宗时,开封的房产主多以翻修为名成倍增加房钱,使得贫民难以承受。朝廷诏令今后京城内外业主增修屋业,如没扩大面积即不得增加房租,如有违犯,按违法惩处。1133年,皇帝诏令准许被勒索高价房租者前往官府控告,如情况属实,对业主重加谴责,没收物产。如本府不受理此类案件,准许到朝廷越诉。压制房租增长的另一措施是大幅度削减租额。宋徽宗曾诏令,开封的官私房租一律减收十分之二;从宋徽宗开始直到南宋,朝廷几乎每隔十年就会颁布一次减少房租的诏令。南宋杭州的一些房主,由于朝廷连连减免房租,竟然收不到一分房租。
无论减免房租的制度还是禁止租金上涨的诏令,到了地方还不一定得到执行,宋理宗时,因旱灾诏令全国免除半个月的房租。文件下达到象山县后,房产主勾结县官藏匿文榜,不予公布。象山县甚至法定三大节日各免三天房租的制度也不落实,因当地有许多官员从事房屋租赁生意。租房户依法控告不行,干脆诉诸武力。如象山县租房开店的商人胡三太等,顶着知县和业主的威胁,集体上访向知府告状,后来酿成血案。宋政府在业主和租户的利益冲突中,立场并不站在房产主一边,而是站在弱势群体租户一边,维护中小商人、作坊主、城市贫民和流动人口的利益。
(选自程民生《从房租减免看宋代官民互动》,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剧增,使得城市房子成了官方、民间出租获取收入的商品。
B.宋代开封府房屋租赁市场中出租人是政府和有房出租的城市居民,承租人呈现多样化特点,官民皆有。
C.宋代户籍制中的客户,通常是指居住在城市无房产的人,因此,政府对其征收赋税时无法按房产征收。
D.宋代房租普遍按天计算,通常很贵,因而很多人负担不起租金而频繁迁居,致使城市人口流动量较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政府减免房租分常规式和随机式两种,一般常规式是全国执行的,随机式则不一定。
B.宋政府为了制止城市房租疯长的现象,特意用减低政府官房租额来调和房屋租赁市场。
C.宋代租房户若不能承受高房租,可向官府控告,如果官府不受理,可直接向朝廷控告。
D.宋代朝廷为了压低房租,经常发布减租诏令,使得一些地方的出租户只能得到零房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政府一律不给官员分房,不管是在朝廷还是地方任职的官员,若无房产,就只能租房。
B.对宋代中央政府打压房屋租赁市场中房主变相抬高房租的行为,地方政府并不是十分支持。
C.宋代有些地方政府不执行朝廷减免房租诏令,官商勾结牟取利益,导致了租户的武力抗争。
D.宋代房屋租赁是官民共同参与的市场行为,中央政府一直试图维护市场的稳定和有序发展。
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因果错误。原文是“宋代的客户,出于生计,频频更换地点和地主,也须租房居住”,强调的是流动人口频繁迁居的原因是谋生需要,而不是房租高。
2.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曲解原意。原文是“准许被勒索高价房租者前往官府控告”,不是租户自己不能承受就可以控告。
3.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无中生有。文本中信息是没房产的城市居民必须租房住,没有明确指出政府官员是否能从政府得到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