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2篇)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写写自己的老师
板书:师恩难忘
师:口才好文笔好生:难忘师恩
开学就临近教师节,带领学生学习了第一课《师恩难忘》,显得特别有意义。这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深情而朴实的缅怀老师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有才华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这位乡村小学老师的尊敬和感激的情怀。教学完这篇课文,我想到了前一段时间看到的一篇关于“随文练笔”的文章,再一联系马上要到的教师节,我确定了本课第一个练笔的切入点:
一、进行以描写人物为内容的练笔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师恩难忘》的第二段内容,再次体会那种“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并让学生讨论知道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写的如此生动具体,就是因为作者选取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事例。然后我让学生联系《师恩难忘》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一个人?学生们都积极发言,有的说:“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这一类细节进行描写。”有的说:“要写和人物有关的典型事例。”还有的说:“要抓住人物的神态。”我说:“同学们都说的很好,那么什么样的事例叫做典型事例呢?”学生回答后我总结说:“凡是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令人感动的事情,不论事情是大还是小,都可以称之为典型事例。”随后我让学生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写一写最让自己感动得老师。正好,我是新换的老师,原来的语文查老师从一年级把他们教到四年级,和孩子们有很深厚的感情。孩子们觉得查老师关心他们的事例有很多,于是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写作。
学生的习作交上来了,我一看,这次作文的效果很不错:首先,学生知道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人物的品质;其次,孩子们知道一篇文章应该有一个中心,应该表达一种感情{不管写的是那一位教师,孩子们都表达了对他的爱};最后,学生还收获了描写人物外貌时应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才。
二、进行以发挥想象为内容的练笔
《师恩难忘》中田老师在讲古诗时,编出一段娓娓动听的故事。课文对田老师所编的故事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写。用古诗编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是我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的第二个切入点。我找了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先让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大意,然后让学生都去当当“田”老师,也把这首诗歌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学生改编的兴致同样也很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有的写出了童子和作者之间有趣的对话;有的写出了寻者在寻访之前高兴得心情和寻访之后遗憾的感受……
总之,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是抓住了文本信息,对学生进行了随文练笔。我认为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发挥课文的优势,实现读写结合。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能“悟”出一些语文的规律,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在阅读中学生能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讨论等学习方式,逐步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接近作品本身传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已初步学会记摘录笔记,能独立识字、学词学句,但对一些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设计理念
本设计从理解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紧扣“师恩”这一中心,读、思、议、悟,正确理解,细心品味,感情朗读。在此基础上,学生随堂完成摘录笔记,意图通过本文教学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并大胆实践。
三、学习目标
1、认会写会13个生字,学习“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成语。
2、理解课文内容,从“师恩”一词中体会到田老师对“我”的巨大影响以及“我”对老师的理解、敬佩和感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在自读课文时画出自己的问题,初步学习做批注笔记。
四、教学难点 :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解题激趣,引入新课
1、板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问:“师恩”是指什么?(指名说)
生1:师是指老师,恩是指恩情,师恩是指老师的恩情。
生2:师恩是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生3:师恩是指老师对我的教育。
师:师恩中蕴涵着很深的意味,同学们只有仔细地读课文,才能体会到。
[点评:引导学生从解题入手,紧紧把握文章中心,并让学生带着解题留下的悬念(师恩所蕴涵着的深刻意义究竟是什么)进入学习,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和探究意识,使得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二)初读课文,批注、质疑
1、检查预习(教师检查学生的书本,及时表扬在书上做记号的同学,并就做规范记号提出自己的意见。)
出示:金钥匙“阅读时,在有问题的地方做记号,比如画问号或直线”。
2、学生自由、自主读,边读边在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不懂的词句以及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划出的词句,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
娓娓动听无心插柳柳成阴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引人入胜起承转合插柳之恩,我终生难忘!
3、小组相互交流,解决自己在读书中不懂的地方,教师提示学生在已获解答的问题旁注记号或写简短的答案。
4、指名班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生1:田老师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呢?我为什么要说“插柳之恩,我终生难忘!”?
生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3:我既然这样感念田老师,为什么田老师还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呢?
[点评:在阅读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机,顺势将“金钥匙”栏目印入,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大胆运用“金钥匙‘所提示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益于学生很好地掌握读书方法。]
(三)精读课文,读中解惑
1、师: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说明大家已经认真仔细地读了课文,要想把这些问题解决了,还需要细细地品读课文。
2、读1~9自然段,想想田老师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指名说)
生1:田老师的故事就像春雨一样,让我开了窍,学会了形象思维,激发了我的想像力。
生2:田老师的故事就像春雨一样,在我心中培育了文学的幼芽,使我想当一个作家。
生3: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我明白了怎样学习语文。……
3、读10~11自然段,讨论“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意思,田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生1:从这句话看出,田老师当时讲故事并不是有意培养我的,他的故事是讲给所有学生听的。
生2:因为田老师不想让作者太感激他,出于谦虚才这样说的。
4、齐读12自然段,说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思。
生1:一棵树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培养一个人才需要一百年的时间,真不容易啊!
生2:这句话说明培养人才很难,说明了教师的功劳很大。
[点评:抓住文章重点语句读、思、议、悟,继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使之对文章的理解、感悟、认识逐步趋于一致,趋于文章表达的中心。]
(四)总结全文,指导朗读
1、再议“师恩”。读了课文以后再说说你对“师恩”的理解。(指名说)
生1:我觉得“师恩”这两个字包含着老师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才使我成才了。
生2:我认为“师恩”中包含着我对老师的尊敬和深深的感激。
生3:“师恩”表现师生之间那种深厚的情意。
2、指导朗读。说说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全文。(自读后指名说)
生1:我认为应该用一种感激的语气读。
生2:读5~6自然段,要读得“娓娓动听”才好。
生3:还应该读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用你体会到的语气读课文,比比谁读得好(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点评: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理解了文章内容,在与文章进行了充分对话后,学生的感情与文本、与作者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此时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五)独立识字,完成摘录笔记
学生独立完成摘录笔记,同桌交流,教师查阅后,及时鼓励做得好的学生。
[点评:把作摘录笔记这种语文实践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言,品味语言,欣赏语言,积累语言,使得课堂教学愈显扎实、朴实。]
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说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由于本课语言生动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从开始的在优美词句下面画上记号,到把一些词句板书到黑板上,到最后的完成摘录笔记,自始至终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阅读,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教学时,能结合“金钥匙”让学生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鼓励学生自读解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抓住“师恩”整体感知、整体感悟,增强了对语文的整体把握、整体理解。开课伊始,引导学生解题,直奔中心;初读课文,抓住突出课文中心、赞誉师恩的语句“批点质疑”;精读时紧紧围绕“师恩”品读解惑,理解文意;总结课文时,抓住师恩,深入理解、感情朗读。整个设计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便于学生阅读、感悟、深入理解,极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个性化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