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 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   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

  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

  教学过程 :

  一、提问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   致橡树

  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

  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

  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   (《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

  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 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 

  答:木棉不愿做:   凌霄花 鸟儿 泉源 险峰 日光 春雨

  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 泉源 (配流水声)-险峰

  - 日光  春雨

  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

  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

  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

  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

  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

  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展示投影:并肩的树。(配乐《友谊地久天长》)

  问:有哪些诗句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补充:投影

  枝枝相覆盖,叶叶像交通。(《孔雀东南飞》)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问:两棵并肩的树,其形象有什么不同?

  铜枝铁干的树: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投影刀、剑、戟树,(配狂风呼啸声)

  问:树是如此,花又怎样呢?

  答:花像叹息,又像火炬。

  展示投影:红硕的花。(配乐《二泉映月》)

  问:花怎能“ 叹息”?为什么用“ 沉重”一词?用了什么修辞?两个“像”作用并重吗?

  答:这是通感修辞,“像”重在后一个。

  补充投影:杜甫《春夜喜鱼》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仅如此,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阳刚气概和阴柔气质。点击投影

  诗人希望做什么?

  电脑投影:《寒潮》、《霹雳》、《雾霭》、《虹霓》(均配乐)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结:

  诗人崇尚的是: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诗的最后说的“这”,指的就应该是这些。全诗至此,完成了由“破” 而“立”的全过程。

  投影配乐《梁山泊与祝英台--化蝶》,同学朗诵全诗。

  (全班同学闭上眼睛,静听音乐,体味诗的情韵)

  投影补充:艾青的诗《树》并作练习。

  作文:根据《椰子树是什么》写一篇作文,7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 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女)

  仿佛永远分离, (男)

  却又终身相依。” (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 :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 ),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 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女)

  仿佛永远分离, (男)

  却又终身相依。” (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 :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 ),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 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女)

  仿佛永远分离, (男)

  却又终身相依。” (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 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   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

  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

  教学过程 :

  一、提问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   致橡树

  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

  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

  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   (《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

  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 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 

  答:木棉不愿做:   凌霄花 鸟儿 泉源 险峰 日光 春雨

  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 泉源 (配流水声)-险峰

  - 日光  春雨

  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

  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

  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

  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

  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

  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展示投影:并肩的树。(配乐《友谊地久天长》)

  问:有哪些诗句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补充:投影

  枝枝相覆盖,叶叶像交通。(《孔雀东南飞》)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问:两棵并肩的树,其形象有什么不同?

  铜枝铁干的树: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投影刀、剑、戟树,(配狂风呼啸声)

  问:树是如此,花又怎样呢?

  答:花像叹息,又像火炬。

  展示投影:红硕的花。(配乐《二泉映月》)

  问:花怎能“ 叹息”?为什么用“ 沉重”一词?用了什么修辞?两个“像”作用并重吗?

  答:这是通感修辞,“像”重在后一个。

  补充投影:杜甫《春夜喜鱼》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仅如此,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阳刚气概和阴柔气质。点击投影

  诗人希望做什么?

  电脑投影:《寒潮》、《霹雳》、《雾霭》、《虹霓》(均配乐)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结:

  诗人崇尚的是: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诗的最后说的“这”,指的就应该是这些。全诗至此,完成了由“破” 而“立”的全过程。

  投影配乐《梁山泊与祝英台--化蝶》,同学朗诵全诗。

  (全班同学闭上眼睛,静听音乐,体味诗的情韵)

  投影补充:艾青的诗《树》并作练习。

  作文:根据《椰子树是什么》写一篇作文,7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6

  课时:一课时 

  课型:电教课(配乐朗诵、投影片)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初步了解朦胧诗。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中国当代新诗,题目是致橡树(板书),作者是舒婷(板书)。舒婷又是何许人也?同学读注释,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女诗人。其他同学补充介绍――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板书)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思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投影片)等。《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投影片) 

  学习这首新诗,我们共同来谈一个话题,一个有关“爱情”的话题。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有人说: 

  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 

  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前苏联,尤・留里科夫); 

  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英国,莎士比亚); 

  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安德烈・莫洛亚); 

  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法,莫里哀); 

  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前苏联,留里科夫);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莎士比亚)。(投影片) 

  是啊,爱情又是神秘的。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痛苦。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的,爱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什么样的爱情又不是真正的爱情呢?让我们静听那来自木棉心灵深处的表白,同时思考作者否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又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欣赏丁建华的配乐诗朗诵) 

  同学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师生共同明确:否定了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三种世俗的爱情观。第一种谈恋爱的动机不纯,目的是为了贪图荣华富贵,炫耀自己,是极其自私的,作者予以坚决的否定。三个字“绝不学”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态度。第二种单相思式、一厢情愿式的恋爱观作者同样予以坚决否定。对于第三种奉献型的爱情观,作者也予以否定,但程度与前两种有所不同,“也不止”“都还不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为什么对于这种爱情观作者也予以否定呢?这种爱情观与前两种有着共同的特点,这三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 

  那么,作者向往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呢?师生就“爱的双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具有怎样的形象和内涵” 共同讨论,寻求并达成共识: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板书);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双方必须相互默契,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板书),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 

  双方的形象和内涵: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男生齐读)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女生齐读)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双方必须祸福与共(板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双方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荣辱与共。 

  这就是作者向往(板书)的爱情观,这就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坚贞的爱情。 

  (齐读结尾部分)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人的这种爱情观,在新世纪之交似乎“已觉不新鲜”,但我们联系一下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就会发现其实并不这么简单,作者发国人之未发,写国人之未写。 

  这首诗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20多年前的中国,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十年动乱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感情”更是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纯洁热烈而以高尚的爱情。这是作者的爱情宣言,这是一个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中国当代女性对爱情的不懈追求。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个人狭小感情圈子的缠绵悱恻和朝花夕月,它的新颖独特,为新时期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清风。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象征和比喻能起到什么作用? 

  运用象征和比喻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板书),意味生长。这些象征物和喻体在诗歌中又称为意象。所谓“意象”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包括景象、事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本文运用的比喻有很多,也就是说本文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叠加式的。(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铜枝铁干,刀剑戟,红硕的花朵,沉重的叹息,英勇的火炬,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 

  诗人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 

  简介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欣赏几首朦胧诗,体会其特点。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投影片)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钦赞。作者用意象、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顽强求索的精神。 

  “小巷 

  小巷/又弯又长 

  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投影片)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诗人选择了三个简单的意象,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我”拿着钥匙在寻找自己的房间,也即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然而“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我”是坚定的,“我”在顽强地敲着,过走过敲。而“我”又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也包括中年、老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不是都在终生寻找吗!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投影片)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这是一种错觉。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就“早恋”这个敏感的话题师生各抒己见。教师明确: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是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的。 

  周恩来总理说过:“青年是黄金时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要努力使自己长成一棵茂密的参天大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果过早地涉猎这个禁区,那只会品尝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最后祝愿同学们在将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附板书: 

  教学目标 : 

  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初步了解朦胧诗 

  致 橡 树 

  舒婷(朦胧派) 

  木 

  极力攀附 棉 独立平等 

  只知依附 世俗的爱情 的 真正的爱情 相互依存 

  一味奉献 (否定) 自 (向往) 默契真诚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

  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诗中的意象很多,请你从中找出作者反对、批评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对、批评它们呢?

  提示: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

  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

  提示: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平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提示: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五、练一练,听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只蝴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提示:

  诗歌通过一只蝴蝶对另一只蝴蝶的劝慰为主,叙述了他(她)对他(她)的关心和呵护;通过叙述他们缠缠绵绵的飞舞、“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的誓言,表达了那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相知相随的情怀。这是一幅美丽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图画。

  2.简要分析《两只蝴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

  这首歌曲也采用了象征地手法,用蝴蝶的缠缠绵绵来象征两个人的爱情是互相厮守,常相依,影相随的坚贞。

  六、作业

  背诵《致橡树》这首诗歌。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

  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美读、美感、美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

  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

  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

  (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

  三、师生共同赏读、研习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

  生:木棉和橡树

  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

  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么我们看第一节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 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爱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不认同的态度。现在请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

  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第一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对此持什么态度?代表了哪些类型的爱情观念?

  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

  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

  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师:要读出激昂强烈的情感,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词语的重读?对,是“绝不像”、“绝不学”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感受诗人对三种世俗爱情的激昂强烈的否定和批判之情吧!

  生齐读诗歌第一节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四、精读第二层

  后一部分作者倾诉了自己向往的爱情观。是怎样的呢?(同学讨论、回答)

  1、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

  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

  平等”。

  2、“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

  3、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4、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

  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5、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6、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在诗人眼中,这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人格的独立平等是爱情的前提,整首诗的核心。“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诗眼,前面的否定为诗眼的确立打下基础,后面则是对它的具体阐发。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五、小结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这首诗,舒婷既表达了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对平等独立的人格的追求,她在追求比生命还要宝贵的爱情之中,尚且不能丧失人格,人格是什么?就是裴多菲所说的人的“自由”,因此,我希望大家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不媚俗、不攀附、有脊梁的_---------站着的人。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请读读她发爱情宣言:

  (屏幕)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是无疑是女性要求精神平等,人格独立的宣言,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让我们来再次朗读诗人的爱情宣言。

  教师寄语:

  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了大树,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己的爱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在这里,老师也有一首诗送给大家:

  十七岁的爱情

  是一抹迷朦的晨雾

  不要碰,让它悄悄地飘着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不要喝,让它轻轻地唱着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地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不要摘,让它涩涩地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扛不起深沉的思索

  我们是等待成熟的果园

  让我们依然保持沉默

  渡过岁月卧成的河流

  看我们的生命之树

  根根枝桠

  将坠满甜蜜的硕果

  六、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 ―― 实用爱情

  痴情鸟 ―― 爱情至上 ―― 依赖攀附,失去自我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 奉献者

  橡树 ―― 铜枝铁干,刀、剑、戟 (阳刚之气) ― 平等独立

  木棉 ―― 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阴柔之美)― 同甘共苦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

  1、《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2、《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具录音机教学方法诵读指导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二、《致橡树》是一首怎样的诗?

  解析:《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三、《致橡树》是怎样否定传统的爱情观的?

  解析: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攀援的凌霄花。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更不能“炫耀”和“高歌”。

  其次,诗人又用排比句式,否定了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泉奇制胜-源一味送出“清凉的慰藉”,险峰则为了“衬托你的威仪”,还有日光,奉献出全部的光和热,还有春雨.只是滋润了对方的心田,……这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一的奉献,却得不到应得到的温暖:

  这两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是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的潜流影响,也是封建道德在我们民族心理上的积淀。诗人用排比句,以坚定不移的否定词语,表达了不容置疑的态度。在否定依附性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绝不像”“绝不学”;在否定奉献性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也不止像”,“也不止像”,“不,这些都还不够”。

  四、《致橡树》是怎样抒写诗人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的?

  解析:诗的第二部分抒写诗人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首先,“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为树的形象”,这与前面的“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有同样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交流:“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这种爱,相敬如宾而心心相印,互相理解。“每;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得懂我们的言语”。两个人可以分别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迥异的形象和性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刚毅、顽强,是个英勇的男子汉;“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美丽、温柔,是个感情丰富的新女性。

  其次,真正的爱情应该能够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诗人以寒潮、风雪、霹雳比作生活中的苦难,用雾霭、云霞、虹霓比作生活中的欢乐,双方分担苦恼,共享幸福。

  最后,作出斩钉截铁的结论:伟大、坚贞的爱情应该是不仅爱他的外表,更要爱独立的

  人格和扎扎实实的根基。

  五、《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解析:《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两株相傍,“站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板书设计

  致橡树舒婷

  1、象征。“橡树”“木棉”

  2、对偶和比喻手法的运用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10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作为“朦胧派”的诗作,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它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分析

  文革结束后,我国文坛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朦胧派”诗歌作品和诗人群体的出现以及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战,是当年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坛大事。舒婷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正是当年“朦胧诗”的代表作。

  诗人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转折点,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编者正是按照课标的要求把诗歌的阅读与鉴赏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的开始阶段,作为必修课。本节课应当紧紧抓住审美这个中心展开加教学。不宜繁琐地条分缕析,而应当整体地将朦胧诗的美感方式和美感作用通过审美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情感上和心灵上的陶冶,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十四岁左右年龄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形象思维,对于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形象化表达方式和强烈的感情宣泄比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因此,我打算调动一切可能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争取女性尊严和独立地位的抗争决心和新型的爱情观、自由平等、人的价值等深层理念,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描绘的各种形象,学习运用象征、对比、对偶、对仗、类比、比拟、拟人、递进等手法,培养自己丰富而瑰丽的艺术想象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放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开始,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的爱情的想象。如何鉴赏这一段?

  2、难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两处,作为没有过真正的爱情体验、涉世未深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对此可以略作讲解,但不宜过分理性化,仍应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整体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和成长过程中思考。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音乐和教师的示范朗诵,采用“激发兴趣——感知形象——品咂鉴赏——朗诵比赛——创作审稿”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熟读,课后让学生创作。贯彻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教师作引导,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诠释。既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鉴赏,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理解,尽可能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自己建构关于现代白话自由诗的知识体系.

  三、说学习方法

  我打算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朗诵法、欣赏法、比赛法、写作审稿法等方法让学生用审美的方式接受教学内容(这是一首议论性的诗歌)。

  四、说教具的使用

  尽量利用电子课件,录音机、幻灯片或者mp4等,制造音画效果。

  五、说教学设计(课时)

  本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计划两个课时,《致橡树》计划使用一个课时,课后组织同学赏析课外拓展阅读材料,练习诗歌创作、出墙报,实现“创作、审稿”过程。

  六、说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兴趣(共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为学生作配乐示范朗诵(有条件时,同时显示相应的画面)。

  2、简介作者和“朦胧诗”,文.革以及文.革结束后的转型时期,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以及当年对“朦胧诗”的批评。

  (二)感知形象(共15分钟)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教师配以适当的音乐,整体感知诗歌创造的艺术的形象。要求:

  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如“凌霄花”的“凌”的齐齿呼后鼻音,“炫耀”的“炫”是否读成第二声,“峰”是否读成“fōng”,“雾霭”的读音等。(5分钟)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将思考题板书或者用课件展示):

  (1)诗中描写了那些形象?

  (2)诗中提到了几种爱情观?

  (3)诗歌分几个层次?

  (4)诗人赞成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

  (5)你最喜欢哪一句或者哪几句?

  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尽可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10分钟)

  (三)品咂—鉴赏(课堂练习)(共25分钟)

  1、教师稍作讲解,进行局部研讨。对比诗中表现的各种爱情观,以及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技巧。重点分析“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0分钟)

  2、点名请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分钟)

  3、全班齐声朗读这段诗句。(1分钟)

  4、趁热打铁,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倾听、点拨:(13分钟)(以下问题板书或者用大屏幕展示)

  (1)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3)木棉和橡树——树的形象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4)作者怎样描写橡树与木棉的关系的?

  (5)作者怎样深化了主题?

  (四)朗诵比赛(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

  (五)诗歌专栏(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组织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审稿。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朦胧派诗人,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怨愤和茫然,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渴望,以奇异的形式构思成诗。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本课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爱情的感悟。

  本课的重点,应是朗诵舒婷的诗歌,品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1、预习阶段。

  (1)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

  (2)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朦胧诗。

  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3)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4)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课堂教学活动。

  《致橡树》

  (1)检查课前预习效果。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诵读本诗,老师订正部分重点字读音。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 (xuàn、jia、jǐ、lì、ǎi、lán、ní)

  ②威仪/仪容 攀援/攀登

  (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问题:①橡树是谁?②谁致橡树?③致(告诉)橡树什么?带着问题,再次诵读诗歌。

  参考:①橡树代指男性;②“木棉”(女性)致橡树;③告诉他自己的爱情观。

  (4)研读诗歌,讨论问题。

  讨论1:作者在诗歌中否认了那几种形象,它们分别代表现实中哪几种爱情?

  参考: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女性自身的价值;

  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女性单方面的频频示爱,丧失女性的尊严;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奉献式,女性向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

  讨论2:在否定上述几种意象时,作者运用了哪几个短语,试分析。

  参考:“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甚至”。

  这几个刚性十足的短语强化了诗人对下面三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从而突出了下文木棉与橡树的爱情模式。

  讨论3:作者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否定的爱情模式,那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参考:①在诗文“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近旁”二字表现了相爱的恋人关系,“树”、“站”二字则突出了在爱情中男女双方的平等,独立。

  ②在诗文“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中,明确的指出,理想中的爱情,男女双方应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且在心智和能力等方面相互匹配。

  ③在诗文“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指出,真正的爱情应该经的起人生的考验,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都应该相互陪伴、相互支持,正如古诗所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总之,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二者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讨论4: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木棉”和“橡树”这样的爱情,请举例并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开放性答题,意在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展开联想,在别人的故事中,体会爱情的真正含义――相互独立、彼此尊重、不离不弃。

  (5)在探讨了部分问题之后,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再次诵读这首诗,再诵读中通过语气、语调的调整,读出作者否定哪些爱情观,而肯定那种爱情观。

  (6)主旨探究――在作者的爱情观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新、旧观念的冲撞,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参考: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女性争取尊严、独立和人生价值。诗人以诗为铁锤,决心砸碎就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

  (7)《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两树相傍,“站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8)小结。

  《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在“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9)布置作业。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恨歌》、《诗经・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①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忠贞不渝。

  ②白居易《长恨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③《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④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当代诗歌发展的状况和作者的创作情况。

  2、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的特色。

  2、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探究式阅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人有“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诗句,作为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致橡树》吧。

  二、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朦胧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又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朦胧诗:

  涌现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其特点是:内涵上意蕴浓厚,不求显露;艺上意象迭加,扑逆迷离。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三、朗读:

  1、首先放录音带,学生跟着朗读一遍课文。

  2、学生再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3、最后再齐读一遍课文。

  板书:痴(chi)情慰藉jie霹雳雾霭ai流岚lan虹霓ni

  四、理解:

  方式:1、首先,在和学生一起诵读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一遍课文。

  2、其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问:这首诗可分哪几部分,各是什么意思?

  答:第一层:诗人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的扬弃。

  第二层:表达诗人新型的现代爱情观价值。

  五、鉴赏: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再一起讨论总结。

  1、象征手法

  橡树――男性

  木棉――女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2、先破后立

  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念,再表明自已的现代爱情观。表现了人性的解放和女性的解放。本诗写于一九七七年文革之后。

  3、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还设立了一系列的象征意象来表达她的爱情观,比如: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这些都象征了世俗的爱情观。

  4、对偶,反复,对比的修辞手法。

  本诗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大量运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对应形式,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对偶: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去里

  对比:不学痴情的鸟儿,要做红硕的花朵。

  5、句式长短相宜,错落有致。

  诗人丰富的情感。《致橡树》的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例如第一诗节句式由长变短,语气由平缓变得急促,诗人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强烈。

  6、押韵:

  这首诗通篇押i韵,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更富于艺术表现力。

  六、主题:

  方式:先让学生考虑一下再做总结。

  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的描写,表现了平等独立而又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现代爱情观。

  七、作业:

  1、完成有关练习题。

  2、诵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