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通用15篇)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1
课时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细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王维的小资料以及重阳节的相关习俗。
2.教师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1.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王维是一位唐代的大诗人,他写过一首著名的诗叫《``````》(学生回答)。对了,课文就是用了诗中一句千古流传的名句作为课题。指题(学生齐读课题)
2.质疑:那么,看了这句名句,你有什么疑问吗?相机总结学生问题,引出“诗人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又是怎样思念亲人的呢?”
我们一起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读中解疑
1.讲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a.诗人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从中找出原因,找到后可以同桌相互交流一下,选举一名代表来告诉老师。(学生读课文1~2自然段找原因,然后相互合作,商量找准答案进行汇报)
b.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揭示出原因
①15岁离开家乡,来到长安 (小卡片)
②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
③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
④街市一大早就热闹非凡,王维触景生情。(相机让学生插入王维的小资料)
c.同学们找得准确,知道的也不少,那么谁来选择一句有感情的读一读。
相机提问“①15岁离开家乡,来到长安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离乡求学,而且一别就是漫长的两年。你离开过你父母一段日子吗?心情如何?(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谈自己的感觉)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见过一次面啊!你还想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的感觉肯定不同了。
(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父母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②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了。人们......”
提问:重阳节这天,大街上很热闹。人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稳重哪个词语看出来?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一个佳节?你也能用“兴高采烈”来说句话吗?(扶老携幼/街市很热闹,人们很开心)
d.王维为什么遇到重阳节就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联系第一自然段说说)
e.小结:这些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谁能用一两句话把它讲清楚?
(唐代大诗人王维15岁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已经两年了,恰逢重阳佳节看到人们欢度节日的的情景感到孤单、寂寞,产生了思想之情。)
恩,这也正印证了题目的意思,读题。哪句诗体现了王维的孤单、寂寞?(独在异乡为异客)齐读1、2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呢?具体想了哪些事?
2.讲读第三自然段
a.讨论交流,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b.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讲了什么?(教师简介“插茱萸”。王维除了想到了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四句话。
c.什么叫“天各一方”?(联系前面的资料:指人在不同的地方,而且相隔很远)这些话中有一个省略号,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①表示省略不说了②表示王维思念兄弟的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d其实王维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一个省略号代替。
那么文中哪个词语告诉我们王维想得很多?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讨论:王维还想些什么?兄弟们又会做些什么呢?小组练说。
e小结:你们看,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刻啊,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又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正体现了“倍思亲”啊!(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这种心情文中用哪句话来表达的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a指导朗读“思绪万千”,文中这个词语属于“承上启下”作用。
b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九》这首诗。提问:“九月九日”点明了什么?“忆”是什么意思?(九月初九是农历记日,思念、回忆)“山东”是否我们今天的山东省呢?(讲解山东的意义:华山以东)
(创境)王维在思绪万千时,将浓浓的思念融入了四行诗句中``````(范读古诗)
c联系前面的课文讲讲诗句的意思。
三.总结课文
这篇文章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九》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a回头再解题义。
b用情朗读这首诗,在诗的意境中结束本课教学。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2
读课题
课题里有三个生字,我请同学再来读课题。(三生)齐读,师正音逢
读了课题,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
生:“佳节”什么意思?
生:“倍思亲”是什么意思?
生:“逢”是什么意思?
师:逢是遇到的意思。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为什么要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你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生: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佳节是什么时候?
……
师:预习了课文了?
检查词语
(回)忆王维重阳节头插茱萸思绪万千扶老携幼手挽着手
生读,师纠正:重阳节
齐读。
去掉拼音再指读生词读音
齐读。
今天学习的十个生字里有两个生字的笔顺特别重要
出示:挽一撇
插看演示学生描红
学完生字新词,能不能把生字读正确连贯
指名四生朗读课文
纠正“遍插”谁把文章最后一节再读一遍,不着急。
还记得刚才提出的四个问题吗?
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在书上划划
生交流。
1、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王维是谁?
生:王维是唐代的大诗人
师:倍是什么意思?
生:更加的意思,“王维看着……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谁来读出“更加”的意思。
师:佳节是哪个节日,课文里指什么节日,是什么时候?
生略
师:在当时人们是怎样欢度重阳佳节的?
生读课文
师:想想当时人们是怎样欢度重阳佳节的?
师:看句子,听老师读
给“兴高采烈”换个词,说说句子
还从哪个词看出全家人团圆在一起
生:团聚、扶老携幼
王维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边认真看书一边思考
生读“十五岁那年……”
师: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是少年,而且离开家乡两年了
生读句子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读诗句
所以,王维会:
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是怎样地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呢?课文哪一节告诉我们?
生读第三节
出示:思考这段话,王维在思念亲人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王维很思念家乡
生:很孤独
读“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同学们体会到这么多丰富的感情,都通过这个省略号表达了出来。生再读。
读诗的后两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谁来念这首诗。
两生读。
同桌互读
指名朗读。齐读课文第一节。
作业:
收集大诗人王维的诗
收集像王维这样的大诗人写得思念家乡亲人的诗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思绪万千”等词语,会书写“忆”字。
2、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在读文中逐步理解市局的意思,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的课文。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注意三个生字的读音:“逢、佳、倍”)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什么是佳节?“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走进古诗背后的故事,一起探个究竟吧。打开书本129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别忘了思考提出的问题,比比谁解决的问题多。开始。
二、自主读书、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把它划下来。
2、出示生字词,这些生字词,同学们都认识吧?自己先练一练:
佳节 重阳节 兄弟 异乡
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 登高远眺 一年一度
3、请学生当小老师读。
4、颠倒词语顺序,再请学生读一读。
(过渡:生字词同学们都学的非常好,我相信把它们藏到课文当中,同学们也一定能认出它们。这一次,老师对你们读书要提出要求了,希望你们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哦。要想读的好,可是有窍门的哦,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那就是要把长句子和生字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
5、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是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展示自己美妙的读书声?(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通读顺了。
6、他们读得怎么样?(指名评一评)表扬个别同学。
三、精读课文,诗文对照,感悟诗情。
(一)研读第1、2小节“思乡”: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谁能把你读到的句子和同学们分享呢?只读句子也行,读完句子能说出自己读懂了什么更好。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指名读句,谈谈读懂些什么?
(2)老师考考大家,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
(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试想王维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多么寂寞,多么伤感,多么孤独,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以一个“独”字写出了当时客居他乡孤独冷寂的心情,下缀两个“异”更加深了那种孤独感。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指名多个学生读)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呢?(重阳节)
(2)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是多么热闹呀,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热烈场面呢?(指名读)
(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识记生字“扶、携”。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 欣喜若狂 欢天喜地 喜笑颜开)识记“采”字。
(4)除了课文中写的以外,你能联系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呢?
(5)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6)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是那么热闹,那么开心,王维看到这一切,想想自己孤单的一个人,触景生情,怎能不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不由道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诗句中的哪个字表示“更加”的意思?(倍)
(二)研读第3小节“思亲”
1、过渡:然而,重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指名读句谈体会(提示: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话的?为什么高兴?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就一个重阳节去登高了吗?)
(2)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
2、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板书:亲人)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
3、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教师加以指导)
(2)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思念就像一跟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教师范读,生自由读,齐读。)
4、王维不禁提笔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少了谁?王维。谁来读?
(三)研读第四小节“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指多名朗读。)
4、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忆”字。指导书写“忆”字。一个“忆”字,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齐诵古诗。)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同学们,王维只在重阳节思念亲人吗?当端午节家家户户飘出棕香的时候,王维会吟诵————,当八月十五家家团圆的时候,王维会吟诵———————
其实,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那些海外游子在思念家乡时,会感叹——————
你外出打工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感叹————
2、古今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有很多很多,出示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
五、总结全文:
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人的距离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有多长,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刻,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背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生齐背。
六、布置作业:1、课后读熟这两首古诗,找一找这两首古诗背后的故事和资料看一看,你会对这两首诗有更深的了解。2、现在的重阳节又叫敬老节,请你调查调查,现在的人们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节
王维(长安)——-----------亲人(家乡)
忆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4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形象化地解释了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之情。
我用“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然后用“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感受王维的心情。
第二自然段中把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心情对比:“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体会“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并要求学生:“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让学生回顾生活中这样欢聚过节,兴高采烈游玩的经历,体会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可惜为了节省时间,这里的表演没有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对体会情感作用不大。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在这两种情感对比的设计中,由我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回到诗文,视频中播放录音朗诵诗歌,并且配以生动的动画,让学生评评朗诵者读得怎么样,再加上背景音乐学着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而且能在课堂上就把诗歌背诵流利,而且有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作业中提出:“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请大家下课后找一找这类诗作,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有材料可收集。
最后没能把诗文再完整清楚的结合理解一下,这是本堂课最大的失误。
而且总体感觉,还是老师教授的内容大于了学生表达的内容,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吸取教训,加倍努力!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5
一、教材简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饶有趣味。
二、教学目标:
由于故事发生在作者回忆年少时的事,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不大,容易把握对文本的情感理解。特别是文章中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感情意境、体验情感。为此,我在第一课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其中,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是重点,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流程: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既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又能大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呢?我试着努力创设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情境,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真正走进王维的内心,在步步推移的说一说、读一读、听一听、评一评等学习活动中,体会诗人重阳佳节,身居外地,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传统佳节,(板书:佳节)“佳节”什么意思?(美好的节日)像这样美好的节日有哪些?你喜欢这些佳节吗?选择一个说说。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度过令人难忘的快乐时光。
在大家看来,过节总是开开心心的,可有一位着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读课题)
3、对于王维,你们了解吗?(补充: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九岁时开始写作,被称为“神童”,15岁便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长安求学。)
(从“佳节”入手,回忆学生欢度佳节的情景,然后,笔锋一转,揭示王维在重阳佳节的感叹,引出课题,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自由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注意生字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出示词语: 单独 异乡 回忆
思念 兄弟 挽着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头插茱萸 登高远眺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文中理解)
开火车读:每人读一个、一行、齐读(适时正音:兴,在这指“高兴”,所以读第四声。)
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你刚才打小问号的?(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主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兴致勃勃 头插茱萸“偏旁、插图” 眺:从高处往远处看,然后拓展举出表示看的词语:“俯视、注视、仰望、紧盯、瞧”)
4、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谁愿意来试试,其他同学的任务也很艰巨,老师想请你们当小评委。
(指导朗读古诗:指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5、一首饱含深情的古诗道出了离家两年的王维的心声,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在这指什么节?(重阳节)现在,你理解课题的意思了吗?(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课本,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以读为主,通过个别读、评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扫清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精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精读课文,情感涌现
王维为什么会在重阳佳节如此思念亲人呢?读读课文1-3小节,你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2、组织交流。
(第一自然段)
a: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5岁”说明王维很小便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你们几岁了?15岁,正需要父母的关心与照顾。而王维却远离了家乡,而且这一走就是两年。)你们从两年,又有何感受?
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心情如何?(是啊!与亲人分离,哪怕是几天都会很思念,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它的家乡在华山东边的太原,长安在华山西面,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叫王维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让我们齐读第1小节。
(此环节,抓住两个具体数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王维小小年纪,离家两年,思乡情切。)
第2自然段
过渡:小小年纪,离家两年,思乡情切。还有原因吗?
b: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
(1)、重阳佳节、合家团聚的日子,王维漫步街头,看到了什么?(人们扶老携幼,……)王维还可能会看到什么呢?
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出示句子)谁来读?(指名读)
(2)别人欢度重阳都喜气洋洋,非常热闹,而王维却独自一人,当他看着(引读下一句)
平时常想家的王维,此时更加思念亲人,谁来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再读)
触景生情,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谁再读?
你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3)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而王维此刻却孤身一人,独在异乡,怎能不思念家乡、亲人呢?让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
(此环节,由文本拓展到生活,感受重阳佳节的热闹情景,正好与诗人的孤独形成对照,触景生情,睹景思 人。)
c:第三自然段
看着别人欢欢喜喜地过重阳,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预设:想起了以前在家乡时和亲人过重阳节的快乐情景;由过去的快乐想到了现在的天各一方;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
面对此情此景,王维浮想联翩,以前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在眼前:(引读第1、2句)而如今(引读第3句)王维思念着他的亲人,他的兄弟们一定也在思念着他。(引读第4句)
文中的……,更让我们知道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文中有个词语就是这个意思,是哪个词?(思绪万千)你理解了思绪万千,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思绪万千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
(此环节,启发学生想象以前和兄弟们登高远眺的情景,联系生活的实际,深切体会到现在的遗憾,感受诗人内心的激情与神往。)
下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王维的古诗,体验他的内心,去感受他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摆正姿势,指导写字
指导写字“重”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新词。
2、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难点:借助课文内容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游子吟》一诗吗?(齐背)在《母亲的恩情》一文中就包含有这首诗。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与《游子吟》一样,也包在一篇课文中,现在就请跟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1、板书课题,随机教学“佳”、“倍”二字。
2、同学们还记得学习文包诗的方法吗?(指名回答),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以前学习文包诗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效果
a、出示生字词,自由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b、写字指导。
师范写“采”、“念”、“幼”“忆”,生书空。
生描红本课生字,师巡视个别指导。
展示写的好的作业。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很准,现在看你们能否把课文的句子读顺了。
4、指名读文。读后同学自评。
5、读过这篇课文你读明白了什么?
6、生交流,谈读后的理解。(课件展示茱萸,并作以介绍)
三、理解感悟。
1、在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尽发出如此的感叹,再次引读课题。
(1)不同的人,因为感受不同,会有不同的读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思念亲人的心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悲伤,难过,忧愁)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课题。课题是一句,它出自哪首诗?
作者是唐朝大诗人——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简笔画画出华山,并在华山东板书华家乡,西边板书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
回忆、想念。
2、朗读古诗。
你读得真好,字正腔圆。但你还不是王维,你没有读出王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提醒你们,这首诗是诗人王维的思亲之作,应该怎么读,谁愿意再试一试?
你真了不起,还没有学习古诗,你就能读得这么好。是听你朗读,我们好像就看到了大诗人王维思念亲人的忧愁和感伤。你能再读一遍,让我们再感受一次吗?
3、同学们,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心灵的独白。要想把诗读得更好,我们就要理解古诗的意思,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心灵相通。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人对话。
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请你告诉我读了几遍课文?
如果读了5遍后,课文还不能读好,你会怎么做?
你们能这么做,就一定能感到语文学习会走越来越有滋味。读了这么多遍课文,相信大家都能把课文读得文从字顺。但要想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与文中的人物一起高兴,一起悲伤,一起笑,一起哭。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维了,请打开书,用大诗人王维那颗思念亲人的心来读课文,尽情感受文字的温度。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刚才我说,文字是有温度的。有些句子,我们一读,就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有些句子读后,我们感到很难过,心里就有一种凉凉的感觉,这就是文字的温度。你们读出来了吗?
(课件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谁告诉我们这句话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凉的?
指导朗读。真的有点凉。告诉大家,为什么是凉的?
引导:一年有365天,两年就有七百多天,七百多天没有见到亲人了,心里是多么思念啊,心情是多么难过啊,所以这句话是——
你的离家时间还不够长,你的心里也不够悲凉。再读!
生齐读。师:读出了这句话的温度,你能读出这句诗的温度吗?(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对,诗人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举目无亲,内心多么凄凉。
相机指导。齐读。
5、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及时课件出示该句。
你读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
哪些词语让感到高兴,心里热热的?
(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欢度节日)
出示“一年一度”的“度”的意思选择
理解“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去逛街的时候吗?
你们全家人扶老携幼逛街时,你的心情怎样?
这就是这句话中的词语——生接:兴高采烈。读得还不够高兴,再读。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
你们能读出这种高兴,读出重阳佳节大街上的热闹吗?请试一试。
生自由练读这句话,然后师指名读,读得很好。
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课件出示句子,生齐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不由叹道——(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生读)。
四、总结。
五、作业。
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课堂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所以对于本文,我抓住“思亲”一词,让学生在读文中感受作者王维远离家乡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浓浓深情。让学生通过读文感受作者的那份难言的思念,用换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所道出的真情。从而感悟这首诗的意境。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7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课题是一句王维思亲的千古绝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读着文章,这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下面,就执教这堂课,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扎扎实实进行字词教学。
中年级的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从教材来说,它是组成文本材料的基础;从语文学习来说,没有新的词汇的吸收和内化,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显得苍白而空洞;从学生学情分析,中年级介于低、高年级之间,是由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向阅读体验为重点转化的重要年段,因此中年级的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本课的教学是第一课时,我在预习检测环节没有像教学低年级那样把所有的词语全都拎出来逐一讲解,而是选取了文中最重要的四字词语进行归类整合,分成两类用红、蓝两色标出。先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朗读,互读互评,理解意思,再通过开火车读检查合作效果,并通过出示“根据解释说出相应的词语”检测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其中,“茱萸”这一植物学生比较陌生,我就出示图片及文字资料帮助学生认识。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对“兴高采烈”的“采”和“五彩缤纷”的“彩”比较容易混淆,我就把两个字的意思列出来,教学生根据意思去辨析,并通过“选字填空”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掌握。我想,这样的词语教学有所取舍,注重音、形、义的结合,能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从而更有效地积累词语。
二、以题入手,诗文对照,感悟诗境。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语文教材新创的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的一种新型文体――文包诗。这类课文往往通过生动的描述,形象地展现诗歌的写作背景、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来帮助小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动人魅力。实践证明,“文包诗”是古诗教学中一种具有多种教育功能的好课型。在教学中,我注重“文”、“诗”对照,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在预习展示环节,我由课题引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检查学生的朗读,并帮助他们理解诗题的意思。在“细品思念,感受孤独”环节,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与前两句诗的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然后出示学程单,让学生仔细品读句子,圈圈关键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学生基本能抓住“15岁”、“已经两年了”、“京城长安”,感受到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最后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这样,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三、情感对比,想象练说,体验诗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教学中,我在多处进行了情感对比,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如第一处对比:开课时,由“佳节”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我说:“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呀!而唐代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第二处对比:在学习第一自然段小组展示时,让学生把自己的年龄和王维比较,谈谈自己离开家的经历和感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王维当时年纪小、离家久、离家远,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第三处对比: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处境对比。我设计了想象说话练习:“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 ,又仿佛听到了 ,真是呀!”在学生进行表达时,老师与学生互动,说此刻王维在哪里干什么。通过这样的情境想象,互动对话,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与诗人的情感交融,对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四、吟诗抒情,品味诗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就应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诗是中国的文化的一种表现,有着非常丰厚的含义。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充满感情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由浅入深,诗文结合,引领学生自由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诵读的形式很多,如指名读,男女生分句读等,把人们登高游玩的快乐,王维内心孤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最后配乐吟诵整首诗。有了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整个教学过程虽然闪动着一些亮点,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还比较明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小组合作展示的环节,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说。
2.课堂的调控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不能一味地关注自己如何去完成教学任务,而要更多的去关注学生。评价要及时,面对学生的回答,在上课时,我也会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有时候真想好好地夸他一番,可是话到嘴边,却想不到用什么样合适的话来表扬他。我更多的是在想自己下一个环节的设计或者说我事先的准备,而忽视了课堂上的生成。要想做好这一点,还需要大量的积累和学习。
3.语言不够精炼,总是要重复学生的回答,不能很好地把握生成的时机,在讲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应该有的废话。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还可以更进一步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还可以更丰富些。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8
作者:《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经典设计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78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经典设计
执教者:智卫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直奔中心(2分)
1、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2、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师过渡:为什么王维此时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他思念的是谁呢?)
二、诗文对照,读中解疑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6分)
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王维思念起自己的亲人?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离开家乡两年的王维心情怎样?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0分)
1、师引读:这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文题对照,从这段话中你理解“倍”的意思了吗?
3、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4、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
用上这些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比一比谁用的好词多。
5、指导感情朗读。从这段课文中你体会了什么?(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过渡:人们欢度佳节,多么热闹、多么高兴,可是王维此时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会想起谁?想起哪些事呢?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12分)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2、自由读,讨论问题:王维想起了哪些人?哪些事?(前半段:王维思念以前与兄弟们欢度重阳节的情景。后半段:王维遥想此时兄弟们是怎样思念他的。)
3、教师讲述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4、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投影出示带有省略号的句子)
5、读句子,小组讨论: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同桌分角色说一说。
6、其实,据老师所知,有很多同学的爸爸妈妈都不在自己身边,你想他们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7、让我们再来把课文读一读,把诗人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读出来吗?练习读。指名读。
8、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6分)
1、王维此时的心情可用书上的哪个词表达?(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联系上文,理解思绪万千。
3、师:他提起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出示古诗,配上乐曲,让学生扮演诗人,上台诵读。
三、情感延伸,课外拓展:(4分)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他们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春夜洛城闻笛》、《泊船瓜洲》。
(搜索课题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 www.diyifanwen.com)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孤独、思念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小组合作体会王维在重阳节长安大街上热闹场面下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2、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抓住人物的内心体会王维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借文学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课文
1、(板书课题)朗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佳节:美好的节日,文中指重阳节
(课文中心词)思亲:思念亲人(华山以东)
2、简介王维
(1)文章的主人公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课题就来自这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齐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在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的基础上,师范读奠定本诗忧伤的基调。
(2)说说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你不理解。
独异茱萸倍忆山东
3、讲解本课的题材:本文的题材比较特殊,文章中包含了一首古诗,这篇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主要围绕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的背景及本诗所抒发思念之情来写的。这篇文章的题材称为“文包诗”。
学习方法: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在课堂上我们抓住相关语句来理解诗人当时身处环境和的心理来理解古诗,简称为“借文学诗”
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小节,画出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圈出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相关语句,体会王维的孤独
(1)15岁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年纪很小就离开父母,离开兄弟,离开朋友。
(2)与我们同学相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不觉已经两年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离开家乡的时间很长。再次与自己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王维的孤独。
3、理解异乡,异客
说话练习:长安再繁华,这里没有________没有_________
那么,长安对于王维来说就是“异乡”,王维对于长安来说就是“异客”。
4、“异”字解释:
理解异:1、奇异,特别;2、别的;
异乡,异客中异的理解
5、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孤独与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相对应。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读出王维的孤独。
(二)学习第二小节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说说重阳节有哪些风俗。(指名说)
出示图片(欣赏着一张张图片,你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人们过重阳节的情景)
出示:“热闹”
2、重阳节,长安大街也是一片热闹的情景,课文第二小节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热闹来?画出相关语句,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的体会跟你的同桌说说。
(1)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找相关词句,说体会
①抓住“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说热闹。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的场面)
3、理解字词
度:1、表示事物的性质;2、限度;3、量词,次;4、过
一年一度欢度节日、
4、在这热闹的节日里,王维诗怎样的?
(1)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这与哪句诗相对应?“每逢佳节倍思亲”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理解诗句,倍:更加,读出感情
(三)学习第三小节
1、自学要求:
(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
(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说“思亲”
(1)王维心里想了什么
(1)兄弟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他的兄弟们,看,文中还有一个省略号呢,你能把他补充出来吗?
4、说话练习:
(1)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我与父母_____________,我和好朋友_________。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人还有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呢。比如说__________________。
5、可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这怎么不让人思念呢!读出思念之情。
6、交流古诗的意思,说说诗句中“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谁?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在这浓浓的节日氛围中,王维想到了很多人,很多事,心理久久不能平静(心绪不宁)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
1、指名读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抓住重点字词)
3、全体朗读(配乐)
4、吟唱古诗
四、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
(1)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外地,每逢节日总是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此时人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为此,这句诗也成了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2)很多同学离开家乡,遇到团圆佳节,心中充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此时我们就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出差在外地的爸爸心理十分想念妈妈和你,此时他也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快要到,今年不能回家陪家人过年,心中无限惆怅,此时,我们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2、思念家乡的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五、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文包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借文学诗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六、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的一堂教研课,在之前试上中学校领导、教研组成员都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几经修改中,我最终确定本堂课的教学。
1、抓住文章的题材确定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题材特殊的文章,文包诗。作者根据古诗包含的情感再现诗人创作场景与诗人当时内心活动。因此就此我确定文本的学习方法为“借文学诗”。借助课文来学校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情感。教学中,我先出示课文,抓住文中主要词句来体会诗人的心理。如第一小节中“15岁”、“离开家乡”、“两年”等词语体会王维当时的年幼、孤独。第二小节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再现当时热闹的场面,并与诗人当时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在这基础上理解古诗,学生觉得容易了多。
2、以古诗为主
本文虽说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但是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以古诗为主。上课伊始我出示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古诗的节奏。在理解课文时,通过每一小节的学习我要求学生找到相对应的诗句并读出感情。在课文结束时学生对人物感情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他们对古诗的.情感也进一步的升华,学生朗读古诗的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
3、“先扶后放”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教师为了不教。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文第一小节中我们师生一起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来体会诗人的情感;第二小节中我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课文哪些句子、词语可以看出重阳节长安大街的热闹?画出句子圈出词语把你的感受跟小组交流一下。;第三小节中,我直接出示自学要求:(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样通过先扶后放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10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58
(3)停车坐爱___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
(4)___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
(5)小___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
(6)墙角数枝___,凌寒独自开。(梅)
(7)___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松)
(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_____少一人。(茱萸)
8.填上地名。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_____。(扬州)
(2)_____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
(3)不识_____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
(4)朝辞_____彩云间,千里_____一日还。(白帝、江陵)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_____。(杏花村)
9.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说明好上加好,争取更大胜利。(更上一层楼)
(2)说明生命力强,比喻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表达在节假日对亲人无限思念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
(4)常用来教育孩子要珍惜劳动果实。(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形容风景一处比一处好,或比喻先进之上还有先进。(山外青山楼外楼)
(6)说明要采用多种方式选拔优秀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
10.读诗句,猜谜语。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猜一建筑材料(石灰)
(2)一朵芙蓉顶上栽,彩衣不用剪刀裁。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唱千门万户开。
猜一动物(花公鸡)
(三)活动小结
1.各人统计得分情况,比比谁得分最多,对得分多的前10名予以表扬。
2.教师小结:从刚才漫游“古诗园”的情况来看,大家已掌握了许多古诗。不过,我们还只是漫游了古诗园中的一角。我们要想漫游整个古诗园,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用王之涣爷爷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齐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5
by: hliu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被思乡情思亲情浓浓包围的一篇课文。执教老师也尽可能地挖掘文本中蕴涵的情,挖掘各种教学资源,让“情”扣击学生心灵。
一.情在对比中轻触。
师:遇到这么一个节日,你开心吗?(生:开心)可是王维开心吗?读读课文,找找原因。(生自读课文)
生:因为他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读句子)
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
师:说明年龄怎样?
生:未成年就离开了亲人。
教师补充:
每次吃饭,餐桌前就他一个人,天气凉了,抚摸着身上的衣服,看着又细又密的针线,他会想到谁?(生背诵《游子吟》)生病了,如果在家里,兄弟姐妹都会照顾,可是现在呢?(生:非常孤单。)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评价:你把红字部分读得特别好。)
再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再看课题,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少了更加。
师:平时就很思念了,现在遇到节日更加思念了。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
生:因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佳节的情景,所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师:谁能读出这个意思。(生读句子)
评价:读得不错,“更加”可以换成哪些词语?
生:十分、特别、加倍。
【这个教学细节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学生创设了一幅幅可触可感的画面,画面中,诗人是形孤影单,而先前体会的佳节热闹的情景,此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若要学生概括出“思念家乡,孤单”等词语,不是难事,然而,要让学生触碰到这份情感,不容易,执教老师运用动情的语言,从多个层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这份情慢慢展开,轻轻流淌。】
二.情在拓展中提升。
诗人借古诗寄托自己的情感,这首诗凝聚着诗人浓浓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经典。(生读)现在佳节不仅仅是重阳节。中秋节,爸爸妈妈出差在外,他们望着明月,可能会吟诵(生: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解放军叔叔驻守边防,他可能会吟诵着(生: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是每个游子心中永远的歌,举头望明月,(生: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月落乌啼霜满天,(生: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的乡愁;萧萧梧叶送寒声,(生:江上秋风动客情)是叶绍翁的乡愁。
【拓展诗句的内涵,联系生活实际,把佳节的概念通过老师设计的场景扩大,古诗今意,古诗今用,让学生感到古诗并不遥远。它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乡愁的处理,既有古诗的韵味(学生对诗)又有现代诗的意境,诗情弥漫在课堂上,诗意停驻在心间。】
三.情在祝福中深远。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这篇课文送给矛盾。因为不久,她就要到加拿大去了。加拿大和中国千里迢迢。你会思念吗?用你的心背诵给大家听。
师:让我们也来吟诵这首诗。(生齐读)
师:让欢乐的相聚时光永远记在心中,过了十年二十年,可能你也成了背井离乡求学的游子,到那时你可能也会激情澎湃地写下你的诗。
【真是动情动心的一笔。听的时候,我的心也被轻轻一颤。这是一个特例,是除却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说“挖掘”可能有点不很恰当,因为,我分明感到老师在说这番话时,来自内心的那份浓浓真情,分明感受到学生那份深深的感动。这是真心真情的激荡。在这份浓得化不开的祝福中,情被定格,情被留在记忆的深处。】
再来回味薄校长关于发展性课堂教学核心概念和界定的阐述:
*开放性。只有开放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活学知识、学活的知识、把知识学活。
*生成性。课堂是师生共同挑战智慧、充满生命掌力的成长家园,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对成长中的整个生命的成全。
*延展性。不要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要使书本的知识有拓展的余地。思维、能力的拓展。
可以看到,这节课在这几个方面都有体现。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12
(第二课时)
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 顾燕
教学目标 :
1、 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录音机、磁带、卡片
教学过程 :
一、读题质疑,直奔中心
1、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2、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学生围绕“思亲”质疑。(①为什么思亲?②怎样思亲?)
二、诗文对照,读中解疑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思亲?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师引读:恰逢一年一度得重阳节又到了(生接读第二自然段)。
2、文题对照,理解“倍”的意思。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交流后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
4、用上这些好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看谁用的好词多。
5、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6、指导感情朗读。(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配乐范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2、自由读,讨论问题:王维是怎样思亲的?(前半段:王维思念以前与兄弟们欢度重阳节的情景。后半段:王维遥想此时兄弟们是怎样思念他的。)
3、学习前半段。(1、一边配乐,一边让学生默读,启发学生想象:“总要”、“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的情境,体会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遗憾。2、指导感情朗读。)
4、学习后半段。抓住“一定也在思念我“、无限深情地说……”反复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
5、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
1、王维此时的心情可用书上的哪句话表达?(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指导感情朗读第一句
3、联系上文,体会王维的思绪万千。(两个省略号)
4、师:他提起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5、出示古诗,配上乐曲,让学生扮演诗人,上台诵读。
设计意图:
一、绕课题质疑
课题常常是课文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课文题目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抓住课题中重点词语―“思亲”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见题思考的能力,通过对“思亲”的质疑,学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同时也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为什么思亲?”和“怎样思亲?”是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具有“牵动”全文的作用。教师只要抓住这两个问题,就能顺利地开展本课的阅读教学。
二、抓好词练说
“运用从模仿开始”。针对第二段好词多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后找出好词,引导学生练说。这样,课文规范的语言就会逐渐成为学生的语言的一部分,学生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加深了对词的理解。同时还能使学生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在此佳节更加浓烈了。]
三、创情境激情
1、在教学第三段前,先让学生静听一分钟音乐,能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再声情并茂地范读,能引生入境,使学生与诗人共鸣:共思、共忧、共吟,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天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一种学习的激情,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从而增强自我的学习意识。
四、扣文解诗意
在整堂课的设计中,我总把诗与文有机结合,相互对照。让学生在文的环境中解诗意,降低了学诗的难度,有助于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13
【教学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诗歌;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默写词语:
(1)出示词语:异乡异客天各一方思绪万千
重阳佳节一年一度登高聚会
(2)指导自己复习:拿出自备本和铅笔,看屏幕,默看,很简单,确定不会写错的就“过”,觉得有点难的就随手在自备本上写两三遍。
(3)交流容易写错的字。(“异”的竖弯钩要封口,“天各一方”是各自的“各”,指导学生从词语的意思上去理解、记忆,“佳节”同样如此,“佳节”是美好的节日,所以是此“佳”而非彼“家”,“聚会”的“聚”字形较难,再集体书空、老师板书一下)
(4)自己背着默写词语(四个四个背着默),默写结束自己对照检查,有错误的自己订正4遍。
(5)反馈默写情况。
2、朗读古诗: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创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古诗(画轴)并朗读。
3、谈话揭题:今天就让我们借助《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美文,共同走进遥远的唐代,走进少年诗人王维的心灵,去感受他的诗意诗情。(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感悟诗意,体验诗情。
1、揭示品读之“中心问题”
(1)从古诗中知道,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九月九日重阳节)
(2)简要回顾重阳节风俗。
(3)提出问题:在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里,少年王维为何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
2、品“思乡思亲”之“孤独伤感”
过渡:重阳节这天,王维人在哪里?
(1)屏示语段:“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
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王维的家乡是山东蒲州)
*结合简笔画,体会路途遥远,理解“山东”含义(华山的东面);初步理解“天各一方”。(板书)
(2)你觉得王维这两年的生活一定过得怎么样?
引导学生交流,板书:孤独寂寞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结合诗句理解“异乡”“异客”、的意思。
出示字典上“异”字的解释:a:有分别,不相同;b:奇异、特别;c:惊奇、奇怪;d:另外的,别的;e:分开。
指导学生联系整首诗的意思,讲的是王维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生活(京城长安),所以这里的“异乡”是指“别的地方”,即“他乡”,“异客”是指“别的地方来的人”,即“客人”。两个“异”字都当“另外的,别的”讲。
*紧扣“15岁”,“就”体会年纪之小;*抓住“两年”感受离家时间漫长。
(4)体验说话,感情朗读:小小年纪的少年王维孤身一人在相隔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他不能够聆听到父亲的教诲,他不能……他不能……他也不能……他想念父母兄弟却无法相见,他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家,王维和亲人真是“天各一方,孤独寂寞——指板书”。感情齐读语段。
(5)齐读语段,结合理解诗句:难以排解的孤独和寂寞使诗人情不自禁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指导诵读:诗歌的诵读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节奏的把握,二是情感的品味。这里的节奏应该怎样读?
指导学生读好节奏: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独自一人,孤孤单单地在他乡生活,你觉得他一定会感到——
生:孤独,寂寞,忧伤……
指导读出这样的情感。
2、品“重阳佳节”之“热闹快乐”
过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请你认真读一读这几句话,想一想,重阳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
*出示第二自然段语段:“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交流一:重阳节的热闹。
预设1:结合关键词句和图片、声响体会重阳节街上的“热闹”景象。出示
图片:这就是重阳节那天街上的热闹情景,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流如潮、热闹非凡、车水马龙。读屏幕词语)
(2)交流二:重阳节的快乐
预设2:结合重点词句体会重阳节人们的“快乐”情景。“兴高采烈”(透过“兴高采烈”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人们脸上什么样的表情?眉开眼笑、笑容满面、喜上眉梢、喜形于色……读屏幕词语)。
结合理解“扶老携幼”(拆字组词的方法理解,从这个词语你知道重阳节带给人们的是怎样的快乐?享受亲情的温暖和团圆的幸福)。
(3)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因为重阳佳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每个人都快乐地享受着和亲人在一起的幸福快乐。只有王维一个人——指板书,读“孤独寂寞”,因此他更加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就叫——倍思亲。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3、品王维之“思绪万千”
(1)此时此刻,王维真是思绪万千。(板书)谁来说说什么是思绪万千?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王维想到了些什么?
(2)交流一:想到了以前和兄弟们在一起的快乐。体验王维曾经的快乐:
*屏示语段:“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想象情景说话:王维清楚地记得,在家乡时,他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欢聚一堂,快乐过节的情景——引导想象:他们怎样过节的呢?(比赛爬山、喝酒、作诗、一起游戏)
*感情朗读这两句,体会王维回忆中的“快乐”。
(3)交流二:想到了“如今,他和兄弟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补白省略号。这省略号好似一声长叹,叹今日重阳佳节不能和兄弟们相会,不能……不能……也不能……(想象说话)从省略号里你读出了什么?(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再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4)交流三:想到了此时此刻,兄弟们也一定在思念着自己。思念的人儿,心灵总是相通的。他还想到了远在华山以东的兄弟们对他的思念:(引读)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聚会,西望长安,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兄弟。是谁呀?——王维。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示诗句后两行,读一读)你觉得王维的兄弟们遥望长安,心情会怎样?他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诉说——他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呢?(想象说话)
*是呀,他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是——(再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思绪万千”,想了很多很多。“倍思亲:,他想的最多的还是——(板书:思念家乡、亲人)
王维把浓浓的思念溶进了短短的四行28个字里,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读古诗。
三、整体回归,吟读古诗,抒发共鸣。
1、读着读着,我们读出了诗句中的思念,读出了诗句中的情意。
2、理解运用“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已成为千年传诵的经典名句,它表达了所有像王维一样离开家乡的游子的共同心声。中秋佳节,如果你不能回家和爷爷奶奶团聚,仰望皎洁圆月,你可以深情吟诵——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你的思念之情;今天是圣诞节,邬冰歆不能回新加坡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欢聚,也可以深情地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来遥寄你的祝福……
3、积累思乡诗句:对家乡的热爱、思念,对亲人的热爱,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是每个游子心中永远的歌。(出示诗句并朗读积累,在学生朗读时,相机再次进行古诗诵读的指导)
4、同学们,最后,就让我们再次来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名诗,读出每一位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吧。随音乐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天各一方 孤独忧伤
思绪万千 思念家乡、亲人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古诗中,有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你们知道的有哪些?
老师这里也有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还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的题目呢!谁来读一下?(逢)
这句话出自哪首诗?这首诗又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课文,读完了要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扶老携幼 头插茱萸(图)
(1) 携带 (2)拉着 插的笔顺、书空
交流读书所得,相机板书: 重阳节(九月九日)
王维 思念 兄弟 思绪万千
(谁了解王维) 思 亲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出示)。谁来读一下诗题。学习古诗,先要解诗题。谁能来给大家说一说?山东,华山东面。想不想读读这首诗?指名两同学读(4遍)。
刚才,我们解了诗题,读了诗句,接下来我们就要明诗意、悟诗情了。你们有什么好方法?(1)联系上下文;(2)抓住关键字。这首诗是包含在课文中的,学习这样的诗还有什么方法呢?(读读课文)
看老师的朗读要求:(1)朗读课文,把古诗和课文对照起来,理解诗意。(2)4人一小组,各选一行诗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说说是什么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说说这行诗的意思。你是通过朗读哪一小节知道的?读给大家听。通过你的朗读,我知道王维在长安非常孤单。(15岁 两年)两组同学读课文,两组同学读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一句名句呀,谁来说说它的意思?理解倍、思、亲为什么王维到了美好的节日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谁能把课文的有关内容读一读?她在朗读的时候,感情有没有变化?她抓住哪个词来读的?(兴高采烈)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什么时候也兴高采烈。一起用兴高采烈的语气来读读1、2两句话。刚才说到她的感情有变化,有什么变化?齐读。男生读热闹场面,女生读寂寞心情。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最后两行诗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遥知,课文中哪两个词可以看出王维和兄弟们相隔遥远。
读第三小节,感情有没有变化?谁能把它的变化读出来?
齐读课文,一人读诗句。
王维此时想得很多很多,课文中有两块地方可以看出来,你能找到吗?板书“思绪万千”。理解意思。
谁能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诗意我们理解了,你能把这首诗读好吗?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背诵。
小结课文,指导读全文,一人读古诗。
作业: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重阳节指农历 ,这一天,人们 ,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 , 。”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 , 。”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2、将节日与传统食品联系起来。
水饺 重阳
元宵 春节
粽子 元宵节
月饼 端午节
千人糕 中秋节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15
之一
武进区南宅小学 朱小燕
教学目标 :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读题质疑
1、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作为课题。
2、生读课题。师:课文是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过渡:诗人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又是怎样思念亲人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读中解疑
(一)讲读第一、二自然段
1、师:诗人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从中找出四个原因。
2、学生讨论交流:(投影逐条出示)
(1)15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2)时光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
(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4)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4、师: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离家已有两年了,恰逢重阳节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可王维独自一人,感到孤单、寂寞,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二)读第三、四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请听录音朗读。
1、讨论交流。
2、教师讲述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3、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投影出示带有省略号的两句句子)
4、读句子,小组讨论: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各小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句来说说。
5、师:诗人王维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句话来表达呢?请读第四自然段。
6、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指导感情朗读。
7、师: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教师范读引出全诗。
8、配上插图,指导看图,朗读古诗。
9、结合前面的课文内容请同学说说全诗的意思。先同桌练说,再交流。
10、感情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读到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可以站起来读。
三、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王维的其他古诗,准备下节课参加“古诗朗诵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