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物质能量变化
(热化学方程式 盖斯定律 燃烧热 中和热)
【命题趋向】
一、考试大纲对本专题内容的基本要求
1.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化学键变化的关系;
2.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与反应物及生成物能量的关系;
3.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知道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
4.认识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5.了解焓变与反应热涵义。明确ΔH = H(反应产物)-H(反应物)。
6.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7.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二、命题趋向
依据新课程化学实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近几年的主要题型有(1)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2)反应热的计算;(3)比较反应热的大小;(4)反应热与能源的综合考查。由于能源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因此有关能源的试题将成为今后命题的热点;对于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概念及计算仍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主要在选择题、填充题、实验题中体现,重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新课标关注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今年又是各地降低能耗,走可持续发展的一年,估计与实际相联系节约能源的试题可出现。新课标明确了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极有可能出现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考试大纲对反应热的要求是: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理解盖斯定律的含义,掌握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初步认识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新能源的开发,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学习中应以“热化学方程式”为突破口,通过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充分理解其含义,同时触类旁通,不断掌握反应热的计算技巧,学会应用盖斯定律。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在高考中经常涉及的内容有: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判断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及反应热的大小比较等等。中和热实验的测定是高中阶段比较重要的一个定量实验。无论从能量的角度,还是从实验的角度,中和热实验的测定都将会是今后高考考查的热点。
【考点透视】
一、正确理解“三热”概念
1.反应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本身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在恒温恒压条件下的反应热用△H表示,单位是kJ/mol,并规定放热反应的△H<0,吸热反应的△H>0。
2.标准燃烧热与热值
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形式,使用燃烧热的概念时要理解下列要点。
① 规定是在101 kPa压强下测出热量。书中提供的燃烧热数据都是在101kPa下测定出来的。因为压强不同,反应热有所不同。
② 规定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这样才有可比性)。因此,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为1,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常出现分数。例如,C8H18的燃烧热为5518 kJ?mol-1,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则为
C8H18(l)+252O2(g)= 8CO2(g)+9H2O(l);△H=-5518 kJ?mol-1
③ 规定生成物为稳定的氧化物.例如C→ CO2、H →H2O(l)、S →SO2等。
C(s)+12O2(g)=CO(g);△H=-110.5 kJ?mol-1
C(s)+O2(g)=CO2(g);△H=-393.5 kJ?mol-1
C的燃烧热为393.5 kJ?mol-1,而不是110.5 kJ?mol-1。
④ 叙述燃烧热时,用正值,在热化学方程式中用△H表示时取负值。例如,CH4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1,而△H=-890.3 kJ?mol-1且必须以1mol可燃物燃烧为标准。
⑤要与热值概念进行区别。热值:1g物质完全燃烧的反应热叫该物质的热值。
3.中和热:把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单位是kJ/mol。燃烧热和中和热都属于反应热。
二、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1.ΔH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用“;”隔开。若为放热反应,ΔH为 <0:若为吸热反应,ΔH为>0 。ΔH的单位一般为kJ/mol。
2.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个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3.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数值以及符号都可能不同。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s、l、g)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和↓。
4.由于ΔH与反应完成物质的量有关,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ΔH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H也要加倍。
5.当反应向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6.用中文表示焓变时数值没有正负号,而用符号表示焓变时数值必须注明正负号。如H2的燃烧热为285.8kJ/mol,△H=-285.8kJ/mol。
三、盖斯定律
1.定义: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即
甲△H →乙,甲△H1 →丙△H2 →乙,ΔH=ΔH1+ΔH2。
2.应用
(1)利用关系图找出反应热之间的关系
①找起点和终点(起点是A,终点是C);②找途径:一个是A→B→C,一个是A→C;③列式:△H3=△H1+△H2。
(2)利用方程组找出反应热之间的关系
①找出中间产物(中间产物是B);②利用方程组消去中间产物:反应c=反应a+反应b;③列式:△H3=△H1+△H2。
四、键能、反应热和稳定性的关系
1.键能定义:在101kPa、298K条件下,1mol气态AB分子全部拆开成气态A原子和B原子时需吸收的能量称AB间共价键的键能,单位为kJ ? mol ?1。
2.键能与反应热 化学反应中最主要的变化是旧化学键发生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也主要决定于这两个方面吸热与放热,可以通过键能计算得到近似值。
①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形成放出的能量,为吸热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小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反应热 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反应热,符号ΔH,单位kJ ? mol ?1 ,吸热为正值,放热为负值。可以通过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热的大小与多个因素有关,其数据来源的基础是实验测定。由于反应热的最主要原因是旧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所以通过键能粗略计算出反应热。
ΔH(反应热)== =反应物的键能总和 生成物键能总和。为方便记忆,可作如下理解:断裂旧化学键需吸热(用+号表示),形成新化学键则放热(用-号表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于反应物和生成物键能的代数和,即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 生成物键能总和),若ΔH<0,为吸热,若ΔH>0,为放热。
3.物质稳定性:物质在反应中放出能量越多,则生成物能量越小,该物质越稳定,生成物中化学键越牢固。反之亦然。
如:同素异形体稳定性的比较:根据△H正负和大小判断,反应放热,说明生成物能量小,较稳定。
五、常见的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常见吸热反应:所有盐的水解和电离过程、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常见放热反应:燃烧、爆炸反应、金属与酸的置换、酸碱中和反应、2NO2 N2O4、大多数的化合反应是放热的。
六、误点警示
1.吸热反应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吗?
答: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如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为吸热反应,但只要用玻璃棒搅拌混合,温度即迅速降低,同时有刺激性气体产生,说明该反应已进行。加热只是反应所需的一种条件,放热、吸热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只要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一定放热,反之,就一定吸热。有的放热反应如碳的燃烧需要加热到着火点才能进行。
2、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物质的溶解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以下反应热均非中和热:
①H2SO4(aq)+ Ba(OH)2(aq)== BaSO4(s)+ H2O(1) (此处还有BaSO4(s)的生成热);
②NaOH(s)+HCl(aq)==NaCl(aq)+H2O(此处还有NaOH的溶解热);
③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1)(此处还有CH3COOH电离热)。
3.已知:H2(g) + Cl2(g) = 2 HCl(g) ΔH = - 184.6 kJ?mol-1,能由此判断出氢气的燃烧热为184.6 KJ?mol-1吗?已知2C2H2 (g) + 5 O2 (g) 4 CO2 (g) + 2 H2O(l); △H =-2600kJ?mol-1,能说乙炔的燃烧热为-2600kJ?mol-1吗?另外,物质的燃烧热大,其产生的火焰温度就高吗?
答:“燃烧热”的定义是: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或单质)时放出的能量。完全燃烧,是指物质中下列元素完全转变成对应的物质:C→CO2(g),H→H2O(l),P→P2O5(s),N→N2(g),S→SO2(g)。生成不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不是燃烧热,如:C→CO(g),H→H2O(g)。氢气在氯气中虽能燃烧,但其热效应却不是燃烧热,只能称为反应热。
燃烧热叙说有两种形式:一是用文字表示,此时只能用相应的数值和单位,不能用“ ”号。如乙炔的燃烧热为1300kJ?mol-1;一是用△H表示,此时需用负号表示,如乙炔的燃烧热△H =-1300kJ?mol-1。火焰的温度与可燃物的燃烧热和热量损失(如生成的水等)有关。燃烧热相差不大时,生成的水越多,热量损失就越多,火焰温度就低。
【知识热点回顾】
一、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概念
1.中和热
⑴概念:在101kPa时,1mol物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燃烧热的单位一般用kJ/mol表示。
⑵注意: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形式。使用燃烧热的概念时要理解下列要点:①规定是在101 kPa压强下测出热量。书中提供的燃烧热数据都是在101kPa下测定出来的。因为压强不同,反应热有所不同。②规定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这样才有可比性)。因此,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为1,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常出现分数。例如,C8H18的燃烧热为5518kJ/mol,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则为
C8H18(l)+ O2(g)= 8CO2(g)+9H2O(l);△H=-5518kJ/mol
③规定生成物为稳定的氧化物.例如C→ CO2、H →H2O(l)、S →SO2等。
C(s)+ O2(g)=CO(g);△H=-110.5kJ/mol
C(s)+O2(g)=CO2(g);△H=-393.5kJ/mol
C的燃烧热为393.5kJ/mol而不是110.5kJ/mol。
④叙述燃烧热时,用正值,在热化学方程式中用△H表示时取负值。例如,CH4的燃烧热为890.3kJ/mol,而△H=-890.3kJ/mol。必须以1mol可燃物燃烧为标准。
⑶表示的意义:例如C的燃烧热为393.5kJ/mol,表示在101kPa时,1molC完全燃烧放出393.5kJ的热量。
2.中和热
⑴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⑵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H=-57.3kJ/mol
⑶注意:①这里的稀溶液一般要求酸溶液中的c(H+)≤1mol/L,碱溶液中的c(OH-)≤1mol/L。这是因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相互稀释时会放出热量。②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即与酸、碱的种类无关),通过许多次实验测定,1molH+和1molOH-反应生成1molH2O时,放出热量57.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OH-(aq)=H2O(l);△H=-57.3kJ/mol
③中和热是以生成1molH2O为基准,因为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水的化学计量数为1,其酸、碱或盐的化学计量数可以为分数.必须以生成1mol水为标准;中和反应对象为稀溶液;强酸与强碱中和时生成1mol H2O均放热57.3kJ,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二、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比较
燃烧热中和热
概念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定义理解⑴规定在101kPa压强下测出热量,因为压强不定,反应热数值不相同;
⑵规定可燃物物质的量为1mol;
⑶规定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的热量为标准。⑴必须是酸和碱的稀溶液,因为浓酸和浓碱在相互稀释时会放热;
⑵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才能保证H+(aq)+OH-(aq)==H2O(l)的中和热均为57.3kJ/mol,而弱酸或弱碱中和反应中由于电离吸收热量,中和热小于57.3kJ/mol;⑶以1molH2O为基准
三、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⑴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⑵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因为反应热除跟物质的量有关外,还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关。
⑶热化学方程式中加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用分数,但要注意反应热也发生相应变化。
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⑴△H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用“;”隔开。放热反应,△ H为“-”,吸热反应△H为“+”,△H的单位一般为KJ?mol-1。
⑵反应热△H的测定与条件有关。绝大多数△H是在25℃、101KPa下测定的。书写时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⑶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热量数据,是与各化学计量数为物质的量时相对应的,不是几分子反应的热效应。因此式中的计量数可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一般出现分数时是以某反应物或生成物为“1mol”时其它物质才出现的,不能随便都写分数。
⑷必须注明聚集状态,用s、l、g分别表示固体、液体、气体。
⑸无论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为多少,△H的单位总是KJ?mol-1,但△H的数值与反应式中的系数有关。
四、中和热的测定
1.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⑴选择精密温度计(精确到0.10C),并进行校对(本实验温度要求精确到0.10C)。
⑵使用温度计要轻拿轻声放。刚刚测量高温的温度计不可立即用水冲洗,以免破裂。
⑶测量溶液的温度应将温度计悬挂起来,使水银球处于溶液中间,不要靠在烧杯壁上或插到烧杯底部。不可将温度计当搅拌棒使用。
2.要想提高中和热测定的准确性,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⑴作为量热器的仪器装置,其保温隔热的效果一定要好。因此可用保温杯来做。如果按教材中的方法做,一定要使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损失。
⑵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的配制须准确,且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须稍大于盐酸的浓度。为使测得的中和热更准确,所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宜小不宜大。
⑶温度计的水银球部分要完全浸没在溶液中,而且要稳定一段时间后再读数,以提高所测温度的精度。
⑷实验操作时动作要快,以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⑸为了减少实验误差,重复实验2~3次,数据取平均值。
【例题解析】
例1.已知反应A+B=C+D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的能量一定高于C
B.B的能量一定高于D
C.A和B的总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总能量
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一定能发生
解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吸热或放热,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质总能量时为放热反应中,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为吸热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总能量是指所有反应物或所有生成物,而不是其中某些反应物或某些生成物,所以A、B是不正确的;而有的放热反应在开始时也是需要加热的,例如炭的燃烧。
答案:C
例2.关于吸热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需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只有分解反应才是吸热反应
C.使用催化剂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CO2与CaO化合是放热反应,则CaCO3分解是吸热反应
解析:A组见上一题目分析,有些化合反应也是吸热反应,例如炭和二氧化碳化合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故B不正确,催化剂是用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它不能改变反应物和生成自身的能量,故不影响反应热,像合成氨、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都是放热反应,故C也是不对的。CO2和CaO的化合反应与CaCO3的分解反应是相反过程,故D正确。
答案D
例3.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1>△H2的是 ( )
A.2H2(g)+O2(g)==2H2O(g);△H1 2H2(g)+O2(g)==2H2O(l);△H2
B.S(g)+O2(g)==SO2(g);△H1 S(s)+O2(g)==SO2(g);△H2
C.C(s)+ 12O2(g)==CO(g);△H1 C(s)+ O2(g)==CO2 (g);△H2
D.H2(g)+ Cl2(g)==2HCl(g);△H1 12H2(g)+ 12Cl2(g)==HCl(g);△H2
解析:上述各反应均是燃烧反应,故都是放热反应,所有△H1和△H2均为负值,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密切关系。A中,由于从气态水到液态水会放热,所以生成液态水比生成气态水放出热量多,又因为放热△H为负值,放热越多△H越小,故△H1>△H2;B中,由于从固态硫到气态硫要吸热,所以气态硫燃烧放出的热量比固态硫燃烧放出的热量多,即△H1<△H2;C中,生成CO放热,因为氧气过量会与CO反应又放出热量,所以△H1>△H2;D中,△H1=2△H2,因为△H1和△H2均为负值,所以△H1<△H2。
答案:AC
[感悟]比较△H大小时,一要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二要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三要注意放热反应的反应热△H<0,放热越多,│△H│越大,△H越小。
例4.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
①Sn(s、白)+2HCl(aq)=SnCl2(aq)+H2(g);△H1
②Sn(s、灰)+2HCl(aq)=SnCl2(aq)+H2(g);△H2
③Sn(s、灰) Sn(s、白);△H3=+2.1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1>△H2
B.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解析:②-①可得③,△H2-△H1>0,故△H2>△H1 ,A错,根据③,在常温下,灰锡会向白锡转化故常温下以白锡状态存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B、C错,当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转化为灰锡,灰锡以粉末状存在,故会自行毁坏。
答案:D
[感悟]利用盖斯定律可快速、简便地判断△H1、△H2的大小,记住:热化学方程式之间的计算中,盖斯定律大有用途。
例5.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Δ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
①C(s)+O2(g)====CO2(g);ΔH1 C(s)+ O2(g)====CO(g);ΔH2
②S(s)+O2(g)====SO2(g);ΔH3 S(g)+O2(g)====SO2(g);ΔH4
③H2(g)+ 2O2(g)====H2O(l);ΔH5 2H2(g)+O2(g)====2H2O(l);ΔH6
④CaCO3(s)====CaO(s)+CO2(g);ΔH7 CaO(s)+H2O(l)====Ca(OH)2(s);ΔH8
A.① B.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碳与氧气反应放热,即ΔH1<0,ΔH2<0,CO再与O2作用时又放热,所以ΔH1<ΔH2;等量的固态硫变为气态硫蒸气时吸收热量,故在与O2作用产生同样多的SO2时,气态硫放出的热量多,即ΔH3>ΔH4;发生同样的燃烧反应,物质的量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故ΔH5>ΔH6;碳酸钙分解吸收热量,ΔH7>0,CaO与H2O反应放出热量,ΔH8<0,显然ΔH7>ΔH8。故本题答案为C。
答案:C
例6.已知反应:①101 kPa时,2C(s)+O2(g)====2CO(g);ΔH=-221 kJ?mol-1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ΔH=-57.3 kJ?mol-1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1
B.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1
C.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1
D.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57.3 kJ热量
解析:1 mol C不完全燃烧生成CO放出热量 =110.5 kJ,1 mol C完全燃烧生成CO2放出热量大于110.5 kJ,即C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1;反应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1;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1;醋酸是弱酸,与NaOH溶液中和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
答案:A
例7.25 ℃、101 kPa下,碳、氢气、甲烷和葡萄糖的燃烧热依次是393.5 kJ?mol-1、285.8 kJ?mol-1、890.3 kJ?mol-1、2 800 kJ?mol-1,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C(s)+ O2(g)====CO(g);ΔH=-393.5 kJ?mol-1
B.2H2(g)+O2(g)====2H2O(g);ΔH=+571.6 kJ?mol-1
C.CH4(g)+2O2(g)====CO2(g)+2H2O(g);ΔH=-890.3 kJ?mol-1
D. C6H12O6(s)+3O2(g)====3CO2(g)+3H2O(l);ΔH=-1 400 kJ?mol-1
解析:燃烧热是指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对C而言稳定的氧化物指CO2(g)、对H而言稳定的氧化物指H2O(l)。所以A、B、C错误,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例8.已知充分燃烧ag乙炔气体时生成1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kJ,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C2H2(g)+5O2(g)=4CO2(g)+2H2O(l);ΔH=-4b kJ?mol 1l
B.C2H2(g)+5/2O2(g)=2CO2(g)+ H2O(l);ΔH=2b kJ?mol 1
C.2C2H2(g)+5O2(g)=4CO2(g)+2H2O(l);ΔH=-2b kJ?mol 1
D.2C2H2(g)+5O2(g)=4CO2(g)+2H2O(l);ΔH=b kJ?mol 1
解析:乙炔燃烧是放热反应,△H为负值,通过定性判断,排除B、D,生成1摩尔CO2,放热b kJ,故生成4摩尔CO2放热4b kJ。
答案:A
[感悟]此题考察的是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注意吸放热与ΔH正负的关系,数值与物质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物质的状态。
例9.CH3 CH3→CH2=CH2+H2;有关化学键的键能如下。
化学键C-HC=CC-CH-H
键能(kJ?mol 1)414.4615.3347.4435.3
试计算该反应的反应热
解析:ΔH =[6E(C-H)+E(C-C)]-[E(C=C)+4E(C-H)+E(H-H)]=(6×414.4+347.4) kJ?mol 1-(615.3+4×414.4+435.3) kJ?mol 1=+125.6 kJ?mol 1
这表明,上述反应是吸热的,吸收的热量为125.6 kJ?mol 1。
答案:ΔH ==+125.6 kJ?mol 1。
[感悟]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 生成物键能总和。为方便记忆,可作如下理解:断裂旧化学键需吸热(用+号表示),形成新化学键则放热(用-号表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于反应物和生成物键能的代数和,即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 生成物键能总和)。
例10.在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反应中,若断裂1mol H - H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裂1mol Cl- Cl键要吸收243KJ的能量,断裂1molH Cl键要吸收432KJ的能量,则在氯气中充分燃烧1mol H2 的能量变化是 。
解析: 在氯气中充分燃烧1mol H2 时,要先破坏1mol的H H键和1mol的Cl Cl键,此过程是需要吸收679kJ的能量;在氯气中充分燃烧1mol H2 时会形成2molH Cl,放出864KJ的能量,吸收和放出能量相抵,仍会放出185KJ的能量。
答案:185kJ
例11.将0.3mol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kJ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又已知:H2O(g)=H2O(l);△H2=-44.0 kJ?mol 1,则11.2L(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__kJ。
解析:0.3mol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649.5kJ热量,则1mol乙硼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mol×649.5kJ/0.3mol=2165kJ,因此乙硼烷燃烧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B2H6(g)+3O2=B2O3(s)+3H2O(l);△H=-2165 kJ?mol 1。由于1mol水汽化需吸热44kJ,则3mol液态水全部汽化应吸热:3mol×44 kJ?mol 1=132kJ,所以1mol乙硼烷完全燃烧产生气态水时放热:2165kJ-132kJ=2033kJ,则11.2L(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产生气态水放出热量是:0.5mol×2033 kJ?mol 1=1016.5kJ。
答案:B2H6(g)+3O2=B2O3(s)+3H2O(l);△H=-2165 kJ?mol 1,1016.5kJ
例12.10 g硫磺在 O2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SO2,放出的热量能使 500 g H2O温度由18℃升至62.4℃,则硫磺的燃烧热为,热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既要掌握燃烧热的概念,又要理解通过实验测定的方法:先测得一定质量溶液前后的温度变化(通过量热器),然后应用公式Q = m?C(t2-t2)计算。
答案:10 g硫磺燃烧共放出热量为:
=500 g × 4.18 × 10-3kJ/(g?C)-1×(62.4-18)C = 92.8 kJ,则lmol(32g)硫磺燃烧放热为 =-297 kJ?mol-1,硫磺的燃烧热为297 kJ?mol-1,热化学方程式为:S(s) + O2(g) = SO2(g);△H=-297 kJ?mol-1
例13.实验室用50 mL 0.50 mol?L-1盐酸、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和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测定中和热的实验,得到表中的数据:
实验次数起始温度t1/℃终止温度t2/℃
盐酸NaOH溶液
120.220.323.7
220.320.523.8
321.521.624.9
试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时用环形玻璃棒搅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用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棒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数据处理,t2-t1=3.4 ℃。则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ΔH=_________〔盐酸和NaOH溶液的密度按1 g?cm-3计算,反应后混合溶液的比热容(c)按4.18 J?(g?℃)-1计算〕。
(3)若将NaOH溶液改为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氨水,测得中和热为ΔH1,则ΔH1与ΔH的关系为:ΔH1_________ΔH(填“<”“>”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对于本实验,让氢氧化钠和盐酸尽可能地完全反应是减小误差的一个方面,所以实验时用环形玻璃棒上下搅动,以防将温度计损坏。做好保温工作是减小误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所以选用玻璃棒,而不用铜丝。
(2)ΔH=-[100 g×4.18×10-3kJ?( g?℃)-1×3.4 ℃]÷0.025 mol=-56.8 kJ?mol-1
(3)因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吸热的,将NaOH溶液改为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氨水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少,所以ΔH1>ΔH。
答案:(1)上下搅动(或轻轻搅动) Cu传热快,防止热量损失
(2)-56.8 kJ?mol-1
(3)> NH3?H2O 电离吸热
【专题训练与高考预测】
1.知(1)H2(g)+ O2(g)=H2O(g);△H1=akJ/mol,(2)2H2(g)+O2(g)=2H2O(g);△H2=bkJ/mol
(3)H2(g)+ O2(g)=H2O(l);△H3=ckJ/mol,(4)2H2(g)+O2(g)=2H2O(l);△H4=dkJ/mol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ad>0
C.2a=b<0D.2c=d>0
2.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可表示如下:
H+(aq)+OH-(aq)=H2O(l);△H=-57.3kJ/mol
向1L1mol/L的NaOH(aq)中加入:①稀醋酸②浓硫酸③稀硝酸
恰好完全反应时的反应热为△H1、△H2、△H3,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 )
A.△H1>△H2>△H3B.△H2>△H3>△H1
C.△H1=△H2=△H3D.△H1>△H3>△H2
3.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
反应原理是
①CH3OH(g)+H2O(g)=CO2(g)+3H2(g); △H= + 49.0 kJ?mol-1
②CH3OH(g)+1/2O2(g)=CO2(g)+2H2(g);△H=-192.9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CH3OH的燃烧热为192.9 kJ?mol-1
B.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C.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根据②推知反应: CH3OH(l)+1/2O2(g)=CO2(g)+2H2(g)的△H>-192.9kJ?mol-1
4.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及其叙述正确的是 ( )
A.氢气的燃烧热为285.5kJ/mo1,则水电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H2O(1) =2H2(g)+O2(g) ;△H=+285.5KJ/mo1
B.1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1)时放出890kJ热量,它的热化学方程式为1/2CH4(g)+O2(g)= 1/2CO2(g)+H2O(1);△H=-445kJ/mol
C.已知2C(s)+O2(g)=2CO(g);△H=-221kJ?mol-1,则C的燃烧热为110.5kJ/mo1
D.HF与NaOH溶液反应:H+(aq)+OH (aq)=H2O(1);△H= 一57.3kJ/mol
5.对于反应C2H4(g)→C2H2(g)十H2(g),2CH4(g)→C2H4(g)+2H2(g)当升高温度时都向右移动①C(s)+2H2(g)→CH4(g);△H1 ②2C(s)+ H2(g)→C2H2(g);△H2 ③2C(s)+2H2(g)→C2H4 (g);△H3。判定①②③中的△H1,△H2,△H3大小顺序是 ( )
A.△H1>△H2>△H3 B.△H2>△H3>2△H1
C.△H2>△H1>△H3 D.△H3>△H2>2△Hl
6.已知25℃,101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C(石墨)+O2(g)=CO2(g);△H=-393.51kJ/mol,C(金刚石)+O2(g)=CO2(g);△H=-395.41kJ/mol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B.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C.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7.N2H2是一种高效清洁的火箭燃料。0.25 mol N2H2(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出133.5 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N2H2(g)+O2(g)====N2(g)+2H2O(g);ΔH=+133.5 kJ?mol-1
B.N2H2(g)+O2(g)====N2(g)+2H2O(g);ΔH=-133.5 kJ?mol-1
C.N2H2(g)+O2(g)====N2(g)+2H2O(g);ΔH=+534 kJ?mol-1
D.N2H2(g)+O2(g)====N2(g)+2H2O(g);ΔH=-534 kJ?mol-1
8.燃烧1 g乙炔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热量50 kJ,则这一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A.2C2H2(g)+5O2(g)====4CO2(g)+2H2O(l);ΔH=+50 kJ?mol-1
B.C2H2(g)+5/2O2(g)====2CO2(g)+H2O;ΔH=-1 300 kJ
C.2C2H2+5O2====4CO2+2H2O;ΔH=-2 600 kJ
D.2C2H2(g)+5O2(g)====4CO2(g)+2H2O(l);ΔH=-2 600 kJ?mol-1
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热化学方程式2H2(g)+O2(g)====H2O(l);ΔH=-571.6 kJ?mol-1中ΔH表示H2的燃烧热
B.分子晶体的熔点、沸点随共价键增强而升高
C.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D.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一定与上一周期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10.0.3 mol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O2中燃烧,生成固态B2O3和液态H2O,放出649.5 kJ的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B2H6(g)+3O2(g)====B2O3(s)+3H2O(l);ΔH=+2 165 kJ?mol-1
B.B2H6(g)+3O2(g)====B2O3(s)+3H2O(l);ΔH=-2 165 kJ?mol-1
C.B2H6+3O2====B2O3+3H2O;ΔH=-2 165 kJ?mol-1
D.B2H6(g)+O2(g)====B2O3(s)+H2O(g);ΔH=-2 165 kJ?mol-1
11.可逆反应aA(s)+bB(g) cC(g)+dD(g);ΔH=Q,在反应过程中,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某物质在混合物中的含量与温度(T)、压强(p)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图分析,以下正确的是( )
A.T1>T2,Q>0 B.T2>T1,Q<0
C.p1>p2,a+b=c+d D.p112.下列化学反应ΔH的数值(放热)最大的是( )
A.NaOH(aq)+HCl(aq)====NaCl(aq)+H2O(l);ΔH1
B.NaOH(aq)+ H2SO4(aq)==== Na2SO4(aq)+H2O(l);ΔH2
C.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l);ΔH3
D.NaOH(aq)+ H2SO4(浓)==== Na2SO4(aq)+H2O(l);ΔH4
13.一定条件下,充分燃烧一定量的丁烷 (Q>0),经测定完全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需消耗5 mol?L-1的KOH溶液100 mL,恰好生成正盐。则此条件下反应C4H10(g)+13/2O2(g)====4CO2(g)+5H2O(g)的ΔH为( )
A.+8Q kJ?mol-1 B.+16Q kJ?mol-1
C.-8Q kJ?mol-1 D.-16Q kJ?mol-1
14.分析右面的能量变化示意图,确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2A(g)+B(g)====2C(g);ΔH<0 B.2A(g)+B(g)====2C(g);ΔH>0
C.2A+B====2C;ΔH<0 D.2C====2A+B;ΔH<0
15.下列选项中说明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 )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 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乙醇是一种再生能源 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其方程式可表示为:2NH4ClO4 N2↑+4H2O+Cl2↑+2O2↑;ΔH<0。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C.反应从能量变化上说,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D.在反应中高氯酸铵只起氧化剂作用
17.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的键能是形成(或拆开)1 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已知白磷(P4)和P4O6的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现提供以下化学键的键能:P P 198 kJ?mol-1、P-O 360 kJ?mol-1、氧气分子内氧原子间的键能为498 kJ?mol-1,则P4+3O2====P4O6的反应热ΔH为( )
A.+1 638 kJ?mol-1 B.-1 638 kJ?mol-1
C.-126 kJ?mol-1 D.+126 kJ?mol-1
18.液化气的主要成分是丁烷,当10g丁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为500kJ,写出丁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丁烷的燃烧热为 kJ /mol。已知1mol液态水汽化时需要吸收44kJ的热量,则C4H10(g)+13/2O2(g)=== 4CO2(g)+5H2O(g);△H== kJ /mol。
19.1918年,Lewis提出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反应物分子间的相互碰撞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反应,只有少数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能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称之为有效碰撞。
⑴ 图I是HI分解反应中HI分子之间的几种碰撞示意图,其中属于有效碰撞的是 (选填“A”、“B”或“C”);
⑵20世纪30年代,Eyring和Pelzer在碰撞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中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
图Ⅱ是NO2和CO反应生成CO2和NO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写出NO2和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⑶ 过渡态理论认为,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的原因是改变了反应的途径,对大多数反应而言主要是通过改变过渡态而导致有效碰撞所需要的能量发生变化。请在图Ⅱ中作出NO2和CO反应时使用催化剂而使反应速率加快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20.由金红石(TiO2)制取单质Ti,涉及到的步骤为:
已知:① C(s) + O2(g) == CO2(g); △H = -393.5 kJ?mol-1
② 2CO(g) + O2(g) == 2CO2(g); △H = -566 kJ?mol-1
③ TiO2(s) + 2Cl2(g) == TiCl4(s) + O2(g); △H = +141 kJ?mol-1
(1)则TiO2(s) + 2Cl2(g) + 2C(s)== TiCl4(s) + 2CO(g) 的△H = 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TiCl4 + 2Mg == 2MgCl2 + Ti 在Ar气氛中进行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21.观察图a和图b,根据盖斯定律,写出△H1、△H2、△H3、△H4、△H5和△H6的关系。
图a: ;图b: 。
22.1 mol气态钠离子和1 mol气态氯离子结合生成1 mol氯化钠晶体释放出的热能为氯化钠晶体的晶格能。
(1)下列热化学方程中,能直接表示出氯化钠晶体格能的是 。
A.Na+(g) + Cl-(g) → NaCl(s); △Q
B.Na(s) + 12Cl2(g) → NaCl(s);△Q1
C.Na(s) → Na(g); △Q2
D.Na(g)-e-→ Na+(g); △Q3
E.12Cl2(g) → Cl(g);△Q4
F.Cl(g) + e-→ Cl-(g);△Q5
(2)写出△Q1与△Q、△Q2、△Q3、△Q4、△Q5之间的关系式 。
23.已知:在热力学标准态(298 K、1.01×105 Pa)下,由稳定的单质发生反应生成1 mol化合物的反应热叫该化合物的生成热(ΔH)。下图为氧族元素氢化物a、b、c、d的生成热数据示意图。试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氧族元素中含有18e-的两种氢化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归纳: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与氢化物的反应热ΔH的关系__________。
(3)写出硒化氢在热力学标准态下,发生分解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比较△H的大小要把数值和符号“+、-”看作一个整体来比较,还要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及化学计量数的倍数关系。比较中和热大小,还要考虑电解质的浓度及强弱。氢气燃烧是放热反应,△H<0,所以B、D项错误。A项是比较a、c的大小,(1)中水为气态,(3)中水中液态,反应(3)放出热量多于反应(1)放出热量,故△H1>△H3,即a>c,A项不正确。C项比较a、b的大小,反应(1)(2)中物质的聚集状态相同,反应(2)中计量数是反应(1)中的2倍。所以△H2=2△H1,即2a=b C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等物质的量的NaOH与稀醋酸、浓硫酸、稀硝酸恰好反应生成等物质的量的水,若不考虑物质的溶解热和弱电解质电离吸热,应放出相同的热量。但在实际反应中,浓H2SO4溶于水时放热,其放出的总热量增多,醋酸是弱酸,随反应进行。醋酸继续电离,电离要吸热,故中和时放热较少。此题问的是反应热的关系,反应放热越多其△H值越小,D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根据燃烧热概念,CH3OH的燃烧热应是1molCH3OH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l),A错误;反应①为吸热反应,生产物的能量高于反应物的能量,B错误;反应①吸热、反应②为放热,但都可产生氢气,C错误。
4.答案:B
解析:燃烧热规定1mol可燃物,A错误;1moI甲烷完全燃烧时放出890kJ,则1/2CH4放热445kJ,B正确;C(s)未完全燃烧,其反应热不是燃烧热,C错误;HF为弱酸,电离时须吸热,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mol,D错误。
5.答案:B
解析:因反应C2H4(g)→C2H2(g)十H2(g)和2CH4(g)→C2H4(g)+2H2(g)的共性物质是C2H4(g),故以反应③为基础,即都先生成C2H4(g),再分别转化为CH4(g)和 C2H2(g);由题意可知,C2H4(g)→C2H2(g)吸热,C2H4(g) →2CH4(g)放热,故△H1,△H2,△H3大小顺序是:△H2>△H3>2△H1。
6.答案:A
解析:依据盖斯定律,热化学方程式可以进行加减运算,△H也可以,但要注意运算中△H本身带着“+、-”
由第二个反应得CO2(g)=C(金刚石)+O2(g);△H=+395.41kJ/mol,然后与题目上第一个反应相加得C(石墨)=C(金刚石);△H=+1.9kJ/mol,因为△H>0,所以由石墨制备金刚石的过程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能量低,故A项正确。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简单计算。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放热用“-”号,-133.5×4 kJ?mol-1=-534 kJ?mol-1。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简单计算。热化学方程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反应热单位是kJ?mol-1,B和C均错。
2 mol C2H2燃烧放出的热量为-2×26×50 kJ?mol-1=-2 600 kJ?mol-1。
9.答案:C
解析:A中1 mol H2完全燃烧的反应热表示H2的燃烧热。B中分子晶体的熔沸点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与共价键强弱无关。D项如:简单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应与本周期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应注意的问题及简单计算。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的化学方程式的区别。二者均要配平。
11.答案:B
解析:据图中所给斜率分析可知:T112.答案:D
解析:A、B反应放出的热均为中和热。C项由于醋酸为弱酸,其电离过程吸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中和热。D项浓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时放出热量,总热量大于中和热。
13.答案:D
解析:由题给条件得:KOH的物质的量为5 mol?L-1×0.1 L=0.5 mol,与其正好反应生成正盐K2CO3的CO2的物质的量为0.25 mol,消耗0.25/4 mol C4H10,放出热量为Q kJ。由方程式可知:1 mol C4H10放出热量为16Q kJ,所以ΔH为-16Q kJ?mol-1(放热反应用“-”表示)。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吸热、放热的原因及表示。若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为“-”或“ΔH<0”;反之为吸热反应。由图知E(2A+B)>E(2C),该反应2 A(g)+B(g)====2C(g)为放热反应(ΔH<0),A正确、B错误。又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注明物质状态,故C、D错误。
15.答案:D
解析:有机物燃烧时都发生氧化反应,并不是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
16.答案:D
解析:在2NH4ClO4 N2↑+4H2O+Cl2↑+2O2↑;ΔH<0中,高氯酸铵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利用键能进行反应热的计算。由磷(P4)分子结构,知其中含有6个P P键,P4O6中含12个P O,则P4+3O2====P4O6的反应热ΔH=E(反应物)-E(生成物)=198 kJ?mol-1×6 mol+498 kJ?mol-1×3 mol1-360 kJ?mol-1×12 mol=-1 638 kJ,B正确。
18.答案:C4H10(g)+13/2O2(g)=4CO2(g)+5H2O(l); ΔH= -2900 kJ?mol-1 ;丁烷的燃烧热为2900 kJ /mol; -2680。
解析:当10g丁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500kJ,则1mol丁烷(58g)完全燃烧时放热2900 kJ,由此可写出热化学方程式:C4H10(g)+13/2O2(g)=4CO2(g)+5H2O(l);ΔH= -2900 kJ /mol;进而判断出丁烷的燃烧热为2900 kJ /mol;由题意:H2O(l)=H2O(g);ΔH=+44kJ/mol,即5H2O(l)=5H2O(g);ΔH=+220kJ/mol,与C4H10(g)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即可求出C4H10(g)+13/2O2(g)=== 4CO2(g)+5H2O(g);△H=-2680 kJ /mol。
19.答案:⑴ C;
⑵ NO2(g)+CO(g)=CO2(g)+NO(g);ΔH=-234kJ?mol-1 ;
⑶ (见右图)
解析:⑴碰撞是否有效,关键看有无新物
质生成,由图I可知,只有C发生的碰撞
生成了H2和I2,为有效碰撞。
⑵ΔH=E(生成物-)E(反应物),与反
应过程无关,图Ⅱ中虽没有给出E(生成物)
和E(反应物)的数值,但其差值可通过E1、
E2计算出,即ΔH=-(E2-E1)。
⑶由题意知:使用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主要
是通过改变过渡态的能量,使有效碰撞容易
发生,实际上是降低了过渡态的能量,应注意的是使用催化剂并未改变反应物、生成物的能量。
20.答案:(1)△H= 80 kJ?mol-1;(2)防止高温下Mg(Ti)与空气中的O2(CO2、N2)反应。
解析:可以将上述三个反应按一定方式合并,①×2 ②+③,就得到所需要的反应,反应热也为①×2 ②+③。计算时通过判断物质种类与反应及系数的关系,找出计算方法,反应热的符号和倍数关系是易出错的问题,要特别注意。
21.答案:图a,△H1+△H2+△H3+△H4+△H5+△H6=0;图b,
△H6=△H1+△H2+△H3+△H4+△H5。
解析:应用盖斯定律,抓住起点和终点即可列式。图a起点可看作是A,终点也是A,总结果是A→A,即△H=△H1+△H2+△H3+△H4+△H5+△H6=0;图b,起点是A,终点也是F,即△H6=△H1+△H2+△H3+△H4+△H5。
22.答案:(1)A; (2)ΔQ1 = ΔQ+ΔQ2+ΔQ3+ΔQ4+ΔQ5 。
解析:(1)根据“1 mol气态钠离子和1 mol气态氯离子结合生成1 mol氯化钠晶体释放出的热能为氯化钠晶体的晶格能”, Na+(g) + Cl-(g) → NaCl(s)中的反应热△Q就能直接表示出氯化钠晶体格能;
(2) Na(s)+ 12Cl2(g) → NaCl(s)可以看作是由以下几个过程组成:
Na(s) → Na(g)→ Na+(g),12Cl2(g) → Cl(g)→ Cl-(g),Na+(g) + Cl-(g) → NaCl(s)。根据“盖斯定律”, ΔQ1=ΔQ+ΔQ2+ΔQ3+ΔQ4+ΔQ5。
23.答案:(1)
(2)非金属元素氢化物越稳定,ΔH越小,反之亦然
(3)H2Se(g)====Se(s)+H2(g);ΔH=-81 kJ?mol-1
解析:本题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结合所给信息考查反应热与物质稳定性的关系。
一般来说: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换言之,相同状况下,生成一定量的某物质放出的热量越多,物质越稳定。所以,ΔH越小,非金属元素氢化物越稳定。a、b、c、d对应的氢化物分别为:碲化氢、硒化氢、硫化氢和水。
(热化学方程式 盖斯定律 燃烧热 中和热)
【命题趋向】
一、考试大纲对本专题内容的基本要求
1.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化学键变化的关系;
2.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与反应物及生成物能量的关系;
3.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知道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
4.认识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5.了解焓变与反应热涵义。明确ΔH = H(反应产物)-H(反应物)。
6.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7.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二、命题趋向
依据新课程化学实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近几年的主要题型有(1)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2)反应热的计算;(3)比较反应热的大小;(4)反应热与能源的综合考查。由于能源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因此有关能源的试题将成为今后命题的热点;对于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概念及计算仍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主要在选择题、填充题、实验题中体现,重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新课标关注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今年又是各地降低能耗,走可持续发展的一年,估计与实际相联系节约能源的试题可出现。新课标明确了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极有可能出现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考试大纲对反应热的要求是: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理解盖斯定律的含义,掌握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初步认识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新能源的开发,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学习中应以“热化学方程式”为突破口,通过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充分理解其含义,同时触类旁通,不断掌握反应热的计算技巧,学会应用盖斯定律。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在高考中经常涉及的内容有: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判断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及反应热的大小比较等等。中和热实验的测定是高中阶段比较重要的一个定量实验。无论从能量的角度,还是从实验的角度,中和热实验的测定都将会是今后高考考查的热点。
【考点透视】
一、正确理解“三热”概念
1.反应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本身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在恒温恒压条件下的反应热用△H表示,单位是kJ/mol,并规定放热反应的△H<0,吸热反应的△H>0。
2.标准燃烧热与热值
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形式,使用燃烧热的概念时要理解下列要点。
① 规定是在101 kPa压强下测出热量。书中提供的燃烧热数据都是在101kPa下测定出来的。因为压强不同,反应热有所不同。
② 规定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这样才有可比性)。因此,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为1,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常出现分数。例如,C8H18的燃烧热为5518 kJ?mol-1,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则为
C8H18(l)+252O2(g)= 8CO2(g)+9H2O(l);△H=-5518 kJ?mol-1
③ 规定生成物为稳定的氧化物.例如C→ CO2、H →H2O(l)、S →SO2等。
C(s)+12O2(g)=CO(g);△H=-110.5 kJ?mol-1
C(s)+O2(g)=CO2(g);△H=-393.5 kJ?mol-1
C的燃烧热为393.5 kJ?mol-1,而不是110.5 kJ?mol-1。
④ 叙述燃烧热时,用正值,在热化学方程式中用△H表示时取负值。例如,CH4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1,而△H=-890.3 kJ?mol-1且必须以1mol可燃物燃烧为标准。
⑤要与热值概念进行区别。热值:1g物质完全燃烧的反应热叫该物质的热值。
3.中和热:把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单位是kJ/mol。燃烧热和中和热都属于反应热。
二、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1.ΔH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用“;”隔开。若为放热反应,ΔH为 <0:若为吸热反应,ΔH为>0 。ΔH的单位一般为kJ/mol。
2.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个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3.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数值以及符号都可能不同。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s、l、g)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和↓。
4.由于ΔH与反应完成物质的量有关,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ΔH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H也要加倍。
5.当反应向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6.用中文表示焓变时数值没有正负号,而用符号表示焓变时数值必须注明正负号。如H2的燃烧热为285.8kJ/mol,△H=-285.8kJ/mol。
三、盖斯定律
1.定义: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即
甲△H →乙,甲△H1 →丙△H2 →乙,ΔH=ΔH1+ΔH2。
2.应用
(1)利用关系图找出反应热之间的关系
①找起点和终点(起点是A,终点是C);②找途径:一个是A→B→C,一个是A→C;③列式:△H3=△H1+△H2。
(2)利用方程组找出反应热之间的关系
①找出中间产物(中间产物是B);②利用方程组消去中间产物:反应c=反应a+反应b;③列式:△H3=△H1+△H2。
四、键能、反应热和稳定性的关系
1.键能定义:在101kPa、298K条件下,1mol气态AB分子全部拆开成气态A原子和B原子时需吸收的能量称AB间共价键的键能,单位为kJ ? mol ?1。
2.键能与反应热 化学反应中最主要的变化是旧化学键发生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也主要决定于这两个方面吸热与放热,可以通过键能计算得到近似值。
①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形成放出的能量,为吸热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小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反应热 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反应热,符号ΔH,单位kJ ? mol ?1 ,吸热为正值,放热为负值。可以通过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热的大小与多个因素有关,其数据来源的基础是实验测定。由于反应热的最主要原因是旧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所以通过键能粗略计算出反应热。
ΔH(反应热)== =反应物的键能总和 生成物键能总和。为方便记忆,可作如下理解:断裂旧化学键需吸热(用+号表示),形成新化学键则放热(用-号表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于反应物和生成物键能的代数和,即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 生成物键能总和),若ΔH<0,为吸热,若ΔH>0,为放热。
3.物质稳定性:物质在反应中放出能量越多,则生成物能量越小,该物质越稳定,生成物中化学键越牢固。反之亦然。
如:同素异形体稳定性的比较:根据△H正负和大小判断,反应放热,说明生成物能量小,较稳定。
五、常见的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常见吸热反应:所有盐的水解和电离过程、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常见放热反应:燃烧、爆炸反应、金属与酸的置换、酸碱中和反应、2NO2 N2O4、大多数的化合反应是放热的。
六、误点警示
1.吸热反应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吗?
答: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如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为吸热反应,但只要用玻璃棒搅拌混合,温度即迅速降低,同时有刺激性气体产生,说明该反应已进行。加热只是反应所需的一种条件,放热、吸热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只要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一定放热,反之,就一定吸热。有的放热反应如碳的燃烧需要加热到着火点才能进行。
2、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物质的溶解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以下反应热均非中和热:
①H2SO4(aq)+ Ba(OH)2(aq)== BaSO4(s)+ H2O(1) (此处还有BaSO4(s)的生成热);
②NaOH(s)+HCl(aq)==NaCl(aq)+H2O(此处还有NaOH的溶解热);
③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1)(此处还有CH3COOH电离热)。
3.已知:H2(g) + Cl2(g) = 2 HCl(g) ΔH = - 184.6 kJ?mol-1,能由此判断出氢气的燃烧热为184.6 KJ?mol-1吗?已知2C2H2 (g) + 5 O2 (g) 4 CO2 (g) + 2 H2O(l); △H =-2600kJ?mol-1,能说乙炔的燃烧热为-2600kJ?mol-1吗?另外,物质的燃烧热大,其产生的火焰温度就高吗?
答:“燃烧热”的定义是: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或单质)时放出的能量。完全燃烧,是指物质中下列元素完全转变成对应的物质:C→CO2(g),H→H2O(l),P→P2O5(s),N→N2(g),S→SO2(g)。生成不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不是燃烧热,如:C→CO(g),H→H2O(g)。氢气在氯气中虽能燃烧,但其热效应却不是燃烧热,只能称为反应热。
燃烧热叙说有两种形式:一是用文字表示,此时只能用相应的数值和单位,不能用“ ”号。如乙炔的燃烧热为1300kJ?mol-1;一是用△H表示,此时需用负号表示,如乙炔的燃烧热△H =-1300kJ?mol-1。火焰的温度与可燃物的燃烧热和热量损失(如生成的水等)有关。燃烧热相差不大时,生成的水越多,热量损失就越多,火焰温度就低。
【知识热点回顾】
一、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概念
1.中和热
⑴概念:在101kPa时,1mol物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燃烧热的单位一般用kJ/mol表示。
⑵注意: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形式。使用燃烧热的概念时要理解下列要点:①规定是在101 kPa压强下测出热量。书中提供的燃烧热数据都是在101kPa下测定出来的。因为压强不同,反应热有所不同。②规定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这样才有可比性)。因此,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为1,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常出现分数。例如,C8H18的燃烧热为5518kJ/mol,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则为
C8H18(l)+ O2(g)= 8CO2(g)+9H2O(l);△H=-5518kJ/mol
③规定生成物为稳定的氧化物.例如C→ CO2、H →H2O(l)、S →SO2等。
C(s)+ O2(g)=CO(g);△H=-110.5kJ/mol
C(s)+O2(g)=CO2(g);△H=-393.5kJ/mol
C的燃烧热为393.5kJ/mol而不是110.5kJ/mol。
④叙述燃烧热时,用正值,在热化学方程式中用△H表示时取负值。例如,CH4的燃烧热为890.3kJ/mol,而△H=-890.3kJ/mol。必须以1mol可燃物燃烧为标准。
⑶表示的意义:例如C的燃烧热为393.5kJ/mol,表示在101kPa时,1molC完全燃烧放出393.5kJ的热量。
2.中和热
⑴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⑵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H=-57.3kJ/mol
⑶注意:①这里的稀溶液一般要求酸溶液中的c(H+)≤1mol/L,碱溶液中的c(OH-)≤1mol/L。这是因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相互稀释时会放出热量。②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即与酸、碱的种类无关),通过许多次实验测定,1molH+和1molOH-反应生成1molH2O时,放出热量57.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OH-(aq)=H2O(l);△H=-57.3kJ/mol
③中和热是以生成1molH2O为基准,因为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水的化学计量数为1,其酸、碱或盐的化学计量数可以为分数.必须以生成1mol水为标准;中和反应对象为稀溶液;强酸与强碱中和时生成1mol H2O均放热57.3kJ,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二、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比较
燃烧热中和热
概念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定义理解⑴规定在101kPa压强下测出热量,因为压强不定,反应热数值不相同;
⑵规定可燃物物质的量为1mol;
⑶规定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的热量为标准。⑴必须是酸和碱的稀溶液,因为浓酸和浓碱在相互稀释时会放热;
⑵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才能保证H+(aq)+OH-(aq)==H2O(l)的中和热均为57.3kJ/mol,而弱酸或弱碱中和反应中由于电离吸收热量,中和热小于57.3kJ/mol;⑶以1molH2O为基准
三、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⑴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⑵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因为反应热除跟物质的量有关外,还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关。
⑶热化学方程式中加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用分数,但要注意反应热也发生相应变化。
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⑴△H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用“;”隔开。放热反应,△ H为“-”,吸热反应△H为“+”,△H的单位一般为KJ?mol-1。
⑵反应热△H的测定与条件有关。绝大多数△H是在25℃、101KPa下测定的。书写时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⑶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热量数据,是与各化学计量数为物质的量时相对应的,不是几分子反应的热效应。因此式中的计量数可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一般出现分数时是以某反应物或生成物为“1mol”时其它物质才出现的,不能随便都写分数。
⑷必须注明聚集状态,用s、l、g分别表示固体、液体、气体。
⑸无论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为多少,△H的单位总是KJ?mol-1,但△H的数值与反应式中的系数有关。
四、中和热的测定
1.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⑴选择精密温度计(精确到0.10C),并进行校对(本实验温度要求精确到0.10C)。
⑵使用温度计要轻拿轻声放。刚刚测量高温的温度计不可立即用水冲洗,以免破裂。
⑶测量溶液的温度应将温度计悬挂起来,使水银球处于溶液中间,不要靠在烧杯壁上或插到烧杯底部。不可将温度计当搅拌棒使用。
2.要想提高中和热测定的准确性,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⑴作为量热器的仪器装置,其保温隔热的效果一定要好。因此可用保温杯来做。如果按教材中的方法做,一定要使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损失。
⑵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的配制须准确,且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须稍大于盐酸的浓度。为使测得的中和热更准确,所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宜小不宜大。
⑶温度计的水银球部分要完全浸没在溶液中,而且要稳定一段时间后再读数,以提高所测温度的精度。
⑷实验操作时动作要快,以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⑸为了减少实验误差,重复实验2~3次,数据取平均值。
【例题解析】
例1.已知反应A+B=C+D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的能量一定高于C
B.B的能量一定高于D
C.A和B的总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总能量
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一定能发生
解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吸热或放热,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质总能量时为放热反应中,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为吸热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总能量是指所有反应物或所有生成物,而不是其中某些反应物或某些生成物,所以A、B是不正确的;而有的放热反应在开始时也是需要加热的,例如炭的燃烧。
答案:C
例2.关于吸热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需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只有分解反应才是吸热反应
C.使用催化剂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CO2与CaO化合是放热反应,则CaCO3分解是吸热反应
解析:A组见上一题目分析,有些化合反应也是吸热反应,例如炭和二氧化碳化合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故B不正确,催化剂是用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它不能改变反应物和生成自身的能量,故不影响反应热,像合成氨、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都是放热反应,故C也是不对的。CO2和CaO的化合反应与CaCO3的分解反应是相反过程,故D正确。
答案D
例3.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1>△H2的是 ( )
A.2H2(g)+O2(g)==2H2O(g);△H1 2H2(g)+O2(g)==2H2O(l);△H2
B.S(g)+O2(g)==SO2(g);△H1 S(s)+O2(g)==SO2(g);△H2
C.C(s)+ 12O2(g)==CO(g);△H1 C(s)+ O2(g)==CO2 (g);△H2
D.H2(g)+ Cl2(g)==2HCl(g);△H1 12H2(g)+ 12Cl2(g)==HCl(g);△H2
解析:上述各反应均是燃烧反应,故都是放热反应,所有△H1和△H2均为负值,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密切关系。A中,由于从气态水到液态水会放热,所以生成液态水比生成气态水放出热量多,又因为放热△H为负值,放热越多△H越小,故△H1>△H2;B中,由于从固态硫到气态硫要吸热,所以气态硫燃烧放出的热量比固态硫燃烧放出的热量多,即△H1<△H2;C中,生成CO放热,因为氧气过量会与CO反应又放出热量,所以△H1>△H2;D中,△H1=2△H2,因为△H1和△H2均为负值,所以△H1<△H2。
答案:AC
[感悟]比较△H大小时,一要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二要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三要注意放热反应的反应热△H<0,放热越多,│△H│越大,△H越小。
例4.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
①Sn(s、白)+2HCl(aq)=SnCl2(aq)+H2(g);△H1
②Sn(s、灰)+2HCl(aq)=SnCl2(aq)+H2(g);△H2
③Sn(s、灰) Sn(s、白);△H3=+2.1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1>△H2
B.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解析:②-①可得③,△H2-△H1>0,故△H2>△H1 ,A错,根据③,在常温下,灰锡会向白锡转化故常温下以白锡状态存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B、C错,当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转化为灰锡,灰锡以粉末状存在,故会自行毁坏。
答案:D
[感悟]利用盖斯定律可快速、简便地判断△H1、△H2的大小,记住:热化学方程式之间的计算中,盖斯定律大有用途。
例5.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Δ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
①C(s)+O2(g)====CO2(g);ΔH1 C(s)+ O2(g)====CO(g);ΔH2
②S(s)+O2(g)====SO2(g);ΔH3 S(g)+O2(g)====SO2(g);ΔH4
③H2(g)+ 2O2(g)====H2O(l);ΔH5 2H2(g)+O2(g)====2H2O(l);ΔH6
④CaCO3(s)====CaO(s)+CO2(g);ΔH7 CaO(s)+H2O(l)====Ca(OH)2(s);ΔH8
A.① B.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碳与氧气反应放热,即ΔH1<0,ΔH2<0,CO再与O2作用时又放热,所以ΔH1<ΔH2;等量的固态硫变为气态硫蒸气时吸收热量,故在与O2作用产生同样多的SO2时,气态硫放出的热量多,即ΔH3>ΔH4;发生同样的燃烧反应,物质的量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故ΔH5>ΔH6;碳酸钙分解吸收热量,ΔH7>0,CaO与H2O反应放出热量,ΔH8<0,显然ΔH7>ΔH8。故本题答案为C。
答案:C
例6.已知反应:①101 kPa时,2C(s)+O2(g)====2CO(g);ΔH=-221 kJ?mol-1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ΔH=-57.3 kJ?mol-1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1
B.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1
C.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1
D.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57.3 kJ热量
解析:1 mol C不完全燃烧生成CO放出热量 =110.5 kJ,1 mol C完全燃烧生成CO2放出热量大于110.5 kJ,即C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1;反应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1;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1;醋酸是弱酸,与NaOH溶液中和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
答案:A
例7.25 ℃、101 kPa下,碳、氢气、甲烷和葡萄糖的燃烧热依次是393.5 kJ?mol-1、285.8 kJ?mol-1、890.3 kJ?mol-1、2 800 kJ?mol-1,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C(s)+ O2(g)====CO(g);ΔH=-393.5 kJ?mol-1
B.2H2(g)+O2(g)====2H2O(g);ΔH=+571.6 kJ?mol-1
C.CH4(g)+2O2(g)====CO2(g)+2H2O(g);ΔH=-890.3 kJ?mol-1
D. C6H12O6(s)+3O2(g)====3CO2(g)+3H2O(l);ΔH=-1 400 kJ?mol-1
解析:燃烧热是指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对C而言稳定的氧化物指CO2(g)、对H而言稳定的氧化物指H2O(l)。所以A、B、C错误,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例8.已知充分燃烧ag乙炔气体时生成1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kJ,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C2H2(g)+5O2(g)=4CO2(g)+2H2O(l);ΔH=-4b kJ?mol 1l
B.C2H2(g)+5/2O2(g)=2CO2(g)+ H2O(l);ΔH=2b kJ?mol 1
C.2C2H2(g)+5O2(g)=4CO2(g)+2H2O(l);ΔH=-2b kJ?mol 1
D.2C2H2(g)+5O2(g)=4CO2(g)+2H2O(l);ΔH=b kJ?mol 1
解析:乙炔燃烧是放热反应,△H为负值,通过定性判断,排除B、D,生成1摩尔CO2,放热b kJ,故生成4摩尔CO2放热4b kJ。
答案:A
[感悟]此题考察的是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注意吸放热与ΔH正负的关系,数值与物质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物质的状态。
例9.CH3 CH3→CH2=CH2+H2;有关化学键的键能如下。
化学键C-HC=CC-CH-H
键能(kJ?mol 1)414.4615.3347.4435.3
试计算该反应的反应热
解析:ΔH =[6E(C-H)+E(C-C)]-[E(C=C)+4E(C-H)+E(H-H)]=(6×414.4+347.4) kJ?mol 1-(615.3+4×414.4+435.3) kJ?mol 1=+125.6 kJ?mol 1
这表明,上述反应是吸热的,吸收的热量为125.6 kJ?mol 1。
答案:ΔH ==+125.6 kJ?mol 1。
[感悟]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 生成物键能总和。为方便记忆,可作如下理解:断裂旧化学键需吸热(用+号表示),形成新化学键则放热(用-号表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于反应物和生成物键能的代数和,即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 生成物键能总和)。
例10.在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反应中,若断裂1mol H - H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裂1mol Cl- Cl键要吸收243KJ的能量,断裂1molH Cl键要吸收432KJ的能量,则在氯气中充分燃烧1mol H2 的能量变化是 。
解析: 在氯气中充分燃烧1mol H2 时,要先破坏1mol的H H键和1mol的Cl Cl键,此过程是需要吸收679kJ的能量;在氯气中充分燃烧1mol H2 时会形成2molH Cl,放出864KJ的能量,吸收和放出能量相抵,仍会放出185KJ的能量。
答案:185kJ
例11.将0.3mol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kJ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又已知:H2O(g)=H2O(l);△H2=-44.0 kJ?mol 1,则11.2L(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__kJ。
解析:0.3mol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649.5kJ热量,则1mol乙硼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mol×649.5kJ/0.3mol=2165kJ,因此乙硼烷燃烧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B2H6(g)+3O2=B2O3(s)+3H2O(l);△H=-2165 kJ?mol 1。由于1mol水汽化需吸热44kJ,则3mol液态水全部汽化应吸热:3mol×44 kJ?mol 1=132kJ,所以1mol乙硼烷完全燃烧产生气态水时放热:2165kJ-132kJ=2033kJ,则11.2L(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产生气态水放出热量是:0.5mol×2033 kJ?mol 1=1016.5kJ。
答案:B2H6(g)+3O2=B2O3(s)+3H2O(l);△H=-2165 kJ?mol 1,1016.5kJ
例12.10 g硫磺在 O2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SO2,放出的热量能使 500 g H2O温度由18℃升至62.4℃,则硫磺的燃烧热为,热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既要掌握燃烧热的概念,又要理解通过实验测定的方法:先测得一定质量溶液前后的温度变化(通过量热器),然后应用公式Q = m?C(t2-t2)计算。
答案:10 g硫磺燃烧共放出热量为:
=500 g × 4.18 × 10-3kJ/(g?C)-1×(62.4-18)C = 92.8 kJ,则lmol(32g)硫磺燃烧放热为 =-297 kJ?mol-1,硫磺的燃烧热为297 kJ?mol-1,热化学方程式为:S(s) + O2(g) = SO2(g);△H=-297 kJ?mol-1
例13.实验室用50 mL 0.50 mol?L-1盐酸、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和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测定中和热的实验,得到表中的数据:
实验次数起始温度t1/℃终止温度t2/℃
盐酸NaOH溶液
120.220.323.7
220.320.523.8
321.521.624.9
试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时用环形玻璃棒搅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用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棒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数据处理,t2-t1=3.4 ℃。则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ΔH=_________〔盐酸和NaOH溶液的密度按1 g?cm-3计算,反应后混合溶液的比热容(c)按4.18 J?(g?℃)-1计算〕。
(3)若将NaOH溶液改为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氨水,测得中和热为ΔH1,则ΔH1与ΔH的关系为:ΔH1_________ΔH(填“<”“>”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对于本实验,让氢氧化钠和盐酸尽可能地完全反应是减小误差的一个方面,所以实验时用环形玻璃棒上下搅动,以防将温度计损坏。做好保温工作是减小误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所以选用玻璃棒,而不用铜丝。
(2)ΔH=-[100 g×4.18×10-3kJ?( g?℃)-1×3.4 ℃]÷0.025 mol=-56.8 kJ?mol-1
(3)因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吸热的,将NaOH溶液改为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氨水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少,所以ΔH1>ΔH。
答案:(1)上下搅动(或轻轻搅动) Cu传热快,防止热量损失
(2)-56.8 kJ?mol-1
(3)> NH3?H2O 电离吸热
【专题训练与高考预测】
1.知(1)H2(g)+ O2(g)=H2O(g);△H1=akJ/mol,(2)2H2(g)+O2(g)=2H2O(g);△H2=bkJ/mol
(3)H2(g)+ O2(g)=H2O(l);△H3=ckJ/mol,(4)2H2(g)+O2(g)=2H2O(l);△H4=dkJ/mol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a
C.2a=b<0D.2c=d>0
2.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可表示如下:
H+(aq)+OH-(aq)=H2O(l);△H=-57.3kJ/mol
向1L1mol/L的NaOH(aq)中加入:①稀醋酸②浓硫酸③稀硝酸
恰好完全反应时的反应热为△H1、△H2、△H3,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 )
A.△H1>△H2>△H3B.△H2>△H3>△H1
C.△H1=△H2=△H3D.△H1>△H3>△H2
3.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
反应原理是
①CH3OH(g)+H2O(g)=CO2(g)+3H2(g); △H= + 49.0 kJ?mol-1
②CH3OH(g)+1/2O2(g)=CO2(g)+2H2(g);△H=-192.9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CH3OH的燃烧热为192.9 kJ?mol-1
B.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C.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根据②推知反应: CH3OH(l)+1/2O2(g)=CO2(g)+2H2(g)的△H>-192.9kJ?mol-1
4.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及其叙述正确的是 ( )
A.氢气的燃烧热为285.5kJ/mo1,则水电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H2O(1) =2H2(g)+O2(g) ;△H=+285.5KJ/mo1
B.1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1)时放出890kJ热量,它的热化学方程式为1/2CH4(g)+O2(g)= 1/2CO2(g)+H2O(1);△H=-445kJ/mol
C.已知2C(s)+O2(g)=2CO(g);△H=-221kJ?mol-1,则C的燃烧热为110.5kJ/mo1
D.HF与NaOH溶液反应:H+(aq)+OH (aq)=H2O(1);△H= 一57.3kJ/mol
5.对于反应C2H4(g)→C2H2(g)十H2(g),2CH4(g)→C2H4(g)+2H2(g)当升高温度时都向右移动①C(s)+2H2(g)→CH4(g);△H1 ②2C(s)+ H2(g)→C2H2(g);△H2 ③2C(s)+2H2(g)→C2H4 (g);△H3。判定①②③中的△H1,△H2,△H3大小顺序是 ( )
A.△H1>△H2>△H3 B.△H2>△H3>2△H1
C.△H2>△H1>△H3 D.△H3>△H2>2△Hl
6.已知25℃,101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C(石墨)+O2(g)=CO2(g);△H=-393.51kJ/mol,C(金刚石)+O2(g)=CO2(g);△H=-395.41kJ/mol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B.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C.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7.N2H2是一种高效清洁的火箭燃料。0.25 mol N2H2(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出133.5 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N2H2(g)+O2(g)====N2(g)+2H2O(g);ΔH=+133.5 kJ?mol-1
B.N2H2(g)+O2(g)====N2(g)+2H2O(g);ΔH=-133.5 kJ?mol-1
C.N2H2(g)+O2(g)====N2(g)+2H2O(g);ΔH=+534 kJ?mol-1
D.N2H2(g)+O2(g)====N2(g)+2H2O(g);ΔH=-534 kJ?mol-1
8.燃烧1 g乙炔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热量50 kJ,则这一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A.2C2H2(g)+5O2(g)====4CO2(g)+2H2O(l);ΔH=+50 kJ?mol-1
B.C2H2(g)+5/2O2(g)====2CO2(g)+H2O;ΔH=-1 300 kJ
C.2C2H2+5O2====4CO2+2H2O;ΔH=-2 600 kJ
D.2C2H2(g)+5O2(g)====4CO2(g)+2H2O(l);ΔH=-2 600 kJ?mol-1
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热化学方程式2H2(g)+O2(g)====H2O(l);ΔH=-571.6 kJ?mol-1中ΔH表示H2的燃烧热
B.分子晶体的熔点、沸点随共价键增强而升高
C.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D.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一定与上一周期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10.0.3 mol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O2中燃烧,生成固态B2O3和液态H2O,放出649.5 kJ的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B2H6(g)+3O2(g)====B2O3(s)+3H2O(l);ΔH=+2 165 kJ?mol-1
B.B2H6(g)+3O2(g)====B2O3(s)+3H2O(l);ΔH=-2 165 kJ?mol-1
C.B2H6+3O2====B2O3+3H2O;ΔH=-2 165 kJ?mol-1
D.B2H6(g)+O2(g)====B2O3(s)+H2O(g);ΔH=-2 165 kJ?mol-1
11.可逆反应aA(s)+bB(g) cC(g)+dD(g);ΔH=Q,在反应过程中,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某物质在混合物中的含量与温度(T)、压强(p)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图分析,以下正确的是( )
A.T1>T2,Q>0 B.T2>T1,Q<0
C.p1>p2,a+b=c+d D.p1
A.NaOH(aq)+HCl(aq)====NaCl(aq)+H2O(l);ΔH1
B.NaOH(aq)+ H2SO4(aq)==== Na2SO4(aq)+H2O(l);ΔH2
C.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l);ΔH3
D.NaOH(aq)+ H2SO4(浓)==== Na2SO4(aq)+H2O(l);ΔH4
13.一定条件下,充分燃烧一定量的丁烷 (Q>0),经测定完全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需消耗5 mol?L-1的KOH溶液100 mL,恰好生成正盐。则此条件下反应C4H10(g)+13/2O2(g)====4CO2(g)+5H2O(g)的ΔH为( )
A.+8Q kJ?mol-1 B.+16Q kJ?mol-1
C.-8Q kJ?mol-1 D.-16Q kJ?mol-1
14.分析右面的能量变化示意图,确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2A(g)+B(g)====2C(g);ΔH<0 B.2A(g)+B(g)====2C(g);ΔH>0
C.2A+B====2C;ΔH<0 D.2C====2A+B;ΔH<0
15.下列选项中说明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 )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 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乙醇是一种再生能源 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其方程式可表示为:2NH4ClO4 N2↑+4H2O+Cl2↑+2O2↑;ΔH<0。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C.反应从能量变化上说,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D.在反应中高氯酸铵只起氧化剂作用
17.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的键能是形成(或拆开)1 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已知白磷(P4)和P4O6的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现提供以下化学键的键能:P P 198 kJ?mol-1、P-O 360 kJ?mol-1、氧气分子内氧原子间的键能为498 kJ?mol-1,则P4+3O2====P4O6的反应热ΔH为( )
A.+1 638 kJ?mol-1 B.-1 638 kJ?mol-1
C.-126 kJ?mol-1 D.+126 kJ?mol-1
18.液化气的主要成分是丁烷,当10g丁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为500kJ,写出丁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丁烷的燃烧热为 kJ /mol。已知1mol液态水汽化时需要吸收44kJ的热量,则C4H10(g)+13/2O2(g)=== 4CO2(g)+5H2O(g);△H== kJ /mol。
19.1918年,Lewis提出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反应物分子间的相互碰撞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反应,只有少数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能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称之为有效碰撞。
⑴ 图I是HI分解反应中HI分子之间的几种碰撞示意图,其中属于有效碰撞的是 (选填“A”、“B”或“C”);
⑵20世纪30年代,Eyring和Pelzer在碰撞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中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
图Ⅱ是NO2和CO反应生成CO2和NO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写出NO2和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⑶ 过渡态理论认为,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的原因是改变了反应的途径,对大多数反应而言主要是通过改变过渡态而导致有效碰撞所需要的能量发生变化。请在图Ⅱ中作出NO2和CO反应时使用催化剂而使反应速率加快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20.由金红石(TiO2)制取单质Ti,涉及到的步骤为:
已知:① C(s) + O2(g) == CO2(g); △H = -393.5 kJ?mol-1
② 2CO(g) + O2(g) == 2CO2(g); △H = -566 kJ?mol-1
③ TiO2(s) + 2Cl2(g) == TiCl4(s) + O2(g); △H = +141 kJ?mol-1
(1)则TiO2(s) + 2Cl2(g) + 2C(s)== TiCl4(s) + 2CO(g) 的△H = 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TiCl4 + 2Mg == 2MgCl2 + Ti 在Ar气氛中进行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21.观察图a和图b,根据盖斯定律,写出△H1、△H2、△H3、△H4、△H5和△H6的关系。
图a: ;图b: 。
22.1 mol气态钠离子和1 mol气态氯离子结合生成1 mol氯化钠晶体释放出的热能为氯化钠晶体的晶格能。
(1)下列热化学方程中,能直接表示出氯化钠晶体格能的是 。
A.Na+(g) + Cl-(g) → NaCl(s); △Q
B.Na(s) + 12Cl2(g) → NaCl(s);△Q1
C.Na(s) → Na(g); △Q2
D.Na(g)-e-→ Na+(g); △Q3
E.12Cl2(g) → Cl(g);△Q4
F.Cl(g) + e-→ Cl-(g);△Q5
(2)写出△Q1与△Q、△Q2、△Q3、△Q4、△Q5之间的关系式 。
23.已知:在热力学标准态(298 K、1.01×105 Pa)下,由稳定的单质发生反应生成1 mol化合物的反应热叫该化合物的生成热(ΔH)。下图为氧族元素氢化物a、b、c、d的生成热数据示意图。试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氧族元素中含有18e-的两种氢化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归纳: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与氢化物的反应热ΔH的关系__________。
(3)写出硒化氢在热力学标准态下,发生分解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比较△H的大小要把数值和符号“+、-”看作一个整体来比较,还要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及化学计量数的倍数关系。比较中和热大小,还要考虑电解质的浓度及强弱。氢气燃烧是放热反应,△H<0,所以B、D项错误。A项是比较a、c的大小,(1)中水为气态,(3)中水中液态,反应(3)放出热量多于反应(1)放出热量,故△H1>△H3,即a>c,A项不正确。C项比较a、b的大小,反应(1)(2)中物质的聚集状态相同,反应(2)中计量数是反应(1)中的2倍。所以△H2=2△H1,即2a=b C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等物质的量的NaOH与稀醋酸、浓硫酸、稀硝酸恰好反应生成等物质的量的水,若不考虑物质的溶解热和弱电解质电离吸热,应放出相同的热量。但在实际反应中,浓H2SO4溶于水时放热,其放出的总热量增多,醋酸是弱酸,随反应进行。醋酸继续电离,电离要吸热,故中和时放热较少。此题问的是反应热的关系,反应放热越多其△H值越小,D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根据燃烧热概念,CH3OH的燃烧热应是1molCH3OH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l),A错误;反应①为吸热反应,生产物的能量高于反应物的能量,B错误;反应①吸热、反应②为放热,但都可产生氢气,C错误。
4.答案:B
解析:燃烧热规定1mol可燃物,A错误;1moI甲烷完全燃烧时放出890kJ,则1/2CH4放热445kJ,B正确;C(s)未完全燃烧,其反应热不是燃烧热,C错误;HF为弱酸,电离时须吸热,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mol,D错误。
5.答案:B
解析:因反应C2H4(g)→C2H2(g)十H2(g)和2CH4(g)→C2H4(g)+2H2(g)的共性物质是C2H4(g),故以反应③为基础,即都先生成C2H4(g),再分别转化为CH4(g)和 C2H2(g);由题意可知,C2H4(g)→C2H2(g)吸热,C2H4(g) →2CH4(g)放热,故△H1,△H2,△H3大小顺序是:△H2>△H3>2△H1。
6.答案:A
解析:依据盖斯定律,热化学方程式可以进行加减运算,△H也可以,但要注意运算中△H本身带着“+、-”
由第二个反应得CO2(g)=C(金刚石)+O2(g);△H=+395.41kJ/mol,然后与题目上第一个反应相加得C(石墨)=C(金刚石);△H=+1.9kJ/mol,因为△H>0,所以由石墨制备金刚石的过程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能量低,故A项正确。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简单计算。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放热用“-”号,-133.5×4 kJ?mol-1=-534 kJ?mol-1。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简单计算。热化学方程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反应热单位是kJ?mol-1,B和C均错。
2 mol C2H2燃烧放出的热量为-2×26×50 kJ?mol-1=-2 600 kJ?mol-1。
9.答案:C
解析:A中1 mol H2完全燃烧的反应热表示H2的燃烧热。B中分子晶体的熔沸点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与共价键强弱无关。D项如:简单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应与本周期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应注意的问题及简单计算。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的化学方程式的区别。二者均要配平。
11.答案:B
解析:据图中所给斜率分析可知:T1
解析:A、B反应放出的热均为中和热。C项由于醋酸为弱酸,其电离过程吸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中和热。D项浓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时放出热量,总热量大于中和热。
13.答案:D
解析:由题给条件得:KOH的物质的量为5 mol?L-1×0.1 L=0.5 mol,与其正好反应生成正盐K2CO3的CO2的物质的量为0.25 mol,消耗0.25/4 mol C4H10,放出热量为Q kJ。由方程式可知:1 mol C4H10放出热量为16Q kJ,所以ΔH为-16Q kJ?mol-1(放热反应用“-”表示)。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吸热、放热的原因及表示。若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为“-”或“ΔH<0”;反之为吸热反应。由图知E(2A+B)>E(2C),该反应2 A(g)+B(g)====2C(g)为放热反应(ΔH<0),A正确、B错误。又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注明物质状态,故C、D错误。
15.答案:D
解析:有机物燃烧时都发生氧化反应,并不是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
16.答案:D
解析:在2NH4ClO4 N2↑+4H2O+Cl2↑+2O2↑;ΔH<0中,高氯酸铵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利用键能进行反应热的计算。由磷(P4)分子结构,知其中含有6个P P键,P4O6中含12个P O,则P4+3O2====P4O6的反应热ΔH=E(反应物)-E(生成物)=198 kJ?mol-1×6 mol+498 kJ?mol-1×3 mol1-360 kJ?mol-1×12 mol=-1 638 kJ,B正确。
18.答案:C4H10(g)+13/2O2(g)=4CO2(g)+5H2O(l); ΔH= -2900 kJ?mol-1 ;丁烷的燃烧热为2900 kJ /mol; -2680。
解析:当10g丁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500kJ,则1mol丁烷(58g)完全燃烧时放热2900 kJ,由此可写出热化学方程式:C4H10(g)+13/2O2(g)=4CO2(g)+5H2O(l);ΔH= -2900 kJ /mol;进而判断出丁烷的燃烧热为2900 kJ /mol;由题意:H2O(l)=H2O(g);ΔH=+44kJ/mol,即5H2O(l)=5H2O(g);ΔH=+220kJ/mol,与C4H10(g)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即可求出C4H10(g)+13/2O2(g)=== 4CO2(g)+5H2O(g);△H=-2680 kJ /mol。
19.答案:⑴ C;
⑵ NO2(g)+CO(g)=CO2(g)+NO(g);ΔH=-234kJ?mol-1 ;
⑶ (见右图)
解析:⑴碰撞是否有效,关键看有无新物
质生成,由图I可知,只有C发生的碰撞
生成了H2和I2,为有效碰撞。
⑵ΔH=E(生成物-)E(反应物),与反
应过程无关,图Ⅱ中虽没有给出E(生成物)
和E(反应物)的数值,但其差值可通过E1、
E2计算出,即ΔH=-(E2-E1)。
⑶由题意知:使用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主要
是通过改变过渡态的能量,使有效碰撞容易
发生,实际上是降低了过渡态的能量,应注意的是使用催化剂并未改变反应物、生成物的能量。
20.答案:(1)△H= 80 kJ?mol-1;(2)防止高温下Mg(Ti)与空气中的O2(CO2、N2)反应。
解析:可以将上述三个反应按一定方式合并,①×2 ②+③,就得到所需要的反应,反应热也为①×2 ②+③。计算时通过判断物质种类与反应及系数的关系,找出计算方法,反应热的符号和倍数关系是易出错的问题,要特别注意。
21.答案:图a,△H1+△H2+△H3+△H4+△H5+△H6=0;图b,
△H6=△H1+△H2+△H3+△H4+△H5。
解析:应用盖斯定律,抓住起点和终点即可列式。图a起点可看作是A,终点也是A,总结果是A→A,即△H=△H1+△H2+△H3+△H4+△H5+△H6=0;图b,起点是A,终点也是F,即△H6=△H1+△H2+△H3+△H4+△H5。
22.答案:(1)A; (2)ΔQ1 = ΔQ+ΔQ2+ΔQ3+ΔQ4+ΔQ5 。
解析:(1)根据“1 mol气态钠离子和1 mol气态氯离子结合生成1 mol氯化钠晶体释放出的热能为氯化钠晶体的晶格能”, Na+(g) + Cl-(g) → NaCl(s)中的反应热△Q就能直接表示出氯化钠晶体格能;
(2) Na(s)+ 12Cl2(g) → NaCl(s)可以看作是由以下几个过程组成:
Na(s) → Na(g)→ Na+(g),12Cl2(g) → Cl(g)→ Cl-(g),Na+(g) + Cl-(g) → NaCl(s)。根据“盖斯定律”, ΔQ1=ΔQ+ΔQ2+ΔQ3+ΔQ4+ΔQ5。
23.答案:(1)
(2)非金属元素氢化物越稳定,ΔH越小,反之亦然
(3)H2Se(g)====Se(s)+H2(g);ΔH=-81 kJ?mol-1
解析:本题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结合所给信息考查反应热与物质稳定性的关系。
一般来说: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换言之,相同状况下,生成一定量的某物质放出的热量越多,物质越稳定。所以,ΔH越小,非金属元素氢化物越稳定。a、b、c、d对应的氢化物分别为:碲化氢、硒化氢、硫化氢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