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章之前学生学习了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金属矿物并对溶液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基本化学知识,具备了一些化学技能。在此基础上,第七章仍延续了前几章的特点,从与生活相关的、大家熟悉的物质出发,内容分“活动与探究”和“交流和讨论”对酸、碱、盐的知识进行了弹性处理,让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把握分寸,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从知识体系角度看,本章是全书中内容较系统化的一章,它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梳理、归纳,又是化学知识的延续、发展、深化。要求学生对单质、化合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有大致了解,理解掌握典型的酸、碱、盐的性质及运用,使学生在基本实验技能,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
二、本章结构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学习呈酸性的一类物质――酸,掌握常见酸的性质,初步认识酸的性质与氢离子的关系。
3、学习呈碱性的一类物质――碱,掌握常见碱的性质,初步认识碱的性质与氢氧根离子的关系。
4、学习中和反应,在认识中和反应的产物时,进一步认识酸与氢离子,碱与氢氧根的关系和初步认识盐,然后学习盐的性质。
5、学习酸、碱、盐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使用方法。
三、本章的重点难点
第一节
重点:溶液酸碱性、酸碱度的判断和测定。
难点: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第二节
重点:常见酸(硫酸、盐酸)、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判断。
难点:从溶液的角度理解“为什么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为什么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重点:认识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反应中的酸碱性变化和热量变化。探究金属活动顺序并能对简单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难点:中和反应中酸碱性的变化,设计实验探究金属活动顺序。
第四节
重点:铵态氮肥的检验。酸、碱、盐的正确使用。
难点:铵态氮肥的检验。
【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第一节 溶液的酸碱性 2 课时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3 课时
第三节 酸和碱的反应 3 课时
第四节 酸、碱、盐的应用 2 课时
整理与归纳 1 课时
测试 1 课时
二、教学设想与建议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本章虽然减低了难度,但仍然是初三化学中最难的一章。这一节从生活常识引入,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课堂、课外动手实验的积极性。让本节成为第七章学习的良好开端,继续保持学化学的热情。
1、建议在上本节课之前简单预习,鼓励学生收集一些家中的液体(例如:饮料、洗发水等)或周围能收集到的河水等并带进实验室,指导学生把实验内容列成表格。在实验室里把教师准备好的包括自带的液体测试结果填入表格。
2、交流实验结果,归纳出指示剂变色情况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结果可列表如下
石蕊试液酚酞试液蓝色石蕊试纸红色石蕊试纸pH
中性溶液紫色无色7
酸性溶液红色无色红色<7 pH越小 酸性越强
碱性溶液蓝色红色蓝色>7pH越大碱性越强
3、课后可指导学生用富含色素的物质(如红椰菜的菜汁)测试家中液体并记录色素变化的颜色,有明显变化的可带到课堂上表演。
4、学习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时,可鼓励学生查找有关人的体液pH的正常范围以及非正常范围引起的疾病和酸雨的危害及测定,把收集到的内容在课堂上交流汇报,教师再加以补充。这些内容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1、在这部分中酸、碱、盐都出现了,但没有提出酸和碱的概念,直接提出盐酸、硫酸、硝酸、醋酸是重要的酸,再通过实验体现物理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同时学会利用探究归纳。在“交流与讨论”中结合溶液导电性的实验对“酸的水溶液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作出解释,即酸溶于水后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决定了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对碱的水溶液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作出解释:碱溶于水后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决定了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2、第五章学生已经学过稀硫酸与金属的反应,在这基础上“活动性较强的金属+稀硫酸(盐酸)→盐+氢气”这条性质基本上可通过学生实验,小组交流,自己书写方程式的形式归纳出来。有了归纳该条性质的经验,另一条“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盐+水”也就较容易归纳出来了。
3、学习常见的碱时,学生已了解了一些有关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从上节盐酸、硫酸的学习中有了相似结构会有相似性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再经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形式归纳出常见的碱的性质。
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可设计一个趣味实验,用烧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上面放一个剥了壳的熟鸡蛋,然后往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鸡蛋会较快地进入瓶中。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围绕这个实验并联系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教师可设计许多问题。这个较难的化学反应会变得容易被学生接受。
5、本节课后的知识拓展“烧碱与蛋白质、油脂的作用”建议可放在课堂上做。制作叶脉书签的实验可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
第三节 酸与碱的反应
1、在学习了酸与碱的性质后很自然的就引出一个问题“把酸与碱放在一起,它们的性质会有什么变化”,通过学习中和反应,从生成物水的角度再进一步理解酸与氢离子,碱与氢氧根离子的关系,学习中和反应过程中酸、碱性的变化和pH的变化。
2、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在接近滴定终点时,强调学生滴加的方法,同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同学蒸发溶液时会有刺鼻的气味”
3、学会设计实验探究判断金属活动顺序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提出问题、猜想、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从实验中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4、“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部分内容还是要学习的,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讲解的深度。
第四节 酸、碱、盐的应用
1、铵根离子的检验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可让学生思考〔实验1〕与〔实验2〕实验操作上的区别,思考“为什么铵盐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需要加热”。
2、酸、碱、盐的用途及化学肥料,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并进行讨论交流,观看录象等形式进行。
【问题讨论】
1、书中未出现酸、碱、盐的定义,这对学生判断酸、碱、盐是否又增加了难度?
2、在第二节的活动与探究中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但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讨论盐酸、硫酸还有硝酸的共性,其中跨度太大,教师补充的内容要达到的深度难以把握。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章之前学生学习了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金属矿物并对溶液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基本化学知识,具备了一些化学技能。在此基础上,第七章仍延续了前几章的特点,从与生活相关的、大家熟悉的物质出发,内容分“活动与探究”和“交流和讨论”对酸、碱、盐的知识进行了弹性处理,让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把握分寸,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从知识体系角度看,本章是全书中内容较系统化的一章,它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梳理、归纳,又是化学知识的延续、发展、深化。要求学生对单质、化合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有大致了解,理解掌握典型的酸、碱、盐的性质及运用,使学生在基本实验技能,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
二、本章结构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学习呈酸性的一类物质――酸,掌握常见酸的性质,初步认识酸的性质与氢离子的关系。
3、学习呈碱性的一类物质――碱,掌握常见碱的性质,初步认识碱的性质与氢氧根离子的关系。
4、学习中和反应,在认识中和反应的产物时,进一步认识酸与氢离子,碱与氢氧根的关系和初步认识盐,然后学习盐的性质。
5、学习酸、碱、盐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使用方法。
三、本章的重点难点
第一节
重点:溶液酸碱性、酸碱度的判断和测定。
难点: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第二节
重点:常见酸(硫酸、盐酸)、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判断。
难点:从溶液的角度理解“为什么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为什么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重点:认识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反应中的酸碱性变化和热量变化。探究金属活动顺序并能对简单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难点:中和反应中酸碱性的变化,设计实验探究金属活动顺序。
第四节
重点:铵态氮肥的检验。酸、碱、盐的正确使用。
难点:铵态氮肥的检验。
【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第一节 溶液的酸碱性 2 课时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3 课时
第三节 酸和碱的反应 3 课时
第四节 酸、碱、盐的应用 2 课时
整理与归纳 1 课时
测试 1 课时
二、教学设想与建议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本章虽然减低了难度,但仍然是初三化学中最难的一章。这一节从生活常识引入,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课堂、课外动手实验的积极性。让本节成为第七章学习的良好开端,继续保持学化学的热情。
1、建议在上本节课之前简单预习,鼓励学生收集一些家中的液体(例如:饮料、洗发水等)或周围能收集到的河水等并带进实验室,指导学生把实验内容列成表格。在实验室里把教师准备好的包括自带的液体测试结果填入表格。
2、交流实验结果,归纳出指示剂变色情况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结果可列表如下
石蕊试液酚酞试液蓝色石蕊试纸红色石蕊试纸pH
中性溶液紫色无色7
酸性溶液红色无色红色<7 pH越小 酸性越强
碱性溶液蓝色红色蓝色>7pH越大碱性越强
3、课后可指导学生用富含色素的物质(如红椰菜的菜汁)测试家中液体并记录色素变化的颜色,有明显变化的可带到课堂上表演。
4、学习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时,可鼓励学生查找有关人的体液pH的正常范围以及非正常范围引起的疾病和酸雨的危害及测定,把收集到的内容在课堂上交流汇报,教师再加以补充。这些内容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1、在这部分中酸、碱、盐都出现了,但没有提出酸和碱的概念,直接提出盐酸、硫酸、硝酸、醋酸是重要的酸,再通过实验体现物理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同时学会利用探究归纳。在“交流与讨论”中结合溶液导电性的实验对“酸的水溶液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作出解释,即酸溶于水后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决定了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对碱的水溶液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作出解释:碱溶于水后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决定了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2、第五章学生已经学过稀硫酸与金属的反应,在这基础上“活动性较强的金属+稀硫酸(盐酸)→盐+氢气”这条性质基本上可通过学生实验,小组交流,自己书写方程式的形式归纳出来。有了归纳该条性质的经验,另一条“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盐+水”也就较容易归纳出来了。
3、学习常见的碱时,学生已了解了一些有关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从上节盐酸、硫酸的学习中有了相似结构会有相似性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再经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形式归纳出常见的碱的性质。
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可设计一个趣味实验,用烧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上面放一个剥了壳的熟鸡蛋,然后往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鸡蛋会较快地进入瓶中。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围绕这个实验并联系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教师可设计许多问题。这个较难的化学反应会变得容易被学生接受。
5、本节课后的知识拓展“烧碱与蛋白质、油脂的作用”建议可放在课堂上做。制作叶脉书签的实验可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
第三节 酸与碱的反应
1、在学习了酸与碱的性质后很自然的就引出一个问题“把酸与碱放在一起,它们的性质会有什么变化”,通过学习中和反应,从生成物水的角度再进一步理解酸与氢离子,碱与氢氧根离子的关系,学习中和反应过程中酸、碱性的变化和pH的变化。
2、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在接近滴定终点时,强调学生滴加的方法,同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同学蒸发溶液时会有刺鼻的气味”
3、学会设计实验探究判断金属活动顺序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提出问题、猜想、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从实验中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4、“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部分内容还是要学习的,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讲解的深度。
第四节 酸、碱、盐的应用
1、铵根离子的检验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可让学生思考〔实验1〕与〔实验2〕实验操作上的区别,思考“为什么铵盐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需要加热”。
2、酸、碱、盐的用途及化学肥料,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并进行讨论交流,观看录象等形式进行。
【问题讨论】
1、书中未出现酸、碱、盐的定义,这对学生判断酸、碱、盐是否又增加了难度?
2、在第二节的活动与探究中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但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讨论盐酸、硫酸还有硝酸的共性,其中跨度太大,教师补充的内容要达到的深度难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