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历史俄国十月革命总复习教案
考纲要求考情分析考向预测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本讲在近两年高考中的题目不多。2011年高考只有江苏卷、上海卷和海南卷各一个选择题,命题点是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及十月革命的土地政策,以提供新情景材料为主要题型过“冷”并不意味不重要,有时往往“冷”了几年后会突然被重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无疑是考试的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以后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在高考复习中不可忽视
【高频考点1 十月革命 】
高考真题示例1(2010?全国新课程卷)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B
解析:B。此题容易误选A,把粮荒的出现归因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注意材料现象的出现是全国性的,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困境,只有B符合题意。
【教材知识回顾 】
【高频考点2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高考真题示例2(2011?海南卷)“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关键信息“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故选D项。
D
【解题技巧指导】
如何做概念型选择题
(1)背景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比如,题干提供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概念,而某选项的阐释却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明显可以排除。
(3)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5)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教材知识回顾 】
c
【高频考点3 斯大林模式 】
高考真题示例3(2011?江苏卷)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D
解析:D。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教材知识回顾 】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开创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道路……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开创的道路说明,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国家掌握全国经济命脉和巩固的工农联盟的条件下,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商品经济是可以建立现代化的大工业和现代农业体系,走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的。
??谭索《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启示》
十月革命的历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4)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哪些认识?
【考查意图】
本题主要通过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来说明艰难性和曲折性,并从中借鉴有益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解题关键】
第(1)问注意材料中的“直接”过渡和“按共产主义原则”就可以准确回答。
第(2)问要抓关键句“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第(3)问要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例子予以说明。
第(4)问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
(1)错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根源:生产关系超过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2)政策:新经济政策。突破: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3)举措: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4)认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制定经济政策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经济政策要适时调整,不能僵化。
B。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比较分析能力。圈地运动是用暴力手段夺取农民土地的过程;
明治维新在经济上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十月革命中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交给农民使用;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即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故选B项。
答案及解析
C。从材料可以看到,这一土地政策出台后,出现了士兵离开军队逃回家的现象,这不利于俄国的作战。
D。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
C。此题是情景再现题,干扰项主要在于D,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发生在剧变前。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可以排除A、B项,而C项也是为D项服务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知D项符合题意。
考纲要求考情分析考向预测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本讲在近两年高考中的题目不多。2011年高考只有江苏卷、上海卷和海南卷各一个选择题,命题点是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及十月革命的土地政策,以提供新情景材料为主要题型过“冷”并不意味不重要,有时往往“冷”了几年后会突然被重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无疑是考试的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以后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在高考复习中不可忽视
【高频考点1 十月革命 】
高考真题示例1(2010?全国新课程卷)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B
解析:B。此题容易误选A,把粮荒的出现归因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注意材料现象的出现是全国性的,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困境,只有B符合题意。
【教材知识回顾 】
【高频考点2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高考真题示例2(2011?海南卷)“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关键信息“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故选D项。
D
【解题技巧指导】
如何做概念型选择题
(1)背景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比如,题干提供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概念,而某选项的阐释却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明显可以排除。
(3)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5)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教材知识回顾 】
c
【高频考点3 斯大林模式 】
高考真题示例3(2011?江苏卷)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D
解析:D。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教材知识回顾 】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开创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道路……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开创的道路说明,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国家掌握全国经济命脉和巩固的工农联盟的条件下,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商品经济是可以建立现代化的大工业和现代农业体系,走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的。
??谭索《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启示》
十月革命的历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4)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哪些认识?
【考查意图】
本题主要通过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来说明艰难性和曲折性,并从中借鉴有益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解题关键】
第(1)问注意材料中的“直接”过渡和“按共产主义原则”就可以准确回答。
第(2)问要抓关键句“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第(3)问要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例子予以说明。
第(4)问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
(1)错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根源:生产关系超过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2)政策:新经济政策。突破: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3)举措: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4)认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制定经济政策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经济政策要适时调整,不能僵化。
B。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比较分析能力。圈地运动是用暴力手段夺取农民土地的过程;
明治维新在经济上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十月革命中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交给农民使用;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即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故选B项。
答案及解析
C。从材料可以看到,这一土地政策出台后,出现了士兵离开军队逃回家的现象,这不利于俄国的作战。
D。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
C。此题是情景再现题,干扰项主要在于D,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发生在剧变前。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可以排除A、B项,而C项也是为D项服务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知D项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