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学派
人物
时代
地位
著作、作品
主要观点或主张
道家
老子
春秋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
主张“无为”;主张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庄子
战国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儒家
孔子
春秋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教育家
《论语》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主张“礼”,即贵贱有序;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注意“因材施教”;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孟子
战国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孟子》
认为“民贵君轻”,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刑杀,主张“政在得民”,宽刑薄赋;
荀子
战国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荀子》
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按自然规律办事。
墨家
墨子
战国
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反对“厚葬”和殉葬;《墨经》中有大量物理学知识。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反对儒家的仁政;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胜过前代;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兵家
孙武
春秋
兵家学派创始人
《孙子兵法》
主张“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孙膑
战国
著名的军事家
《孙膑兵法》
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
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
1、春秋:①、创立:孔子;②、主张(略);③、地位:由于不适应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现实,其虽为显学,仍被冷落,未被统治者采纳; 2、战国:①、发展:孟子、荀子;②、主张(略);③、地位:在当时战国纷争的情况下,靠仁政不能实现统一,儒学被冷落的原因是其政治主张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去甚远;3、秦朝:①、受打击:②、原因:秦朝统一后,为了加强思想上的控制,秦始皇采纳法家思想,打击儒家,尤其是焚书坑儒后,儒家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4、西汉:①、经儒生董仲舒的改造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地位:为封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且为上的统一提供了思想统一方案,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宋代:①、地位巩固:②、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后形成的新儒学――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③、主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存天理,灭人欲”;③、地位:理学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帮而倍受统治者推崇,成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 6、明清:①、八股取士,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②、受到批判:早期启蒙思想家的产生:A、主张:儒学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强调“经世致用”;B、社会地位:由于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专制统治加强,早期启蒙思想家的主张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7、晚清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法道理;8、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袁世凯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而新文化运动的志士们提倡新道德,猛烈抨击儒家传统道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但其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也是错误的;9、“文革”期间:“四人帮”掀起“批林、批孔”运动,歪曲历史,将斗争矛头指向周恩来。10、认识:①、儒家思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我们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②、儒家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过重大作用;但它也是封建统治者控制人们思想、实行愚民政策、阻碍科学发展的工具;③、儒学中的勤政爱民任用唯贤,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④、我国目前提倡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传承中华文明,都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⑤、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道德意识培养的一个主渠道,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大一统思想对于维护社会安定统一和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价值,儒家思想的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和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于当今协调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作用。
三、其他思想主张的发展变迁:
1、道家:①、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及主张(略);②、东晋南朝时期:A、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B、南朝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③、唐朝初年:崇尚道教,皇帝以道教教主老子的后代自居,道教在当时有特殊的地位。
2、法家:①、春秋战国时期:(略);②、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发法为教,发吏为师,使法家思想达到顶峰;③、汉武帝时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法家学说消亡,但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本质是“外儒内法”。 在中国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总是以儒学来文饰政治,以法家主张来支持政治,以道教来调剂政治。
3、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本主义思想:①、表现:A、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刑峻法;B、孔子主张发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C、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D、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E、封建王朝统治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和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②、以上思想主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重要的思想解放潮流:
1、“师夷长技”思想: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继承了抵抗派的思想,主张“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将上述思想付诸实践;
2、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派:①、时间;②、代表人物;③、主张: (2)、康梁维新派:①、时间;②、代表人物;③、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④、理论特点及著作:⑤、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A、时间 B、内容C、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意义;
3、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并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演变成“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获得重大发展。
4、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大力宣传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反对愚昧、专制,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学,从而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解放。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文艺复兴:①、时间:②、实质:它不是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③、核心内容:人文主义;④、基本主张:A、提倡人道,反对神道;B、提倡人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和禁欲主义;C、提倡人的品质、才能、智慧与仪态,反对蒙昧与粗俗;⑤、著名代表人物;⑥、性质:近代欧洲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6、启蒙运动(理性主义):①、时间:②、核心内容:理性主义;③、基本主张:④、著名代表人物(6个)及其著作和主张;⑤、性质:近代欧洲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⑥、意义
五、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果:
1、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
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②、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完整的论述。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③、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八大”以后,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2、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1)、邓小平理论:①、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共十三大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及其基本路线。②、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和新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并形成体系;③、中共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了新的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④、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⑤、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课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纲领,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