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历史教案设计 > 第22课 科学技术(精选2篇)

第22课 科学技术(精选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22课 科学技术(精选2篇)

第22课 科学技术 篇1

  第21课  科学技术(上)

  课程标准:了解“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发展过程及其对世界的深远影响。认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文实验的制作、参观、讨论等活动,亲身体会发明创造的艰辛,认识四大发明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四大发明背后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这些发明对世界发展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 形成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的初步认识。

  [重点难点]

  本课教材讲了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其中重点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及其对世界的重大影响;难点是简明扼要地讲清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经过,深入浅出地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学生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上册历史又已经学习过造纸术。因此,对于四大发明,他们并不陌生,学习起来,困难不大。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学习主要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本,了解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展的大致概况。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讲解,播放相关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我们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吗?”在学生们回答之后,教师说:“四大发明在世界上有口皆碑,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上册历史书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造纸术的有关知识,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四大发明的其余三项: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1、 印刷术:

  教师让学生一边阅读课本126~127页,一边解决下列习题。

  ①印刷术的发明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     印刷术和     印刷术。

  ②印刷术的发明过程:     初年,发明了雕版印刷书;   、   时期雕版印刷术更加成熟,逐渐取代手工抄写,成为古代复制和传播图书的主要形式;       中期,平民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③活字印刷术的优点是什么?

  ④现存有确切日期的早期雕版印刷品是刻印于868年的《     》卷。

  ⑤元代的        不仅创造了木活字印刷,还发明了转轮活字盘。

  在学生阅读完了找出答案后,让他们分小组对答案,然后教师再作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要结合课文有关印刷术的图片,讲解印刷术发明的两大过程。雕版印刷术,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刻印于868年的《金刚经》卷和印刷于明代天启年间的《萝轩变古笺谱》(多媒体展示)。活字印刷术要指导学生观看 “毕像”(多媒体展示),提问学生:毕手里拿着什么,神情如何以及活字印刷的有关情况 。同时教师要讲明白两点:(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是位出身平民的发明家,他的这一重要发明,体现了人民群众杰出的智慧。(2)近代盛行的铅合金活字是德国人谷登堡发明的,较北宋毕的发明晚了400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橡皮泥制作活字,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活字”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指南针

  教师首先要解释指南针是利用磁体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级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南仪器。其发明基于人们对磁体物理性能的认识。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28-129页第二段,了解发明指南针的大致经过及传播:

  ①在   时期,我国用天然磁石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

  ②   时期,人们用磁针制成多种形式的指南针,并且应用于航海。 

  ③约12世纪指南针经      人传到欧洲。

  在学生阅读完课本,解决了上边的习题后,教师再结合 “汉司南”图、“缕悬法指南针”图、“水浮法指南针”图和明代“旱罗盘”图(这个可以用多媒体一一展示),对照说明,仔细讲解,让学生明白指南针的使用原理,并教会学生如何制造指南针。教师要讲明白,用磁铁磨制指南针,在磨的时候要分南极和北极。

  1、 火药

  教师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本129页最后两段――131页,了解火药的发明、应用和传播。

  ① 火药是我国古代    家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发明的。

  ②     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主要是燃烧型的   、                 等。    时期,火药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

  ③ 13世纪,火药传到   地区,14世纪,火药传到   。

  对于课本插图,教师要结合课本小字部分,认真领着学生观看、欣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一下,火药除了应用于军事外,还可以用来干什么。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对世界文明所作的贡献。这可以结合课本“阅读与思考”中培根的一段话和引入马克思的一段话来进行。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中国三大发明的世界意义,他指出:“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

  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的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动力。”  通过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同时鼓励同学们从小就要热爱科学、热爱发明,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动手的良好习惯。

  [作业设计]

  1、 列表整理四大发明的发明经过、传播及作用。

  2、 课后动手用橡皮泥做五个活字,并会制作指南针。

  [板书设计]

  第21课  科学技术(上)

  四大发明 发明经过及传播 作用

  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第22课 科学技术 篇2

  第22课  科学技术(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启光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赵州桥、长城、北京城、故宫。

  2) 通过对《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著作的同异比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3) 通过对赵州桥、长城、北京城和故宫的观察和鉴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审美能力。

  4)通过将本课知识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初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分组对三部科学著作和古代工程建筑进行材料搜集、形成文字,在了解古代科技和建筑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科学发展背后的历史现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以及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直至明代,中国的某些传统科学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成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同时教育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2)李时珍、徐光启和宋应星三位科学家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和他们勤奋钻研、勇于实践、努力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这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3)通过了解徐光启与利马窦的合作成果,认识中外交流对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4)通过分析赵州桥、长城、北京城和故宫这些雄伟壮观的古代工程建筑,使学生领略这些古建筑独特的风格和融入其中的非凡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这些古建筑的情感和审美的观念。

  二、 教学要点:

  1、 重点

  明代三部科学著作的内容及其作者、著名的工程建筑。

  2、 难点

  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科技知识;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指导学生认识、掌握古代科技成就和观赏古代建筑艺术。

  3、 突破重点、难点的措施:

  在学生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设计科学著作、工程建筑两个表格,通过名称、作者、形成朝代、内容、影响等项目总揽全部内容,以便比较、记忆;同时在教师精讲时补充必要的图片、资料、生活经验等,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表格法

  四、 教学设计:

  (一)、学习科学著作

  1、学生阅读《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个框题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资料、查工具书、合作学习等途径填写下表:(投影)

  著作 作

  者 时

  代 主要内容 地位 相同点 不同点

  《本草纲目》   药物学著作   

  《农政全书》    中国传统农学的集大成之作  

  《天工开物》    此书的问世,在古代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教师精讲、学生合作学习:

  1)让学生说出本草、纲、目的含义(查课本、字典)

  2) 联系:《农政全书》是中国传统农学的集大成之作,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著作的作者是我们潍坊市人,这部著作的作者、名称分别是什么?

  3) 解释::天工、开物的含义(天工:大自然造就的资源;开物:开发为物质资料),并根据内容做课本137页“判断”题

  4)从内容、形式、地位等方面引导学生比较三部著作的异同。

  5)讨论:应该向三位科学家学习什么精神?(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实地考察科学方法,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

  6)补充激趣: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的故事,教育学生认识到中外交流对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7) 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

  8)辩论:你认为宋应星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对不对?

  学生甲“宋应星说的不对。只要通过人力和科学技术,什么资源都可以开发就,什么东西都可以制造出来。”学生乙:“宋应星说的对。如果人与自然不协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无法生存。”

  师归纳:宋应星说的对。学生乙说的对。学生甲的话有合理成分,但立论错误。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不协调,意味着人类不能适应环境或破坏了生存环境。

  (二)、学习工程建筑:

  1、 阅读教材134页第一、二段,记忆赵州桥修建的时代、修建者、地位,并简述其建筑特点。

  2、 阅读教材134页第三、四段,并填写下表比较秦、明长城的异同

  朝代 东西起止点不同 抵御的少数民族不同 修建的材料不同 相同点

  秦长城    

  明长城    

  3、欣赏教材134页赵州桥、明长城图,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4、学习北京城和故宫

  提问:北京曾经是中国古代哪三个全国性政权的首都?(元、明、清)

  学生阅读并找出下列问题:北京城的建筑过程,北京城、故宫的建筑特点。

  (三)学生巩固,当堂训练:

  (四)教师小结:本节课是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同学们记住明清时期的三大科技著作和秦长城、明长城以及北京城的有关历史知识。通过学习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 ,曾长期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令中华儿女为之自豪。但是在近代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中华民族落后了,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相信同学们学习了中国历史之后,在为中华民族自豪的同时更能够肩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努力学习,知识报国。

  (五)作业:

  1、列举明清时期三部科技著作及作者。

  2、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写一篇关于北京的介绍文章或用优美的文字描绘课本134页长城的壮丽景象。

  (六)板书设计:

  第22课  科学技术(下)

  《本草纲目》  明代       李时珍

  三部科技著作    《农政全书》  明代后期   徐光启

  《天工开物》  明末       宋应星

  赵州桥

  三大工程建筑     明长城

  北京城、故宫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22课  科学技术(精选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