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
一.“断发易服”
1.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
①民间服饰的变化:
②清政府:
③民国期间:
2.近代以来服饰变化带来的影响:
3.“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特点:具有鲜明的
① “断发”运动:
同治、光绪年间:
概况:
结果:
戊戌变法期间:
概况:
结果:
1910年清政府:
概况:
结果:
民国政府:
概况:
结果:
②不缠足运动 先于 ,但是完成时间较晚
外国传教士:
措施:
维新人士:
措施:
二.报刊与电影
1.中国报刊业
①形成与发展
19世纪:
1815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72年:
1884年:
维新运动时期:
新文化运动:
②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2.电影事业的兴起和发展
①1896年:
概况:
评价:
②1905年:
概况:
评价:
③1913年:
概况:
评价:
④1931年:
概况:
评价:
3.报刊和电影事业兴起的作用
三.移风易俗
1.日常礼仪的革新
①中国古代:
②民国之初:
2.婚姻风俗的变革
①变化:
②原因:
③变革情况:
3.丧葬风俗的变化
四.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1.中国近代服饰变化呈现出什么特征?
2.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达1132人之多。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请问:为什么“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3.新旧婚姻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
【重难点解析】
1.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
冲击,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②具体原因:西方先进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合力影响。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
②由于经济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极大差别,各地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③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巩固练习】
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的是:
A.“竞尚洋装” C.西餐馆的出现
B.“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D.西式洋房的出现
2.中国传统的华冠儒服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但从光绪三十一年起,清政府对传统的军服进行改革,陆续拟订了陆军、海军和巡警等新式服制。这说明:
①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相矛盾 ②民间服饰变革之风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 ③清政府主动顺应服饰变革的潮流 ④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汇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A.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④
3.西式服饰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A.鸦片战争以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C.太平天国运动以后 D.辛亥革命以后
4.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 .外国传教会的宣传 C .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B .民族危机的影响
D.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5.下列关于“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政治色彩 B. 二者同时被取消
C.“去辫”是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产生的
D. 放足受外国传教会的极力宣传
6.193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
A. 看到有人穿中山装 B. 在西餐馆就餐
C. 见一男士拖着长辫子 D. 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
7. 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
A. 《申报》 B.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中国丛报》 D.《绍文新报》
8. 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历史结束的是
A.《渔光曲》 B.《定军山》 C.《风云儿女》 D.《歌女红牡丹》
9. 近代以来,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具体是在
A. 鸦片战争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太平天国时期 D. 五四运动时期
10.读报刊与看电影说明了近代文化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报纸成为抢手货 ③近代
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是《民报》④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⑤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后,仍住在紫禁城内。遗老遗少们仍然向他行跪拜礼。1913年元旦,袁世凯派大礼官朱启向溥义拜年。溥义身穿龙袍端坐中央,朱启走进殿门,遥遥的向溥义鞠了一躬。然后,直立向溥义致新年贺词。贺毕,清宫内务府大臣绍英走上台,在溥义面前跪下。溥义取出一份写好的答辞交给绍英,绍英站起来向朱启宣读,读毕交给溥义。朱启再鞠躬,然后离开。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你认为两种截然对立的新旧事物能否同时并存?为什么?试举例说明。
【总结与反思】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A
D
B
C
A
D
C
B
11.(1)现象:清帝退位后仍住在紫禁城;(2分)新旧礼仪并行存在。(2分)问题:辛亥革命存在局限性;(2分)封建残余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2分)旧习俗的废除并非一帆风顺。(2分)
(2)观点:短期存在。(1分)理由及举例(略)(只要符合题意即可。)(3分)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
一.“断发易服”
1.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
①民间服饰的变化:
②清政府:
③民国期间:
2.近代以来服饰变化带来的影响:
3.“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特点:具有鲜明的
① “断发”运动:
同治、光绪年间:
概况:
结果:
戊戌变法期间:
概况:
结果:
1910年清政府:
概况:
结果:
民国政府:
概况:
结果:
②不缠足运动 先于 ,但是完成时间较晚
外国传教士:
措施:
维新人士:
措施:
二.报刊与电影
1.中国报刊业
①形成与发展
19世纪:
1815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72年:
1884年:
维新运动时期:
新文化运动:
②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2.电影事业的兴起和发展
①1896年:
概况:
评价:
②1905年:
概况:
评价:
③1913年:
概况:
评价:
④1931年:
概况:
评价:
3.报刊和电影事业兴起的作用
三.移风易俗
1.日常礼仪的革新
①中国古代:
②民国之初:
2.婚姻风俗的变革
①变化:
②原因:
③变革情况:
3.丧葬风俗的变化
四.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1.中国近代服饰变化呈现出什么特征?
2.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达1132人之多。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请问:为什么“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3.新旧婚姻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
【重难点解析】
1.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
冲击,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②具体原因:西方先进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合力影响。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
②由于经济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极大差别,各地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③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巩固练习】
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的是:
A.“竞尚洋装” C.西餐馆的出现
B.“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D.西式洋房的出现
2.中国传统的华冠儒服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但从光绪三十一年起,清政府对传统的军服进行改革,陆续拟订了陆军、海军和巡警等新式服制。这说明:
①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相矛盾 ②民间服饰变革之风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 ③清政府主动顺应服饰变革的潮流 ④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汇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A.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④
3.西式服饰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A.鸦片战争以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C.太平天国运动以后 D.辛亥革命以后
4.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 .外国传教会的宣传 C .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B .民族危机的影响
D.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5.下列关于“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政治色彩 B. 二者同时被取消
C.“去辫”是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产生的
D. 放足受外国传教会的极力宣传
6.193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
A. 看到有人穿中山装 B. 在西餐馆就餐
C. 见一男士拖着长辫子 D. 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
7. 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
A. 《申报》 B.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中国丛报》 D.《绍文新报》
8. 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历史结束的是
A.《渔光曲》 B.《定军山》 C.《风云儿女》 D.《歌女红牡丹》
9. 近代以来,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具体是在
A. 鸦片战争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太平天国时期 D. 五四运动时期
10.读报刊与看电影说明了近代文化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报纸成为抢手货 ③近代
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是《民报》④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⑤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后,仍住在紫禁城内。遗老遗少们仍然向他行跪拜礼。1913年元旦,袁世凯派大礼官朱启向溥义拜年。溥义身穿龙袍端坐中央,朱启走进殿门,遥遥的向溥义鞠了一躬。然后,直立向溥义致新年贺词。贺毕,清宫内务府大臣绍英走上台,在溥义面前跪下。溥义取出一份写好的答辞交给绍英,绍英站起来向朱启宣读,读毕交给溥义。朱启再鞠躬,然后离开。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你认为两种截然对立的新旧事物能否同时并存?为什么?试举例说明。
【总结与反思】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A
D
B
C
A
D
C
B
11.(1)现象:清帝退位后仍住在紫禁城;(2分)新旧礼仪并行存在。(2分)问题:辛亥革命存在局限性;(2分)封建残余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2分)旧习俗的废除并非一帆风顺。(2分)
(2)观点:短期存在。(1分)理由及举例(略)(只要符合题意即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