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历史教案设计 > 第三单元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通用3篇)

第三单元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通用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三单元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通用3篇)

第三单元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篇1

  第10课  大国关系的重组

  教案

  一、资本主义阵营・结构性调整:美、欧、日关系的变化

  美国:(二战后―6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多年中,美国一直主导着资本主义世界。

  但随着西欧各国和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了结构性调整。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连续发生的美元危机迫使美国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初两次宣布美元贬值。

  70年代末,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的“黄金―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

  欧洲:实现了经济复兴的西欧不断增强独立意识:

  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体系,推行独立外交政策。

  联邦德国提出“新东方政策”,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1967年,西欧六国成立欧共体,跨出了欧洲联合的坚实步伐。

  英国也宣布结束英、美特殊关系,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

  日本:6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至1968年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随着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和日本经济的起飞,日美贸易摩擦加剧。

  70年代,日本政府一再强调发挥与经济大国相称得政治所用,力主推行“多边自主外交”政策。

  (小结):美、欧、日相互关系的调整使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逐步朝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态势发展。美国的对欧、对日外交不得不更强调伙伴原则。

  二、社会主义阵营・严重分裂――中苏关系的破裂

  起因:斯大林去世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的论争逐渐增多。

  导火线:1956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①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的外交政策,②并在“秘密报告”中严厉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等错误。

  此举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极大震动,并拉开了国际共运大论战的序幕。

  分歧:围绕着对斯大林的评价和对国际形势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路线的看法,中苏两党展开了激烈辩论。

  破裂:不久后,这场争论发展为国家利益之间的斗争,两国关系随之恶化,苏联撤走援华专家,甚至挑起中苏边界冲突。60年代中后期,中苏两国关系降到冰点。

  影响:①中苏关系的破裂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②中国转而开拓更广阔的外交空间,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力量。

  三、两极格局・此消彼长中解体――美苏争霸

  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的演变过程中,美苏关系始终处于国际舞台的中心。

  20世纪初50年代到60年代(美攻苏守):美国凭借优势力量推行对苏遏制政策,打压苏联,使苏联的“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设想无法实现。 ‖ 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均以苏联的退让而告终。

  70年代(苏攻美守):军事实力上升的苏联向美国霸权发起全面挑战,苏联的势力范围扩张到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   美国则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中,不得已采取战略收缩。

  80年代(美攻苏守):美国里根政府为改变在美苏争霸中的被动局面,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进一步强化军备竞赛。‖同时,苏联因经济发展停滞,军费开始沉重,转而全面收缩。

  影响:两大阵营的结构性变动既削弱了美、苏两国的对内控制力,也直接影响到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霸进程,并促使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的转型。持续了40年之久的冷战终于走向尽头。

第三单元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篇2

  第7课   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教案

  国际政治秩序―1、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等国陆续召开一系列大国会议,围绕战争进程与战后世界安排问题展开了协商和争论。

  构建过程:1945年2月,美、英、法三国首脑在苏联南部城市雅尔塔会晤,(内容)着重讨论①欧洲领土变动、②成立联合国、③远东事务安排等问题。②会议确定了联合国的组织章程,①决定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①美、英两国为争取苏联对日宣战,要求波兰领土西移,③并满足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势力划分要求。(注意内容上的呼应关系)

  评价:(作用)雅尔塔会议的决定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人们通常把该时期(二战后期)大国围绕战后世界安排问题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称为“雅尔塔体制”。

  (特点)雅尔塔体制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    但是它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承认并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为满足大国的利益而损害了相关国家的权益。

  国际政治秩序―2、联合国

  构建过程:①基础:1942年1月1日,包括中国在内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②1943年,美、英、苏、中四国共同宣布,要在战后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③1944年,四国在敦巴顿会议上决定,把未来的国际组织命名为“联合国”(united  nation),并初步拟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以及会员国资格等条文。

  ④1944年2月举行的雅尔塔会议通过协商,解决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⑤ 1945年4月25 日,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制定并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这一天后来被定名为“联合国日”。

  宗旨:联合国的宗旨一般被概括为“和平、友好、合作、协调”。运作:联合国的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下设六个主要机构,即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重大的政治问题由大会和安理会讨论。

  评价: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支持发展中国家争取国际经济新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 

  国际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大国在安排战后世界的政治秩序时,也关注到世界经济秩序。

  酝酿:为了重建世界经济体系,1944年,美、英两国同时公布了各自的设计方案。最终,以美国方案为基础形成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

  建立:1944年7月,44个国家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根据美国方案,制定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构成:按照该协定,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美国原本还打算组建“国际贸易组织”,但未能成功。1947年,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主持下,23个国家缔结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作为未来的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和关贸总协定,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特点: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史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三单元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篇3

  第11课  冷战的结束

  教案

  冷战结束的原因:1、由于苏联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资料生产,导致国内经济停滞,不满情绪增长。

  2、冷战时期美苏军备竞赛使苏联经济背上沉重包袱。

  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外交”方针,大幅度调整对外政策,单方面裁军,并宣布不干涉东欧各国事务。(放弃领导)

  4、两大阵营的结构性变动削弱了美、苏两国的对内控制力。

  5、(西方阵营的和平演变)

  冷战结束的过程:

  1、东欧剧变与德国统一

  勃列日涅夫主义(1968):“当某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转向复辟资本主义方向的时候,当出现了对这个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威胁、对整个社会主义大家庭安全的威胁的时候,这就已经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的问题了,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问题和关心的事情”,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外交”方针,大幅度调整对外政策,单方面裁军,并宣布不干涉东欧各国事务。“新思维外交”给东欧各国提供了摆脱苏联控制的条件。

  ①1989年,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国内政权更迭,并相继脱离苏联集团。

  ②在此过程中,德国的统一成为冷战结束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过)a1989年下半年,民主德国出现了动荡局势,大量国民外逃,柏林墙被推倒,执政的统一社会党无法控制局面。

  b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趁势公布关于实现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

  c此后,在量的政府商讨有关统一的内部问题的基础上,苏、美、英、法同两个德国政府商讨了一系列有关统一的外部问题,而苏联的不干预态度则推动了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进程。

  d 1990年10月3日,德国最终实现统一。

  (评价:)德国的分裂是雅尔塔体制的结果,德国的统一则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③社会主义阵营终告解体:随后,以苏联为中心的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相继于1991年6-7月解散。但北约仍然保持,而且在日后不断东扩。

  2、苏联解体

  (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冲击了苏联体制中高度集权的弊端,却没有及时建立起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替代机制,苏共的领导地位与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不断受到地方势力的挑战,

  (过程):1988年以后,一些加盟共和国要求独立。

  1991年8月19日,一部分试图维持原苏联国家体制的领导人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接管国家全部权力。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局势更加恶化,在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苏共宣告解散。苏共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前奏。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锤子的苏联国旗徐徐降落,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联邦的白红蓝三色国旗。至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告终。

  后冷战时代:向新格局过渡的世界

  特点1:冷战结束后,人类社会再次面临重构世界体系的艰巨使命。尽管地区冲突仍然存在,但总体而言,和平与发展仍为新时代的主题。

  特点2:在向新格局的过渡中,美国为保持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强化北约组织,需要时不惜推行“单边主义” , 所谓单边主义是指举足轻重的特定大国,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并对全局或局部的和平、发展、进步有破坏性的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与倾向。单边主义的本质是无视甚至破坏现有的集体性的规则和制度,单边主义的核心是逆潮流而动。以打击现实或潜在的挑战者:

  1990年,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引发海湾危机。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下,组织多国部队,发动海湾战争,取得胜利。

  1999年,由南斯拉夫解体带来的民族冲突引发了科索沃危机。美国和北约在没有得到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悍然发动针对南斯拉夫联盟的科索沃战争。

  xx年9月11日,震惊世界的“九一一事件”。美国指责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是恐怖活动的策划者,并迅速展开反恐行动。xx年10月,美国以“基地”组织盘踞在阿富汗为由发动阿富汗战争。xx年3月,美国宣称伊拉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以此为借口,再次推行“单边主义”政策,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

  特点3: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仍然处在大转型的过程中。美国的单极霸权正在遭到世界各国的反对和抵制。国际政治的多极化将是形成中的世界新格局的显著特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三单元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通用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