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7整理与练习(通用14篇)

7整理与练习(通用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7整理与练习(通用14篇)

7整理与练习 篇1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巩固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化的方法。

  2、 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率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对策:

  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预设:

  一、回顾整理:

  1、 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百分数,那谁来说一下什么是百分数?

  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呢?

  交流得出: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

  2、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

  (1) 鸡蛋中蛋白质的含量是13/100,这里的13/100能用分数表示吗?

  (2) 鸡蛋的重量约13/100千克,这里的13/100能用分数表示吗?

  总结得出: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而不用来表示具体数量;而分数不但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还能表示具体数量。

  二、 基本练习

  1、 练习与应用第1题:

  先让学生讨论“性别”栏目中数据有关的问题,再让学生围绕“年龄”和“民族”这两个栏目中的数据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提出并解决一些问题。

  2、 练习与应用第2题:

  药品抽检的合格率是指什么?(合格产品的批次数占被抽检药品总批次数的百分比。)

  再根据问题回答。

  3、 练习与应用第3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种颜色面积各占圆面积的几分之几,再提示学生把得到的分数改写为百分数。然后分别回答问题,理解问题意思。

  4、 练习与应用第4题:

  先根据图判断:在哪个袋里摸到的红球的可能性是100%?为什么?再让学生在图下各写出一个百分数,用来表示从该口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让学生解释你是怎么想的。

  5、 练习与应用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再说说怎样把分数改写为百分数,把百分数改写为分数;把小数改写为百分数,把百分数改写为小数。

  6、 练习与应用第6题:

  先理解什么是合格率,再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校对。

  7、 练习与应用第7题:

  学生先回答第1个问题,再通过估计回答第2个问题,最后通过检验估计得是否正确。

  8、 练习与应用第8题:

  含糖率是指什么?(含糖率是指杯中糖的克数占糖和水总克数的百分之几。)

  体会含糖率高的糖水自然会甜一些。

  再计算第2题中两个杯子中的含糖率,进行比较。

  三、 拓展练习

  1、 一个田径队有男生20人,女生15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2、 六1班男生植树50棵,成活45棵,女生植树30棵,成活35棵,这个班植树的成活率是多少?

  3、 今天六2班到校48人,缺席2人,六2班的出勤率是多少?

  4、 某班级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2:3,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7整理与练习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深对百分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的理解。

  2、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认识百分数活动中的表现以及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对策:

  课前要注意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调查活动,并把收集到的数据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前准备:

  1、师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上面带有百分号。

  2、 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百分号。

  3、 学生课前了解自己家一个月食品支出的金额和总支出。

  教学预设:

  一、基本练习:

  请学生拿出自己收集的百分数来考考其他同学,让其他学生说出百分数的含义。

  二、探索与实践

  1、 探索与实践第10题:

  (1) 先交流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科目是什么?

  (2) 出示班级课表,请学生清点自己喜欢科目的周课时数。

  (3) 计算这些科目的课时数分别占一周总课时数的百分比,并填在表中。

  (4) 组织交流。

  2、 探索与实践第11题:

  (1) 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带百分号的计算器。先让学生猜想计算3÷8的结果是百分之几在计算器上可以怎样操作?

  (2) 指导看书,掌握操作程序。

  (3) 指名上台操作。通过交流明确操作方法。

  (4) 集体练习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在书上。再要提醒学生:当遇到除不尽的情况时,百分号前只需要保留一位小数。

  3、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事先的调查和根据公式计算出自己家的恩格尔系数。

  让学生阅读你知道吗,让学生联系自己和同学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说说体会,感受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

  4、 请学生自主阅读第113页的统计表,一要适当说明电话、电脑普及率的含义;二要让学生具体说说某个年份中某种电话或电脑的普及率是百分之几;三要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我国的电话、电脑的普及率正在逐步提高。

  学生计算出本班家庭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后,让学生再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并告诉学生:这里算出的普及率只能代表本地区的情况,真正调查一个地区的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要收集更多、更有代表性的数据。

  5、布置课外实践作业:探索与实践第11题

  6、完成补充习题。

7整理与练习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34页第1-5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圆柱体、圆锥的特点,能判断一个物体或立体图形是不是圆柱体或圆锥。

  2、  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相互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灵活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预设:

  一、回顾与整理

  1、  提问:这一单元,你学会了什么?把你的收获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  组织交流。如学生有不完整的,请其他同学补充。学生说到的计算方法,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a.什么是圆柱的高?有几条?

  什么是圆锥的高?有几条?

  b.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个底面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

  提问:只要知道哪些条件也可以求出圆柱的侧面积或表面积?(底面的半径、直径或周长)

  二、练习与运用

  1、  第33页填表

  先让学生看表,理解要求,再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让学生交流,交流时要说出每题几个问题计算的先后顺序,以及每题的计算方法。

  2、  补充:判断

  (1)一个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体积的1/3。

  (2)一个圆柱体与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12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比圆锥多8立方厘米。

  (3)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等底等高,那么圆柱体积一定是圆锥体积的3倍,反之,如果一个圆柱体积是一个圆锥的3倍,那么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3、  补充:填空

  (1)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如果圆柱高是18厘米,圆锥的高是(    )厘米。如果圆锥的高是18厘米,那么圆柱的高是(     )厘米。

  (2)把一个圆柱形的木头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已削去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则圆柱体积是(      )立方厘米,圆锥体积是(      )立方厘米。削去部分是剩下部分的(    )。

  (3)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的比是(   )。

  4、  指导理解第34页上第3题。

  (1)分析条件是什么?

  (2)第一个问题实质是求什么?怎样求?

  (3)将包装带所包装的线路与同桌比划一下,理解怎样求彩带的长?

  5、  指导理解第34页上第5题。

  (1)理解条件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2)要求的问题实质是求什么?怎样求?

  6、  补充:一个圆柱的底面积不变,如高增加2厘米,表面积就增加12。56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增高部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三、独立完成作业:第33-34页上第2-5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侧面积=底面周长乘高

  表面积=侧面积+2个底面积

  圆柱体积=  底面积乘高

  圆锥体积=  底面积乘高乘1/3

  补充:

  1.将一个底面半径是4分米,高6分米的圆柱体零件熔铸成一个底面直径为4分米的圆锥形零件,求圆锥零件的高是多少分米?  2.一圆锥形的沙堆,底面周长是6.28米,高1.2米。若把它在宽5米的公路上铺2厘米厚,能铺多长?

7整理与练习 篇4

  11、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35页第6-9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在探索与实践中进一步发现数学中的一些规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灵活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预设:

  一、整理回顾

  1、  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立体图形有哪些?怎样求它们的表面积?怎样求它们的体积?

  学生回忆,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整理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主要是:长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及体积计算方法)

  2、  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有何相同之处?

  二、运用练习

  1、  选择题

  (1)当一个圆柱的底面(     )和高相等时,展开这个圆柱的侧面,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

  a、直径        b、半径        c、周长

  (2)一个圆柱体有(    )个面。

  a、2        b、3        c、4

  (3)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底面积相等,体积的比是1:1圆柱与圆锥的高的比是(    )

  a、1:1       b、3:1        c、1:3

  2、指导理解第34页上第6题。

  (1)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纸盒的长宽高分别是怎样得到的?

  (3)怎样求第3个问题?

  3、指导理解第35页上第7题。

  (1)先引导学生分析条件。

  (2)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有余力的学生用两种方法完成。

  (3)组织交流校对。理解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三、探索与实践

  1、指导理解第35页上第8题。

  学生按要求操作,再比较,找发现的规律:容量比体积小。

  2、指导理解第35页上第9题。

  理解不同的卷法,教师提供数据(长12。56厘米,宽6。28厘米),学生分别计算这两种卷法得到的体积。

  四、阅读你知道吗?

  四、阅读你知道吗?

  补充:

  1.沿着一个长12。56厘米、宽9。42厘米的长方形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可以得到(    )什么图形?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怎样旋转体积最大?

  2.将一个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应削去多少木料?

  3.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等体积等高,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

7整理与练习 篇5

  教学内容:第33-34页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圆柱体、圆锥的特点,能判断一个物体或立体图形是不是圆柱体或圆锥。

  2、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相互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灵活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提问:这一单元,你学会了什么?把你的收获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组织交流。如学生有不完整的,请其他同学补充。学生说到的计算方法,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

  (重点整理以下方面内容:1、特征;2、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方法;3、圆柱体体积计算方法;4、圆锥体积计算方法)

  二、练习与运用

  1、第33页填表

  先让学生看表,理解要求,再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让学生交流,交流时要说出每题几个问题计算的先后顺序,以及每题的计算方法。

  2、补充:判断

  (1) 一个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体积的1/3。

  (2) 一个圆柱体与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12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比圆锥多8立方厘米。

  (3) 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等底等高,那么圆柱体积一定是圆锥体积的3倍,反之,如果一个圆柱体积是一个圆锥的3倍,那么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3、补充:填空

  (1)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如果圆柱高是18厘米,圆锥的高是厘米。如果圆锥的高是18厘米,那么圆柱的高是( )厘米。

  (2)把一个圆柱形的木头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已削去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则圆柱体积是立方厘米,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削去部分是剩下部分的。

  (3)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的比是( )。

  4、指导理解第34页上第3题。

  (1) 分析条件是什么?

  (2) 第一个问题实质是求什么?怎样求?

  (3) 将包装带所包装的线路与同桌比划一下,理解怎样求彩带的长?

  5、指导理解第34页上第5题。

  (1) 理解条件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2) 要求的问题实质是求什么?怎样求?

  6、补充:一个圆柱的底面积不变,如高增加2厘米,表面积就增加12。56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增高部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三、独立完成作业:第33-34页上第2-5题。

  课前思考:

  每次遇到上单元复习课,我总感觉如何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重要。学习了高教导设计的这一课教案后,我想基本的教学过程也是这样进行。

  在“回顾与整理”这一部分,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这一单元的知识串联起来,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还可以让学生互评交流情况,这时教师及时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并进行相应的板书。

  在“练习与应用”这一环节中,教材安排的第1题是基本题,可以要求学生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在交流时也可以重点交流一些巧妙的计算方法。第3题中的第2小问求彩带多长,估计很多学生想象不出是求什么,我想课上可以要包装带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后来理解。

  高教导补充的一些题目如果课上来不及要另外安排学生进行练习。

  课前思考:

  每次练习课或是讲评课学生的积极性相对而言是很低,自己感觉上得也不是很轻松,更是有点吃力不讨好的感觉。这节课我打算先组织学生交流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尽可能的让学生说。然后组织学生完成书上的第一题和高教导补充的练习,第3题让学生讨论彩带的长如何求,其它练习让学生在课上独立完成,有时间的话在课上评讲,时间不充裕的话看学生的作业情况再找时间讲评。

  课前思考:

  这节课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查漏补缺的重要课时。如何在复习课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因为如果把它仅仅看作是对知识的再现与补缺,简单地将各知识点罗列出来,这样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记忆、套用知识,而无法使学生系统理解知识,弄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还会使学生觉得是"炒冷饭"而产生厌恶感。引导学生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这样效果明显要好一些。

  课后反思:

  这节课还是没来得及处理课堂作业,但很多学生的作业还是在课堂上完成了。练习第3题尽管在课堂上分析过,可学生还是有不少错误,最多的是计算表面积的错误。有个别学生在求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的时候会算成底面积×高。第四题并没有和学生分析但很多学生还是知道15.7分米就是水桶的底面周长。

  对于高教导补充的最后一题,和上学期的长方体是同一个类型,只要让学生知道表面积增加的12.56平方厘米,实际上就是圆柱的侧面积。通过画图演示,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一点,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课后也翻阅了一些其他的练习册,感觉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练习题有很多类型。作为教师,我想应该有选择性的让学生练习,其实一些基础题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可以适当的做些提高题。所以有时候布置作业也有点头疼,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经常做一些基础练习,其实也是一种重复的机械活动,对学生还是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

  批了一些学生的补充习题,发现很多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对烟囱还是不够了解。实际上只要求一个侧面即可,上下两个底面是通的,有点疑惑的是我原本以为学生都应该知道的。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一开始先让孩子们复习学过的概念与公式,使已有的知识再现在巩固知识基础上,达到了温固引新的目的。接着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抢答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检查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情况。通过开放性的问题:看到这个圆柱体,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圆柱、圆锥的数学问题?怎样解答?引起学生的思考,使不同的学生在此题中有不同的收获。

  不足之处是我感觉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形成知识体系这一环节,还是没能完全放开。

  课后反思:

  尽管这节课我补充了一些相关的习题,但这些习题大部分是在自习课完成的.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抓住了两个重点:一、回顾整理,并通过板书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所学内容,板书如下:

  圆柱的表面积:  侧面积=底面周长乘高

  底面积=半径平方乘圆周率

  圆柱体积=  底面积乘高

  圆锥体积=  底面积乘高乘1/3

  在整理时,结合表面积计算,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哪些是需要计算2个底面积的,哪些是需要计算1个底面积的,哪些是只要侧面积,不要底面积的。对圆柱侧面积与体积计算进行了对比,并从计算单位与计算原理上提醒学生理解计算方法不同的原因。

  二、指导学生理解教材上的习题的解答方法,让学生说说每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实质是什么,怎样求?在这样的引导下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从作业上看,部分学生有误也是因计算问题,解题思路基本上都正确。

7整理与练习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7页的“整理与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运算,能根据算式的数据特点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3.能运用所学的分数运算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算式的数据特点选择简便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能运用所学的分数运算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对策:

  帮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能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补充一些拓展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一)小学讨论:

  1.说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举例说明整数的运算律对分数运算同样适用。

  3.用分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二)集体交流。

  学生交流时,教师适时板书,如运算顺序及运算律等。

  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练习

  1.口算练习。

  学生用1分钟时间完成第87页第1题的口算题,完成后快速核对计算结果,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口算情况。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1) 出示:3/4×10/11 +3/4÷11 7÷4/7-4/7÷4

  提问:这两道题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交流后明确:这两道题不能用简便方法来做,只能按运算顺序来做。

  学生在本子上独立计算,同时指名板演,教师结合学生练习情况进行讲评。

  (2)出示:9/4×(4/9+16) 84×(7/12-1/12)

  提问:这两道题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你打算怎样计算?

  交流后明确:这两题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及时讲评。

  (3)出示:5/9÷3+4/9÷3 3/7×5/18+4/7×5/18-5/18

  提问:这两题又该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运用哪个运算律?

  交流后明确:这两题也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及时讲评。

  (4)出示:3/4×[(7/15-1/5)÷2/3]

  提问:一个题目里面既有中括号,又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交流后明确: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一般如果看到除法先可以转化为乘法,再进行计算。

  三、解决问题练习。

  1.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

  (1)一件衣服降低了1/6。

  生:现价=原价×(1-1/6) 原价=现价-降低的钱数

  提问:“1-1/6”表示什么?降低的钱数怎样求?

  (2)鸡的只数比鸭多1/4。

  提问:这里的“1/4”表示什么?

  通过交流明确:鸡的只数=鸭的只数×(1+1/4)或鸡的只数=鸭的只数+鸡比鸭多的只数。

  (3)果园里有果树960棵,其中梨数的棵熟占5/6,苹果数占1/6,其余的都是桔子树。

  请学生自己提一个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自主解答,最后进行交流。

  2.补充练习。

  (1)某煤矿7月份产煤25万吨,8月份比7月份增产1/5,8月份产煤多少万吨?

  (2)某个家庭上月用水450台,本月比上月节约了1/10,本月用水多少吨

  (3)某厂有男职工640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7/8,这个厂一共有职工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

  第87页上第2、3、4题。

  课前思考:

  孙老师设计的4个层次的四则混合运算,条理清晰,帮助学生理清各种类型的计算策略,建议增加一题(先没有简便情况,在计算过程中又出现有简便计算的情况),作为第5个层次:9/5-(3/4÷15/16+2/7),让学生先判断是否可简便?然后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要先观察题目,看是否有简便计算的情况,如果没有,则按四则混合运算计算,但每做一步都要观察,随时注意是否会出现有简便计算的情况。

  解决实际问题时,着重要引导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一般的解题策略:

  1、读题,找单位“1”的量是什么。

  2、判断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方法是乘法还是方程或除法。

  3、分析分率与所求的问题是否对应,确定是分几步解答。

  4、检查验证。(口头)

  建议:上面设计的根据关键句写数量关系,可以有两种形式,1、出示数量关系中的部分内容,要求将其填写完整;2、只有关键句,那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来联想,可以想到很多相关的数量关系式,不能仅仅限于分数两步计算题的数量关系,否则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并向学生说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选用合适的数量关系。

  课后反思:

  实际教学时与课前设计的教案有所不同,如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时,我请学生先观察教材第87页上的第2题的六道题目,选出自己认为能运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目,接着让学生先练习这几题。在未计算之前进行判断时,有一题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议:4÷4/5-4/5÷4,结果在计算后学生们发现这一题不能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由于这几天学校的电子备课系统出了点问题,不能及时上传“课前思考”和“课后反思”,所以我未能及时学习到高教导提出的建议,真是有点遗憾。昨天,我已上了这一课,所以上完课后再来看高教导的“课前思考”,觉得这些建议真不错,如果实行,肯定能提高本课时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还好,下周一我还将上复习课,到时能借鉴一下组内老师的做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单元的内容。

  课前思考:

  “回顾与整理”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运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的简单计算、用分数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等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本单元的知识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练习与应用”有针对性的安排了四道题,通过练习,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课后反思:

  学生在进行“回顾与整理”,说到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和疑问时,感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数量的分析中存在问题。此时我就按照孙老师的设计出示“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再按高教导的建议,让学生找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再向学生说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选用合适的数量关系。

  在做补充习题时,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用的一般策略。

  课后反思:

  由于在四则混合计算中,经常提醒学生要注意计算的简便性,所以发现有个别学生将不能简便计算的题目也硬凑成简便计算。究其原因:1、是对运算率的本质还是没有真正弄清楚,对各运算律的结构不清晰;2、没有意识到计算中正确是第一,其次才是计算的灵活性,离开了计算的正确性,灵活性成了沙滩上的楼阁。

  在计算中,还发现学生在书写时不注意行距,上下两行挤在一起,连自己都不认得上面的数据是多少了,也造成教师批阅上的误批!

7整理与练习 篇7

  课题整理与练习课时8教学目标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恰当的评价,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课前准备小黑板和展台思考与调整一、练习与应用:(练习七/6―8)1、第6题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比较,填在书上。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比的。明确:比较小数的大小,一般先比较整数部分的数,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上的数……2、第7题 出示: 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0.6 0.506 0.056 0.065 0.56 (1) 读读各数,说说怎样比较。 引导学生先比较每个小数十分位上的数,根据比较的结果把这些小数按大小分成三组,再分别比较其中的两个数,最后确定这五个小数的大小顺序。 (2)让学生按此方法尝试排列。 (3)交流排列情况。 0.056<0.065<0.506<0.56<0.63、第8题(1)让学生看清要求后尝试完成。指名板演。(2)交流,注意格式及符号、单位。(3)把改写成的用“亿”作单位的小数与近似数作比较,体会这两种形式的数在表示的数目时的不同特点及作用。二、探索与实践1、第9、10两题,在课前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际的调查和测量。身高和跳远成绩的测量可以与体育课结合。 思考与调整也可以让学生调查其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如肉、禽、蛋、蔬菜、水果的价格等。要求学生认真记录测量得到的数据。课上进行交流,说说活动中的体会。2、第11、12、13三题,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或上网搜索,课上进行交流。相关数据:地球赤道的长度是40075.696千米。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有11594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有10643万人。三、思考题:出示:(1)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有多少个?(2)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多少个?※ 先看第1个问题。让学生说说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有哪些。问:你能有条理地列出来吗?板: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 再看看第二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有什么不同?讨论:你还能找出大于0.11而小于0.12的小数吗?有没有大于0.111而小于0.112的小数?想想,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多少个?【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数轴有条理地写出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再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0.1和0.2之间还可以有很多的三位小数、四位小数等,从而体会到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无数个。】三、评价与反思: 教学得与失:

7整理与练习 篇8

  教学内容:第34-35页第6-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探索与实践中进一步发现数学中的一些规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灵活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回顾

  1、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立体图形有哪些?怎样求它们的表面积?怎样求它们的体积?

  学生回忆,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整理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主要是:长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及体积计算方法)

  2、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有何相同之处?

  二、运用练习

  1、 选择题

  (1)当一个圆柱的底面( )和高相等时,展开这个圆柱的侧面,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

  a、直径 b、半径 c、周长

  (2)一个圆柱体有( )个面。

  a、2 b、3 c、4

  (3)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底面积相等,体积的比是1:1圆柱与圆锥的高的比是( )

  a、1:1b、3:1 c、1:3

  (4)圆柱的底面半径是r h

  a、2pai r的平方+2pairh b、2pai r的平方+pairh c、pai r的平方+2pairh

  2、指导理解第34页上第6题。

  (1)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纸盒的长宽高分别是怎样得到的?

  (3)怎样求第3个问题?

  3、指导理解第35页上第7题。

  (1)先引导学生分析条件。

  (2)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有余力的学生用两种方法完成。

  (3)组织交流校对。理解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三、探索与实践

  1、指导理解第35页上第8题。

  学生按要求操作,再比较,找发现的规律:容量比体积小。

  2、指导理解第35页上第9题。

  理解不同的卷法,教师提供数据(长12。56厘米,宽6。28厘米),学生分别计算这两种卷法得到的体积。

  3、补充:

  沿着一个长12。56厘米、宽9。42厘米的长方形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可以得到( )什么图形?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怎样旋转体积最大?

7整理与练习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的“整理与练习”第5、6题。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所学的分数运算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等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所学的分数运算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对策:

  补充一些拓展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对自己本单元学习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题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1. 出示第88页第5题。

  (1)提问:你能根据题中的信息求出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吗?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交流,说说怎样求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

  (2)提问:请大家先猜一猜,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原来的长方形的面积有怎样的关系?你能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测吗?

  学生先说说自己的想法再计算验证,最后交流。

  2. 出示第88页第6题。

  (1)提问:如果再画几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再和刚才一样来进行研究,那么我们又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呢?

  学生同桌之间可以先说说自己准备画多大的长方形,然后通过计算来探究规律。

  (2)多请几位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教师及时评价。

  (3)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适当改变条件,做进一步的探究,并对发现的规律进行适当的解释。

  二、计算练习。

  1. 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

  3/4×8/9+3/4÷9 84×(5/12-2/7) 6÷6/7×+6/7×1/6

  [7/8-(1/3+1/6)]÷9/4 (1/27-1/36)÷1/9 9/10÷3/7+7/3×1/10+1/10

  学生每人任选三题进行计算,教师结合学生板演进行讲评,重点讲评进行简便计算的题目。

  2.解方程。

  5/6x-4/5=2/5 x-2/3 x=8/9

  4-1/5 x=2 9 ÷x=15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交流解题过程,教师重点讲评后两题。

  3.列式计算。

  (1)5/8的3/5减去1/4,再除以5/6,商是多少?

  (2)一个数的7/8比它的5/8多3/4,求这个数。

  (3)一个数的3/8减去7/12等于1/2,求这个数。

  说明:教材上未出现这一类型的题目,需要加以指导,要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的基础上正确列式和计算。

  三、解决问题练习。

  1. 看图列式。(图略)

  先让学生独立看图并将图意用实际问题的形式来表达,然后列式计算。

  2.补充练习。

  (1)小红看一本120页的书,如果每天看这本书的1/8,一星期能看多少页?

  (2)一张宣纸有3/2平方米,小明先用这张纸的1/4练楷书,又用3/4平方米练行书,一共用去多少平方米的宣纸?

  (3)运输队要搬运72吨货物,已经运走了16车,还剩1/9没有运。平均每车运货物多少吨?

  (4)一筐苹果连筐共重34千克,吃掉1/4后,连筐还重28千克。这个筐内原有苹果多少千克?

  (5)东坪村要修一条3/4千米的水渠,已经修了1/6,再修多少千米正好修完这条水渠的一半?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解题思路。

  四、组织评价和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和练习,你觉得自己这一单元学得怎样?请大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对照教材上第88页的内容进行评价。)

  五、布置作业

  补充相应练习。

  课前思考:

  孙老师设计的内容比较丰富,有实效。根据我班学生情况,可能时间上有些紧张,我将训练的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因为我班学生在实际问题的分析解答上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提高。而孙老师设计的这几道习题是我平时练习中没有想到的,正好利用练习课进行巩固。另外,对单元评价中类似与填空题第8题那样的习题,我班学生也没有碰到过,再这节课上看能否有时间学习学习。

  课后反思:

  今天是第二节复习课了,怕学生对复习产生厌倦心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适当提高了解决问题部分的难度,这样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学习带有一定挑战性,需要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各类稍复杂的问题。从实际教学情况看,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通过完成基本内容的复习和练习,能帮助大部分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拓展,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一定提升。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两个班中虽然有不少平时上课不专心,作业书写也较马虎的学生,但当课堂上出现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时,他们很乐意动脑思考,并且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的学生、这时的学生是可爱的,但愿我能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多想办法积极引导他们,让他们都爱学习、主动学习。

  课前思考:

  “探索与实践”安排了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践件活动,不仅要让学生获得计算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通过比较两题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等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孙老师补充的习题,课上做前3个,还有两个放在自习课上完成。

  课后反思:

  探索与实践中的两题,通过计算,动手操作,举例,学生能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学习积极性很高。

  在完成孙老师补充的练习内容时,发现学生对常见的分数应用题掌握较好,但对变式练习,对语言叙述烦琐的习题,要分析其中的信息,找到相关的数量关系,正确率明显下降。

  课后反思:

  “探索和实践”学生很容易就算出面积是原来的4/9,但对于为什么是4/9很多学生就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有少数学生说出“长和宽分别增加1/2,即长和宽分别是原来的2/3后,长方形的面积应该是原来的2/3×2/3=4/9。

  因为没能上备课系统,所以孙老师补充的题没做,完成并讲解了天天练上的习题。

7整理与练习 篇10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1、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课件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2)

  v=abh

  v=abh

  v=sh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

  教师: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用课件出示: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

  教师:由上面两个体积计算公式概括成的总公式是什么?

  指名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二、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4题.

  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

  全班学生独立填表,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每个空格里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2.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5题.

  3、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6题.

  先请一位同学读题,然后教师提问:这道题的第一个问题实际求的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4、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交流时指名说说每一问实际上是求什么。

  6.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

  可以让几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共同讨论一下。

  结合正方体的特征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给同桌出一份本单元的检测题。

  要求自己先作出答案。

7整理与练习 篇11

  教学内容:第34-35页第6-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探索与实践中进一步发现数学中的一些规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灵活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回顾

  1、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立体图形有哪些?怎样求它们的表面积?怎样求它们的体积?

  学生回忆,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整理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主要是:长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及体积计算方法)

  2、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有何相同之处?

  二、运用练习

  1、  选择题

  (1)当一个圆柱的底面(     )和高相等时,展开这个圆柱的侧面,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

  a、直径 b、半径 c、周长

  (2)一个圆柱体有(    )个面。

  a、2 b、3 c、4

  (3)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底面积相等,体积的比是1:1圆柱与圆锥的高的比是(    )

  a、1:1b、3:1 c、1:3

  (4)圆柱的底面半径是r h

  a、2pai r的平方+2pairh b、2pai r的平方+pairh c、pai r的平方+2pairh

  2、指导理解第34页上第6题。

  (1)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纸盒的长宽高分别是怎样得到的?

  (3)怎样求第3个问题?

  3、指导理解第35页上第7题。

  (1)先引导学生分析条件。

  (2)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有余力的学生用两种方法完成。

  (3)组织交流校对。理解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三、探索与实践

  1、指导理解第35页上第8题。

  学生按要求操作,再比较,找发现的规律:容量比体积小。

  2、指导理解第35页上第9题。

  理解不同的卷法,教师提供数据(长12。56厘米,宽6。28厘米),学生分别计算这两种卷法得到的体积。

  3、补充:

  沿着一个长12。56厘米、宽9。42厘米的长方形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可以得到(    )什么图形?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怎样旋转体积最大?

  课前思考:

  本课时教材安排了有关圆柱和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这样的练习对于班中一部分学生来说肯定在思考上存在一些困难。作为教师,我们要研究学生感到思考困难处究竟在哪里,课上的讲评如果多从学生角度来设计,那么一定能有效提高讲评的质量。

  第6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思考时可能感到困难的地方是不知道纸箱的长、宽各是多少,即如何将圆柱形饮料罐的直径与长方体纸箱的长、宽联系起来。对于理解实在有困难的学生,看来还真要拿一些饮料罐放入纸箱,让他们实际测量一下。

  第7题的解答要鼓励学生根据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答,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探究与实践”部分的第1题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个标有容积的饮料罐进行测量与比较。第2题,我们在前几节课中已经研究过,本课中可以简单回顾,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结论。

  课前思考: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以及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此,我补充了一些练习题:

  一个圆柱形容器中盛有1米高的水,如果把体积是3.14立方分米的铁块放入水中,水面会上升2分米。这个圆柱形容器中原来盛有多少升的水?

  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5分米,高4分米,把它从顶点往下一刀切开,成为形状相同的两半,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分米?

  有一个近似圆锥形的沙堆,底面直径是6米,高1.8米,把这些沙子铺在长100米、宽6米的跑道上,大约可以铺多厚?(得数保留整厘米数)

  把一根10分米长的圆木截去2分米,表面积就减少12.56平方分米。这根圆木原来的体积是多少?

  教学设计修改:

  将教材上的第9题与补充的最后一题设计为对比题进行教学,教学思路如下:

  1、出示第9题要求,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

  2、猜测两种卷法哪种体积比较大?

  3、提供数据:长12.56厘米,6.28厘米。男女生分工计算验证。

  4、如果将这题改为:沿着这个长方形纸的一边旋转,那么沿着哪条边旋转得到的体积大一些?

  5、学生猜测,分工计算验证。

  6、在体积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7、追问:那么这两种不同的操作,哪种得到的表面积大一些呢?

  8、指导学生解决表面积的大小问题:在卷的问题中,两种卷法的侧面积相同,只需比较两个底面积即可比出大小。在旋转的问题中,需要计算出表面积后再比较。

  9、在表面积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课前思考:

  本课通过回忆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等几个部分的设计,让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中有了不同的收获。先复习学过的概念与公式,使已有的知识再现在巩固知识基础上,达到了温固引新的目的。高教导对第9题的补充设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把数学课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课后反思:

  看了高教导的课前思考,很受启发,补充的设计很好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本节课是练习课,但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练习中的第6题和第7题学生发言很积极,基本上都能解决。尤其是第7题关于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都能说出来。

  第9题我先让学生比较两种卷法什么变了?(体积、底面积、高)什么是不变的?(侧面积)接下来让学生先猜哪种卷法体积大,再提供给学生数据让学生分小组计算,通过计算学生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这一活动如果按照高教导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话,我想效果会更好。

  补充的练习第四题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这也使我很好的进行了反思,同样的练习星期五才刚做过,评讲过,为什么把“增加”换成“减少”学生就不会了呢?很多的练习都是通过反复的练习和评讲学生才能较好的掌握。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

  课后反思:

  有了同年级组几位老师的积极探讨使得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有一定的思考难度。比如,高教导将教材的第九题进行了拓展,提升了本题的练习价值。课上,我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研究不同的卷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所以估计有不少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不同的卷法会出现侧面积相同而表面积和体积不同。看来,还是要抽时间给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操作来思考、探究其中的规律。

  课上,我及时组织学生就自己学习本单元知识时的表现进行了自评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学生能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看来,在国标教材和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学生的评价能力有了提高。接下来,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行为,出现的不足之处是什么,怎样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功能。

  课后反思:

  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但遇到的具体问题又各不相同。所以,仅仅记住计算公式是不行的。必须要能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才能合理、正确地解决问题。本节课对其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和复习,突出了对图形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对于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除了结合具体图形,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外,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整理与练习 篇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4页“练习与运用”5-7题,“探索与实践”的8、9题及“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出示第8题题目。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独立思考这3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

  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

  (1)a+b+c的和等于3b。

  (2)3x=99 x=33

  (3)5n=55 n=11

  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会感到比较困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补充: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

  解: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9

  n=11

  第9题

  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和同座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全班交流:(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3个苹果的质量。

  (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6个桃的质量。

  (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6个桃子的质量。

  二、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解: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9

  n=11

  教学后记:

7整理与练习 篇13

  第一单元 方程

  7、整理与练习(3)

  主备人:孙丽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及其独特价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列方程、解方程进行猜数,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客观评价。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对策:

  1、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第13题要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完成。

  2、课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游戏、交流。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1、第11题:画一个面积是6平方厘米,高3厘米的三角形。

  提问: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要画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必须先求出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想法,再在本子上画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

  同桌学生互相检查,展示几位学生画的三角形,要使学生明白: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形状可以不同,但必须是底为4厘米,高为3厘米。

  2、第12题:把下面的线段分成两段,使其中一段的长是另一段的4倍。

  学生先四人小组讨论分割的方法,然后请几组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动手分一分,同桌之间互相测量分成的两段的长度,检验各人的操作是否正确。

  3、第13题。

  课前已组织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出自己平均每分大约步行多少米,课中组织学生同桌两人合作,解决“如果两人同时从长2000米的一条路的两端相对而行,大约经过几分可以相遇”这一问题,然后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1)首先交流学生课前准备情况,重点考查数据的合理性。

  (2)变化:如果两人从同一个地点向相反方向同时出发,经过几分两人相距2000米?如果两人从同一个地点向同一方向同时出发,经过几分两相距2000米?

  4、第14题。

  先组织学生看题,理解游戏如何进行,然后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猜数。

  请几组来交流,教师也可和学生互动,一起来猜数。

  二、评价与反思

  先引导学生根据评价目标回顾相关的学习情况,举例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什么不足,然后给自己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还可针对自己本单元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明确努力方向。

  三、综合练习

  解方程。

  7.8+5x=32.8 17.23-10x=9.6 3x+2.1x=18.36

  8x-0.5x=15 6x-2.4=0.36 5x÷15=15

  列方程解决问题。

  1、小英和小红同时从学校出发,小英以每分钟63米的速度向东走,小红以每分钟57米的速度向走。几分钟后两人相距600米?

  2、一个梯形的面积是72.9平方厘米,上底10.4厘米,下底5.8厘米。高多少厘米?

  3、去年爸爸比小明大25岁,明年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6倍。今年爸爸和小明各多少岁?

  4、一个书架,上层放的书是下层的2.4倍。如果把上层的书搬56本到下层,这两层书的本数就同样多。原来两层各放多少本书?

  三、综合练习

  解方程。

  7.8+5x=32.8 17.23-10x=9.6 3x+2.1x=18.36

  8x-0.5x=15 6x-2.4=0.36 5x÷15=15

  列方程解决问题。

  1、小英和小红同时从学校出发,小英以每分钟63米的速度向东走,小红以每分钟57米的速度向走。几分钟后两人相距600米?

  2、一个梯形的面积是72.9平方厘米,上底10.4厘米,下底5.8厘米。高多少厘米?

  3、去年爸爸比小明大25岁,明年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6倍。今年爸爸和小明各多少岁?

  4、一个书架,上层放的书是下层的2.4倍。如果把上层的书搬56本到下层,这两层书的本数就同样多。原来两层各放多少本书?

  三、综合练习

  解方程。

  7.8+5x=32.8 17.23-10x=9.6 3x+2.1x=18.36

  8x-0.5x=15 6x-2.4=0.36 5x÷15=15

  列方程解决问题。

  1、小英和小红同时从学校出发,小英以每分钟63米的速度向东走,小红以每分钟57米的速度向走。几分钟后两人相距600米?

  2、一个梯形的面积是72.9平方厘米,上底10.4厘米,下底5.8厘米。高多少厘米?

  3、去年爸爸比小明大25岁,明年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6倍。今年爸爸和小明各多少岁?

  4、一个书架,上层放的书是下层的2.4倍。如果把上层的书搬56本到下层,这两层书的本数就同样多。原来两层各放多少本书?

  课前思考1:

  “探索与实践”先放手让学生实践,再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收获和体会,在活动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围绕教材中列出的评价指标,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实事求是地总结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课前思考2:

  整理与练习第三课时中的练习属于实践活动的形式,综合性强了,与生活结合的更紧密了。

  第11题可这样处理:先让学生读题,再提问:能直接画三角形吗?为什么?当学生算出底是4厘米后,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在组织交流:怎样画?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一画,引导学生画出符合要求的三角形的类型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第12题~14题的处理方法照孙老师的设计。

  多余时间要讲评数学天天练上的补充习题,特别是思考题,比较复杂,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有困难,教师必须要讲评。

  课后反思1:

  根据这一星期的应用题教学,我班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做应用题感到害怕,针对这一情况我打算在今后的应用题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的训练。

  1.读题。通过读题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知道题中讲的是什么事;弄清已知条件中,哪个是直接条件,哪个是间接条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什么关系。读题的过程,就是了解题意的过程。如果题目没有读懂,后面你再怎么做也没有效果,读题、审题是解应用题的第一步。

  2.圈画。就是把题中的重点词、句用符号划出来,也就是一个去繁留简的过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个数量的意义及数量间的内在关系,把前面读题了解到的信息用符号表示出来。

  3.画图。就是画线段图,用线段把题中所讲的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直观地、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主要目的是辅助学生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4.说思路。说理就是让学生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己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及相应的道理。这需要学生有对题目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以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部分对不同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优生可以让他完整的表述出来,中等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学困生可以看着算式说说每一步表示什么。

  通过上述读、画、说,让学生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有利于训练、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这样也把解应用题的重心转移到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而非单纯的技能训练。

  课后反思2:

  通过几天的练习,大部分学生对教材上的解方程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很好。但对补充的少复杂的方程和实际问题无从下手,特别是补充的思考题出现了未知数在方程的两边或者是类似于奥数类型的实际问题。对于这样的习题,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不要紧张,即使做错了也没关系,因为这些题的难度已远远超过了教材上的难度。另一方面,用方程解与算术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必要时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

  课后反思3:

  今天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主要进行一些综合练习,特别是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相应的练习。如有关行程问题中就有几种不同的情况,有同一地点同时同向而行,有同一地点同时相背而行,有不同地点同时同向而行和不同地点同时相向而行,这其中又有相遇和相距一段路程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对学生而言,遇到问题不去认真读题,利用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来帮助理解题目意思是最大的问题,很多学生习惯于模仿刚学习或练习过的题目的解题思路,而不是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节课上,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对于教师来说要求较高,但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必须做到的。所以,我想在研究如何教的同时还要多研究学生怎样学,如何帮助学生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7整理与练习 篇14

  第一单元 方程 第5课时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

  p7“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对所学知识分阶段进行整理的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信息方程、应用方程的兴趣。

  教学时间

  9月7日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

  二、回顾与整理

  1、出示小组讨论题: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2、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3、把各自思考的情况在小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交流。

  讨论第(1)题 可以让学生说说首先要将这样的方程作怎样的变形,并提醒学生解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讨论第(2)题 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说本单元学会了用方程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结合所举例子说明解决每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180+6x=330 27x+31x=145 x-0.8x=10

  2.2x-1=10 15x÷2=60 4x+x=3.15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交流时要关注学生解这些方程的准确率,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解每一类方程的基本方法,反思解这些方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与应用第2题

  (1)让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后找出相关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

  师随机板书: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5+197=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3-421=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

  (2)提问:在列方程时应该怎样表示题中的两个未知数量?

  练习与应用第3题

  (1)先让学生看图后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提问:这棵树苗从80厘米长到104厘米,经过了几个月?你怎么知道的?

  (3)继续提问:你能说说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随机板书:

  小树原有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小树现在的高度

  练习与应用第4题

  (1)学生读题后,教师先结合图书的印刷过程向学生介绍“制版费”和“每册印刷费”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制版费,另一部分是印刷费,也就是每本印刷费与本数的乘积。

  (2)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3)交流时让学生结合所列的方程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

  p7“练习与应用”第2、3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7整理与练习(通用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