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政治教案设计 > 2012年中考政治复习提纲6

2012年中考政治复习提纲6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M
2012年中考政治复习提纲6
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①原因:面临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 ②终生学习是指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其终身所需的全部知识、价值和技能,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和任何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 ③终身学习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影响。终身学习,能使我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能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还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因此,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④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指既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又能保证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谋求肉体与精神的和谐,身心发展的有序、均衡、协调,以保持全面的、长久的、强劲的发展能力。
四、如何树立终身学习观? ①终身学习,要求我们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增强了获取知识、自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确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了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②初中毕业以后,无论选择升学还是就业,都是发展之路。从学校走向社会,终身学习有助于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劳动者,更有助于我们不断开拓新的发展天地。终身学习,成就自己美好的未来;人人学习,成就祖国辉煌的明天。
五、享受学习,做学习的管理者。 学习,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苦乐交织的。我们应该学会享受学习,激发探索世界奥妙的激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通过科学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自己学习的管理者。

考点41.正确选择升学与就业之路,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九第十课135)
一、正确选择升学与就业之路 ①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还不是很发达,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的同学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将走上就业之路。 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首先,要了解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就业面临的困难,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其次,要考虑自身素质、兴趣爱好、经济报酬、国家需要等因素选择就业。再次,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最后,要有先就业再择业的策略。
二、生活中充满选择: 人生有无数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道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我们在选择中通往不同的道路。不管选择升学还是选择就业,都有各自的理由。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和责任,我们要有勇气自己作出选择,更要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合理的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担负起责任。学会自己做出选择,我们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三、升学与就业的选择: 初中毕业后,无论选择升学还是就业,都是发展之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同学们可能更愿意选择继续升学,但根据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各人情况的不同,一部分同学也将走上就业之路。选择就业,首先,要了解我国的就业形势;其次,要综合考虑自身素质、兴趣爱好、经济报酬、国家需要等因素进行选择,选择时要客观评价自己,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最后,要有先就业再择业的策略,就业后,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以便以后选择新的职业。选择时,要克服急功近利、好高鹜远、眼高手低、鄙视第三产业(服务行业)、恐俱体力劳动、谋求“铁饭碗”等错误的就业观念。
四、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 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①生活中难免有挫折,遇到困难和逆境,我们要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用理智战胜各种挂折,成就快乐人生;②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就是在遇到困难和逆境时,不焦躁、不抱怨,能冷静思考,果断处理,保持昂扬的斗志。并能及时对自己的目标进行合理的修订,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让生命的航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考点42.正确认识个人也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己维护接替的荣誉和利益。(九第二课19、七第一课7)
一、集体:是指有共同的目标,许多人集合起来的有组织的集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依存,尽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是我们理所当然的唯一选择。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之中,集体给我们温暖、关爱和力量。集体与个人是相互依存的,集体离不开个人,而个人也离不开集体;个人只有紧紧依靠集体才能拥有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既可能是精神方面的,也可能是物质方面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享用的每一件物品,我们得到的每一种帮助,无不是他人智慧、劳动和爱心的付出,尽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是我们理所当然的唯一选择。
二、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利益 ①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利益。要真正维护好个人利益,就要更加自觉地维护好集体的利益。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只有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履行自己的职责,遵守家庭美德,一个家庭才能和谐、美好、幸福;只有每一个学生都自觉地维护集体的荣誉,我们的班集体才会更好;只有人人遵纪守法、甘于奉献,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②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要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民主权利,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正当物质利益,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三、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①个人更应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集体是我们共同的家。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是建立在爱集体的基础上的。同样,对民族、国家的责任也是建立在爱民族、爱国家的基础之上的。②维护和建设好集体我们应该做到: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在集体中能够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使集体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力量。③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④我们应该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和利益,主动为国分优、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四、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之中,集体给我们温暖、关爱和力量。集体与个人是相互依存的,集体离不开个人而存在,个人只有紧紧依靠集体才能拥有无穷的力量。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五、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因此,集体应充分薄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为合和维护集体利益。只有人人都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集体才会真正成为我们依恋的家。
六、关爱集体的表现:(1)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2)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3)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集体的力量不仅取决于成员数量的多少,更取决于成员之间的组织和配合。“人心齐,泰山移”,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七、发扬团队精神: 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个人的智慧,同时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具备了团队精神,我们才能更好地施展个人才华,实现自身价值,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形成文明和谐、团结高效的集体,推动社会进步。

考点43.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选择希望人生。(九第十课125)
一、人生需要理想(或者理想的作用):①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人生,就是立足现实、不断追求各种理想的厉程。②理想就像罗盘,引导人生航航船的方向;理想就像航船,一程一程向前推进,不断驶向幸福的彼岸。③理想总是指向未来,表现为奋斗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导向、驱动和调控的作用。如果缺乏理想,就会使人缺少一种稳定、持久的内在激励,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如果缺乏理想,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甚至会迷失方向。④崇高的理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力量,是照耀人们前进的指路明灯,是人们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所以人生需要理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
二、实理人生理想的途径:①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做出规划。这个规划要尽可能长远,这样我们就不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因为找不到目标而迷失方向;这个规划还要尽可能具体,可以按时间远近、重要程度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性目标。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付出努力,理想就不会仅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望。②需要对自己的理想适当进行调整。我们的具体理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有时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对自己的理想适当进行调整,以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推动理想的实现。③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理想可以有很多,但通向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我们需要不断地增强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还需要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培养坚强的意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 ①含义: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②类别:从时间跨度来看,有短期理想和长远理想;从性质来看,有以祖国和人民利益为重的崇高理想,也有以追求个人享受为重的庸俗理想;从内容来看,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③作用:崇高的理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力量,是照耀人们前进的指路明灯,是人们不懈奋斗的毕生支柱。
四、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 ①祖国命运影响个人前途。只有国家兴旺、经济发展、政治文明,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社会才能安定祥和、井然有序;个人才能享有自由、充分发展。而国家的兴旺、富强也要靠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②祖国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国家的兴旺、富强,要靠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我们青少年从小就要立下爱国之志,胸怀远大目标,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五.青少年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答:人类进人21世纪,这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时代,对我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备团队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不断开拓新的发展天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

2012年中考思想品德第一轮复习考点全析
第六单元 承担社会责任
考查侧重于公平正义、责任及其来源、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以及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承担社会责任等知识点。

考点44.维护社会公平,树立公平合作意识。(八下第九课100)
一、公平的含义:一般来说,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一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到的利益。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付出和所得,与他人的付出所得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就产生了公平或不公平的感觉。你可以说,公平是得到自己该得的;也可以说,公平是分担自己该做的。一般来说,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或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如果一个人承担着少于应承担的责任,或者取得了多于应得的利益,就会使人家产生公平与不公平的感觉。
二、公平的重要性:只有公平才能实现人们稳定持久地进行合作;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已的合理期望,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寡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三、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 答:(1)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能够使人们稳定持久地进行合作,而只有公平才能实现这一点。人们在社会合作交往中,如果受到不公平对待,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就会感到冤枉、气愤,甚至导致报复行为。这种心理和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信任感降低,导致彼此关系恶化,合作难以为继;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2)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四、社会失去公平危害大: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如果受到不公平对待,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就会感到冤枉、气愤、甚至导致报复行为。这种心理和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信任感降低,导致彼此关系恶化.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
五、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①公平总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总会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限制,任何社会都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总是相对的。 ②造成不平等的原因及歧视的根源:造成不平等的原因是人们之间的差异(人们在天赋上的容貌、智力、休力等)存在差别,社会生活中存在财富多寡、分工不同、机遇不同等;还有种族、民族的差异、文化语言的差异、年龄的差异、性别的差异等)。现实中的不平等、认识的误差和错误的观念。造成歧视的根源:是各种差异和不平等现象。 ③对待差异和不平等的正确态度:承认差异,但要做到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不能抹杀差别追求绝对平均主义,也不能强调差别以此划分人的等级。在现实生活中,不平等的现象时有发生,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的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崇尚公平,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同时,还要认识到自己遇到一些不公平现象,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不公平。
六、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的意义及启示: ①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以公平为基础合作才是良好合作,公平的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只有公平互惠的合作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②从小树立公平合作意识,对于个人素质、个人能力的提高和个人前途的发展,对于建设一个更加稳定、繁荣的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③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有权利要求得到公平的对待,这是我们的社会权利;我们也要公平地对待他人,这是我们的社会义务。④启示:在社会合作中,我们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绝不能只享受利益而不付出,否则就对其他人不公平,而合作也无法长期延续下去。当我们在付出的时候,同时也在收获着别人的付出。公平的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只有公平互惠的合作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有助于我们顺利地融人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

考点45.遵守制度规则和秩序;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八下第十课107)
一、正义及其重要性:正义是人类的良知,是个人与社会的遵从制度、规则而共同维护的一种公正、合理、平等、充满正气的秩序状态,它集中体现为整个社会对真善美的推崇,对假丑恶的鞭挞。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正义,善良就会被践踏,邪恶就会肆虐,整个社会就会隐入黑暗和混乱之中。所以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二、正义与非正义行为:在社会进程中,凡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凡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
三、为什么要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答:正义和正义制度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作为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维护正义。我们要从小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良好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
四、公正(公平正义)需要正义的制度作保证(或正义与制度的关系) ①正义必须要有制度来作保证:制度是以公开宣布的程序和规则组成的系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制度和规则,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和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能受正义制度规则的约束。如果没有正义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②正义因制度而有保证: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体现了正义,正义因制度而有保证。有了正义和正义制度,即使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可以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即使是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休,也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而不会被遗忘。公正,需要正义的制度作保证,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我们参与合作竞争的时候,正义的制度给予人们公平合作的支持和保障;在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公平的获得也需要正义的制度作为支撑。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正义可以通过制度的调节来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使得我们的社会健康、持续地发展,最终造福每一个社会成员。
五、做有正义感的人: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充满正义的社会中,只有有正义感、为人正直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稳定、更和谐。要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要求我们应该做到:如果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够采用正当方式,奋起抗争;如果看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能够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有正义感的人能辨明是非,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当然,我们是未成年人,既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又要做到见义巧为,要尽量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维护正义。

考点46.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互相承诺,努力做一个负责的公民。(九第一课3,第二课26)
一、责任及产生:①责任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某些事情;②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这种承诺,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来自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二、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①不同的社会关系意味着不同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如果说整个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关系结成的网,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是这个网上的“纽结”。不同的社会关系意味着不同的责任。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 ②在社会中生活,我们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例如,作为子女,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完成学习任务是我们的责任;作为朋友,忠诚、互助、互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陌生人,虽然萍水相逢,扶危济困是美德;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位卑未敢忘优国’;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应该维护正义、热爱和平、保护环境…③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④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三、对自己负责的表现:①谁对自己不负责任,谁就要对这种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后果负责。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尊,也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②谁对自己不负责任,谁就要对这种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后果负责。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
四、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①承担责任既意味着付出,也意味着回报。一般情况下,付出的代价与收获的回报是统一的。没有只有代价而没有回报的责任,也没有只有回报而没有代价的责任。当我们承担责任时,会感受到责任沉甸甸的分量,因为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负责任需要我们承担某些精神上的代价;负责任还需要我们放弃一些个人的兴趣和利益;负责任是一个人的立身之道,一个人正是在对责任的承担中,才体现出他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 而且还意味着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这就是承担责任的代价。要说回报,更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等;②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须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一个人的自尊自信意识、顽强的意志品质、踏实的工作作风、自立自强的精神、良好的自我形象等,都是在不断承担责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旦我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我们应负的责任;③有些责任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只要角色和责任是社会所需要的,我们就应该勇于承担,全身心地投人,把角色扮演好,把责任履行好,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是最富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④我们应该正确评估、全面分析责任,进而作出最合理的选择。一旦作出选择,就要勇于承担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五、积极承担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①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传统。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我们中学生更应有,“心优天下”的胸怀与志向,并将之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同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②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我们应该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和利益,主动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表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③国家处在困难时刻,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活生生的实践。只有人人尽自己的所能关爱社会,用自己的行动关爱他人,才会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在关爱社会过程中,我们会付出许多,但是我们的收获更多,我们自身的价值能在奉献中得到升华。主动为国家分优、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辞的责任。
六、做负责任的公民:①信守承诺,勇担过错。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是我们负责任的表现。当我们做错事时,要勇于承认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②自觉承担资任。就是我要承担责任、我愿意承担责任、我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要我承担责任,被迫被动地承担责任;自觉承担责任就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在反思中,我们将会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的责任,更好地履行责任,并在承担责任中不断成长。自觉地做责任的主人,享受自觉承担责任的快乐。维护社会公平,树立公平合作意识。遵守制度规则和秩序;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七、如何理解负责任促进个人自由和进步?
答:负责任使人能获得更多的信任和自由;赢得自尊自信;增长才干;获得实际利益。不负责任使社会和他人遭受损失;使个人利益遭受损失;使个人名誉遭受损失。

2012年中考思想品德第一轮复习考点全析
第七单元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考点补1.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九第四课47)
一、改革的实质、目的:①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新体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更好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紧密,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开放。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在更深的程度上融为一体,国与国之间知识、科技和文化的交流蓬勃发展。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只有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更好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②封闭只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开放与兴盛相伴,封闭与落后并存。③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一切先进的东西。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就要开放,就要把自已融人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④只有开放,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外资企业纷纷落户中国。与此同时,大批中国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深入。
总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的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既要坚持“引进来”,又要坚持“走出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人教版:九年级P88、P89)
答:改革开故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实现了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等。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立及其实现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到20世纪末,我们国家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②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21世纪新阶段,要用大概20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一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③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事业全面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了新步伐,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新进展,对外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五、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人教版:九年级P49)
答:(1)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实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2)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基点。同时,又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3)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所有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二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全面开放。(4)开放的目的是与世界各国相互取长补短,在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自已的发展步伐。(5)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的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考点47.理解科学发展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九第三课31,第四课50、54)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二,全面发展观。三,协调发展观。四,可持续发展观。
第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4、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第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2、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3、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4、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第五、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
4、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第七、建设和谐社会的举措: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第八、坚持“五个统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1、统筹城乡发展(木)、2、统筹区域发展(土)、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水)、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火)、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金),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
第九、和谐社会六大特征:
l、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第十、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7大主题
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
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
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范围之内。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过就业的比例和调配,达到收入、分配、储蓄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进而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
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此前与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首要考虑的政策之中。该战略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自身再生产同物质的再生产“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其年度报告《人类发展报告》中的研究,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首先要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
5、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惟一来源。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
6、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将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大系统,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
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 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化控制”、“绿色化学体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十一、当代中国最基本国情:①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因为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始终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初级阶段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④初级阶段的含义:就性质来讲,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就发展程度来讲,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⑤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基本国情是党和国家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十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①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②国家的根本任务: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就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十三、制定基本路线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依据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点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基本路线不是一时一地的,而是贯穿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基本路线是党的先进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十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①制定基本路线的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其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③党的十七大对基本路线的新表述:一、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国家进步的活力源泉。④解读基本路线: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含义:就是在整个杜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集中力量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原因:因为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含义: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要性: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第三、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①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还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②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前提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③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④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⑤改革的意义: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途径;⑥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第一,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第二,中国要发展、进步、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道路。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须选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须选择,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⑦对外开放要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出去、引进来。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抓住机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动力)、发展(目的)、稳定(前提)三者的关系。
十五、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分别是什么?
答:(1)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考点48.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九第六课73,第七课87、第三课31)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①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②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同时,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二、公有制经济:①国有经济:含义: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因为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流通的重要任务。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②集体经济:含义: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地位: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集体经济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它体现着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因此,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休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四、非公有制经济:含义:是指公有制经济以外的经济成分,包括个休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形式。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五、“三步走”战略和“两个100年”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新世纪新阶段,要用大约20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一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100年”目标:到我们党成立100年(2021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2049年前后)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六、小康社会建设:①小康:指在解决温饱的基础幸,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②现阶段的小康: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本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③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此目标的时间:2020年(在21世纪,要用大约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在21世纪的头20年,党领导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同绘小康蓝图,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小康社会的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七、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①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休、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基本分配制度:基本分配制度是由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休、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分配的原则: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人差距悬殊。④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需要全体公民的艰苦创业,共同奋斗。
八、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我们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财富的源泉,也是产生和积累知识、发现和孕育人才、凝聚和提供创造力的源泉。知识己经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源。只有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才能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局面。创造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内驱力,创造的结果是产生新知识和新事物。
九、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财富理所当然地由人民共享。国家通过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和建立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十、我国现阶段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一、我国现阶段的根本政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人民行使权力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我国人民当家做主,就是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全国人大代表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主要职权: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国家的基本法律:选举、决定、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决定国家的重大事项;监督国家机关。
第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政治制度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由于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区域,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维护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自觉地履行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就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第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为了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简称“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保持着繁荣稳定和发展。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方针,保证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和发展。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我们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考点49.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战略意义及必要性。(九第四课58)
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原因:①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离不开掌握高科技的劳动者;第二,是由我国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决定的。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为此,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掌握科学方法,立志报效祖国。第三,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竟争日趋激烈,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成为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有了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就拥有了竞争力。
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途径: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途径: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是提高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同时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开拓、带动、创新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教育是提高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关键的就是要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总之,发展教育和科技,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我国科技现状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离不开掌握高科技的劳动者。纵观科技发展轨迹,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四、教育的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总之,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考点50.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战略意义及必要性。(九第四课54)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①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②可待续发展的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③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是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国情的必然选择。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我们中学生要不断提高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
二、人口问题 已经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①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此外,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失衡等,也是我国人口现状的主要特点。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行优生优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②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③具体要求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④我国由人口问题引发的其他社会问题有:粮食供应不足;就业压力增大;教育经费短缺等。⑤人口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有直接的关系。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消费资料的前提下,人口越多、增长越快,所需要的抚养、生活费用就越多,能够用于生产的费用和人均占有的消费资料就越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就越慢。因此,从本质上说,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没有对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不可能的。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行优生优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⑥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实践证明,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
三、环境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是,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做出选择。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与破坏。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的一时发展,绝不能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或者零增长)。
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重要的原则: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
四、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现象十分严重。
总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我们中学生要不断提高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

考点51.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九第八课100)
一、三个文明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二、当代先进文化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先进文化首要的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保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 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①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②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才一能从根本上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③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把批判与继承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四、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历史的瑰宝。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五、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①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④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的不竭力量之源。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⑥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我们的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创新精神等大大增强。⑦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同时,需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考点52.了解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九第三课31)
一、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抓住机遇,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富了起来,国家强了起来;中国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个和平、合作、负责的中国形象已被国际社会所公认。
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①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以科技和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突出,和平与发展也就成为当今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和基本趋势;冷战后,发展成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愿望,以经济和科技竞争为中心的和平竞争取代武力对抗;战争与和平的力量对比力量,和平力量超过战争的力量,发生世界大战的因素基本不复存在。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上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天下仍不太平。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②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条件。人类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和平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所以,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要保持世界的持久和平就必须消除过大的南北差距,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三、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成为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有了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就拥有了竞争力。

考点53. 知道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九第九课109)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一、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二、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共同理想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2050)
三、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12年中考政治复习提纲6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