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外国诗两首》(通用14篇)

《外国诗两首》(通用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外国诗两首》(通用14篇)

《外国诗两首》 篇1

  课文简析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创意说明

  1、《蝈蝈与蛐蛐》可以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场景,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2、《夜》这首诗很具有一种画面感,可以通过语言品评的方式再现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另外,这两首诗都可以通过不同之间译文的比较来品评诗歌的语言。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蝈蝈和蛐蛐

  一、整体感知

  1、 诗中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幅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这些场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自主探究

  1、 为什么诗中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场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

  2、 为什么诗中仅仅描写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却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

  虫的歌唱?

  三、比较品析

  对于济慈的这首诗歌,有许多版本,你认为那一种译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歌颂大在然,歌颂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的感情。

  出示三种译文:邹绛译;屠岸译;查良铮译

  第二课时

  夜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营造诗歌氛围。

  2、学生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画面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思考:这首诗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二、研读赏析

  仿照示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勒梦梦乡,

  幽暗的松林市区喧响。     茂密的松林也是静静的。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夜莺也收起了美妙的歌声,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长脚秧鸡也停止了它的快乐的叫嚷。

  三、深情朗诵,深入体会诗中意境

  四、比较品析

  1、阅读另外一种译文,说说自己的发现。

  夜

  叶赛宁

  疲倦的白昼垂向黑夜,

  喧闹的波浪起始静息。

  夕阳西下,而月亮

  沉思地在苍空浮行。

  岑寂的山谷在聆听

  平静的小溪的潺鸣。

  幽黯的树林弯着身子,

  在夜莺的歌声中微睡。

  河水侧耳倾听呖呖莺啼,

  亲热地同沙岸叨叨絮谈。

  而在河面上,轻轻地漾起

  芦苇快乐的簌簌的声响。

  2、对比阅读沈尹默的《月夜》

  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雨的诉说

  活动简析:

  “雨的诉说”从《雨说》一诗引申出来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通过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熟悉却并不关注的雨等几种常见现象,来引导学生体验自然的诗意之美,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项活动可以灵活掌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来开展。

  活动目标: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活动建议:

  1、学生三项活动任选一项,自愿组成活动小组。

  2、 活动在第一课《雨说》教学之后提前布置活动。

  3、 这篇综合性学习的文字叙述很美,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

  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请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

  活动安排: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

  在雨淅淅沥沥下起的时候,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带着一份好心情,去观察雨幕,去倾听雨韵,去感受雨情,

  1、作好以下记录:

  具体季节和时间:

  地点:

  雨的特点:

  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

  自己观雨时的心情:

  2、请你把听雨的感受及听雨的资料与同学们分享。

  第二组:说说雨的功过

  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了解雨的别样情形,并在展示课上讲述给同学听。(以下可参见《读写导航》)

  1.概述一个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

  2.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等等。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害。(选择一个进行探究)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

  1、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或俗语,并将有关描写“雨”的名句或名段摘录下来,在展示课上向全班交流。(有关雨的古诗名句可参见《读写导航》)

  2、将自已搜集并喜欢的有关雨的文学作品,制作成配乐诗文,在展示课上与同学分享。

  全体同学:抒写雨的情怀

  在自己听雨和学习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或诗歌。

《外国诗两首》 篇2

  教学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 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 向往 瞬息

  二、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 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点字的音

  伫立( ) 涉足( ) 萋萋( )

  诱人( ) 幽寂( ) 人迹( )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外国诗两首》 篇3

  教学建议

  一、主旨分析

  《帆》

  全诗用象征手法写成,借孤舟抒发感情,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未来的迷惘,也坚定地表达了他渴求社会变革以获得新生,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萤火虫》

  诗人赋予萤火虫这一生活中常见之物特定含义,它是世上一切微小但并不渺小事物的象征,通过这一意象,诗人歌颂了平凡中的伟大,奉献自我并由此获得人生的快乐的精神。

  二、内容结构分析

  《帆》

  全诗三节,每节四行,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每节前两行写海景,由远及近;后两行则借孤帆抒发感情。

  第一节,诗人描写了一片孤帆在蔚蓝的海雾中飘泊,以这一意象作为自己孤独感情的象征。诗人的孤独,是友人云散独在他乡的孤独,也是言论钳制的重压下无可诉说的孤独,更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孤帆的形象浮现于诗人的脑际,使其蕴蓄的感情急速发酵,诗人不禁发问:孤帆飘泊到这里,是为了寻找什么呢?它又在故乡抛弃了什么呢?这些发问表现了诗人的另一种心态一一迷悯。他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在无目的地飘流;不知要寻找什么,但又总是在寻寻觅觅。同时。诗人也流露了对故乡的留恋和不得已而远走高飞的痛苦。

  第二节,诗人描绘了海风呼啸。波浪翻卷、船桅欲倾的画面,象征形势的险恶。孤帆来到这里,是为寻求幸福吗?不,这里有的只是凶险的处境;那么,它是为了逃避幸福吗?也不,它还并没有对前途绝望。这似乎是对第一节问句“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的回答,又似乎什么也没有回答。既不是为了寻求幸福,也不是为了逃避幸福,在自相矛盾中表露出心理上的茫然。幸福究竟是什么?此刻诗人自己也说不清楚。

  第三节,海面上又平静下来,碧流清澈,阳光海映,这意味着孤帆也有安逸的地方可以休憩。然而它却祈求着风暴的到来,仿佛只有风暴,才是它的安身之处,才是心灵的归宿。至此,才真正回答了第一节的提问,点出了孤帆的追求。在静海上没有安宁,只有在风暴中才有安宁,这似乎令人奇怪,却正是诗人在特定处境中的特有心态。诗人虽来自贵族社会,但他认清了贵族的腐朽和可憎,不愿意躲进避风港,拒绝平庸的宁静,他宁愿作上流社会的叛道者。诗人感觉到了他的叛道精神在躁动不安,在渴求着一场变动,他只有在激烈的变动中才能获得新生,获得精神的安宁。

  《萤火虫》

  诗歌共十五行,大致可分为三个小节。

  第一小节(第1~5行),萤火虫是快乐的。虽然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但它的确是快乐的。在这欢乐中,有萤火虫全心的付出。就对人们的奉献这点而言,小小的萤火虫并不逊色于日、月。

  第二小节(第6~11行),萤火虫的奉献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它带给人们光亮,点燃的是自己的身躯,而这些,都是出于自身内在力量的驱使,也就是说,给人类带来光明,是它自觉自愿的行为,并非强迫。这种自愿的奉献、甘心的付出就更显得可贵。

  第三小节(第12~15行),再次点明萤火虫的可贵精神。它发出的光亮虽然微小,但这点光明仍然能够冲破黑暗的束缚,光芒不在大小,就突破黑暗、带来光明这一点而言,它们都是平等的。所以萤火虫虽然微小,但绝不渺小,平凡中同样见出伟大。

  三、重点语句分析

  《帆》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这两句诗,点明了诗人在特定处境中的特有心态。正如孤帆不愿在风平浪静之地休憩,却祈求风暴到来一样。诗人虽出身贵族,却不愿在上流社会中享受那平庸的宁静生活,他认清了贵族的腐朽和可鄙,宁愿作上流社会的叛道者。他渴求一场社会变革,渴望变革能消除社会的不公,改变贵族的腐朽、没落趋势。这两句诗是诗人叛逆精神的体现,表达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社会变革、渴望高尚、自由的新生活的人生理想。

  《萤火虫》

  1.“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

  这句诗表明萤火虫的奉献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行为。萤火虫带给人们光亮,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目的,这仅仅是一种内在力量的驱使,是一种自愿的奉献、甘心的付出。

  2.“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

  萤火虫的躯体是微小的,但它同样带给人们光和热,就对人类的贡献这点而言,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它的亲人,不论大小都是平等的。所以萤火虫的价值并不渺小。正如世间万物,有崇高的伟大,也有平凡的伟大。

  四、写作待色

  《帆》

  1.全诗采用象征手法,寓意深刻。

  帆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者却赋予它以深刻的含义,借孤帆在海上的飘泊来象征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抒发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2.借景抒情,语言含蓄精练。

  全诗每节都是先写景,再抒情,这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有相似之处。语言含蓄精练,诗虽不长,但含义悠远,启发人们思考人生中的一些问题。

  《萤火虫》

  运用象征手法,在具体而平凡的物象中寄寓人生深刻的道理,以小见大。

  作者抓住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物象――萤火虫,利用它身体上的特征,进行联想和想像,赋予其特定的含义,指示人生中一个精邃而深刻的道理:无私而自愿的奉献,出自平凡的伟大。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阅读两首诗,了解诗的表达方法。

  2.了解诗歌中借助的意象实际是主客体的结合。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初步读懂诗歌,产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三)情感目标

  1.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认定目标,不懈追求,就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2.体会诗歌凝炼的语言美,丰富的内涵美。

  二、学法引导

  因为本文选录的两首诗都是外国诗,对于作者可课外阅读资料作充分了解,但诗歌短小,结合自读提示与课后练习反复朗读两首诗,自读自解,以解助读,读中加深对诗歌内涵 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重点在于品味两首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2.理解诗歌中所揭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启示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可指导学生展开想像与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背景音乐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文章,品味语言,展开联想与相象,体会诗句的含义。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完成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文选取的两首诗中诗人抓住帆、萤火虫这些平常的事物,抒写心中的情志,揭示了人

  生中的一些问题,本节课就在诵读中品味诗中的言外之意。

  (二)整体感知

  《帆》这首诗中诗人在凶猛的巨浪、呼啸的大海的背景上,塑造了一个飘浮大海,不甘于

  平静生活却祈求风暴的孤帆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人生理想。

  《萤火虫》塑造了一个小小的萤火虫形象,但它不因为自己的小而自卑自贱,乐观、充实

  热情地生活,实现着自我生存的价值――在黑暗中放光。

  (三)教学过程 

  l.释题,导入  课文,简介作者。

  2.配乐范读两首诗,体会诗歌朗读的节奏和韵律,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自读诗歌,读出节奏和感情。

  能够在音乐背景下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学生细读课文,教师指导进行讨论分析,完成“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1)体会《帆》这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2)《帆》中塑造的“帆”的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来分析这个问题?

  (3)诗句“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4)《萤火虫》一诗中“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一句中,“微小”指什么?“渺小”指什么,萤火虫并不渺小之处有哪些,结合诗句具体说说。

  明确:(1)《帆》这首诗用了较多的笔墨描绘了自然景色,马克思曾对这首诗赞赏道:“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寥寥无几的。”这首诗似一幅出自名家的油画,湛蓝的大海、茫茫的雾霭、呼啸的海风、凶猛的巨浪构成了画面的背景,也决定了画面的基调――动荡不安,广袤的海空,恶煞般的巨浪似欲吞噬一切。

  (2)在三十年代风雨如磐的俄罗斯,年轻诗人的心中早就充满着反抗情绪,渴望着以行动和斗争去冲破那重重黑暗。这首诗创作于大学时代,是诗人早期抒情诗中的名篇。《帆》

  是诗人人格、理想的象征,在诗中,莱蒙托夫把自己的命运比做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蓝雾中泛

  白的孤帆。通过帆这个象征性的形象,莱蒙托夫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反抗情绪,力图进行积极

  行动和斗争的志向。

  (3)在凶猛的大海上,一支在金色阳光下闪着白光的孤帆在奋力搏击,它一会儿被拥向浪尖,一会儿又被推入波谷,它似在寻觅什么,又似要摆脱什么,正是诗人寂寞、孤独而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叛逆性格的写照,表达作者企图冲破牢笼的强烈渴望。它在祈求风暴,它欲在风暴中寻得“宁静之邦”!表现了作者内心孤独、怅惘、倔强、高傲的性格和不屈的追求。

  (4)“微小”指萤火虫形体的小,照应首句“小小流萤……”,“渺小”在这里指的是让人小视、不值一提的意思。文中萤火虫并不渺小的地方有:乐观积极地生活.如“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驱走黑暗,带来光明,如“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奉献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如“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乐观自信,如“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不自卑自贱,也不居功自傲,不卑躬屈膝,尽所能奉献自己,将自己的一点光融入宇宙的一切光芒之中。

  (四)总结、扩展

  《帆》和《萤火虫》两首诗,都通过日常生活中极普通极常见的事物,揭示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给予读者以人生的启示。

  读后,可以思考:小小萤火虫给了我哪些启示?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外国诗两首》 篇4

  教学建议

  一、主旨分析

  《帆》

  全诗用象征手法写成,借孤舟抒发感情,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未来的迷惘,也坚定地表达了他渴求社会变革以获得新生,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萤火虫》

  诗人赋予萤火虫这一生活中常见之物特定含义,它是世上一切微小但并不渺小事物的象征,通过这一意象,诗人歌颂了平凡中的伟大,奉献自我并由此获得人生的快乐的精神。

  二、内容结构分析

  《帆》

  全诗三节,每节四行,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每节前两行写海景,由远及近;后两行则借孤帆抒发感情。

  第一节,诗人描写了一片孤帆在蔚蓝的海雾中飘泊,以这一意象作为自己孤独感情的象征。诗人的孤独,是友人云散独在他乡的孤独,也是言论钳制的重压下无可诉说的孤独,更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孤帆的形象浮现于诗人的脑际,使其蕴蓄的感情急速发酵,诗人不禁发问:孤帆飘泊到这里,是为了寻找什么呢?它又在故乡抛弃了什么呢?这些发问表现了诗人的另一种心态一一迷悯。他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在无目的地飘流;不知要寻找什么,但又总是在寻寻觅觅。同时。诗人也流露了对故乡的留恋和不得已而远走高飞的痛苦。

  第二节,诗人描绘了海风呼啸。波浪翻卷、船桅欲倾的画面,象征形势的险恶。孤帆来到这里,是为寻求幸福吗?不,这里有的只是凶险的处境;那么,它是为了逃避幸福吗?也不,它还并没有对前途绝望。这似乎是对第一节问句“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的回答,又似乎什么也没有回答。既不是为了寻求幸福,也不是为了逃避幸福,在自相矛盾中表露出心理上的茫然。幸福究竟是什么?此刻诗人自己也说不清楚。

  第三节,海面上又平静下来,碧流清澈,阳光海映,这意味着孤帆也有安逸的地方可以休憩。然而它却祈求着风暴的到来,仿佛只有风暴,才是它的安身之处,才是心灵的归宿。至此,才真正回答了第一节的提问,点出了孤帆的追求。在静海上没有安宁,只有在风暴中才有安宁,这似乎令人奇怪,却正是诗人在特定处境中的特有心态。诗人虽来自贵族社会,但他认清了贵族的腐朽和可憎,不愿意躲进避风港,拒绝平庸的宁静,他宁愿作上流社会的叛道者。诗人感觉到了他的叛道精神在躁动不安,在渴求着一场变动,他只有在激烈的变动中才能获得新生,获得精神的安宁。

  《萤火虫》

  诗歌共十五行,大致可分为三个小节。

  第一小节(第1~5行),萤火虫是快乐的。虽然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但它的确是快乐的。在这欢乐中,有萤火虫全心的付出。就对人们的奉献这点而言,小小的萤火虫并不逊色于日、月。

  第二小节(第6~11行),萤火虫的奉献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它带给人们光亮,点燃的是自己的身躯,而这些,都是出于自身内在力量的驱使,也就是说,给人类带来光明,是它自觉自愿的行为,并非强迫。这种自愿的奉献、甘心的付出就更显得可贵。

  第三小节(第12~15行),再次点明萤火虫的可贵精神。它发出的光亮虽然微小,但这点光明仍然能够冲破黑暗的束缚,光芒不在大小,就突破黑暗、带来光明这一点而言,它们都是平等的。所以萤火虫虽然微小,但绝不渺小,平凡中同样见出伟大。

  三、重点语句分析

  《帆》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这两句诗,点明了诗人在特定处境中的特有心态。正如孤帆不愿在风平浪静之地休憩,却祈求风暴到来一样。诗人虽出身贵族,却不愿在上流社会中享受那平庸的宁静生活,他认清了贵族的腐朽和可鄙,宁愿作上流社会的叛道者。他渴求一场社会变革,渴望变革能消除社会的不公,改变贵族的腐朽、没落趋势。这两句诗是诗人叛逆精神的体现,表达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社会变革、渴望高尚、自由的新生活的人生理想。

  《萤火虫》

  1.“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

  这句诗表明萤火虫的奉献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行为。萤火虫带给人们光亮,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目的,这仅仅是一种内在力量的驱使,是一种自愿的奉献、甘心的付出。

  2.“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

  萤火虫的躯体是微小的,但它同样带给人们光和热,就对人类的贡献这点而言,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它的亲人,不论大小都是平等的。所以萤火虫的价值并不渺小。正如世间万物,有崇高的伟大,也有平凡的伟大。

  四、写作待色

  《帆》

  1.全诗采用象征手法,寓意深刻。

  帆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者却赋予它以深刻的含义,借孤帆在海上的飘泊来象征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抒发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2.借景抒情,语言含蓄精练。

  全诗每节都是先写景,再抒情,这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有相似之处。语言含蓄精练,诗虽不长,但含义悠远,启发人们思考人生中的一些问题。

  《萤火虫》

  运用象征手法,在具体而平凡的物象中寄寓人生深刻的道理,以小见大。

  作者抓住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物象――萤火虫,利用它身体上的特征,进行联想和想像,赋予其特定的含义,指示人生中一个精邃而深刻的道理:无私而自愿的奉献,出自平凡的伟大。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阅读两首诗,了解诗的表达方法。

  2.了解诗歌中借助的意象实际是主客体的结合。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初步读懂诗歌,产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三)情感目标

  1.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认定目标,不懈追求,就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2.体会诗歌凝炼的语言美,丰富的内涵美。

  二、学法引导

  因为本文选录的两首诗都是外国诗,对于作者可课外阅读资料作充分了解,但诗歌短小,结合自读提示与课后练习反复朗读两首诗,自读自解,以解助读,读中加深对诗歌内涵 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重点在于品味两首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2.理解诗歌中所揭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启示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可指导学生展开想像与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背景音乐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文章,品味语言,展开联想与相象,体会诗句的含义。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完成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文选取的两首诗中诗人抓住帆、萤火虫这些平常的事物,抒写心中的情志,揭示了人

  生中的一些问题,本节课就在诵读中品味诗中的言外之意。

  (二)整体感知

  《帆》这首诗中诗人在凶猛的巨浪、呼啸的大海的背景上,塑造了一个飘浮大海,不甘于

  平静生活却祈求风暴的孤帆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人生理想。

  《萤火虫》塑造了一个小小的萤火虫形象,但它不因为自己的小而自卑自贱,乐观、充实

  热情地生活,实现着自我生存的价值――在黑暗中放光。

  (三)教学过程

  l.释题,导入  课文,简介作者。

  2.配乐范读两首诗,体会诗歌朗读的节奏和韵律,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自读诗歌,读出节奏和感情。

  能够在音乐背景下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学生细读课文,教师指导进行讨论分析,完成“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1)体会《帆》这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2)《帆》中塑造的“帆”的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来分析这个问题?

  (3)诗句“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4)《萤火虫》一诗中“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一句中,“微小”指什么?“渺小”指什么,萤火虫并不渺小之处有哪些,结合诗句具体说说。

  明确:(1)《帆》这首诗用了较多的笔墨描绘了自然景色,马克思曾对这首诗赞赏道:“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寥寥无几的。”这首诗似一幅出自名家的油画,湛蓝的大海、茫茫的雾霭、呼啸的海风、凶猛的巨浪构成了画面的背景,也决定了画面的基调――动荡不安,广袤的海空,恶煞般的巨浪似欲吞噬一切。

  (2)在三十年代风雨如磐的俄罗斯,年轻诗人的心中早就充满着反抗情绪,渴望着以行动和斗争去冲破那重重黑暗。这首诗创作于大学时代,是诗人早期抒情诗中的名篇。《帆》

  是诗人人格、理想的象征,在诗中,莱蒙托夫把自己的命运比做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蓝雾中泛

  白的孤帆。通过帆这个象征性的形象,莱蒙托夫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反抗情绪,力图进行积极

  行动和斗争的志向。

  (3)在凶猛的大海上,一支在金色阳光下闪着白光的孤帆在奋力搏击,它一会儿被拥向浪尖,一会儿又被推入波谷,它似在寻觅什么,又似要摆脱什么,正是诗人寂寞、孤独而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叛逆性格的写照,表达作者企图冲破牢笼的强烈渴望。它在祈求风暴,它欲在风暴中寻得“宁静之邦”!表现了作者内心孤独、怅惘、倔强、高傲的性格和不屈的追求。

  (4)“微小”指萤火虫形体的小,照应首句“小小流萤……”,“渺小”在这里指的是让人小视、不值一提的意思。文中萤火虫并不渺小的地方有:乐观积极地生活.如“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驱走黑暗,带来光明,如“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奉献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如“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乐观自信,如“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不自卑自贱,也不居功自傲,不卑躬屈膝,尽所能奉献自己,将自己的一点光融入宇宙的一切光芒之中。

  (四)总结、扩展

  《帆》和《萤火虫》两首诗,都通过日常生活中极普通极常见的事物,揭示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给予读者以人生的启示。

  读后,可以思考:小小萤火虫给了我哪些启示?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外国诗两首》 篇5

  一、名师说课

  《蝈蝈与蛐蛐》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运歌声不断,运充满生机。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出主旨;又分别描绘感受“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的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的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科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都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做新颖独创、相思颇具匠心。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中浓郁。“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划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的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的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以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这首诗的意境即精微伏美又广大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地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夜》: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夜的静谧美丽,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世界的一切都归于寂静,河水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这里既有听觉也有视觉,还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寂静的夜色中,溪水在轻轻的歌唱,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美,然后再由听觉转入视觉,借助月的光辉,描写静夜的美丽,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反复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令人深切的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二、名师引路

  【创新方案一】

  教学角度:读写结合――读诗时学会用想象的方法,改写、续写则能加深对诗作的理解。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方法:复习田园诗知识,以《过故人庄》为例子,教学生读诗时学会用“从诗歌中看到、听到、闻到、感受到……”的方法。

  2.指导一篇:①朗读《蝈蝈与蛐蛐》,读出节奏与情感。②初步理解诗的内容与结构,试给诗歌加一个副标题。③调动各种感官想象诗歌画面,用散文的笔法描述出来。佳作交流。④听觉想象拓展: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⑤感官想象深入: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还表现在另外哪些方面?⑥学生仿造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

  3.自学展示:①分小组学习《夜》,读、写、画、唱等学习方式任选。②展示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

  【创新方案二】

  教学角度:诗歌汉语译文探究――从课文的多个译本入手,在研讨活动中学习诗歌。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讲述翻译家傅雷和施蛰存的故事,特别突出他们对文学作品翻译语言的不同观点,引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和论争:翻译的语言文字应忠于原文还是应适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2.出示资料或课件:两首诗的外文原诗,文体介绍,作者介绍,作品分析,多种译本,网络资料等。

  3.指导学生进行资料信息整理。分小组合作,快读找出最喜欢的译本,比较分析喜欢的理由。

  4.指导选题。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确定一个小而巧的探究主题:如诗歌翻译的一个原则,阅读译诗的方法,《蝈蝈与蛐蛐》各译本比较,诗歌翻译要不要押韵等。

  5.组内充分讨论,大胆质疑,写成有条有理的探究性短文。

  6.展示探究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学情分析:  

  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 布置作业  

《外国诗两首》 篇6

  教学过程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 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二、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 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 《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 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 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

  伫立( ) 涉足( ) 萋萋( )

  诱人( ) 幽寂( ) 人迹( )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 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外国诗两首》 篇7

  教案示例一

  教学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 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二、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 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 《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 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 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

  伫立( ) 涉足( ) 萋萋( )

  诱人( ) 幽寂( ) 人迹( )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 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教案示例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导入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

  资料

  普希金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三、朗读全诗,谈谈自己读后的启发。

  (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 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未选择的路

  一、导入  :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就课外积累的说说看。

  (学生就平日里积累的有关“路”的精彩描写的语句作交流: 1、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3、鲁迅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写“路”的诗。

  反复诵读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原诗的哲理。

  (学生反复诵读全诗,思考“路”有什么含义?)

  三、欣赏、理解全诗

  (学生在反复诵读基础上,体会、理解诗中的哲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 象征手法。)

  象征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点拔:象征,在文学作品中,明写此事物,借此事物暗示彼事物。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 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诗人虽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 择呢? (全诗5小节,每小节的大意是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其实未选择 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 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 (“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 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

  5、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 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立的选 择;人生的道路可能布满荆棘,困难重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奋斗、拼搏,一定会有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人生路上有无数次 的跌倒、失败,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心儿永远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人生之路是跋涉者探 索之路,其乐无穷;人生中有无数次的选择,充满挑战和机遇,应把握机遇,随时迎接挑战。……)

《外国诗两首》 篇8

  一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得可爱。

  乌兰汗 译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步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返回。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外国诗两首》 篇9

  一、整体把握

  祖    国

  莱蒙托夫的《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无论是……/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幻梦”,诗人接连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

  “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表明“爱”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诗人接着铺叙了俄罗斯的草原、森林、河流的景象,又详尽描述了自己在乡间小路上“乘着马车”“透过苍茫的夜色”,寻找“颤抖的灯光”的过程。“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那两棵闪着微光的白桦”,这是他截取的几幅祖国的土地上常见的、令他感动的画面。正是这些寻常景物,在日厮夜守中唤起了诗人对祖国的“爱情”。

  第三段,诗人将笔触深入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他以“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开头,详细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场景:“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到了“节日夜晚”,农人们尽情地饮酒、谈笑、舞蹈。诗人则同他们一起欢乐到深夜。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

  黑人谈河流

  兰斯顿•休斯是“哈莱姆(纽约黑人聚居区)的桂冠诗人”,是美国黑人文学最优秀的代表。他的作品主要是诗,也有小说和评论。他写作的题材大多是黑人的生活和种族问题,为黑人文学开辟了现实主义道路。出版有诗集《困倦的布鲁斯》《给犹太人的漂亮衣裳》等。

  黑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在现存的几类人种中,黑人是最早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的。但在近代史上,黑人生存的土地受到殖民统治者的侵略,许多黑人沦为奴隶,并被贩卖到美洲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肉体和精神都饱受欺凌。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废除奴隶制度,黑人获得自由。

  在这首诗里,“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诗中的“我”不是某个具体的黑人,而是代表整个黑人的种族。在这一节诗中,诗人反复地强调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并形象化地指出,这条“河流”“像世界一样古老”,比人类体内的河流──“血液”更古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第二节只这一行,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上一节对河流的认识仅限于“了解”,到了这一节,“我”已经深入地用“灵魂”去感受河流。换句话说,黑人的“灵魂”因见证“河流”(历史)而深邃。下面一节,则是由此开始的历史回顾。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幼发拉底河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曾诞生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河水潺潺催我入眠。/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刚果河是非洲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尼罗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流域也诞生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下闪耀金光。”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林肯在担任美国总统时,废除了奴隶制,使美国的黑奴获得解放。

  以上是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回顾历史。“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令“我”难忘的河流。

  “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第四节,在句式上与第一节相仿,但是句子更短,表意更简明。“黝黑的河流”可认为是喻指黑人的历史。

  最后一节,“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是第二节的重复,意在强化突出主题。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着人类的文明,历史的积淀,因而显得“深邃”。

  这首诗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在诗人生活的时代,种族歧视的恶习在美国还没有根除,诗人代表自己的种族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无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另外,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源于黑人悠久的历史和深重的苦难。

  练习说明

  一、《祖国》一诗中,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此题意在让学生注意这首诗的写作特色,进而帮助理解此诗的思想内涵。实际上,这首诗仍然涉及上一课提及的诗要靠形象说话这一问题。

  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二、朗读《黑人谈河流》,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一题意在让学生抓住诗题中的核心词“河流”,来理解这首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第二题意在让学生注意诗中两次出现的中心诗句,理解它的言外之意,进而深入理解本诗。

  1.在《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三、以本单元课文为主,再搜集一些爱国思乡的诗歌,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召开一次新诗朗诵会。

  此题意在以语文活动的形式,对本单元的学习作一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诗歌朗诵能力,培养读诗的兴趣,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一、这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各有各的特点。莱蒙托夫的《祖国》,在平实中见真情。休斯的《黑人谈河流》,在深邃中显自豪。由于是外国人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种族,教学时要适当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祖国》一诗中原野的景色,是最代表俄罗斯山川之美的景色,知道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人会对诗中的草原、森林、河流、乡间小路的灯光,甚至暮色中的两棵白桦树涌起情思。如果条件允许,最好给学生演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俄罗斯风情,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三、休斯是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的特点之一就是意象凝练,表意深刻。这首《黑人谈河流》,在短小的篇幅里表达了黑人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意识、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同时,在当时种族歧视的恶习尚未根除的美国,这首诗还起到了一定的号召作用,即鼓励黑人同胞不要放弃希望,要对自己的种族充满信心。

  (选自《中学生课外阅读与欣赏•中国现当代诗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XX年版)

  有关资料

  一、莱蒙托夫简介(顾蕴璞)

  莱蒙托夫是俄罗斯和苏维埃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被经典作家誉为“民族诗人”(别林斯基语)的天才作家之一。除他而外,还有先于他被果戈里和别林斯基尊为“民族诗人”的普希金和后于他被高尔基誉为“民族诗人”的叶赛宁。莱蒙托夫一生充满忧患意识,素以忧国忧民著称于世。莱蒙托夫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歌颂自由反抗暴政的传统,以一首惊世骇俗的《诗人之死》哀悼了普希金这轮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陨落,宣告了接过反暴政传统大旗的另一位伟大诗人的诞生。莱蒙托夫是个在诗歌、小说与戏剧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独特建树的俄罗斯作家,他那别具一格的抒情诗人的气质使他的全部创作都饱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弹奏出有力的反叛的音调。莱蒙托夫生不逢时,毕生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黑暗王国里感到压抑,悲剧的处境在他心中萌生了叛逆的精神,在他笔下铸成了恶魔的形象。对于莱蒙托夫所处的时代来说,人生是苦海,但他不甘心让自己的天才束手待毙,对艺术美的执著追求便成为他渴求反叛现实、实现天赋的人生价值的惟一归宿。

  莱蒙托夫的作品洋溢着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和这个伟大民族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道德审美理想。也像普希金一样,在他身上充分反映出了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等风采与魅力。为俄罗斯哀伤,为俄罗斯沉思,为俄罗斯呼号,为俄罗斯画像,他真是无愧于俄罗斯民族诗人的美称,称得上是俄罗斯民族之魂。

  (选自《莱蒙托夫全集》第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二、兰斯顿•休斯简介(淳于永琦、甘雨泽)

  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他是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19xx年2月1日,休斯生于密苏里州的乔普林市。从小父母离异,跟随外祖母、母亲和亲友生活。他在美国中部受中等教育,在哥伦比亚大学只读了一年书。后来,他曾在林肯大学继续学习,并取得硕士学位。他当过报童、轮船餐厅侍应生、看门人、茶房,18岁在墨西哥当英文教员,后来流浪在西欧,当过水手、巴黎夜总会的厨子等,生活经验非常丰富。休斯从“哈莱姆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创作,受过“新黑人运动”的影响,早期创作带有民族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和举世闻名的诬害黑人案件“斯考茨勃罗案”提高了他的觉悟。他曾到过苏联和中国,曾以记者身份参加西班牙内战,通过接近工人运动,他的立场逐渐转向革命一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创作一度减弱了斗争精神,但很快又转向现实,写出了歌颂工人运动、反对种族歧视的作品,如诗篇《新的歌》《让美国重新成为美国》,长篇小说《辛普尔这样主张》等。50年代后,他的创作中又出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他的某些诗歌被认为是先锋派的作品。

  从总的倾向来说,休斯一生的文学活动都是同他所处的时代的美国黑人运动紧密相连,同广大黑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斯的创作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美国黑人的社会生活,倾诉了他们的苦难与辛酸、欢乐与希望,以及对自由、民主的追求与渴望。

  ……

  热爱自己的民族,为自己种族的文明和尊严而骄傲,这种感情最充分地体现在他早期那首著名的诗篇《黑人谈河流》中。

  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诗就这样产生了。读完全诗,不难看出,诗人叙说了美国黑人从“盘古开天”、非洲祖先,一直到成为美国黑人的全部文明史。黑人是一个古老的种族,他们在大地上辛勤劳动,对人类历史也作出过贡献。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黑人的苦难和斗争,但却可以激起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唤起他们争取自由的热望,可以增强他们为美好未来而斗争的信心。这首诗写得凝练、深沉,节奏徐缓,但却蕴含着深不可测的力量。

  休斯的诗歌从黑人的音乐和民歌中汲取营养,把爵士乐的节奏融入于自由诗中,因而他的诗开阔,舒展,节奏热情得像爵士乐那样强烈。他的诗格调清新,意境深远,具有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对美国现代黑人文学与非洲黑人诗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选自《美国文学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三、《祖国》的另一种译文(顾蕴璞)

  祖 国

  我爱祖国,是一种奇异的爱!

  连我的理智也无法把它战胜。

  无论是那用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那满怀虔信后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的珍贵传说,

  都唤不起我心中欢快的憧憬。

  但是我爱(自己也不知为什么):

  她那冷漠不语的茫茫草原,

  她那迎风摇曳的无边森林,

  她那宛如大海的春潮漫江……

  我爱驾马车沿乡间小道飞奔,

  用迟疑不决的目光把夜幕刺穿,

  见路旁凄凉村落中明灭的灯火,

  不禁要为宿夜的地方频频嗟叹;

  我爱那谷茬焚烧后的袅袅轻烟,

  我爱那草原上过夜的车队成串,

  我爱那两棵泛着银光的白桦

  在苍黄田野间的小丘上呈现。

  我怀着许多人陌生的欢欣,

  望见那禾堆如山的打谷场,

  望见盖着谷草的田家茅屋,

  望见镶着雕花护板的小窗;

  我愿在节日露重的夜晚,

  伴着醉醺醺的农夫的闲谈,

  把那跺脚又吹哨的欢舞,

  尽情地饱看到更深夜半。

  四、《祖国》赏析(晴飞)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诗歌抒发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斯拉夫派诗人何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发表于1839年,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诗歌发表后,别林斯基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普希金式的诗”,杜勃罗留波夫认为诗人达到了“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

  诗歌把两种爱国主义的观点对照得十分鲜明,一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种是虚伪的、华而不实的、脱离人民的。诗人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经过自己的心灵对祖国的感受,又经过自己的头脑对祖国的思考而形成的。这种感情是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了的,也不是任何别的感情所能代替的:沙皇统治集团镇压国内外人民起义得来的“胜利”,那用鲜血换来的“光荣”,不能使诗人的心得到任何安慰;农奴主对农奴制度坚固长存的信念和对东正教的迷信,他们所谓的“高傲的虔信的宁静”,也不能在诗人的心上激起任何希望的幻影;还有贵族民族主义者的复古倾向,他们虚构自己祖先的英雄业绩,用远古时代的神圣传说来炫耀自己,诗人全都漠然置之,无动于衷。总之,诸如此类的虚假“爱国主义”都无法代替诗人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

  经过鲜明、强烈的对照之后,诗人的彩笔转向了对俄罗斯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热烈讴歌。“但我爱……,我爱……,我爱……”,诗人反复强调,抒写,把自己炽热的爱国感情融化在俄罗斯生活的动人画卷之中。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一幅幅俄罗斯自然风景的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或远或近、流动变幻地映现在人们眼前,使人感到美不胜收。时代的阴影透过诗人灵敏的感觉与灵巧的诗笔,折光反射在自然景物之上,使之着上迷蒙、阴郁的色彩。随着人的主观情感的外物化,客观自然也就更加接近了人的感情和人的生活而显得更加亲切了。俄罗斯山河景物,是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环境,是同他们的生活不可分割的。诗人把它作为俄罗斯人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加以讴歌,因此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诗人及其人民活动于其间,看到诗人乘着马车奔走在村间小路上,透过苍茫的夜色寻找着宿地,看到大队的车马在草原上过夜,周围燃起了野火,冒起了轻烟……

  诗人热爱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他以少有的喜悦和快乐来加以歌唱,表达他对祖国俄罗斯的热爱。他画出了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风俗画。打谷场上堆满了丰收的谷物,农家的茅舍覆盖着稻草,还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诗人无不感到亲切和愉快;更有节日的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诗人“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满怀兴致,不知疲倦。诗人热爱祖国人民,热爱祖国人民的生活,包括他们的生活环境在内,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即诗人所说的“奇异的爱情”,而这“爱情”,远比那些空洞虚伪的“爱国主义”来得深沉、厚重、真切得多。

  (选自《外国诗歌名篇选读》,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

  五、《黑人谈河流》赏析(长江)

  《黑人谈河流》是兰斯顿•休斯的成名诗作。

  作为一个豪放的黑人诗人,他的沉郁粗犷、浑厚淳朴的诗风,在《黑人谈河流》中已初步显示出来。

  卒读这首短诗,掩卷遐思,似有一个鲜明的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升腾而起:一个渡过了大西洋、到达非洲西海岸,又远游西欧之后,返回祖国的浪迹天涯的黑人诗人,在暮色苍茫中,面对奔腾浩瀚、昼夜不息的密西西比河水,仰视天穹,抒发他那无比深沉的感慨,吟哦出这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章。

  在人类历史上,黑人曾经作出过杰出贡献,休斯在诗的开头,以这种民族自豪感,把对美国当时社会种族歧视政策的蔑视,把对生活、社会、历史的深刻理解,凝聚在一起,唱出了来势突兀的一句:“我认识河流。”

  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摇篮,是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祥地。“我认识河流”这一句诗的象外之旨,就是我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这本是一个富于哲理的历史命题,放在短短的诗行中作出回答,处理不好,不仅会使诗歌陷于枯涩,而且也不会具有使人折服的逻辑力量。而在《黑人谈河流》中,诗人借助四个排比句式,让他的思想超越了久远的时间,回溯了人类的历史;跨过了广漠的空间,履及亚洲、非洲和美洲。

  诗人说,在灌溉了古老的波斯文化的幼发拉底河中,黑人曾在这里沐浴西南亚的安纳托里亚的高原之风。

  诗人说,在刚果河畔,黑人曾在那里构筑茅舍,度过了人类历史的朝夕。

  诗人说,黑人曾经俯视尼罗河,用血汗和泪水为埃及法老堆砌金字塔。

  诗人说,曾经伴着密西西比的歌唱,黑人在那里送走了无数金色的黄昏。

  兰斯顿•休斯在《黑人谈河流》这首诗中,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积宣泄出来,他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绵邈的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着严密的思想逻辑。我们如果仔细分析诗歌表象,似乎可以判断出这样一种思维逻辑: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诗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外国诗两首》 篇10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   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   布置作业

《外国诗两首》 篇11

  教学建议

  一、主旨分析

  《帆》

  全诗用象征手法写成,借孤舟抒发感情,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未来的迷惘,也坚定地表达了他渴求社会变革以获得新生,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萤火虫》

  诗人赋予萤火虫这一生活中常见之物特定含义,它是世上一切微小但并不渺小事物的象征,通过这一意象,诗人歌颂了平凡中的伟大,奉献自我并由此获得人生的快乐的精神。

  二、内容结构分析

  《帆》

  全诗三节,每节四行,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每节前两行写海景,由远及近;后两行则借孤帆抒发感情。

  第一节,诗人描写了一片孤帆在蔚蓝的海雾中飘泊,以这一意象作为自己孤独感情的象征。诗人的孤独,是友人云散独在他乡的孤独,也是言论钳制的重压下无可诉说的孤独,更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孤帆的形象浮现于诗人的脑际,使其蕴蓄的感情急速发酵,诗人不禁发问:孤帆飘泊到这里,是为了寻找什么呢?它又在故乡抛弃了什么呢?这些发问表现了诗人的另一种心态一一迷悯。他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在无目的地飘流;不知要寻找什么,但又总是在寻寻觅觅。同时。诗人也流露了对故乡的留恋和不得已而远走高飞的痛苦。

  第二节,诗人描绘了海风呼啸。波浪翻卷、船桅欲倾的画面,象征形势的险恶。孤帆来到这里,是为寻求幸福吗?不,这里有的只是凶险的处境;那么,它是为了逃避幸福吗?也不,它还并没有对前途绝望。这似乎是对第一节问句“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的回答,又似乎什么也没有回答。既不是为了寻求幸福,也不是为了逃避幸福,在自相矛盾中表露出心理上的茫然。幸福究竟是什么?此刻诗人自己也说不清楚。

  第三节,海面上又平静下来,碧流清澈,阳光海映,这意味着孤帆也有安逸的地方可以休憩。然而它却祈求着风暴的到来,仿佛只有风暴,才是它的安身之处,才是心灵的归宿。至此,才真正回答了第一节的提问,点出了孤帆的追求。在静海上没有安宁,只有在风暴中才有安宁,这似乎令人奇怪,却正是诗人在特定处境中的特有心态。诗人虽来自贵族社会,但他认清了贵族的腐朽和可憎,不愿意躲进避风港,拒绝平庸的宁静,他宁愿作上流社会的叛道者。诗人感觉到了他的叛道精神在躁动不安,在渴求着一场变动,他只有在激烈的变动中才能获得新生,获得精神的安宁。

  《萤火虫》

  诗歌共十五行,大致可分为三个小节。

  第一小节(第1~5行),萤火虫是快乐的。虽然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但它的确是快乐的。在这欢乐中,有萤火虫全心的付出。就对人们的奉献这点而言,小小的萤火虫并不逊色于日、月。

  第二小节(第6~11行),萤火虫的奉献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它带给人们光亮,点燃的是自己的身躯,而这些,都是出于自身内在力量的驱使,也就是说,给人类带来光明,是它自觉自愿的行为,并非强迫。这种自愿的奉献、甘心的付出就更显得可贵。

  第三小节(第12~15行),再次点明萤火虫的可贵精神。它发出的光亮虽然微小,但这点光明仍然能够冲破黑暗的束缚,光芒不在大小,就突破黑暗、带来光明这一点而言,它们都是平等的。所以萤火虫虽然微小,但绝不渺小,平凡中同样见出伟大。

  三、重点语句分析

  《帆》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这两句诗,点明了诗人在特定处境中的特有心态。正如孤帆不愿在风平浪静之地休憩,却祈求风暴到来一样。诗人虽出身贵族,却不愿在上流社会中享受那平庸的宁静生活,他认清了贵族的腐朽和可鄙,宁愿作上流社会的叛道者。他渴求一场社会变革,渴望变革能消除社会的不公,改变贵族的腐朽、没落趋势。这两句诗是诗人叛逆精神的体现,表达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社会变革、渴望高尚、自由的新生活的人生理想。

  《萤火虫》

  1.“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

  这句诗表明萤火虫的奉献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行为。萤火虫带给人们光亮,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目的,这仅仅是一种内在力量的驱使,是一种自愿的奉献、甘心的付出。

  2.“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

  萤火虫的躯体是微小的,但它同样带给人们光和热,就对人类的贡献这点而言,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它的亲人,不论大小都是平等的。所以萤火虫的价值并不渺小。正如世间万物,有崇高的伟大,也有平凡的伟大。

  四、写作待色

  《帆》

  1.全诗采用象征手法,寓意深刻。

  帆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者却赋予它以深刻的含义,借孤帆在海上的飘泊来象征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抒发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2.借景抒情,语言含蓄精练。

  全诗每节都是先写景,再抒情,这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有相似之处。语言含蓄精练,诗虽不长,但含义悠远,启发人们思考人生中的一些问题。

  《萤火虫》

  运用象征手法,在具体而平凡的物象中寄寓人生深刻的道理,以小见大。

  作者抓住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物象――萤火虫,利用它身体上的特征,进行联想和想像,赋予其特定的含义,指示人生中一个精邃而深刻的道理:无私而自愿的奉献,出自平凡的伟大。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阅读两首诗,了解诗的表达方法。

  2.了解诗歌中借助的意象实际是主客体的结合。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初步读懂诗歌,产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三)情感目标

  1.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认定目标,不懈追求,就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2.体会诗歌凝炼的语言美,丰富的内涵美。

  二、学法引导

  因为本文选录的两首诗都是外国诗,对于作者可课外阅读资料作充分了解,但诗歌短小,结合自读提示与课后练习反复朗读两首诗,自读自解,以解助读,读中加深对诗歌内涵 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重点在于品味两首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2.理解诗歌中所揭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启示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可指导学生展开想像与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背景音乐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文章,品味语言,展开联想与相象,体会诗句的含义。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完成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文选取的两首诗中诗人抓住帆、萤火虫这些平常的事物,抒写心中的情志,揭示了人

  生中的一些问题,本节课就在诵读中品味诗中的言外之意。

  (二)整体感知

  《帆》这首诗中诗人在凶猛的巨浪、呼啸的大海的背景上,塑造了一个飘浮大海,不甘于

  平静生活却祈求风暴的孤帆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人生理想。

  《萤火虫》塑造了一个小小的萤火虫形象,但它不因为自己的小而自卑自贱,乐观、充实

  热情地生活,实现着自我生存的价值――在黑暗中放光。

  (三)教学过程

  l.释题,导入  课文,简介作者。

  2.配乐范读两首诗,体会诗歌朗读的节奏和韵律,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自读诗歌,读出节奏和感情。

  能够在音乐背景下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学生细读课文,教师指导进行讨论分析,完成“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1)体会《帆》这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2)《帆》中塑造的“帆”的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来分析这个问题?

  (3)诗句“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4)《萤火虫》一诗中“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一句中,“微小”指什么?“渺小”指什么,萤火虫并不渺小之处有哪些,结合诗句具体说说。

  明确:(1)《帆》这首诗用了较多的笔墨描绘了自然景色,马克思曾对这首诗赞赏道:“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寥寥无几的。”这首诗似一幅出自名家的油画,湛蓝的大海、茫茫的雾霭、呼啸的海风、凶猛的巨浪构成了画面的背景,也决定了画面的基调――动荡不安,广袤的海空,恶煞般的巨浪似欲吞噬一切。

  (2)在三十年代风雨如磐的俄罗斯,年轻诗人的心中早就充满着反抗情绪,渴望着以行动和斗争去冲破那重重黑暗。这首诗创作于大学时代,是诗人早期抒情诗中的名篇。《帆》

  是诗人人格、理想的象征,在诗中,莱蒙托夫把自己的命运比做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蓝雾中泛

  白的孤帆。通过帆这个象征性的形象,莱蒙托夫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反抗情绪,力图进行积极

  行动和斗争的志向。

  (3)在凶猛的大海上,一支在金色阳光下闪着白光的孤帆在奋力搏击,它一会儿被拥向浪尖,一会儿又被推入波谷,它似在寻觅什么,又似要摆脱什么,正是诗人寂寞、孤独而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叛逆性格的写照,表达作者企图冲破牢笼的强烈渴望。它在祈求风暴,它欲在风暴中寻得“宁静之邦”!表现了作者内心孤独、怅惘、倔强、高傲的性格和不屈的追求。

  (4)“微小”指萤火虫形体的小,照应首句“小小流萤……”,“渺小”在这里指的是让人小视、不值一提的意思。文中萤火虫并不渺小的地方有:乐观积极地生活.如“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驱走黑暗,带来光明,如“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奉献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如“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乐观自信,如“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不自卑自贱,也不居功自傲,不卑躬屈膝,尽所能奉献自己,将自己的一点光融入宇宙的一切光芒之中。

  (四)总结、扩展

  《帆》和《萤火虫》两首诗,都通过日常生活中极普通极常见的事物,揭示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给予读者以人生的启示。

  读后,可以思考:小小萤火虫给了我哪些启示?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外国诗两首》 篇12

  4    外国诗两首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 整体感知

  俄国大诗人莱蒙托夫的《祖国》一诗,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诗歌把两种爱国主义的观点对照得十分鲜明,一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种是虚伪的、华而不实的、脱离人民的。诗人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诗歌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了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诗人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绵邈的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积宣泄出来。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着严密的思想逻辑: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二) 学法引导

  由于两首诗歌都是外国人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因而有必要对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特点进行一些课外的阅读,这样才能帮助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语句仔细品味。

  (三) 审美鉴赏

  1、平实中见真情

  《祖国》这首诗,诗人描画了一幅幅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风俗画:打谷场上堆满了丰收的谷物,农家的茅舍覆盖着稻草,还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的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所有这些诗人无不感到亲切和愉快,他“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满怀兴致,不知疲倦。画面背后,深藏着的是诗人对祖国人民及其生活的热爱,这还包括他们的生活环境在内,即诗人所说的“奇异的爱情”。

  2、深邃中显自豪

  《黑人谈河流》短短的几行诗,诗人的思想超越了久远的时代,回溯了人类的历史;跨过了广漠的空间,履及亚洲、非洲和美洲。但仔细分析诗歌表象,可以判断出这样一种思维逻辑:我认识河流――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我认识河流”这一句诗的象外之旨,就是我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诗人是借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河流,歌唱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祥地。歌颂黑人曾经作出过的杰出贡献,表达对美国当时社会种族歧视政策的蔑视

  (四) 重点难点突破

  1、《祖国》这首诗中,诗人是通过描写什么来抒发爱国之情的?说说用这样的方法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效果?

  [析]设置此题本质上还是要我们理解诗歌要借助形象抒情言志的特点。完成这道题,有助于理解这首诗的主题,了解这首诗在写作上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情,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抒写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情景,以此来表情达意的。诗人让自己的爱国情感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缓缓释放出来,这种爱真实、本色,易于感染读者。

  2、《黑人谈河流》一诗中,诗人写到了亚洲的幼发拉底河、非洲的刚果河、美洲的密西西比河等多条河流。想一想,诗人借谈论河流来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析]河流只是诗人抒发自己情感的对应物,透过事物的表象分析其实质,才能真正领略作者的写作意图。这道题意在让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核心对象,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参考答案] 《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只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黑人”也不是单一的个体。我们可以将“河流”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是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黑人。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他们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虔(    )信   颤(   )抖   镶嵌(   )  深邃(    )

  晨曦(    )   河畔(    )  瞰(   )望  黝(   )黑

  2、《祖国》一诗的作者是      (国别)诗人          (姓名);《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作者是美国黑人文艺运动的领袖          (姓名),被誉为“               ”

  3、如何理解《祖国》这首诗中“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奇异”的含义?

  4、请从我国古代诗歌中,摘出两句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句,并注明作者。

  (1)                                                          

  (2)                                                            

  能力提高

  阅读《黑人谈河流》,完成练习。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1、 依次写出诗歌中出现的下列河流,分别位于哪个大洲。

  刚果河(     )幼发拉底河(     )尼罗河(     )密西西比河(     )

  2、中华文明发祥地所在的大河是                     。

  3、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4、“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这句诗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在诗歌中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开放探究

  阅读席慕容《成熟》,回答问题。

  成熟

  童年的梦幻褪色了

  不再是   只愿做一只

  长了翅膀的小精灵

  有月亮的晚上

  倚在窗前的

  是渐呈修长的双手

  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

  在古长春藤的阴里

  有萤火在游

  不再写流水帐似的日记了

  换成了密密的

  模糊的字迹

  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

  有着谁都不知道的语句

  1、 作者说“童年的梦幻褪色了”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 诗歌中“修长的双手”代指什么?

  3、 “流水帐似的日记”是否代表童年的时光?

  4、你认为“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着谁都不知道的语句”这两句诗应该怎样理解?

  三、资料下载

  1、

  “有我”才能不盲从

  读莱蒙托夫《祖国》有感

  俄国大诗人莱蒙托夫在1841年写下了抒发自己对祖国“奇异的爱情”的《祖国》。诗人借对俄国大地上最普通的,像草原、森林、河流、白桦、夜色,像灯火、马队、打谷场、草房、舞蹈等风土人情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崇高的、纯洁的、非功利的、发自内心的、最本质的、“不知为什么”的热爱。这是一种真爱。如不联系创作背景,读者只会感到诗人对祖国的爱是热忱的,真挚的,还会感到诗的第一节诗人对“鲜血换来的光荣”“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远古时代的神圣的语言”的否定是极难理解的。

  《祖国》创作的具体动机,教材已交代的很清楚:“1839年有位诗人(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的诗(“一首”后恐漏“名为”等同类词语),他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①的虔信。沙皇集团的御用文人也曾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教材注①,引文中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加。)由此,我们感到莱蒙托夫的爱国主义与沙皇政府宣传、称榜的“正统”的爱国主义是格格不入的,是截然相反的,何以至此?缘于莱蒙托夫在对爱国主义的认识上做到了“有我”。

  所谓“有我”,就是指观察,认识和评价事物依自己的世界观而行,有独立而清醒的观点和见解,不盲从于他人。就莱蒙托夫而言,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俄国解放运动的第一个阶段贵族时期(1825-1861)。沙皇统治虽然很严酷,十二月党人运动②被镇压,但十二月党的影响却在不断扩大。莱蒙托夫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贵族青年,热情澎湃的诗人,像他崇拜的普希金一样,思想上是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的。他反对沙皇的专制暴政,渴望自由,同情人民。同时,他借作品反映自己的思想。

  莱蒙托夫因为“有我”而写出了不朽的《祖国》,我们现在诵读这首诗,为其中的艺术之美所熏陶,为其中的爱国热情所活动,除此之外,不更应学习莱蒙托夫的“有我”来读《祖国》,来理解我们现今的爱国主义吗?换言之,莱蒙托夫没有盲从他那个时代“正统”的爱国主义,我们也不能盲从莱蒙托夫的爱国主义,而要站在我们时代,社会的立场上去认识、理解爱国主义,做到“有我”。

  [注]

  ①东正教:亦称“正教”。与天主教、新教并称为基都教三大派别。后正教分别为东西两派,东派在十六世纪末于莫斯科设立大主教后,逐渐形成了使用南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受沙皇控制利用,成为沙皇俄国对内统治压迫人民,对外进行侵略渗透的工具。

  ②十二月党运动:1825年12月(俄历)俄国一部分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启蒙的贵族青年,由于不满沙皇的残酷统治,而发动了反对专制制度的武装起义,终被沙皇镇压,但对俄国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解放运动的起点。

  2、                          兰斯顿•休斯与他的《黑人谈河流》

  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他是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从总的倾向来说,休斯一生的文学活动都是同他所处的时代的美国黑人运动紧密相连,同广大黑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斯的创作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美国黑人的社会生活,倾诉了他们的苦难与辛酸、欢乐与希望,以及对自由、民主的追求与渴望。

  休斯的诗歌从黑人的音乐和民歌中汲取营养,把爵士乐的节奏融入于自由诗中,因而他的诗开阔,舒展,节奏热情得像爵士乐那样强烈。他的诗格调清新,意境深远,具有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对美国现代黑人文学与非洲黑人诗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诗就这样产生了。读完全诗,不难看出,诗人叙说了美国黑人从“盘古开天”、非洲祖先,一直到成为美国黑人的全部文明史。黑人是一个古老的种族,他们在大地上辛勤劳动,对人类历史也作出过贡献。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黑人的苦难和斗争,但却可以激起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唤起他们争取自由的热望,可以增强他们为美好未来而斗争的信心。充分地体现了热爱自己的民族,为自己种族的文明和尊严而骄傲的感情,这首诗写得凝练、深沉,节奏徐缓,但却蕴含着深不可测的力量。(选自《美国文学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    外国诗两首

  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qián  chàn  qiàn  suì  xī pàn  kàn  yǒu  2、俄国   莱蒙托夫  休斯  哈莱姆的桂冠诗人3、这首诗,诗人是把两种爱国主义的观点对照着写的,一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种是虚伪的、华而不实的、脱离人民的。诗人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经过自己的心灵对祖国的感受,又经过自己的头脑对祖国的思考而形成的。这种感情是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了的,也不是任何别的感情所能代替的。4、略

  能力提高

  1、非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2、黄河

  3、诗歌中的“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是对黑人曾经作出过的杰出贡献的歌颂。4、“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诗歌中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开放探究

  1、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时侯的事情已经渐渐淡忘了。

  成长起来的人。3、是 4、略

《外国诗两首》 篇13

  习题解答

  一 《祖国》一诗中,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大地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感情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二  朗读《黑人谈河流》,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答:1.在《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国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样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人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外国诗两首》 篇14

  本文由本站注册会员 卜 友情上传,奖励该用户 5 点.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常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丛林失去声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清清的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外国诗两首》(通用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