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学与问》教学建议(通用16篇)

《学与问》教学建议(通用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学与问》教学建议(通用16篇)

《学与问》教学建议 篇1

  教学建议

  1.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教师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讲故事的口吻,简要、生动地讲述哥白尼小时侯的故事,进而揭示课题“学与问”,再以“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发问,这样既揭示了课题,又提出了课文的重点和学习的要点。

  (2)让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自读全文,结合自学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每个生字的字音,读顺句子,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学与问”之间的联系。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时要注意:“缤”是前鼻音,“瞬”是翘舌音。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新词的意思。

  (3)逐段让学生朗读课文。着重检查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了,要提示学生注意长句中的停顿,如:“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2.精读感悟。

  第一个“说”的活动,学习内容为第一、二自然段。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理清文章的思路: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连成一段话说一说。学生对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后,进入第一、二自然段学习。学习这两个自然段,仍以“说”的训练为主。让学生自读这两段课文后,以科学家哥白尼为例说一说“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体会好奇的“问”是成功的铺路石的道理。

  第二个引读活动。学习内容为第三自然段。

  师: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世界?生:五彩缤纷的世界。

  师:这个世界又怎样?生:(略)小学生呢?有了问题可以怎样?又可以怎样?只要怎样?不管怎样?都可以?……都应该……古人说……

  再让学生同桌相互引读,选一组同学引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学生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必须随时随地拜能者为师。

  第三个讲故事活动。(学习内容为第四自然段)

  我们有问题要请教被人,拜能者为师。我们还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结合起来,请准备把沈括的饿故事讲给大家听。从故事复述中让学生领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义及形成这一现象的饿原因。沈括又是怎样解开疑团的?(提出问题―请教好学―放在心上―亲临现场)这样把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学习。

  3.写字指导

  主要指导写好左右结构的字,这些字虽然都是左窄右宽,但左右部件所占比例有不同,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准确把握。

  4.实践活动

  可开展搜集有关中外名人勤学好问小故事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前作些准备。也可以搜集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摘自《语文教学参考》

  沈括的趣闻轶事

  沈括处处精细观察,事事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是他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月桃花开”没有错

  据说有一次,许多人议论白居易写的《游庐山大林寺》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诗,嘲笑白居易写错了,理由是这首诗写于唐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那时桃花都谢了。可是沈括却认为,深山里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桃花比平原上开得迟,白居易尊重事实,没有写错。

  弹琵琶手指位置没有错

  还有一次,一些人看开封相国寺里一幅壁画,壁画上画着管乐队在演奏。有人说画家画错了,理由是管乐演奏者在吹“四”字音,可是那个弹琵琶的手指不是在拨“四”字音所在的上弦,而是掩着下弦。沈括仔细琢磨以后,钦佩地说,这位画家太高明了,很精通音乐!接着他用亲身体验作了精辟的说明:弦乐同管乐是不同的。吹奏管乐,手指按在什么部位就发什么音,是同时的;弹琵琶就不同了,手指先拨弦,然后才发音,也就是动作要比声音早。所以,演奏管乐的人在吹“四”字音的时候,弹琵琶的人的手指已准备拨下一个音了。在场的人无不为沈括的高见所折服。

《学与问》教学建议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18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疑团殿堂日新月异好奇强健探求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理解“不懈追求”。

  (3)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18学与问

  勤学问思结合养成习惯

  好问

《学与问》教学建议 篇3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刚拿到这篇文章,通读一遍。与我们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

  文中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想结合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

  通过“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再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课末,总结升华,拓展延伸,补充有关学与问得名言警句,学生交流然后出示齐读,最后出示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让学生课后读读并理解。

《学与问》教学建议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与学问有关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

  2、理清论证层次,掌握中心论点

  3、学习用事例论证观点的写法

  4、培养勤好问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议论的观点、层次

  教学难点:用事例论证观点的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读中感悟法、自学自悟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积累大比武(预习积累我最棒)

  小组内展示预习成果

  二、研读分析课文(我探究,我快乐)

  探究思考

  阅读第二段回答:

  1、本段讲了哥白尼的什么事例?

  2、从哪些词语看出哥白尼思考问题多,提出问题多?

  3、段中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

  4、哥白尼的事例论证了第一段中的哪句话?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6、你能介绍哥白尼的主要贡献吗?

  阅读第三段回答:

  1、目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面对样的世界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办?

  3、概括本段的主要意思。

  4、从这一段中你联想到了哪些成语和名人故事?

  阅读第四段回答:

  1、连接三、四段的是一个什么句子?起什么作用?

  2、本段讲了沈括的什么事例?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了疑问?后来怎样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4、你能补全《大林寺桃花》一诗吗?

  5、从沈括的事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阅读第五段回答:

  1、本段再次阐明学与问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堂检测,我能行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介绍了中外两位名人的典型事例

  事例一:

  事例二:

  作者要表明的观点是:

  2、按要求写四字词语(至少写三个)

  (1)表示变化快的:瞬息万变

  (2)表示颜色多、美的:五彩缤纷

  (3)abac式的:相辅相成

  3、连一连

  白居易创立“日心说”

  哥白尼《大林寺桃花》作者

  沈括创作《梦溪笔谈》

  4、学习本文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外拓展显身手

  1、你搜集到了哪些关于勤学好问的名人故事?

  2、你积累到了哪些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警句?

《学与问》教学建议 篇5

  师:看到同学们求知若渴的眼神,阳光灿烂的笑脸,我感觉拥有知识的冬天将不再寒冷。课前我先写一个词语,大家都认识,可以伸出手指和我一起来写——“学问”;读,声音再大点(板书时,学问两字之间留点距离)

  生:读

  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有学问的人?

  生: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博学多才,饱学之士,学贯中西

  师:同学们真有学问,用了这么多的词语来形容。老师在中间加个“与”字,同学们再读读,看看“问”的读音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 “学问”的“问”,是前鼻音,读轻声。“学与问”的“问”读四声。

  师:带着这位同学的提示,我们齐读课题。科学的进步源于对世界的好奇,这节课就让我们踏着《学与问》的足迹,一起探究做好学问的方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怎样学,怎样问

  生:学与问是什么关系?

  生:怎样才能做好学问呢?

  师:同学们的思考很有深度,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朗读课文。在读之前,老师先提个要求:身体坐端正,朗读要专心,圈出不懂字,括起重点句,遇到生字词请查字典。听清楚了吗?

  生:读课文。

  师:刚才沉浸在同学们沸沸沸扬扬的朗读中,我被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深深感染着。通过读课文,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必须多问

  生: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生:……

  师:同学们的眼光非常敏锐,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这句话,谁来读一下?

  生:读

  师:你觉得这句话在读的时候,应重读哪几个字?

  生:我认为应该把重音放在“学”和“问”上

  师:你很会抓关键词语,请带着你自己的理解,再来读一下。齐读一次。

  生:读

  师:这篇课文举了两个有学问的人勤学好问的例子。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请把你掌握的有关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了解哥白尼,我知道他创立了“日心说”。

  师:你能具体说说什么是“日心说”吗?

  生:“日心说”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师。是啊,在日心说创立之前,人们一直都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叫“地心说”,一字之差,可是整整等待了一千多年啊。

  生:我还知道哥白尼写了本《天体运行论》。

  生:我知道哥白尼当时写这本书,顶住了教会的巨大压力,还有别人的嘲笑。

  师:是的。要想成为真正有学问的人,还需要追求真理的勇气。

  生:我知道沈括写了本《梦溪笔谈》

  生:我知道沈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物理学家。

  师:(微笑)你真是个有学问的人。世事洞明皆学问,勤学好问益无穷。古今中外,凡成大业者,必是勤学好问,孜孜不倦的学者。就让我们怀着对两位科学家的敬仰,再次走进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随着作者条理清晰的写作思路,品位一下文章的构思之妙。思考:课文中为我们讲述这两个故事,请用“我敬佩       ,因为他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敬佩哥白尼,因为他思维敏捷。

  不动笔墨不读书,请拿起手中的笔,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请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都很会学习,有的边读边想,并把自己的理解写在一边,在小组内同其他同学分享。哪个同学先来说一下你的理解。

  生:我敬佩哥白尼,他很好问。

  师:(微笑)句式很简短,却一语中的。

  生:我敬佩哥白尼,他遇到事情总能问出个究竟来。

  师:打破沙锅问到底,小时哥白尼提出的问题很多。

  生:我敬佩沈括,他能够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师:说得真好,请你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写在黑板上好吗?

  师:这位同学非常认真,一笔一画写得非常条理。写字如做人,横平竖直才会有魅力。

  生:齐读这两个词语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从两个人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种勤学好问的可贵品质。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哥白尼从小就拥有了这把金钥匙,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为什么……

  生1:(接)太阳从东方升起

  师:为什么……

  生2:(接)晴朗的夜空里……

  师:为什么……

  生3:(接)小鸡从鸡蛋里出来……

  师:为什么……

  生4:(接)一年有四季……向日葵向阳开……一天有昼夜

  师:(微笑)同学们有着和哥白尼一样的天赋。

  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板书)。哥白尼与沈括这两位来自中外的科学家,穿梭了科学数百年,以其理程碑式的成功向我们昭示着勤学好问的重要性,他们的好奇在今天看来也许是幼稚的,但正是这童真的好奇才构成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个人的认识、科学的进步不正是从这懵懂的好奇开始的吗?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必需要保持浓厚的好奇心,不停的发问。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一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生:学与问是怎样的关系?

  师:谁能帮他解决?

  生:我来回答。学与问是相……

  师:对这个答案满意吗?

  生:嗯。

  师:学与问就如同我们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其他同学的问题呢?

  生:如今世界日新月异,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应该怎样做呢?

  生: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师:如果有了问题可以——

  生:上网搜索

  师:新科技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如果有了问题,你还可以请教——

  生:

  师:可以请教——

  生:

  师:爷爷奶奶可以请教吗?

  生:可以

  师:弟弟妹妹可以请教吗?

  生:可以

  师:能者为师什么意思?

  生: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

  师:你真会读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是这个道理。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这句话,再来齐读这句话。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今天学的课文与平时的学的课文有区别吗?

  生:平时的课文都是写事情,写人的多。

  生:这篇文章既不写人也不写景,这篇课文是说道理的。

  师:是的,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开头说出作者的观点,结尾总结,中间举例说明这个观点。

  除了举例说明,还可以用引用名言等方法来证明观点,这就是此类文章的特点。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勤学好问的名人故事,或名言警句,你们能够向书上一样用事例或明言来说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个观点吗?注意:说的时候最后用上“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个观点。准备一分钟。

  生:准备(学生自由交谈)

  师:谁来说?

  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以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师:就这样。还有谁能像这位同学这样有理有据地说说?

  生:纸上学问无遗力……

  师:知行合一,才能学得知识。你很会积累,调用古诗说明事理。

  生:聪明的人懂得说;智慧的人懂得听;高明的人懂得问.

  在学习中,你的脑子里首先得进三个字----为什么!牛顿被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他问了个“为什么”,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看到被蒸汽鼓动的水壶盖,问了个“为什么”,发明了蒸汽机。所以说……

  生: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里,读过八百多种典籍。在研究古书时,发现许多医学家的说法不一致,他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渔夫等人请教,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所以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生: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每次有行人路过,他就拉住他们问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辉煌巨著《聊斋志异》。所以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师:同学们真有学问。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故事: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小时候好奇心强,脑子里好像装满了“为什么”似的。一天,他在玩耍的时候,突然发现石板上排列着一行小坑。咦,这是谁凿的呢?凿这一溜小坑有什么用呢?他把父亲从屋里拉出来接连问了几个为什么?父亲一看笑着说:“小傻瓜,这些坑不是人凿的,是檐头水滴出来的!古人老话‘滴水穿石’呀!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同学们,联系一下自己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好学问。

  生:我认为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学与问》教学建议 篇6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

  理解“不懈追求”。

  (3)

  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学与问》教学建议 篇7

  一、直奔观点,感知“学与问”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2、这是篇说理文章,之前也学过许多这类型的文章,有哪些?--《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回忆一下,这类文章都有什么特点呢?--一般都是先提出观点,再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板贴)

  说的很好,今天我们就按这样的顺序来学习课文。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

  作者开门见山,摆出观点,告诉了我们获得知识的两个重要途径,一个是--,一个是--

  4、紧随观点,作者还写了一句话(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指一人),你来读一读。

  这句话怎么来理解?请大家自己再读一读,思考一下。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①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扣住“金钥匙”“铺路石”来体会问的重要性)说明“问是很--重要

  从哪里看出问很重要啊?

  ②你能告诉大家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说明问的重要?(比喻)

  说理文的语言也是很生动的。★板书:生动

  5、作者就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来告诉我们问的重要。请你来读好这句话。/谁再来读/。(男生一起来读好。)

  6、再读这句话你注意到这个词了没有?来说说你的理解。(常常是说大多数情况是这样,通常是这样,但也有不是的情况。也有例外。)

  说的真不错。这就是说理文语言的严谨之处。★板书:严谨

  7、作者为什么要来说明问的重要呢?是不是学就不重要了?(不是。只是平时,我们经常埋头学习,大家平时说的也都是勤奋学习,刻苦学习,都不怎么说问)

  8、恩~~“问”往往是人们容易忽视的。而“问”却常常是--

  拿起书,一起把第一自然段再来读一读。

  二、走进事例,理解“学与问”

  ★摆事实

  作者观点鲜明,那他又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呢?

  师:这篇课文讲了两个有学问的人事例,这两个人是谁?(板书:哥白尼沈括)你们了解他们吗?

  (聊聊“日心说”,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是啊,在日心说创立之前,人们一直都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叫“地心说”,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啊。哥白尼写了本《天体运行论》。最后被教会残害死了。是的。要想成为真正有学问的人,还需要有追求真理的勇气。)

  (我知道沈括写了本《梦溪笔谈》他不仅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立法学家、天文学家、乐律学家……他还写了《长兴集》、《苏沈良方》等著作。)

  师:真是个大学问家。我想请两位同学来朗读哥白尼和沈括的故事。

  师:哥白尼真是个好问的人。

  师:沈括是个勤学的人。

  师:我听有些同学说--哥白尼的学问是学来的,沈括的学问是问来的?你们同意这样的观点吗?板书:学问

  师:你为什么不同意啊?你的观点是什么呢?(观点一定要说清楚: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大家都同意吗?画箭头

  师:那谁来说说,从哪里看出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

  (注意指导理解:哥白尼好问问题,坚持问,问得又多又奇怪,长大后还不断探求也是与不断质疑提问有关系的)

  师:是的,问是成功的开始。作者写了哥白尼小时候好问问题,坚持问(★板书:好问问题)问题又多又奇怪,进而又与长大后的不懈探求也就是不断质疑提问联系起来,告诉我们问的重要。

  那沈括呢?(我觉得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我们可以从“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原来,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一直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最后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看来,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

  哦,老师现在“终于”明白了:要想成为哥白尼,只要问;要想成为沈括,只要学……

  你们同意吗?怎么又不对啊?你们自己说的啊,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

  (我觉得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但不仅仅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也不仅仅是学来的。)

  那他们的学问到底怎么来的呢?(谁能把你的观点说清楚)

  生:他们的学问既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师:哦?理由呢?

  1从“不懈追求”这个词看出哥白尼的学问也是学来的,不懈追求就是学习。

  2沈括是先问妈妈,妈妈没能解开他的谜团,然后他就自己学习。终于发现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所以说沈括的学问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师:沈括怎么问妈妈的啊?

  生:齐读--“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师:妈妈的回答沈括满意吗,你从哪个词中看出来的,(兴许)妈妈那里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沈括又是怎么做的?

  生:齐读--“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师:沈括的事例中,作者选择了他解决“为什么山上的桃花开得比较晚“这个问题的过程。告诉我们:勤学好问的同时还要----观察思考。。哥白尼和沈括一样,他们的学问:既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师:学到这儿,你们觉得学与问哪个更重要呢?

  生:“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中的“是……也是……”是并列关系,既然是并列关系,就说明学与问一样重要。

  师:你能从句子的关系去思考,真会学习。还有谁同意他的意见啊?

  生:我也觉得一样重要。如果不“学”,就不会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也不能好好“学”。

  生:我也同意他们的意见,因为“学”与“问”就好像小鸟的两只翅膀,少了一只都不可以飞。

  师:课文学到现在,“学”与“问”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板书--与

  师:你们想说的是不是这些话啊?读读看,出示--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师:这段话中用了哪个词语来概括“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生:相辅相成。

  师: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师:对了。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吗?

  生: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生:还有--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学和问是分不开的,在学中会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学到新知识。说的真好,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哦,我现在明白了:学与问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板书--相辅相成

  作者还告诉我们“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①“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勤学、好问,你看这个比喻同样说明了,学与问就像是鸟儿的两只翅膀,他们同样重要,没有谁轻谁重。

  ②课文的结尾再次回到学与问,首尾呼应,用生动的比喻,强调勤学、好问同样重要,只有学与问结合,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比较体会,运用“学与问”

  1、过渡:作者选择的两个例子都十分典型(★板书:事例典型),且论述严谨有说服力。现在老师将它们放在一起,也要请同学们来比一比,问一问,相信一定能让我们学到更多,因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2、学生交流问题。

  ①哥白尼的问题来自生活,沈括的问题来自书本。

  ②哥白尼:罗列了他问的许多问题,没有写解答的过程

  沈括:只写了一个问题,把解答的过程写出来了

  3、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生:哥白尼的例子是为了证明问的重要性,沈括的例子是为了证明问了以后还要去观察思考)

  4、那么这两个事例能交换位置来论述吗?

  (生:不能,要先提出问题,再观察思考得出结论。)你看,作者一步步递进,论证是很有层次的。

  (★板书:论证有层次)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师:同学们,哥白尼和沈括都是古人,他们就那样勤学好问,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你们以后在学习、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

  师:向谁请教呢?

  (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师:老师有个问题:书上都是说别人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吗?

  (也可以的,只要我们可以----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

  师:现在我们再来说说“能者为师”的意思?

  (不管是谁,只要可以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帮助就可以做老师。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师:我终于听懂什么时“能者”了。谢谢你。我想起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以后一定要谦虚一点,多向大家请教。

  好,现在啊,我有几个问题要请教一下大家,看看你们能不能做“能者”?

  师:我最近不知是天冷还是什么原因,一到晚上小腿的骨头有点疼,但是不知道去找谁问问原因。

  生(抢答):医生。

  师:前几天,很多去农林大世界秋游的孩子,看见那里的庄稼都不认识,你说他们该问谁呢?

  生(抢答):他应该去问庄上的农民伯伯。

  师:说得对,我也这么想。

  师:小红星期天做作业,遇到一个字不会写,她该请教谁?

  生:字典。

  师:还可以请教谁?

  生:家长,哥哥姐姐,邻居……

  师:如果家里科技条件好一点的话,还可以……

  生:互联网。

  师:说起互联网啊,我看到有的同学玩一些游戏,我觉得很有意思也想学,我该请教谁呢?

  生:请教……请教这位同学。

  师:说得太好了,谢谢你们,帮我解决了很多疑问,那么你生活中有过哪些请教的经历呢?大家说出来交流一下。

  生:我作业不会写请教姐姐。

  生:我作业不会写,请教老师的。

  师:我们说的都是学习方面的,有没有在书本学习之外的生活实践的例子的?

  师:没有吗?看来我们不能满足于整天读读书本知识,而要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师:看来我们还需要走出书本,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多多在生活中学习哦。

  四、拓展延伸,辨析,检查是否理解“学”与“问”的关系

  师:同学们,老师备课时看到某语文论坛上一位老师建议《学与问》的课题改为《问的重要性》,说说你的看法,用文章的观点说说学与问的关系。

  (生围绕着学与问的道理说,起到巩固迁移的锻炼,回答略。)

  六、回顾全文,归纳写法

  (指板书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篇说理文。作者在文章开头直接摆出观点,通过典型事例来层层递进,证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信服,并在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学习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论述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与问》教学建议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哥白尼和沈括如何做到“勤学好问”的;感悟重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4.通过学习本文,进一步体会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人物的“勤学好问”。

  2.进一步体会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哥白尼和沈括的资料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哥白尼的勤学好问,结合哥白尼的事例,理解重点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4、体会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我们经常评论一个人很有“学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学”“问”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谁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文章和它相类似呢?

  4、这些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都是借事说理的文章(板书:借事说理)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分小节给咱们朗读一下课文,看看大家是否已经可以把课文读的既正确又流利。(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其余同学思考:文章说了一个什么理呢?借了哪些事?

  注意:

  不“懈”:懈,松懈,松散。不懈,不松懈,不松散。

  钥匙(轻声)芳菲  翱翔   五彩缤纷  瞬息万变  相辅相成  日新月异

  2、课文读完了,我们一起来交流刚才的问题:文章说了一个什么理呢?在哪几个小节?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3、作者是用哪两个人的事例说清楚这个道理的?在哪几个小节?

  4、这篇文章就是借了哥白尼和沈括的例子告诉了我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三、精读课文

  1、过渡:作者在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问有这么重要吗?竟被称为“”金钥匙“铺路石”?)

  问到底有没有这么重要呢?让我们走进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的事例,你就会知道了。

  3、默读第二小节,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标一标,画一画,写一写。(出示第二小节)

  a抓重点词句:

  引导生交流想法,注意理解:

  (1)经常:说明他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                     

  (2)缠着:①什么叫缠着?(可以找同学做动作)

  ②说明哥白尼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问题的不懈探求。

  (3)省略号:说明了什么?(看书,不仅要抓字词,甚至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

  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b列举问题   

  4、指导朗读。

  5、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好问的事例,那你了解哥白尼的成就吗?(强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

  6、交流哥白尼的成就

  7、哥白尼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什么帮他打开了科学的大门,又是什么为他得成功铺就了道路呢?

  (——好问)

  8、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往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结合哥白尼的事例,再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齐读。

  9、“常常”是什么意思?仅有“问”行吗?哥白尼的伟大成就还来自于什么?

  (——不懈追求)这就与“学”有关。

  所以,问只是求知的第一步,除了好问,还要勤学。

  10、既然问这么重要,那么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得我们有了疑惑,应该怎么做?

  —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都应该向他请教。

  也就是说,要拜“能者为师”。

  11、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a. 朗读  b. 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c.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12、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a三人行,必有我师。    b 不耻下问。     

  13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哥白尼小时候的事情,知道了“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23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课文理解《大林寺桃花》的诗意。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沈括如何做到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感悟重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3.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4.进一步体会说理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3课《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谁还记得文章告诉我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又是怎样说明这个道理的?

  2.哥白尼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精读课文

  1.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沈括是什么人?指名简要介绍一下?

  3.谁来介绍沈括身上发生的事,其余同学思考: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4.出示练习:(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1)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__的《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是:        。                      后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齐读《大林寺桃花》

  6.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回答预设: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

  7.他是如何解决这个疑问的呢?

  8.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9.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可见,学除了贵在问,还贵在   ?(思、勤、恒……)

  10.出示名言:(读一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小结

  1.为了证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作者分别举了哪两个事例?只举一个事例行不行?为什么?

  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3.说说“相辅相成”和“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的含义。

  4.今后我们该怎么做呢?

  四、总结

  1.课文学到这里,咱们大家都懂得了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引读:)“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五、作业

  搜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与同学交流。

《学与问》教学建议 篇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 (生: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

  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 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

  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 (指名朗读回答.)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相机理解"不懈探求"懈,松懈.不断探索.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相机理解"瞬息万变"指变化速度快."日新月异"指变化大.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过渡:这三小节中,写到了两个伟人,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

  (好问.)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好问的

  从省略号你想象小哥白尼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4,指导朗读.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6,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 (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7,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请大家自由读第四段,完成练习.

  出示练习

  (1),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 ).

  (2),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3),( )时期的沈括是个( ),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 ) 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 ).

  2,交流上述问题.

  过渡 :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又该怎么做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 (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 ――(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朗读

  理解:什么叫"能者" (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齐读

  5,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六,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七,作业: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学与问》教学建议 篇10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说理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本课的教学中,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学”除了贵在“问”之外,还贵在哪些地方?什么样的学习者才能称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学问之道的见解。学问之道既贵问,也贵勤,还贵恒,等等。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熟、读正确,理清课文段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知识是怎样得来的吗?――

  知识是学习得来的,也是问来的。所以有人把知识又叫做“学问”。

  板书:学与问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

  1、 划出生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 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

  3、 学与问有什么关系?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回答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词语。

  “鸡 缤 瞬 察 菲 辅 翱 翔”

  “缤纷 瞬息万变 翱翔 辅导 观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词语积累情况,将生字组成新的词语或成语跟大家交流。)

  2、指名朗读课文。

  师:化那么短的时间能把课文中的部分段落读通顺,读流利,是一件不简单的事,谁来朗读课文(自己选择认为读得比较流利的段)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组织评价。

  4、 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受收获。

  (什么是学问?知识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精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读句子,交流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2、你知道哥白尼吗?(师简要介绍哥白尼)哥白尼成为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其最初的原由是什么?

  师:虽然很多人知道,学问就是学与问,知识不仅是学得的,也是问得的。但在显示生活中。人们往往较多的重视学,而忽视“问”。殊不知“问”在知识的获得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呀。

  以什么来证明这一个观点呢?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讲述这一个问题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下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课文下面内容的要点。

  五、指导生字书写

《学与问》教学建议 篇1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培养崇高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重难点、关键]

  1、通过读文品句,体会“学”与“问”的关系。

  2、认识到“问”的重要作用。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学”、“问”)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学问,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知识、学识、文化……)

  2、(师在“学”与“问”之间板书一个“与”字)师: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那又该是什么意思呢?(生答)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那么,学、问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师:我知道大家一定预习过了这篇课文,那么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呀?(5个自然段)那我想请5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读完后及时评点朗读)

  2、师:每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全文,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很多有学问的人,小时候都是非常好问的;学和问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多问问题,才能学到知识;学和问不能分开;……)

  3、小结:通过预习,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说明大家真的做到了边读边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地去学习、体会课文,相信大家对两者关系的感悟会更加清楚、明白。

  三、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看看屏幕上这道填空题,把它完成。

  填空:有知识就是指有,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常常是,是。

  (指名读一读练习的答案,教师相机理解后评点,最后齐读)

  2、师: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

  下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说明第一自然段,作者在下面用了一些例子来证明第一自然段所说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其中的一个事例。课文先说了谁呀?

  那我们就一起走近哥白尼。你们了解哥白尼吗?(指名说完后,教师出示投影)老师这儿有两段话,请同学们看一看。(见附录一)

  3、师:听了对哥白尼的介绍,你对哥白尼有什么印象呀?。(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板书:勤学好问)

  4、师:是呀,哥白尼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候的这些习惯分不开的,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5、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补充的内容。)

  6、师:小小的哥白尼和咱们差不多大,老师相信在平时,你也一定提过问题吧?能说说你提过哪些问题吗?(指名回答)

  7、师: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8、师:我想大家对这些话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9、师: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就是第一段,那么列举哥白尼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第一段。下面,作者又列举了一位名人的例子,他是谁呀?

  四、自学第4段

  1、(出示沈括的简介,详见附录二)师读简介后说:沈括是多么优秀呀,咱们一起回到沈括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吧,看看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2、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试着完成屏幕上的题目。

  填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和结合起来。

  3、指名回答,解释句子意思。(板书:观察思考)

  全体同学齐读第4自然段。

  4、小结:读完这段文字,你觉得沈括又是个怎样的人呢?(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   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和哥白尼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导入: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2、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老师找了几幅图片,一起来看看。出示投影。

  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4、齐读3自然段。问: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可以怎么做吗?(我们应该多提问题)

  5、是呀,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然后齐读一遍)

  6、老师这里也有孔子的两句名言,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投影出示: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7、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六、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现在老师也送你们一把金钥匙。(老师发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详见附录四)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2、好,打开看看这是把这是把什么样的金钥匙?你喜欢老师送给你的金钥匙吗?来,谁来读给大家听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名言)

  3、老师这里还有金钥匙呢,看!(出示陶行知的两首小诗,详见附录三)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这就是他所写的关于勤学好问的两首小诗,希望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并去了解这两首诗,相信对你们会有所帮助。

  [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勤学好问

  }结合--养成习惯

  观察思考

《学与问》教学建议 篇1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生: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

  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齐读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

  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请学生朗读回答。)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相机理解“不懈探求”懈,松懈。不断探索。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相机理解“瞬息万变”指变化速度快。“日新月异”指变化大。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这三个小节中,写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2、(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3、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请你谈谈哥白尼给你的印象。(哥白尼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4、为什么哥白尼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拿起书,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

  (好问。)

  5、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好问的?

  出示“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①经常:说明他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

  ②缠着:A、什么叫缠着?

  B、说明哥白尼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问题的不懈探求。

  ③省略号:表示什么?也说明了什么?(省略了许多其它问题;也说明哥白尼“非常喜欢问”。)

  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3、指导朗读。

  从“经常”、“缠着”、省略号都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下面我们来朗读这段话,注意读好这些词。

  4、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5、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6、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四、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2、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①朗读

  ②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3、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齐读

  4、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五、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过渡:拜能者为师固然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态度。但是,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问题的答案。这一点沈括是我们的榜样。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第四段,完成练习。

  2、练习

  A、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B、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C、时期的沈括是个,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

  [北宋;大科学家;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深山上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

  六、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七、作业: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板书

  勤学好问

  23、学与问能者为师

  观察思考

《学与问》教学建议 篇13

  教材分析:

  此文出自六年级(上)册,是一篇阐明事理的课文。

  这篇课文提出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求得真知的观点,举出了中外著名科学家勤学好问、问思结合的事例来加以证明,给我们以深刻启发。

  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出观点。这一自然段有如高屋建瓴,树起了全文的中心。第二至四自然段论证观点。这一部分是全文主体:举例证明成功是从问开始的,世界千变万化必须“问”,而且要以“能者为师”,接着又举例证明问思结合。第五自然段作出结论。这一段对应开头观点、中间论证的结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提观点――做论证――下结论,结构上符合一般阐明事理文章的特点,同时例证充分,说理有据,更添说服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中诗句的意思。  

  3.学会收集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懂得与同学交流。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设计理念及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指出: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论述方法。从整体入手,是阅读的一般规律。在揭题时,就要让学生阅读全文,抓住中心,知道作者在文章中说明的道理。然后,采用直奔中心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感悟”的能力。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读感悟,合作交流;总结拓展,实践升华。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揭示文体。

  同学们,我们在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今天我们又要学一篇说理文,齐读《学与问》。

  二、整体感知,亮出观点。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触摸作者的思想脉搏。

  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板书:哥白尼 沈括)

  同学们轻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亮出了怎样的观点?

  这段话作者把“问”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

  (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

  三、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1.是啊!“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出示句子,齐读,读出重要性。)相信同学们学了哥白尼的事例后一定会更明白“问”为什么这么重要。

  2.请同学们阅读了哥白尼的资料(出示) ,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

  (指名学生简介哥白尼)

  3.哥白尼真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他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思考。

  4.指名回答:你从这一节中知道了什么?

  5.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

  6.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故事?(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说一说)

  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指名说。

  (学生可能说到:要爱问问题,要多问问题,要敢于问问题等)

  7.这么多名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问,看来引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让我们牢牢记住这句话好吗?再次出示齐读。

  8.名人好问的故事让我想起这样两句名言: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荀况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

  (出示,指名读,齐读)。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过渡: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课文第三节前四句话)

  1.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你们以前都向谁请教过?(指名学生说)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 

  3.指名说什么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

  4.说到能者为师,老师想送给大家两句名言:

  三人行, 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这两句名言就是告诉我们要不问年龄,不看地位,以能者为师。把这几句话说给自己听好吗?

  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指名说,齐说。(说时把“你”改成“我”)

  五、自学质疑,学思结合。

  1.过渡: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不过有时问题不能完全靠别人来解答,因为别人也有不知道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3.北宋科学家沈括小时侯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呢?(自由读第四节思考)

  a.指名回答

  b.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板书:观察思考)

  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沈括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就现学现问。

  4.(学生质疑) 相机出示: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_____的《      》。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后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齐读总起句: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六、总结全文,理性升华。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最后一段。

  指名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因此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怪不得作者说: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板书:勤学、好问的习惯)

  指名读好这句话,突出强健有力。指导朗读,齐读。

  b.能够自由地翱翔知识的天空,探求宇宙的奥秘你会感到怎样?(高兴、自豪……)就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你的朗读当中。指名读,齐读。

  3.总结全文:学完了《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4.最后老师要送给大家一首小诗

  问到底

  (陶行知)

  天地是个闷葫芦,

  闷葫芦里有妙理。

  你若不问你怕它,

  它一被问它怕你。

  你若愿意问问看,

  一问直须问到底。

  指名读,齐读。

  5.送三张电子书签。名言指读,谁读送给谁。

  七、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1.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2.写话练习:古时候有一户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你该如何帮助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友情提示: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及自己搜集的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名言等写劝说的话。)

  板书设计 :

  23. 学与问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说理文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

《学与问》教学建议 篇14

  《学与问》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第一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教学第二课时时,我从“问”字入手,引出汉字中也有学问,再追问“为什么把知识说成学问呢?”让学生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重点理解两句话,并通过比较句子,体会“问”的重要性,再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在学习哥白尼的例子时,我先介绍他的成就,再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等词语体会哥白尼非常喜欢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并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体会他是由好问开始走上探索之路,加上勤学终于取得成功的。然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读了哥白尼的故事受到的启发,并再次读读第一节中的句子,体会“问”的重要。

  那么,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在教学第二个事例时,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故事,并从文字中体会他的勤学与好问,让学生明白问不到答案时还应该多观察思考,向沈括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教学中,我还尝试着让学生对古诗进行质疑提问,再通过交流理解古诗,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说说对学与问的关系的认识,明白只有将学与问结合起来,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最后,我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问”的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补充说说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又出示了一些名人名言,让学生从更多的信息中去懂得“问”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与问》教学反思

  昨天,是进修学校组织“送教下乡”活动的日子。之前,我就接到了通知要准备上一堂公开课。接到通知,我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我可以锻炼一下自己;紧张的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虽说公开课也上了不少次,但还是少不了要紧张的。其实,上过后想来这对我来说真是一次锻炼啊!我为何不争取这样的机会呢?

  “送教下乡”的六年级语文主讲者是来自市九小的郭老师。我们俩都上《学与问》第一课时。虽说课时相同,可教学设计却不一样。这真的是同课异构啊!郭老师设计的第一课时主要以教学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并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最后理清课文的思路。而我的设计主要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提出的观点,理清文章脉络,然后学习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虽说郭老师最后因时间关系没有把理清思路这个环节上完,可从郭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确实学到了不少。确切地说,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适用于我们乡村的学生,而我的教学设计却显得底气不足了。郭老师课堂上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仅适用于这节课,而且是终生受益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嘛。这样的教学指导值得我们乡村的老师学习。乡村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都不牢,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未能养成,导致到了六年级了读错字、写错别字、读书拖腔的现象还是很严重。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从学生读一年级时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这种读书学习的能力,那么到了六年级就不至于这样了。其实追究起来,原因还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接受幼儿教育,知识的获得从一年级开始,起步肯定比市内的学生晚多了;二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教育孩子的能力,存在着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没有自己事的思想;三是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学生学习拼音比较困难,学完了一年级不会拼音的学生还是有很多,这样导致了认字不多,读书自然不流利了。在中心学校,我带的六(3)班就是从下面学校来的寄宿生。虽说他们比其它的学生基础要好些,可基础不扎实的还有一大把。平时课堂上胆子小,不善表达。说实话有时真为此而大为光火,心里想他们怎么就一言不发呢?反思自己,烦恼他们啊!看着他们这样懂也不回答,无奈中渐渐地没了自信,是老师的失败啊!渐渐地自己仿佛脱离了新课程改革的轨道了。课堂上的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好像在这都派不上用场了,除了反思还是反思啊!

  上完了这堂课,刚开始自我感觉还是可以的,可晚上读了麦词校长的博文《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之后,对比自己,离一堂好课的标准还差得远呢!真惭愧啊!还是努力奔着上好一堂好课的目标奋进吧。希望今后的我有更大的进步。

  《学与问》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围绕“勤学好问”这一观点,叙述了“问”的重要性、向谁“问”,怎样“问”,教育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这篇课文语言直白、简洁,结构清晰、明了,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学思路的:

  一、读题——构想

  让学生读题目,想一想:看了这个题目如果你是作者准备怎样告诉大家“学与问”呢?问题引起了学生兴味,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什么要“学与问”?我们该怎样学,怎么问?向谁问,向谁学?学与问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与问了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然后我告诉学生这么多问题,我们该怎样一步一步告诉大家呢?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交流,看看自己的观点和文本的叙述是不是吻合,如果不吻合,你觉得学到了什么?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自觉与文本交流的积极性提高了,同时还学会了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结构等,这样对学生理解文本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过程中,自然地将自己的思考和作者的构想结合起来,找到异同,融会贯通地感悟、评析、甄别、梳理。

  二、分享——互辩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写作结构,熟读了课文以后,我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收获,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倾听的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者补充的建议。这样让学生在分享的同时,也能使自己的收获变得更多丰厚、深入,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给予合理的评价、赏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通过这样的分享交流,学生的学习成功得到展示并且在分享的过程中有深化、有补充、也有质疑,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得到碰撞、交流,大家在这样的收获中,也逐渐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拓展——想象

  在学生的交流中,分享中,设计几个训练点,这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学生们的交流中,学生对“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影响比较深刻,我是这样设计的:如果说“问”是金钥匙,铺路石,那么“思考”“学习”就是就是什么呢?学生的表达也都非常形象,有“思考就是一艘劈波斩浪的航船。”“思考就是一盏永不熄灭的航灯,指引我们前进。”“思考就是推开知识大门的巨手。”“思考就是一座驾起的通往知识海洋的金桥。”“思考就是我们腾飞的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任我们翱翔。”……

  通过这样的想象拓展,学生不光认识了“问”的重要,同样也知道了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重要。然后让学生理解“相辅相成”的意思,理解“学”与“问”的联系,就水到渠成了。

《学与问》教学建议 篇1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文的5个生字,理解“不懈探求”“相辅相成”等词的意思。

  2、梳理文章脉络,明白“摆事实讲道理”是说理文的一大特点。

  3、通过比较引用具体事例的段落,感悟论证的严密性。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学反馈。

  1、读课题,听写词语,纠正读音和字形。

  金钥匙铺路石相辅相成

  哥白尼稀奇古怪不懈探求

  沈括勤学好问观察思考

  2、课件出示词语,理解了字词意思帮助记忆词语;相机讲解词语意思(不懈探求:懈怠,松懈;不断地探索追求。相辅相成:辅助;成全;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3、齐读词串,用上一两个词语说说文章的内容。(初步探知文章内容)

  二、结合说理文特点,梳理文脉,概括段落大意。

  1、教师: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说理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摆事实,讲道理。(板书:摆事实、讲道理)

  2、教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摆了哪些事实呢?(直接交流,节约时间)

  3、交流:

  相机出示: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陈述观点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总结观点

  (2)(注意这里要提示:概括大意一定要说清人物、事情和结果。)

  哥白尼从小喜欢“问”,促使他对科学不懈探求。

  沈括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开了大林寺桃花开花迟的谜团。

  (3)(教师引导:第三自然段则告诉小学生遇到问题需要――)

  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4、小结:文章开头提出观点,中间通过实例证明观点,结尾总结观点,说理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特点鲜明。

  三、自主学习。

  1、教师:课文又是怎样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的呢?(重点学习第2―4自然段)

  出示自学任务:

  自学2―4自然段,完成学习任务:

  1、自由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每个事例侧重说明什么?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2、对比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为什么选取这两个事例?

  自学过程中可以作适当圈画批注,想好后也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四、任务一。

  1、自由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每个事例侧重说明什么?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2、摆事实是很讲究的,先看课文摆的.第一个事实。

  (出示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个例子侧重说明了什么呢?(喜欢问)

  (2)从文中哪些词语、句子感受到哥白尼喜欢问?(放手让学生发言,教师及时点拨即可)

  (抓“缠”“经常”两个词语,感受到哥白尼问得多,问得彻底,不解决问题不罢休――不懈探求)

  (抓“三问”句子,――指名读三问,――一问,问天上的太阳;二问,问天上的星星;三问,问地上的小鸡;有意思的问题,从课文列举的三个问题中你发现了什么?(1、范围广,天上、地下,宇宙中的一切问题都爱问;2、……问题多的数也数不清;3、问题是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充分说明了哥白尼喜欢问,乐于追问到底呀!)

  (2)练习朗读出他的好奇。指名读

  (3)哥白尼后来从事科学研究以及他取得的成绩,课文为什么不写?

  (4)由此可见,摆事实要注意(具有典型性,所举的例子所摆的事实证实要讲的道理,事实和道理是相互印证的)

  3、再看第二个例子

  (1)(出示第四自然段)

  (2)这个例子侧重说明了什么呢?沈括观察了吗?思考了吗?(仍然、放在心上、发现、才)

  (3)说理的课文应该怎样朗读呢?我们来看第四自然段,这一段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讲道理,一是讲故事,朗读时有区别,讲道理就要讲得言辞恳切;语重心长,讲故事要讲得生动,绘声绘色;人物的语言要读出相应的语气,有一句诗要吟诵;心里想的要读低一些。

  (4)先练一练,再指名读,齐读。

  五、任务二。

  1、对比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为什么选取这两个事例?(你又有什么发现?)

  在总体来看课文所摆的两个事实,(都是古代科学家,一个中国,一个外国;他们的研究领域不同;都是勤学好问的典范,一个侧重多问,一个侧重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2、教师小结:摆了两个事实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说明了课文所要阐述的道理,也就是(齐读第一自然段)也是本课结尾总结的观点,齐读。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课后学习《大林寺桃花》

  2、搜集关于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和名言警句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郑燮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允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

  板书:

  学与问

  (典型性)摆事实讲道理

《学与问》教学建议 篇1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探索问的方法,激发学生问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认识他吗?哥白尼 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对他你还有什么了解他?(那谁知道日心说?是啊在哥白尼之前,人们所信奉的都是地心说,坚实的大地是运动的这一点在古代是令人非常难以接受的,而哥白尼在1543提出了日心说,在几百年前就有这样的发现实在是极为了不起)

  认识他吗?沈括  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对他你还有什么了解?(沈括可说是一个科学通才,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所著的《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2、想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吗?(想)今天老师就送给大家能打开知识大门的妙计,这妙计就在这锦囊中。谁想要?

  3、师:谁先来读一读其中的妙计?

  出示:

  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4、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这几条妙计,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要想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就必须要勤学好问。)

  相机板书:(勤学    好问)

  二、            精讲第四小节

  1、那你们现在知道学是什么意思?(勤学 好好学习)

  2、问呢?(好问)

  3、那现在老师在中间加了“与”字,你又知道了什么?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4、我们全班来读一遍。

  三、精读课文,寻找妙计,理解实践

  这篇课文中,也能找到一些有助于我们学习的妙计?去画一画,找一条你最喜欢的写在彩纸上。谁想上来写一写,(找最快的)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一写。按顺序放在黑板上。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2、“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3、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4、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5、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6、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1)    我请人来读一读,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你读懂了些什么?

  (我读懂了问是极其重要的,问能让我们获得知识,取得成功。)

  (3)    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①你们懂这句话的意思吗?(懂)当真懂了

  ②那我们现在就找一个平常的事物(在平常事物字下画勾)来试一试看,能不能发现问题,这个事物在平常不过了吧。看到它你想说些什么?

  (这是什么?(苹果)有没有想说的?这是中国的?这个苹果还烂了?

  听了三个问题,你们觉得哪个问题最好?所以啊,我们还要善问<相机板书:善问>,接着问。这是什么国家的?如果把它放在我们国家的土壤里会是什么样的?生产在什么庄园里?它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

  ③很好,你们正会观察,这就叫作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老师告诉你们,其实这是蛇果,果实呈圆锥形,颜色较红。果肉微脆,较甜。看来只要我们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就会有收获。所以我们说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个妙计理解得非常好,接着读。

  (4)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①理解这句话了吗?真理解了?那我们就来试试看,怎么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老师请大家看几副图片,仔细观察,你都有什么问题?

  ②现在请你们四人为一小组,选择一幅图,仔细观察,细细思考,你有哪些疑问?

  ③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有没有你能解答的问题。

  ④提了这么多问题,有谁能回答吗?

  ⑤(讨论。想知道答案吗?出示答案)

  ⑥有趣吗?谁能替我回忆对这些奇妙图画的学习过程?(先看再问然后思考最后解决了问题)是的,你看有了问题去解决,就能有新的知识,新的收获。所以我们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5)、接着读下面的妙计(两条)。

  三、课外拓展

  1、 老师这里有一本书,你读(《上下五千年难解之谜》),上面的许多问题都是科学家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结果,谁来给我们读一读?(出示迷团)世界上还存在着 很多很多的问号,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等待着我们去解答。只要(出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 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往下读。

  2、总结:是啊,只要我们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就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老师添加号。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四、写一写

  我们再去读读黑板上的这些妙计,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能试着也写两句吗?就写在这彩色纸的反面。(动笔,汇报)

  总结:希望同学们养成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习惯,在知识的瀚海中尽情地遨游,成为学习的主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学与问》教学建议(通用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