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 篇1
课题
6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3
本教时为第2教时
备课日期
2月21日
教 学 目 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对策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媒体设计
投影、录音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备注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这孪生兄弟还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全文。 二、精读课文 (一) 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象,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孙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测 。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 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 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三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读句子,并把握设问句的过渡作用。 2、思考以上问题,并在下文中找找答案。
练习设计
板书设计
6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 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生命生存?(谜)
教 后记
课题
6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3
本教时为第3教时
备课日期
2月20日
教 学 目 标
1 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对策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媒体设计
投影、录音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备注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说说通过前面对课文的了解,火星和地球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师适时补全板书) 2、齐读全文所学内容 二、继续学习第三段 1、问:“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出原因。 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 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5、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四、练习指导
练习设计
1、抄写词语 2、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3、课外收集:宇宙知识知多少?
板书设计
6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 有水和生命存在 努力探究科学奥秘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生命存在?(谜)
教 后记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教学准备生字新词卡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2.用课件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二、初读课文1.带着心上问题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不理解的字词同桌相互质疑。(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想: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读理解。(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段(1):“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三、小结四、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齐读课题。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3.这孪生兄弟有什么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二、精读课文(一)学习第二段。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像,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逊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3.齐读第3 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4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想。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二)学习第二段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2.带着问题讲课文,找出原因。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使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5.可是,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来不得一丝马虎。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四、作业选用作业设计板书设计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相似处 同样……有水和生命存在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努力探究科学奥秘 生命存在(谜)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内容:6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三、重点难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四、教法教具:从理解题目入手,理解课文内容及说明顺序,透过相关词句,理解课文用词准确严密、通俗易懂的特点。
投影、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者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带着以上问题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不理解的字词句同桌相互质疑
(3)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再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4、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由“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5、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作业
1、完成钢笔习字册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六课的生字,读通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齐读课题《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2、什么是“孪生兄弟”?(同一胎出生,双胞胎)“孪生兄弟”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长相相似)
课文为什么把火星与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有一句话揭示了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是……,甚至……。”)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连用了四个“同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你知道这是什么句式吗?(排比句)
句中的四个“同样”让我们读起来有什么感觉?(火星和地球之间十分相似)而且我们读起来也非常有气势。
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火星与地球之间极大的相似程度,好比“孪生兄弟”。
(指名朗读“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孪生兄弟。”突出“太像了”、四个“同样”、“甚至”、“难怪”等词。)
你能用一个关联词来说说为什么课文把火星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吗?
(因为……,所以人们把火星称为……。)还可以怎么说?(人们之所以把火星称为……,是因为……。)
3、说得非常好。我们再来看课题。齐读课题。
现在你能说说“孪生兄弟”上为什么用引号?( 相似 表示特殊含义。)
课题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表示解释说明)
4、过渡:火星和地球如此相似,好比一对“孪生兄弟”,科学家们也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那么这种推测有没有依据呢?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声读读第二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想法。这种推测是有依据的。
(1)“科学家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资料,发现……”
(出示火星河床图片)这就是火星河床的照片资料。谁愿意看着照片向大家介绍一下。
指名朗读第一句。
(2)“2004年3月以后,人们通过……钻孔分析,进一步证实……。”
看来科学家的推测是有依据的,大胆的想象推测离不开科学严密的研究认证。
2、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三、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看来,火星上确实曾经有过水的存在。那么,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自由读读3-5自然段,找找答案。用“——”画出
2、指名说。课件出示。
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中了。
3、这两句话中的“也许”、“可能”又说明了什么?
(这些都是科学家们的推测。)
4、哪个自然段讲了彗星和陨石风暴?
指名读第3自然段。
“家常便饭”是什么意思?(很平常、经常发生)
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替换它?(习以为常、十分寻常、普普通通)
那你觉得用“家常便饭”和“习以为常、十分寻常、普普通通”哪个更好?
(“家常便饭”通俗易懂,更加形象。)
这一段中还有哪些词能说明当时太阳系内大大小小的碎片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
(“经常、突如其来、无数、四处”)
5、火星上的水还有什么来源?从宇宙飞船拍摄的火星照片看,上面有——,河床上布满了——。看着这些照片,我们仿佛可以听到——。
读着这段文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请写一写,也可以选用老师提供的词语:
浊浪滚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一泻千里……
指名读写的话。
四、学习七、八 自然段
1、地球上的水留了下来,而且孕育出来生命;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的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自由读7、8自然段
2、指名说。 用自己的话说
3、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4、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七、板书: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 同样
水 生命 ?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及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懂得大胆推测和科学论证是研究宇宙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
了解火星和地球被称为孪生兄弟的原因及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教学难点:
理解矿物中的水分是如何分离,形成湖泊和海洋的.。
教具准备:
相关课件、火星资料
教学过程:
一、第一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六课的生字,读通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齐读课题《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2什么是“孪生兄弟”?(同一胎出生,双胞胎)孪生兄弟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长相相似)
课文为什么把火星与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有一句话揭示了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是甚至)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连用了四个同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你知道这是什么句式吗?
(排比句)
句中的四个“同样”让我们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火星和地球之间十分相似)
而且我们读起来也非常有气势。
看来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真是恰如其分、名副其实、十分形象、顺理成章……
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火星与地球之间极大的相似程度,好比孪生兄弟“。
(指名朗读“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孪生兄弟。突出太像了”、四个同样甚至难怪”等词。)
2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为什么课文把火星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吗?
(因为…所以人们把火星称为……。)
还可以怎么说?
(人们之所以把火星称为……,是因为……。)
3、说得非常好。我们再来看课题。齐读课题。
现在你能说说孪生兄弟上为什么用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你觉得课文用这个比方来形容地球和火星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很幽默、形象、生动)形象的比方让本来枯燥的科普论文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
课题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表示解释说明)
4过渡:火星和地球如此相似,好比一对孪生兄弟科学家们也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那么这种推测有没有依据呢?
二、第二自然段
1轻声读读第二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想法。这种推测是有依据的。
“科学家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资料,发现……”
(出示火星河床图片)这就是火星河床的照片资料。谁愿意看着照片向大家介绍一下。
指名朗读第一句年月以后,人们通过钻孔分析,进一步证实。”
看来科学家的推测是有依据的,大胆的想象推测离不开科学严密的研究认证。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我们学习课文时,为了便于理解,常常要给课文分段。请大家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觉得这一段和第一自然段分在一起比较好,还是和下面的三、四、五自然段分在一起?
(意见一:和第一自然段分在一起。因为第一自然段写了科学家根据火星和地球之间非常相像,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而第二自然段就进一步通过研究来证实这种推测。
意见二:和三、四、五自然段分在一起。因为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提出问题: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而下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同学们的这两种意见都很有道理。其实,重要的不是怎么分段,而是我们通过讨论对课文的内容了解得更深入,对课文的层次分析得更清晰了。
三、第三至五自然段
1看来,火星上确实曾经有过水的存在。那么,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自由读读3-5自然段,找找答案。
2这里有几句话。你能根据课文给它们排出正确的顺序吗?
( )那么,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 )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河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 )科学家根据火星照片资料和对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
( )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中了。
(1) 请介绍一下你是根据什么来排序的呢?
(我是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排列的)
很好,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排?
(可以根据一些关键词,如那么最初还有另外一种来源”。)
对,我们以后再碰到这种题目,就可以抓住一些表示次序的关键词来理清句子间的关系。
(2)这几句话中的“也许可能又说明了什么?
(这些都是科学家们的推测。)
毕竟是几十亿年前的事了,人类还没有诞生。但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可以帮助人类来推测当时的情形。
3让我们回到多亿年前,地球与火星诞生之初。
指名读第3自然段。
“家常便饭”是什么意思?(很平常、经常发生)
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替换它?(习以为常、十分寻常、普普通通)
看来,替换近义词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方法。
那你觉得用家常便饭和习以为常十分寻常、普普通通哪个更好?
(“家常便饭”通俗易懂,更加形象。)
这一段中还有哪些词能说明当时太阳系内大大小小的碎片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
(“经常、突如其来、无数、四处”)
对,根据上下文也可以了解词语的意思。
谁能通过朗读来给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
(指名朗读)
彗星和陨石风暴持续了数亿年,由于彗星本身大多是些大冰块,因此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火星上的水还有什么来源?
(“在兄弟俩诞生之初形成了湖泊和海洋。”)
这段话比较难懂。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它的意思。你可以用口头介绍的方法来谈谈你的理解,也可以图解的形式,笔头进行表达。
A请一、两位学生口头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B请一位学生上台补充示意图。
火山喷发 蒸气(飘散在空中)
矿物(水) 水 → 雨水(湖泊、海洋)
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这张图的意思。(学生看着图练习解说)
从宇宙飞船拍摄的火星照片看,上面有河床上布满了—看着这些照片,我们仿佛可以听到—
读着这段文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请说一说,也可以选用老师提供的词语:
浊浪滚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一泻千里……
齐读最后两句话。
四、练习设计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了解到火星和地球十分相似,好比一对孪生兄弟。科学家通过研究,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并推测出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那么,地球上的水留了下来,而且孕育出来生命;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的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
2练习:
(1)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概括:
地球和火星上的水,也许是 还可能
你曾经听别人用“家常便饭”这个词说过什么句子,或者你自己会用它说什么句子,请写下来。
板书设计: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长得太像了
有水 彗星和陨石送去
潜藏在矿物中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 篇5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脉络,知道地球和火星的相似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是个神秘的世界,太阳的光和热与昼夜交替,满天星斗的旋转循回,流星的出没,日月食的奇迹,彗星的来临,一切都是那么神奇。我们的家园——地球就是宇宙中的一员,但人类一直向往拥有新的家园,期待新的生命出现。所以,人类一直没有停止对茫茫宇宙探索的脚步,终于发现了这一颗与地球生态极其相似的星球——(指图)火星。
让我们先来走近这位近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不理解的字词句同桌相互质疑。
(3)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那火星和地球这对“孪生兄弟”究竟哪里长得像呢?(出示第一自然段)自己读读。它们像在哪里?(学生说,出示:同样……甚至……)
(2)能不能用你们的朗读让我们一下子听清他俩的相同之处。
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
(评价:我光听到“同样有……同样有……”,就没听清同样有什么。有什么这才重要啊。)
再指名读
(评价:读得很清楚,我听得很明白。)
师:你们不觉得很神奇吗?把这神奇读出来。谁再来读读。
(3)同学们,你们瞧,这段话中,连用了四个“同样”,这叫什么?知道吗?(排比)。从这组排比中你看出了什么?(相似多)
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的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由“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书写指导
1.完成习字册。
2.反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3.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爱好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火星、地球这对孪生兄弟还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全文。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象,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实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实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孙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爱好。
3.看来,火星上确实曾经有过水的存在。那么,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自由读读3-5自然段,找找答案。用“——”画出。
4.指名说。
出示: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朗读课文,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并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2、检查自读情况。
(1)认读新词
(2)交流思考题
课文第一自然段,自由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样……同样……同样……同样……”再读理解。
3、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段(1)由“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三、作业
1、完成钢笔习字册。
2、反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这孪生兄弟还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全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象,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孙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读读第3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
读读第4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测。
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
(二)学习第三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交流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3、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4、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
课外收集:宇宙知识知多少?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展开,把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以“孪生兄弟”的表达方式展示在读者面前,既有趣,又亲切。通过本文的学习,要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并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把道理说清楚的。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文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
4.能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给课文分段并简要地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教师板书:“火星――地球”问:你对这两颗星球有何了解?(教师出示太阳系行星图,介绍火星与地球)
2、教师板书:“孪生兄弟”,理解含义。随机了解引号的作用。
3、看题激疑:作者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二、初读课文。
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不理解的字词句同桌相互解决。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本课中难读、难理解的词语较多,如:干涸、陨石、咆哮、孕育、裹挟、渺茫。 可以师生共同理解。
3、解决思考题。
(1)课文哪里为我们介绍了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用――划出来。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
(3)练习:用书上的四个“同样”和一个“甚至”来介绍一下“她们是孪生姐妹。”
三、理清文章脉络。
1、过渡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由地读全文,思考每一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2、交流自然段大意。
3、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由“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四、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火星上水的来源与为什么留不住水的原因。
2.产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2、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过渡:这对“孪生兄弟“还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全文。
二、走近火星。
(一)学习第二段。
1、观看一组火星的图片,说说感受。
2、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读读第三、四自然段,简要介绍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的推测。
3、出示图片(彗星袭击、火山喷发),学生介绍水来源。
4、让学生读课文后,说说这样猜测的依据。
5、小结:即使是猜测,也是要有科学依据的。
(二)学习第三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读句子,提问:这一句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课文,找答案。
3、交流,点评指导。
4、小结:火星上究竟有没有生命,文章没有下一个结论,而是留给了我们以巨大的想象探索的空间。如果想知道这一切的话,还需要人类不断地探索,也许,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会降临到你的头上。
三、小结。
四、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网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快速地了解关于火星及太空的知识。
2.能通过制作ppt向同学汇报自己的学习所得。
教学准备:网络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了这篇课文,相信你对火星,对太空有了更多的兴趣,说说,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2、交流。分组(可以把学生分成“火星组”“月亮组”“九大行星组”“太阳组”“银河组”等),开展网上知识浏览。
二、网络学习。
1、小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每个成员应该浏览不同的网页。
推荐网站:
a、
b、 .循宇天文网:
c、 .大众天文网:
d、谈天天文网:
e、 空间天文网:
f、 天文网:
g、星空天文网:
3、组内相互交流学习所得。
4、制作简单的ppt。
5、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所得,并回答其他同学的询问。
三、小结。
板书设计: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同样”
差异处水没能留住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请徐徐兄弟俩到台前来,同学们谁能来告诉我他俩谁是哥哥?谁是弟弟?
2.为什么我们老师分不清楚呢?(他俩长得太相似了,太像了,五官,身材,走路的姿势,甚至性格都很相似,这就是是双胞胎兄弟的最大特征。)
3.徐徐兄弟俩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他俩肯定也有不同的地方,你知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以后可以继续观察他俩的不同之处。双胞胎兄弟还有一个名字——孪生兄弟。徐和徐是双胞胎,还可以说是孪生兄弟。感谢他们俩的协作,同学们掌声表示感谢,请他哥俩回到座位上。
4.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课文里就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是谁?
5.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火星和地球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呢?读了课文你就清楚了。
6.用课件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证实 熔岩 蒸发 裹挟 陨石 干涸 潜藏 痕迹 孕育 渺茫 咆哮 孪生兄弟 荒凉寂寞 突如其来 彼此碰撞
3.指导“证、熔、蒸”的读音,都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指导书写“蒸”,注意下边的小横不要落下。
4.描红:蒸
5.再指名读,再一齐读一遍。
三、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课题讲了哪些内容?
四、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层次。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既然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那么他们有哪些相似之处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读句子找出关键词语:太像了、4个同样、甚至)
2.人们根据火星和地球的这些相似之处推测出什么?(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3.你能通过朗读,把他们的相似之处读出来吗?
4.水星上有水的推断是要有科学根据的。谁来读读地2节?
5.出示河床图片。(河床宽大上百千米)
6.介绍亚马孙河资料:亚马逊河,又名亚马孙河,位于南美洲,是世界流量流域最大的,支流最多,最长的河流。
六、学习第二段。
1.课文读到这里你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
2.是呀,老师也想知道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啊?
3.我们先看看最初的火星和地球是什么样的?指名读第三节。你从中体会出什么?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经常、突如其来、袭击、无数、四处、彼此碰撞、家常便饭)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5节。想想课文讲了哪几种来源?
5.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6.观看彗星撞击地球的视频。
7.那么另一种来源是什么?火星上有水的猜测是不是凭空而论。
8.既然火星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矿物中了,那么这些水都到哪里去了?指名读。相关句子。
9.观看火山爆发的视频。
七、学习第三段。
1.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火星上水来源的两种猜测。
2.火星的环境与地球那么相似。地球上的水不但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火星上的水源本可能比地球上的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这些水源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6-8节。
3.谁来告诉老师,火星上的水都到哪里去了?
4.这段中你喜欢哪句话?你为什么喜欢?(赋予了人格性,读起来生动有趣不枯燥无味。)
5.这里作者把火星当作了人来写,生动想象地写出了火星表面液态水流失时的样子,你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6.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7.可是,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来不得一丝马虎。
8.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八、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九、作业:阅读《太阳系的“八兄弟”》
板书设计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 水和生命
生命存在(谜)
不同: 水没留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4. 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读懂文本,感知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并结合课文理解生字词。
3、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重点
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立体感知
1、激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说某人与某人是孪生兄弟,你们知道什么是“孪生兄弟”吧?
(经常所说的双胎胎。)那“孪生兄弟”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很相似)
2、完整地板书,让学生说说能从这个题目上读懂什么?(这两颗星球都有相似之处)
3、那么这两颗星到底是怎样的相似呢?大家轻轻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朗读感知。)
4、师生简要交流:
A、交流时指导学生读好第一节。
B、简要地搞清楚火星有没有水。
二、指导正确流利朗读
1、过渡,刚刚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现在我们需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请大家按以下要求再自读课文:
A、划出陌生字词自学,并结合课文理解。
B、一句一句朗读,流利地读通每一句。
2、检查自读效果
A、从第二节分节检查。
B、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词语。
C、有意识地把关联的小节连在一起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大家再默默地朗读课文,看看哪些小节的关系非常近,可以划在一起的,并说说讲了些什么?
2、学生读书寻找,老师渗入指导。
3、再次简要交流,帮助学生理顺文本的内容。
四、指导写字,布置作业
(略)
【设计构思】
论坛的“菲儿.”曾经在《中国教育报》专门探讨“语文立体阅读”,就是说,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上,有时并不是必须遵循先读准读顺课文后再理解课文,可以根据课文及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先入为主,打乱这个顺序。自己也一直在尝试这个方法。第一课时教学时,我喜欢让学生围绕一个典型或主要的问题,先让学生来读懂课文,获得一个全面的感知。然后再让他们“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的教学我感觉很实在。
在第一课时有一个基本的任务,那就是“读懂课文,理清文本的脉络”,在这个设计中的第一个环节中,我已让学生对文本获得一个初步的整体的认识。在第三大环节中,我又专门设计一个“理清脉络”环节,这个环节等同于分段,但又不是在分段,因为机械的分段不仅占用时间多,而且枯燥没味。如果段络比较典型,我一般还是让学生来分段。这一课有点散,分别介绍了好几个方面,所以我试着设计让学生“把关系近的小节划在一起,并说说写了什么”,以此来高效地理清文本写了火星的哪些方面。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情趣。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及遣词用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读课题,复习式激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火星与地球相似,他们同样有同样有……。反过来再师生合作“只因为火星有有所以我们说火星与地球相似,人们把他们称为-孪生兄弟。”
2、既然他们这么相似,我们的人类现在能不能在上面居住呢?
3、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二、“没水原因”
1、师生共同交流以那个问题。(肯定不能,因为现在火星没有水)
2、听说原来火星也有水,那原来的水为什么没有留下呢?找到相关小节,好好读读(6-7小节)。
3、引领学生深入地朗读这节。
A、能不能读懂这节呢?细细地再读。
B、导致火星最后没有水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再读寻找。(吸引力小)
C、吸引力小导致的结果是什么?指名读。
同时深入指导品味作者用词表达的效果:
如让学生说说一般用“集体大逃亡”“逃向”来形容什么的,以此让学生体会,在说明时,如何才能让人感觉生活,有一定的可读性。
D、再读,要试着把这水分是如何逃亡的原因给表现出来。
4、总结。
三、“水的来历”
1、过渡刚刚我们一起探讨了火星上水大逃亡的情景。那火星上的水最初是如何形成的。
2、再读3-5节体会。
3、能不能简要地概括一下说明火星上的水是怎么来的呢?生再默读思考。
4、交流:
A、生答-彗星和陨石带来。那个时候,他们之间的碰撞是(家常便饭),这说明什么?可以换成哪些词语呢?
B、生答-地下矿物中带来。
5、总结。(从刚刚的交流中,我们认识到了火星上原来的水一个方面是由别一个方面是由的带来的。)
四、“推断有水”
1、通过刚刚读书,我们知道在火星上原来水是如何来的,也知道了那些水为什么最后都跑了。那人们是如何推断出来,原来火星上就曾经有过水的?再读感知。
2、让学生再读,概括地说出。
3、总结:人们由由推断出火星曾经有水。
4、品读“推断”。让学生多试着换几个相似的词,体会这个词语的用法。
五、“到底有没有生命”
1、对以上的学习进行总结。(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火星上曾经有水,但又都跑了,所以我们也没法在上面居住了。……)
2、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呢?自读最后一节感知。
3、激趣:同学们,现在的科学家仍在对火星进行探索,他们希望能发现火星的地表下有没有生命,如果地表下有水,那肯定会有一些生命,那你们说,那些生命会是什么样子的
六、拓展深化
1、同学们,现在假如我们想到火星上居住,还需要如何改造火星啊?
2、提供相关火星的其它的资料。
板书设计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
差异 没水?
有没有生命?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 篇10
(一)第一次“推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看老师写两个词语,你能分辨一下它们之间的差别吗?(板书:推测 猜测)
生:推测是一定要有根据的,猜测不一定要根据,可以凭空猜想。
师:解释得很好。(板书:根据)
(形成板书:根据 推测 。)
师:科学家们究竟根据什么推测出什么呢?请同学们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书交流)科学家根据火星和地球长得太相像了推测出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师:显然,水和生命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才有生命。
师:(板书 水和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搞科学研究光有推测,够不够?
生:还不行,还要证实。
师:(板书:证实)对!要拿出可信的事实来论证这种推测究竟对不对。
师:请同学们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找证据吧。
生:科学家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资料,发现火星上有干涸的河床。
师:课文提供了一张照片,你看到了什么?
生:弯弯曲曲的河床。
生:是干涸的河床。
师:还有证据吗?
生:2004年3月,人类通过对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地球上曾经有水的推断。
(二)第二次“推测”
师:(板书:曾经有水)作家为什么要用“曾经”这个词?
生:因为这是说火星上以前有水,现在没有了。
师:由此,问题就来了。你想追问——
生:原先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生:后来水又到哪里去了?
师:科学家针对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怎样的推测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3、4、5三个自然段,看看原先的水来自哪里?
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交流。
师:科学家作了几种推测?(两种)
生:第一种来源,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生:第二种来源,可能是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物质中,火山爆发时,随着熔岩释放出来,水蒸气飘散在空中变成雨水落下来,形成了湖泊和海洋。
师:(简笔画)也就是说第一种可能来自外部,来自彗星和陨石;第二种可能来自火星内部本身有水。两种皆有可能,所以作者用了“也许”“可能”这样的词来推测。
师:到此为止,我们可以下这样的结论——
生:火星和地球一样,曾经有过水。
(三)第三次推测
师:随之,又有一个问题需要作出解释,什么问题?
生:火星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师:这个问题或许还可以这样说,请大家读一读第6自然段。
生: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上的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师:看看科学家又是怎样推测的?
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同桌交流。
师:谁能用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
生:由于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所以气体脱离火星就不需要太快的速度。在太阳的照射下,火星表面的水蒸发成气体,这些气体很快就取得了足够的热量,达到能够脱离火星的速度而一去不复返了。
师: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原因,那就是——
生: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导致了这个结果。
师:现在,我们又可以下结论了——
生:火星和地球一样曾经有过水,但没法把水保留住。
(四)第四次“推测”
师: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结论就意味着什么呢?
生:看来在火星表面找到生命的希望已十分渺茫了。
师:尽管如此,是不是说火星就没有生命存在了呢?
生:是的。
生:不一定。
师:我们还是来看看科学家对此又作出了怎样的推测呢?请同学们读一读最后一段。
生:科学家推测,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只要有适当的温度,就可能孕育出生命来。
师:老师一开始就说,科学研究仅有推测是不够的,还得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证实。到目前为止,能不能证实?
生:不能。这还是个谜。
师:这是一个未解之迷,留待人类进一步探索。
(五)语言的“推敲”
师:这是一篇科普读物,提出问题,层层推测,推理严密,滴水不漏。除此之外,因为是写给我们小朋友看的,作者的语言表达风趣幽默,形象生动。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哪些词句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值得我们推敲推敲。
生:学生自读圈画。
生:“持续不断的火星气体集体大逃亡”,这个“集体大逃亡”我觉得很有趣,写出了火星气体逃离时的活泼调皮的样子。
生:“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这里的“家常便饭”是说很寻常的事情。
师:你能用这个词来说一说吗?
生:临近期末了,考试便成了家常便饭。
生:“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里的“孪生兄弟”用得很有趣,写出了火星和地球的亲密关系,兄弟俩长得太像了。
生:“看来在火星上表面找到生命的希望十分渺茫了”,这里的“渺茫”用得很恰当,不是说一点都没有,而是说可能性很小。
师:看来用词造句不能说绝了,要留有余地。
生:课文的结尾写得很有意思,设置一个未解之迷,引起大家做进一步的探索。
(七)未解之迷的“争论”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的脑子里还有什么未解之迷吗?
生:既然说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一般来讲孪生兄弟都长得一个模样。但书中说“火星比地球要小得多”,是不是前后矛盾了?
(学生争论)
生:生活中的孪生兄弟,也有胖瘦、高矮之分的。
生:没有的,一般都是差不多的。
师:大家的争论不是没有道理。这对孪生兄弟有太多的相似——
生:再读第一段。
师:尽管有这些相同之处,但兄弟俩也有不同之处——
生:大小不同。
生:地球表面可以保存水,可火星不能。
师:还有问题吗?
生:火星上的温度很低,为什么叫它火星呢?
生:“当时,太阳系内有无数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据我所知,这些碎片是有规则的游荡。
师:你的话有毛病,既然叫有规则,那就不能说“游荡”,而应该说——
生:有规则的运行。
生:不对。这些碎片是没有规则的,是像书上所说的“四处游荡”。
师:又争论起来了,争论是好事,老师就留给大家课后查阅资料吧。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 篇11
一说起说明文,我们不由地会想起“枯燥”两字。说到枯燥,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世界里对科普知识不甚了解。很多时候,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现象。
这几天,我们年级组也一直在攻克这个“难题”。怎样使说明文教学也活起来呢?通过集体的智慧,我们收获着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下面是我对《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课文一些肤浅思考,相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细读课题,导入课文
1、教师板书:孪生兄弟。见过孪生兄弟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孪生兄弟,板书:地球。在你的眼中地球是一个怎样的星球?
3、那地球的孪生兄弟是谁呢?板书:火星。通过预习,你对火星有写什么了解呢?(充分交流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提些什么问题?
(火星为什么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为什么在“孪生兄弟”上加上双引号?这个问题可以当场解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词语
出示:孪生兄弟 火星
干涸的河床 峡谷 彗星 陨石 矿物 熔岩 蒸发 裹挟
2、你能根据上面的词语说几句话吗?
三、探索文本
1、让学生分小节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火星为什么是地球的孪生兄弟?(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读课文的习惯)
2、交流
抓住四个同样一个甚至体会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的原因。
3、因为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科学家大胆推测——引读(板书:推测)
4、那么这个推测有什么科学依据呢?(引导学生找到第二自然段)
找出句子读一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这个大胆的推测已经证实了。
板书:证实
5、学到这,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呢?
学生七嘴八舌:现在火星上有水吗?这水是从哪里来的?……
(鼓动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激发学习探索科学知识的强烈意识)
6、看来同学们的问题课可真多,我们先来研究研究火星上水的来源。板书:来源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5小节,画出有关的句子。
7、学生默读,教师相机巡视。
8、交流,板书:陨石和彗星带来的
潜藏在一些矿物中
相机理解:家常便饭
(这一环节为下面做好水的代言人做好铺垫)
9、作水的代言人:假如你就是火星上的一颗小水滴,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来的吗?
10、看来曾经火星上的水有很多,从宇宙飞船拍摄的火星照片上,我们还会看到——引读
出示:从宇宙飞船拍摄的火星照片上看……冲刷的痕迹。
抓住“数以计百”“布满”再次体会水的多。
11、如果你看到这张照片,你透过这张照片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让学生展开无限遐想,感悟宇宙的神奇)
12、读好这句好。
四、作业布置
以上是我对《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第一课时的设计,在课堂上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较强,所以拿出来秀秀,想和大家再来交流交流,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 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对策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
媒体设计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用课件或挂图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者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带着以上问题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不理解的字词句同桌相互质疑
(3)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象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的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由“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书写指导(略)
练习设计
1 完成钢笔习字册
2 反复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6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对策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媒体设计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这孪生兄弟还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全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象,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孙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测。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
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
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三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读句子,并把握设问句的过渡作用。
2、思考以上问题,并在下文中找找答案。
板书设计
6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
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生命生存?(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对策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媒体设计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说说通过前面对课文的了解,火星和地球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师适时补全板书)
2、齐读全文所学内容
二、继续学习第三段
1、问:“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出原因。
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
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5、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四、练习指导
练习设计
1、抄写词语
2、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3、课外收集:宇宙知识知多少?
板书设计
6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
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生命生存?(谜)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 篇13
【提问】第6课《人造太空球》第3题短文中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1】 两处“人造太空球”、“宇宙岛”引号的作用为:特殊称谓
“赤道”、“纬度”、“两极”引号的作用为:着重强调
“散步”引号的作用为:特殊含义
【解答2】
1。英国科学家提出了“人造太空球”的计划。(表直接引用)
2。将这座“人造太空球”投放到宇宙中。/但每个“人造太空球”只能容纳1万居民。(表着重强调)
3。它每秒自转一周,在“赤道”处产生的引力几乎和地球相同。(表引用,特定称谓)
4。科学家根据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引力情况……(表引用,特定称谓)
5。在“两极”地区可建立滑翔机俱乐部。(此处为人造太空球的两极,所以为:着重指出)
6。滑翔机能长久地在空中自由“散步”(表示特殊含义)
7。于是,科学家又设想建造一个更大的“宇宙岛”(表着重指出)
附: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 ' ' ”。它在标点符号中属于标号。一般用法有下列几种:
一、 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①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明确:这是在行文中的直接引用。因此,值得注意的是所引用的内容结束后,句号应该在双引号的里面)
②“满遭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明确:这也是直接引用的一种,不过,“‘满遭损,谦受益’”与“这句格言”成为了同位复指,共同做了“流传”的主语,所以,双引号里的内容结束后,不需要加上其他标点)
③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明确:这是一个陈述句,作者只引用《高山青》里的一句歌词作为行文的内容,所以,在所引用的话的引号外面加上逗号,与其他话语组成一个完整的陈述内容)④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明确:这一句与前面所讲的例②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所引用的内容的位置,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二、 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例如,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方法怎样灵活多变,无不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的。
(明确:这个语段涉及到的引用属于总分关系。“总”——“形散而神不散”;“分”——“形散”和“神不散”。所以,这里引号的作用表示着重要论述的对象)
三、 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①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明确:这里“之”字引用实际上表示的是摩形格的修辞手法,即形象化的将山路蜿蜒曲折比喻成为像“之”字)
②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明确:“足不出户”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脚不出家门。形容见识浅陋,视野不广。这里赋予它的特殊含义指我们的祖先,虽然处于远古时代,科学技术还没有今天这样发达,然而,他们已经能够从地球上探索出宇宙的某些奥秘)③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明确:“招牌”,原来的意思是指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或经营货物的牌子,作为商店的标志。这里的含义是指天上的各种各样的云朵,有经验的人看到它就会知道天气的情况,正所谓“看云识天气”)④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明确:这里的“聪明人”加上引号,其实是反话正说,修辞手法称之为反语。“聪明人”,既“愚笨者”)
此外,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如,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朋友,人们不是说‘沉默胜于雄辩’吗?”(明确:“沉默胜于雄辩”是这句话直接引用之中的引用,为了表明层次,所以,要用单引号)
再看双引号里面套用单引号的两个例子。
如:①“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萧乾《枣核》)(明确:例①单引号突出“怪哉”之虫;例②单引号突出“北海”这一地名)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 篇14
一、认识课文: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来安排材料。第一自然段通过地球与火星相比较得出“孪生兄弟”这一概念,从而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接着根据照片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然后阐述了为什么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出声明而火星却不能。
张敬义老师指出这篇说明文在语言表述上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具有强烈的探究性――“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如果地表下真的有生命,它们是什么模样,是怎样生存的?”具有特殊的情感性――“40 多亿年前,火星与地球逐渐诞生了。”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为了避免把本文上成科学课,有必要认识一下本课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多关注科学知识,了解地球,感受科学,养成观察生活、热爱科学的习惯,树立科学意识。
(2)指导学生参与到科技学习、了解的活动中去,并在其中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科学上的问题,学习对科学技术中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大胆的设想。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初步了解地球与火星的异同点,初步理解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了解一些科学上的基本知识。
(2)知道一些不同情况下引发的地理情况是不同的,明白事物是有发展经过和演变的。知道地球、火星、乃至宇宙间的个体都是存在差异性的。让其明白大群体下的小个体是有差异的。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健全的思考体系,对科学的认知体系有个了解,让同学们知道科学中也存在许多未知。并且让其有一个辨证的思考模式,让同学们透过课本在以后的为人处事中都有这样一个辨证的思想。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科学知识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的。以“探究科学”、“研究地理”等活动,完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性。并进行实际调查,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地球,并让其知道地球上现在印发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告诉同学们要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科学家”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方面知识的丰富,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三、教学处理
依据题目处理课堂教学:借助学生相对熟悉的地球(课件展示丰富学生对地球的认识),来认识与它孪生的兄弟“火星”。他们的共同点是曾经都“有水有生命”。然后具体学习相关段落,抓住具体的语句证实这个共同点。再学习它们之间现在很大的不同:地球依然有水有生命,火星只有干涸的河床。最后学习末一段引导学生科学猜想、科学探索“如果火星地表下有水,是否就有生命?它们是什么模样?怎样生存的?”教学过程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关于“火星”的认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原生态的,具有理性客观的“说明性”特点。
以上解读,借用了部分资料,本人水平有限,思考不是很深入。恳请大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