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教案(通用12篇)
《荔枝》教案 篇1
荔枝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则谜语,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一种什么水果?圆圆身子紫色壳,甜中带酸汁多多。疙疙瘩瘩虽难看,果中皇后不虚传。
2.对,这就是我们同学们最喜欢吃的荔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荔枝》。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请你谈一谈,课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你对课文的作者有哪些了解呢?
4.学生介绍作者的有关资料。(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他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时令:季节。
不消:不需要;不用;用不了。
容:允许;让。“还没容我从书包里……”就是“还没让我从书包里……”。
纹络:本课指果皮上的花纹。
昂贵:价格很高。
玲珑剔透:本指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本课指荔枝小而好看。
不经意:不注意,不留神。本课指母亲的动作非常自然,似乎是无意识地做的。
阔别重逢:久别重逢。
慰藉:安慰。
遗憾:本课指给自己留下的惋惜之情。
痛楚:悲痛。
(2)请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
(2)“我”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的沙果。
(3)看到“我”买回的荔枝,喜欢荔枝的母亲竟然高兴得像一个孩子。
(4)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尴尬,维护了“我”的自尊心。
(5)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
(6)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7)至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思考:本课表现的是什么?(母亲对儿孙的爱)。
(1)为此,课文着重讲了几件事?
第一件,我“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的沙果。”
第二件,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
第三件,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
第四件,在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我给母亲买荔枝。
第二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尴尬,维护了“我”的自尊心。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
第四段:(第六段)“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第五段:(第七段)至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体会理解母亲对儿孙的爱,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理解母亲对儿孙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为什么会买荔枝?这荔枝来的容易吗?
(荔枝这种生长在南国的水果当时在北京很少见到,价钱贵,我的收入又低。但我想到70岁的老母亲至今没有尝过荔枝,下定决心买了一斤,孝顺母亲,让母亲高兴。)
2.感情朗读,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重点讲读第二至四段。
1.指名读第二至四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自读后小组讨论,哪些地方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3.讨论、交流。
(1)“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这句话意在说明,对母亲来说,她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只要孩子高兴,哪怕有时是装出的高兴,她都觉得是很大的安慰。
(2)“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这是说,母亲生气了。为什么生气呢?联系上文“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可见,母亲是怪儿子大手大脚。
4.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母爱太伟大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5.自由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学习课文第五段。
自读第五段,思考:本课的结尾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情,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可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深入体会。补充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想象“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学生做出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只要基本表达出了思念母亲之情,就应予以肯定。下面的补充仅供教师参考。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三年来,每当荔枝上市,望着它那红红的皮,想到它那白白的肉,我的脑际就浮现出了母亲手心托着荔枝,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的场面,心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可言说的痛苦,眼里流下了无限思念的泪水。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选作题。
《荔枝》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子间的感情
教学方法
探究法、合作法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
1、 思考:找出文中描写细致的部分。或让你感动的部分,说说你是怎么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
2、小组讨论交流.
一 反二反馈评价
1、通过反复感情朗读、品词、品句、品细节描写来加深理解.
1、如:“不停地抚摸,小心翼翼、爱怜地望”看出母亲对荔枝是那样喜爱,然而为了儿孙却“总舍不得吃”可见母亲对儿孙的爱。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
课文最后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满的感情,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四、作业
《荔枝》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生字新词。
2、初识课文,初步体会母亲对儿孙的爱。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启发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读文正音
2、生交流自习生字新词的心得。
3、师作重点点拨、指导。
辨析:籍与藉、帖与沾.
多音字:剥:bō与bāo
剥削与剥开
三、初识课文,理清文脉。
1、读文,思考:本文以荔枝为题,是否写荔枝如不是,那主要写什么?表达怎样的感情?
2、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练习朗读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四、质疑。
简单的当堂解决,重、难点问题放下一节课解决。
五、作业。
1、抄词。
2、听写词语。
《荔枝》教案 篇4
《荔枝》是新选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在通过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母亲临终前为母亲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十分重视朗读,要还朗读以正当的地位,而不能仅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作者要传达的意图也不难体会,况且,孩子们已储备了相当的能力与经验。因此,可完全采取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教学思路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2.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北大荒在什么地方?你能讲讲有关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吗?
课文不是在写荔枝,而是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这一过程相当重要,也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引起偏差等等。
三、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
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四、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五、课外引伸
1.可提供一些写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最好,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写下来。
2.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
《荔枝》教案 篇5
《荔枝》是一篇充满浓浓亲情的经典美文,作者肖复兴用深情的笔墨通过荔枝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歌颂。文章中许多生动,细腻的情节,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隐藏在本文中,需要读者有一双锐利的慧眼去发现。《荔枝》一文中,作者描写了很多让人过目不忘,浮想连翩的情景,如母亲尝荔枝的情景,母亲端走沙果让客人吃荔枝,临终前我给母亲买荔枝等,字里行间充盈着至真至纯的亲情。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这些,不只是在告诉我们母亲爱吃荔枝,儿子给母亲买荔枝,而是借荔枝表达对人间真情的歌颂与赞美,要让这些活灵活现的生活情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融合并提升,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捕捉。
教学伊始,我要求同学们熟读课文,通过整体感知后,需要对重点的词句进行品读,进行深层次的情感挖掘,让学生自主发现,寻找印象最深刻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细强口味,并在全班交流,深入探究,体会母子之间的深情。如:
①“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首先,要求学生仔细读这段文字,思考主要写了什么,体例到什么。学生基本上能抓重点词、句体会到“母亲喜爱荔枝,舍不得吃”这层意思。接下来我进一步追问:“母亲捧着剥好的的荔枝,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马上打开了思路,有的说,他想到了荔枝为什么长得这么好;有的说,她想到了荔枝多贵呀,这孩子还舍得给妈买;说到这儿,同学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了捧在妈妈手里的不是荔枝,是儿子一颗孝顺的心,妈妈对荔枝的爱怜就是对儿子孝心的珍爱。
教师在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时,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深处,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促进了学生与作者,文本更深层次的对话。
②“一盘沙果伤痕累累……那般自然,妥贴”
学生在谈到这部分时,大多体会到母亲厚道、善良,其实隐藏在后面的是母亲深受儿子的心,因为她看出了儿子当时的尴尬处境,强烈的自尊心正面临着伤害,做不经意地端走了沙果,摆上了荔枝,这一举动不着痕迹地维护了儿子的自尊,慷深处的理解与支持才是最深的爱。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拨开眼前的迷雾,让学生紧紧抓住“我”与母亲的内心活动展开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去揣摩,去体味,学生很容易明白了摆在客人面前的荔枝就是母亲给儿子的自尊、自信,这是更深一层的爱!
进行结尾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出示带有荔枝图片的课文最后一段,插放歌曲《懂你》,深情朗诵)“当得知母亲临终前,把她最爱吃的荔枝全部给了小孙子时,作者因自己的粗心而悔恨;因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惋惜;更为失去母爱而痛楚,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望着这如期而至、鲜红鲜红的荔枝,作者会说些什么呢?”学生内心的情感一下子被推向了高潮,他们畅所欲言,真正走进了作者内心,将儿子的遗憾、痛楚、伤感、怀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浓缩在“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中复杂的情绪在学生头脑中活化成了一个个优美的画面,学生、作者、教师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伟大、真挚的亲情感动着每一个人。
虽然这节课有不如意的地方,但我却得到了一个启迪:只有关注细节的教学才会是成功的教学。
《荔枝》教案 篇6
之二
作者:朱敏丰
教材分析:
《荔枝》一文以荔枝为线索贯穿全文,赞扬了母亲的伟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本文描写十分细腻感人,如写母亲洗沙果的事时,一方面写出了母亲勤俭朴实、节约持家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母亲对儿子无比关爱的品质,字里行间包含着对母亲的赞美、热爱与怀念之情。再如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动作,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对荔枝的喜爱,还可以体会到母亲看到荔枝,就犹如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特别的高兴。再如,课文写母亲利用上茶的机会端走沙果的事情,体会到母亲时时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荔枝是她自己买的,她把它就势端走了,自然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还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在课文中,这样描写细致的地方有很多,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微处,抓住一些重点词句与段落让学生读读想想,读读悟悟,深刻地领会文章中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等生字。能准确读写下列词语:“工资、安慰、筋脉、剥开、妥帖、慰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体会母亲的慈爱及作者思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
2、教师准备文中插图。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课文中重点所写的是荔枝的形、色、味吗?
3、让我们认真读课文,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自学课文
1、练习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选一件说说你的体会。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
4、提出认真思考后仍不能理解的问题。
三、交流自学
1、用按自然段轮读的形式,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2、交流第二题,让小组成员结合具体事例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哪件事最感人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全班交流讨论
1、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看你们对哪个问题解决得最好,就向大家汇报。
2、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汇报。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荔枝》,教师板书课题。
2、本课以荔枝为题,是否主要在写荔枝,那它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物思人,托物寄情。从荔枝想起吃荔枝一件小事,体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3、结合第一单元习作命题谈谈命题的方法。
二、选举典型,全班读悟
1、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同一个句子每个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读,那就会有不同的体会。(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2、出示句子。
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学生读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是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欢荔枝)
(这样细致的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荔枝在母亲的眼里是格外的珍贵,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仔仔细细地欣赏,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也可以说体会到了母亲对荔枝的一种无比的喜爱,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别的高兴。)
三、自选内容,全班交流品读
站在荔枝摊前,脚挪不动步
(表现出作者对年近70 岁的老母亲的拳拳孝心)
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
(母亲买处理的沙果一事,可以看出生活的困苦和母亲的勤俭。)
(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老母亲为了让儿子吃上水果,只能去买处理水果,而后又认真地细致地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劳苦,才将那些劣质的、别人不愿吃的沙果变得如此漂亮。)
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来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亲利用上茶端下沙果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沙果是她买的,她就势端了下去,留给儿子买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这儿也可以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
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母亲临终前未能吃上荔枝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把舍不得吃的、最爱吃的荔枝都给了儿子和孙子,那种殷殷的舔犊深情。)
(还可以体会到作者因母亲临终前不能吃上荔枝,而产生的深深的遗憾和无法弥补的痛楚。)
(也可以说是因小孙子的年幼无知,给父亲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四、随文小练笔
1、根据课文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体会作者饱满的情感,在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而我慈爱的母亲却再也看不到、尝不到荔枝了。我真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有鲜嫩的荔枝,让母亲好好地享受一番。)
2、学生交流小练笔。
五、语言积累,布置作业
1、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摘抄喜欢的词句。
板书设计 :
6、荔枝
借物思人
母亲-----------------------------“我”
托物寄情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荔枝》教案 篇7
课文简析
《荔枝》是新选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在通过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母亲临终前为母亲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十分重视朗读,要还朗读以正当的地位,而不能仅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作者要传达的意图也不难体会,况且,孩子们已储备了相当的能力与经验。因此,可完全采取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教学思路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2.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北大荒在什么地方?你能讲讲有关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吗?
课文不是在写荔枝,而是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了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这一过程相当重要,也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些偏差等等。 三、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四、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五、课外引伸
1.可提供一些写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最好,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写下来。
2.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
《荔枝》教案 篇8
课文简析
《荔枝》是新选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在通过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母亲临终前为母亲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十分重视朗读,要还朗读以正当的地位,而不能仅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作者要传达的意图也不难体会,况且,孩子们已储备了相当的能力与经验。因此,可完全采取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教学思路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2.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北大荒在什么地方?你能讲讲有关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吗?
课文不是在写荔枝,而是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了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这一过程相当重要,也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些偏差等等。 三、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四、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五、课外引伸
1.可提供一些写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最好,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写下来。
2.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
《荔枝》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荔枝》一文以荔枝为线索贯穿全文,赞扬了母亲的伟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本文描写十分细腻感人,如写母亲洗沙果的事时,一方面写出了母亲勤俭朴实、节约持家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母亲对儿子无比关爱的品质,字里行间包含着对母亲的赞美、热爱与怀念之情。再如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动作,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对荔枝的喜爱,还可以体会到母亲看到荔枝,就犹如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特别的高兴。再如,课文写母亲利用上茶的机会端走沙果的事情,体会到母亲时时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荔枝是她自己买的,她把它就势端走了,自然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还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在课文中,这样描写细致的地方有很多,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微处,抓住一些重点词句与段落让学生读读想想,读读悟悟,深刻地领会文章中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等生字。能准确读写下列词语:“工资、安慰、筋脉、剥开、妥帖、慰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体会母亲的慈爱及作者思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
2、教师准备文中插图。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课文中重点所写的是荔枝的形、色、味吗?
3、让我们认真读课文,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自学课文
1、练习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选一件说说你的体会。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
4、提出认真思考后仍不能理解的问题。
三、交流自学
1、用按自然段轮读的形式,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2、交流第二题,让小组成员结合具体事例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哪件事最感人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全班交流讨论
1、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看你们对哪个问题解决得最好,就向大家汇报。
2、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汇报。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荔枝》,教师板书课题。
2、本课以荔枝为题,是否主要在写荔枝,那它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物思人,托物寄情。从荔枝想起吃荔枝一件小事,体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3、结合第一单元习作命题谈谈命题的方法。
二、选举典型,全班读悟
1、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同一个句子每个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读,那就会有不同的体会。(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2、出示句子。
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学生读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是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欢荔枝)
(这样细致的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荔枝在母亲的眼里是格外的珍贵,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仔仔细细地欣赏,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也可以说体会到了母亲对荔枝的一种无比的喜爱,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别的高兴。)
三、自选内容,全班交流品读
站在荔枝摊前,脚挪不动步
(表现出作者对年近70 岁的老母亲的拳拳孝心)
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
(母亲买处理的沙果一事,可以看出生活的困苦和母亲的勤俭。)
(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老母亲为了让儿子吃上水果,只能去买处理水果,而后又认真地细致地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劳苦,才将那些劣质的、别人不愿吃的沙果变得如此漂亮。)
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来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亲利用上茶端下沙果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沙果是她买的,她就势端了下去,留给儿子买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这儿也可以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
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母亲临终前未能吃上荔枝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把舍不得吃的、最爱吃的荔枝都给了儿子和孙子,那种殷殷的舔犊深情。)
(还可以体会到作者因母亲临终前不能吃上荔枝,而产生的深深的遗憾和无法弥补的痛楚。)
(也可以说是因小孙子的年幼无知,给父亲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四、随文小练笔
1、根据课文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体会作者饱满的情感,在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而我慈爱的母亲却再也看不到、尝不到荔枝了。我真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有鲜嫩的荔枝,让母亲好好地享受一番。)
2、学生交流小练笔。
五、语言积累,布置作业
1、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摘抄喜欢的词句。
板书设计 :
6、荔枝
借物思人
母亲-----------------------------“我”
托物寄情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荔枝》教案 篇10
曾几何时,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师的范读,板书渐渐逝去,几乎销声匿迹……。记得,开学初教《荔枝》一文时,本想用录音机朗读全文引入新课的教学。恰巧那天停电,计划泡汤,灵机一动,何不来一下“范读”呢?于是,我手捧课本摇头摆脑,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不一会儿,我觉得教室里格外的安静,抬眼一瞥,连“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一口气读完了全文,我被伟大的母爱所震撼,心中涌起一股“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情,再看看我的学生,有的还沉浸在母爱的温馨之中,有的睁得大大的眼睛还噙着泪花,有的用小手正拭着眼边的泪水……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预约的精彩!比以往任何一节新课的导入效果都好。我心旌不禁一颤:好一个范读,以情激情;好一个范读,引领孩子们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之中。
我激动不已,今天这节课收获太大了。我怀旧,我感悟――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读!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努力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我追寻,我反思――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归来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
1、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阅读,没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报的,或回报甚微!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熏陶,无疑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的范读能更有效地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记得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他说:“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3、教师的范读能读出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
于永正老师说过:“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卡通,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指导。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倘若能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在学生读文前或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处于“愤,悱”之时,教师范读一番,将会是事半功倍。在上优美抒情的课文时,教师更应用情用心地读,把孩子们带入尽善尽美之中。如阅读《索溪峪的“野”》一课时,有这样一个自然段:“索溪像是一个从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在我抒情地范读后,学生也“蹦跳而出”、“缠绕”着,“撅着屁股”、“赌着气”地读起来了,读的有声有色,美极了!这样,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如临其境,不但读出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范读是那么原始,那么简单,“走点老路”返朴归真。别担心!兴许语文阅读教学本该如此!
《荔枝》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等生字。能准确读写下列词语:“工资、安慰、筋脉、剥开、妥帖、慰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体会母亲的慈爱及作者思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
2、教师准备《荔枝》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课文中重点所写的是荔枝的形、色、味吗?
3、让我们认真读课文,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自学课文
1、练习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选一件说说你的体会。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
4、提出认真思考后仍不能理解的问题。
三、交流自学
1、用按自然段轮读的形式,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2、交流第二题,让小组成员结合具体事例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哪件事最感人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全班交流讨论
1、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看你们对哪个问题解决得最好,就向大家汇报。
2、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汇报。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荔枝》,教师板书课题。
2、本课以荔枝为题,是否主要在写荔枝,那它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物思人,托物寄情。从荔枝想起吃荔枝一件小事,体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3、结合第一单元习作命题谈谈命题的方法。
二、选举典型,全班读悟
1、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同一个句子每个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读,那就会有不同的体会。(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2、出示句子。
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学生读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是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欢荔枝)
(这样细致的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荔枝在母亲的眼里是格外的珍贵,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仔仔细细地欣赏,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也可以说体会到了母亲对荔枝的一种无比的喜爱,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别的高兴。)
三、自选内容,全班交流品读
站在荔枝摊前,脚挪不动步
(表现出作者对年近70 岁的老母亲的拳拳孝心)
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
(母亲买处理的沙果一事,可以看出生活的困苦和母亲的勤俭。)
(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老母亲为了让儿子吃上水果,只能去买处理水果,而后又认真地细致地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劳苦,才将那些劣质的、别人不愿吃的沙果变得如此漂亮。)
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来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亲利用上茶端下沙果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沙果是她买的,她就势端了下去,留给儿子买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这儿也可以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
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母亲临终前未能吃上荔枝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把舍不得吃的、最爱吃的荔枝都给了儿子和孙子,那种殷殷的舔犊深情。)
(还可以体会到作者因母亲临终前不能吃上荔枝,而产生的深深的遗憾和无法弥补的痛楚。)
(也可以说是因小孙子的年幼无知,给父亲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四、随文小练笔
1、根据课文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体会作者饱满的情感,在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而我慈爱的母亲却再也看不到、尝不到荔枝了。我真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有鲜嫩的荔枝,让母亲好好地享受一番。)
2、学生交流小练笔。
五、语言积累,布置作业
1、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摘抄喜欢的词句。
板书设计:
6、荔枝
借物思人
母亲-----------------------------“我”
托物寄情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荔枝》教案 篇12
曾几何时,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师的范读,板书渐渐逝去,几乎销声匿迹……。记得,开学初教《荔枝》一文时,本想用录音机朗读全文引入新课的教学。恰巧那天停电,计划泡汤,灵机一动,何不来一下“范读”呢?于是,我手捧课本摇头摆脑,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不一会儿,我觉得教室里格外的安静,抬眼一瞥,连“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一口气读完了全文,我被伟大的母爱所震撼,心中涌起一股“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情,再看看我的学生,有的还沉浸在母爱的温馨之中,有的睁得大大的眼睛还噙着泪花,有的用小手正拭着眼边的泪水……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预约的精彩!比以往任何一节新课的导入效果都好。我心旌不禁一颤:好一个范读,以情激情;好一个范读,引领孩子们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之中。
我激动不已,今天这节课收获太大了。我怀旧,我感悟——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读!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努力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我追寻,我反思——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归来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
1、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阅读,没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报的,或回报甚微!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熏陶,无疑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的范读能更有效地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记得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他说:“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3、教师的范读能读出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
于永正老师说过:“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卡通,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指导。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倘若能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在学生读文前或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处于“愤,悱”之时,教师范读一番,将会是事半功倍。在上优美抒情的课文时,教师更应用情用心地读,把孩子们带入尽善尽美之中。如阅读《索溪峪的“野”》一课时,有这样一个自然段:“索溪像是一个从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在我抒情地范读后,学生也“蹦跳而出”、“缠绕”着,“撅着屁股”、“赌着气”地读起来了,读的有声有色,美极了!这样,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如临其境,不但读出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范读是那么原始,那么简单,“走点老路”返朴归真。别担心!兴许语文阅读教学本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