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政治教案设计 > 按客观规律办事(通用9篇)

按客观规律办事(通用9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按客观规律办事(通用9篇)

按客观规律办事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明确物质和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培养学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世界是发展的,以及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清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应该。

  3、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 违背客观规律。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3)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

  关于第三节重点、难点分析

  第一、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是不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

  (3)人和规律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有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1)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统一就统一在使思想符合客观实际上。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就要实事求是;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了的实际而不被旧观念所束缚,就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关于第三节教法建议

  (1)、总体思路:哲学原理或观点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和综合概括的结果。每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都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础上的总结和抽象。所以,每个重点难点的突破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方面列举事例,只有这样得出结论才带有普遍意义。

  (2)、具体建议:

  a.对"规律的客观性"的教学可采用调查法。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围绕"我们学过哪些规律?具体的规律和哲学上讲的规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社会上有哪些规则?规律和规则的区别是什么?规律客观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人和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调查结束后,各小组将调查结果在全班作汇报,教师可就其中的疑点再带领学生进一步探讨。

  b.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这个知识点的分析,教师可由一个辨题引入,如解放思想,就不能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就会限制解放思想。在辩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关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规律的含义;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明确规律和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3、  觉悟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 :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具体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上升为抽象的哲学道理,注重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导入  新课:我们学习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了解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那么,物质运动的多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不是意味着物质运动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三节内容。

  第三节 (板书)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动画:地球运动图;血液循环图;水分子运动图;青蛙发展过程图。

  提问:以上动画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是无机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还是生物界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即自然界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1)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人类社会更替图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什么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归纳:这些图片说明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2)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认识领域发展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些图片说明,人类的认识也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即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3)人类的认识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1、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那么,什么是规律?

  2、  规律的含义(板书)

  设疑:运动变化的形式是多样的,各类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它们之间有共同特性吗?怎样从哲学上来理解规律的内涵呢?怎样去判断规律呢?

  阅读:课本70页、2-72页、5

  判断:根据刚才看书的内容来判断一下,下列几组说法,哪些属于规律的联系,哪些不是?为什么?

  投影显示:

  (1)A.红灯停,绿灯行 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D.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2)A.万有引力 B.月亮绕地球转 

  C.商品价格与价值的联系 D.苹果落地

  (3)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分析:第一组中“红灯停,绿灯行”是交通规则,是人制定的,是主观的,可以废除和修改,不属于规律;“新陈代谢”的过程包括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同化作用,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的异化作用,是生物体固有的自我更新过程的联系,不是外力强加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对立阶级之间的联系,它是阶级社会本身固有的联系;喜鹊和喜事,乌鸦和丧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外力强加的,是主观想象的,不是规律,因此,B、D属于规律间的联系。

  提问:结合教材70页、4的例子 和上述的分析过程,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固有的,只有这样的联系,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规律。

  (1)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的联系(板书)

  提示:是否承认之一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规律上的根本分歧。

  电脑图片:苹果落地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呢?”

  提问:画中的人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因为“苹果落地”是合乎规律的现象间联系,通过感官可以感知到;而万有引力是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是人无法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用图表示:

  电脑展示:价格波动曲线图

  分析: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上下波动,但不论如何变化,都是在围绕价值上下变化。所以,价格的波动是现象,而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是规律。

  所以,第二组中,“万有引力”和“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是规律;“月亮绕地球转”和“苹果落地”是规律的表现形式。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设疑:通过以上分析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现象的联系是指浮现于事物表面的、非本质的、外部的联系;本质的联系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规律是指本质的联系。

  (2)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板书)

  阅读:课本71页、3

  提问:规律和规律现象之间的关系?

  阅读:课本72页、2-5

  设疑:材料(3)中谁是规律?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辉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反映了事物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是规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具有偶然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观。因此,规律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地、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板书)

  综上所述: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地、现象的、偶然的联系。

  提示:而且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存在于规律同一体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成为规律。

  阅读:课本72、6-73、1

  提问:规律和规则有什么区别?

  3、 规律与规则的关系(板书)

  设疑:规律和具体规律有什么关系?

  归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规律的含义,知道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地、现象的、偶然的联系。同时要注意区分规律和规律现象、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关系。

  课后练习:(练习册)

  单项选择题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知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理诗(    )

  A.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由人的意志决定,而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C.     规律的存在和其作用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答案:A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2、规律的含义

  (1)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系

  (2)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

  (3)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必然的联系

  3、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探究活动

  如何让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和谐、健康?

  1、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生存的外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我们也实行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净化我们的外部环境。但你是否注意到,在我们生存的人文环境中,也存在着许多污染,如狗污染,是一种新出现的城市病。还有噪音污染、污言秽语污染等。

  2、探究活动的程序:以自己生活的社区或学校为调查对象,全班按自愿原则分成小组,围绕几个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准备2-3个星期的时间。调查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进行成果交流,教师给与相应的指导和评价。

  3、探究的内容:

  (1)你现在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哪些污染?它对人的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

  (2)你认为造成这些污染的因素有哪些?

  (3)这些污染和自然环境中的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对人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4)这对一种污染提出你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5)如何建设我们的社区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

按客观规律办事 篇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明确物质和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培养学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世界是发展的,以及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清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应该。

  3、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 违背客观规律。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3)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

  关于第三节重点、难点分析

  第一、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是不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

  (3)人和规律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有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1)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统一就统一在使思想符合客观实际上。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就要实事求是;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了的实际而不被旧观念所束缚,就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关于第三节教法建议

  (1)、总体思路:哲学原理或观点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和综合概括的结果。每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都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础上的总结和抽象。所以,每个重点难点的突破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方面列举事例,只有这样得出结论才带有普遍意义。

  (2)、具体建议:

  a.对"规律的客观性"的教学可采用调查法。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围绕"我们学过哪些规律?具体的规律和哲学上讲的规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社会上有哪些规则?规律和规则的区别是什么?规律客观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人和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调查结束后,各小组将调查结果在全班作汇报,教师可就其中的疑点再带领学生进一步探讨。

  b.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这个知识点的分析,教师可由一个辨题引入,如解放思想,就不能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就会限制解放思想。在辩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关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规律的含义;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明确规律和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3、  觉悟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 :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具体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上升为抽象的哲学道理,注重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导入  新课:我们学习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了解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那么,物质运动的多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不是意味着物质运动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三节内容。

  第三节 (板书)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动画:地球运动图;血液循环图;水分子运动图;青蛙发展过程图。

  提问:以上动画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是无机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还是生物界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即自然界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1)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人类社会更替图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什么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归纳:这些图片说明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2)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认识领域发展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些图片说明,人类的认识也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即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3)人类的认识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1、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那么,什么是规律?

  2、  规律的含义(板书)

  设疑:运动变化的形式是多样的,各类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它们之间有共同特性吗?怎样从哲学上来理解规律的内涵呢?怎样去判断规律呢?

  阅读:课本70页、2-72页、5

  判断:根据刚才看书的内容来判断一下,下列几组说法,哪些属于规律的联系,哪些不是?为什么?

  投影显示:

  (1)A.红灯停,绿灯行 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D.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2)A.万有引力 B.月亮绕地球转 

  C.商品价格与价值的联系 D.苹果落地

  (3)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分析:第一组中“红灯停,绿灯行”是交通规则,是人制定的,是主观的,可以废除和修改,不属于规律;“新陈代谢”的过程包括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同化作用,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的异化作用,是生物体固有的自我更新过程的联系,不是外力强加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对立阶级之间的联系,它是阶级社会本身固有的联系;喜鹊和喜事,乌鸦和丧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外力强加的,是主观想象的,不是规律,因此,B、D属于规律间的联系。

  提问:结合教材70页、4的例子 和上述的分析过程,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固有的,只有这样的联系,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规律。

  (1)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的联系(板书)

  提示:是否承认之一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规律上的根本分歧。

  电脑图片:苹果落地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呢?”

  提问:画中的人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因为“苹果落地”是合乎规律的现象间联系,通过感官可以感知到;而万有引力是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是人无法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用图表示:

  电脑展示:价格波动曲线图

  分析: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上下波动,但不论如何变化,都是在围绕价值上下变化。所以,价格的波动是现象,而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是规律。

  所以,第二组中,“万有引力”和“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是规律;“月亮绕地球转”和“苹果落地”是规律的表现形式。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设疑:通过以上分析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现象的联系是指浮现于事物表面的、非本质的、外部的联系;本质的联系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规律是指本质的联系。

  (2)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板书)

  阅读:课本71页、3

  提问:规律和规律现象之间的关系?

  阅读:课本72页、2-5

  设疑:材料(3)中谁是规律?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辉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反映了事物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是规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具有偶然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观。因此,规律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地、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板书)

  综上所述: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地、现象的、偶然的联系。

  提示:而且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存在于规律同一体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成为规律。

  阅读:课本72、6-73、1

  提问:规律和规则有什么区别?

  3、 规律与规则的关系(板书)

  设疑:规律和具体规律有什么关系?

  归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规律的含义,知道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地、现象的、偶然的联系。同时要注意区分规律和规律现象、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关系。

  课后练习:(练习册)

  单项选择题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知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理诗(    )

  A.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由人的意志决定,而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C.     规律的存在和其作用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答案:A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2、规律的含义

  (1)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系

  (2)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

  (3)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必然的联系

  3、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探究活动

  如何让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和谐、健康?

  1、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生存的外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我们也实行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净化我们的外部环境。但你是否注意到,在我们生存的人文环境中,也存在着许多污染,如狗污染,是一种新出现的城市病。还有噪音污染、污言秽语污染等。

  2、探究活动的程序:以自己生活的社区或学校为调查对象,全班按自愿原则分成小组,围绕几个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准备2-3个星期的时间。调查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进行成果交流,教师给与相应的指导和评价。

  3、探究的内容:

  (1)你现在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哪些污染?它对人的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

  (2)你认为造成这些污染的因素有哪些?

  (3)这些污染和自然环境中的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对人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4)这对一种污染提出你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5)如何建设我们的社区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

按客观规律办事 篇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明确物质和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培养学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世界是发展的,以及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清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应该。

  3、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 违背客观规律。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3)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

  关于第三节重点、难点分析

  第一、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是不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

  (3)人和规律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有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1)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统一就统一在使思想符合客观实际上。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就要实事求是;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了的实际而不被旧观念所束缚,就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关于第三节教法建议

  (1)、总体思路:哲学原理或观点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和综合概括的结果。每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都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础上的总结和抽象。所以,每个重点难点的突破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方面列举事例,只有这样得出结论才带有普遍意义。

  (2)、具体建议:

  a.对"规律的客观性"的教学可采用调查法。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围绕"我们学过哪些规律?具体的规律和哲学上讲的规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社会上有哪些规则?规律和规则的区别是什么?规律客观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人和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调查结束后,各小组将调查结果在全班作汇报,教师可就其中的疑点再带领学生进一步探讨。

  b.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这个知识点的分析,教师可由一个辨题引入,如解放思想,就不能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就会限制解放思想。在辩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关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规律的含义;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明确规律和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3、  觉悟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具体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上升为抽象的哲学道理,注重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导入  新课:我们学习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了解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那么,物质运动的多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不是意味着物质运动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三节内容。

  第三节 (板书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动画:地球运动图;血液循环图;水分子运动图;青蛙发展过程图。

  提问:以上动画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是无机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还是生物界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即自然界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1)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人类社会更替图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什么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归纳:这些图片说明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2)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认识领域发展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些图片说明,人类的认识也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即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3)人类的认识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1、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那么,什么是规律?

  2、  规律的含义(板书

  设疑:运动变化的形式是多样的,各类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它们之间有共同特性吗?怎样从哲学上来理解规律的内涵呢?怎样去判断规律呢?

  阅读:课本70页、2-72页、5

  判断:根据刚才看书的内容来判断一下,下列几组说法,哪些属于规律的联系,哪些不是?为什么?

  投影显示:

  (1)A.红灯停,绿灯行 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D.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2)A.万有引力 B.月亮绕地球转 

  C.商品价格与价值的联系 D.苹果落地

  (3)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分析:第一组中“红灯停,绿灯行”是交通规则,是人制定的,是主观的,可以废除和修改,不属于规律;“新陈代谢”的过程包括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同化作用,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的异化作用,是生物体固有的自我更新过程的联系,不是外力强加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对立阶级之间的联系,它是阶级社会本身固有的联系;喜鹊和喜事,乌鸦和丧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外力强加的,是主观想象的,不是规律,因此,B、D属于规律间的联系。

  提问:结合教材70页、4的例子 和上述的分析过程,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固有的,只有这样的联系,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规律。

  (1)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的联系(板书

  提示:是否承认之一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规律上的根本分歧。

  电脑图片:苹果落地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呢?”

  提问:画中的人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因为“苹果落地”是合乎规律的现象间联系,通过感官可以感知到;而万有引力是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是人无法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用图表示:

  电脑展示:价格波动曲线图

  分析: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上下波动,但不论如何变化,都是在围绕价值上下变化。所以,价格的波动是现象,而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是规律。

  所以,第二组中,“万有引力”和“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是规律;“月亮绕地球转”和“苹果落地”是规律的表现形式。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设疑:通过以上分析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现象的联系是指浮现于事物表面的、非本质的、外部的联系;本质的联系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规律是指本质的联系。

  (2)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板书

  阅读:课本71页、3

  提问:规律和规律现象之间的关系?

  阅读:课本72页、2-5

  设疑:材料(3)中谁是规律?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辉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反映了事物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是规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具有偶然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观。因此,规律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地、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板书

  综上所述: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地、现象的、偶然的联系。

  提示:而且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存在于规律同一体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成为规律。

  阅读:课本72、6-73、1

  提问:规律和规则有什么区别?

  3、 规律与规则的关系(板书

  设疑:规律和具体规律有什么关系?

  归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规律的含义,知道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地、现象的、偶然的联系。同时要注意区分规律和规律现象、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关系。

  课后练习:(练习册)

  单项选择题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知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理诗(    )

  A.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由人的意志决定,而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C.     规律的存在和其作用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答案:A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2、规律的含义

  (1)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系

  (2)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

  (3)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必然的联系

  3、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探究活动

  如何让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和谐、健康?

  1、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生存的外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我们也实行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净化我们的外部环境。但你是否注意到,在我们生存的人文环境中,也存在着许多污染,如狗污染,是一种新出现的城市病。还有噪音污染、污言秽语污染等。

  2、探究活动的程序:以自己生活的社区或学校为调查对象,全班按自愿原则分成小组,围绕几个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准备2-3个星期的时间。调查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进行成果交流,教师给与相应的指导和评价。

  3、探究的内容:

  (1)你现在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哪些污染?它对人的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

  (2)你认为造成这些污染的因素有哪些?

  (3)这些污染和自然环境中的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对人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4)这对一种污染提出你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5)如何建设我们的社区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

按客观规律办事 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明确物质和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培养学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世界是发展的,以及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清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应该。

  3、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 违背客观规律。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3)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

  关于第三节重点、难点分析

  第一、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是不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

  (3)人和规律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有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1)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统一就统一在使思想符合客观实际上。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就要实事求是;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了的实际而不被旧观念所束缚,就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关于第三节教法建议

  (1)、总体思路:哲学原理或观点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和综合概括的结果。每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都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础上的总结和抽象。所以,每个重点难点的突破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方面列举事例,只有这样得出结论才带有普遍意义。

  (2)、具体建议:

  a.对"规律的客观性"的教学可采用调查法。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围绕"我们学过哪些规律?具体的规律和哲学上讲的规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社会上有哪些规则?规律和规则的区别是什么?规律客观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人和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调查结束后,各小组将调查结果在全班作汇报,教师可就其中的疑点再带领学生进一步探讨。

  b.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这个知识点的分析,教师可由一个辨题引入,如解放思想,就不能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就会限制解放思想。在辩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关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规律的含义;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明确规律和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3、  觉悟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具体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上升为抽象的哲学道理,注重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导入  新课:我们学习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了解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那么,物质运动的多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不是意味着物质运动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三节内容。

  第三节 (板书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动画:地球运动图;血液循环图;水分子运动图;青蛙发展过程图。

  提问:以上动画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是无机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还是生物界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即自然界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1)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人类社会更替图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什么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归纳:这些图片说明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2)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认识领域发展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些图片说明,人类的认识也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即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3)人类的认识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1、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那么,什么是规律?

  2、  规律的含义(板书

  设疑:运动变化的形式是多样的,各类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它们之间有共同特性吗?怎样从哲学上来理解规律的内涵呢?怎样去判断规律呢?

  阅读:课本70页、2-72页、5

  判断:根据刚才看书的内容来判断一下,下列几组说法,哪些属于规律的联系,哪些不是?为什么?

  投影显示:

  (1)A.红灯停,绿灯行 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D.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2)A.万有引力 B.月亮绕地球转 

  C.商品价格与价值的联系 D.苹果落地

  (3)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分析:第一组中“红灯停,绿灯行”是交通规则,是人制定的,是主观的,可以废除和修改,不属于规律;“新陈代谢”的过程包括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同化作用,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的异化作用,是生物体固有的自我更新过程的联系,不是外力强加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对立阶级之间的联系,它是阶级社会本身固有的联系;喜鹊和喜事,乌鸦和丧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外力强加的,是主观想象的,不是规律,因此,B、D属于规律间的联系。

  提问:结合教材70页、4的例子 和上述的分析过程,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固有的,只有这样的联系,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规律。

  (1)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的联系(板书

  提示:是否承认之一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规律上的根本分歧。

  电脑图片:苹果落地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呢?”

  提问:画中的人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因为“苹果落地”是合乎规律的现象间联系,通过感官可以感知到;而万有引力是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是人无法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用图表示:

  电脑展示:价格波动曲线图

  分析: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上下波动,但不论如何变化,都是在围绕价值上下变化。所以,价格的波动是现象,而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是规律。

  所以,第二组中,“万有引力”和“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是规律;“月亮绕地球转”和“苹果落地”是规律的表现形式。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设疑:通过以上分析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现象的联系是指浮现于事物表面的、非本质的、外部的联系;本质的联系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规律是指本质的联系。

  (2)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板书

  阅读:课本71页、3

  提问:规律和规律现象之间的关系?

  阅读:课本72页、2-5

  设疑:材料(3)中谁是规律?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辉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反映了事物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是规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具有偶然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观。因此,规律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地、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板书

  综上所述: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地、现象的、偶然的联系。

  提示:而且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存在于规律同一体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成为规律。

  阅读:课本72、6-73、1

  提问:规律和规则有什么区别?

  3、 规律与规则的关系(板书

  设疑:规律和具体规律有什么关系?

  归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规律的含义,知道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地、现象的、偶然的联系。同时要注意区分规律和规律现象、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关系。

  课后练习:(练习册)

  单项选择题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知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理诗(    )

  A.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由人的意志决定,而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C.     规律的存在和其作用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答案:A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2、规律的含义

  (1)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系

  (2)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

  (3)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必然的联系

  3、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探究活动

  如何让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和谐、健康?

  1、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生存的外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我们也实行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净化我们的外部环境。但你是否注意到,在我们生存的人文环境中,也存在着许多污染,如狗污染,是一种新出现的城市病。还有噪音污染、污言秽语污染等。

  2、探究活动的程序:以自己生活的社区或学校为调查对象,全班按自愿原则分成小组,围绕几个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准备2-3个星期的时间。调查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进行成果交流,教师给与相应的指导和评价。

  3、探究的内容:

  (1)你现在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哪些污染?它对人的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

  (2)你认为造成这些污染的因素有哪些?

  (3)这些污染和自然环境中的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对人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4)这对一种污染提出你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5)如何建设我们的社区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

按客观规律办事 篇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明确物质和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培养学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世界是发展的,以及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清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应该按客观规律办事。

  3、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 违背客观规律。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3)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

  关于第三节重点、难点分析

  第一、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是不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

  (3)人和规律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有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1)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统一就统一在使思想符合客观实际上。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实事求是;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了的实际而不被旧观念所束缚,就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关于第三节教法建议

  (1)、总体思路:哲学原理或观点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和综合概括的结果。每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都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础上的总结和抽象。所以,每个重点难点的突破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方面列举事例,只有这样得出结论才带有普遍意义。

  (2)、具体建议:

  a.对规律的客观性的教学可采用调查法。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围绕我们学过哪些规律?具体的规律和哲学上讲的规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社会上有哪些规则?规律和规则的区别是什么?规律客观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人和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调查结束后,各小组将调查结果在全班作汇报,教师可就其中的疑点再带领学生进一步探讨。

  b.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这个知识点的分析,教师可由一个辨题引入,如解放思想,就不能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就会限制解放思想。在辩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关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规律的含义;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明确规律和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3、  觉悟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 :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具体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上升为抽象的哲学道理,注重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导入  新课:我们学习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了解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那么,物质运动的多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不是意味着物质运动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三节内容。

  第三节 按客观规律办事(板书)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动画:地球运动图;血液循环图;水分子运动图;青蛙发展过程图。

  提问:以上动画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是无机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还是生物界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即自然界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1)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人类社会更替图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什么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归纳:这些图片说明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2)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认识领域发展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些图片说明,人类的认识也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即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3)人类的认识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1、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那么,什么是规律?

  2、  规律的含义(板书)

  设疑:运动变化的形式是多样的,各类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它们之间有共同特性吗?怎样从哲学上来理解规律的内涵呢?怎样去判断规律呢?

  阅读:课本70页、2-72页、5

  判断:根据刚才看书的内容来判断一下,下列几组说法,哪些属于规律的联系,哪些不是?为什么?

  投影显示:

  (1)A.红灯停,绿灯行 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D.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2)A.万有引力 B.月亮绕地球转 

  C.商品价格与价值的联系 D.苹果落地

  (3)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分析:第一组中“红灯停,绿灯行”是交通规则,是人制定的,是主观的,可以废除和修改,不属于规律;“新陈代谢”的过程包括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同化作用,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的异化作用,是生物体固有的自我更新过程的联系,不是外力强加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对立阶级之间的联系,它是阶级社会本身固有的联系;喜鹊和喜事,乌鸦和丧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外力强加的,是主观想象的,不是规律,因此,B、D属于规律间的联系。

  提问:结合教材70页、4的例子 和上述的分析过程,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固有的,只有这样的联系,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规律。

  (1)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的联系(板书)

  提示:是否承认之一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规律上的根本分歧。

  电脑图片:苹果落地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呢?”

  提问:画中的人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因为“苹果落地”是合乎规律的现象间联系,通过感官可以感知到;而万有引力是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是人无法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用图表示:

  电脑展示:价格波动曲线图

  分析: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上下波动,但不论如何变化,都是在围绕价值上下变化。所以,价格的波动是现象,而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是规律。

  所以,第二组中,“万有引力”和“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是规律;“月亮绕地球转”和“苹果落地”是规律的表现形式。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设疑:通过以上分析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现象的联系是指浮现于事物表面的、非本质的、外部的联系;本质的联系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规律是指本质的联系。

  (2)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板书)

  阅读:课本71页、3

  提问:规律和规律现象之间的关系?

  阅读:课本72页、2-5

  设疑:材料(3)中谁是规律?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辉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反映了事物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是规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具有偶然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观。因此,规律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地、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板书)

  综上所述: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地、现象的、偶然的联系。

  提示:而且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存在于规律同一体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成为规律。

  阅读:课本72、6-73、1

  提问:规律和规则有什么区别?

  3、 规律与规则的关系(板书)

  设疑:规律和具体规律有什么关系?

  归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规律的含义,知道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地、现象的、偶然的联系。同时要注意区分规律和规律现象、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关系。

  课后练习:(练习册)

  单项选择题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知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理诗(    )

  A.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由人的意志决定,而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C.     规律的存在和其作用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答案:A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2、规律的含义

  (1)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系

  (2)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

  (3)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必然的联系

  3、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探究活动

  如何让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和谐、健康?

  1、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生存的外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我们也实行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净化我们的外部环境。但你是否注意到,在我们生存的人文环境中,也存在着许多污染,如狗污染,是一种新出现的城市病。还有噪音污染、污言秽语污染等。

  2、探究活动的程序:以自己生活的社区或学校为调查对象,全班按自愿原则分成小组,围绕几个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准备2-3个星期的时间。调查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进行成果交流,教师给与相应的指导和评价。

  3、探究的内容:

  (1)你现在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哪些污染?它对人的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

  (2)你认为造成这些污染的因素有哪些?

  (3)这些污染和自然环境中的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对人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4)这对一种污染提出你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5)如何建设我们的社区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

按客观规律办事 篇6

  2.8  按客观规律办事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含义。

  理解:

  ①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

  ③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运用:

  ①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规律的客观性。

  ②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能力方面

  ①通过交流个人遵循学习规律搞好学习的体会,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②通过“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统一原理的学习,分析改革开放中的典型事例,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

  ①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②认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教学重点

  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

  规律的客观性,特别是思维规律的客观性。

  教学方法

  导与思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②如何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讲授本课新知识,明确规律是客观的,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哲学上所讲的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不是外力强加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又把规律叫做客观规律。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就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具有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多媒体显示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况

  教师提问:荀况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荀况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不会因尧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桀是暴君而灭亡。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取消冬天,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面积。”这说明了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

  多媒体显示:《太阳系的模式图》

  教师提问: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个规律在开普勒和牛顿发现以前是否存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个规律在这些科学家发现这些规律以前,就在宇宙中始终客观存在并发生着作用。可见,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规律就自发地存在并发生着作用;在人类产生以后,无论人们是否发现和认识它,是否喜欢它,它都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教师提问:社会规律是不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不是客观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虽然社会规律是通过人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规律就具有主观随意性,它同自然规律一样,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例如,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和承认它们,只要它们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存在,它们就必然存在和起作用。再如,历史上,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等,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都采用过残酷镇压和政治欺骗等卑劣的手段,妄图使自己的统治地位永存,但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的,想扭转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无法办到的。以上说明,社会规律的存在和作用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思维规律虽然从形式上看,是主观意识活动的规律,但从本质上看,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即思维规律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物质的运动规律。思维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要起作用。人们自觉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就促使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人们把握不到思维规律,违背思维规律的要求,思维规律就决定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必遭失败。不论思维规律促进人的认识,还是惩罚人的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区别只不过在于对人的认识的关系上,思维规律显示出了它的不同作用方向。而且也只因为思维规律从两个方向起作用,才要求我们加强思维训练,及早达到对思维规律的自觉遵循,促进我们不断地得到正确认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总之,无论是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还是思维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即是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的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 灭

  多媒体显示;

  中国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4,在世界排列第八十八位,属缺水国家。

  全国水土资源分布很不均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河流的径流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面积不到全国的40%,属富水区;而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内陆的面积占全国50%,耕地占45%,人口占36%,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的12%,属缺水区。西北和华北土地、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能源和粮棉油的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黄、准、海平原和胶东半岛是我国人口密集、耕地率高、经济发达的地区,目前水资源缺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急待调水解决。

  神州四号升空瞬间

  (学生阅读教材第74页第1自然段的内容后看图片,再作回答。)

  引水上山是不是消灭了或改变了万有引力规律?卫星上天,引力规律还起作用吗?                       火箭点火前的发射现场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引水上山,不是改变或消灭了万有引力规律,而正是利用这个规律的结果。(第二个问题可参阅教材第126页右下角的说明。)卫星上天时地球引力仍然存在,这时由于卫星上升速度每秒是大于7.9km/s,才能克服地球引力而上天,这时引力规律还起作用,卫星上天无论在什么位置,都受引力规律作用的制约。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楚霸王项羽的故事吗?“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为什么不能把自己和椅子一起举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项羽虽然力大无穷,但他违背了万有引力规律和其它机械运动规律,因而不能把自己和椅子一起举起来。

  总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3)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我国在50年代末期曾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搞“一大二公”;“文革”时期人为地取消价值规律,在实践中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这说明规律是必然的联系,是铁的法则,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制性,即不可违抗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抗拒性也有力地证明了规律的客观性。

  我们已经了解了规律客观性的含义和表现,那么规律客观性的原因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4)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作为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也必然具有客观性;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构成规律的各种因素是容观的,从而决定了规律也必然是客观的。

  2.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人们是怎样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的?利用规律的表现有哪些?举例说明。

  人能认识规律是因为,规律总是要通过各种具体现象表现出来,而人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发现和认识其中的客观规律。

  人利用规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也可以改造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可引起全球范围的气候异常,对我国气候也有重要影响。根据专家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的气候影响主要为:我国北方夏季发生高温、干旱,南方低温,易发生洪涝,当年我国北方还容易出现暖冬。

  近百年来,我国发生过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而且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其中,近百年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1997―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1998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被科学家视为气候变异的重要信号,1997年是厄尔尼诺现象复出年,从3月开始,西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升高,8月,热带地区的海面温度增高9度,超过了1982年―1983年,创最高记录。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此现象进行了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等科研活动,目前,已可通过大气海洋流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科研,利用大型计算机准确计算的数据,可以对此现象提前预报3-6个月,甚至可以提前一年.可以大大减少这种气候异常现象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提高人类预防灾害的能力。

  XX年4月14日由卫生部、科技部共同开展的“非典型肺炎防治紧急科技行动”正式启动,这也是我国近几十年来第一次针对某种突发性流行疾病而紧急启动的科技行动。XX年3月21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通力合作,成功分离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后,4月16日又成功研究出非典型肺炎快速检测技术。4月21日下午,由他们最新研制的能有效预防非典型性肺炎的一种干扰素通过了国家新药专家评审委员会的综合评审。经过三个月艰苦研究,广东专家已有最新发现:专家通过对21例非典患者的不同时期血清的调查研究,发现了非典抗体的变化规律。这对于隔离治疗、疫苗研制及流行病学调查都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奋力攻关,我国医学专家及时提出了“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治原则,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一批批重症病人治愈出院。疾病诚然可怕,但与疾病的斗争中,人类从未放弃过努力。人们坚信:科学上的每一次发现,都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一步。人类终将战胜非典型肺炎,终将赢得了这场非典型肺炎防治战役的最后胜利。

  左图:北京地坛医院的医护人员打出胜利的手势。该院不少医护人员已经前后在非典病房工作了数月。北京地坛医院是北京最后一家非典定点医院,住在这里的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将于8月16日出院。

  右图:8月14日,大学生小孙在北京地坛医院拿到出院通知书后高兴地手舞足蹈。

  左图:患者孙峥走出生活了近两个月的病房 

  右图:患者同他认的护士“干妈”刘晓冬(左)、“干姐”李泉珊合影

  地坛医院XX年8月16日布置庆典现场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这样评价我国:中国在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摸索出一套控制疫情和救治病人的有效方法,对其他国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人们认识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而利用规律就是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也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定目的。

  3.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8-79页,然后请同学们列举你所了解的社会生活中或日常生活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取得成功,而违反客观规律就受到规律的惩罚的事例,来进一步说明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特别是一个中学生按客观规律学习的事例,是否对你有启发,你是否体会到学习某一门学科的规律性?(建议给学生一定时间的交流,或作为思考题留给学生,安排专门时间进行交流。)

  4.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

  (l)实事求是的含义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出发于“实事”,着眼于“是”,而用力于“求”。

  (2)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

  实事求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所以说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实事求是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实事求是为核心,带领我们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邓小平同志在创立、设计和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全新事业的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相继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一国两制”的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思想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

  (3)实事求是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在它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这充分说明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作用。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因为发现规律和按规律办事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而人们又总是行动在先。人们在探索过程中,必然经历着“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而一旦发现了规律并按照规律办事,人们就获得了认识上和行动上的自由。由此可见,解放思想是为了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是为了在运动中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因此,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实事求是内在地包括着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也必然以实事求是为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综上所述,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虽然不能创造、消灭或改变规律,但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利用规律就是要按规律办事,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教师设疑:“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它们都是唯物主义根本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正确运用;但二者也有区别,这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分析。

  ① 二者的基本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东西。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二者依据的原理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实事求是是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的要求。

  ③二者在实际运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行动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断解决新问题,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二者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不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青年学生来讲主要是逐步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⑤二者的侧重点和各自的对立面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它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实事求是则要求研究和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它的对立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否定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二是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两大问题,一是学习了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二是学习了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通过学习,要求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指的是                                       (   )

  a. 实实在在应该做的事情    

  b.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c.从实际出发办事情    

  d. 当老实人和办老实事

  2.“实事求是”中的“是”指的是                                          (   )

  a.是非问题   

  b.对的事情或事物   

  c.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d.可知性

  3.下列备选答案,属于客观规律的有                                        (   )

  a.水往低处流   

  b.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c.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o度    

  d. 凡是产生的东西都要灭亡

  4.经过三个月艰苦研究,广东专家已有最新发现:专家通过对21例非典患者的不同时期血清的调查研究,发现了非典抗体的变化规律。这对于隔离治疗、疫苗研制及流行病学调查都有重要意义。材料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下列原理                         (   )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b.人类能够认识规律、改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5.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

  使人们少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作出预见,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能够把自然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6.19世纪下半叶,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根据元素周期表曾预言了当时尚未发现的十几种元素的存在和性质,后来的一些科学家相继发现了这些新元素。这一事实说明   (   )

  a.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b.人们的思想必须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况 .

  c.事物运动的规律,不仅能为人们所认识,而且能为人们所改变

  d.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作出科学的预见,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7.规律客观性的含义是                                                 (   )

  a.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需要任何条件 

  b.它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c.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论述题

  8.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太阳活动呈周期性变化,周期约11.2年。根据以往观测太阳活动的规律分析,专家们预计,太阳活动将在5月份达到最强。由于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太阳活动的规律,这个预计会有一定误差,但误差不会太大。据此,健康专家提请人们注意,太阳剧烈活动时产生的大量紫外线会伤害人的皮肤,人们应根据紫外线的强弱采取一定的防晒措施。在紫外线强的时间,外出要戴帽子、戴太阳镜、打阳伞,尽量穿长袖浅色衣服。

  (1)上述材料蕴涵着哪些哲理? ” 

  (2)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些哲理的?

  参考答案

  1.b   2.c    3.d   4.d    5.a    6.d   7.d

  8.(1)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包括:第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第二,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第三,由于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第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2)第一,太阳活动呈周期性变化,周期约11.2年,说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第二,专家对太阳活动观测,得知太阳活动的具体情况,体现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第三,由于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太阳活动的规律,对太阳活动的预计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说明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第四,专家对太阳活动的预计以及健康专家提请人们根据紫外线的强弱采取一定的防晒措施,说明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按客观规律办事 篇7

  2.8  按客观规律办事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含义。

  理解:

  ①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

  ③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运用:

  ①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规律的客观性。

  ②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能力方面

  ①通过交流个人遵循学习规律搞好学习的体会,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②通过“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统一原理的学习,分析改革开放中的典型事例,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

  ①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②认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教学重点

  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 

  规律的客观性,特别是思维规律的客观性。

  教学方法

  导与思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②如何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讲授本课新知识,明确规律是客观的,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导入  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哲学上所讲的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不是外力强加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又把规律叫做客观规律。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就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具有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多媒体显示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况

  教师提问:荀况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荀况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不会因尧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桀是暴君而灭亡。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取消冬天,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面积。”这说明了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

  多媒体显示:《太阳系的模式图》

  教师提问: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个规律在开普勒和牛顿发现以前是否存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个规律在这些科学家发现这些规律以前,就在宇宙中始终客观存在并发生着作用。可见,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规律就自发地存在并发生着作用;在人类产生以后,无论人们是否发现和认识它,是否喜欢它,它都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教师提问:社会规律是不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不是客观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虽然社会规律是通过人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规律就具有主观随意性,它同自然规律一样,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例如,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和承认它们,只要它们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存在,它们就必然存在和起作用。再如,历史上,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等,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都采用过残酷镇压和政治欺骗等卑劣的手段,妄图使自己的统治地位永存,但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的,想扭转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无法办到的。以上说明,社会规律的存在和作用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思维规律虽然从形式上看,是主观意识活动的规律,但从本质上看,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即思维规律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物质的运动规律。思维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要起作用。人们自觉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就促使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人们把握不到思维规律,违背思维规律的要求,思维规律就决定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必遭失败。不论思维规律促进人的认识,还是惩罚人的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区别只不过在于对人的认识的关系上,思维规律显示出了它的不同作用方向。而且也只因为思维规律从两个方向起作用,才要求我们加强思维训练,及早达到对思维规律的自觉遵循,促进我们不断地得到正确认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总之,无论是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还是思维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即是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的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多媒体显示;

  中国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4,在世界排列第八十八位,属缺水国家。

  全国水土资源分布很不均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河流的径流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面积不到全国的40%,属富水区;而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内陆的面积占全国50%,耕地占45%,人口占36%,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的12%,属缺水区。西北和华北土地、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能源和粮棉油的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黄、准、海平原和胶东半岛是我国人口密集、耕地率高、经济发达的地区,目前水资源缺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急待调水解决。

  神州四号升空瞬间

  (学生阅读教材第74页第1自然段的内容后看图片,再作回答。)

  引水上山是不是消灭了或改变了万有引力规律?卫星上天,引力规律还起作用吗?                        火箭点火前的发射现场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引水上山,不是改变或消灭了万有引力规律,而正是利用这个规律的结果。(第二个问题可参阅教材第126页右下角的说明。)卫星上天时地球引力仍然存在,这时由于卫星上升速度每秒是大于7.9km/s,才能克服地球引力而上天,这时引力规律还起作用,卫星上天无论在什么位置,都受引力规律作用的制约。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楚霸王项羽的故事吗?“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为什么不能把自己和椅子一起举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项羽虽然力大无穷,但他违背了万有引力规律和其它机械运动规律,因而不能把自己和椅子一起举起来。

  总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3)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我国在50年代末期曾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搞“一大二公”;“文革”时期人为地取消价值规律,在实践中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这说明规律是必然的联系,是铁的法则,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制性,即不可违抗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抗拒性也有力地证明了规律的客观性。

  我们已经了解了规律客观性的含义和表现,那么规律客观性的原因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4)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作为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也必然具有客观性;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构成规律的各种因素是容观的,从而决定了规律也必然是客观的。

  2.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人们是怎样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的?利用规律的表现有哪些?举例说明。

  人能认识规律是因为,规律总是要通过各种具体现象表现出来,而人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发现和认识其中的客观规律。

  人利用规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也可以改造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可引起全球范围的气候异常,对我国气候也有重要影响。根据专家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的气候影响主要为:我国北方夏季发生高温、干旱,南方低温,易发生洪涝,当年我国北方还容易出现暖冬。

  近百年来,我国发生过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而且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其中,近百年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1997―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1998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被科学家视为气候变异的重要信号,1997年是厄尔尼诺现象复出年,从3月开始,西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升高,8月,热带地区的海面温度增高9度,超过了1982年―1983年,创最高记录。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此现象进行了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等科研活动,目前,已可通过大气海洋流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科研,利用大型计算机准确计算的数据,可以对此现象提前预报3-6个月,甚至可以提前一年.可以大大减少这种气候异常现象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提高人类预防灾害的能力。

  2003年4月14日由卫生部、科技部共同开展的“非典型肺炎防治紧急科技行动”正式启动,这也是我国近几十年来第一次针对某种突发性流行疾病而紧急启动的科技行动。2003年3月21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通力合作,成功分离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后,4月16日又成功研究出非典型肺炎快速检测技术。4月21日下午,由他们最新研制的能有效预防非典型性肺炎的一种干扰素通过了国家新药专家评审委员会的综合评审。经过三个月艰苦研究,广东专家已有最新发现:专家通过对21例非典患者的不同时期血清的调查研究,发现了非典抗体的变化规律。这对于隔离治疗、疫苗研制及流行病学调查都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奋力攻关,我国医学专家及时提出了“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治原则,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一批批重症病人治愈出院。疾病诚然可怕,但与疾病的斗争中,人类从未放弃过努力。人们坚信:科学上的每一次发现,都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一步。人类终将战胜非典型肺炎,终将赢得了这场非典型肺炎防治战役的最后胜利。

  左图:北京地坛医院的医护人员打出胜利的手势。该院不少医护人员已经前后在非典病房工作了数月。北京地坛医院是北京最后一家非典定点医院,住在这里的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将于8月16日出院。

  右图:8月14日,大学生小孙在北京地坛医院拿到出院通知书后高兴地手舞足蹈。

  左图:患者孙峥走出生活了近两个月的病房 

  右图:患者同他认的护士“干妈”刘晓冬(左)、“干姐”李泉珊合影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0pt">

  地坛医院2003年8月16日布置庆典现场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这样评价我国:中国在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摸索出一套控制疫情和救治病人的有效方法,对其他国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人们认识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而利用规律就是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也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定目的。

  3.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8-79页,然后请同学们列举你所了解的社会生活中或日常生活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取得成功,而违反客观规律就受到规律的惩罚的事例,来进一步说明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特别是一个中学生按客观规律学习的事例,是否对你有启发,你是否体会到学习某一门学科的规律性?(建议给学生一定时间的交流,或作为思考题留给学生,安排专门时间进行交流。)

  4.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

  (l)实事求是的含义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出发于“实事”,着眼于“是”,而用力于“求”。

  (2)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

  实事求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所以说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实事求是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实事求是为核心,带领我们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邓小平同志在创立、设计和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全新事业的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相继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一国两制”的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思想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

  (3)实事求是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在它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这充分说明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作用。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因为发现规律和按规律办事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而人们又总是行动在先。人们在探索过程中,必然经历着“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而一旦发现了规律并按照规律办事,人们就获得了认识上和行动上的自由。由此可见,解放思想是为了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是为了在运动中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因此,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实事求是内在地包括着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也必然以实事求是为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综上所述,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虽然不能创造、消灭或改变规律,但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利用规律就是要按规律办事,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教师设疑:“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它们都是唯物主义根本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正确运用;但二者也有区别,这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分析。

  ① 二者的基本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东西。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二者依据的原理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实事求是是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的要求。

  ③二者在实际运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行动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断解决新问题,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二者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不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青年学生来讲主要是逐步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⑤二者的侧重点和各自的对立面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它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实事求是则要求研究和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它的对立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否定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二是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两大问题,一是学习了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二是学习了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通过学习,要求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指的是                                       (   )

  a. 实实在在应该做的事情

  b.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c.从实际出发办事情  

  d. 当老实人和办老实事

  2.“实事求是”中的“是”指的是                                          (   )

  a.是非问题

  b.对的事情或事物

  c.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d.可知性

  3.下列备选答案,属于客观规律的有                                        (   )

  a.水往低处流

  b.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c.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o度

  d. 凡是产生的东西都要灭亡

  4.经过三个月艰苦研究,广东专家已有最新发现:专家通过对21例非典患者的不同时期血清的调查研究,发现了非典抗体的变化规律。这对于隔离治疗、疫苗研制及流行病学调查都有重要意义。材料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下列原理                         (   )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b.人类能够认识规律、改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5.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

  使人们少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作出预见,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能够把自然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6.19世纪下半叶,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根据元素周期表曾预言了当时尚未发现的十几种元素的存在和性质,后来的一些科学家相继发现了这些新元素。这一事实说明   (   )

  a.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b.人们的思想必须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况 .

  c.事物运动的规律,不仅能为人们所认识,而且能为人们所改变

  d.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作出科学的预见,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7.规律客观性的含义是                                                 (   )

  a.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需要任何条件 

  b.它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c.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论述题

  8.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太阳活动呈周期性变化,周期约11.2年。根据以往观测太阳活动的规律分析,专家们预计,太阳活动将在5月份达到最强。由于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太阳活动的规律,这个预计会有一定误差,但误差不会太大。据此,健康专家提请人们注意,太阳剧烈活动时产生的大量紫外线会伤害人的皮肤,人们应根据紫外线的强弱采取一定的防晒措施。在紫外线强的时间,外出要戴帽子、戴太阳镜、打阳伞,尽量穿长袖浅色衣服。

  (1)上述材料蕴涵着哪些哲理? ” 

  (2)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些哲理的?

  参考答案

  1.b   2.c    3.d   4.d    5.a    6.d   7.d

  8.(1)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包括:第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第二,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第三,由于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第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2)第一,太阳活动呈周期性变化,周期约11.2年,说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第二,专家对太阳活动观测,得知太阳活动的具体情况,体现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第三,由于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太阳活动的规律,对太阳活动的预计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说明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第四,专家对太阳活动的预计以及健康专家提请人们根据紫外线的强弱采取一定的防晒措施,说明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按客观规律办事 篇8

  按客观规律办事说课案

  一、 教材: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而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的落脚点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对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的进一步深化。在内容上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这条全书的主线。

  根据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a. 基本概念:了解解放思想的含义,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内容。

  b. 基本观点:懂得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知道人们应该也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明确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理解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

  2. 能力方面:

  能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表述规律的客观性,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能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以便培养学生的论述说明能力。通过交流个人遵循学习规律搞好学习的体会,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能根据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统一的道理,分析改革开放中的典型事例,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3. 觉悟方面:

  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认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精髓和根本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办法和优良传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二) 说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这是本框的主题,也是教学最后的落脚点。同时,实事求是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所以,是教学的重点。

  2. 难点:

  教学难点是规律的客观性,特别是思维规律的客观性。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不难理解,人类社会和思维规律就不同了,人类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是有人所参与的,而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的活动进行的,说社会规律是客观的就比较难理解。思维是人的主观意识活动,其规律是客观的就更难理解了。

  二、 教法、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学法以实例分析法、归纳法、讨论法为主,辅之以问题法、练习法等来进行教学。

  教法的选择是根据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以及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来确定教法的。

  学法的选择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态度、动机、能力以及政治科的特点,运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基本理论,并运用哲学基本观点去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本课题的教学手段主要采用cai课件多媒体来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 说教学程序设计:

  本课题的教学程序有以下几个环节:

  a) 以时政热点导入新课。用多媒体课件打出网络免费信箱与网络收费信箱的情况,设置问题---网络信箱由免费到收费说明了什么?引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从而导入新课――按客观规律办事。

  b) 领会新教材:

  首先,设置几个问题,用多媒体课件打出,如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是否是客观的?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回答。在这里,必须特别强调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却是客观的。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进而明确规律具有客观性,层层推进,使学生理解掌握规律客观性的含义、表现、根源。

  其次,用多媒体打出科学家实验的材料、设置问题――跳蚤为什么会变成“爬蚤”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虽然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并用多媒体打出人认识并利用规律是两个表现。

  再次,引用海尔集团推出XX年精品,用多媒体打出,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层层推进,明确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进而引入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

  接着,让学生联系中国和世界的革命和建设史,列举典型事例,说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进而加深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从而完全突破了“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的教学重点。

  c) 巩固、复习知识。教师选3道选择题,1道辨析题,用多媒体课件打出,让学生当场完成,以达到巩固运用新知识。

  d) 检查反馈,回授调节。由学生提一些仍弄不清楚的问题,教师加以解答,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板书设计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具有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规律的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2、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3、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4、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的含义

  (2)、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

  (3)、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按客观规律办事 篇9

  2.8  按客观规律办事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含义。

  理解:

  ①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

  ③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运用:

  ①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规律的客观性。

  ②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能力方面

  ①通过交流个人遵循学习规律搞好学习的体会,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②通过“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统一原理的学习,分析改革开放中的典型事例,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

  ①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②认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教学重点

  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 

  规律的客观性,特别是思维规律的客观性。

  教学方法

  导与思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②如何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讲授本课新知识,明确规律是客观的,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导入  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哲学上所讲的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不是外力强加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又把规律叫做客观规律。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就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具有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多媒体显示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况

  教师提问:荀况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荀况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不会因尧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桀是暴君而灭亡。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取消冬天,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面积。”这说明了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

  多媒体显示:《太阳系的模式图》

  教师提问: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个规律在开普勒和牛顿发现以前是否存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个规律在这些科学家发现这些规律以前,就在宇宙中始终客观存在并发生着作用。可见,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规律就自发地存在并发生着作用;在人类产生以后,无论人们是否发现和认识它,是否喜欢它,它都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教师提问:社会规律是不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不是客观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虽然社会规律是通过人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规律就具有主观随意性,它同自然规律一样,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例如,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和承认它们,只要它们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存在,它们就必然存在和起作用。再如,历史上,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等,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都采用过残酷镇压和政治欺骗等卑劣的手段,妄图使自己的统治地位永存,但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的,想扭转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无法办到的。以上说明,社会规律的存在和作用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思维规律虽然从形式上看,是主观意识活动的规律,但从本质上看,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即思维规律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物质的运动规律。思维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要起作用。人们自觉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就促使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人们把握不到思维规律,违背思维规律的要求,思维规律就决定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必遭失败。不论思维规律促进人的认识,还是惩罚人的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区别只不过在于对人的认识的关系上,思维规律显示出了它的不同作用方向。而且也只因为思维规律从两个方向起作用,才要求我们加强思维训练,及早达到对思维规律的自觉遵循,促进我们不断地得到正确认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总之,无论是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还是思维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即是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的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 灭

  多媒体显示;

  中国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4,在世界排列第八十八位,属缺水国家。

  全国水土资源分布很不均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河流的径流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面积不到全国的40%,属富水区;而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内陆的面积占全国50%,耕地占45%,人口占36%,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的12%,属缺水区。西北和华北土地、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能源和粮棉油的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黄、准、海平原和胶东半岛是我国人口密集、耕地率高、经济发达的地区,目前水资源缺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急待调水解决。

  神州四号升空瞬间

  (学生阅读教材第74页第1自然段的内容后看图片,再作回答。)

  引水上山是不是消灭了或改变了万有引力规律?卫星上天,引力规律还起作用吗?                        火箭点火前的发射现场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引水上山,不是改变或消灭了万有引力规律,而正是利用这个规律的结果。(第二个问题可参阅教材第126页右下角的说明。)卫星上天时地球引力仍然存在,这时由于卫星上升速度每秒是大于7.9km/s,才能克服地球引力而上天,这时引力规律还起作用,卫星上天无论在什么位置,都受引力规律作用的制约。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楚霸王项羽的故事吗?“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为什么不能把自己和椅子一起举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项羽虽然力大无穷,但他违背了万有引力规律和其它机械运动规律,因而不能把自己和椅子一起举起来。

  总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3)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我国在50年代末期曾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搞“一大二公”;“文革”时期人为地取消价值规律,在实践中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这说明规律是必然的联系,是铁的法则,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制性,即不可违抗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抗拒性也有力地证明了规律的客观性。

  我们已经了解了规律客观性的含义和表现,那么规律客观性的原因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4)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作为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也必然具有客观性;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构成规律的各种因素是容观的,从而决定了规律也必然是客观的。

  2.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人们是怎样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的?利用规律的表现有哪些?举例说明。

  人能认识规律是因为,规律总是要通过各种具体现象表现出来,而人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发现和认识其中的客观规律。

  人利用规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也可以改造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可引起全球范围的气候异常,对我国气候也有重要影响。根据专家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的气候影响主要为:我国北方夏季发生高温、干旱,南方低温,易发生洪涝,当年我国北方还容易出现暖冬。

  近百年来,我国发生过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而且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其中,近百年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1997―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1998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被科学家视为气候变异的重要信号,1997年是厄尔尼诺现象复出年,从3月开始,西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升高,8月,热带地区的海面温度增高9度,超过了1982年―1983年,创最高记录。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此现象进行了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等科研活动,目前,已可通过大气海洋流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科研,利用大型计算机准确计算的数据,可以对此现象提前预报3-6个月,甚至可以提前一年.可以大大减少这种气候异常现象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提高人类预防灾害的能力。

  2003年4月14日由卫生部、科技部共同开展的“非典型肺炎防治紧急科技行动”正式启动,这也是我国近几十年来第一次针对某种突发性流行疾病而紧急启动的科技行动。2003年3月21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通力合作,成功分离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后,4月16日又成功研究出非典型肺炎快速检测技术。4月21日下午,由他们最新研制的能有效预防非典型性肺炎的一种干扰素通过了国家新药专家评审委员会的综合评审。经过三个月艰苦研究,广东专家已有最新发现:专家通过对21例非典患者的不同时期血清的调查研究,发现了非典抗体的变化规律。这对于隔离治疗、疫苗研制及流行病学调查都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奋力攻关,我国医学专家及时提出了“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治原则,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一批批重症病人治愈出院。疾病诚然可怕,但与疾病的斗争中,人类从未放弃过努力。人们坚信:科学上的每一次发现,都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一步。人类终将战胜非典型肺炎,终将赢得了这场非典型肺炎防治战役的最后胜利。

  左图:北京地坛医院的医护人员打出胜利的手势。该院不少医护人员已经前后在非典病房工作了数月。北京地坛医院是北京最后一家非典定点医院,住在这里的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将于8月16日出院。

  右图:8月14日,大学生小孙在北京地坛医院拿到出院通知书后高兴地手舞足蹈。

  左图:患者孙峥走出生活了近两个月的病房 

  右图:患者同他认的护士“干妈”刘晓冬(左)、“干姐”李泉珊合影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0pt">

  地坛医院2003年8月16日布置庆典现场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这样评价我国:中国在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摸索出一套控制疫情和救治病人的有效方法,对其他国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人们认识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而利用规律就是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也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定目的。

  3.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8-79页,然后请同学们列举你所了解的社会生活中或日常生活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取得成功,而违反客观规律就受到规律的惩罚的事例,来进一步说明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特别是一个中学生按客观规律学习的事例,是否对你有启发,你是否体会到学习某一门学科的规律性?(建议给学生一定时间的交流,或作为思考题留给学生,安排专门时间进行交流。)

  4.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

  (l)实事求是的含义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出发于“实事”,着眼于“是”,而用力于“求”。

  (2)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

  实事求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所以说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实事求是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实事求是为核心,带领我们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邓小平同志在创立、设计和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全新事业的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相继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一国两制”的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思想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

  (3)实事求是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在它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这充分说明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作用。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因为发现规律和按规律办事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而人们又总是行动在先。人们在探索过程中,必然经历着“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而一旦发现了规律并按照规律办事,人们就获得了认识上和行动上的自由。由此可见,解放思想是为了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是为了在运动中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因此,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实事求是内在地包括着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也必然以实事求是为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综上所述,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虽然不能创造、消灭或改变规律,但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利用规律就是要按规律办事,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教师设疑:“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它们都是唯物主义根本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正确运用;但二者也有区别,这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分析。

  ① 二者的基本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东西。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二者依据的原理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实事求是是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的要求。

  ③二者在实际运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行动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断解决新问题,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二者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不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青年学生来讲主要是逐步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⑤二者的侧重点和各自的对立面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它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实事求是则要求研究和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它的对立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否定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二是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两大问题,一是学习了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二是学习了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通过学习,要求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指的是                                       (   )

  a. 实实在在应该做的事情

  b.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c.从实际出发办事情  

  d. 当老实人和办老实事

  2.“实事求是”中的“是”指的是                                          (   )

  a.是非问题

  b.对的事情或事物

  c.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d.可知性

  3.下列备选答案,属于客观规律的有                                        (   )

  a.水往低处流

  b.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c.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o度

  d. 凡是产生的东西都要灭亡

  4.经过三个月艰苦研究,广东专家已有最新发现:专家通过对21例非典患者的不同时期血清的调查研究,发现了非典抗体的变化规律。这对于隔离治疗、疫苗研制及流行病学调查都有重要意义。材料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下列原理                         (   )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b.人类能够认识规律、改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5.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

  使人们少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作出预见,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能够把自然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6.19世纪下半叶,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根据元素周期表曾预言了当时尚未发现的十几种元素的存在和性质,后来的一些科学家相继发现了这些新元素。这一事实说明   (   )

  a.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b.人们的思想必须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况 .

  c.事物运动的规律,不仅能为人们所认识,而且能为人们所改变

  d.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作出科学的预见,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7.规律客观性的含义是                                                 (   )

  a.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需要任何条件 

  b.它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c.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论述题

  8.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太阳活动呈周期性变化,周期约11.2年。根据以往观测太阳活动的规律分析,专家们预计,太阳活动将在5月份达到最强。由于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太阳活动的规律,这个预计会有一定误差,但误差不会太大。据此,健康专家提请人们注意,太阳剧烈活动时产生的大量紫外线会伤害人的皮肤,人们应根据紫外线的强弱采取一定的防晒措施。在紫外线强的时间,外出要戴帽子、戴太阳镜、打阳伞,尽量穿长袖浅色衣服。

  (1)上述材料蕴涵着哪些哲理? ” 

  (2)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些哲理的?

  参考答案

  1.b   2.c    3.d   4.d    5.a    6.d   7.d

  8.(1)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包括:第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第二,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第三,由于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第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2)第一,太阳活动呈周期性变化,周期约11.2年,说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第二,专家对太阳活动观测,得知太阳活动的具体情况,体现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第三,由于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太阳活动的规律,对太阳活动的预计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说明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第四,专家对太阳活动的预计以及健康专家提请人们根据紫外线的强弱采取一定的防晒措施,说明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按客观规律办事(通用9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