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联系的观点(精选6篇)
坚持联系的观点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联系、发展、原因结果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事物是变化发展地、;明确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要树立全局观念,。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世界是发展的,以及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3)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教法建议
关于第一节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普遍性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明确联系是讲关系的概念。这种关系是指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简称两个"相互"的关系。这两个相互的范围,一是事物与事物之间都存在这种关系。这种关系一般称为事物的外部联系。二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这种关系通常称为事物的内部联系。无论内部联系还是外部联系,我们统称为联系。
哲学上的联系概念是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这一共同属性的概括和总结。它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辩证法的范畴,与社会生活中人们常讲的具体联系是不同的,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如黑格尔所说:“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命虽可叫手,实已不是手了。”列宁很欣赏这句话,指出:“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他们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身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这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部分、要素构成的。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不是散乱的一团,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这个联系包括横向联系和从相联系两个方面。鹿群和狼群的例子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这是指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人类对世界由浅入深地认识史说明任何事物都处于前后相继的联系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这是指事物之间纵向联系。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自然界的内部到人类社会的内部、人的意识内部,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到客观世界与人的意识之间,都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第一,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这一点上市无条件的,绝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和任何事物都联系着。一事物和他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2)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但我们必须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乌鸦叫丧,喜鹊报喜”、“888代表发发发”等;“杀鸡取卵”等掠夺式开采都是无视联系客观性的表现,都是十分有害而且必须坚决予以制止的。
第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因果联系的含义: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
(2)因果联系的特点:因果联系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现行后续的关系。二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两个特点必须同时具备才是因果联系。如四季更替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不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所以不是因关联系;发展经济和污染环境也不是因果联系。
(3)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是有区别的。一是含义不同,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二是时间顺序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形成前因后果、先行后续的顺序。三是地位作用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总是处于"主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动因"的作用;结果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结果"的作用。可见,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则就会发生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错误。原因和结果又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一是二者互相依赖,原因离不开结果,相对结果而言,原因才能成气为原因。结果也离不开原因,没有原因就没有结果。相对原因来说,结果才成其为结果。二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的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这是由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一个无限的链条。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等。注意:第二种情形的转化只是在一些因果联系中存在,而不是在一切因果联系中普遍具有的。
(4)因果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首先,它使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由于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认识它产生的原因,又要研究和认识他的结果。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就是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寻因究果。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由于一定的结果都有一定的原因,懂得这一点就能使人们自觉地从某一行动结果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由于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懂得这个道理能使人们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指导实践活动。
第五,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不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二是地位和功能不同。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时,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如钟表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不具有钟表的计时功能。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条件是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如三人其心,其力断金。第三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条件是当各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任何部分离开了整体,它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里讲的"一定意义上"主要是指两对关系具有的共性方面,即两对关系都是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互相依赖等方面。 关于第一节的教法建议
(1)、总体思路:哲学原理或观点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和综合概括的结果。每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都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础上的总结和抽象。所以,每个重点难点的突破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方面列举事例,只有这样得出结论才带有普遍意义。
(2)、具体建议:
①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这一知识点的突破可尝试用小组协作调查法。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认识领域的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之间又是普遍联系的。调查的内容包括事物内部、事物之间(包括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两个方面。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以及这三大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一组调查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的,调查的内容包括:无机自然界内部包含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其中一个因素受到破坏会造成什么后果?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是什么关系?无机自然界的发展史是怎样的?等。第二组调查人类社会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小组,调查的内容包括:从经济领域来看,人类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这五种社会形态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三组调查认识领域的小组调查的内容包括:我们现在所学的科目它们之间有联系吗?随着文综和理综的出现,你认为我们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请结合事例说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些世界之谜吗?第四组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调查内容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事例加以说明?在调查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填写下表:
②对“人和事物联系的客观性的关”"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可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的主题是人和环境的关系。内容包括:我们现在生存的环境的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现状怎样?造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因素各是什么?人类在开采自然方面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有哪些?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怎样才能协调发展?人类怎样才能和自然界和谐相处?全班分成六个小组,针对上面六个问题进行探究,然后在全班交流探究成果。教师在探究的基础进一步引导分析得出结论:人们如果无视事物的客观联系,或否定客观存在的联系,必然给人类带来恶果,受到客观联系的惩罚。
③对"因果联系的特点"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可由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的事例导入 ,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因果联系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列举一系列联系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判断哪些是因果联系,并引导学生分析因果联系区别于其他联系的特点,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怎样的。
④对"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教学可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事先让学生先预习本框题内容,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疑惑的问题,教师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找出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全班讨论解疑。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教学重点:因果联系的特点;原因银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设计思想:设计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主体地位相结合,通过小组调查、事例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探究意识,改变政治课“一言堂的”的教学模式,积极实践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探究问题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
5月20日,四川省广安市石林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井下十五人遇险;5月18日,四川宜宾市南溪青龙嘴煤矿发生透水事故,39人被困井下;5月14日,云南省曲靖地区富源县一家煤矿发生爆炸,有15人被埋在井下,等等。
学生调查: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预防措施?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在现实生活中,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引起的,因此,我们看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寻因究果,防范于未然。
导入 新课:这种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也是我们要学习的联系中的一种。那么什么叫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有哪些特点?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板书)
1、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板书)
材料: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杰出代表。他博学多才,著作多达五六十种┉。马、恩称他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的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为什么如此博学多才呢?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探求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为最大快乐。他曾经说:“宁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这句话说得非常好。科学的任务就在于探求因果联系。
提问:你认为事物之间联系的方式有哪些?以上的事例告诉我们,在诸多种联系中,人们经常遇到,最容易提出的联系是哪一种?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事物之间的联系方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因果联系等等。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但是在诸多联系中,我们经常遇到,最容易提出的联系是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2、事物的因果联系(板书)
电脑展示:风蚀地貌图和蛀牙形成图
提问:风蚀地貌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蛀牙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任何现象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这些例子的共同特点是现象之间存在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如:风蚀地貌图的存在,“风”是引起的现象,“地貌”是被引起的现象;“蛀牙的形成”中“糖”是引起的现象,“蛀牙”是被引起的现象。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设疑:这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在哲学上称为什么关系?
(1)因果联系的含义(板书)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哲学上称为因果关系。其中,引起其他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提问: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哪些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别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角度列举事例,教师可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疑:从以上的分析中你能看出因果联系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作为引起者总是出现在先,结果作为被引起者,总是出现在后,我们常说的“事出有因”“前因后果”。可见,因果联系是指原因和结果之间的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
设疑:那么,是不是说事物之间具有先行后续关系,就一定是因果联系?
(教师可要学生列举一些存在先行后续关系但并不是因果联系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如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虽然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他们之间不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也就构不成因果联系。“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
设疑:那么,因果联系除了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还必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二者关系只要具备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因果联系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事物的因果联系既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一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只有这两个特点同时具备才叫因果联系,这就是因果联系的特点。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板书)
(2)因果联系的特点(板书)
教师设疑:一种关系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才构成因果联系。这两个特点相比,哪个更重要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引起被引起的关系更重要。因为,事物之间光具备先行后续的关系,而不具备引起被引起的关系不能构成因果联系,而具有引起被引起的关系,一定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就一定是因果关系。所以,它是因果关系的本质特征。
设疑:原因和结果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2、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板书)
材料一:电脑图画《痛痛病》
材料二:厦门远华案
厦门远华案是“目前涉及走私金额最大的”。该案涉嫌的走私范围也很广,包括化工、油品、汽车、百货,“什么都有”。 厦门远华案涉及的走私金额“大概有400多亿人民币”(约80多亿新元)。
提问:(1)材料一中谁是原因?谁是结果?二者是否构成因果联系?(2)材料二中改革开放是否是走私这种经济犯罪出现的原因?(3)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怎样?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材料一中水受污染是原因,居民饮水并得病是结果。水受污染引起了痛痛病的出现。在二者关系中水受污染出现在先,居民得病出现在后,二者构成因果联系。材料二中改革开放并不是走私出现的原因,二者不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不是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 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板书)
投影显示:
教师分析:正因为原因和结果有这些严格的区别,所以我们不能把它们混淆。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我们不能随意颠倒原因和结果的顺序,否则,将会闹出笑话。例如:在“侵略者侵略,被侵略者反抗”这个因果联系中,因果就不能颠倒,否则,将是非常荒谬的。
设疑:原因和结果能否相互分离呢?
②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板书)
分析:第一,原因离不开结果,一定的原因必定引起一定的结果;同样,结果也离不开原因,一定的结果必定是有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二者互相依赖,密不可分。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环境污染在工业排出的废气废水中是结果,在危害人体健康中就成了原因。损害人体健康在环境污染中是结果,在影响工作和学习中就成了原因。可见,一种现象,在这一场合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说明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是转化的第一种情形。
如: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中,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是因,消费是果。而消费反过来也影响生产的发展,能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是因,生产是果。可见,在这一关系中,它们是互为因果,这是转化的另一种情形。
投影显示:
综上所述:二者关系如下:
设疑:掌握这一原理,对于我们科学的认识事物和有效的进行实践活动,有什么方法论意义?
3、掌握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板书)
(1)承认事物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板书)
材料:
牛顿有一天正在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突然从苹果树下掉下一个苹果,这再平常不过的现象却引起牛顿的思考:苹果为什么不蹦到天上,又为什么不会水平地向外飞出,而偏偏落在地上呢?他认为其中一定隐藏着某种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呢?正是这一因果联系之谜促使牛顿不断的去探索、研究、试验。最后他发现苹果之所以落在地上,是由于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在其基础上他提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可惜的是,牛顿晚年确认为地球的运动是由于上帝的推动,因而想方设法去寻找所谓的“第一推动力”,这样就否认了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的因果联系,把自己的研究引向企图,结果是一事无成。
提问:(1)牛顿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正确认识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在学生讨论并会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牛顿的事例生动的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同时它又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列宁说:“物本身中,含有因果依存性。”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先因后果,彼此制约的,都处在因果链条的连接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又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问卷调查:
1、 你知道的历史上重大的人类对环境的重大破坏作用以及大自然对人类报复的案例有哪些?
2、 你认为现在人类仍在进行的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行为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制止这类现象继续发生?
3、 你知道的最近几年我国境内出现的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案有哪些?
4、 你认为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如何?为了增强人类的环保意识,我们应在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5、 沙尘暴是最近几年让老百姓头疼的事情,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控制这一现象的扩展和蔓延呢?
6、 北京申办奥运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绿色奥运”,为了实现这一承诺,北京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7、 最近几年,国家提出退耕还林,退湖还田;一些城市也特别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如上海、大连等,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促使国家、政府做出这样的决定?
8、 你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在环保方面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其中的2个问题,填写好调查问卷回班交流)
(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设疑:最近几年,国家提出退耕还林,退湖还田;一些城市也特别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也提出西部开发,环保先行等,促使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经验教训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人和自然只有和谐相处,大自然才能更好的回报人类。这从哲学上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有因必有果,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科学只有寻因究果,才能有所建树,才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日益深入,因此,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下列板书)
(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板书)
材料:
据《光明日报》报道:草地作为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部分,具有净化空气,清洁水源,保持水土、防尘护沙、调节气候、降低噪音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但目前占我国国土面积1/4的草地被大量开垦,加上过度放牧,遭到掠夺式破坏,草地鼠虫害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西北地区出现的沙尘暴以及华北地区出现的风沙天气,均与草地沙化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先后大力治理了淮河、太湖、滇池,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西部开发战略中游强电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现在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已付诸行动。
提问:这两段材料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第二段材料的决定是根据什么做出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一定的结果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引起的,这要求我们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免重犯类似的错误 ,从而提高自己活动的自觉性。
电脑展示:课本50页图片《找原因》
提问:这段漫画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人们应当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提高对活动的预见性。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了对后果的科学预见,才能促使事物向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发展。如果只顾眼前的行动,不顾长远结果,必然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危害。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因果联系的含义、特点: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以及学习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大指导意义。
课后练习:
1、 单项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四季更替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牵一发而动全身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辨析题:
发展经济会引起环境污染,所以,环境污染必定是发展经济引起的。
答案:选择题答案B
辨析题答案:发展经济会引起环境污染这句话有道理,但因此得出“环境污染必定是发展经济引起的”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二者不构成因果联系。引起环境污染的因素许多,如环保意识差等,我们应该提倡边发展边治理。
板书设计 :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 因果联系的含义
(1) 含义
(2) 特点
2、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3、 掌握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1) 承认事物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2)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探究活动
节能--是一个落伍的话题还是紧迫的话题?
1、探究目的: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要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资源意识、节约意识。
虽然节能对我们国家来说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但有些学生认为,我国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浪费资源没有关系,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从某种角度说,浪费资源反而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那么,如何看待节能问题?它的重要性有哪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探究。
2、探究活动的程序:全班按自愿原则分成8个组,围绕8个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准备2-3个星期的时间。调查结束后,然学生在全班进行成果交流,教师给与相应的指导和评价。)
3、探究的内容:
(1)、什么是能源?其中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的拥有量如何?
(2)、能源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怎样?要保证我国每年7%-8%的经济发展速度,我国能耗量是多少?这些能源是如何保证的?
(3)、我国的能源利用现状如何?和过去相比有什么进步?和发达国家相比有什么差距?国家在节约能源问题上有哪些措施?
(4)、发达国家如何看待能源问题?他们在能源开发和利用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成果?
(5)、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怎样?节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6)、结合案例分析说明能源利用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之间是什么关系?
(7)、我国在利用能源问题上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解决的措施和建议是什么?
(8)、在保护能源、节约能源问题上我们中学生应如何做?
坚持联系的观点 篇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联系、发展、原因结果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事物是变化发展地、;明确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要树立全局观念,。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世界是发展的,以及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3)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教法建议
关于第一节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普遍性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明确联系是讲关系的概念。这种关系是指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简称两个"相互"的关系。这两个相互的范围,一是事物与事物之间都存在这种关系。这种关系一般称为事物的外部联系。二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这种关系通常称为事物的内部联系。无论内部联系还是外部联系,我们统称为联系。
哲学上的联系概念是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这一共同属性的概括和总结。它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辩证法的范畴,与社会生活中人们常讲的具体联系是不同的,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如黑格尔所说:“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命虽可叫手,实已不是手了。”列宁很欣赏这句话,指出:“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他们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身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这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部分、要素构成的。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不是散乱的一团,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这个联系包括横向联系和从相联系两个方面。鹿群和狼群的例子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这是指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人类对世界由浅入深地认识史说明任何事物都处于前后相继的联系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这是指事物之间纵向联系。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自然界的内部到人类社会的内部、人的意识内部,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到客观世界与人的意识之间,都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第一,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这一点上市无条件的,绝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和任何事物都联系着。一事物和他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2)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但我们必须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乌鸦叫丧,喜鹊报喜”、“888代表发发发”等;“杀鸡取卵”等掠夺式开采都是无视联系客观性的表现,都是十分有害而且必须坚决予以制止的。
第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因果联系的含义: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
(2)因果联系的特点:因果联系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现行后续的关系。二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两个特点必须同时具备才是因果联系。如四季更替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不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所以不是因关联系;发展经济和污染环境也不是因果联系。
(3)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是有区别的。一是含义不同,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二是时间顺序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形成前因后果、先行后续的顺序。三是地位作用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总是处于"主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动因"的作用;结果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结果"的作用。可见,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则就会发生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错误。原因和结果又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一是二者互相依赖,原因离不开结果,相对结果而言,原因才能成气为原因。结果也离不开原因,没有原因就没有结果。相对原因来说,结果才成其为结果。二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的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这是由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一个无限的链条。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等。注意:第二种情形的转化只是在一些因果联系中存在,而不是在一切因果联系中普遍具有的。
(4)因果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首先,它使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由于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认识它产生的原因,又要研究和认识他的结果。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就是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寻因究果。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由于一定的结果都有一定的原因,懂得这一点就能使人们自觉地从某一行动结果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由于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懂得这个道理能使人们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指导实践活动。
第五,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不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二是地位和功能不同。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时,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如钟表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不具有钟表的计时功能。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条件是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如三人其心,其力断金。第三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条件是当各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任何部分离开了整体,它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里讲的"一定意义上"主要是指两对关系具有的共性方面,即两对关系都是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互相依赖等方面。 关于第一节的教法建议
(1)、总体思路:哲学原理或观点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和综合概括的结果。每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都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础上的总结和抽象。所以,每个重点难点的突破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方面列举事例,只有这样得出结论才带有普遍意义。
(2)、具体建议:
①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这一知识点的突破可尝试用小组协作调查法。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认识领域的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之间又是普遍联系的。调查的内容包括事物内部、事物之间(包括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两个方面。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以及这三大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一组调查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的,调查的内容包括:无机自然界内部包含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其中一个因素受到破坏会造成什么后果?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是什么关系?无机自然界的发展史是怎样的?等。第二组调查人类社会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小组,调查的内容包括:从经济领域来看,人类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这五种社会形态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三组调查认识领域的小组调查的内容包括:我们现在所学的科目它们之间有联系吗?随着文综和理综的出现,你认为我们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请结合事例说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些世界之谜吗?第四组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调查内容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事例加以说明?在调查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填写下表:
②对“人和事物联系的客观性的关”"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可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的主题是人和环境的关系。内容包括:我们现在生存的环境的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现状怎样?造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因素各是什么?人类在开采自然方面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有哪些?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怎样才能协调发展?人类怎样才能和自然界和谐相处?全班分成六个小组,针对上面六个问题进行探究,然后在全班交流探究成果。教师在探究的基础进一步引导分析得出结论:人们如果无视事物的客观联系,或否定客观存在的联系,必然给人类带来恶果,受到客观联系的惩罚。
③对"因果联系的特点"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可由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的事例导入 ,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因果联系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列举一系列联系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判断哪些是因果联系,并引导学生分析因果联系区别于其他联系的特点,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怎样的。
④对"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教学可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事先让学生先预习本框题内容,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疑惑的问题,教师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找出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全班讨论解疑。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教学重点:因果联系的特点;原因银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设计思想:设计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主体地位相结合,通过小组调查、事例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探究意识,改变政治课“一言堂的”的教学模式,积极实践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探究问题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5月20日,四川省广安市石林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井下十五人遇险;5月18日,四川宜宾市南溪青龙嘴煤矿发生透水事故,39人被困井下;5月14日,云南省曲靖地区富源县一家煤矿发生爆炸,有15人被埋在井下,等等。
学生调查: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预防措施?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在现实生活中,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引起的,因此,我们看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寻因究果,防范于未然。
导入 新课:这种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也是我们要学习的联系中的一种。那么什么叫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有哪些特点?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板书)
1、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板书)
材料: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杰出代表。他博学多才,著作多达五六十种┉。马、恩称他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的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为什么如此博学多才呢?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探求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为最大快乐。他曾经说:“宁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这句话说得非常好。科学的任务就在于探求因果联系。
提问:你认为事物之间联系的方式有哪些?以上的事例告诉我们,在诸多种联系中,人们经常遇到,最容易提出的联系是哪一种?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事物之间的联系方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因果联系等等。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但是在诸多联系中,我们经常遇到,最容易提出的联系是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2、事物的因果联系(板书)
电脑展示:风蚀地貌图和蛀牙形成图
提问:风蚀地貌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蛀牙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任何现象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这些例子的共同特点是现象之间存在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如:风蚀地貌图的存在,“风”是引起的现象,“地貌”是被引起的现象;“蛀牙的形成”中“糖”是引起的现象,“蛀牙”是被引起的现象。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设疑:这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在哲学上称为什么关系?
(1)因果联系的含义(板书)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哲学上称为因果关系。其中,引起其他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提问: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哪些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别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角度列举事例,教师可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疑:从以上的分析中你能看出因果联系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作为引起者总是出现在先,结果作为被引起者,总是出现在后,我们常说的“事出有因”“前因后果”。可见,因果联系是指原因和结果之间的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
设疑:那么,是不是说事物之间具有先行后续关系,就一定是因果联系?
(教师可要学生列举一些存在先行后续关系但并不是因果联系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如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虽然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他们之间不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也就构不成因果联系。“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
设疑:那么,因果联系除了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还必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二者关系只要具备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因果联系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事物的因果联系既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一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只有这两个特点同时具备才叫因果联系,这就是因果联系的特点。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板书)
(2)因果联系的特点(板书)
教师设疑:一种关系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才构成因果联系。这两个特点相比,哪个更重要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引起被引起的关系更重要。因为,事物之间光具备先行后续的关系,而不具备引起被引起的关系不能构成因果联系,而具有引起被引起的关系,一定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就一定是因果关系。所以,它是因果关系的本质特征。
设疑:原因和结果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2、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板书)
材料一:电脑图画《痛痛病》
材料二:厦门远华案
厦门远华案是“目前涉及走私金额最大的”。该案涉嫌的走私范围也很广,包括化工、油品、汽车、百货,“什么都有”。 厦门远华案涉及的走私金额“大概有400多亿人民币”(约80多亿新元)。
提问:(1)材料一中谁是原因?谁是结果?二者是否构成因果联系?(2)材料二中改革开放是否是走私这种经济犯罪出现的原因?(3)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怎样?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材料一中水受污染是原因,居民饮水并得病是结果。水受污染引起了痛痛病的出现。在二者关系中水受污染出现在先,居民得病出现在后,二者构成因果联系。材料二中改革开放并不是走私出现的原因,二者不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不是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 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板书)
投影显示:
教师分析:正因为原因和结果有这些严格的区别,所以我们不能把它们混淆。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我们不能随意颠倒原因和结果的顺序,否则,将会闹出笑话。例如:在“侵略者侵略,被侵略者反抗”这个因果联系中,因果就不能颠倒,否则,将是非常荒谬的。
设疑:原因和结果能否相互分离呢?
②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板书)
分析:第一,原因离不开结果,一定的原因必定引起一定的结果;同样,结果也离不开原因,一定的结果必定是有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二者互相依赖,密不可分。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环境污染在工业排出的废气废水中是结果,在危害人体健康中就成了原因。损害人体健康在环境污染中是结果,在影响工作和学习中就成了原因。可见,一种现象,在这一场合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说明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是转化的第一种情形。
如: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中,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是因,消费是果。而消费反过来也影响生产的发展,能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是因,生产是果。可见,在这一关系中,它们是互为因果,这是转化的另一种情形。
投影显示:
综上所述:二者关系如下:
设疑:掌握这一原理,对于我们科学的认识事物和有效的进行实践活动,有什么方法论意义?
3、掌握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板书)
(1)承认事物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板书)
材料:
牛顿有一天正在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突然从苹果树下掉下一个苹果,这再平常不过的现象却引起牛顿的思考:苹果为什么不蹦到天上,又为什么不会水平地向外飞出,而偏偏落在地上呢?他认为其中一定隐藏着某种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呢?正是这一因果联系之谜促使牛顿不断的去探索、研究、试验。最后他发现苹果之所以落在地上,是由于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在其基础上他提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可惜的是,牛顿晚年确认为地球的运动是由于上帝的推动,因而想方设法去寻找所谓的“第一推动力”,这样就否认了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的因果联系,把自己的研究引向企图,结果是一事无成。
提问:(1)牛顿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正确认识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在学生讨论并会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牛顿的事例生动的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同时它又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列宁说:“物本身中,含有因果依存性。”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先因后果,彼此制约的,都处在因果链条的连接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又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问卷调查:
1、 你知道的历史上重大的人类对环境的重大破坏作用以及大自然对人类报复的案例有哪些?
2、 你认为现在人类仍在进行的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行为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制止这类现象继续发生?
3、 你知道的最近几年我国境内出现的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案有哪些?
4、 你认为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如何?为了增强人类的环保意识,我们应在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5、 沙尘暴是最近几年让老百姓头疼的事情,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控制这一现象的扩展和蔓延呢?
6、 北京申办奥运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绿色奥运”,为了实现这一承诺,北京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7、 最近几年,国家提出退耕还林,退湖还田;一些城市也特别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如上海、大连等,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促使国家、政府做出这样的决定?
8、 你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在环保方面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其中的2个问题,填写好调查问卷回班交流)
(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设疑:最近几年,国家提出退耕还林,退湖还田;一些城市也特别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也提出西部开发,环保先行等,促使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经验教训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人和自然只有和谐相处,大自然才能更好的回报人类。这从哲学上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有因必有果,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科学只有寻因究果,才能有所建树,才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日益深入,因此,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下列板书)
(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板书)
材料:
据《光明日报》报道:草地作为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部分,具有净化空气,清洁水源,保持水土、防尘护沙、调节气候、降低噪音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但目前占我国国土面积1/4的草地被大量开垦,加上过度放牧,遭到掠夺式破坏,草地鼠虫害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西北地区出现的沙尘暴以及华北地区出现的风沙天气,均与草地沙化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先后大力治理了淮河、太湖、滇池,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西部开发战略中游强电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现在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已付诸行动。
提问:这两段材料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第二段材料的决定是根据什么做出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一定的结果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引起的,这要求我们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免重犯类似的错误 ,从而提高自己活动的自觉性。
电脑展示:课本50页图片《找原因》
提问:这段漫画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人们应当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提高对活动的预见性。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了对后果的科学预见,才能促使事物向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发展。如果只顾眼前的行动,不顾长远结果,必然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危害。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因果联系的含义、特点: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以及学习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大指导意义。
课后练习:
1、 单项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四季更替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牵一发而动全身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辨析题:
发展经济会引起环境污染,所以,环境污染必定是发展经济引起的。
答案:选择题答案B
辨析题答案:发展经济会引起环境污染这句话有道理,但因此得出“环境污染必定是发展经济引起的”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二者不构成因果联系。引起环境污染的因素许多,如环保意识差等,我们应该提倡边发展边治理。
板书设计: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 因果联系的含义
(1) 含义
(2) 特点
2、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3、 掌握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1) 承认事物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2)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探究活动
节能--是一个落伍的话题还是紧迫的话题?
1、探究目的: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要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资源意识、节约意识。
虽然节能对我们国家来说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但有些学生认为,我国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浪费资源没有关系,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从某种角度说,浪费资源反而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那么,如何看待节能问题?它的重要性有哪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探究。
2、探究活动的程序:全班按自愿原则分成8个组,围绕8个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准备2-3个星期的时间。调查结束后,然学生在全班进行成果交流,教师给与相应的指导和评价。)
3、探究的内容:
(1)、什么是能源?其中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的拥有量如何?
(2)、能源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怎样?要保证我国每年7%-8%的经济发展速度,我国能耗量是多少?这些能源是如何保证的?
(3)、我国的能源利用现状如何?和过去相比有什么进步?和发达国家相比有什么差距?国家在节约能源问题上有哪些措施?
(4)、发达国家如何看待能源问题?他们在能源开发和利用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成果?
(5)、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怎样?节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6)、结合案例分析说明能源利用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之间是什么关系?
(7)、我国在利用能源问题上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解决的措施和建议是什么?
(8)、在保护能源、节约能源问题上我们中学生应如何做?
坚持联系的观点 篇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联系、发展、原因结果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事物是变化发展地、;明确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要树立全局观念,。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世界是发展的,以及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3)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教法建议
关于第一节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普遍性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明确联系是讲关系的概念。这种关系是指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简称两个"相互"的关系。这两个相互的范围,一是事物与事物之间都存在这种关系。这种关系一般称为事物的外部联系。二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这种关系通常称为事物的内部联系。无论内部联系还是外部联系,我们统称为联系。
哲学上的联系概念是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这一共同属性的概括和总结。它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辩证法的范畴,与社会生活中人们常讲的具体联系是不同的,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如黑格尔所说:“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命虽可叫手,实已不是手了。”列宁很欣赏这句话,指出:“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他们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身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这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部分、要素构成的。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不是散乱的一团,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这个联系包括横向联系和从相联系两个方面。鹿群和狼群的例子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这是指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人类对世界由浅入深地认识史说明任何事物都处于前后相继的联系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这是指事物之间纵向联系。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自然界的内部到人类社会的内部、人的意识内部,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到客观世界与人的意识之间,都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第一,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这一点上市无条件的,绝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和任何事物都联系着。一事物和他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2)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但我们必须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乌鸦叫丧,喜鹊报喜”、“888代表发发发”等;“杀鸡取卵”等掠夺式开采都是无视联系客观性的表现,都是十分有害而且必须坚决予以制止的。
第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因果联系的含义: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
(2)因果联系的特点:因果联系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现行后续的关系。二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两个特点必须同时具备才是因果联系。如四季更替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不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所以不是因关联系;发展经济和污染环境也不是因果联系。
(3)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是有区别的。一是含义不同,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二是时间顺序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形成前因后果、先行后续的顺序。三是地位作用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总是处于"主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动因"的作用;结果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结果"的作用。可见,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则就会发生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错误。原因和结果又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一是二者互相依赖,原因离不开结果,相对结果而言,原因才能成气为原因。结果也离不开原因,没有原因就没有结果。相对原因来说,结果才成其为结果。二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的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这是由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一个无限的链条。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等。注意:第二种情形的转化只是在一些因果联系中存在,而不是在一切因果联系中普遍具有的。
(4)因果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首先,它使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由于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认识它产生的原因,又要研究和认识他的结果。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就是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寻因究果。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由于一定的结果都有一定的原因,懂得这一点就能使人们自觉地从某一行动结果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由于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懂得这个道理能使人们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指导实践活动。
第五,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不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二是地位和功能不同。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时,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如钟表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不具有钟表的计时功能。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条件是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如三人其心,其力断金。第三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条件是当各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任何部分离开了整体,它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里讲的"一定意义上"主要是指两对关系具有的共性方面,即两对关系都是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互相依赖等方面。 关于第一节的教法建议
(1)、总体思路:哲学原理或观点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和综合概括的结果。每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都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础上的总结和抽象。所以,每个重点难点的突破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方面列举事例,只有这样得出结论才带有普遍意义。
(2)、具体建议:
①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这一知识点的突破可尝试用小组协作调查法。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认识领域的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之间又是普遍联系的。调查的内容包括事物内部、事物之间(包括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两个方面。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以及这三大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一组调查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的,调查的内容包括:无机自然界内部包含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其中一个因素受到破坏会造成什么后果?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是什么关系?无机自然界的发展史是怎样的?等。第二组调查人类社会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小组,调查的内容包括:从经济领域来看,人类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这五种社会形态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三组调查认识领域的小组调查的内容包括:我们现在所学的科目它们之间有联系吗?随着文综和理综的出现,你认为我们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请结合事例说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些世界之谜吗?第四组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调查内容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事例加以说明?在调查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填写下表:
②对“人和事物联系的客观性的关”"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可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的主题是人和环境的关系。内容包括:我们现在生存的环境的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现状怎样?造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因素各是什么?人类在开采自然方面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有哪些?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怎样才能协调发展?人类怎样才能和自然界和谐相处?全班分成六个小组,针对上面六个问题进行探究,然后在全班交流探究成果。教师在探究的基础进一步引导分析得出结论:人们如果无视事物的客观联系,或否定客观存在的联系,必然给人类带来恶果,受到客观联系的惩罚。
③对"因果联系的特点"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可由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的事例导入 ,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因果联系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列举一系列联系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判断哪些是因果联系,并引导学生分析因果联系区别于其他联系的特点,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怎样的。
④对"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教学可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事先让学生先预习本框题内容,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疑惑的问题,教师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找出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全班讨论解疑。
第 1 2 页
坚持联系的观点 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联系、发展、原因结果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事物是变化发展地、;明确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要树立全局观念,。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世界是发展的,以及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3)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教法建议
关于第一节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普遍性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明确联系是讲关系的概念。这种关系是指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简称两个"相互"的关系。这两个相互的范围,一是事物与事物之间都存在这种关系。这种关系一般称为事物的外部联系。二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这种关系通常称为事物的内部联系。无论内部联系还是外部联系,我们统称为联系。
哲学上的联系概念是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这一共同属性的概括和总结。它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辩证法的范畴,与社会生活中人们常讲的具体联系是不同的,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如黑格尔所说:“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命虽可叫手,实已不是手了。”列宁很欣赏这句话,指出:“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他们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身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这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部分、要素构成的。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不是散乱的一团,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这个联系包括横向联系和从相联系两个方面。鹿群和狼群的例子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这是指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人类对世界由浅入深地认识史说明任何事物都处于前后相继的联系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这是指事物之间纵向联系。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自然界的内部到人类社会的内部、人的意识内部,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到客观世界与人的意识之间,都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第一,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这一点上市无条件的,绝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和任何事物都联系着。一事物和他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2)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但我们必须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乌鸦叫丧,喜鹊报喜”、“888代表发发发”等;“杀鸡取卵”等掠夺式开采都是无视联系客观性的表现,都是十分有害而且必须坚决予以制止的。
第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因果联系的含义: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
(2)因果联系的特点:因果联系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现行后续的关系。二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两个特点必须同时具备才是因果联系。如四季更替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不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所以不是因关联系;发展经济和污染环境也不是因果联系。
(3)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是有区别的。一是含义不同,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二是时间顺序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形成前因后果、先行后续的顺序。三是地位作用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总是处于"主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动因"的作用;结果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结果"的作用。可见,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则就会发生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错误。原因和结果又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一是二者互相依赖,原因离不开结果,相对结果而言,原因才能成气为原因。结果也离不开原因,没有原因就没有结果。相对原因来说,结果才成其为结果。二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的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这是由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一个无限的链条。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等。注意:第二种情形的转化只是在一些因果联系中存在,而不是在一切因果联系中普遍具有的。
(4)因果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首先,它使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由于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认识它产生的原因,又要研究和认识他的结果。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就是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寻因究果。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由于一定的结果都有一定的原因,懂得这一点就能使人们自觉地从某一行动结果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由于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懂得这个道理能使人们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指导实践活动。
第五,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不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二是地位和功能不同。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时,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如钟表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不具有钟表的计时功能。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条件是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如三人其心,其力断金。第三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条件是当各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任何部分离开了整体,它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里讲的"一定意义上"主要是指两对关系具有的共性方面,即两对关系都是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互相依赖等方面。 关于第一节的教法建议
(1)、总体思路:哲学原理或观点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和综合概括的结果。每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都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础上的总结和抽象。所以,每个重点难点的突破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方面列举事例,只有这样得出结论才带有普遍意义。
(2)、具体建议:
①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这一知识点的突破可尝试用小组协作调查法。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认识领域的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之间又是普遍联系的。调查的内容包括事物内部、事物之间(包括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两个方面。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以及这三大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一组调查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的,调查的内容包括:无机自然界内部包含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其中一个因素受到破坏会造成什么后果?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是什么关系?无机自然界的发展史是怎样的?等。第二组调查人类社会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小组,调查的内容包括:从经济领域来看,人类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这五种社会形态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三组调查认识领域的小组调查的内容包括:我们现在所学的科目它们之间有联系吗?随着文综和理综的出现,你认为我们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请结合事例说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些世界之谜吗?第四组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调查内容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事例加以说明?在调查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填写下表:
②对“人和事物联系的客观性的关”"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可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的主题是人和环境的关系。内容包括:我们现在生存的环境的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现状怎样?造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因素各是什么?人类在开采自然方面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有哪些?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怎样才能协调发展?人类怎样才能和自然界和谐相处?全班分成六个小组,针对上面六个问题进行探究,然后在全班交流探究成果。教师在探究的基础进一步引导分析得出结论:人们如果无视事物的客观联系,或否定客观存在的联系,必然给人类带来恶果,受到客观联系的惩罚。
③对"因果联系的特点"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可由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的事例导入 ,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因果联系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列举一系列联系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判断哪些是因果联系,并引导学生分析因果联系区别于其他联系的特点,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怎样的。
④对"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教学可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事先让学生先预习本框题内容,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疑惑的问题,教师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找出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全班讨论解疑。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教学重点:因果联系的特点;原因银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设计思想:设计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主体地位相结合,通过小组调查、事例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探究意识,改变政治课“一言堂的”的教学模式,积极实践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探究问题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
5月20日,四川省广安市石林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井下十五人遇险;5月18日,四川宜宾市南溪青龙嘴煤矿发生透水事故,39人被困井下;5月14日,云南省曲靖地区富源县一家煤矿发生爆炸,有15人被埋在井下,等等。
学生调查: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预防措施?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在现实生活中,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引起的,因此,我们看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寻因究果,防范于未然。
导入 新课:这种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也是我们要学习的联系中的一种。那么什么叫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有哪些特点?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板书)
1、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板书)
材料: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杰出代表。他博学多才,著作多达五六十种┉。马、恩称他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的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为什么如此博学多才呢?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探求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为最大快乐。他曾经说:“宁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这句话说得非常好。科学的任务就在于探求因果联系。
提问:你认为事物之间联系的方式有哪些?以上的事例告诉我们,在诸多种联系中,人们经常遇到,最容易提出的联系是哪一种?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事物之间的联系方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因果联系等等。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但是在诸多联系中,我们经常遇到,最容易提出的联系是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2、事物的因果联系(板书)
电脑展示:风蚀地貌图和蛀牙形成图
提问:风蚀地貌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蛀牙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任何现象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这些例子的共同特点是现象之间存在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如:风蚀地貌图的存在,“风”是引起的现象,“地貌”是被引起的现象;“蛀牙的形成”中“糖”是引起的现象,“蛀牙”是被引起的现象。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设疑:这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在哲学上称为什么关系?
(1)因果联系的含义(板书)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哲学上称为因果关系。其中,引起其他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提问: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哪些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别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角度列举事例,教师可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疑:从以上的分析中你能看出因果联系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作为引起者总是出现在先,结果作为被引起者,总是出现在后,我们常说的“事出有因”“前因后果”。可见,因果联系是指原因和结果之间的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
设疑:那么,是不是说事物之间具有先行后续关系,就一定是因果联系?
(教师可要学生列举一些存在先行后续关系但并不是因果联系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如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虽然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他们之间不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也就构不成因果联系。“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
设疑:那么,因果联系除了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还必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二者关系只要具备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因果联系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事物的因果联系既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一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只有这两个特点同时具备才叫因果联系,这就是因果联系的特点。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板书)
(2)因果联系的特点(板书)
教师设疑:一种关系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才构成因果联系。这两个特点相比,哪个更重要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引起被引起的关系更重要。因为,事物之间光具备先行后续的关系,而不具备引起被引起的关系不能构成因果联系,而具有引起被引起的关系,一定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就一定是因果关系。所以,它是因果关系的本质特征。
设疑:原因和结果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2、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板书)
材料一:电脑图画《痛痛病》
材料二:厦门远华案
厦门远华案是“目前涉及走私金额最大的”。该案涉嫌的走私范围也很广,包括化工、油品、汽车、百货,“什么都有”。 厦门远华案涉及的走私金额“大概有400多亿人民币”(约80多亿新元)。
提问:(1)材料一中谁是原因?谁是结果?二者是否构成因果联系?(2)材料二中改革开放是否是走私这种经济犯罪出现的原因?(3)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怎样?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材料一中水受污染是原因,居民饮水并得病是结果。水受污染引起了痛痛病的出现。在二者关系中水受污染出现在先,居民得病出现在后,二者构成因果联系。材料二中改革开放并不是走私出现的原因,二者不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不是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 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板书)
投影显示:
教师分析:正因为原因和结果有这些严格的区别,所以我们不能把它们混淆。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我们不能随意颠倒原因和结果的顺序,否则,将会闹出笑话。例如:在“侵略者侵略,被侵略者反抗”这个因果联系中,因果就不能颠倒,否则,将是非常荒谬的。
设疑:原因和结果能否相互分离呢?
②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板书)
分析:第一,原因离不开结果,一定的原因必定引起一定的结果;同样,结果也离不开原因,一定的结果必定是有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二者互相依赖,密不可分。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环境污染在工业排出的废气废水中是结果,在危害人体健康中就成了原因。损害人体健康在环境污染中是结果,在影响工作和学习中就成了原因。可见,一种现象,在这一场合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说明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是转化的第一种情形。
如: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中,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是因,消费是果。而消费反过来也影响生产的发展,能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是因,生产是果。可见,在这一关系中,它们是互为因果,这是转化的另一种情形。
投影显示:
综上所述:二者关系如下:
设疑:掌握这一原理,对于我们科学的认识事物和有效的进行实践活动,有什么方法论意义?
3、掌握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板书)
(1)承认事物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板书)
材料:
牛顿有一天正在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突然从苹果树下掉下一个苹果,这再平常不过的现象却引起牛顿的思考:苹果为什么不蹦到天上,又为什么不会水平地向外飞出,而偏偏落在地上呢?他认为其中一定隐藏着某种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呢?正是这一因果联系之谜促使牛顿不断的去探索、研究、试验。最后他发现苹果之所以落在地上,是由于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在其基础上他提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可惜的是,牛顿晚年确认为地球的运动是由于上帝的推动,因而想方设法去寻找所谓的“第一推动力”,这样就否认了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的因果联系,把自己的研究引向企图,结果是一事无成。
提问:(1)牛顿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正确认识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在学生讨论并会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牛顿的事例生动的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同时它又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列宁说:“物本身中,含有因果依存性。”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先因后果,彼此制约的,都处在因果链条的连接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又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问卷调查:
1、 你知道的历史上重大的人类对环境的重大破坏作用以及大自然对人类报复的案例有哪些?
2、 你认为现在人类仍在进行的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行为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制止这类现象继续发生?
3、 你知道的最近几年我国境内出现的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案有哪些?
4、 你认为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如何?为了增强人类的环保意识,我们应在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5、 沙尘暴是最近几年让老百姓头疼的事情,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控制这一现象的扩展和蔓延呢?
6、 北京申办奥运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绿色奥运”,为了实现这一承诺,北京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7、 最近几年,国家提出退耕还林,退湖还田;一些城市也特别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如上海、大连等,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促使国家、政府做出这样的决定?
8、 你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在环保方面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其中的2个问题,填写好调查问卷回班交流)
(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设疑:最近几年,国家提出退耕还林,退湖还田;一些城市也特别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也提出西部开发,环保先行等,促使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经验教训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人和自然只有和谐相处,大自然才能更好的回报人类。这从哲学上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有因必有果,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科学只有寻因究果,才能有所建树,才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日益深入,因此,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下列板书)
(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板书)
材料:
据《光明日报》报道:草地作为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部分,具有净化空气,清洁水源,保持水土、防尘护沙、调节气候、降低噪音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但目前占我国国土面积1/4的草地被大量开垦,加上过度放牧,遭到掠夺式破坏,草地鼠虫害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西北地区出现的沙尘暴以及华北地区出现的风沙天气,均与草地沙化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先后大力治理了淮河、太湖、滇池,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西部开发战略中游强电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现在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已付诸行动。
提问:这两段材料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第二段材料的决定是根据什么做出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一定的结果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引起的,这要求我们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免重犯类似的错误 ,从而提高自己活动的自觉性。
电脑展示:课本50页图片《找原因》
提问:这段漫画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人们应当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提高对活动的预见性。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了对后果的科学预见,才能促使事物向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发展。如果只顾眼前的行动,不顾长远结果,必然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危害。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因果联系的含义、特点: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以及学习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大指导意义。
课后练习:
1、 单项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四季更替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牵一发而动全身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辨析题:
发展经济会引起环境污染,所以,环境污染必定是发展经济引起的。
答案:选择题答案B
辨析题答案:发展经济会引起环境污染这句话有道理,但因此得出“环境污染必定是发展经济引起的”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二者不构成因果联系。引起环境污染的因素许多,如环保意识差等,我们应该提倡边发展边治理。
板书设计 :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 因果联系的含义
(1) 含义
(2) 特点
2、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3、 掌握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1) 承认事物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2)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探究活动
节能--是一个落伍的话题还是紧迫的话题?
1、探究目的: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要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资源意识、节约意识。
虽然节能对我们国家来说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但有些学生认为,我国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浪费资源没有关系,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从某种角度说,浪费资源反而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那么,如何看待节能问题?它的重要性有哪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探究。
2、探究活动的程序:全班按自愿原则分成8个组,围绕8个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准备2-3个星期的时间。调查结束后,然学生在全班进行成果交流,教师给与相应的指导和评价。)
3、探究的内容:
(1)、什么是能源?其中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的拥有量如何?
(2)、能源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怎样?要保证我国每年7%-8%的经济发展速度,我国能耗量是多少?这些能源是如何保证的?
(3)、我国的能源利用现状如何?和过去相比有什么进步?和发达国家相比有什么差距?国家在节约能源问题上有哪些措施?
(4)、发达国家如何看待能源问题?他们在能源开发和利用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成果?
(5)、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怎样?节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6)、结合案例分析说明能源利用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之间是什么关系?
(7)、我国在利用能源问题上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解决的措施和建议是什么?
(8)、在保护能源、节约能源问题上我们中学生应如何做?
坚持联系的观点 篇5
第一节 坚持联系的观点教案
第一框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从容说课
第一,第二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总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高度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又是指导人生观、价值观研究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在本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二,第一节是讲述世界的状态是普遍联系的问题。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这个问题是辩证法部分的逻辑起点,也是第二课内容的逻辑出发点。第一节包括三个框题,第一框是总体上讲联系,第二、三框是从具体形式上分析联系。逻辑次序是由一般抽象到思维中的具体,中心是讲联系问题。
第三,第一框题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其中,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改变事物,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两种说法似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对于初学的来说,当然成为难点了。教学中,通过采用情境一问题法,从教材、从选择贴近学生的材料入手,寓“疑”于情境中,激发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再重点分析论证,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识记联系的含义,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把握事物的联系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能力方面
通过“联系”这一概念的教学,要求学生体会哲学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联系普遍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用事物内部联系和事物外部联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物联系中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并懂得无论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还是社会领域的生态农业,都说明事物本身是普遍联系的,人们只有正确认识这些联系,才能理解事物,从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教学重点
联系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
联系的客观性
●教学方法
采用讲、读、议、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联系的定义采用定义分解法的讲法进行。对本课重点和难点问题,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议论、思考,然后教师再重点分析论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与教有机地统一起来。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什么是物质?(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从第一课所学的知识中引出新课,并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第一课与第二课之间的内在联系)
[生]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对,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又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观点。我们在了解世界“是什么”之后,还要了解物质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对于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做出了科学的回答。它认为物质世界不仅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而且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此,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我们在第二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板书)
在这里,我们将要学习以下内容。(多媒体显示本课的知识框架结构图)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第一框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特征之一,也是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弄懂这个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他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第一节 坚持联系的观点(板书)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板书)
哲学上讲的联系是什么?(多媒体放映高中地理《生态系统》音像材料)
在桑基鱼塘这种农业生态系统中,“桑―蚕―鱼”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了一条简单的食物链。在食物链内部,“桑―蚕―鱼”之间都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食物链外部,与周围环境(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和土壤等事物)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哲学上就把这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联系。这就是联系的含义。(指导学生阅读)
实际上,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人类社会到思维,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像非典型肺炎的流行,一种冠状病菌严重侵蚀了人的肌体,人类在战胜病菌的过程中终将取得胜利。同时,“非典”的流行,影响了交通运输、商业、旅游、教学等,但也带动了药材及其他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物品的生产和销售。在这个过程中,医学专家和医护人员们对“非典”的认识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治疗的成功率越来越高;普通百姓追求健康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对全国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的意义认识得越深刻。总之,事物都是联系的。那么,哲学上讲的联系是否就是像这样的具体联系呢?不是。它们是有区别的,前面我们学过物质与具体物质的关系,大家还记得是什么?
[生]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师]是的。哲学上讲的联系也是对万事万物的具体联系的抽象与概括,是一种抽象联系,它与具体联系的关系是:抽象联系是具体联系的抽象与概括,具体联系是抽象联系的具体表现。简单说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者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关于联系的概念,我们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联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这种关系。
[师](总结)首先,联系是讲关系的概念。是什么关系呢?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简称两个“互相”的关系,其次,是谁与谁的两个互相关系呢?一是事物之间都存在这种关系,这种关系通常称为事物的外部联系,二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这种关系通常称为事物的内部联系。无论内部联系,还是外部联系,都称为联系。所以说,辩证法讲的联系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广泛存在于一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二个问题――联系的普遍性。
2.事物的联系是具有遍性(板书)
那么,联系的普遍性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或者它有哪些具体表现?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自
然
界
人类社会: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促进或阻碍着生产的发展。
思维领域: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理论体系。
[师](结合多媒体显示的内容分析)世界上(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的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部分、要素构成的,这些部分,要素之间正是由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才使事物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是联系普遍性的第一个表现。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板书)
如果说刚才多媒体显示的内容说明了事物内部的联系,那么,大家一定都听说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自从这个故事传开以后,人们无不对狼深恶痛绝。可是近年来,科学家却向人类呼吁:救救狼吧!比如,美国阿拉斯加涅利钦自然保护区在饱尝“杀狼保鹿”的痛苦之后,居然又把狼请回来“作客”了!这是为什么?(详细内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8第4自然段)
[生]因为“杀狼保鹿”非但没保住鹿,反而使鹿大量死亡,不得已请回狼,狼的出现使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师]对,这正是联系普遍性的第二个表现,即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板书)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些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失去了这些周围事物,该事物就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比如,自然界中的鹿群不仅与周围的温度、空气、水、草等自然环境联系,而且也与天敌狼群联系,没有这些联系,鹿的生存就发生了危机。
再比如,人类社会中的教学活动,不仅存在着学生、教师、课本、教具等内部要素的联系,而且与周围事物(如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之间也存在着联系。没有这些联系,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
再比如,思维领域中,我们所学的各门学科的理论知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它不仅与被反映对象相联系,而且与人脑、实践活动等相联系,还与书本载体、印刷工人的劳动相联系。这些联系就是各门学科知识得以存在的条件。
这里还需向大家强调一点: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而是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注意:“周围”二字不能丢掉。
那么,关于这一点,同学们能不能再举一些例子说明呢?
[生]美英联军入侵伊拉克,对伊拉克的邻国约旦、土耳其、科威特等产生了影响,甚至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生]非典型肺炎的流行,影响了我们正常的教学计划与安排,影响了好多会议、运动会等的计划与安排。
[生]发生在美国的“9•ll”恐怖事件。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生]XX年岁末,南美的阿根廷国内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不仅国内一片恐慌,而且引起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关注。
[师]是的。在当代,国际经济一体化日趋形成,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强,当某一国的社会生产和经济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和波及其他国家,甚至是整个国际社会。这正好体现了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即任何事物都以周围的事物为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如果说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横向联系,那么就同一事物来看,它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也存在着联系,这种联系则是纵向联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自然界中的地球: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人类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思维领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生要思想
以上内容体现了什么?
[生]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
[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表现为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即从事物的过去发展而来,向事物的未来发展而去。这说明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存在着联系。可见,事物的联系,不仅表现为横的方面的左邻右舍的联系,也表现为纵的方面的古往今来的联系。
总之,从以上分析来看,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三大领域中的事物都在普遍联系中存在着,整个世界就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请看图(多媒体显示)
可见――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板书)
总之,联系不只是为个别或局部的事物所具有,也不只是在某一段时间里存在,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联系具有普遍的性质,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
既然如此,有的同学可能要问:是不是说我们设想有什么样的联系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看电影或电视时,有时出现这样的镜头:一声声悠扬动听的唢呐,伴随着树上的喜鹊唧唧喳喳的叫声,花轿进村了。在一片肃穆悲哀的乐曲声中,几只乌鸦在荒山旷野里发出凄惨的叫声,母亲带着幼儿在刚埋完丈夫尺骨的坟前哭得痛不欲生。因此,人们常说:“喜鹊叫,喜事到;乌鸦叫,丧事到。”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有趣现象,比如最近我市保险公司搞了一次活动,凡购买1000元以上保险的赠送一张照相优惠卡,代表价值168元,大家知道它为什么要选中这个数字?
[生]“168”是“一路发”的意思,保险公司希望他们一直发财,事业蒸蒸日上。
[师]“8”就一定意味着“发”吗?显然不是。这些联系根本不存在,这是主观臆造出来的联系。“发不发财”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联系具有客观性。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
[师]那么,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什么?
[生]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也不能否定客观上存在的联系。
[师]是的,联系既不能人为臆造,也不能人为消灭。任何人为臆造联系的做法和无视联系客观性的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甚至在实践中是有危害的。实际上,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所以,对待客观联系,我们就应该持一种承认和尊重的态度。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总有人错误地对待联系。请看屏幕:
材料一:新华社消息:一女大学生在长春求职总被拒之门外,并非因其能力不行,而是因为她姓“裴”,与“赔”同音,老板纷纷敬而远之。
材料二:漫画《失败的原因找到了》
问题:如何看待两则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
(同学们简单议论)
[生甲]材料一中把“裴”视为“赔”而视“裴”为不吉利,这显然与把“8”视为“发”一样,是一种主观臆造的联系,客观上并不存在,而且很可笑。
[生乙]材料二中漫画的意思同样很可笑,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赛前一队员被女球迷吻了一下,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胡乱联系。
[生丙]这种找法肯定找不到失败的真正原因。找不到真正的原因的人。也就找不到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想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傻的球队吧,漫画是有讽刺意味的,这肯定是在讽刺那些总结时总找一些不痛不痒的原因的人,总结流于形式,不见效果。
[生丁]实际上这些做法都是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表现,是封建迷信的行为。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对于这些行为和做法,我们必须加以警惕和反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这种主观臆造的虚假联系,更多的是存在着大量无视事物的客观联系,甚至破坏事物客观联系的现象。例如,一些人无视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联系,为了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惨痛的教训。(为了增加说明问题的力度,可从互联网上下载关于环境污染的图片进行播放)
这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告诉我们,人们由于忽视了事物的这种客观存在的联系,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为了我们的后代能够生存下去,必须要自觉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总之,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凭空创造”一种联系强加给客观事物,也不能任意“消灭”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这是否就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或者说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呢?(设问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不是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从而达到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板书)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凭借其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支持,获得了令人瞩目的高速发展,但能源相对不足,我国在沿海地区已建成或正建设秦山、大亚湾、大田湾核电站,并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西电东输三大通道。
材料二:加快西部大开发,首先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西气东输”工程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估计两年内完工。XX年,新疆的天然气将送到上海。
材料三:水资源短缺限制了西北、华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十五”计划期间,国家计划实行南水北调西线、中线、东线调水工程,将长江的水调至西北,华北地区。
材料四:十年前,异地人们之间进行交往主要是靠彼此通信,而随着电信事业的发展,住宅电话的普及,手机用户的增多,人们之间的联系就显得比原来方便和快捷得多了。特别是近些年,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距离进一步缩短。通过上网发信、发贺卡、聊天、娱乐、采购、看病、学习、工作等,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难怪有人惊叹:“地球村”的时代来到了!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以及异地交往方式的变化共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9倒数第4、5自然段)
[生]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师](分析):对,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东部与西部原来就存在着联系,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不仅强化了西部与东部的联系,促进了西部经济发展,而且也带动了东部及沿线地带的联系,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异地人们的交往本来就存在,由于通讯方式的变革,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强化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更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决不是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事物状态的改变,并没有否定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只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联系形式不管怎样多样,如何变化,但终归都属于联系这一点是不变的,是客观的,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计算机网络的出现,虽然建立了新的具体联系,但并不否认事物的客观联系。
恰恰相反,人们如果无视事物的客观联系,或否定客观存在的联系,必然给人类带来恶果,受到客观联系的惩罚。
[课堂总结]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原理。请同学们概括出此原理的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的联系。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看下边这幅漫画,下列看法符合题中寓意的是( )
a.“持续开发”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b.联系是普遍的.同时又是客观的
c.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
d.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2.“鸡蛋生产线”对我们有何启示 ( )
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要看到事物的前后相继性
d.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3.对右图的评述观点.你认为正确合理的是 ( )
a.存在的必定是好的
b.玩玩无妨
c.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注意其相关连的影响
4.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才能有农村的政治稳定,这说明 (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5.中国台湾当局借“非典”问题大做文章,说什么“非典”在中国台湾控制进程缓慢,是因为中国台湾没有加入世界卫生组织。从哲学上看.中国台湾当局的观点 ( )
①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②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③歪曲了事物的因果联系 ④尊重了规律的客观性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XX年1月7 b,我国第一条跨海铁路粤海铁路正式开通,结束了海南与大陆不通铁路的历史。这说明 ( )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b.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并不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创造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7.联合国将XX年定为“国际淡水年”,旨在提高各国政府及民众对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严重性的认识。水危机威胁全球,中国缺水将威胁世界粮食安全。专家告诫:水资源的匮乏将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大规模人口迁移甚至冲突。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
a.世界的物质性 b.联系的普遍性
c.事物的复杂性 d.意识的能动性
我国古代发达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吕氏春秋》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据此回答8~9题:
8.这段材料体现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 )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事物的联系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c.物质决定意识 d.面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认识不同
9.“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的意思告诉人们 ( )
a.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的过程 d.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合理内容
10.原产于亚马孙流域的食人鱼因色彩美丽被引进作为观赏鱼,但因其性格极为残暴,会大量“屠杀”水中其他鱼类,破坏生物的多样性而再一次敲响生物安全的警钟。食人鱼在亚马孙河流域猎食其他鱼类并非易事,因为河水混浊,能见度低。许多鱼类在千百年的生存竞争中形成了对付食人鱼的“尖端武器”。而我国南方的气候虽与亚马逊河流域相似,但却缺少上述对食人鱼的自然制约因素,因此大量引进会破坏本土鱼类系统。这说明 ( )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客观的
b.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因果联系
c.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根本不同的认识
d.一切应从实际出发
答案:1.bcd 2.bc 3.d 4.b 5.b 6.b 7.b 8.a 9.b 10.a
二、非选择题
11.党的xx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1)这个论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请用这个哲学观点说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
答案:(1)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这就要求必须用观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2)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经济建设靠人的力量,而人口过多又会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建设离不开资源,没有资源就不能发展,而浪费资源也不会有效益;人口、经济的发展与环境关系密切。环境保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把经济建设、人口、环境看成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使之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2.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稳定既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改革和发展的保证。改革是促进发展的动力,也是保证稳定的重要措施,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只有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总之,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保证,只有进行改革、促进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保持稳定。
●板书设计
坚持联系的观点 篇6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联系、发展、原因结果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事物是变化发展地、;明确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要树立全局观念,。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世界是发展的,以及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3)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教法建议
关于第一节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普遍性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明确联系是讲关系的概念。这种关系是指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简称两个相互的关系。这两个相互的范围,一是事物与事物之间都存在这种关系。这种关系一般称为事物的外部联系。二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这种关系通常称为事物的内部联系。无论内部联系还是外部联系,我们统称为联系。
哲学上的联系概念是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这一共同属性的概括和总结。它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辩证法的范畴,与社会生活中人们常讲的具体联系是不同的,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如黑格尔所说:“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命虽可叫手,实已不是手了。”列宁很欣赏这句话,指出:“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他们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身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这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部分、要素构成的。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不是散乱的一团,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这个联系包括横向联系和从相联系两个方面。鹿群和狼群的例子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这是指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人类对世界由浅入深地认识史说明任何事物都处于前后相继的联系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这是指事物之间纵向联系。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自然界的内部到人类社会的内部、人的意识内部,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到客观世界与人的意识之间,都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第一,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这一点上市无条件的,绝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和任何事物都联系着。一事物和他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2)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但我们必须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乌鸦叫丧,喜鹊报喜”、“888代表发发发”等;“杀鸡取卵”等掠夺式开采都是无视联系客观性的表现,都是十分有害而且必须坚决予以制止的。
第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因果联系的含义: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
(2)因果联系的特点:因果联系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现行后续的关系。二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两个特点必须同时具备才是因果联系。如四季更替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不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所以不是因关联系;发展经济和污染环境也不是因果联系。
(3)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是有区别的。一是含义不同,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二是时间顺序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形成前因后果、先行后续的顺序。三是地位作用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总是处于主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动因的作用;结果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结果的作用。可见,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则就会发生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错误。原因和结果又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一是二者互相依赖,原因离不开结果,相对结果而言,原因才能成气为原因。结果也离不开原因,没有原因就没有结果。相对原因来说,结果才成其为结果。二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的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这是由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一个无限的链条。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等。注意:第二种情形的转化只是在一些因果联系中存在,而不是在一切因果联系中普遍具有的。
(4)因果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首先,它使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由于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认识它产生的原因,又要研究和认识他的结果。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就是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寻因究果。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由于一定的结果都有一定的原因,懂得这一点就能使人们自觉地从某一行动结果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由于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懂得这个道理能使人们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指导实践活动。
第五,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不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二是地位和功能不同。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时,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如钟表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不具有钟表的计时功能。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条件是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如三人其心,其力断金。第三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条件是当各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任何部分离开了整体,它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里讲的一定意义上主要是指两对关系具有的共性方面,即两对关系都是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互相依赖等方面。 关于第一节的教法建议
(1)、总体思路:哲学原理或观点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和综合概括的结果。每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都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础上的总结和抽象。所以,每个重点难点的突破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方面列举事例,只有这样得出结论才带有普遍意义。
(2)、具体建议:
①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这一知识点的突破可尝试用小组协作调查法。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认识领域的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之间又是普遍联系的。调查的内容包括事物内部、事物之间(包括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两个方面。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以及这三大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一组调查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的,调查的内容包括:无机自然界内部包含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其中一个因素受到破坏会造成什么后果?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是什么关系?无机自然界的发展史是怎样的?等。第二组调查人类社会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小组,调查的内容包括:从经济领域来看,人类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这五种社会形态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三组调查认识领域的小组调查的内容包括:我们现在所学的科目它们之间有联系吗?随着文综和理综的出现,你认为我们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请结合事例说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些世界之谜吗?第四组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调查内容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事例加以说明?在调查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填写下表:
②对“人和事物联系的客观性的关”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可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的主题是人和环境的关系。内容包括:我们现在生存的环境的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现状怎样?造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因素各是什么?人类在开采自然方面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有哪些?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怎样才能协调发展?人类怎样才能和自然界和谐相处?全班分成六个小组,针对上面六个问题进行探究,然后在全班交流探究成果。教师在探究的基础进一步引导分析得出结论:人们如果无视事物的客观联系,或否定客观存在的联系,必然给人类带来恶果,受到客观联系的惩罚。
③对因果联系的特点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可由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的事例导入 ,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因果联系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列举一系列联系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判断哪些是因果联系,并引导学生分析因果联系区别于其他联系的特点,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怎样的。
④对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教学可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事先让学生先预习本框题内容,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疑惑的问题,教师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找出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全班讨论解疑。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教学重点:因果联系的特点;原因银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设计思想:设计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主体地位相结合,通过小组调查、事例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探究意识,改变政治课“一言堂的”的教学模式,积极实践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探究问题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
5月20日,四川省广安市石林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井下十五人遇险;5月18日,四川宜宾市南溪青龙嘴煤矿发生透水事故,39人被困井下;5月14日,云南省曲靖地区富源县一家煤矿发生爆炸,有15人被埋在井下,等等。
学生调查: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预防措施?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在现实生活中,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引起的,因此,我们看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寻因究果,防范于未然。
导入 新课:这种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也是我们要学习的联系中的一种。那么什么叫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有哪些特点?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板书)
1、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板书)
材料: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杰出代表。他博学多才,著作多达五六十种┉。马、恩称他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的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为什么如此博学多才呢?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探求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为最大快乐。他曾经说:“宁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这句话说得非常好。科学的任务就在于探求因果联系。
提问:你认为事物之间联系的方式有哪些?以上的事例告诉我们,在诸多种联系中,人们经常遇到,最容易提出的联系是哪一种?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事物之间的联系方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因果联系等等。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但是在诸多联系中,我们经常遇到,最容易提出的联系是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2、事物的因果联系(板书)
电脑展示:风蚀地貌图和蛀牙形成图
提问:风蚀地貌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蛀牙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任何现象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这些例子的共同特点是现象之间存在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如:风蚀地貌图的存在,“风”是引起的现象,“地貌”是被引起的现象;“蛀牙的形成”中“糖”是引起的现象,“蛀牙”是被引起的现象。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设疑:这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在哲学上称为什么关系?
(1)因果联系的含义(板书)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哲学上称为因果关系。其中,引起其他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提问: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哪些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别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角度列举事例,教师可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疑:从以上的分析中你能看出因果联系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作为引起者总是出现在先,结果作为被引起者,总是出现在后,我们常说的“事出有因”“前因后果”。可见,因果联系是指原因和结果之间的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
设疑:那么,是不是说事物之间具有先行后续关系,就一定是因果联系?
(教师可要学生列举一些存在先行后续关系但并不是因果联系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如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虽然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他们之间不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也就构不成因果联系。“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
设疑:那么,因果联系除了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还必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二者关系只要具备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因果联系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事物的因果联系既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一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只有这两个特点同时具备才叫因果联系,这就是因果联系的特点。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板书)
(2)因果联系的特点(板书)
教师设疑:一种关系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才构成因果联系。这两个特点相比,哪个更重要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引起被引起的关系更重要。因为,事物之间光具备先行后续的关系,而不具备引起被引起的关系不能构成因果联系,而具有引起被引起的关系,一定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就一定是因果关系。所以,它是因果关系的本质特征。
设疑:原因和结果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2、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板书)
材料一:电脑图画《痛痛病》
材料二:厦门远华案
厦门远华案是“目前涉及走私金额最大的”。该案涉嫌的走私范围也很广,包括化工、油品、汽车、百货,“什么都有”。 厦门远华案涉及的走私金额“大概有400多亿人民币”(约80多亿新元)。
提问:(1)材料一中谁是原因?谁是结果?二者是否构成因果联系?(2)材料二中改革开放是否是走私这种经济犯罪出现的原因?(3)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怎样?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材料一中水受污染是原因,居民饮水并得病是结果。水受污染引起了痛痛病的出现。在二者关系中水受污染出现在先,居民得病出现在后,二者构成因果联系。材料二中改革开放并不是走私出现的原因,二者不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不是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 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板书)
投影显示:
教师分析:正因为原因和结果有这些严格的区别,所以我们不能把它们混淆。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我们不能随意颠倒原因和结果的顺序,否则,将会闹出笑话。例如:在“侵略者侵略,被侵略者反抗”这个因果联系中,因果就不能颠倒,否则,将是非常荒谬的。
设疑:原因和结果能否相互分离呢?
②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板书)
分析:第一,原因离不开结果,一定的原因必定引起一定的结果;同样,结果也离不开原因,一定的结果必定是有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二者互相依赖,密不可分。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环境污染在工业排出的废气废水中是结果,在危害人体健康中就成了原因。损害人体健康在环境污染中是结果,在影响工作和学习中就成了原因。可见,一种现象,在这一场合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说明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是转化的第一种情形。
如: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中,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是因,消费是果。而消费反过来也影响生产的发展,能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是因,生产是果。可见,在这一关系中,它们是互为因果,这是转化的另一种情形。
投影显示:
综上所述:二者关系如下:
设疑:掌握这一原理,对于我们科学的认识事物和有效的进行实践活动,有什么方法论意义?
3、掌握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板书)
(1)承认事物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板书)
材料:
牛顿有一天正在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突然从苹果树下掉下一个苹果,这再平常不过的现象却引起牛顿的思考:苹果为什么不蹦到天上,又为什么不会水平地向外飞出,而偏偏落在地上呢?他认为其中一定隐藏着某种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呢?正是这一因果联系之谜促使牛顿不断的去探索、研究、试验。最后他发现苹果之所以落在地上,是由于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在其基础上他提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可惜的是,牛顿晚年确认为地球的运动是由于上帝的推动,因而想方设法去寻找所谓的“第一推动力”,这样就否认了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的因果联系,把自己的研究引向企图,结果是一事无成。
提问:(1)牛顿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正确认识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在学生讨论并会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牛顿的事例生动的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同时它又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列宁说:“物本身中,含有因果依存性。”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先因后果,彼此制约的,都处在因果链条的连接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又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问卷调查:
1、 你知道的历史上重大的人类对环境的重大破坏作用以及大自然对人类报复的案例有哪些?
2、 你认为现在人类仍在进行的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行为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制止这类现象继续发生?
3、 你知道的最近几年我国境内出现的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案有哪些?
4、 你认为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如何?为了增强人类的环保意识,我们应在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5、 沙尘暴是最近几年让老百姓头疼的事情,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控制这一现象的扩展和蔓延呢?
6、 北京申办奥运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绿色奥运”,为了实现这一承诺,北京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7、 最近几年,国家提出退耕还林,退湖还田;一些城市也特别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如上海、大连等,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促使国家、政府做出这样的决定?
8、 你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在环保方面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其中的2个问题,填写好调查问卷回班交流)
(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设疑:最近几年,国家提出退耕还林,退湖还田;一些城市也特别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也提出西部开发,环保先行等,促使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经验教训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人和自然只有和谐相处,大自然才能更好的回报人类。这从哲学上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有因必有果,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科学只有寻因究果,才能有所建树,才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日益深入,因此,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下列板书)
(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板书)
材料:
据《光明日报》报道:草地作为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部分,具有净化空气,清洁水源,保持水土、防尘护沙、调节气候、降低噪音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但目前占我国国土面积1/4的草地被大量开垦,加上过度放牧,遭到掠夺式破坏,草地鼠虫害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西北地区出现的沙尘暴以及华北地区出现的风沙天气,均与草地沙化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先后大力治理了淮河、太湖、滇池,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西部开发战略中游强电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现在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已付诸行动。
提问:这两段材料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第二段材料的决定是根据什么做出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一定的结果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引起的,这要求我们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免重犯类似的错误 ,从而提高自己活动的自觉性。
电脑展示:课本50页图片《找原因》
提问:这段漫画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人们应当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提高对活动的预见性。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了对后果的科学预见,才能促使事物向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发展。如果只顾眼前的行动,不顾长远结果,必然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危害。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因果联系的含义、特点: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以及学习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大指导意义。
课后练习:
1、 单项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四季更替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牵一发而动全身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辨析题:
发展经济会引起环境污染,所以,环境污染必定是发展经济引起的。
答案:选择题答案B
辨析题答案:发展经济会引起环境污染这句话有道理,但因此得出“环境污染必定是发展经济引起的”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二者不构成因果联系。引起环境污染的因素许多,如环保意识差等,我们应该提倡边发展边治理。
板书设计 :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 因果联系的含义
(1) 含义
(2) 特点
2、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3、 掌握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1) 承认事物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2)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探究活动
节能--是一个落伍的话题还是紧迫的话题?
1、探究目的: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要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资源意识、节约意识。
虽然节能对我们国家来说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但有些学生认为,我国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浪费资源没有关系,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从某种角度说,浪费资源反而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那么,如何看待节能问题?它的重要性有哪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探究。
2、探究活动的程序:全班按自愿原则分成8个组,围绕8个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准备2-3个星期的时间。调查结束后,然学生在全班进行成果交流,教师给与相应的指导和评价。)
3、探究的内容:
(1)、什么是能源?其中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的拥有量如何?
(2)、能源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怎样?要保证我国每年7%-8%的经济发展速度,我国能耗量是多少?这些能源是如何保证的?
(3)、我国的能源利用现状如何?和过去相比有什么进步?和发达国家相比有什么差距?国家在节约能源问题上有哪些措施?
(4)、发达国家如何看待能源问题?他们在能源开发和利用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成果?
(5)、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怎样?节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6)、结合案例分析说明能源利用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之间是什么关系?
(7)、我国在利用能源问题上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解决的措施和建议是什么?
(8)、在保护能源、节约能源问题上我们中学生应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