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音乐巨人贝多芬》网络学习课后小结反思(通用7篇)

《音乐巨人贝多芬》网络学习课后小结反思(通用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音乐巨人贝多芬》网络学习课后小结反思(通用7篇)

《音乐巨人贝多芬》网络学习课后小结反思 篇1

  愿网络给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音乐巨人贝多芬》网络学习课后小结反思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也非常强调学科渗透。同时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在努力探索如何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在这种背景下,我在“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中承担了这节语文网络教学的实践任务。在设计学习思路时,我就和同组其他老师讨论,极力避免了以往网络课教学课中只是让学生借助网络学会收集信息的状况。于是上述这些也成为我备课的出发点,即努力做到:上一节借助于网络的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首先,在和计算机老师商量备课时,我们就达成一致的意见,不能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制做网页课件上,而是要放在认真备课上。所以我们选择了借用博客服务平台,生成了简单易操作的交流平台,用栾富海老师的话说;这是用零技术的平台做了最有实效的事。事实证明这样的平台朴素美观而又方便师生共同交流。

  其次,借助于网络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强大的交互性功能。它首先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进行师生交流。例如:我们平时上课前也要求学生预习,写成预习笔记。但这只限于单个的学生与老师交流,学生往往应付了事,没有积极性。而利用网络却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之间,每一个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交流。在布置回家预习时,大部分学生当晚在家能很认真地完成预习,并将其成果发布在相应的交流平台上。到上课前为止,同学们一共在预习成果区域栏内发布成果118条,学生们详细搜集了本课的疑难字词,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图片等等。课前质疑公布区一共有65条,学生们从语言、课文内容、写作特色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疑惑。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随时分享别人的成果,也可以思考解答别人伯疑问。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能对其他同学的疑问进行分析、筛选、整合。这要是在平常的课堂上难度是很大的,也是很难操作的,因为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学生知道其他同学的疑问,而在网络课堂上这就变得轻而易举了,因为学生可以在质疑区很方便地浏览到所有同学的疑问。所以师生都可以将精力放在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上了,这既节约了大量时间,又使课堂含量大大增加。

  这样的优点也体现在课堂现场阅读交流环节中。当同学们整合讨论出本课的研究问题后,老师当场将问题发布在文本阅读交流区,在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之后,将自己的观点简洁地回复在问题之后,老师可根据情况请同学进一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没有发言的同学的观点也能被其他人所了解。当然,如果对其他同学的观点有分歧的,也可以当场交流讨论。这就使同学的思维始终保持在兴奋状态,有利于对文本作深入地理解与思考。

  当然,在聆听作品区更是体现这种优越性了,在以往的课堂上如要欣赏作品,那只能听老师的,老师放什么我们听什么,而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熟悉程度、感觉来自由选择聆听,有利于他们在听时的感受和理解。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效果要远远好于由教师掌握的单一的聆听过程。

  这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在课后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例如:我留下一个课后作业让同学们回家后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发布在课后心得感言区。我设计了这样一段结束语:一节课很快结束了,但我们对音乐巨人贝多芬的认识还只是个开始,我们还有太多的话没有来得及说,让网络将我们的思绪延伸,让网络将我们的情感承载,请同学们将自己学习本课后的心得、感受以短文、小诗或歌曲等形式发表在这里……让其他同学分享你收获的喜悦吧!

  如在平时让学生写在笔记本上,他们习以为常也能完成,但发布在交流平台上,无形中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因为他们知道其他的同学可能正在阅读他的作品,所以他们不但情绪高涨地做,而且还进行了冷静而理性地思考,在表达形式上努力创新,其成果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效果显著。

  这样一来,我们的课堂的含义和学习的范围就空前的扩大了,而这种扩大是学生喜爱的,愿意主动参与的――这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呀!

  由此,我们不禁为之兴奋,借用课后课题组老师和语文教研员老师评议的一句话是:这节课借助于网络平台,上了一节有浓厚“语文味”的语文课,你们做了一次较为成功而又极有意义的尝试!

  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以及有待于下次改进的问题。例如:学生的熟练程度不尽相同,会影响各自的发挥和准确及时地表达;学生还不能自由协调地处理好“听讲、阅读文本、浏览屏幕”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个交流平台中老师对于学生发布的帖子还不能像其它论坛中那样给予评分、置顶、列为精华帖等这样的处理(我们设想这样可能会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等等。

  但我相信,这些问题将在学课老师和计算机老师的共同合作研究下会得到很好地解决。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将会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也必将给我们的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王生福

《音乐巨人贝多芬》网络学习课后小结反思 篇2

  学完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感触颇多。

  学生的课前准备可谓下足了功夫,这也让我认识到:时代在发展前进,当今信息时代,我们的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速度非常快。学生们关于贝多芬的材料积累了很多,展示也同样精彩;教师永远不能低估学生的智慧。现在的课堂,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给学生满堂灌,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应就教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同时,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对课堂设计就需要倾注更多的智慧和心血。课堂过后,思考其中细节,心中也涌起阵阵的失落感。是自己的指导不到位,总感觉孩子们还是无法深入进贝多芬的内心看世界,文章中多次出现感人至深的画面,学生却很难品出其中的味道。如有关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分析,学生能找出“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副助听器,可是早已失效了”,能看出贝多芬不拘小节的性格,但却无法进一步了解贝多芬渴望和外界沟通交流的个性,在进一步的引导分析之下,学生豁然开朗。我想,其实并不是孩子们缺乏思考与感悟,原因有二:

  一、教师的引导作用与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在分析大师形象时,如能多给与学生品读的时间,让他们用心细读细品,深入文本,相信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学生文学积累少,所读的大部头文学作品少之又少,结合此课如《名人传―贝多芬传》、《约翰克里斯多夫》等都是有关于贝多芬生平事迹的重要作品。学生无法深入阅读了解,自然仅凭课堂40分钟是无法体会大师一生的经历与苦痛。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与质量是关键。

  上课是一种艺术,需要雕琢的地方还很多,但我会用心,我会用踏实与自信,虚心与好学唱响心中最美丽的歌。

《音乐巨人贝多芬》网络学习课后小结反思 篇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渗透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里。近几年,语文教学中比较流行使用音乐。的确,语文教学中使用音乐,既有助于语文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时曾三次用到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前导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这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经验之谈,其目的是激趣启思。若能设计一个具有创意的引言,做到先声诱人,引人入胜,就可以奠定这节课的成功基础,而音乐的恰当运用,有着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在走进贝多芬这一环节中,课前,我先设疑导入:“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称为巨人?”同学们七嘴八舌(身材高大异乎寻常的人;童话中指比一般人高大的人,而往往有神力的人;比喻有巨大影响和贡献的人)。“而贝多芬身材矮小粗壮,病魔夺走了他短暂的生命,他为说你成为巨人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这位音乐大师的心灵空间,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请听《命运交响曲》。”听毕后让学生谈感受,而后就自然走进贝多芬,我顺势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及像《命运交响乐》等这样伟大作品的诞生。这样一来,学生慷慨地走进文本,迫不及待的想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二、课内高潮轻拢慢念抹复挑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好课应该是波澜起伏、高潮迭出的。而音乐能使教材更为生动,使得凝固的教材中静态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充分的表现出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效应,激活学生各种心里因素,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解读名人这一环节,也播放了《命运交响曲》。放在了对语句的理解以上。在师生共同分析了贝多芬的动作、语言所体现的性格特点后,特别是在分析了“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句后我又听安排音乐这个环节。“请学生聆听贝多芬的灵魂之音-------《命运交响曲》,进一步理解‘我心里的音乐’”。这样一来,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贝多芬的性格,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了贝多芬苦闷、无奈、不屈、抗争的心里路程,有效地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三、课后拓展以音乐促其思

  “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叶圣陶)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科学研究表明,音乐对智力的表现效果是显著的,持久的,而且都来自于充满乐趣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运用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挖掘潜能,启发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究、去思考。

  在拓展、感悟名人这个环节,我再次用了《命运交响乐》。“贝多芬不屈的信念,深深的震撼着我们,然而,以顽强意志搏击风浪的人何止贝多一个人?请你说说直面人生苦难的杰出人物。“(张海迪、霍金、海伦凯勒……)“他们都是信念的巨人。请再次欣赏《命运交响乐》,看着贝多芬的画像,凝视着贝多芬的双眸,写出你的感言”。……我觉得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心里,就是说在了解贝多芬的坎坷经历后再听《命运交响乐》,既能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更好的理解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抗争的精神,同学们在《命运交响乐》中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这对学生的心里不也是一次震撼、洗涤吗?

  我觉得,在这节课上,音乐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体现对媒体的使用,而是成为这节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了文本;深化了文本。语文和音乐本是水乳jiao融,密不可分的。有了音乐的辅助,语文变得更精彩;有了音乐的辅助,语文变得更生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引入恰当的音乐,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富有情趣与韵味,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融听觉、视觉、思维为一体,使平面的无声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有声的语言,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理的启迪,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虽然,音乐的作用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坚持,相信语文与音乐的整合一定会为学生的学习开拓出一个崭新的、愉悦的空间。但我们在使用音乐时要注意音乐与课文内容是否关联,风格是否一致。若使用不当,画蛇添足;使用得当,锦上添花。

《音乐巨人贝多芬》网络学习课后小结反思 篇4

  教完课文《音乐剧人贝多芬》,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还一直沉浸在对贝多芬深深的钦佩的情感中,这得益于我在语文教学情感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用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导入,给学生营造一种情感的气氛。让学生知道这是贝多芬双耳失聪后,忍受命运的煎熬,承受了苦闷、绝望、不屈、抗争后,用心里的感觉写下的内心的音乐。随后他又创作了《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

  作为音乐家,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贝多芬双耳失聪后,但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堕落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独立的处理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进而把他这种心理的感受化为音符。他诚然孤独,却有“音乐”永恒为伴,使音乐成为贝多芬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

  于是学生为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音乐的成就,对命运的顽强抗争与不屈的精神所感动,所钦佩。情感达到共鸣,堪称音乐巨人。

  接下来对文中贝多芬的'性格及内心的世界精神就容易理解,于是在学生充满对贝多芬的钦佩之情时,寻找文中的关键句来归纳贝多芬的性格如何,提示学生从文中体会贝多芬的多重性格,从文中最突出的肖像描写中去了解贝多芬的性格及其他的内心精神世界。

  学生自由发言,能从耳聋后他谁都不肯接见,厌恶别人打扰他,无视屋内的人,“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语言中。可以看出他耳聋打击后内心的痛苦。自卑孤独的性格。学生还能从他家中的杂乱不堪,最惹人注目的是两架钢琴,从他与客人共进晚餐时回忆早年学习音乐的情景,回忆最后一次指挥音乐的情形,及大声对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可看出他热爱音乐,视音乐为生命的性格。

  学生能从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他那“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着,“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的助听器,充满“悲剧”“愁苦”的苦瓜脸,蓬乱的头发,能看出他耳聋后生活的窘迫与痛苦不堪的心里。然而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悲惨命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眼睛”,“紧闭的嘴”能表现他扼住命运的咽喉,与不幸的命运顽强抗争不屈的精神。学生却能在老师情感的激发下,归纳出来,令我高兴。

  于是我又问学生人物肖像的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学生能根据贝多芬的肖像描写回答:人物肖像的描写是抓住人物性格特点来描写的,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从中抓住了贝多芬哪些方面的人物肖像描写?学生回答:脚步声、衣着、配饰、表情来表现他既痛苦又坚韧无比的双重性格,学生观察仔细。

  我又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在人物肖像描写中让我们了解了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双重性格。语文老师教了你们这么久,熟悉了解了吧!今天我们要当场写《语文老师的肖像描写》要善于观察,真实的写出我的性格及内心精神世界。不能抄,要现货现炒。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写作能力。也很想了解自己的情感激发能否感染学生。了解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对我的观察和了解。

  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观察我,审视我,抓住各方面来描写我。学生有的描写我“有时脚步轻快”,“有时脚步急促”。描写我秀气的鼻子下面“有一张侃侃而谈的嘴”,“滔滔不绝的嘴”,“唠唠叨叨的嘴”,“一张呈现幸福自信的脸”,“一张呈现严肃包公似的脸”,“深邃的眼睛闪闪发亮,有一种仿佛能看透我们心里的光”。学生观察很仔细。还能从中描写出我幸福自信坚强的性格,令我刮目相看。下面摘抄两段学生对我的肖像的描写:

  一位男生:胡老师的脸上时常呈现快乐的微笑,给人第一印象是:慈祥、幸福。炯炯有神的目光略带一些严肃神情,当同学们一旦不认真学习时,老师脸上还会略带一些阴沉,我从来没见过胡老师半点忧愁和悲伤,胡老师上课总是精神饱满。语言生动幽默,总会用一个生动,形象恰当的比喻来概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事情增加不少的乐趣。

  一位女生: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小巧的鼻子下,衬着那张讲课时滔滔不绝的嘴,黝黑发亮的皮肤,显得活泼健康。一头乌黑的头发夹着一个紫色的发夹,脸上呈现着幸福。一身十分有个性的衣服,绿色的皮夹克衫里面配一件黑色毛衣,脖子上系一条绿色的丝巾,显得很有朝气。中等身材,略胖,十分可爱,脸上无时无刻不挂着一张笑脸。乐观的她,有时也会为不爱读书的同学严肃起来,这就是既快乐又严肃的胡老师。

  最后我让学生欣赏《月光曲》,甚至当场吟唱他优美的旋律。告诉同学们贝多芬内心世界是善良的、美丽的、充满爱的。这首曲调,仿佛是贝多芬在一个寂寞的月夜向自己心爱的姑娘如痴如醉的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刚好我们学校每天都在贝多芬的月光曲中开始上课,后来我发现同学们每次上课都会认真倾听贝多芬的月光曲。在贝多芬优美、浪漫的乐曲中开始上课,眼睛里流露出对他的钦佩之情。

  上完这节课我深深的反思:以前很多学生觉得这篇文章难以读懂,在老师教学中情感的激发下,培养了学生的情商,让学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学会了人物肖像描写及作用。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学中情感激发至关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语文,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在学习中飞扬,这样的课堂才是活跃多姿的课堂。

《音乐巨人贝多芬》网络学习课后小结反思 篇5

  教完课文《音乐剧人贝多芬》,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还一直沉浸在对贝多芬深深的钦佩的情感中,这得益于我在语文教学情感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用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导入,给学生营造一种情感的气氛。让学生知道这是贝多芬双耳失聪后,忍受命运的煎熬,承受了苦闷、绝望、不屈、抗争后,用心里的感觉写下的内心的音乐。随后他又创作了《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

  作为音乐家,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贝多芬双耳失聪后,但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堕落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独立的处理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进而把他这种心理的感受化为音符。他诚然孤独,却有“音乐”永恒为伴,使音乐成为贝多芬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

  于是学生为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音乐的成就,对命运的顽强抗争与不屈的精神所感动,所钦佩。情感达到共鸣,堪称音乐巨人。

  接下来对文中贝多芬的性格及内心的世界精神就容易理解,于是在学生充满对贝多芬的钦佩之情时,寻找文中的关键句来归纳贝多芬的性格如何,提示学生从文中体会贝多芬的多重性格,从文中最突出的肖像描写中去了解贝多芬的性格及其他的内心精神世界。

  学生自由发言,能从耳聋后他谁都不肯接见,厌恶别人打扰他,无视屋内的人,“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语言中。可以看出他耳聋打击后内心的痛苦。自卑孤独的性格。学生还能从他家中的杂乱不堪,最惹人注目的是两架钢琴,从他与客人共进晚餐时回忆早年学习音乐的情景,回忆最后一次指挥音乐的情形,及大声对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可看出他热爱音乐,视音乐为生命的性格。

  学生能从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他那“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着,“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的助听器,充满“悲剧”“愁苦”的苦瓜脸,蓬乱的头发,能看出他耳聋后生活的窘迫与痛苦不堪的心里。然而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悲惨命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眼睛”,“紧闭的嘴”能表现他扼住命运的咽喉,与不幸的命运顽强抗争不屈的精神。学生却能在老师情感的激发下,归纳出来,令我高兴。

  于是我又问学生人物肖像的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学生能根据贝多芬的肖像描写回答:人物肖像的描写是抓住人物性格特点来描写的,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从中抓住了贝多芬哪些方面的人物肖像描写?学生回答:脚步声、衣着、配饰、表情来表现他既痛苦又坚韧无比的双重性格,学生观察仔细。

  我又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在人物肖像描写中让我们了解了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双重性格。语文老师教了你们这么久,熟悉了解了吧!今天我们要当场写《语文老师的肖像描写》要善于观察,真实的写出我的性格及内心精神世界。不能抄,要现货现炒。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写作能力。也很想了解自己的情感激发能否感染学生。了解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对我的观察和了解。

  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观察我,审视我,抓住各方面来描写我。学生有的描写我“有时脚步轻快”,“有时脚步急促”。描写我秀气的鼻子下面“有一张侃侃而谈的嘴”,“滔滔不绝的嘴”,“唠唠叨叨的嘴”,“一张呈现幸福自信的脸”,“一张呈现严肃包公似的脸”,“深邃的眼睛闪闪发亮,有一种仿佛能看透我们心里的光”。学生观察很仔细。还能从中描写出我幸福自信坚强的性格,令我刮目相看。下面摘抄两段学生对我的肖像的描写:

  一位男生:胡老师的脸上时常呈现快乐的微笑,给人第一印象是:慈祥、幸福。炯炯有神的目光略带一些严肃神情,当同学们一旦不认真学习时,老师脸上还会略带一些阴沉,我从来没见过胡老师半点忧愁和悲伤,胡老师上课总是精神饱满。语言生动幽默,总会用一个生动,形象恰当的比喻来概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事情增加不少的乐趣。

  一位女生: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小巧的鼻子下,衬着那张讲课时滔滔不绝的嘴,黝黑发亮的皮肤,显得活泼健康。一头乌黑的头发夹着一个紫色的发夹,脸上呈现着幸福。一身十分有个性的衣服,绿色的皮夹克衫里面配一件黑色毛衣,脖子上系一条绿色的丝巾,显得很有朝气。中等身材,略胖,十分可爱,脸上无时无刻不挂着一张笑脸。乐观的她,有时也会为不爱读书的同学严肃起来,这就是既快乐又严肃的胡老师。

  最后我让学生欣赏《月光曲》,甚至当场吟唱他优美的旋律。告诉同学们贝多芬内心世界是善良的、美丽的、充满爱的。这首曲调,仿佛是贝多芬在一个寂寞的月夜向自己心爱的姑娘如痴如醉的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刚好我们学校每天都在贝多芬的月光曲中开始上课,后来我发现同学们每次上课都会认真倾听贝多芬的月光曲。在贝多芬优美、浪漫的乐曲中开始上课,眼睛里流露出对他的钦佩之情。

  上完这节课我深深的反思:以前很多学生觉得这篇文章难以读懂,在老师教学中情感的激发下,培养了学生的情商,让学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学会了人物肖像描写及作用。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学中情感激发至关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语文,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在学习中飞扬,这样的课堂才是活跃多姿的课堂。

《音乐巨人贝多芬》网络学习课后小结反思 篇6

  音乐等等,它不但丰富了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自主地合作、探究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二)、以读为本,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语言比较地生动传神,也有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话,不可能光*着语言的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学生多次的朗读来引导他们自主地欣赏品味这些语言,教师灵活地运用快速阅读、默读、齐读、分角色朗读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其中的内涵,在读中培养朗读能力。 

  (三)、在实践中去体验文章深厚的情感。 

《音乐巨人贝多芬》网络学习课后小结反思 篇7

  教完课文《音乐剧人贝多芬》,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还一直沉浸在对贝多芬深深的钦佩的情感中,这得益于我在语文教学情感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用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导入,给学生营造一种情感的气氛。让学生知道这是贝多芬双耳失聪后,忍受命运的煎熬,承受了苦闷、绝望、不屈、抗争后,用心里的感觉写下的内心的音乐。随后他又创作了《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

  作为音乐家,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贝多芬双耳失聪后,但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堕落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独立的处理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进而把他这种心理的感受化为音符。他诚然孤独,却有“音乐”永恒为伴,使音乐成为贝多芬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

  于是学生为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音乐的成就,对命运的顽强抗争与不屈的精神所感动,所钦佩。情感达到共鸣,堪称音乐巨人。

  接下来对文中贝多芬的性格及内心的世界精神就容易理解,于是在学生充满对贝多芬的钦佩之情时,寻找文中的关键句来归纳贝多芬的性格如何,提示学生从文中体会贝多芬的多重性格,从文中最突出的肖像描写中去了解贝多芬的性格及其他的内心精神世界。

  学生自由发言,能从耳聋后他谁都不肯接见,厌恶别人打扰他,无视屋内的人,“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语言中。可以看出他耳聋打击后内心的痛苦。自卑孤独的性格。学生还能从他家中的杂乱不堪,最惹人注目的是两架钢琴,从他与客人共进晚餐时回忆早年学习音乐的情景,回忆最后一次指挥音乐的情形,及大声对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可看出他热爱音乐,视音乐为生命的性格。

  学生能从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他那“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着,“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的助听器,充满“悲剧”“愁苦”的苦瓜脸,蓬乱的头发,能看出他耳聋后生活的窘迫与痛苦不堪的心里。然而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悲惨命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眼睛”,“紧闭的嘴”能表现他扼住命运的咽喉,与不幸的命运顽强抗争不屈的精神。学生却能在老师情感的激发下,归纳出来,令我高兴。

  于是我又问学生人物肖像的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学生能根据贝多芬的肖像描写回答:人物肖像的描写是抓住人物性格特点来描写的,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从中抓住了贝多芬哪些方面的人物肖像描写?学生回答:脚步声、衣着、配饰、表情来表现他既痛苦又坚韧无比的双重性格,学生观察仔细。

  我又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在人物肖像描写中让我们了解了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双重性格。语文老师教了你们这么久,熟悉了解了吧!今天我们要当场写《语文老师的肖像描写》要善于观察,真实的写出我的性格及内心精神世界。不能抄,要现货现炒。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写作能力。也很想了解自己的情感激发能否感染学生。了解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对我的观察和了解。

  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观察我,审视我,抓住各方面来描写我。学生有的描写我“有时脚步轻快”,“有时脚步急促”。描写我秀气的鼻子下面“有一张侃侃而谈的嘴”,“滔滔不绝的嘴”,“唠唠叨叨的嘴”,“一张呈现幸福自信的脸”,“一张呈现严肃包公似的脸”,“深邃的眼睛闪闪发亮,有一种仿佛能看透我们心里的光”。学生观察很仔细。还能从中描写出我幸福自信坚强的性格,令我刮目相看。下面摘抄两段学生对我的肖像的描写:

  一位男生:胡老师的脸上时常呈现快乐的微笑,给人第一印象是:慈祥、幸福。炯炯有神的目光略带一些严肃神情,当同学们一旦不认真学习时,老师脸上还会略带一些阴沉,我从来没见过胡老师半点忧愁和悲伤,胡老师上课总是精神饱满。语言生动幽默,总会用一个生动,形象恰当的比喻来概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事情增加不少的乐趣。

  一位女生: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小巧的鼻子下,衬着那张讲课时滔滔不绝的嘴,黝黑发亮的皮肤,显得活泼健康。一头乌黑的头发夹着一个紫色的发夹,脸上呈现着幸福。一身十分有个性的衣服,绿色的皮夹克衫里面配一件黑色毛衣,脖子上系一条绿色的丝巾,显得很有朝气。中等身材,略胖,十分可爱,脸上无时无刻不挂着一张笑脸。乐观的她,有时也会为不爱读书的同学严肃起来,这就是既快乐又严肃的胡老师。

  最后我让学生欣赏《月光曲》,甚至当场吟唱他优美的旋律。告诉同学们贝多芬内心世界是善良的、美丽的、充满爱的。这首曲调,仿佛是贝多芬在一个寂寞的月夜向自己心爱的姑娘如痴如醉的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刚好我们学校每天都在贝多芬的月光曲中开始上课,后来我发现同学们每次上课都会认真倾听贝多芬的月光曲。在贝多芬优美、浪漫的乐曲中开始上课,眼睛里流露出对他的钦佩之情。

  上完这节课我深深的反思:以前很多学生觉得这篇文章难以读懂,在老师教学中情感的激发下,培养了学生的情商,让学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学会了人物肖像描写及作用。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学中情感激发至关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语文,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在学习中飞扬,这样的课堂才是活跃多姿的课堂。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音乐巨人贝多芬》网络学习课后小结反思(通用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