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通用14篇)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通用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通用14篇)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 篇1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反义词在刻画人物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 

  了解人物的特点,揣摩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展开联想,读出感受。

  教学流程:

  师: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我说一个词,马上把你的第一感觉告诉我,幸福。

  生:买新衣服、家、受到表扬……

  师:下面我们不说词了,(师出示一百元钱)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

  生:那么多钱、富裕、给我吧……

  师:让我们带着对钱的不同感受走进《一枚金币》这个故事吧。

  师: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一枚金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围绕一枚金币写了一位勤劳的父亲让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去挣钱的事。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儿子呢?

  (板书父亲儿子)(板书辛勤省吃俭用,懒惰花钱如流水)

  从这两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组是反义词。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

  师:一位辛勤劳动的父亲却有一个很懒惰的儿子;父亲一辈子省吃俭用儿子却花钱如流水。你能用书上的词来说说:面对这样一个儿子父亲是一种什么感受吗?

  生:父亲受不了了。(板书受不了)

  师:你能读读书上的句子吗?

  (生齐读)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到自己年老了,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

  师:一辈子省吃俭用、辛勤劳动的父亲却养了一个很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他再也受不了了。老人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找出书中的语句读读。

  思考:你准备带着怎样的语气读?(学生勾画相关的语句,并感情朗读。)

  抽生展示读。

  生1:我带着生气的语气读句子。(生读)

  生2:我带着无奈的语气读句子。

  生3:我带着伤心的语气读句子。

  师生共同评议。

  师:让我们带着不同的感受再读读句子吧。

  生带着不同感受齐读句子。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们明白父亲为什么受不了了吗?

  生:一辈子省吃俭用、辛勤劳动的父亲,想把好不容易节省下来的钱留给儿子,希望他能有所作为,但儿子却什么都不会,还很懒惰、花钱如流水,父亲很伤心,很无奈,所以他再也受不了了。

  师:这样的儿子放谁家谁也受不了。文中还出现了一次受不了,是谁受不了了?请你快速浏览全文把它找出来。(再次板书受不了)

  生:是儿子受不了了。

  师:看着这个受不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儿子受不了什么 ?

  生:儿子那么懒,又花钱如流水,他有什么可受不了的?

  师:问题提得真好,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继续学习课文吧!请同学们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自读,再合作交流,结合词句讨论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讨论这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他有什么受不了?

  (汇报合作学习情况,抽生发言, 其他同学补充, 共同深入学习)

  生(读句子):儿子听了妈妈的话,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挣够了一枚金币,带回来交给爸爸。

  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却被父亲不当回事地扔进火炉里,所以儿子受不了了。

  师: 儿子听了妈妈的话,真的去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还帮助人家干了些什么?

  生1:也许还帮别人挖地,种菜。

  生2:他可能还帮别人拉砖、拉水泥。

  生3:他可能还帮别人挖煤。

  ……

  师:这一个星期对这个儿子来说确实很难熬。他干了那么多累活儿,受了那么多的辛苦,如果你是那个儿子,你会怎么想呢?替儿子把他的心里话说出来吧!

  生1:我一定要坚持挣够这一枚金币!爸爸挣钱真辛苦!

  生2:我今后一定要珍惜钱,不能再乱花钱了!

  师:把你的感受放到文中读一读吧!

  (生带着感情朗读)

  师:当儿子手捧着这枚当牛做马用血汗挣来的金币交给爸爸时,却被父亲扔进了火炉里,儿子有什么反应?(齐读句子回答)

  师:你怎么体会的?怎么才能称得上是当牛做马,苦差使?

  生1:他干的都是牲口干的活,苦差使就是特别辛苦的活。

  生2:他的父亲却没当回事,把金币扔进了火炉里,所以他受不了了。

  师(引读):此时他冲着父亲--

  生(接读):大声叫道。

  师:他怎样地叫道?

  生:带着愤怒的语气读句子。带着生气的语气读句子。

  师范读:你又听出了什么?

  生:委屈,忍无可忍!

  师: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带着伤心的语气读句子。

  师:我们配合着读一读这段话。儿子都大声叫道了,这时父亲说(生接读)

  师:你从父亲意味深长的话中听出什么了?

  师:为什么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生:因为。从前两次父亲把儿子的一枚金币扔了他都只是笑笑就走开了,而这次他却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还大声叫,这些态度使父亲就相信这枚金币是他挣来的,而前两次都是妈妈给的。

  师:我们体会到了父亲的用心良苦,此时的儿子又该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把心中的想法汇成一句话写下来吧!(生动笔写

  ,师行间辅导,纠正坐姿及行文中的错字)

  生汇报:

  生1:父亲,谢谢你,是你让我懂得了挣钱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生2:爸爸,你让我明白了只有辛勤的劳动才会挣许多的钱。

  ……

  师:你如何理解挣的含义?

  生1:需要靠自己劳动。  

  生2:只有自己劳动才能换来应得的报酬。 

  师:儿子挣的仅仅是一枚金币吗?

  师:现在你们再看看这一百元钱,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1:一份付出才会有一份收获。

  生2:挣钱可真不容易啊!

  生3:我们不应该乱花钱。

  ……

  师:我们应该怎样合理的使用我们的零用钱呢?

  生1:我们应该把零用钱存起来买学习用品。

  生2: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应捐出我们的零用钱支援他们。

  生3:当爸爸妈妈需要钱的时候,我们应该主动拿出零用钱。

  ……

  师:同学们,一位勤劳的父亲让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去挣回了一枚金币,儿子感受到了挣钱的不容易。你们也明白了只有辛勤的劳动才会创造财富,你们也有爱心,会把零用钱捐给困难的人,让我们用我们的辛勤劳动创造更多的财富,用我们的财富去做有意义的事吧!

  板书设计:  

  父亲  勤劳        省吃俭用      

  一枚金币                                 受不了   劳动挣

  儿子   懒惰        花钱如流水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 篇2

  一、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教材第七册第十单元围绕“金钱”这一主题来安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其目的是让学生对金钱有正确的观点。《一枚金币》是一篇格鲁吉亚童话,讲述了一个辛劳一辈子、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心痛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给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告诫人们一切获得都要靠自己去亲手创造,靠勤劳去获得的幸福才能倍加珍惜,也说明父母不能娇纵孩子,要教育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课文有两处“受不了了”,前处是老人眼见长大成人的儿子不愿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非常失望痛苦。后者是儿子看见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被羞辱,伤心与气愤使他难以忍受。课文的重点要放在最后这层意思上,体会儿子“受不了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疼爱、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在物质上总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因此在他们心中,毫无“钱来之不易”的概念。花钱大手大脚,东西不珍惜等现象比比皆是。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希望学生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

  通过本期的预习指导和练习写自读笔记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预习课文,并且在读书时能够提出一些问题并思考。

  三、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

  2、疲力尽”等词语中课文中的意思。

  3、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能简单说说自己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四、预习要求:

  1、读课文,继续做自读笔记。

  2、想一想,自己的压岁钱是怎样支配的,自己有没有亲自去挣过十元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理解部分新词。

  2、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顺序,练习复述。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并回答老人为什么“受不了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带有零花钱的孩子举手?这些零花钱是自己挣的请把手放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格鲁吉亚童话也是“金钱”有关。

  出示课题:一枚金币,学习生字“币”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语:

  一枚   发疯   火炉   晓得

  筋疲力尽   辛勤   省吃俭用    花钱如流水 (后三个说说词义)

  2、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你能用上面什么词语形容人物的性格?

  儿子不光花钱如流水,而且还很懒惰。

  书空生字“懒、惰”,说说这两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再理解词义。

  三、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顺序。

  1、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儿子却花钱如流水还懒惰。这一对比,矛盾就产生了,于是他希望儿子(也学会挣钱,由学生回答。)

  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板书:起因:要儿子去挣钱

  2、根据起因我们可以推知经过是什么?结果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经过:儿子去挣钱?(是儿子在挣吗?因此我们先打个问号)

  结果:儿子挣到钱

  3、小声读课文,数一数课文有多少自然段,想一想,起因、经过、结果分别对应的是课文哪些部分,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学生划分段落,注意21、22自然段的归属。

  教师小结这种划分段落的方法: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段落。

  4、这篇课文中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结合板书,试着复述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父亲的情感。

  1、自读课文回答父亲为什么“受不了了”,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代词的具体指代,把问题说清楚。再读词语。

  2、再默读各抓住抓住重点词说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和父亲?(辩解和坚决)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揣摩父亲的想法。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五、课堂小结:

  1、我们学习了一种很实用的划分段落的方法,那就是?

  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段落。

  2、看到了父亲和儿子身上的对比,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态度上的对比。

  3、因为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所以父亲要他自己挣一枚金币。你能用“因为……,所以……”说说人物之间的其它关系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啦”时的心情。

  3、简单说说自己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体会儿子“受不了啦”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学习课文二、三部分,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1、默读(9-28)自然段同桌合作完成

  次序

  钱的来源

  父亲是怎么做的

  儿子的表现

  父亲的判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结合课文比较第一次和第二次,根据自己的发现质疑、解疑。

  根据发言出示句子,填空:

  儿子就这样做了,到傍晚,筋疲力尽、满头大汗地跑到爸爸跟前说:……

  ▲理解“筋疲力尽、满头大汗”

  ▲你还能说出哪些带“汗”的词 ?

  过渡:是呀,父亲为什么还是不相信这是孩子挣来的钱?而第三次儿子在父亲面前没有筋疲力尽,没有满头大汗,父亲居然“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3、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出示句子:(课文25、26自然段)

  ▲ 抓住重点词语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还应注意抓住最容易被忽略的符号。(学生自读,圈点、批注)

  学生交流。

  理解“熊熊大火”。

  抓住“疯了”和三个感叹号积累词语:口不择言,气急败坏

  ▲ 从“当牛做马、苦差事”回读课文24自然段,想象儿子在这一个星期可能干过什么活?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学术交流时,引导学生把困难分类,如:自然环境造成的困难,因为自身条件造成的困难,人为的挑剔带来的困难等,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再理解词语“当牛做马、苦差事” ,这才是自己“挣”的。

  ▲ 儿子“受不了啦”是因为             ,他感到             

  指名填空,再朗读课文25、26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

  “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了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4、教师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除此之外,老人还相信什么呢?

  三、总结拓展:

  1、对比儿子前后对待一枚金币的态度,回答课后思考题一。

  教师小结:父亲让儿子亲身体验,他用同样的行为,三次扔金币的方法,让儿子明白了人必须自食其力,用劳动创造财富。

  2、交流有关“金钱”的名言

  3、学习到这里,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话要说,也许你想对教子有方的父亲说;也许你想对这位溺爱孩子的母亲说,也许你想对前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儿子说,也许自己心中有一些别的感触,赶快写下来吧!

  4、交流学生的写话。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懂得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用三种对话形式续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物特点,揣摩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展开联想,读出感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导语:(师指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金

  币)对,这是一枚金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格鲁

  吉亚的童话王国,去感受一枚金币给我们带来的

  启迪。

  2、学生齐读课题。

  3、过渡:首先老师要检查一些同学们昨天的预习情况。

  请看大屏幕。

  二、开火车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给带点的字注音。

  仍然   逛街   辩解   苦差使   两俄里

  筋疲力尽   省吃俭用     懒惰      受不了  

  (1)仍然、逛街、省吃俭用检查字音;

  (2)辩解:区分“辩”与“辨”;

  (3)苦差使:提问多音字读音;

  (4)两俄里:理解词义(大约两公里);

  (5)筋疲力尽:a理解词义 提问寓言故事的成语

  (6)懒惰:a记字形 b反义词 c写两遍

  (7)受不了:a检查字音 b理解词义 c用一句话说说有什么事

  让你受不了?

  2、学生汇报在什么情况下受不了?

  过渡:是啊,《一枚金币》中的人物也和你们一样,也有受不

  了的时候,他们是谁呢?因为什么受不了?

  3、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文中描写了谁受不了了?为什

  么?

  三、浏览课文寻找“受不了”

  1、生汇报父亲受不了

  2、生汇报儿子受不了(师板书:父亲             儿子)

  3、过渡:这是儿子第三次把金币交给父亲儿子受不了,那么

  前两次为什么能受得了,而第三次受不了了呢?请大家默

  读课文,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四、自学分组填表

  过渡:分组填写描写母亲、父亲、儿子动作、态度的词语。

  屏幕出示

  母亲

  父亲

  儿子

  动作

  态度

  动作

  态度

  动作

  态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五、学生汇报

  1、三名学生汇报三次

  2、师填表

  3、(师指母亲那栏表)观察母亲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1)生回答:从前溺爱、包庇、袒护,现在醒悟

  (2)师:母亲态度转变后,对儿子说了些什么呢?

  屏幕出示:母亲的话

  (3)师:你认为这段话应该怎样读?(认真、严肃、无奈)

  就请你用(认真、严肃、无奈)的语气来读。

  4、过渡:……儿子受不了啦,为什么?

  屏幕出示:因为这枚金币是儿子(     ),而父亲却把它扔进火

  炉里,所以儿子受不了啦!

  5、生用“因为……所以……”汇报

  6、师:联系我们的生活儿子眼里的苦差事还有那些?

  生用“因为……所以……”回答

  7、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是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苦

  差事”和“当牛作马”的意思的。

  8、过渡:……儿子是怎样做的呢?

  屏幕出示:(儿子那段话)

  (1)出示

  (2)学生齐读

  (3)出示填空

  (4)师:从这几个动词中体会到什么?(心情、道理)

  师板书:珍惜劳动成果

  (5)指名读

  9、过渡:……儿子又说些什么呢?

  10、屏幕出示:(爸爸,你疯啦!……扔进火炉里去烧!)

  11、师:儿子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12、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文。

  13、师范读。

  14、出示课件:(完整)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

  出来,大声叫道:  “爸爸,你疯了!我替人家当牛作马,整整

  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他扔进

  火炉里去烧!”

  15、师生合作读。

  16、师:父亲看到儿子的表现激动地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

  挣来的钱了!”

  六、指导写作。

  1、过渡:……此时此刻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发挥想象,

  也写一段对话。

  (1)在写之前老师想给大家点建议:

  (2)屏幕出示:温馨提示:

  请你用上三种对话形式这样对话就不会显得单调。

  2、生写对话

  3、师评价

  七、师总结。

  儿子获得的仅仅是一枚金币吗?(不是)更是人生的一种启

  迪,它让一个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变成了勤劳、节约、懂

  得珍惜劳动成果的人,同时《一枚金币》这个故事也让同学们对

  金钱有了新的认识。正像阿拉伯谚语说的那样:“劳动是幸福的

  左手,节约是幸福的手。”只有用我们的两只手才能紧紧地抓住

  幸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本着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的原则。紧紧抓住文

  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1)引导学生浏览文本,并让学生找到并理解父亲“受不了”的原因。

  (2)通过学生自学填表并且通过表格的对比,找到儿子“受不了”的原因。先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现实生活中儿子眼里的苦差使还有哪些?)理解“苦差使”、“当牛作马”的含义,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儿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父亲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时的心情。

  (3)引发学生以对话的形式续写,进一步与文本对话,揭示中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当儿子听到年迈的父亲对自己的肯定,知道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不禁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此时此刻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你用上三种对话形式,这样你的对话就不会显得那么单调了。)

  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本节课我自始至终都关注着学生的个性体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自己的朗读中去。如:体会母亲的慈爱、严肃和儿子的“受不了”时,先请学生说一说她(他)当时是什么心情?然后请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中,读出每位学生对文本中人物不同的理解。

  本节课不足之处:我建议学生写续写时用上三种对话形式,但当学生汇报时有个别同学只用了其中一种或两种,我当时应给予适时、适当的点拨。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 篇4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说课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一枚金币》说课稿,欢迎大家参考。

  《一枚金币》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仰韶镇马岭学校的李建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枚金币》,我将要按以下六个程序来说课:

  1、说教材

  2、说教学目标

  3、说设计理

  4、说教学方法

  5、说教学流程及思路

  6、说板书

  说教材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金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金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知金钱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不做金钱的奴隶。

  《一枚金币》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把儿子养大成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全文有两处“受不了”,前处是老人眼见长大成人的儿子不愿意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非常失望痛苦;后者是儿子看见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被羞辱,伤心与气愤使他难以忍受。课文的重点放在最后这层意思上,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

  简单完整,层次分明是本课的结构特点。先写老人有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是整个故事的起因,接着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一枚金币的故事。课文人物对话串联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

  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本课目标为: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 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教学的重点应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引导孩子去思索,为什么有人花钱如流水。

  说设计理念

  1、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平日的积累与表达的训练,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与文本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说教法学法

  鉴于以上分析,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2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3读写结合,训练表达能力

  4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语言训练

  说教学流程及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1、体会老人和儿子的两次受不了;

  2、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3、引导学生说出感悟。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一、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1)首先,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

  (2)父亲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

  二、着重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文中还有一处受不了,在哪里?

  读到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儿子为什么受不了呢?

  三、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儿子的三次对话。

  让学生从“三扔、两笑、一受不了”中体会父亲和儿子的受不了及儿子对金钱态度的转变。

  课件展示:

  第一次:

  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

  “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二次:

  爸爸接过金币,又把它扔进火炉里。

  “别骗我了,孩子,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三次:

  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到火炉里去烧!”

  这时,老人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问:为什么前两次儿子受得了,而后来受不了?

  四、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比较儿子和老人的两种“受不了”,可以体会到父亲当初的痛苦、失望、伤心和无奈等复杂的感情,再朗读父亲的话。让学生说说:老人,要让儿子懂得什么道理。

  五、引发学生说出感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

  父亲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挣来的钱了”,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角色,想一想:听了父亲的话,作为儿子会对父亲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说板书

  一枚金币

  父亲 儿子

  扔 笑

  又扔 又笑

  仍然扔 受不了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精练,突出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自己水平所限,我的说课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同仁给予指导。谢谢!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 篇5

  一、教材依据:北师大版小语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金钱主题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

  二、设计思想:

  这篇课文记叙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篇教学设计,依据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活动。自主学习中,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合作学习中,同伴互助、取长补短,通过讨论,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在班级交流中,深入探究课文内容,生生、师生与文本对话,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生们经过三年多的学习积累,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悟出了一些语文学习的规律,基本具备了预习课文的能力。他们能够利用汉语拼音和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会一边看书一边思考,会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并能利用文本、资料处理所提问题,为合作学习做好准备;在合作学习中,能通过质疑、讨论问题,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为班级探究交流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掌握多音字“差”和8个四会字,积累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理清文章思路。

  5、搜集有关金钱的名言,谈谈自己对金钱的看法。

  四、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

  六、教学准备:搜集有关金钱的名言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教学程序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时间

  (一) 激qing谈话,趣味引入

  1、不管大人还是小孩,人人都喜欢钱。千百年来,金钱一直是人们最热衷议论的话题之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中国的古训,“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是现代人的说法,“有钱能使鬼推磨”是另一部分人的人生哲学。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金钱的名言呢?你能说说钱能做什么吗?

  2、 大家都知道父母最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有一位父亲却打算将所以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自己的儿子,这是为何?欲知详情,请看课文《一枚金币》。

  (二)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 看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中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说出具体事情:(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父亲要儿子挣一枚金币母亲放纵儿子来欺骗老人,两次被识破劝儿子自己去挣金币儿子自己挣来的金币被父亲第三次扔进火里,儿子连忙从火里把金币抓出来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2)用关联词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说:(因为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所以父亲要他自己挣一枚金币。因为母亲溺爱、放纵儿子欺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所以母亲劝儿子去挣金币。因为儿子见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金币被扔进火炉里受不了,所以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三)合作学习,小组交流

  1、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呢?(三枚)。父亲是怎样对待儿子交给他的这三枚金币的?(把它扔进火里。)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父亲认为这金币不是儿子自己挣来的。)>

  2、在文章中,父亲与儿子有几场对话?三场,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并读一读。

  3、在这三场对话中,父亲与儿子的神态、心情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并填表。

  次数

  老人的动作、语言、心情

  儿子的动作、神态、心情

  第一次

  接过 扔进,不是你挣来的,伤心 失望

  走开,笑了,冷漠 自私

  第二次

  接过 扔进,不是你挣来的,痛恨 失望

  走开,笑了,冷漠 自私

  第三次

  接过 扔进,是你挣来的钱,相信 满意

  抓出 大叫,受不了 愤怒

  4、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为什么第三次金币被父亲扔掉儿子就“受不了”?(因为是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哪些句子体现了儿子挣钱的辛苦?当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后,儿子是怎样的心情?(伤心与气愤)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儿子的话呢?指导朗读。

  5、课文中有几处“受不了”?分别是谁“受不了”?儿子“受不了”是因为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那么,父亲为什么“受不了”呢?是呀,父亲因为儿子不愿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因此非常失望痛苦,你能读出父亲的这种心情吗?指导朗读。

  6、父亲与儿子的这三场对话,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父亲与儿子的情感又有哪些变化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三场对话。你觉得他们读得好吗?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

  (四)探究学习、师生互动

  快速浏览课文:

  1、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假如你是这个儿子,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这个父亲,你又会怎样做?

  3、你觉得老人、儿子、母亲是怎样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4、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理清文章思路。

  倾听

  思考

  班级交流

  自主学习:

  以自己喜欢的

  方式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

  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

  概括故事大致内容

  用关联词语串联故事主要内容

  合作学习

  小组交流

  讨论填表

  班级交流

  有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评价同学

  探究学习:

  浏览课文

  换位思考

  班级交流

  领悟写作特点

  3

  12

  15

  10

  板

  书

  设

  计

  老人

  一枚金币<   > “受不了”  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

  儿子

  第二课时

  (一) 回顾课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和你懂得的道理。

  (二) 体验表演

  自由组合,分组表演课本剧。

  (三)小组交流

  1、 自己搜集的有关金钱的名言与体会。

  2、 朗读自己的小练笔《我想有钱》,请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三) 课堂练习

  1、听写生字、新词、好词。

  2、多音字组词(先自己标出正确的读音):

  参 得 差 了 挣

  3、按要求写词语:

  (1)近义词:辩解( )   容易(    )  省吃俭用(      )

  (2)反义词:懒惰(    )   相信(    )  省吃俭用(      )

  4、照样子写词语:

  (1)熊熊大火(aabb):

  (2 ) 花钱如流水(含比喻):

  (五)课外延伸:

  1、把《一枚金币》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通过本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八、教学反思:

  本篇教学设计,按课程标准要求设计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在趣味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既有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又有学生的个性体验、情感熏陶。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从小培养孩子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方面做了有意地尝试。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 篇6

  一、复习:

  1、导语: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今天,我们就学习第十单元的一篇课文《一枚金币》。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巩固新知:

  师:上一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字词,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字词掌握的情况。

  3、多媒体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

  懒惰、辩解、筋疲力尽、省吃俭用、熊熊大火、苦差事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将生字词带入课文去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朗读

  3、汇报

  (二)品读课文

  1、师:老人是什么原因“受不了”了,要把财产分给别人,请同学们默读一至八自然段

  2、生答:有个懒惰的儿子,什么事也不干,而且花钱如流水。

  3、师: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4、生:辛勤劳动,省吃俭用。

  5、师:面对不仅懒惰,而且花钱如流水的儿子,老人“受不了”了,很痛苦,他要想个办法来教育儿子,可是老人的妻子却不以为然,她是怎样替儿子辩解的?请一位同学将母亲的话读一读。

  6、师:母亲是替儿子辩解,你们听出了辩解的语气了吗?谁来再读一读?读出辩解的语气。(指名读)

  过渡语:面对妻子的辩解,老人说:“好,要是他行,就叫他挣钱去!哪怕挣一枚金币也好,我就把全部财产都给他。”那么他们是怎么挣得一枚金币呢?

  7、师:请男生齐读九至13自然段,(小黑板出示)大家思考:老人是怎样做的?儿子又是怎样表现的?

  8、生:老人将金币扔进了火炉里。

  9、生:儿子笑了,走开了。

  师板书:扔、笑、走开

  10、师:后来情况又是怎样的,请女生齐读第14至20自然段,大家思考:老人是怎样做的?儿子是怎样表现的?

  11、生:老人将金币扔进了火炉里,儿子又笑了,走开了(师板书)

  12、师:母亲将金币给了儿子,他让儿子怎样做的?你从课文中哪几个词体会出儿子听了母亲的话?

  13、生:儿子出去了一天,筋疲力尽,满头大汗地跑回来。

  14、“筋疲力尽”,你们有过“筋疲力尽”的感受吗?谁来说一说?指名答。

  15、师:面对两次金币都被老人投入到火炉中,他们母子又是怎样做的,请一位同学将第21至25自然段朗读一遍,大家思考:老人是怎样做的?儿子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16、生:老人将金币扔进了火炉里,儿子“受不了”了,忙跑到火炉旁,从熊熊大火中抓出金币。

  师板书:扔、受不了、跑、抓、叫

  17、师:儿子这次的表现与前两次的表现为什么是截然不同?他为什么“受不了”?

  18、生:因为这是他做牛做马、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的金币,却被父亲扔进火炉里,所以他受不了。

  19、师:苦差事,这里出现了我们学过的一个字,它还有其它的读音,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多媒体出示:cī  chā  chaī  chà

  差    差     差      差

  爸爸出差了,星期六才能回来。

  学校的花坛里,小树苗参差不齐地生长着。

  他的个子和我差不多高。

  做事情,我们要避免出差错。

  20、学生练习。

  21、过渡语:做了一星期的苦差事,很累,非常的辛苦,挣来的钱却被父亲扔进了火炉,儿子受不了。谁来将儿子受不了的话读一读。(指名读)

  22、师:嗯,读的真好,我感受到一个受不了的、愤怒的、伤心的儿子的声音。

  23、看到儿子这样的表现,老人说:这次,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师:现在,同学们,你们明白了老人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将金币扔起火炉里吗?

  24、生:试探儿子

  25、生:如果是自己挣的钱,会很心痛。

  26、师总结: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明白劳动创造的财富,我们会更加珍惜,哪怕是一枚金币,只要是亲手挣来的,也是宝贵的。师板书:劳动创造财富。(珍惜)

  三、拓展延伸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师: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呀,老师也送大家几句名言,同大家共勉:(多媒体出示)

  ①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②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民谚

  ③有道之财方可取,无道之财莫强求――民谚

  四、布置作业

  师:课后请同学们讨论:

  1、你珍惜“压岁钱”吗?为什么?

  2、你自己曾凭劳动赚过钱吗?这样的钱你珍惜吗?

  师: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交流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 篇7

  “落实目标,达成有效课堂” 教学设计

  《一枚金币》第二课时

  12班3组   吴倩

  【设计理念】

  一  师生与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中前后出现的“受不了”一词,走进文本,激发想象,层层深入理解文章中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1、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心理。父亲的“省吃俭用”、“辛勤劳动”和儿子的“懒惰”、“花钱如流水”形成鲜明对比。感悟父子截然相反的个性特点,从而理解父亲的“受不了”。

  2、进一步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一周劳动的艰辛,体会儿子的“受不了”。

  二 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文中父子的三场对话环境一样,人物情绪却在发生变化,父亲从失望、痛苦、无奈到惊喜,儿子从冷漠、自私、伤心到愤慨,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文本,进行朗读,进而体会人物情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懂得用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2、理解“懒惰、省吃俭用、辛勤”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心情。

  3、独立识字,认字7个,写字6个。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父子两人“受不了”的心情,学会正确对待金钱。

  2、抓住人物特点,揣摩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听写

  1、金币、懒惰、省吃俭用、挣钱、筋疲力尽(抽生写词卡)

  2、订正“挣钱、筋疲力尽”。

  二 复习导入

  1、订正“金币”,课文围绕“金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订正“懒惰”、“省吃俭用”,它们分别形容谁?

  (板书“父、子”,贴词卡,“懒惰”、“省吃俭用”)

  3、两人各自还有什么特点?

  (板书:辛勤、花钱如流水)

  4、从这两组词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反义词/父子性格完全不同

  [让学生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相反的个性特点,突破难点,为后边理解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奠定了基础。]

  三 理解阅读

  1、一位辛勤劳动的父亲和一个懒惰的儿子,两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父亲一辈子省吃俭用,儿子却花钱如流水,久而久之,父亲对儿子有什么感受?用文中的词来说说。

  生:受不了(板书)

  (1)你能读读书中的句子吗?

  生: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到自己年老了,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

  (2)幻灯出示: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

  a、父亲受不了了,他说:(生接读)

  b、自读,体会父亲此时的心情。

  (3)幻灯出示: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   )地说:“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

  生:伤心/生气/失望/无奈

  (4)带着自己的感受同桌互读。

  [引导学生将个性化的感受融入文本,深入体会人物情感。]

  2、再次朗读,你们明白父亲为什么受不了了吗?

  3、这样的一个儿子放在谁家,谁都会受不了。课文中还出现了一次“受不了”,快速浏览全文,是谁“受不了”了?

  生:儿子受不了。

  4、儿子受不了什么?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词句,合作学习。(结合词句,讨论问题,选出重点发言人。)

  [充分利用教材金钥匙内容,对学生总结、表达、合作等综合能力进行锻炼,提高语文素养。]

  5、生汇报学习情况,共同深入学习。

  (1)重点发言人汇报,组员补充。

  (2)生读句子:儿子听了妈妈的话,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那个盖房子,挣够了一枚金币,带回来交给爸爸。

  (3)比一比,哪句话好,为什么?

  a、儿子听了妈妈的话,走了,真的干了一个星期活。

  b、儿子听了妈妈的话,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

  生:“整整”写出了儿子挣钱的辛苦。(生读)

  (4)在这漫长的一周里,儿子帮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还帮助人家干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丰富文本内容,从而感悟儿子挣钱的艰辛,为后面理解其“受不了”做铺垫。]

  (5)儿子一件又一件地做着自己从未做过的工作,无论多累,无论多苦,他也没有放弃,此时,你就是这个儿子,这些苦和累让你收获了什么?替儿子说说他的心里话吧!

  师:你是正在炎炎烈日下盖房子的儿子。

  生接答

  师:你是在滂沱大雨里收割庄稼的儿子。

  生接答

  (6)把你的感受放在文中大声读出来。

  6、当儿子捧着这枚金币交给父亲时,却被他扔进火炉里,儿子有什么反应?

  (1)生齐读

  (2(出示图片)怎样才叫做“当牛做马”、“苦差事”?

  生:“当牛做马”指干牲口干的活,“苦差事”指干特别累、艰辛的活。

  (3)儿子受不了什么?

  (4)师引读: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

  生接读: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师:他冲着父亲――

  生接读:大声叫道。

  师范读,你听出了什么?

  生:委屈/生气/愤怒/伤心(生读)

  7、面对儿子的激动,这时老人说:(生接读)

  (1)为什么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2)儿子对自己劳动挣来的金币是什么态度?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

  a、儿子的动作:忙跑、抓、大声叫

  b、儿子的话

  (3)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终于盼到儿子懂事了。此时父亲的心情?

  幻灯出示:这时老人(   )地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生:欣慰/高兴/激动

  8、出示词卡:挣钱

  (1)你怎样记住这个“挣”?

  (2)你怎样理解“挣”?

  四 总结

  1、因为爱,母亲两次给金币,因为爱,父亲三次扔金币,现在儿子长大了,面对母亲的宠爱、父亲的用心良苦,他会说些什么?让我们把心中的想法汇成一句话写下来吧!

  [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现在再看看这张一百元,你想到什么?

  3、文中的儿子长大了,你们也长大了,也把你们的心里话,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受不了

  父       省吃俭用     辛勤                        珍惜

  子       懒惰         花钱如流水                  挣钱

  受不了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 篇8

  我说的课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金钱”部分的《一枚金币》。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一个主题一个部分来编制的,本组是围绕“金钱”这一主题来安排了几篇文章。其目的是让学生对金钱有自己的观点,主要是正确引导学生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格。而《一枚金币》更是告诫人们一切获得都要靠自己去亲手创造,靠勤劳去获得的幸福才能倍加珍惜。本文是篇童话故事,言简意赅,道理深刻。

  教学目的要求

  新大纲中规定,高年级学生要求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继续重视朗读、默读的训练。

  (因此,根据新大纲要求、教材所处的位置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的是: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句,领悟人物的性格特征。

  2、通过本课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理解、表达、朗读、默读等能力。并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用心用情朗读课文两个方面,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只有亲手创造才懂得珍惜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深入领悟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童话告诫人们的深刻道理。

  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发展的思想。运用电脑辅助教学,通过自学自议的形式,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要求,我准备让学生用“读、想、演、说、议”的方法学习本课。

  教学过程

  依据新大纲精神和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开门见山,激qing导入:

  一开始,我手拿一枚金币问:同学们,这是――在学生说完之后,接着鼓励学生:你们想得到它,就要在课堂上好好表现自己的能力,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今天就来学习关于这枚金币的童话故事――《一枚金币》。这样的导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做好铺垫。

  新大纲中要求:中年级学生要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到了高年级,检查预习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

  本课我采取了“学生自读――同位互读――当众朗读”的方法进行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字词后,我请四名同学分四部分来朗读课文,而其他同学则带着问题去听:

  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大意。另外,这样做是让学生明白,每读一遍课文都要有所目的。

  (四)逐层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我再一层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第一层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在“花钱如流水”的拓展之意,使学生深入了解文中的主人公“儿子”是个怎样的人。这里需要学生展开来谈,只有启发学生理解这个“儿子”是个贪吃懒坐,只知花钱败家的“败家子”,才能为理解其父的思想做好铺垫。这里放手给学生自己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即可。

  第二层内容,是安排学生带着:“面对这样一个败家子,他的父亲与母亲的态度各是怎样的?”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自学完后,采取“同桌交流意见”的方法,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实一下,然后当众表达。这里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我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主要引领学生通过分析“省吃俭用,辛勤劳动”“随便给谁”“懒鬼”等词句,理解父亲的“受不了”,领悟父亲已经对这“败家子”失去了信心,也伤心到了极点,再来有感情朗读体会,使学生的情感与故事中的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朗读,又为理解中心打下了基础。

  对于第三层内容,我是通过学生谈母亲的态度:主要是疼爱儿子到极点了,在她的恳求下,父亲动了恻隐之心才勉强让儿子去挣钱,而且是把要求放到了最低――只一枚金币就会把家产给他。这样就引起了下文,此时,安排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学习:儿子几次拿回金币?每次的表现怎样?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默读,用笔在书上简单地画一画、写一写。这是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既要眼睛看得快,还要脑子想得快,并尽可能多地启用学生的多种学习器官。

  组织学生小组里交流完后,鼓励学生当众发表见解。在这里教师也发挥好“主导”作用,在学生回答完儿子前两次的表现后,激励学生到台上表演一下“儿子笑着走开了”,紧接着让学生看着“儿子”表情说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里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里如此处理,主要是与“第三次”形成鲜明对照。教师话锋一转“那第三次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部分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因此,我是这样主导的:学生已经自学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领会登台表演课本剧,完后马上定格,让学生来分析儿子的几个动作,如“跑”“抓”“大叫”等,再通过理解怎样“跑”“抓”“大叫”,使学生感悟到儿子内心世界的情感――“受不了了”!接着让学生评议如何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第二步是来分析儿子的大叫,理解“当牛做马”“一个星期”等语句,再通过有感情朗读领悟:这次儿子真得是付出了艰辛,他也明白了只有亲手创造,才会不要命地珍惜的道理。在学生充分谈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读这两层意思,然后学生再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这部分,相信本课已经达到高潮。

  最后,启发学生拓展思维,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再来谈谈学后的感受,致使思想感情得以延伸。并要求学生课后整理出来,本课到此结束。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 篇9

  教学要求: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感悟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

  2、学习课文1――20自然段,了解前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

  2、根据文中三次出现金币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来教学。

  (1――13)、(14――20)、(21――28)。

  三、学习课文1――20自然段。

  了解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四、指导有感朗读1――20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一枚金币》的1至20自然段,边说边板书课题。

  来,让我们打开书再一起读读,进入课文共同回忆一下。

  2、学生齐读1到20自然段。(注意读书的姿势;用心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昨天学习的内容都想起来了吧,考考你们:谁发现儿子前两次拿回金币给父亲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答:发现相同的地方是:儿子的两枚金币都是妈妈给的,两次拿给父亲,父亲都把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两次都笑笑地走开了。

  师:儿子笑笑走开了,你的理解是:(那不是他自己挣来的,他不在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枚金币,看看与前两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学习课文21――28自然段。(第三枚金币)

  1、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

  师:认真读书,想想第三次与前面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这一次妈妈说不行,儿子出去挣钱,父亲又扔,儿子抓金币,父亲相信。

  师: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2、学生提问,教师归纳。

  3、带着同学提出的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考:父亲为什么后来相信了?从哪看出是儿子自己挣的?

  4、生答。(儿子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抓出金币,大声叫到)

  师:同学们原来是从儿子的表现中知道的。

  5、生再读25、26段,找找儿子的动作(忙跑、抓、叫到),感受当时的心情。

  师:这里为什么用“抓”字,不用“拿”呢?

  6、有感齐读25、26段。

  师:刚才同学提出儿子这么爱钱,为什么妈妈给的两枚被扔进火炉,他不去抓。而自己挣的那一枚却从熊熊大火中抓出来呢?谁知道。

  引导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23段)知道这枚金币是儿子自己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挣来的,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体会挣钱的辛苦。

  7、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朗读。

  8、指名读、评价。

  9、多种形式练读。

  三、领悟道理:

  课文三次出现金币,你们懂得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呢?(通过自己劳动换来的是最珍贵的)

  师:学到这,我们来讨论一下开课时提出的问题:课文里讲了三枚金币,为什么课题不叫三枚金币,而叫一枚金币呢?说说你的看法。生答

  看来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你们也明白了。挣钱要取之有道,靠劳动挣来。想想还有不理解的吗?

  四、扩散思维。

  师:想一想,儿子经过这一次自己辛苦挣钱,以后会怎样呢?

  联系自己平时想想,钱不是你们自己挣来的,是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你们是怎样做的?

  通过学习,我们从中吸取好的信息,懂得一些道理。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生字书写生字。

  1、读准字音,观察字形。

  2、认真书写。

  3、摘录好词、句。(摘录好词、句是个宝,要把这个宝记下来。)

  板书:

  一枚金币

  父        子

  扔        走

  又扔       走

  仍然扔      受不了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 篇10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

  2. 懂得以诚实的劳动换来金钱的道理

  3.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重点 

  明白老人的用意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由歌曲《一分钱》引出话题: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什么?并交流。由此引出“课文中的父亲眼里比金钱更重要的是”

  二、研读课文

  1、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并想开去。

  2、抓住“改变”,引导学生读、悟、议。

  重点引导:

  (1)儿子态度的变化,体会他“受不了”时的心情。

  (2)感悟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悟情悟理。

  三、延伸,导行。

  1、文章结尾父亲还会说什么?儿子会说什么?母亲呢?

  2、这节课让你明白了什么?

  你打算写下一句什么样的警言呢?

  四、布置作业

  展开合理想象,写下来:儿子通过这次自己挣钱,以后会怎样?这一家三口会怎样?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 篇11

  教材简介:

  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学情分析:

  对于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 导入

  1.童话是智慧老人送给孩子的礼物,你们喜欢一枚金币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下面我们一起重温故事。

  2. 放课件 、师范读。

  3. 请孩子们说说故事讲了件什么事?

  二 、 学习故事的经过

  1.  过度:父亲要儿子去挣金币哪怕一枚也好,是希望他能改变现状,儿子最终有变化吗?这种变化是一次完成的吗?

  2.默读9--28自然段,勾出父亲是怎样对待三枚金币的,感受下儿子的变化。

  (1)学生勾画。

  (2)找到后读一读。第一次:父亲扔,儿子笑;第二次:父亲扔,儿子笑;第三次,父亲扔,儿子抓。

  (3) 同样三枚金币,价值相等,遭受同样的待遇,儿子的反映为什么截然不同,变化如此之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前两次儿子对待金币的态度。

  (4)读9―13自然段,说说儿子为什么笑?他在想什么?这时父亲是什么心情?

  (5)读14―20自然段,儿子为什么会笑?父亲又是怎样?

  师小结:这两枚金币都是妈妈给的,儿子对待金币没有一丝触动,只是一笑置之,可当父亲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儿子的反映完全不同了。

  三、 学习故事的结果

  1. 齐读句子。(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

  2.从这一句找出动作的词语,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儿子为什么有这么强烈的反映?

  3.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体会道到的?(熊熊大火,非常心痛金币,以至于受不了)受不了是什么心情?为什么受不了?(整整干了一个星期活)

  4. 想想这整整一个星期中他会受哪些折磨,会吃哪些苦头,想想儿子会有什么变化?

  5. 这种变化归工于谁?

  (父亲多残忍呀,让儿子去受这样的罪,还三次把儿子挣来的金币扔进火炉里去烧,你们的看法呢?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

  四、 深化中心

  讨论:那请你们想想许多年以后,父亲去世了,儿子靠自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来到父亲坟前,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心理话。

  五、 总结

  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同时也做一个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孩子。

  板书设计:

  爸爸     一扔      二扔 三扔

  一枚金币

  儿子      笑笑   抓

  教学反思: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

  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在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的学生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提出自己的问题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

  二、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我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这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理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很好的理解人物心情。

  三、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的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 篇12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的教学既要抓住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理清思路,又要抓住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阅读理解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课文两处“受不了”时人物的心情体会上,在此基础上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父亲的失望和痛苦的心情。其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第三次为什么会这样呢?针对自己的质疑进行集体交流,还可以分角色读课文,进入情境,体会儿子心情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读思考

  1.老人是怎样教育儿子懂得这个道理的?(补充画批课文)

  2.组织好语言,准备小组交流。

  (三)集体交流

  学生先把自己找到的语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谈理解。随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语气地读一读这些语句。

  这个环节展开生生互动,互相补充、质疑、评价对方的朗读……

  1.第一部分(1~8自然段)

  抓住“再也受不了了”一句体会老人寒心、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带着悲哀、痛心、无奈、失望的语气读这部分课文。

  “老人坚决地说”读出毫不犹豫的语气来。对于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惯了的儿子,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

  2.第二部分(9~20自然段)

  抓住“儿子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一枚小小的金币对于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所以“扔”金币的举动对儿子没有任何触动。

  抓住“儿子又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到儿子仍然无动于衷。

  3.第三部分(21~28自然段)

  读“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一句,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表演,体会:儿子这回是眼睁睁地看着爸爸把自己辛辛苦苦亲手挣来的一枚金币扔进火里,正因为这枚金币的来之不易,所以儿子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一枚小小的金币看起来不起眼,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懂得珍惜呀。

  (四)分角色朗读第二、三部分课文,再次对比前后三次儿子的不同反应,充分感悟:父亲的做法妙在以让儿子亲身体验,代替枯燥的说教,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小组内可分工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本剧。)

  (五)展开讨论:分析人物

  此时你能来评价这个故事中的三个人物吗?可以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不同描写,有根有据地运用书中的词语来评价,再加上自己的感受。要求语言流利,表达清楚。

  小结

  故事中的父亲对儿子没有一味的说教,而是用三次扔金币的方法来告诉儿子珍惜财富是获得财富的前提条件,劳动果实的获得是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我们在享受时一定要珍惜劳动成果,同时还应该知道劳动者的艰辛。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枚印制好的金币,请同学们将这节课的最大收获浓缩为一句话或者几个词写在金币背面。写好后大家交流(分享收获)。

  课后延伸

  1.完成《语文伴你成长》册上的相关习题;

  2.继续练习朗读课文;

  3.你打算怎样支配自己积攒的压岁钱?给自己设计一个小账本。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扔第一次:逛第二次:跑第三次:挣笑笑抓

  五、教后反思

  这节课在教学时抓住了两条线,一条是情节线,即引领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条是抓重点词句来感悟,如对话部分。为体现“文道统一”,在第一遍理解的基础上,二遍理解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而后又通过“评价人物”的方式进一步挖掘理解课文。

  因为课文中的对话很多,所以这节课上尤其加强了朗读的指导,通过学生互相“评读”的形式展开,父亲与儿子的三场对话,环境一样,事件也有极其相似之处,随着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人物情绪也在发生变化,要读出这种变化,朗读的语气就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在反复的“评读”过程中,学生的“读”确实表达出了父亲失望、痛苦、无奈和惊喜的情感变化以及儿子冷漠、自私、伤心和愤慨的情感变化。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 篇13

  本学期,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上了一节公开课,在这次活动中我听了许多老师的课,从中也学习到了许多东西。其中杨丽娜老师执教的《一枚金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抓住了以下三条线索来教学此文:

  1.故事情节发展线。通过读、讲故事及说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的思路。

  2.人物心理线。抓住两个“受不了”体会人物心情。

  3.思想内容线。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知道珍惜财富。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教师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

  如:教师在检查作业这一环节时。先指名填表,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发现质疑。

  学生说:

  (1)为什么前两次儿子都笑了,而第三次却“受不了”了?

  (2)父亲为什么要把金币扔进火炉里?

  (3)前两次父亲怎么知道那钱不是儿子挣的?

  确定第一问为研读重点,利用表格对比学习前两次与第三次。

  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这一点非常好。教给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

  (二)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教师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 时的心情,也用此法,这招很奏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课文中的对话很多,教师在这节课上尤其加强了朗读的指导,通过学生互相“评读”的形式展开,父亲与儿子的三场对话,环境一样,事件也有极其相似之处,随着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人物情绪也在发生变化,读出这种变化,朗读的语气就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在反复的“评读”过程中,学生的“读”确实表达出了父亲失望、痛苦、无奈和惊喜的情感变化以及儿子冷漠、自私、伤心和愤慨的情感变化。  

  (四)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五) 词句的积累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平日的积累,在阅读中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练习,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读过课文后,请学生谈对“钱”的认识,使每一个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主题相联系,使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与文本对话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

  总之,本节课是很成功的,教师的基本功十分扎实,对教材的理解很到位,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很强,在杨丽娜老师的身上,我学习到了许多东西。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 篇14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本单元三篇主体课文都是按照事情的先后发展顺序来写的,与之对比,自读课文中的几段内容则是并列写的,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这一点,我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方针:一.前两篇课文,通过读、讲及说主要内容等,体会写作特点。二.到第三篇课文,先明确提出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方法,然后回顾前两篇再次体会这种写法,最后说说第三篇课文是怎样按照这个顺序写的。三.学习自读课文,提出并列的写法,与之对比,深化对两种写法的认识。

  《一枚金币》是本单元首篇课文,结合单元整体安排和本课特点,我抓住了以下三条线索来教学此文:1.故事情节发展线。通过读、讲故事及说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的思路。2.人物心理线。抓住两个“受不了”体会人物心情。3.思想内容线。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知道珍惜财富。

  二、学情分析

  对于现在大多数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 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重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2.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相机板书:老人儿子)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再现名言,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二)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老人“受不了”时的心情

  1.默读第二部分(2~8自然段)体会:有这样一个懒儿子,老人是什么心情?

  2.联系实际,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3.分角色朗读,读出老人的感受。

  (三)学习儿子与父亲的三次对话,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1.默读儿子三次“挣”钱的经过,同桌合作口头填下表。

  次序钱的来源父亲是怎么做的儿子的表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2.指名填表后,进行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发现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

  (1)为什么前两次儿子都笑了,而第三次却“受不了”了?

  (2)父亲为什么要把金币扔进火炉里?

  (3)前两次父亲怎么知道那钱不是儿子挣的?

  确定第一问为研读重点,利用表格对比学习前两次与第三次。

  [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应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

  3.朗读讨论,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了。

  (1)分角色朗读前两次对话。

  指导朗读,引导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溺爱与纵容,读出父亲的失望与痛苦。

  第二次对话中,抓住“筋疲力尽”、“满头大汗”,读好儿子骗父亲的话,引导积累带“汗”字的词语:汗如雨下、汗流浃背、汗流满面。(用动作来提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读后交流:父亲两次把儿子的钱扔进火炉里,儿子都笑了,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为什么笑?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会得到独特的感受、体验,很好地理解书中人物的心情。]

  4.对比阅读第三次对话,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1)分角色朗读。

  (2)评价,重点评儿子的话读得怎么样。

  (3)创设情境:要想读好儿子的话,就要像演员一样去体验生活。

  ①熟悉剧本:第三次这枚金币是怎么挣来的?(板画一枚金币)学生默读这部分,勾画出重点词、句交流。

  ②体验生活,以六月天割麦为例,说说儿子为挣这枚金币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劳动;抓住“苦差使”、“当牛当马”、“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来体会劳动的辛苦。最后归纳出这枚金币是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换来的。(板书:辛勤劳动流血流汗)

  [仅凭那些重点词句,学生是无法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的,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思维与想像空间,使他们获得更深切的感受。]

  在谈到六月天割麦时的炎热时,再现带“汗”字的词语,

  [学生积累过的词、句及名言等,我们应尽可能多的在适当的语境中再现,给他们做运用的示范,既巩固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运用自己所积累词句的习惯。]

  (4)角色互换,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激qing、交流:儿子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挣来的金币,却被扔进了火炉,那扔进去的,不只是金币,而是他整整一个星期的血汗啊!同学们,假如你是儿子,你现在会怎么想?说一说。

  (5)朗读儿子的话,再次体会他“受不了”时的心情。

  师可指名读、范读、激qing引读,在读中体会。

  [通过激qing澎湃地读,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入体会人物心情。]

  (6)父子对比,再次体会父亲“受不了”时的心情。

  父亲的钱也是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换来的,父亲只扔了他一枚金币,他就受不了,他花钱如流水,花了父亲多少枚金币啊,父亲会是多么的“受不了”啊!(指板书。)

  (7)解决其他质疑,请刚才提问的同学来回答各自的问题。

  4.师小结全文。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那么,这个故事中那位高尚的人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师边说边把板书圈画成一个人脸状,指板书。)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四)联系实际,激qing导行

  1.学了这一课,你怎么看待父母给你的钱?体会父母的辛苦,知道金钱来之不易。

  2.你今后打算怎么用他们给你的钱?

  (五)作业

  1.把本节课学到的词语记在摘录笔记本上,记住它们。

  2.小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

  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

  组员原来怎么使用学这一课后有

  什么改变改变的原因

  (或不改变的原因)

  五、教学反思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

  (二)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我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也用此法,这招很奏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三)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四)对于积累的点滴之我见

  学生积累过的词、句以及名言等,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在适当的语境中再现,给他们做运用的示范,既巩固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运用自己所积累词句的习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通用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