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通用13篇)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通用1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通用13篇)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1

  一、引言板书

  师:欢迎同学们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八课《颐和园》。谁愿意帮助老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写得真不错)

  师: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和课后查找资料,说说你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呢?

  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呀,下面我们来看课题。在写颐和园的“颐”字时,左旁不要写成大臣的臣字,读音是 yí 而不是 yì,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

  师:说起颐和园它曾经历尽沧桑。1860年时,被英法联军焚毁重修后,与1900年又遭到八国联军的野蛮地抢掠和破坏,经过百年修复,如今的颐和园是个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cai课件图片)

  师:现在同学们打开书老师想请几名同学分自然段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颐和园给你留下总的印象是什么?

  师:请你来读一、二段,请你来读三自然段。老师请你推荐一名同学读第四自然段。

  生:金鹏。

  师:说说你为什么要推荐他来读?

  生:他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师:看来你懂得去欣赏别人。那么就请你再推荐一名同学来读五、六自然段。老师有个建议,平时由于性格等原因,不爱发言的同学,能不能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

  生发言。

  师:几位同学读的都很好,基本上做到了正确流利,相信在深入学习之后,会读得更好。谁能回答刚才老师提的问题?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

  生:颐和园给我留下了大、美的印象。

  师:正象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概括的那样,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发言。

  三、理清线路

  师:下面我们来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按游览顺序重点写了哪几个景点?用横线标出来。

  生发言。

  师板书:

  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作者按游览路线重点写了以下几个景点。

  (播放cai课件)

  师:现在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长廊吧!

  (播放长廊cai课件)

  师:配音,长廊蜿蜒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的北岸,是颐和园的主要建筑之一。1990年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为什么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出原句读给大家听听。

  师:通过看图和他的介绍长廊给你留下的最后的印象是什么?

  师:感觉到长廊的长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一眼望不到头,到底有多长呢?

  师:同学们来看这个句子,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廊很长的?作者由两组数字具体的说明,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它一定很大很美。

  师:谁能把这种长的感觉说出来?谁愿意再试试?

  师:你读的真好,那么,长廊的美你又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呢?谁来试着读一读,要读出美的感觉。

  生读。

  师:老师感觉你读的还不够美,谁还能读的更美一些,让人一听就神清气爽。

  (指生读)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在长廊之中,微风人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觉呢?

  生:我仿佛到了神秘世界。

  生:那好像是个人间天堂。似乎把我带到了神秘世界、童话世界。我好像来到了世界名画的圣地。

  师: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师:小节,长廊真美呀,1990年它正与其建筑形式的独特,绘画的丰富多彩,才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师:走完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抬头一看,就看到了什么?

  生发言。

  师: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是统领全园的中心性建筑。说起佛香阁这里还有一段经历呢,早在乾龙时期是准备建九层延塔,可是在建到第八层时被下令停修了,要改建佛香阁。后来被英法联军烧毁了,光绪时,又在原址上重建,就建成现在的八面三层。

  师:作者正是根据这些词句的描写,使我们感到佛香阁的巍峨雄伟.气势恢洪的物点。

  师:万寿山这么美赶紧让我们去看看吧!那么作者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然后再把你喜欢的景物读给不组成员听听。

  师:谁来把人喜欢的景物读给大家听?

  生发言。

  师:还有吗?

  师:老师来读这句话,同学们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画面。

  师:同学们也试着用这种边读边想象一下画面的办法,轻声练一练。

  师: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答,师板书:

  静、美

  师:你感觉到这么静这么美,作者是用的什么方法来描写的呢?

  生发言。

  师:那你们喜欢把这个句子积累下来吗?

  师:让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遍。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2

  之五

  佚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 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导语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占中间一部分。“廊”属于外形内声类。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

  ⑤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比如“雕”字,我们可以用形近字区别对比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可以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可以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去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可以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可以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起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宫殿 堤岸 掩映 雕刻 长廊 葱郁 杨柳 耸立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 堤岸 雕刻 长廊 葱郁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 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

  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

  (4)按不同内容分段。

  (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

  (八)作业 。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习。(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________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________。

  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七)作业 。

  1.熟读课文。

  2.预习第11课。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3

  【成功之处】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制作了重点段落的幻灯片,利用超链接,当学生说到哪个景点教师就可以自动的切换到那里,在课堂中我始终围绕着主线:“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到网上去搜索中国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从国内到国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这样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学习它的写法,尝试着写游学校、游古华园等,结合本单元的作文──写游记,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

  读的太少,光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只因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另外,板书上还要简练,我板书了长廊: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边:十七孔桥,这三个景点都很简练,可在登上万寿山顶我板书成:大半景色、昆明湖、城楼、白塔。其实这里板书得太罗嗦了,不比那么细,只要板书昆明湖就可以了,因为颐和园的2/3地方就是这湖,站在最佳位置佛香阁看景色抓住了昆明湖的静、美,这样才能做到板书简练,记得牢。因此,今后我还要在板书上下功夫,使板书简练、清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4

  师:老师听说,爸爸妈妈带同学们到过许多地方旅游,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玩玩,猜猜是哪?

  生:颐和园(板书课题)

  师:   根据老师以往的经验,这个 " 颐 " 字很容意出错,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提醒大家记住这个字?

  师:说起颐和园它曾经历尽沧桑。1860年时,被英法联军焚毁了,直到 1886 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才重新修建,可是1900年它又遭到八国联军野蛮地抢掠和破坏, 1902 年再次修复。到现在经过百年修复,如今的颐和园是个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师: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个人间天堂给你留下总的印象是什么? (用一句话概括)

  师:正象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概括的那样,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 生齐读第一段 )

  师: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重点写了这个大花园中的哪几个景点?圈起来。

  师:(板书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这几处景点,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美美的去读一读,读完之后,用横线画出你认为能体现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的词语、句子。

  生:我喜欢长廊。请你来读一读。

  师:长廊蜿蜒到万寿山南麓,昆明湖的北岸,是颐和园的主要建筑之一。请你来详细的介绍一下。

  师:听了他的介绍,你能用一个什么字来赞美一下长廊?(长、美)

  师:你从哪读出了它的长呢?(指导读)

  师:谁能把这种长的感觉读出来?谁愿意再试试?

  师:你读的真好,那么,长廊的美你又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呢?谁来试着读一读,

  师:听了它的介绍,长廊的美主要体现在哪?(画、花)

  长廊这么美,你能美美的读出来吗?

  师:老师仿佛看到鲜花了,我还想看到那五彩的画,谁想试试(指生读)

  师:站在这又长又美的长廊上,你的心情如何?(爽、神清气爽)

  师:刚才我们从文字上欣赏了长廊的美,再请大 家跟随老师的摄像机去欣赏欣赏长廊的美。(课件)

  师:看同学们的表情,大家都被它的美给陶醉了。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在长廊之中,微风丛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的眼前,你仿佛到了哪? 

  师:那就带着这种感觉再来美美的读一读。齐读 .

  师:小结,长廊太美了,正因为如此,1990年它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师:游完了画廊,大家还想到哪去游览?(佛香阁、排云殿)

  (佛香阁、排云殿)你能在图上指出哪是佛香阁,哪是排云殿?

  (一生上来指)理由是什么?(你真会读书)

  文学总是这样奇妙,读着它就能身临其境。

  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闪闪发光、金碧辉煌)

  那我们就大声的把这种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的美读出来。

  师:接下来,大家还想上哪?

  师:请你把昆明湖向大家介绍一下。

  师:听了他的介绍,你能用一个字来告诉我们你眼里的昆明湖是什么样的?(静、美)

  师:你从哪句话中体会出来的?

  (指导读 " 慢慢地 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 )

  师:将 " 滑 " 字换成 " 划 " 字行吗,为什么?

  " 划 " 可组什么词(划船)运动会中有一项比赛,就是划船,要想取胜,就得怎么办?(用力,要用力,水面上就要留下痕迹) " 滑 " 可组什么词?(滑冰)滑冰在哪滑?(冰面上、光滑的水泥面上)

  现在游船在水面上滑过,说明什么?(昆明湖很静)作者这个字用的多好呀。

  要想不留痕迹,就得怎么滑?(慢慢地、轻轻地)

  师:我们感觉到昆明湖这么静这么美,作者是用两个什么句子来描写的呢?(比喻句)

  师:作者用了两个比喻句使我们形象的感受到了昆明湖的静和美,那你们想不想把他积累下来。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来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美。

  师:接下来我们再到哪游览?

  师: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十七孔桥。

  师:你为什么喜欢十七孔桥?(有许多小狮子)

  师:这些小狮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有上百个、姿态不一)(解释姿态不一)

  都有什么姿态的呢?想象一下,它们都在干什么?用 " 有的   有的   " 连起来。

  师:这些小狮子太可爱了,你喜欢它们吗?那就把你对它的喜欢读出来。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你是在五米之外看它,想不想走近它?那就跟着老师的摄像机走到它跟前。(课件)

  师:这次我们走到了它的跟前,你都想干什么?(抚摸它、在它旁边照张相)

  在它旁边照张相,要留作纪念,可见你很喜欢它。那就把你的喜欢和它的可爱读出来吧。

  师:颐和园的美景只有这几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最后一段)

  师:是啊,颐和园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一个 -- 美丽的大花园。(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最后一段)作者这是采用的哪种写作方法呢?(首尾呼应)

  师:从大家的神情上看,都被颐和园的美景给陶醉了,那么作者在游览颐和园时,是按照怎样的路线游览的呢?请你画出表示地点转换的句子来。(课件出示)

  像这种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写出所看到的景物,是一种什么写作顺序?(游览的顺序)

  以后同学们再跟爸爸妈妈出去游览的时候,想写一篇游记,可以采用这种写作顺序。

  师:这么美的颐和园,每天都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现在又是旅游旺季,想到颐和园去的游客就更多了,因此旅行社想招聘一批小导游,招聘的题目就是写一篇颐和园的导游词。想去竟聘的同学,课后认真准备,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导游词去参加竟聘。

  《颐和园》 教学反思

  威海市第二实验小学    董艳荣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 “长 ”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本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二、设计意图

  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我设计了让小导游这一情境贯穿全课的始终。并遵循阅读教学的特点,为课堂教学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1、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问: “同学们,老师听说爸爸妈妈带你们到过很多地方旅游,那你们喜欢旅游吗? 那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玩。猜猜是哪? ”在学生兴致高涨时,及时板书课题 “颐和园 ”。

  2、初识课文,理清顺序

  ( 1)自由放声朗读一遍课文,看看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一句话概述。

  ( 2)浏览课文,圈出作者游览了哪几个景点。

  3、精读课文,研读词句。

  通过 “导游 ――介绍景点 ――研读本段重点词句,特点 ――导游再次介绍景点 ――指导朗诵,升华情感 ”。这一学习方法来完成课文二、三、四、五自然段的学习,而且学习的过程中二段详细学习,其它几段简略学习。

  4、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首尾呼应及游览的顺序。

  5、课后延伸。

  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写一篇导游词,吸引更多的人去游览颐和园。

  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较、说的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课件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背诵优美的句子,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

  不足之处:

  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今后逐步改正。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5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这一篇游记向学生所展现的清楚的游览顺序和特色的景物描写,都是小学生写好日常游记很好的范本。在教学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首尾呼应,清楚的游览顺序,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品味语言,感悟景物描写的教学中,我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老师来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并且注重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积累、内化、升华。学完之后,我安排了一次小练笔,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再抓关键词来感悟景物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但教学时间安排不当,导致学生写的时间不充分,从而收效甚微。

  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感悟。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针对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教学《颐和园》能给没有条件上北京亲眼看过颐和园景点的学生一个更加直观的感悟,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无疑起了很大的用处。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颐和园中长廊的横槛上的画,以及颐和园的实景图片,身临其境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不足之处: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党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总之,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6

  之三

  佚名

  第一课时

  目的: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大和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画,你们想看吗?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这是颐和园里的美景。(板书:颐和园)指导读音和写法,请你看老师写颐字,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其它生字时,你也应该这样,想想应该怎样记着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弄懂这些问题,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学习课文,通过读书,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1.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拿着笔,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词,你喜欢的词语,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的大和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你再次读书,把作者带大家游览的地方画出来。(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细细游赏吧。你喜欢哪一处景物就来读那一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你就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你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喜欢?你从哪里读出了大和美呢?

  5.指名发言,读出句子,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理解词语意思,换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滑过,游过。点明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你能读出来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指导读书)

  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可作者为什么先写长廊,再写万寿山,最后写昆明湖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三、布置作业 :

  同学们,颐和园那么美丽,可还有许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开拓旅游产业,旅游局希望能在电视上做做这方面的广告,请你们课下帮忙设计个广告词,能吸引广大游客,说出颐和园的特点。你们愿意吗?好,比比看谁的广告词写的好。

  第二课时

  目的:

  体会中心,学习写法

  体会中心,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

  1.同学们,颐和园是个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生自由发言,能说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作者怎样写出颐和园的大和美呢?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你觉得这样介绍好在哪里呢?你能当一个小导游,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吗?

  3.想开去:和作者一起游览了颐和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上书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作业 :你能这样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吗?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

  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

  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

  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

  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

  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

  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颐和园风光图或录象片。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写作顺序。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入,导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课题:

  颐和园 

  读课题,认读“颐”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先请你们自己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

  (老师要求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观赏美景,既游览了美景,又自己解决了问题。)

  1、请生自己提出自学的要求,师归纳总结:

  ⑴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 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⑶ 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⑷ 有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课文,联系上下文,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弄懂。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指名小组合作学习:

  ⑴ 议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⑵ 认真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来向大家介绍?

  ⑶ 议议自学中不理解的地方。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师: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生说,师板书:

  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前──昆明湖 

  你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

  文中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1、游览了颐和园,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

  板书:

  大、美 

  课文哪一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

  (引导学生找出第一、六自然段)

  2、这是什么写法?

  (首尾照应)

  3、指导朗读:

  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

  (生说:惊喜、喜爱)

  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四、总结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那你喜欢颐和园那一处景色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作业

  巩固要认的字,练习要写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按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

  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点的?今天,我们再一起走进颐和园吧!

  二、学习课文

  1、师:各位“游客”,带上摄像机或者照相机,让我们一起走进颐和园吧。你最想在哪里“留影”,就把描写那里风景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吧!

  学生自主选择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师:你最想在哪儿“留影”呢?为什么?

  (生自由说,师点拨)

  ⑴ 有的想在长廊留影,为什么?

  出示长廊课件。

  师: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来到了长廊,啊!好美呀,你们最想把长廊的哪儿拍摄下来?

  (生说:柱子、栏杆、横槛、花木)

  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长廊的特点是,文中用了具体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这一特点。

  板书:

  长、美 

  谁来向游客介绍这么美、大的长廊?该用什么语气?

  (喜欢、惊奇)

  指导朗读。

  ⑵ 有的想在万寿山脚下留影,为什么?

  出示课件:佛香阁、排云殿。

  用上面学过的方法学习这一段,并突出佛香阁、排云殿的特点朗读时读重,表示强调。

  板书:

  闪闪发光、金碧辉煌 

  ⑶ 有的想在佛香阁留影,为什么?

  师:一转眼,我们就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哇,我留影的背景好美呀,赶快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板书:

  葱郁的树丛,黄绿屋顶,朱红的宫墙,昆明湖的静、绿,古老的城楼,白塔 

  师:这些景点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从远到近)

  谁来介绍一处景点,按从远到近的顺序。

  师:这些景色中那些词用得好?

  (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形容词)

  文中“滑”这个动词,为什么不用“划”?

  生谈,师引导:“滑”字让昆明湖更静、更美,让人回味无穷。我们来读读。

  ⑷ 有的想在昆明湖留影,为什么?

  自学这一处美景,师板书:

  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游览了颐和园,在各处留影了吧!感觉怎样?我们带着对颐和园的喜爱来读一读全文吧!

  4、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

  美丽的颐和园让我们流连往返,我们把刚才拍摄的颐和园的录象,大家一起来共享一下吧!

  师放录象。

  三、创设情景,拓展练习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美,所以作者在课文最后发出感叹“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来当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介绍时,请用今天学过的游览的顺序来介绍。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也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景。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那你们还了解哪些“世界遗产”呢?请同学们去了解了解。

  五、作业

  1、回家,用游览的顺序,把颐和园介绍给爸爸、妈妈。

  2、用游览的顺序,向你的朋友介绍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长廊           长、美

  万寿山脚下 佛香阁     闪闪发光

  (抬头看) 排云殿     金碧辉煌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葱郁的树丛

  登上万寿山         黄绿屋顶

  (向下望)         朱红的宫墙

  昆明湖           静、绿

  古老的城楼、白塔

  昆明湖 堤岸、石桥、杨柳

  小岛、宫殿、十七孔桥、石柱、狮子 

  【设计说明】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情感”为纽带,以学生观赏为主,让“颐和园”的美景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性的特点,把学生带入意境,批文如情,是学冶情感。

  我还注重学生读的实践,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另外,我还注重学生的自学,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还通过拓展训练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教学重点: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喜欢美丽的风景,乐于学习本课。

  教法:讲授法。

  时间:一课时

  教程:

  一、初读感受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

  二、细读课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

  (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

  (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

  (3)朗读的指导

  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B.说一说颐和园的美。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三、小结;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

  四、积累迁移

  (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五、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北京西部

  颐和园 年代、面积

  自然人文景观

  颐和园美景倾倒中外游客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10

  一、说教材

  《颐和园》一课是一篇游记,它以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点“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想象课文描写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这一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优美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2、过程目标:在读书、深入读书中,通过合作开放式交流,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3、情感目标:在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中,激发孩子们对颐和园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设计理念:

  1、叶圣陶老先生说:“学语文的方法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本节课,我把读定位了感悟美丽的重要手段,在层层深入地读中品味了语言美,记住了景观美。

  学贵有法。亚里士多德说过:“给我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为了让孩子掌握学语文的一个支点,我在课上注重学法指导,让孩子掌握了一定的学语文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首尾连读,以疑激情。

  教学伊始,首先让学生齐读首尾两个自然段,发现“美丽”一词重复使用,再次连读,注意加重音突出“美丽”一词。这样读中作者的喜爱之情以自然通过读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质疑:颐和园到底怎样美丽呢?让我们带着乾隆对颐和园的赞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一同到颐和园去看看。以此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全文。

  (二)驻足景点,品味美丽。

  1、学生结合学习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进行自学。(提示如下):

  (1)初读,想想作者描绘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2)细读,你认为颐和园哪处景点美丽,画出能体现景点美丽的词句,在旁做批注。

  (3)品读,把自己感悟到的“美丽”读出来。

  2、抓景点,小组合作品味美丽。首先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出喜欢的原因。然后集体互动交流中抓住体现景点美丽的词句,品词,品句,品描写方法。并辅以景点图片,录像加深感悟。接着利用舒缓的古筝曲,加上范读,配乐读,借助录像导游读等读的形式,利用读释放自己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的美丽。

  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1、学法总结。

  2、师述说出合作学习的要求:在四人小组中通过合作学习找也最能体现万寿山美的特点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一景点。

  3、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学习所得,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万寿山。

  板书:

  金碧辉煌、耸立

  (这是实现学法迁移的一个点,我觉得在老师引导学完“长廊”这一部分后,再选择一处在小组中合作交流,这样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可能会掌握这种方法,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1、过渡谈话:

  颐和园简直就是一幅长长的画卷,长廊、万寿山的美还历历历在目,我们站在山顶举目远眺,昆明湖的美又展现在了眼前,下面让我们自学写昆明湖的段落,把你认为写出得美的句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还可以选择你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出你体会出的美。

  2、学生自学。

  3、汇报体会:

  板书:

  绿、静

  重点引导体会比喻句以及“滑”字的用字之妙。

  启发学生针对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姿态进行发散训练,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样子。

  (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进行的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及想象力。力图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要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三)读中领悟,理顺文路,体会结构美。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为了学生领会这种结构严谨的写法,在感悟到颐和园的美丽后,以设问引领:默读全文,讨论: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联起来读。其次将过渡句与景点内容分读,在读中领悟其承上启下,清晰的连缀作用。

  (四)首尾再次连读,读中升情。

  课的最后,设计三次不同形式的首尾连读,在一潮高过一潮的朗读中,表现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六、说板书设计:

  长廊

  颐和园万寿山

  昆明湖

  七、说特色

  1、两次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 “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12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文字优美,层次清楚,其移步换景、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学生学习。

  一、读说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阅读教学,“读”是感悟能力形成的灵魂,也是概括能力形成的捷径,让学生抓住一句话中的要点用精炼的语言对其特点进行概括,是我这节课所运用的方法。

  在教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点时,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看到这么多各具情态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将“滑”与“划”进行对比。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并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颐和园》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文,它开头点明文章的中心:“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接着围绕这一中心,运用了移步换景向我们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最后再进行总结。所以,我教学这篇文章时,启发学生从文章的构思、写作方法等多方面地向《颐和园》学习。

  明确中心句是最能表现文章意思的句子,是文章写作内容的集中体现。了解中心句有概括和总述作用,告诉学生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中心,这样文章就不会显得杂乱无章。接着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美丽”二字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并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让学生明确这几个句子就是本文的提纲。把游玩的.过程记下来的文章叫做游记文。如果要想把游记文写得井然有序必须要先列提纲,写清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再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色来突出中心内容。

  由于学生对于移步换景这种写法比较陌生,所以在“移步换景,学写法”这一环节,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法,在屏幕出示移步换景的定义,让学生朗读加深印象,接着学生朗读上一环节找出来的句子,师进行点评。在读与老师的评中明白移步换景就是边走边把看到的景物写出来。顺势引出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了总分总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利用阅读课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写作材料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13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 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⑶ 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⑷ 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质疑──讨论自主、合作的了解课文的内容。

  ⑵ 通过体会句子,学会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关键】

  1、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粗知文章内容,学习头尾两段。

  3、了解游览顺序。

  〖教具准备〗

  放大的颐和园插图。

  〖教学过程〗

  一、揭题,简介颐和园

  1、生自由介绍颐和园:

  最好由游览过此园的学生上台介绍,可出示图片、相片,不管去过的,可凭见过的图片或想象讲一讲。

  2、师归纳:

  北京西郊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古典园林名叫颐和园。它原名“好山园”,后又名“清漪园”,是古代皇帝寻欢作乐的行宫。清朝的慈僖太后执政后,为把它作为避暑游乐之地,竞移用海军费用,重加修建并改称“颐和园”。国内各种园林建筑300余间。该园善用地形,构造巧妙,形成“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布局结构,是我国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晶。

  解放以后,这个园成了旅游胜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主识字。

  2、出示词语进行速记。

  3、了解疑难词语的意思:

  画肪: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琉璃瓦: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宇宙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肪形栏板。

  三、理清全文思路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人、事、景、物。

  写景的文章开头与结尾一般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写,大家说说:

  总分总。

  看书,找出头尾两段,看看主要讲什么?

  开头主要讲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结尾主要讲颐和园到处都是美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这开头与结尾是什么关系?

  首尾呼应。

  剩下的自然段围绕着颐和园的美丽来写呢?

  四、理清2~5自然段的思路

  自由读2~5自然段完成练习:

  2~5自然段是按照──的顺序写的。

  (方位)

  画出表示方位顺序的语句。生自由画后汇报。

  生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生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生3:登上万寿山。

  生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引导:到了昆明湖还游览了什么?

  (十七孔桥)

  现在完成练习: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五、总结

  我们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者是怎样把处处景点写具体的,下一节课再读。

  六、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

  宫殿 长廊 油漆 栽满 昆明湖 清爽 阁楼

  2、复习昨天学过的2~5自然段的游览顺序:

  (方位)顺序,游览了(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二、讲读课文

  大家自由读课文。

  最喜欢读哪一段就先说哪一段:

  采用的方法与以前的一样,先找喜欢的段、句、词, 再说好在哪,最后再感情朗读。

  生自学5分钟。

  听取汇报。

  生1、生2、生3各说一段,师为了结合方位顺序讲,故意选取最后一段──昆明湖。

  1、精讲昆明湖第5自然段:

  方法同上:

  找、说、读。

  自由读。

  自由汇报。

  师以小调形式询问阅读情况。

  ⑴ 昆明湖的美丽景物有哪些?

  (堤岸、石桥、小岛、石桥)

  ⑵ 大家当当导游介绍这些景物:

  生1讲堤岸:以他自己的语言讲,注意不能忽略长、式样不同、倒垂的这些特点。

  师适时予以提示,同时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词汇、诗词、修辞来讲具体景物。

  请一生上台画堤岸,大家想象:

  长长的堤岸像什么?

  (龙)

  师想象创设:

  婉蜒的龙,正腾游上岸,伏在岸边,翘头欲向天空飞去,却迷恋这美丽的昆明湖水,久久不肯离去。

  问生:美不美啊!

  (美)

  大家一起把这么美的景物读一读。

  再请一生上台画杨柳,请大家齐诵《咏柳》等课外学过的有关柳的诗、词或由生想象自己补充。

  想象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千条万枝笑春风;长腰柔摆舞春风。

  (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说)

  现在一起读两处景物,要求读出美来,读出对景物的爱来。

  湖心岛、十七孔桥一样讲法,注意强调十七孔桥的特点:

  上百根石柱、上百只小狮子,姿态不一。

  要求读出趣味:

  齐读,抽几个记性好的学生找几句优美的来背一背。

  2、讲万寿山及山脚:

  我们已经游览过了昆明湖现在向万寿山迸发。

  ⑴ 大家知道文章的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都交代了地点,我们由昆明湖去万寿山也 应该怎样交代于句呢?

  生自由说后归纳:

  走过昆明湖,就来到万寿山。

  昆明湖的水,倒映着万寿山,我们向万寿山走去。

  绕过昆明湖,就是万寿山。

  师启发,那我们不看山底,直接登山了,同意么,不同意,就从山脚看起。

  走过昆明湖,来到万寿山脚下。

  ⑵ 自由读第3自然段:

  把看到的景物用“  ”画出来。

  汇报景物: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佛香阁。

  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要读出大殿的美。

  ⑶ 自由读第4自然段:

  来到了山脚,想不想往上走,想,就先讲一句介绍方位的话。

  (“登上万寿山”)

  方法同上:

  找、说、读

  师注意:

  由“掩映”一词挖掘山的神秘美,出示简笔画讲词义:景物一半被绿树所遮只露出一半。由“耸立”一词讲建筑物的高大。

  再注意:由“镜子”“碧玉”讲比喻的好处,使所描写的景物变得生动、具体。方式可飞用比较句对比着讲、体会。

  师归纳:

  万寿山这一段先写近的景物,再写远的景物,从“向东远眺”这一语句可以看出这一方位顾序。

  出示练习:

  这里的景色真____________啊!

  要求读出美。

  接下来该去哪里?

  (长廊)

  怎么交代顺序?

  (下了万寿山,来到长廊)

  3、讲长廊要求生自学此段:

  注意点:

  ⑴ 方位顺序要讲到:

  长廊──长廊两旁。

  ⑵ 景物有柱子、栏杆、长度、间数(这里采用了数字的方式,具体地交代了长廊的长)、横槛、花木。

  4、归纳出“美”后齐读长廊这一段。

  三、总结

  今天我们先学(    )再学(    )和(   ),最后学(   ),每一段开头都介绍了方位:来到昆明湖;绕过昆明湖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下了万寿山来到长廊。

  如果你去游颐和园你能这样游览?不能还得按一定的方位顺序,还得从大门进入,先游长廊,再游万寿山脚和万寿山,最后游昆明湖。这说明写作也得按一定的顺序写。这一切景物都是美丽的,这几个白然段都围绕着 1和6自然段写,这头尾两段各起什么作用:总述与总结,这叫首尾呼应。

  【板书设计】

  长廊 中间──两旁

  万寿山下 上 下 到处

  颐和园 万寿山 近──远 下 美丽

  昆明湖 岸──桥 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通用1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