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材理念。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炼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因此,新教材的编写不仅紧紧围绕着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处处渗透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教材采取了通史体例(以时间为线索,分述中外古今历史发展脉络)
第三,教材内容增加。新教材知识容量增加,叙述更加精简,材料更加丰富。
第四,教材组合。新教材是“两本必修+三本选择性必修+两本选修”。部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图示为两本必修+三本选择性必修。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为什么抓住核心素养就能学好历史呢?我们逐一来看一下。
第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揭示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其主要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基本内涵。
可以说,理解和灵活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分析和认识历史,高中阶段的大部分知识都能迎刃而解。
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小农经济的关系。
小农经济的基础是铁制农具、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本身具有脆弱性、分散性等缺陷。
因此,小农经济的存在本身呼唤一个强有力的政权,能够举全国之力来保护生产力的发展、保障土地私有制、维持正常生产免遭天灾人祸影响,于是中央集权应运而生。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央集权形成后,就开始调集全国人力物力保障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因为那是它存在的根基。所以就有了各种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就有了长城等大型防御工事的修筑,就有了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就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以此为例证明,抓住唯物史观,就抓住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思想。
第二,时空观念。每一件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人物、每一个历史现象都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时空之中的,不能脱离对应的时空条件去分析和认识历史。这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很简单,因为冷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新中国为了迅速站稳脚跟,必须要选边站队。这是特定的时空条件决定的。
时空观念最容易理解,但往往也最容易被忽略。因为每个人都有主观意识,尤其喜欢以现代的认知角度看待历史。
因此,必须要重视时空观念的培养,才能真正走进历史,从而更加客观地认识历史。
第三,史料实证。历史已经过去,我们没有直接经历,并不可能凭空知道历史真相如何。所以,历史研究全靠史料,脱离史料就不存在历史学。因此,要想学好历史,必须学会辨别史料真伪和价值,学会提炼、归纳、概括史料信息,最后利用史料认识历史。
要做到史料实证,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尤其是阅读文言文。涉及到中国古代史的史料,大多以文言文形式出现,如果连史料都读不懂,谈何提炼信息、得出认识?
此外,史料实证传达的观念,就是证据意识。有几分史料说几分话,做到不夸大,不误解,不伪造,方能确保得出相对客观的历史信息、历史知识、历史认识。
第四,历史解释。在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得出认识、客观评价他人的历史认识,都属于历史解释。
例如,西周分封制指的是周天子将土地与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又称“封邦建国”。那么,分封制对西周政治带来什么影响呢?起到何种作用呢?这就涉及到历史解释。
相较于其它几点,历史解释较为抽象,但随着大家历史学习的深入,潜移默化之中会慢慢培养起来。这种由知识到认识的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万万急不得。
第五,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基础教育阶段历史学习的根本旨归。就是要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大家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传统文化和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自豪感,同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