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免费

将知识点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复习,那么关于高一历史知识点怎么学习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仅供参考。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

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实行“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三公”的职责。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九卿:略。

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知识拓展: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任。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一、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法令初一):

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独尊、至上、世袭。根本特征:至高无上。本质:君主专制。皇权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因此皇帝个人的品行和执政能力决定了王朝的稳定和兴衰。

2、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丞相的职责:(略)

根源:制度本身。

历代皇帝调整相权的原因: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也是弥补这是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3、汉代:中外朝的形成

原因:卿相的无能;为了抑制丞相的权利。

结果:中朝成为了决策机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利受到削弱。

中外朝的出现:是君主专制本质的反映。

4、唐代:三省六部制

出现于隋,完善于唐。

评价: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特点);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唐代社会繁盛的政治保障。

5、宋代:

措施:设副相、枢密使、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确保君权的独断地位。

评价: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加强;也给宋朝带来了冗官、冗费问题,是宋朝中期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监察制度:

1、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使。

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唐朝:御史台;(4)宋朝:提点刑狱司。(5)元朝:御史台。

2、评价:

积极: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局限: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扼制官员的腐败行为。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知识拓展:刺史制度的特点: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三、选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开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选官依据:血缘和出身。

世袭。

2、察举制:

开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汉;衰落于东汉。

选官依据:品行和才能。(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方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的制度。

途径:征召、举荐等。

特点: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开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选官依据:血缘和门第。

特点:世袭,等级森严。

4、科举制:

开始于隋,完善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依据:文学才能。

评价: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出儒学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四、地方行政制度

1、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汉:郡、县;西汉中期后是州、郡、县。

唐代:道、州、县。

宋代:路、州、县。

元代:

实行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即中书省;宣政院(藏、青、川)。

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明代:承宣布使司、府、县。

清代:省、道、府、县。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趋势:

五、拓展与补充

1、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各自职责: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上书省(执行)。

2、宋代“二府”:即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由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延续了两千多年直至清末。秦汉到魏晋为早期,唐宋为中期,明清为晚期。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内阁制度的形成

背景:丞相制度的废除。

废除原因:宰相的权利过大,严重威胁了皇权的集中。

其结果是皇权加强,巩固,皇帝独揽朝纲;皇帝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处理朝政,这就为内阁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创立:明成祖时期。

评价:内阁始终不是法定机构,且职责不明,虽参与决策,但始终没有决策权。

2、太监参政:导致明朝后期政治黑暗腐败。

3、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一个标志,也是君主专制衰落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立

原因:根本原因是强化皇权;直接原因是用兵西北。

设立:清雍正时期。

特点:人员精干;保密性强;效率高。(小、密、快。)

职能: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旨意(非决策机构),完全成为了皇帝独裁的工具。

评价: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封建君主专制衰落的表现。

2、密折制:(1)设立:雍正时。(2)评价:这种制度使中央的政治权利更加集中。

3、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近代版图的奠定:

2、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尊重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

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管理。

3、主要措施:

理藩院:职能: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改土归流:

始于元代,开始废除于明代,大规模废除于乾隆时期。

含义:改土知府为流动的官吏的政策。

意义: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4、评价:

(清的边疆政策)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中源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总结: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知识拓展

1、理藩院的性质:既是一个宗教管理机构,又是一个地方行政机构。

2、土司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世袭。

五、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列强入侵(国门洞开)

1、背景(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清王朝的衰落。

2、途径:武力威逼,发动战争。本质意图:打开并占领市场。方式: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3、过程:

侵华史实: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等。

注意:每次侵华战争的原因各不相同。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打开中国市场;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出路和市场;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行动。

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内容:略。

影响: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大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4、影响:严重践踏了中国国家主权。

侵犯了中国人民的生存权。掠夺中国资财,毁灭中国文化遗产。政治上:破坏了中国的诸多主权完整。经济上: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总之,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一个原本独立自主的国家逐渐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瓜分狂潮:

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地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开始:三国干涉还辽。

概况: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等

结果(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2、民族危机加深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①背景: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是其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

②原因: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

③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④影响: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3、影响:

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一系列的反抗斗争。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三、知识拓展与补充

1、南京条约中破坏了哪些中国主权?

2、马关条约中哪条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不利?

3、辛丑条约中哪条对中国的主权危害最大?

六、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

原因:英军入侵;清政府无能;中华民族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地位(意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抗外侮的爱国精神。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背景:甲午战败,台湾被日本割占。

主要的爱国人士:徐骧、丘逢甲,以及刘永福黑旗军等。

3、义和团反帝斗争

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严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客观原因: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无法承担反帝重任。直接原因:山东人民反洋教斗争。

结果:失败。

失败的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左中堂收复新疆

背景:西方列强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西北和西南内地;俄、英支持中亚浩罕国阿古柏侵占中国新疆,企图分裂中国。

经过:通过反侵略斗争和谈判收回了新疆和伊犁地区。

意义: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阴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在此之后清政府在新疆设省。

2、黄海海战中的爱国官兵斗争

爱国官兵: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丁汝昌等。

北洋水师覆亡的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战略的失误等。

三、知识拓展和补充

1、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在实现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缺乏应变的思想意识。

2、近代反抗西方侵略的斗争失败的原因:主观上是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制度;客观原因是西方列强的制度的先进和军事上的强大。

3、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的侵略。

4、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的侵略:既要看到其对中华民族的危害,也同时要看到客观上对中国的进步作用。

高一历史必修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说: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这种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世袭制

解析:B宗法制是一种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

2.“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C.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强化君主个人__

解析:A从“君臣集议……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__,而是有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人意见,故A项正确。

3.比较下列甲、乙两图,由甲图到乙图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央官吏日益增多B.以分权实现集权

C.尚书省权力D.太尉权力分到兵部

解析:B甲图反映的是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乙图反映的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很大,威胁皇权;而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均为丞相,三省之间相互制约,相权一分为三,从而保障了皇权的独尊,故B项正确。

4.《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

A.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

B.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

C.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D.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

解析:A材料“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表明科举制使士人的心理发生扭曲,人性得不到应有的伸张,故A项正确。

5.中英《南京条约》第十一款规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中国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两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这说明()

A.英国开始干涉中国的内政

B.中国的行政主权遭到破坏

C.清政府失去了外交自主权

D.清朝天朝上国观念被打破

解析:D材料规定突出的是中英来往时人员的平等,打破了清朝的朝贡体系和天朝上国观念,故D项正确。

6.“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描绘了()

A.三元里抗英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爆发

解析:B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金田”得知描绘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正确。

7.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解析:C据材料“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故C项正确。

8.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据此可知()

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

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

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

解析:B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据材料“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可知晚清政府依附于列强进一步走向沉沦,B项正确;C、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

9.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促进了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

B.__了封建等级制度

C.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D.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

解析:D辛亥革命__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故D项正确。

10.“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这一事件()

A.体现强烈的爱国精神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__君主专制制度

D.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解析:A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反映的事件是五四运动,结合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B、C两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D项是国民革命的意义。

11.右图是冯玉祥在1939年所作的漫画。画上的白话“打油”诗是:“妈妈在前爸爸在后弟弟播种哥哥打寇男女老少齐报国仇多产粮米把倭打走”。该漫画的主旨是()

A.嘲讽日寇对华侵略B.鼓励发展农村经济

C.号召百姓积极抗日D.赞扬国共合作抗日

解析:C该漫画的主旨并不在于嘲讽日本的侵略,而在于号召百姓积极抗日,故A项错误,C项正确;鼓励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是抗日,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共合作,故D项错误。

12.如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代尺。适合填入图中空白处的是()

A.开天辟地B.握手言和

C.分道扬镳D.走向成熟

解析:D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D项正确。

13.该电报(如下)发于哪场战争中()

粟张,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

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军委

佳亥(9日21—23时)

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解析:C根据材料可知参战军队为华东解放军、中原解放军,材料又涉及徐州,可知该战役是淮海战役,故C项正确。

14.下面两张历史照片反映的史实共同说明()

A.中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睦邻友好政策取得重大成果

C.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D.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

解析:D中美建交于1979年,A项错误;美国非中国邻国,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C项错误;图片信息共同说明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故D项正确。

15.《欧洲历史》说:“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代议制形式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这说明了()

A.古希腊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是完全不同的

B.雅典民主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C.雅典民主比西方代议制优越

D.西方代议制是直接民主

解析:B材料“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反映了雅典民主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故B项正确。

16.《查士丁尼法典》序言中写道:“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

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法律的依据

C.罗马法对近代欧洲法制影响深远

D.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之一

解析:D材料强调了法律的重要作用:治理国家、巩固统治,D项正确。A项不正确,罗马法可以缓和社会矛盾,而不是消除;B项错在“”;C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17.《欧洲文明扩张史》中说:“从欧洲的总体看,甚至到19世纪下半叶仍远不能说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都实现了英法式的近代民主。而且民主的体制与民主的精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了议会制,是说有了民主的形式,不等于说有了民主的内容。”最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1689年《权利法案》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5年法国宪法D.1871年德国宪法

解析:D该题实际考查到19世纪下半叶有民主的形式,而无民主的内容的国家。依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绝对权力,虽然有议会,但是议会的权力很小,D项正确。

18.19世纪上半期,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改造方案纷纷提出。这反映了()

A.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B.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C.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分化D.资本主义走向衰落

解析:C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一些思想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他们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社会上先后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

19.巴黎公社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食堂。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食堂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1.5法郎,晚餐2法郎,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就是这样一个公共食堂,也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公社因财政紧张提倡节俭

B.公社的公共食堂管理规范

C.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

D.公社实行平均主义原则

解析:C材料中没有涉及公社财政状况,故A项错误;公共食堂的管理规范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但非问题的本质,故B项错误;材料“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说明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故C项正确;食堂的饭菜需要委员们自己掏钱,未体现平均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

20.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存在的分歧在于当时是否需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A项正确。

21.下表是某国际组织资料,该国际组织是()

成立时间1949年

组织宗旨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促进欧洲——大西洋地区的民主、法治和福利,保卫成员国的自由与安全总部驻地布鲁塞尔

A.北约B.华约

C.欧共体D.不结盟运动

解析:A根据题目该组织成员国是为了促进欧洲——大西洋地区的民主、法治和福利,可知其成员国为西欧国家和美国,并且其总部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成立的时间是1949年,可以判断该组织是北约,故A项正确。

2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由盟友成为对手;到了80年代之后又谋求合作。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多极化的发展B.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C.两国意识形态的矛盾D.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解析:D美苏间合作也好对立也罢,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而作的政策调整,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故D项正确。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谈到:“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基于此,西欧国家()

A.积极推行民主改革B.与苏联展开激烈竞争

C.走上联合自强之路D.努力抢占新的殖民地

解析:C从材料可知,西欧各国面对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控制逐步认识到必须采取措施改变这种局面。联系所学知识,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开始了欧洲联合的进程,以应对美苏的压力。

24.20世纪60年代,某次国际会议通过宣言,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这一会议是()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

C.不结盟运动会议D.朝核六方会谈

解析:C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会上确立了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C项符合题意。

25.当今世界,有人认为存在“新冷战”。那么,新旧“冷战”的基本共同特征是()

A.美国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欧洲成为争夺的前哨阵地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解析:D尼克松时期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A项错误;欧洲成为争夺的前哨阵地是旧“冷战”的基本特征,B项错误;1991年华约已经解体,C项错误;“冷战”是指采用除武力之外的一切手段来遏制其他国家,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6.无论中外,“分权”思想自古就有,虽然它们的目的和影响各不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汉代以后,我国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实现了在职能、权力和人员三方面的分离,和现代国家三权分立的方式相似。所不同的是,作为宪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一部分的分权体制是从总体上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为目的而做出的政治安排,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

材料二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一书评论道:《联邦宪法》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朱雄在《论三权分立原则对美国政治体制的影响》中说:1787年宪法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制衡理论作为宪法的核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特殊的“双重分权制衡”政府结构。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1)中国的分权在隋唐时期最为典型的体现是实行了什么制度?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分权和近代以来西方分权的根本不同。(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及其对美国发展所起的作用。(7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此分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部宪法的性质和意义如何?(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及设问中的“隋唐时期”可知是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一“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分权服务于皇权专制,西方分权服务于民主制度。第(2)问,第一小问原则,据材料二“形成了特殊的‘双重分权制衡’政府结构”得出分权与制衡原则;第二小问据所学,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三“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结合所学分析得出,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第二小问性质,结合所学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第三小问意义,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确保民主制度的实现,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4分)

不同:中国分权服务于皇权专制;西方分权服务于民主制度。(6分)

(2)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或三权分立、互相制约、民主原则等)。

(2分)

作用:防止了专制,保障了民主;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

(5分,只要能答出相同的意思即可得分)

(3)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4分)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2分)

意义:确保民主制度的实现,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分,只要能答出相同的意思即可得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5年初,人民解放军相继解放一江山岛、大陈岛、渔山列岛、披山岛等岛屿,至此,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解放。同年3月16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称,如果新中国在台湾海峡扩大战争,美国将使用核武器。

——根据“人民解放军战史”整理

材料二1955年是世界历的另一个转折点。新解放的非洲和亚洲人民召开了万隆会议,要求加快和推广非殖民化。此后不久,美苏决定不再限制联合国接受新会员国,这项决定有利于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两大战胜国在原则上仇视欧洲殖民帝国。苏联的意识形态提倡人民解放。美国支持非殖民化,因为它本身就是非殖民化的最早期结果。除了这个感情原因外,美国还想乘欧洲之危机扩展自己的势力

范围。

——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

《欧洲史·欧洲帝国的结束》

材料三1955年5月5日起,联邦德国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苏联和东欧成员国对此作出强烈反应,并终于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的“转折点”指的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出现这一转折的原因。(1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美国将使用核武器”可知美国威胁、敌视新中国。第(2)问,“转折点”从材料二“加快和推广非殖民化”等信息可知是指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原因”依据材料中“万隆会议,要求加快和推广非殖民化”“美苏……仇视欧洲殖民帝国”“欧洲之危机”,结合所学来分析。第(3)问,材料三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答案:(1)政策:敌视新中国。(3分)

(2)转折点:欧洲主导的殖民体系瓦解。(4分)

原因:亚非会议联合反殖,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苏支持非殖民化;欧洲的衰落(或危机)。(12分)

(3)形势:美苏冷战,欧洲正式形成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6分)

高一历史学习方法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