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历史教案设计 > 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 教案(通用4篇)

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 教案(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 教案(通用4篇)

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 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猛烈地冲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两次鸦片战争也使清王朝在政治、经济上元气大伤。但清王朝恰像一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适应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对人民革命的镇压,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的政局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从表面现象上看,第一,中央出现了一个半殖民地化的机构―一总理衙门;第二,慈禧太后开始了对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第三,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了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次颇有声势的变化――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中比较开明的洋务派做的一场“强国梦”,虽说“好梦”终“难圆”,但中国人民不正是从这一次次破灭的“梦”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救中国的真理吗?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总理衙门的成立;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开始对中国的统治;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洋务运动的时间、口号,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思想教育: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3.能力培养;通过对清朝政局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洋务运动有什么结果?等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历史方法和历史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总理衙门的建立;洋务运动。

  难点:清朝政局变化的原因;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教学方法 讲述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官僚层内掀起了一股兴办洋务的热潮。所办洋务,涉及面广、时间长,有些史学家称之为“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为何称为“新政”呢?“新政”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课题)

  一、清朝政局的变动(板书)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可是,腐朽的清王朝并没有在它的猛烈冲击下垮台,而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局为适应形势还发生了变动。请同学们说一说:清王朝没有垮台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清朝政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归纳为:农民的阶级局限性;汉族地主集团湘、淮军的拼命挣扎;西方列强对清王朝的支持,是清王朝没有垮台的主要原因。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又必然导致清朝政局的变化。)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引起了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动,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

  1.总理衙门的建立(板书)

  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内就有人主张承认外国侵略者的要求,换取外国的军事援助,镇压太平天国。1860年冬,清政府在北京设抚夷局,以后又感到这个名称不合时宜,于1861年改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理衙门由恭亲王奕等充任办事大臣。奕沂是咸丰的弟弟,因长期和洋人打交道,勾结外国侵略者,人们称为“鬼子六”。总理衙门的设立,适应了外国侵略者侵略中国的需要,是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镇压人民革命的产物。总理衙门最初经营外交、通商、海关等对外事务,以后所管事务不断增多,职权不断扩大,凡涉及外国的一切事务,它都要管。对内,它是高于六部之上的权力机构,而在外国人眼中,它不过是一个为他们办事的机构,他们经常在总理衙门干涉和指责中国的内政外交,甚至稍不随意,就咆哮公堂,英国公使就曾做过这样的事。鲁迅在一篇《说面子》的杂文中说道;“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走正门,就是他没有面子;他既然没有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了。”这是多么绝妙的讽刺啊!总理衙门从成立到 1901年变为外交部,40年间,正是中国形成半殖民地的过程,因此,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2.慈禧太后统治的开始(板书)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是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有极强的权势欲,咸丰皇帝病死承德后,她为了掌握清王朝大权,勾结恭亲王奕,发动宫廷政变,将输政的八大臣处死或革职充军,自己垂帘听政,定年号为“同治”,开始对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她统治期间,中国主权丧失,领土丢尽,人民斗争风起云涌,清王朝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3.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板书)

  清朝以武力定天下,可是,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八旗兵制已腐败不堪,形同虚设,绿营兵也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丧失了战斗力。清政府被迫起用一些汉族官僚,兴办地方团练。于是湘军、淮军应运而生,并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以湘、淮军起家的汉族官僚势力开始扩大,成为清统治集团中能左右政局的重要力量,先是曾国藩独霸一方,以后李鸿章、左宗棠也权重一时。这些汉族官僚,一方面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拼命支撑着清王朝行将崩溃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在寻找着使中国富强的道路。

  清朝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个变化,又必然导致了清朝统治政策的重大变革,于是出现了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板书)

  1.洋务派的产生(板书)

  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落后、保守、盲目排外,代表了清王朝最腐朽的政治势力。洋务派则以兴办“洋务”为名,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就是所谓“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2.洋务派的“自强”(板书)

  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李鸿章的一段话,道出了“自强”的重要:“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是洋务派第一个军事工业。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以后,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设备最齐全的船舶制造厂。

  3.洋务派的“求富”(板书)

  创办军事工业,需要巨额经费,但当时清政府对外支付赔款,对内镇压人民起义都要大量经费,政府财政面临枯竭。洋务派看到外国资本主义以工商致富,认为“求富”是“自强”的先决条件,于是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的第一个民用工业。以后,李鸿章还创办了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了湖北织布局,1890 年,张之洞办的汉阳铁厂是当时最大的钢铁厂。

  4.兴办新式学校,筹建近代海军(板书)

  兴办新式学校,筹建近代海军是洋务运动的又一重要内容。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个外语学校,1866年设立的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最早的海军学校。这些同文馆和学堂,为中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翻译人才、海军军官和工程技术人员,还往国外派遣了一批留学生。

  1874年,洋务派提出建立北洋、福建。南洋三支海军的建议,10年之后,三支海军初具规模。其中北洋海军在李鸿章一手把持下,发展最快。北洋海军是洋务运动中花银子最多的项目,是清政府“自强新政”的标本和支柱。1885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

  5.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板书)

  (给学生材料,组织课堂讨论。)

  材料一:洋务运动中几项内容的后果。

  (1)北洋海军于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覆灭,它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2)福建海军于1884年马尾海战中覆灭。与此同时,福州船政局也被法国舰队摧毁。

  (3)上海轮船招商局,在1884年中法战争发生和1894年中日战争发生时,两次押售给外国,以求庇护。以后分别赎回,两进两出,亏损甚巨,使洋务派为“求富”办的第一个企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4)开平煤矿,1900年被英国侵略者夺去。

  材料二:洋务派开办的民用工业中,除官办形式外,大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这样,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新式企业,他们的资金成为“商股”。毛泽东说:“还在十九世纪的下半期,……就开始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到了同世纪末年和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了初步发展。”

  材料三:(1)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时声称:“招商轮船之设,专为抵制洋轮。”(2)张之洞为设汉阳铁厂奏请清政府中称:“必须自行设厂,购置机器,用洋法精炼,始足杜外铁之来。”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势力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派把学习外国做为一种国策,虽然,他们只学了些皮毛,但开创了向外国探求富强之路的先河,为后人留下了富民强国的经验和教训。

  (北京第56中学 由京生)

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 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猛烈地冲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两次鸦片战争也使清王朝在政治、经济上元气大伤。但清王朝恰像一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适应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对人民革命的镇压,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的政局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从表面现象上看,第一,中央出现了一个半殖民地化的机构―一总理衙门;第二,慈禧太后开始了对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第三,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了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次颇有声势的变化――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中比较开明的洋务派做的一场“强国梦”,虽说“好梦”终“难圆”,但中国人民不正是从这一次次破灭的“梦”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救中国的真理吗?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总理衙门的成立;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开始对中国的统治;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洋务运动的时间、口号,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思想教育: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3.能力培养;通过对清朝政局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洋务运动有什么结果?等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历史方法和历史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总理衙门的建立;洋务运动。

  难点:清朝政局变化的原因;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教学方法 讲述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官僚层内掀起了一股兴办洋务的热潮。所办洋务,涉及面广、时间长,有些史学家称之为“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为何称为“新政”呢?“新政”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课题)

  一、清朝政局的变动(板书)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可是,腐朽的清王朝并没有在它的猛烈冲击下垮台,而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局为适应形势还发生了变动。请同学们说一说:清王朝没有垮台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清朝政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归纳为:农民的阶级局限性;汉族地主集团湘、淮军的拼命挣扎;西方列强对清王朝的支持,是清王朝没有垮台的主要原因。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又必然导致清朝政局的变化。)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引起了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动,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

  1.总理衙门的建立(板书)

  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内就有人主张承认外国侵略者的要求,换取外国的军事援助,镇压太平天国。1860年冬,清政府在北京设抚夷局,以后又感到这个名称不合时宜,于1861年改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理衙门由恭亲王奕等充任办事大臣。奕沂是咸丰的弟弟,因长期和洋人打交道,勾结外国侵略者,人们称为“鬼子六”。总理衙门的设立,适应了外国侵略者侵略中国的需要,是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镇压人民革命的产物。总理衙门最初经营外交、通商、海关等对外事务,以后所管事务不断增多,职权不断扩大,凡涉及外国的一切事务,它都要管。对内,它是高于六部之上的权力机构,而在外国人眼中,它不过是一个为他们办事的机构,他们经常在总理衙门干涉和指责中国的内政外交,甚至稍不随意,就咆哮公堂,英国公使就曾做过这样的事。鲁迅在一篇《说面子》的杂文中说道;“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走正门,就是他没有面子;他既然没有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了。”这是多么绝妙的讽刺啊!总理衙门从成立到 1901年变为外交部,40年间,正是中国形成半殖民地的过程,因此,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2.慈禧太后统治的开始(板书)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是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有极强的权势欲,咸丰皇帝病死承德后,她为了掌握清王朝大权,勾结恭亲王奕,发动宫廷政变,将输政的八大臣处死或革职充军,自己垂帘听政,定年号为“同治”,开始对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她统治期间,中国主权丧失,领土丢尽,人民斗争风起云涌,清王朝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3.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板书)

  清朝以武力定天下,可是,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八旗兵制已腐败不堪,形同虚设,绿营兵也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丧失了战斗力。清政府被迫起用一些汉族官僚,兴办地方团练。于是湘军、淮军应运而生,并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以湘、淮军起家的汉族官僚势力开始扩大,成为清统治集团中能左右政局的重要力量,先是曾国藩独霸一方,以后李鸿章、左宗棠也权重一时。这些汉族官僚,一方面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拼命支撑着清王朝行将崩溃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在寻找着使中国富强的道路。

  清朝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个变化,又必然导致了清朝统治政策的重大变革,于是出现了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板书)

  1.洋务派的产生(板书)

  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落后、保守、盲目排外,代表了清王朝最腐朽的政治势力。洋务派则以兴办“洋务”为名,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就是所谓“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2.洋务派的“自强”(板书)

  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李鸿章的一段话,道出了“自强”的重要:“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是洋务派第一个军事工业。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以后,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设备最齐全的船舶制造厂。

  3.洋务派的“求富”(板书)

  创办军事工业,需要巨额经费,但当时清政府对外支付赔款,对内镇压人民起义都要大量经费,政府财政面临枯竭。洋务派看到外国资本主义以工商致富,认为“求富”是“自强”的先决条件,于是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的第一个民用工业。以后,李鸿章还创办了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了湖北织布局,1890 年,张之洞办的汉阳铁厂是当时最大的钢铁厂。

  4.兴办新式学校,筹建近代海军(板书)

  兴办新式学校,筹建近代海军是洋务运动的又一重要内容。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个外语学校,1866年设立的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最早的海军学校。这些同文馆和学堂,为中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翻译人才、海军军官和工程技术人员,还往国外派遣了一批留学生。

  1874年,洋务派提出建立北洋、福建。南洋三支海军的建议,10年之后,三支海军初具规模。其中北洋海军在李鸿章一手把持下,发展最快。北洋海军是洋务运动中花银子最多的项目,是清政府“自强新政”的标本和支柱。1885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

  5.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板书)

  (给学生材料,组织课堂讨论。)

  材料一:洋务运动中几项内容的后果。

  (1)北洋海军于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覆灭,它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2)福建海军于1884年马尾海战中覆灭。与此同时,福州船政局也被法国舰队摧毁。

  (3)上海轮船招商局,在1884年中法战争发生和1894年中日战争发生时,两次押售给外国,以求庇护。以后分别赎回,两进两出,亏损甚巨,使洋务派为“求富”办的第一个企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4)开平煤矿,1900年被英国侵略者夺去。

  材料二:洋务派开办的民用工业中,除官办形式外,大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这样,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新式企业,他们的资金成为“商股”。毛泽东说:“还在十九世纪的下半期,……就开始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到了同世纪末年和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了初步发展。”

  材料三:(1)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时声称:“招商轮船之设,专为抵制洋轮。”(2)张之洞为设汉阳铁厂奏请清政府中称:“必须自行设厂,购置机器,用洋法精炼,始足杜外铁之来。”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势力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派把学习外国做为一种国策,虽然,他们只学了些皮毛,但开创了向外国探求富强之路的先河,为后人留下了富民强国的经验和教训。

  (北京第56中学 由京生)

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 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总理衙门的建立及其作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洋务运动的原因、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总理衙门是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而建立的,是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的产物。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中国的外交和内政。

  (2)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开始了她近半个世纪的反动统治。

  (3)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能力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总理衙门的建立;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洋务运动。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2.导入  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对于清政府来讲,当时外有侵略者的势力,内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可谓是内外交困。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的统治没有垮下来。它是靠什么力量支撑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得出结论,引出课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的进一步勾结,导致了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的兴起,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1课,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一、总理衙门的建立(1861年,奕)

  1.建立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没有专门办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只有礼部和理藩院兼管一部分具有外交性质的事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这个新职位,办理对外交涉事宜,由两广总督或两江总督兼任。对此,外国侵略者非常不满,多次要求建立专门机构,由中央大员和他们交涉,并指名要奕出任新外交机构的首脑。奕等秉承外国侵略者的旨意,奏清设置总理衙门。1861年初,清政府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批准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办理洋务的中央机关,由恭亲王奕充任办事大臣。(指导学生看课文“恭亲王奕”插图。)

  2.职权范围及作用

  总理衙门是一个专门办理同外国交涉的机构,它有哪些职权范围呢?(请学生看书后回答。)从总理衙门的职权范围可以看出,它的权力很大,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那么,总理衙门的建立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首先,总理衙门是应外国侵略者的要求而建立的,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它表明清政府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由以前的害怕、疑忌逐渐转变为讨好、依赖,其次,外国侵略者千方百计地干涉、操纵总理衙门的事务,从而达到控制清政府的外交和内政的目的。因此,总理衙门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外交和内政,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总理衙门建立后,中国对外交往的事务增多。由于语言不通,1862年,清政府批准奕等人奏请,成立了京师同文馆。这是一所专门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的近代学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对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起了一些积极作用。

  总理衙门的建立,是清朝政局变动最突出的表现。这一时期,清朝政局的变动还表现为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争权夺利的斗争,这场斗争终于导致了一场政变的发生。

  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1861年)

  1861年,在清朝的首都北京,发生了一场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政变。这场政变使慈禧太后上台垂帘听政,并把持中国朝政近半个世纪。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发动政变?她是怎样上台的?

  1.政变的背景及经过

  (与学生一起回忆电影《垂帘听政》的部分情节。)1861年,咸丰皇帝病死在承德,遗诏由肃顺等八位大臣辅佐六岁的载淳,执掌政权。载淳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和咸丰帝的皇后钮祜禄氏一同被尊为皇太后,也就是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权欲极大的慈禧太后想垂帘听政,遭到辅政大臣的反对,因而对八大臣极为不满。为了同辅政大臣争夺权力,实现自己掌权的野心,决定联合恭亲王奕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的政变经过,并看课文“北京故宫养心殿东暖阁”插图。)

  政变后,慈禧太后宣布垂帘听政,任命奕为议政王,改组军机处,定年号为“同治”(请一学生阅读课文注释“垂帘听政”、“同治”。)慈安太后生性软弱,对政治不感兴趣,政权实际落入慈禧一人手中。

  2.政变的影响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一方面排除了肃顺等八大臣的势力,同时改组了中央机构,使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奕等人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另一方面,慈禧太后上台后即向外国侵略者表示愿意“借师助剿”,联合外国力量共同镇压太平天国,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起来。(可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太平天国运动,正是由于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的。)从此,慈禧太后开始了对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反动统治。

  慈禧太后掌权以后,为了加强统治力量,一方面加紧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另一方面对内更加倚重汉族官僚地主的力量。因此,这一时期,清朝政局变动的又一个方面是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三、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朝封建统治的主要支柱――八旗兵和绿营军因腐化堕落而丧失了战斗力,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从1851年1月到1853年2月,清军四易统帅,仍未能扭转溃败的局面。1853年,当太平军从武汉沿江而下直逼南京之时,咸丰皇帝束手无策,在朝堂上与群臣相对而泣。此时,却有一批地位不高又极端仇视农民革命的汉族地主出来办团练,组织武装,给太平军带来巨大威胁,逐渐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在此形势下,要维护清朝的统治,就不得不改变过去那种不敢对汉族官员委以重任的惯例。于是,从咸丰帝起,经奕到慈禧太后,开始倚重汉族官僚地主。

  前面我们学过的太平天国运动,同学们都知道汉族官僚地主举办的团练武装中,最凶悍的就是曾国藩的湘军。(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慈禧上台以后,不仅曾国藩受重用,就连他所举荐的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汉族官僚也都受到清政府的重用。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是清朝政局变动的又一个表现。

  四、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内外交困,面对着如何摆脱困境,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顽固派和洋务派。在洋务派的推动下,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

  1.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形成

  顽固派和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形成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两个不同的政治派别,这也是这个时期清朝政局变动的一个明显的表现。

  顽固派以慈禧太后为首,他们以“天朝大国”自尊,对世界毫无了解,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国事物,反对一切变革,是封建统治阶级中最保守,最腐朽的一个集团。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制造船炮,镇压人民,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这两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要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区别仅在于对待外国事物的态度上。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且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洋务”指一切外国的和关于外国的事务。

  “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的运动。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3.洋务运动的内容

  前期: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自强”,

  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时,打出“自强”的旗号。其目的正如曾国藩所说的“可以剿捻,可以勤远略。”即镇压人民反抗,维护清朝的统治。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由此可以看出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为了镇压人民,维护清朝统治。“自强”是要强化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

  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企业。(指导学生看课文中“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工矿企业表”进行讲解)1861年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仿制样枪洋炮,用于镇压太平军。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指导学生看课文“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的机器房”插图并阅读插图的小字部分。)江南制造总局即是今天我国造船业的基地――上海江南造船厂的前身。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马尾成立的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设备最齐全的一个船舶制造厂。它能够建造排水量为2200吨的巡海快船。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采用新式技术的封建官办工业。这些工业由封建官僚控制,经费由国家拨充,生产的武器直接供给清朝的军队使用。因此,生产从不计成本,不讲效率,再加上管理不善,官员们层层贪污,资金时常短缺。同时,这些军事工业对外国有很大的依赖性,从购买设备、安装运转、生产制造都依赖外国,而引进的技术,大多在西方已经过时,并不先进。军事工业的生产技术也多为外人垄断,甚至一部分管理权也落入外人之手。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从70年代开始,洋务派便在继续举办军事工业的同时,打出“求富”的旗号,大力举办民用工业,想用民用工业获取的利润,来辅助军事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后期:开办一些民用工业――“求富”。

  洋务派开办的民用工业,主要有:(见课文表格)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1888年张之洞在广东创办的织布官局,后迁到湖北武昌;1890年张之洞在湖北筹建的汉阳铁厂等。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比如湖北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10万多匹。

  筹划海防: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三支海军,舰船主要向英、德两国购买,部分船只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建造。1885年,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北洋舰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一支海军舰队。

  举办新式学堂

  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举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还从中选派了几批留学生赴欧美和日本留学深造。

  以上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4.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

  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办了30年的洋务。洋务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我们应当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呢?

  (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5分钟的课堂讨论。可提醒学生联系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和洋务运动的内容,然后由教师归纳。)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一部分大官僚、大地主,为适应帝国主义和镇压农民革命的需要而推行的一场利用西方生产技术以挽救清朝封建统治的运动。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70年代开始,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另外,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4.巩固知识

  (用习题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1.19世纪60年代初期,清朝政局有哪些变动?

  2.洋务派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哪些代表人物?

  3.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洋务运动在客观上起了什么作用?

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 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总理衙门的建立及其作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洋务运动的原因、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总理衙门是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而建立的,是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的产物。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中国的外交和内政。

  (2)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开始了她近半个世纪的反动统治。

  (3)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能力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总理衙门的建立;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洋务运动。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2.导入  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对于清政府来讲,当时外有侵略者的势力,内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可谓是内外交困。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的统治没有垮下来。它是靠什么力量支撑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得出结论,引出课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的进一步勾结,导致了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的兴起,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1课,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一、总理衙门的建立(1861年,奕)

  1.建立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没有专门办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只有礼部和理藩院兼管一部分具有外交性质的事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这个新职位,办理对外交涉事宜,由两广总督或两江总督兼任。对此,外国侵略者非常不满,多次要求建立专门机构,由中央大员和他们交涉,并指名要奕出任新外交机构的首脑。奕等秉承外国侵略者的旨意,奏清设置总理衙门。1861年初,清政府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批准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办理洋务的中央机关,由恭亲王奕充任办事大臣。(指导学生看课文“恭亲王奕”插图。)

  2.职权范围及作用

  总理衙门是一个专门办理同外国交涉的机构,它有哪些职权范围呢?(请学生看书后回答。)从总理衙门的职权范围可以看出,它的权力很大,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那么,总理衙门的建立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首先,总理衙门是应外国侵略者的要求而建立的,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它表明清政府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由以前的害怕、疑忌逐渐转变为讨好、依赖,其次,外国侵略者千方百计地干涉、操纵总理衙门的事务,从而达到控制清政府的外交和内政的目的。因此,总理衙门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外交和内政,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总理衙门建立后,中国对外交往的事务增多。由于语言不通,1862年,清政府批准奕等人奏请,成立了京师同文馆。这是一所专门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的近代学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对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起了一些积极作用。

  总理衙门的建立,是清朝政局变动最突出的表现。这一时期,清朝政局的变动还表现为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争权夺利的斗争,这场斗争终于导致了一场政变的发生。

  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1861年)

  1861年,在清朝的首都北京,发生了一场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政变。这场政变使慈禧太后上台垂帘听政,并把持中国朝政近半个世纪。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发动政变?她是怎样上台的?

  1.政变的背景及经过

  (与学生一起回忆电影《垂帘听政》的部分情节。)1861年,咸丰皇帝病死在承德,遗诏由肃顺等八位大臣辅佐六岁的载淳,执掌政权。载淳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和咸丰帝的皇后钮祜禄氏一同被尊为皇太后,也就是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权欲极大的慈禧太后想垂帘听政,遭到辅政大臣的反对,因而对八大臣极为不满。为了同辅政大臣争夺权力,实现自己掌权的野心,决定联合恭亲王奕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的政变经过,并看课文“北京故宫养心殿东暖阁”插图。)

  政变后,慈禧太后宣布垂帘听政,任命奕为议政王,改组军机处,定年号为“同治”(请一学生阅读课文注释“垂帘听政”、“同治”。)慈安太后生性软弱,对政治不感兴趣,政权实际落入慈禧一人手中。

  2.政变的影响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一方面排除了肃顺等八大臣的势力,同时改组了中央机构,使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奕等人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另一方面,慈禧太后上台后即向外国侵略者表示愿意“借师助剿”,联合外国力量共同镇压太平天国,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起来。(可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太平天国运动,正是由于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的。)从此,慈禧太后开始了对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反动统治。

  慈禧太后掌权以后,为了加强统治力量,一方面加紧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另一方面对内更加倚重汉族官僚地主的力量。因此,这一时期,清朝政局变动的又一个方面是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三、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朝封建统治的主要支柱――八旗兵和绿营军因腐化堕落而丧失了战斗力,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从1851年1月到1853年2月,清军四易统帅,仍未能扭转溃败的局面。1853年,当太平军从武汉沿江而下直逼南京之时,咸丰皇帝束手无策,在朝堂上与群臣相对而泣。此时,却有一批地位不高又极端仇视农民革命的汉族地主出来办团练,组织武装,给太平军带来巨大威胁,逐渐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在此形势下,要维护清朝的统治,就不得不改变过去那种不敢对汉族官员委以重任的惯例。于是,从咸丰帝起,经奕到慈禧太后,开始倚重汉族官僚地主。

  前面我们学过的太平天国运动,同学们都知道汉族官僚地主举办的团练武装中,最凶悍的就是曾国藩的湘军。(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慈禧上台以后,不仅曾国藩受重用,就连他所举荐的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汉族官僚也都受到清政府的重用。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是清朝政局变动的又一个表现。

  四、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内外交困,面对着如何摆脱困境,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顽固派和洋务派。在洋务派的推动下,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

  1.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形成

  顽固派和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形成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两个不同的政治派别,这也是这个时期清朝政局变动的一个明显的表现。

  顽固派以慈禧太后为首,他们以“天朝大国”自尊,对世界毫无了解,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国事物,反对一切变革,是封建统治阶级中最保守,最腐朽的一个集团。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制造船炮,镇压人民,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这两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要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区别仅在于对待外国事物的态度上。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且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洋务”指一切外国的和关于外国的事务。

  “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的运动。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3.洋务运动的内容

  前期: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自强”,

  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时,打出“自强”的旗号。其目的正如曾国藩所说的“可以剿捻,可以勤远略。”即镇压人民反抗,维护清朝的统治。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由此可以看出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为了镇压人民,维护清朝统治。“自强”是要强化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

  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企业。(指导学生看课文中“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工矿企业表”进行讲解)1861年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仿制样枪洋炮,用于镇压太平军。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指导学生看课文“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的机器房”插图并阅读插图的小字部分。)江南制造总局即是今天我国造船业的基地――上海江南造船厂的前身。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马尾成立的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设备最齐全的一个船舶制造厂。它能够建造排水量为2200吨的巡海快船。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采用新式技术的封建官办工业。这些工业由封建官僚控制,经费由国家拨充,生产的武器直接供给清朝的军队使用。因此,生产从不计成本,不讲效率,再加上管理不善,官员们层层贪污,资金时常短缺。同时,这些军事工业对外国有很大的依赖性,从购买设备、安装运转、生产制造都依赖外国,而引进的技术,大多在西方已经过时,并不先进。军事工业的生产技术也多为外人垄断,甚至一部分管理权也落入外人之手。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从70年代开始,洋务派便在继续举办军事工业的同时,打出“求富”的旗号,大力举办民用工业,想用民用工业获取的利润,来辅助军事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后期:开办一些民用工业――“求富”。

  洋务派开办的民用工业,主要有:(见课文表格)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1888年张之洞在广东创办的织布官局,后迁到湖北武昌;1890年张之洞在湖北筹建的汉阳铁厂等。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比如湖北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10万多匹。

  筹划海防: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三支海军,舰船主要向英、德两国购买,部分船只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建造。1885年,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北洋舰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一支海军舰队。

  举办新式学堂

  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举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还从中选派了几批留学生赴欧美和日本留学深造。

  以上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4.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

  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办了30年的洋务。洋务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我们应当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呢?

  (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5分钟的课堂讨论。可提醒学生联系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和洋务运动的内容,然后由教师归纳。)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一部分大官僚、大地主,为适应帝国主义和镇压农民革命的需要而推行的一场利用西方生产技术以挽救清朝封建统治的运动。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70年代开始,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另外,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4.巩固知识

  (用习题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1.19世纪60年代初期,清朝政局有哪些变动?

  2.洋务派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哪些代表人物?

  3.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洋务运动在客观上起了什么作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 教案(通用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