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通用3篇)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篇1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学习目标
1、掌握: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新中国成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万隆精神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3、归纳:建国初与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成就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美、苏对中国的不同外交态度
三、学习过程
(一)知识网络梳理
外交政策:奉行 政策
外交关系:1949年同 等17个国家建交
时间: 年
内容:
(二)典型例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科技等取得重大成就,回答下列问题:
1、 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与多少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 列举周恩来在20世纪50年代为我国外交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
(三)达标测试
1、新中国成立的一年里,与多少个国家建交 ( )
a . 17 b. 16 c .15 d.18
2、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
a.上海合作组织 b.26届联合国大会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3、《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这说明建国后我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反殖反霸,与亚非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
c、一边倒,不屈服 d、与社会主义国家结盟
4、中国为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而提出的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反对殖民主义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下列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 )a、互不结盟 b、互不干涉内政 c、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d、平等互惠
6、对于万隆亚非会议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会议
b.共同探讨了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c.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展现中国领导人的外交风采是在
a.1953年中朝韩美谈判签订停战协定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处理
a.党与党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b.民族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c.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d.国际组织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材料分析:
两国总理重申指导两国关系的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家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申明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材料中“这些原则”指什么?
⑵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提出的?
⑶请说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课堂小结
反思:
作业:
15课学案达标测试答案:
1、a 2、d 3、a 4、a 5、a 6、d 7、c 8、c
材料分析: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1953年由周恩来提出
3、 略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篇2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教学目标与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和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实现,让学生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史,正确掌握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说明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实施师生互动、小组探究式学习,学会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分析】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学习过程,了解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的贡献及其外交艺术,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新中国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我国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和尊重,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2)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分析】通过落实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新中国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打破了国际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和遏制;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高贵品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二、教学策略
1.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节教学应采用类比法。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然后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结合收集的材料,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模式为:创设情境一提出问题一观点展现一归纳讨论。
2.本课可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通过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模式为:创设历史情境一师生共同探究一结论与评价。
3.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把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训练学生从史实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条是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最后这两条线索合二为一,两者都为我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师可以“背景分析―重点难点突破―能力培养―思想升华”的思路来处理教科书内容,确定课堂结构,以便学生形成深刻的理性认识。
本课教学程序框架:
四、教学引入
方法1
故事引入
1954年4月至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引入课题:“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方法2
点题引入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那么,当时的新中国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引入课题。
方法3
故事引入
1950年初夏的一天,一批身经百战的将军奉命来到了中南海怀仁堂,接受一项新任务。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安排,将军聚集在一间小屋里,从窗纸上一个被特意用手指捅开的小洞,观看罗马
尼亚大使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的外交仪式。外交仪式结束后,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了将军们。毛主席告诉大家:“新中国要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毛主席风趣幽默的话,让将军们都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到底什么含义呢?以此导入,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方法4
类比引入
利用多媒体演示历史图片:清政府一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通过类比引导学生得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独立、和平、自主。引入新课。
本课的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本课的难点是建国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
解决重难点问题时,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演示影视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探究问题;通过类比分析,引导学生解决本课重点;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内容1
教师在本课设计了类比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对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比较,调动学生们思考的积极性。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同,并且得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独立、和平、自主。一切都按设计的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突然,一位同学站起来问:“我国政府为什么首先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这超越了教学设计的范围,但教师如果轻易拒绝探讨,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应如何处理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中印两国在西藏地区边界上的一些历史问题,并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中印两国在西藏地区边界上存在哪些分歧?
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师:谁能具体说明呢?
生1:19xx年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在中印边界炮制了一条所谓“麦克马洪线”。
生2:历届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过这条边界线。
生3:独立后的印度政府以“麦克马洪线”为依据,引起了中印边界纠纷。
师: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这条“麦克马洪线”,我们应该怎么办?怎样正确处理中印关系?
学生们议论纷纷,并进行了自由发言,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得出正确结论:中印边界问题是英国殖民主义者留下的祸根,中印两国应该和睦相处,通过和平的途径正确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评析】
此案例不拘泥于预先设计的教学活动,而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嘴去说,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取得了“节外生枝”的效果。但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吃透教科书,又要求具有广博的知识面。齐出的:
活动内容2
播放记录片《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创设历史情境。
师: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加强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努力发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参加的又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生:万隆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亚非各国人民的团结和友谊,讨论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师:说得很好,然而,29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历史遭遇存在着巨大差别,有些国家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和分歧。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我们设想一下会议是否能正常进行呢?
生:不能,帝国主义国家搞破坏。
生:受到美国的干扰,因为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生:会前还受到国民党的破坏。
师:果然,会议出现了不祥的征兆。一些国家或者出于对新中国不了解或者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唆使下攻击中国代表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应该怎么办?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讨论)
师:我们假设几种情景,如果对这些攻击进行反驳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可能出现混乱,谁也说服不了谁。
生: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最后帝国主义国家阴谋得逞。
师:如果不予理睬,你们看行不行?
生:(讨论)
生:不行,我们不能把黑锅背到自己头上,我们是光明磊落的。
生:我们希望与亚非各国发展友好的关系。
师:不错,委曲求全,丧失原则对于中国代表团更是不能接受的。那怎么办呢?(让学生朗读周恩来总理的发言)。
师:周总理的发言引起巨大反响。受到与会国代表的高度赞扬。周总理的发言也反映了他们的共同心声,会议的紧张空气缓和了。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中因势利导扭转了会议的被动局面,推动会议向前发展,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次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和团结,挫败了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精彩的一笔。
【评析】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大家讨论,为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提供了舞台,提供了机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也进行了改变,强调参与,强调过程,强调体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
拓展专题
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正确性
一、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你的课外知识,进行拓展研究
材料一:众所周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势力非常害怕亚非会议,对中国派代表参加极为担心。他们害怕亚非国家的独立自主,害怕亚非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害怕他们的侵略和殖民主义在亚非会议上遭到审判。因此,他们绞尽脑汁,用一系列威胁利诱的办法,为亚非会议的召开设置障碍,当回天无力的时候就转而采用暗中破坏的手法。会前,他们进行了一连串的活动,并计划在开会的过程中进行破坏和捣乱。
(山东友谊书社《国威――中国人民的骄傲》)
材料二:会议伊始,有人主张既要反对殖民主义,又要反对共产主义。有人认为中国同印度、缅甸分别签署发表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没什么不对,但不应照搬,甚至认为“和平共处”这个词是共产党发明的,反对采用。还有人对中国的政策表示怀疑,害怕中国对别国搞颠覆活动,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郑重声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一声明,顷刻之间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关注。
(山东友谊书社《国威――中国人民的骄傲》)
二、研究方法
1.确立研究课题: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正确性。
2.探究方法: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站查询资料,利用自己找到的资料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3.探究过程:
(1)假设1:中国代表对一些国家的指责进行反驳。
验证:双方的辩论,谁也说服不了谁,会议出现混乱,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
结论:帝国主义的阴谋得逞,因此假设1不成立。
(2)假设2:中国代表对一些国家的指责不表态。
验证:此假设表明了中国默认了这些指责,我们就背上了黑锅,中国代表团肯定会处于被动状态。
结论:会造成亚非国家对中国政策的怀疑,使中国与亚非国家处于对立状态,从而抹杀了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因此假设2不成立。
通过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认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
4.活动总结:请同学们写一篇小论文。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篇3
【课程导入】
近代中国的外交是饱受列强欺侮的屈辱外交。1840年,英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1861年甚至发生了国际外交史上绝无仅有的怪事:清政府听从列强建议,让美国人蒲安臣代表中国去办理外交!
195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中国政府派出了九人的代表团,代表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第一次登上了联合国讲坛。中国代表的发言,在会场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评论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叩头外交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的真正意志已从自己代表的言语中表现出来了。”新中国书写了哪些新的外交篇章?取得了哪些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你知道是哪个国家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吗?什么是“万隆精神”呢?
学完这一课,你就会明白以上诸多问题。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新中国建立后,国际地位迅速提高,有人说是因为在朝鲜战场上扬了威,有人说是在日内瓦会议上大露锋芒,有人说是因为“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或不同的意见,请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
2.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请列举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最早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 )。
a.朝鲜 b.苏联 c.越南 d.印度
2.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 )。
a.1953年,中印两国谈判时 b.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c.1954年,国际日内瓦会议上 d.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
二、读图题
上面两幅历史照片反映的外交事件是什么?请简要说说周恩来在这两次会议上对新中国外交作出的贡献。
【资料:】
1954年4月至7月,为了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前往日内瓦出席国际谈判。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使一直不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在事实上不得不认可中国的国际地位。
为了打开外交的新局面,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新中国,中国政府代表团进行了精心准备。4月24日,当头戴黑色宽边礼帽、身着黑色长大衣的周恩来总理走出机舱时,立即成为舆论界关注的焦点。中国代表团全体人员的着装差不多一个样,队伍整齐威武。大批新闻记者蜂拥而至,争先恐后地抢拍照片。当日,世界各大报纸都刊登出了自己的报道:“日内瓦来了一连中国军人”,“一个年轻的红色外交家率领了一批更年轻的红色外交家”,“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一样的,连手提箱也都相似……”
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以超人的智慧和才能,积极灵活地展开外交。当和西方国家代表团唇枪舌战的时候,《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充满人情味的中国戏剧片成了日内瓦会议场外的热门话题。为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的感情,周恩来把片名翻译为《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组织放映,并邀请与会的外国代表和新闻记者观看。云集日内瓦的外交官们感慨地说:周恩来不仅用艺术促进了外交,同时也把外交变成了一门艺术。
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的出色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思维拓展】
假如你是建国初期新中国的一位外交官,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出席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面对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没有承认我国,面对许多国家对我国的不了解和怀疑,甚至面对一些别有用心的帝国主义国家的诬蔑和攻击,你将如何去应对这一复杂的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