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历史教案设计 > 三大改造(通用13篇)

三大改造(通用1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三大改造(通用13篇)

三大改造 篇1

  教师寄语: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学习目标:1、掌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重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学习过程

  一、阅读课文自主完成知识网络

  二、合作探究(发挥集体智慧)

  1、 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

  2、 1953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3、 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4、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三、针对训练

  1、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形式(   )

  a、互助组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制

  2、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的原因(   )

  a、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b、我国按苏联模式发展社会主义

  c、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d、片面强调公有化的作用

  3、新中国对资本家占用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是因为(   )

  a、国家经济实力不足

  b、考虑国际影响

  c、民族资产阶级拥护宪法,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d、民族资产阶级对国家无所贡献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

  a、1949年10月   b、1953年初   c、1956年底   d 、1957年

  5、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发展生产力 b、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

  c、变革阶级关系

  d、切断通向资本主义途径

  5、 讨论如何评价三大改造?

  四、中考链接:

  1、[09淄博中考]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三大改造完成   c.土地改革完成   d.人民公社成立

  2、[09德州中考] 1956年 1月 ,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   b.人民公社化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3、[09泰安中考]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a.1949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6年

  4、[09玉林中考]观察下面我国粮食人均变化图,其中促使1949年至1957年粮食人均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所有制改革完成   b.对外开放扩大   c.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d.大跃进

  五、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六、教后反思:

  答案:1、b 2、c  3、 c 4、 c 5、 b

  6、尽管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过于迅猛,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但是它的完成,是客观的需要。这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中考链接答案:1、b 2、a 3、d 4、a

三大改造 篇2

  第五课 三大改造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⑵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⑴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⑵适当补充课外材料,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4.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是我党在过渡时期实行的一项正确的政策;⑵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的品德;

  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⑴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

  ⑵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方法:讲解法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

  2.手段: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前写好课  题和第一个大标题)

  (课件)播放电视剧《大宅门》中百草厅公私合营的片段。(问)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啊?(学生回答)刚刚老师放给大家看的是电视剧《大宅门》中公私合营的一段,现在大家把书打开到第23页中,看有关北京老字号药店同仁堂的介绍。其实,《大宅门》中的百草厅的真实来源就是同仁堂药店。(老师读)

  2.公私合营:

  好,我们一直在说公私合营,那么,到底什么叫公私合营呢?公私合营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呢?(课件:是我们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那老师要问了,以前我们学过改造的低级形式,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啊?(学生回答)(课  件:对工业中的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任经销代销等等)。(课件:毛泽东在1953.7发表的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一文中写道:“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的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那大家想想看为什么说已经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了啊?(问)(老师归纳)虽然这些资本家对企业仍然拥有所有权,但已经不能自由买卖了。那大家想看看,公私合营照字面理解应该是什么啊?就是国家与私人,这里也就是指资本家联合起来经营工商业。原本都是资本家自己独家经营,现在变成与国家合营了。新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们国家来说,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以公私合营对我们  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变革是有好处的。那对资本家有没有好处呢?他们是不是被强迫答应公私合营的呢?现在我们看课题下面框里的文字。请哪位同学起来读一下吧。好,读地很  流畅啊!大家看,原本是亏损的厂,设备陈旧,工人没有积极性,但国家投入资本以后,进行改革,效益就好转了。这样,资本家也赚钱,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对吧?于是,越来越多的民族资本家希望能公私合营。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高潮。那么,什么又叫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呢?(课件: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  取定息。年息为5%)。大家看我们书上第21  页最下面一段中提到了赎买。同学们都学过古文啊,“赎”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交换”对吧?我们这里可以理解成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就是赎买。下面大家看一看书上第22页的小字部分,然后思考一下,你们觉得赎买政策是否合理?你们觉得还有什么别的政策更好吗?好了,大家都看好了吧?现在老师给你们分四个小组。(以第几排为标准,分为四组)分  别讨论一个问题,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发言。现在大家看大屏幕。(课件:⑴能不能国家直接强制性把这些企业收归国有?为什么?⑵ 能不能保持原有状况不变,仍然让民族资本家自己经营?为什么?⑶ 能不能一开始就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不经过过渡?为什么? ⑷你觉得赎买政策合理吗?合理在哪?)(学生发言)(老师归纳:⑴力度太大,民族资本家不服气,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⑵打击民族资本家的积极性,他们原本是可以吸收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力量的;⑶国家也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可以全部收回;⑴不论怎样仍然是剥削阶级,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⑵大部分工人仍受剥削,体会不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⑴民族资本家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好处,还不太相信;⑵强扭的瓜不甜,必须让他们自己想要参加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合理:合理在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造,这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国家制定一项政策要看得长远,但也必须分步骤慢慢来,不能急。我们同学学习也是一样,必须给自己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但也一定要脚踏实地。

  3.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我们这堂课的题目是“三大改造”,那除了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有对什么的改造啊?(问)对了,就是农业和手工业了。(写标题)对农业和手工业是怎样改造的呢?我们以前就学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己自足的国家,农民的小农意识都比重。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了土地改革,农民都分到了土地,本来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过日子了。为什么党和国家还要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呢?哪位同学回答啊?(问)对了,农民虽然有土地,但都很穷,没有资金,没有能力去购买农具,也不懂种田的新方法,有了土地仍然过不上好日子。这个时候,党和国家在农村实行了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政策。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书上20页到21页的小字部分。好,大家看看小字部分能说明什么啊?(问)(老师归纳)对了,说明了我们建立生产合作社的优越性。有些人说你们先走,我们看看再说;有些人说一伙穷光蛋想办社,没见过鸡毛能上天,最后事实证明了鸡毛真的飞上了天。老师又想问一下了,这又能说明什么啊?(问,可提示)说明集体  力量大。我们民间有很多俗语和故事都说的这个道理。比如一个巴掌拍不响;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古代还有个小故事叫做“一根筷子,十根筷子”。讲的是一个老父亲在临终前拿一根筷子给他一个儿子折一折就断了,再拿十根给他折怎么折都折不断。用这个来告诫他要和兄弟团结。再所到现在,大家都知道“温州模式”吧?为什么浙江人在全国各地做生意都能赚钱?因为他们都抱成团。同学们也要明白这个道理,一个人埋头苦干,成绩有限,可是同学们一起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就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学习上如此,生活上也是如此。(课件)现在大家看大屏幕啊。这两幅图,一幅是农民申请假如生产合作社,一幅是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想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农业建立合作社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农业的合作化带动了手工业的改造。到了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到合作社中。(课件)大家看这张图表,我们把三大改造的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时间做下总结。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间大家要记清楚。

  3.三大改造的意义和缺点(课件)

  好了,三大改造讲完了。那么,这个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是不是还存在一些失误呢?现在大家看大屏幕。⑴意义: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变革,是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标志;⑵缺点:《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有关材料:“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4.练习:

  好了课讲完了,现在我们做两道练习。

  ⑴课后“练一练”         ⑵讨论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

  5.总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三大改造,即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意义和缺点。这种改造的形式是正确的,客观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刚刚成立新中国落后贫穷的面貌得到了迅速改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我们看待事物现象政策都得一分为二地评价。三大改造是我们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下堂课我们就要具体讲怎样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好,下课。

  板书:                   第5  课    三大改造

  一.         公私合营

  1.             公私合营的定义

  2.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二.         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1.             农业

  2.             手工业

  三.    三大改造的意义、缺点

三大改造 篇3

  点击::第一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②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按照“知、疑、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材处理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重点突破:通过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了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同时通过对比,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殊性。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因为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学生不好理解,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难点突破:利用实例说明公私合营的定义以及操作方法,教师进行适当的分析、讲解。

  教学手段

  多媒体演示 讨论探究 自主合作

  教法学法

  按照“知、疑、学、解、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进历史,最终走出历史。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言:(了解学生知道多少有关三大改造以及农村方面的有关知识;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发展域,即了解这段知识的方法、途径、以及和老师沟通的方式等,所谓“知”。)

  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

  生:(可能会摇头)

  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板书:三大改造

  师: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改造哪三方面问题么?

  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师:既然知道是这三方面的问题,谁又知道国家是怎样进行改造的呢?如何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生:不知道。

  师:好,那今天我们就具体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上面的过程,通过设疑,教师知道学生对三大改造的知识了解很少,同时这方面知识很难,学生更是不容易切入主题,所以需要老师的引导。)

  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同学们,既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完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那么对于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请说出来,让我们共同探讨。

  生:国家为什么要对这三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生:国家又是怎样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生:改造的方式又是什么呢?在这方面我们国家会有什么创举呢!

  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结果会怎么样?对我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背景、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师:同学们提得好。的确,要想把关于三大改造的内容理解明白是需要先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解决掉,下面我们就对上述问题逐一解决。

  首先是对农业的改造。

  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有关土地方面的一些问题,请你把知道的有关知识说一下。

  生: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生: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

  (虽然是回顾土地改革的一些知识,但这也是了解学生对这段知识发展域的过程)

  师:的确,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地、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然而,我们在享受巨大欢喜的同时,不要忽视了我们的国情,那就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会采取什么办法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看我国在农业方面具体是怎样解决的?包括时间、目的、原则、形式、结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对我国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改造加以解答。

  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师:党和政府对农业进行改造,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方式引导农业走生产合作化道路,同时对手工业亚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党和政府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农业走合作化道路。之所以如此,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是个农业国,自然经济长期存在和发展造成了占绝对优势的个体经济。这一情况使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对高度的公有制缺乏思想准备。历史的经验表明,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在对农村和城市的个体私有制经济改造过程中,必须本着有利于国家建设,又能够满足广大劳动者根本利益的原则,采取稳妥的步骤。为此,党的政府采取了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方针,即继续保留农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通过合作生产的方式,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逐步进行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改变了个体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师:同学们,在农业、手工业改造同时,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采取措施进行改造。

  在这里请同学们一定要知道,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还有独创。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下面我给大家一点时间,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行探讨。

  师:在探讨的时候,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解决。

  生:什么是公私合营?

  生:赎买政策怎么进行?

  生:为什么要进行赎买政策?

  生:对待资本主义工商业党和政府采取的态度和农业、手工业为什么不一样?

  师: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首先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的措施,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同时还接管了一些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把他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还合理调整工商业,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发展。但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在近代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它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近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在工业化建设中有其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依靠剥削工人的劳动赚取利润,但具有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希望国家富强的一面。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优势,调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有利于工业化的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党和政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方针,制定了稳妥的政策,逐步实现改造。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就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区定息,年息为5%,就是有代价的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师:通过阅读教材,我们知道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党和政府采取了赎买政策,将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纳入不同程度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最终彻底转变为公有制经济。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而不是像对官僚资本那样采取没收政策,是由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通过这些措施,既限制了资本主义经济过分发展给过渡任务完成带来的消极影响,又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本家利益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工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和平的方式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创造了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过渡的新途径。

  师:公私合营的解释(影音文件)

  师:用事例进行解释(包括图片)

  师:好了,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弄明白了三大改造的过程,下面我们就要分析三大改造究竟有什么重大意义了,同时探究三大改造的评价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学习过程,归纳总结三大改造的结果和意义。

  生: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生:三大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生:同时,标志我们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我们的农村经济发展,手工业繁荣,工业兴旺。

  师:同学们说得好,的确,三大改造取得巨大成功,成绩辉煌。但是同学们请想一想,当历史发展到今天的时候,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总会发现历史在进步。下面我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己政治才能和经济才能的机会,你们设想一下,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国的发展之路会有什么变化呢?同时会有什么发展的阻碍呢?课文交待了改造过程当中的弊端,请你设想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怎么解决呢?

  生:……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教师小节:今天我们学习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经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新中国的美好前景正在拉开画面!

三大改造 篇4

  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过程。从合作社的成功,意识到互相帮助、团队合作才是发展之道;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采取的“赎买方式”和公私合营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举,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和形式,具体完成的时间及历史意义。

  ②通过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明确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分小组讨论,便于交流合作,发挥集体智慧。

  ②学生表演小品,做“历史中人”,有助于真正理解。

  ③学生小结所学内容,使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得到体现。

  ▲教学思路:

  重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赎买政策

  ▲教学提纲:

  三     大 改     造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建

  立

  农民 农业 生

  产

  资

  料

  私

  有

  制 农业

  生产合作社 社

  会

  主

  义

  公

  有

  制 

  手工业者 手工业  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  

  资本家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  

  ▲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

  回答:是社会主义国家

  讲述:对,这是初二政治第一课的第一句话,也是我国现行宪法的第一句话: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提问:中国是什么时候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

  回答: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吧!

  回答:是1925年土地改革完成的时候吧!

  讲述:那么我们就来看看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怎么说的吧!“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也就是说,直到1954年,中国仍然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提问:那么到底是何时、又是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三大改造。

  提问:这个标题缺少主语,通过阅读这一课的小标题,你们能找出本课是要讲三大什么的改造吗?

  回答:三大行业的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提问:那么“改造”又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是什么样的?要把它们改成什么样?为什么要改?改造前后有什么变化?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决这些问题。以农业为例,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当时的农村刚刚进行过什么改革?当时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情况是怎样的?

  回答:在第三课土地改革中我们学到,1952年土改完成后,农村真正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亿多无地少地的分到了7亿多土地,还分到了大量的牲畜、农具和房屋,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讲述:既然土地改革是使农民私有土地,也使生产力提高了,为什么还要改呢?下面请几位同学上来感受一下土改后农民的真实情况。

  活动:六位同学在讲台上一字排开,作为新解放区3亿多农民的代表,老师把他们可以分到的东西写在纸条上分发给他们,请他们大声念出自己的所得。一开始是分地,每个同学都分得二亩三分地,然后是分牲畜,然而每个人却只能分得牛的一小部分。

  讲述:老师这样分,并不是随意安排的,让我们来看一道数学题,它所用的都是土改时真实的数据。“新解放区有3亿多农民,要分7亿亩土地,问人均能分到土地多少亩?”

  回答:7除以3约等于每人2.3亩。

  提问:再问,这3亿多农民,要分297万头牲畜,问人均能分到多少头?

  回答:约1000人能分到一头牲畜。

  讲述: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土改的成果看似很大,但是这成果一旦分散,个体农民的所得是非常少的,他们虽然真正拥有了生产资料,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每人只有二亩三分地,很多人更是根本就没可能分得牲畜。这样,他们能用大型农具、用先进的耕作方式进行生产吗?能抵御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吗?

  回答:不能,农民还是很穷,生产方式落后,力量十分脆弱。

  提问:那么,我想问问台上6位同学,认识到了你们各自目前的力量以后,你们打算怎样解决呢?

  回答:联合起来。

  讲述:联合起来,你们便拥有了13.8亩土地,还可能拥有一头完整的耕牛,可以进行科学合理、更高效率的生产了,你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生产资料的性质也就随之改变了,由私人所有变成了集体所有。但我相信,只要齐心协力,团结的力量会使你们每一个人受益。

  活动:提问:这六位同学之前因为分散而脆弱,后来又因为脆弱而联合,那么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当时的农民,你们有多少人原意加入这六个人的团队呢?

  贫下中农代表:我们想再看看效果。

  富农代表:穷光蛋办社就能有前途了?让我们把东西捐出来大家一起用,没门!

  讲述:两年后,随着加入合作社的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地生产资料和并在一起,发挥出了更大的效用,众人拾柴火焰高,再加上政府对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支持和扶助,社员的生产生活越来越红火。

  贫下中农代表:(套用神州行广告)选择生产方式就像进饭馆,哪里人多就去哪,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据说已有一万两千多户农民参加,我相信群众,农业生产合作社,我看行!

  总结:在农民的踊跃参与下,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标志着农业改造的胜利结束。

  填表:

  行业 方式 完成时间

  农业 生产合作社 1956年

  手工业  

  讲述: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办社,是因为他们的个体力量太薄弱,入社可以令他们得到实惠,所以农民入社时都是积极踊跃,入社后都是兴高采烈。可是对于资本家来说,他们并不存在类似的问题,那么他们愿不愿意接受改造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国家为什么一定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以及是如何进行改造的。以上海水泥厂为例:

  填表:               

  上 海 水 泥 厂

  时间 解放前 公私合营后

  设备 陈旧 陈旧

  工人劳动条件 差 改善了劳保条件

  工人劳动积极性 不高 充分发挥了出来

  最高产量 不到设计能力的90% 超过设计能力的40%

  提问:为了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社会生产率,国家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从表中可以看出,改造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回答:公司合营。

  讲述:下面我们来补充这个表格,从而理解公私合营的意思。

  老板 水泥厂老板刘鸿生 +国家

  所有制 私有制 +公有制

  活动:公私合营有没有遇到阻力呢?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当时在上海赫赫有名的水泥厂老板刘鸿生,老师充当公方代表,询问刘鸿生是否愿意和公家合作,共同经营企业。“刘鸿生”可以有任何反应,最后在“公方代表”的劝说下同意。接下来“公方代表”提出疑问:“合作经营也要分个主次,我们俩谁占主导地位啊?”“刘鸿生”可以有任何反应,最后其他同学从书上看到:在公私合营中,是公方代表居于主导地位的。这时可以询问“刘鸿生”的感受,一般应是“愤怒的、不解的、或者委屈的、无奈的”。这时公方代表可以提出“发给资本家定息”的方法,来安抚资本家的情绪。还可以问他是否认识北京中药老字号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让他了解乐松生带头进行公私合营因而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借见和赞誉的事迹(有照片为证),还可带他参观1956年1月15号20万北京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敲锣打鼓上街游行庆祝公私合营的场面,并肯定他的商业头脑和经营能力,许诺让他在改造后出任厂长主管生产。此时再次询问“刘鸿生”的感受,应该是“好多了”。最后告诉他如果是在苏联,对不愿接受改造的资本家资产是直接进行暴力剥夺的。“刘鸿生”可以有表情?

  提问:刚才老师提到的“发给资本家定息”的方式叫做什么?

  回答:赎买政策。

  提问:它有什么意义?

  回答: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向社会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过渡。

  提问:对比苏联的做法,我们的赎买政策有什么意义?

  回答: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填表:

  行业 方式 完成时间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 1956年

  赎买政策 

  讲述:1956年,国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即三大改造。这个运动,使个体农民、手工业者团结致富、消除了贫困;使资本家放弃了剥削,救广大工人阶级于水深火热之中。那时,人们都认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贫困、人人平等的美好时代已经来临,所以宣布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这也就回答了我们在本课开头提出的问题。

  虽然现在的我们知道,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之后,我们经历了严重的失误和深刻的反思,贫穷、落后、剥削和种种不公正的现象仍然困扰着这个社会,我们仍然只能说自己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个物质和精神的理想状态似乎离我们还是那么远,而通向它的道路又总是显得那么崎岖曲折,但是,无论我们经历多少困惑和失望,建立一个公平、自由、富裕世界的梦想,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最后用提纲总结。

三大改造 篇5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掌握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联系理解

  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归纳分析

  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党情感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唯物史观

  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 [要求学生根据《填图册》第7页的表格回答]“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2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速度快;而农业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所以发展缓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 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 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产量。)

  3 第21页两幅插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教师过渡讲解:与小农经济很相似的手工业,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下,也形成了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主要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要求学生完成《填图册》第8页第1题,并在课本上作好读书标记,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予以鼓励。

  公私合营

  1“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国家)“私”指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2 怎样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

  3 根据21页“动脑筋”:三大改造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

  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22页“练一练”:应选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布置学生完成《填图册》第8页第2题。

  根据23页“活动与探究”,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调查。

三大改造 篇6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标转述】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课本能够说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方法和结果,找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要性和方法。

  2、 知道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通过和同学探讨理解并说出三大改造的意义。

  3、 明白三大改造在历史背景下具有的积极意义,同时用历史辩证主义思维思考问题,明白其不足之处。

  【学习流程】

  活动一:阅读课本,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阅读课本写出实行农业合作化的原因。

  2、为了实现农业合作化,国家采取了什么方法?结果如何?

  3、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       的社会主义改造。         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                    。

  4、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是                                  

  。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           ,即           

  ,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               ,是               。

  活动二:通过和同学讨论,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探究一: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哪三个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分别采取了措施?什么时候改造进入高潮?

  探究二:三大改造什么时候基本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缺点?

  活动三:本课知识结构总结

  【检测反馈】

  1.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一项是( )。

  a.农业改造      b.手工业改造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d.镇压

  2.下列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参加农村生产合作社

  b.在三大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c.到1957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

  d.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二、问答题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为什么?

  2、史料学习法

  学法指导: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史料是研究历史的主要依据,教材中的一切观点都是由史料分析得来的。因此,对于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观点(包括历史意义和影响)的学习,可以结合史料进行分析理解。史料一般有:①文字类,如数据、语录、史书陈述的史实等;②图片类的,如历史图像、历史漫画等;③实物类,如文物、遗址和遗迹等。

  阅读下列材料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情况

  时间 公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

  1952年 20.6% 78.7%

  1956年 85.6% 14.2%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表格表明我国社会性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难点分析】

  1、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有什么联系?

  “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经济,是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即满足工业化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开展的。“一五”计划实施的时间是1953~1957年,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也即是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

  2、什么是“公私合营”?为什么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形式,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53年底前,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的政策,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第二阶段是在1954年至1955年下半年,实行单个企业公私合营。第三阶段是在1955年冬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即按行业,不分企业大小同时实行公私合营。

  这种最终通过赎买政策,进行公私合营,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是新中国的一大创造。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民族资本家企业实行没收政策或打击镇压政策。为什么中国政府采取和平赎买政策呢?这是由历史与现实条件决定的:第一、民族资本家历史上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国革命;第二、他们也拥护社会主义改造;第三、资本家有管理经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这样的人才。

  【课后反思】

  想想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和同学讨论或者问老师。

三大改造 篇7

  在教学《三大改造》一课时,课前利用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所以,我首先问学生,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之间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这就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教学由被动变为主动。课中利用问题设置悬念,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等问题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路上。课后利用问题巩固知识。如,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

  这种提问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思辩中加深对历史知识、历史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一、优点:

  1。上课是条理比较清晰,能够做到重难点突出,课堂衔接较好。我在课前做了一定的工作,认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资料内容相衔接。在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是我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楚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思考什么样的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选择一些记忆方法比如联想法,或者把所学内容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2。能够较好地做到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这节课中有许多历史名词,政策性很强,有些是专业术语,比较抽象又不好理解记忆。例如: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赎买政策等名词学生既难理解,又觉得枯燥。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最简洁的、最通俗的语言来讲解和描述,效果还不错。

  二、不足之处:

  1、在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的处理有失妥当,内容过多,给人一种牵强的感觉。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做到不断的思考,及时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不断进步。

  2、在教学中,创新意识不够强,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做到大胆实践,多学习多思考,不断提高在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以上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历史《三大改造》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大改造 篇8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程标准: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教师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编写、表演小历史剧;引导学生课后撰写题为《我看三大改造》的小论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

  小历史剧:《鸡毛飞上天》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议一议:国家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必然性?

  看谁找得快:学生在教材上找出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方法。

  看图片《农民纷纷申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北京郊区农业实现合作化,农民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喜》,加深认识。

  教师简单介绍手工业合作化的情况。公私合营

  身边的历史:参观当地的一两个老字号店铺,并请管理人员简单介绍一下该店铺在公私合营时的情况,了解其发展历史与现实状况。(成果汇报)

  教师解释“公私合营”的概念。

  学习与思考:为什么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

三大改造 篇9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掌    握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联系理解

  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归纳分析

  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党情感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唯物史观

  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 [要求学生根据《填图册》第7页的表格回答]“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2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速度快;而农业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所以发展缓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 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 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产量。)

  3 第21页两幅插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教师过渡讲解:与小农经济很相似的手工业,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下,也形成了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主要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要求学生完成《填图册》第8页第1题,并在课本上作好读书标记,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予以鼓励。

  公私合营

  1“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国家)“私”指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2 怎样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

  3 根据21页“动脑筋”:三大改造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

  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22页“练一练”:应选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布置学生完成《填图册》第8页第2题。

  根据23页“活动与探究”,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调查。

三大改造 篇10

  一、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三、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本单元第二课。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创造性开辟了一条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创举。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养成一定的学习历史的习惯,也有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他们未接触过政治经济学方面知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比较肤浅,但是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六、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2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xx年12月。

  (3)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9月。

  (4)綦军:《对“三大改造”历史必然性的思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年3月。

  (5)张旭东:《三大改造与中国现代化》,《社科与经济信息》,20xx年04期。

  (6)李凌:《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见》,《炎黄春秋》,20xx年12期。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方案一:地方史导入

  无锡梅园与无锡荣家

  梅园何以从荣家的私家花园变为国家公园?荣家又为何受到毛主席的赞叹?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这一课之中。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方案二:歌曲《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被*,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建设高潮。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什么时候?如何建立起来的?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

  史料1土改后的几组调查材料: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出卖;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忻县的调查:在被调查的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教学参考书

  史料2建国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从1950年9月大规模开展,到1953年基本结束,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去以及台湾省外,全国大约有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总数约七亿亩的土地和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包括297万头耕畜,3954万件农具,3708万间房屋,105亿斤粮食等。

  ――刘花章《试论建国后土地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计算当时3亿农民,要分7亿亩土地和297万头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亩?多少人可分得一头耕畜?

  结合史料和教材23页第一段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那么。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史料3在目前情况下,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但国家的帮助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部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那么靠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有两条道路、两种办法:一种是旧的办法,旧的道路,让个体农民向富农、高利贷者去借贷,去当雇工、出卖劳动力,廉价出卖农产品,结果就增加富农、高利贷者、投机商人的剥削对象,让农村资本主义泛滥发展。这就是让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破产贫困。这是旧道路,是让农村资本主义漫无限制泛滥发展的道路。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国家帮助来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结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较平衡地上升,也限制了富农的发展。这就是组织起来大家富裕的道路。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学生: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师:为了推动农业合作化采取了什么原则和方法?

  学生: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教师介绍三个阶段

  史料4毛泽东亲自主持编写了怎样办合作社的书,这使得农业合作化进入了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并完成了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过渡,这比毛泽东的计划早三年。农业合作化完成。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掀起有何影响?

  学生: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2.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史料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得到了普遍发展。到1953年,全国共组织起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700多个,社员达32.6万人。1957年,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有7.5万个,占全部手工业合作组织的70.5%;社员377.15万人,占合作组织成员总数的76.7%;产值74.64亿元,占手工业合作组织总产值的87.8%。

  ――何盛明《财经大辞典》

  教师: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向学生说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也是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改造的结果如何?

  学生: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二)公私合营

  教师: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

  史料6据我们看,经过这几年,整个工商界是有进步的,各民主党派的工作是有进步的,基本情况是好的,是向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的。……当然肯定成绩并不是抹杀缺点,是会有缺点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地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因为它是无政府性质的,跟计划经济是抵触的。

  ――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教师:为什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讨论后老师点拨。

  1.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跟计划经济抵触。

  2.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进行多次斗争。

  教师:阅读书本25-26页,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公私合营

  教师:什么是“公私合营”?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教师:“公私合营”中的“公”指国家,“私”指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公私合营”就是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

  教师:在改造过程中国家是如何补偿资本家的?

  学生:和平赎买政策。

  教师:国家为什么采取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赎买政策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资本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实现和平过渡,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教师: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学生:说说身边了解的进行“公私合营”的企业。(结合地方史材料)

  (三)三大改造的意义

  教师:到1956年底,我国的三大改造基本结束。农民手中的生产资料变为集体的生产资料,所以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更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教师: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那么三大改造有什么作用(意义)?

  学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俗话说“金无足赤”,三大改造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的。那么三大改造在改造的过程当中有什么缺点?

  史料7毛泽东的报道一直传达到农村党支部……合作社运动迅速盲目发展,才十几个月的工夫,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压力推动下,到1956年滴,全国私营工业总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总数的82.2%分别纳入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就是说,原来预计用15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一般说共18年)完成的“三改”,实际只用了三年就基本完成了。

  ――《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见》李凌,刊载于《炎黄春秋》

  学生: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教师: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这些缺点,但是它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瑕不掩瑜,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三大改造 篇11

  【课程导入】

  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生产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当时,个体农民平均每户只有十多亩耕地,贫雇农平均每户不足半头耕畜、半部犁,资金也很缺乏,根本无力抵御自然灾害。面对这种情况,国家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又取得了什么效果?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这一方式有什么好处?在当时能够得以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农民积极加入生产合作社

  上海市民庆祝信大祥绸布店公私合营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一位老人在去世前将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让他们每人把一根筷子折断。三个儿子都很轻松地做到了。然后,老人把三根筷子捆在一起,让三个儿子再试试。这次,三个儿子都未能折断。从上面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故事中的寓意和土改后农民经营方式的改变有没有相同之处?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一项是( )。

  a.农业改造      b.手工业改造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d.镇压

  2.下列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参加农村生产合作社

  b.在三大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c.到1957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

  d.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二、问答题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为什么?

  【资料:】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绩,五亿多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首先,农业合作化把汪洋大海般的小农个体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了土地公有,避免了两极分化。同时,这也解决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小农经济的矛盾,在新的基础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

  其次,农业合作化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农业合作化后,许多地方兴修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进行了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些地方发展了集体企业,增加了公共积累。

  再次,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基本上保证了城乡人民对农产品的需要,而且也使农民生活有所改善,还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一个促进。

  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改造,很多经典都有阐述。《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提出了“剥夺剥夺者”的原则。如何“剥夺剥夺者”?马克思认为可以根据各国不同的历史特点,允许有不同的形式和方法:一种是通过国家政权,没收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把它收归国有;另一种是采取赎买的办法,改造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恩格斯甚至提出了赎买的具体方法,即“一部分直接用纸币赎买的办法,逐步剥夺土地私有者、工厂主、铁路所有者和船主的财产”。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赎买思想,提出了对资本主义进行赎买的具体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后来,由于苏联发生了国内战争,列宁对资产阶级进行赎买的计划没有能够实现。

  在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科学地分析了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并制定了不同的政策。对官僚资本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则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以赎买的方式,把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我们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提出但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创举。

  【思维拓展】

  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无代价的强制没收,一种是有代价的和平赎买。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是哪种方式?采取这一方式有哪些好处?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创举?

三大改造 篇12

  第五课 三大改造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

  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⑵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⑴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⑵适当补充课外材料,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4.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是我党在过渡时期实行的一项正确的政策;

  ⑵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的品德;

  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⑴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

  ⑵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方法:讲解法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

  2.手段: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前写好课题和第一个大标题)

  (课件)播放电视剧《大宅门》中百草厅公私合营的片段。(问)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 视剧啊?(学生回答)刚刚老师放给大家看的是电视剧《大宅门》中公私合营的一段,现在大家把书打开到第23页中,看有关北京老字号药店同仁堂的介绍。其实,《大宅门》中 的百草厅的真实来源就是同仁堂药店。老师读)

  2.公私合营:

  好,我们一直在说公私合营,那么,到底什么叫公私合营呢?公私合营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呢?(课件:是我们对民族资 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那老师要问了,以前我们学过改造的低级形式,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啊?(学生回答)(课件:对工业中的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任经销代销等等)。(课件:毛泽东在1953.7发表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一文中写道:“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的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那大家想想看为什么说已经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了啊?(问)(老师归纳)虽然这些资本家对企业仍然拥有所有权,但已经不能自由买卖了。那大家想看看,公私合营照字面理解应该是什么啊?就是国家与私人,这里也就是指资本家联合起来经营工商业。原本都是资本家自己独家经营,现在变成与国家合营了。新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们国家来说,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以公私合营对我们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变革是有好处的。那对资本家有没有好处呢?他们是不是被强迫答应公私合营的呢?现在我们看课题下面框里的文字。请哪位同学起来读一下吧。好, 读地很流畅啊!大家看,原本是亏损 的厂,设备陈旧,工人没有积极性,但国家投入资本以后,进行改革,效益就好转了。这样,资本家也赚钱,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对吧?于是,越来越多的民族资本家希望能公私合营。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高潮。那么,什么又叫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呢?(课件: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年息为5%)。大家看我们书上第21页最下面一段中提到了赎买。同学们都学过古文啊,“赎”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交换”对吧?我们这里可以理解成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就是赎买。下面大家看一看书上第22页的小字部分,然后思考一下,你们觉得赎买政策是否合理?你们觉得还有什么别的政策更好吗?好了,大家都看好了吧?现在老师给你们分四个小组。(以第几排为标准,分为四组)分别讨论一个问题,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发言。现在大家看大屏幕。(课件:⑴能不能国家直接强制性把这些企业收归国有?为什么?⑵ 能不能保持原有状况不变,仍然让民族资本家自己经营?为什么?⑶ 能不能一开始就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不经过过渡?为什么? ⑷你觉得赎买政策合理吗?合理在哪?)(学生发言)(老师归纳:⑴力度太大,民族资本家不服气,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⑵打击民族资本家的积极性,他们原本是可以吸收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力量的;⑶国家也没有那么 多的资金可以 全部收回;⑴不论怎样仍然是剥削阶级,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⑵大部分工人仍受剥削,体会不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⑴民族资本家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好处,还不太相信;⑵强扭的瓜不甜,必须让他们自己想要参加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合理:合理在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造,这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国家制定一项政策要看得长远,但也必须分步骤慢慢来,不能急。我们同学学习也是一样,必须给自己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但也一定要脚踏实地。

  3.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我们这堂课的题目是“三大改造”,那除了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有对什么的改造啊?(问)对了,就是农业和手工业了。(写标题)对农业和手工业是怎样改造的呢?我们以前就学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己自足的国家,农民的小农意识都比重。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了土地改革,农民都分到了土地,本来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过日子了。为什么党和国家还要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呢?哪位同学回答啊?(问)对了,农民虽然有土地,但都很穷,没有资金,没有能力去购买农具,也不懂种田的新方法,有了土地仍然过不上好日子。这个时候,党和国家在农村实行了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政策。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书上20页到21页的小字部分。好,大家看看小字部分能说明什么啊?(问)(老师归纳)对了,说明了我们建立生产合作社的优越性。有些人说你们先走,我们看看再说;有些人说一伙穷光蛋想办社,没见过鸡毛能上天,最后事实证明了鸡毛真的飞上了天。老师又想问一下了,这又能说明什么啊?(问,可提示)说明集体力量大。我们民间有很多俗语和故事都说的这个道理。比如一个巴掌拍不响;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一个篱 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古代还有个小故事叫做“一根筷子,十根筷子”。讲的是一个老父亲在临终前拿一根 筷子给他一个儿子折一折就断了,再拿十根给他折怎么折都折不断。用这个来告诫他要和兄弟团结。再所到现在,大家都知道“温州模式”吧?为什么浙江人在全国各地做生意都能赚钱?因为他们都抱成团。同学们也要明白这个道理,一个人埋头苦干,成绩有限,可是同学们一起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就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学习上如此,生活上也是如此。(课件)现在大家看大屏幕啊。这两幅图,一幅是农民申请假如生产合作社,一幅是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想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农业建立合作社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农业的合作化带动了手工业的改造。到了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到合作社中。(课件)大家看这张图表,我们把三大改造的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时间做下总结。1956年底,三大 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间大家要记清楚。

  3.三大改造的意义和缺点(课件)

  好了,三大改造讲完了。那么,这个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是不是还存在一些失误呢?现在大家看大屏幕。⑴意义: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变革,是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标志;⑵缺点:《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有关材料:“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一部分原 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4.练习:

  好 了课讲完了,现在我们做两道练习。

  ⑴课后“练一练”         ⑵讨论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

  5.总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三大改造,即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意义和缺点。这种改造的形式是正确的,客观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刚刚成立新中国落后贫穷的面貌得到了迅速改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我们看待事物现象政策都得一分为二地评价。三大改造是我们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下堂课我们就要具体讲怎样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好,下课。

  板书: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 公私合营

  1. 公私合营的定义

  2.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二. 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1. 农业

  2. 手工业

  三.    三大改造的意义、缺点 

三大改造 篇13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教学目标与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历史。正确掌握、使用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对三大改造原因、实质和意义的辨析及三大改造功过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收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分析】落实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开展课堂活动认识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实质和意义。提倡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分析】通过落实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其乐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策略

  1.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节教学应采用师生共同探究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找出三大改造的原因,其模式为: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课堂讨论―交流反馈―小结。

  2.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采用编卡教学法,把握本课三大改造的形式、实质及意义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及三大改造的功过是非深入辨析,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的唯物史观。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三大改造来展开。三大改造的原因,通过让学生搜集有关课外资料,结合教科书内容,师生共同探究找出;对三大改造的形式、实质及意义,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为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有关三大改造的知识体系,可以采取学生编写提纲卡的方式,概括巩固知识,培养探究和合作的精神。本课教学程序框架如下:

  【说明】框架中的“拓展”是指知识内容和教学空间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框架中的“知识链接”是指和课文有关的阅读资料。通过广泛收集、整理和处理有关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四、教学引入

  方法1

  复习引入

  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土地改革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自然引入新课。

  方法2

  图示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提出问题:这些农民正在干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他们正在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生:说明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不仅提高了他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师:你们说得很正确!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引导他们通过集体化的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由此引入新课。

  方法3

  主题引入

  1950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怎样开展的呢?在学生探究问题时,自然引入新课。

  五、重点解决和难点突破

  本课重点是三大改造的形式。

  本课难点是三大改造的实质。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深刻的社会变革,因涉及政治经济学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通过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分析,合作找出三大改造的原因,小组讨论,概括出三大改造的形式、实质及意义。

  活动内容1

  找出三大改造的原因

  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合作找出三大改造的原因。

  师: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请同学们想一想:国家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根据对教科书的阅读和搜集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各组代表发言。)

  活动指导:

  1.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推荐一名组长。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互相传阅搜集到的资料,使学生对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增加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小组代表可竞相发言,教师对发言者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对问题的探究。

  生:我国农业采用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生产效率很低。

  生:当时贫苦农民缺少生产工具和资金,生产力水平低下。

  生: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

  生:也不利于推广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搞集约化大生产。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了解得真多!概括起来就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土地改革后,党和政府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有条件的地区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图片)。

  师:农民为什么纷纷要求入社呢?

  生:(看书回答)通过互助合作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社员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

  师:说得好,主要原因是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显示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

  【评析】

  通过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喜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内容2

  编写提纲卡,概括三大改造的形式、实质和意义

  第一阶段:

  师: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由原来的个体经营转变为合作经营生产;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三大改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大改造是通过什么形式完成的?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具有什么意义?我们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阅读讨论,最后形成较统一的观点。

  第二阶段:

  师:通过讨论,大家知道了三大改造的形式,也知道了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下面我们将以上的重点、难点内容再概括,简单明了地说明问题,即编写内容提纲卡片,完成后上交。

  编写提纲卡片的要求:

  1.题目:三大改造的形式、实质及意义。类别:知识。

  2.语言高度精练。

  3.包含时间、重要历史事件。

  4.以表格形式呈现。

  【评析】

  通过概括本课内容,既解决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和正确掌握、使用编写提纲卡学习历史的方法。

  六、教学拓展

  拓展专题

  三大改造的功与过

  一、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课外知识开展探究活动

  材料一: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除了农业合作化和手工业合作化以外,私营工商业改造为公营企业,也在1956年完成了。这件事所以做得这样迅速和顺利,是跟我们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密切相关的。这个阶级矛盾是否完全解决了呢?还没有,还要经过相当的时间才能够完全解决。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材料二:要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这也包括他们的子孙后辈。他们早已不拿定息,只要没有继续剥削,资本家的帽子为什么不摘掉?落实政策以后,工商界还有钱,有的人可以搞一两个工厂,也可以投资到旅游业赚取外汇,手里的钱闲起来不好。你们可以有选择地搞。总之,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二、活动指导

  1.确立课题: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谈三大改造的功与过。

  2.活动方法:由个人或小组收集资料,整理概括出主要观点。

  3.活动汇报:组织学生课上交流和点评,教师要加以引导和补充。

  师: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请同学们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谈谈三大改造的历史贡献和过失。

  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生: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生活得到了改善。

  生: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农业合作化就是好。

  生:我不同意,一些地区出现了要求过急,形式过于简单的冒进现象,如整乡、整村集体加入合作社,使一部分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农业合作化有优点,也有缺点。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国家是怎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呢?

  生:从1954年起,国家通过公私合营的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生: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生:在改造过程中,国家通过赎买政策,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生: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出现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如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很适当,挫伤了工商业者的积极性。

  生:三大改造期间,虽然出现了一些过失,但它的历史贡献是主要的,不能因为它的缺点完全否定。

  师:说得对,我们要评价历史事件,既要点明优点和成果,又要一分为二地分析缺点和问题。

  【评析】

  通过教学活动的拓展,将学习内容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使学生掌握开放性、探究性、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历史和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逐步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