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化学教案设计 > 《空气》教案(精选14篇)

《空气》教案(精选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空气》教案(精选14篇)

《空气》教案 篇1

  《空气》教学设计

  武汉市武钢六中  郑秀芳

  指导教师: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玲莉

  一、 设计意图

  9年级学生对空气并不陌生,在小学的自然课上就已经了解了空气的有关知识,但不够准确。在还没有接触到压强方面知识的情况下,学生理解燃烧红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本节课将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位在探究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上。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方法,初步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教学设计也是为突破这一难点展开。

  二、教案

  课 题

  空 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组成,并知道其主要用途;通过实验,知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受胶头滴管吸水实验,初步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知道气体体积的测定的一般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 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难 点

  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教学方法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探究。

  仪器药品

  集气瓶、烧杯、玻璃管、橡皮软管、弹簧夹、燃烧匙、橡皮塞、胶头滴管、酒精灯、

  水槽 、火柴。

  红磷、蜡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小实验:将烧杯倒扣入水中

  活动:展示一个烧杯,并将其倒扣入水中。

  设置问题情景:烧杯里有什么物质?

  水为什么不能充满整个的烧杯?

  思考

  回答:烧杯是空的

  回答:因为烧杯里有空气。

  让学生意识到空气的存在,初步认识到空气会产生压力,同时引入新课。

  回顾:空气的成分

  组织讨论:你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吗?这些物质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分别是多少?

  提问:在这些气体中哪种气体与我们生命活动联系最紧密?如何证明它的存在?

  根据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和生活经验,讨论、交流。

  回答: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知道空气主要成分。

  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能力。

  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做铺垫。

  小比赛:用胶头滴管吸水

  提供:小烧杯、胶头滴管,水。

  组织活动:看谁吸入的水多。

  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

  1、  怎样才能吸入更多的水?

  2、  每次吸入水的体积都相同吗?

  3、  吸入水的体积与挤压出的空气有什么关系?

  做一做,比一比。

  讨论,集体交流。归纳小结,形成共识,得到启示。

  由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感受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会产生压力,把水压进胶头滴管。为测定一定容器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的实验打下基础。

  探究活动:设计实验,用燃烧法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  设置问题情景:氧气的体积分数是多少,能不能用类似胶头滴管吸水方式测定氧气的含量呢?

  2、  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

  4、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分组讨论,选择实验用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并相互交流。

  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汇报、交流实验成果。发现问题――用燃烧蜡烛、纸张、火柴的方法无法准确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体会当很难用机械的方法把空气中的氧气排出时,可以用点燃蜡烛(或纸张、火柴)的方法把氧气消耗掉,定性的认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探究乐趣的同时,发现新的探究问题。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提出问题,选择什么物质才能比较准确的测出空气中氧气含量?引发进一步探究。

  2、介绍可燃物──红磷(展示红磷样品)。

  3、介绍实验装置。

  4、  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5、  利用等待集气瓶冷却的时间,组织学生预测、讨论得出结论。

  (多媒体动画演示集气瓶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的现象)

  熟悉药品、装置。

  预测、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实验现象,完成探究报告。在观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得出结论。

  产生认知冲突,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

  提供资料,启发学生对实验结果作出合理的猜想。

  在前面两个小实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知道气体体积的测定方法。

  介绍:介绍化学史知识

  多媒体课件配合:介绍拉瓦锡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倾听

  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做激励性的评价,增强其对事物认识的好奇心、求知欲。

  组织学生交流对空气中各种气体主要用途的认识,看图归纳。

  交流、看图

  查漏补缺

  组织学生小结。

  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1、空气中的各成分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2、地球上没有空气会怎样?

  谈这节课的收获:从知识的获得、认识气体的途径和测量气体体积的方法等方面谈。

  梳理知识,归纳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把探究从课堂引向课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板书设计】

  2.1   空气

  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二、空气的成分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及杂质(0. 03%)

  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用胶头滴管吸水

  2、用蜡烛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

  4、介绍化学史知识

  四、空气的用途

  【课堂练习】

  1、  法国化学家________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________和_______组成,其中_______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2、以下物质可用于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是(   )。

  a.蜡烛      b.硫磺      c.木炭     d.红磷

  3、下列用途是利用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并放出热量的性质的是(  )。

  ①切割金属 ②动植物呼吸 ③医疗 ④潜水 ⑤火力发电

  a.①②③      b.①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在包装食品时可以采用真空包装或充入保护气的方法。对于一些易碎的食品,常常充入氮气防腐,原因是              。

  5、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用人造空气可以避免这种问题。人造空气可以用氦气代替氮气的原因是什么?

《空气》教案 篇2

  课题名称: §2-1 空气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污染和防治

  2、了解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能力目标:培养学习能力

  教育目标:进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增强环保意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 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法: 实验导思法

  教学媒体: 有关实验仪器

  教学 学生

  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活动

  复习 空气中有哪些成分? 提问 回忆

  导课 简介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空气的过程 演示p燃烧 观察

  新授 一、空气的组成:(v%)

  n2 : 78% 归纳 思考

  o2 : 21% 整理

  稀有气体: 0.94% 结论

  co2 :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二、空气是一种资源

  1、 氧气: 指导学生阅读 通读

  2、 氮气: p24~26内容 讨论

  3、 稀有气体: (主要是用途) 交流

  三、保护空气:

  1、污染空气的有害物质: 给出讨论提纲 讨论

  气体: co no2 so2

  (来源于矿物燃烧和工业废气) 归纳

  粉尘: 沙尘 烟尘

  (来源于水土流失和工业排放 )

  2、污染的防治:

  可采取的措施: 提示 回答

  (1)禁止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

  (2)处理汽车尾气

  (3)严禁燃烧散煤

  (4)使用无铅汽油

  (5)不焚烧垃圾

  (6)使用清洁燃料

  (7)种树、造林、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8)不燃放烟花爆竹

  开放性问题讨论: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四、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特点:

《空气》教案 篇3

  教学设计:

  在周兢《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明确指出“说明性讲述是一种要求使用简单明了、独白语言,说明与事物的形状、特征、功用或操作过程的讲述形式。”所以本次活动,幼儿通过观察实验、亲自实验、交流和讨论实验,使幼儿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并逐步运用规范、准确、简单明了的说明性语言讲述空气的特点。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2、了解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我们的生活时时刻刻离不开空气。

  3、喜欢关于空气的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保护环境。

  【活动准备】

  塑料袋、玻璃杯、蜡烛人手一份,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空气的基本特征

  1、今天汪汪队邀请我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探险,你们准备好了吗?

  那我们就出发吧!

  森林了的空气真好啊,蝴蝶飞来飞去,我们一起来抓蝴蝶吧!

  那我们用什么来抓呢?

  来看看老师的背包里有什么可以给小朋友们用的。

  2、收集空气,无色无味透明气体

  大家来看看你们的袋子里有什么呢?空气,所以袋子鼓起来了。

  告诉我你们袋子里的空气是从哪里抓到的呢?

  发现了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空气,空气无处不在。

  现在闻一闻你们袋子里的空气是什么味道的呢?

  空气是没有味道的,是透明的,把手伸进去看看能不能摸到空气。

  总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透明气体。

  二、山洞探险,蜡烛燃烧试验,了解火的燃烧离不开空气

  1、汪汪队山洞探险

  我们继续出发去探险吧!

  看这是哪里呢?山洞。一座黑漆漆的山洞,看起来好可怕,汪汪队拿着火把走进了山洞,突然火把灭了,火把为什么会灭了呢?

  2、准备实验验证猜想

  小朋友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验证一下。

  老师这里有一个玻璃杯,玻璃杯里有什么呢?

  刚才我们说了,空气无处不在,所以看起来空空的玻璃杯里面也充满了空气,这个杯子好比是黑漆漆的山洞,小蜡烛就是点燃的火把,如果把玻璃杯放在蜡烛上面,会发生什么呢?

  小朋友们有这么多的猜想,我们来验证一下。

  做实验的时候,要求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安全,认真观察,小声讨论。

  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当音乐停止的时候,就回到座位上来。

  3、老师指导幼儿操作实验

  将玻璃杯盖到点燃的蜡烛上,蜡烛会有什么变化。

  请小朋友们来说说你刚才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刚才我们说过,玻璃杯里有空气,燃烧的火焰把空气用完了,就灭了。

  总结:火焰的燃烧离不开空气的帮忙,我们平时做饭炒菜时的火焰也需要空气。

  4、总结和延伸空气的更多用处

  空气的作用可真大啊,

  那火把灭了我们还能在山洞里前进吗?

  没有了空气,我们就没法喘气,会憋闷,所以我们的呼吸也需要空气,离开了空气我们会头晕,胸闷,再严重了会窒息,所以我们是真的离不开空气。

  三、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1、空气可以充气

  山洞里没有空气,我们快把汪汪队叫出来吧,汪汪队出来的时候,天就黑了,毛毛看不清楚路不小心掉到了水里,毛毛需要我们的救援。

  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呢?小朋友们自由回答。

  我们可以用游泳圈去救他,但是现在游泳圈是空的,我们需要给它充气。

  小朋友们自由操作给游泳圈充气。

  谁来说一说,这个游泳圈是怎么鼓起来的呢?

  我们借助了打气筒的帮忙,把空气剂到泳圈里,泳圈就会鼓起来。

  空气有充气的作用,泳圈充起来了,我们就可以去救毛毛了,

  2、空气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要保护环境,减少空气的污染

  空气除了有帮助燃烧,充气的作用外还有很多的本领,我们把空气的本领用到了生活当中,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来我们说一说有什么好的办法来保护空气。

  少放鞭炮,多种树,绿色出行,保护环境,

  我们说过的这些方法都能很好的保护空气,我们回家和爸妈们说一说一起行动好吗?

《空气》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是未来世界的,因此,如何唤起这些幼小心灵的环保意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教师,是对幼儿实施环保教育的最直接的人,更要尽自己的心去把幼儿溶入保护环境的大家庭里,所以根据小狐狸卖空气的故事设计了关于空气污染的语言活动,旨在引导孩子了解身边空气污染现象,知道新鲜空气的重要性,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知道空气污染的几种途径及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危害。

  2、让幼儿明白新鲜空气对人们的重要性,知道保护新鲜空气的方法。

  3、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激发幼儿争做环保小卫士。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故事知道空气污染的几种途径及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危害。

  活动难点

  让幼儿明白新鲜空气对人们的重要性,知道保护新鲜空气的方法。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

  视频、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请幼儿摸空气引出故事内容:

  1、教师:“在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小朋友们想不想摸一摸呀?”请小朋友们伸出小手来摸摸我们周围的空气。

  2、“有没有摸到”?“其实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小狐狸却能装着空气到处去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播放视频)

  二、基本部分

  1、听故事,了解空气污染的途径。

  (1)提问:“听完这个故事,谁能说说你听到了故事里讲了什么?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

  (2)小狐狸得了什么病?它怎么会得这种病的?

  (3)平时,你见到过什么现象也会使我们周围的空气受到污染的呢?

  (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有关图片。)

  教师小结: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会污染环境,如:燃放爆竹、烟花,咳嗽乱吐痰,抽烟、工厂的烟囱和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等都对空气有污染。

  2、了解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

  (1)你们喜欢污染的空气吗?为什么?

  (幼儿讨论回答)

  (2)污染的空气除了对人会造成危害,还对谁有危害?

  小结:我们吸了污染的空气会引起咳嗽,头痛、四肢无力,严重的可能会生癌症,还可能因缺氧致息甚至于死亡,动物和植物也会无法生存下去。

  3、知道保护新鲜空气的方法。

  你们觉得污染的空气可怕吗?那我们怎样才会使空气更新鲜呢?(幼儿讨论回答)

  小结:对了,要使空气新鲜有许多种方法,可以多种树,植草坪,咳嗽用手帕捂住,汽车使用无铅汽油,工厂治理烟囱和废气等等好多种做法。

  4、评一评

  (1)老师前两天拍了许多照,现在要请小朋友来评一评,说一说,谁做的对,谁做的不对。

  (2)讲评:出示几张图片,请幼儿一起说说卡片上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该对他说什么?

  三、结束部分

  今天,我们知道了污染的空气危害很大,那我们就应该从我做起,还要监督和督促好我们周围的人,让大家都来争做环保小卫士,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优美。

  四、延伸活动

  请幼儿设计新型机器把污染的空气吸掉。

  教学反思

  现代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幼儿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已有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为进一步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让懂得环境破坏对人类带来的危害,我们开展了本次活动,通过故事、提问、讨论和操作,让幼儿明白知道空气污染的几种途径、新鲜空气对人们的重要性及空气污染给予人类带来的危害,从而激发幼儿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目标明确,条理清晰,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与老师的呼应到位。活动结束后,我们制作了展板,希望大家都能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空气》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世间万物都离不开空气,空气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大班幼儿对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充满好奇,经常玩些与空气相关的小游戏,在玩中很多问题会引发他们的猜想,如: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里面到底有什么? -连串的“为什么”激发了幼儿探究“空气”秘的兴趣。为了让幼儿亲身感知到空气的存在,本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在操作实践中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流动的特性,探索空气的秘密,体验空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萌发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的重要性及基本特点,了解空气流动能形成风和传播气味。

  2.能运用多种工具,通过装、扇、捏等方法探究空气的存在及流动等特点。

  3.体验寻找空气的乐趣,萌发从我做起净化空气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塑料袋、胶皮玩具、泥工板每组一份、香水1瓶,PPT课件。

  经验准备:知道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活动过程:

  1.尝试憋气,感知空气的重要性。

  提问:憋气时什么感觉?除了我们需要空气,还有谁需要空气?

  小结:人类、动物、植物都需要空气。

  2.尝试用多种材料寻找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基本特点。

  (1)运用塑料袋、胶皮玩具、泥工板寻找空气。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空气的?

  师幼互动梳理多种寻找空气的方式,感知空气的流动及流动产生风。

  小结:空气无处不在,是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的。

  (2)通过嗅觉小游戏感知空气流动能传播气味。

  提问:你们闻到香味了吗?香味是怎么到你那里的?小结:空气流动能传播气味。

  3.借助图片和视频,交流讨论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提问:生活中,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为什么?

  小朋友应该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空气更清新?

  小结:坚持绿色出行、新年少放烟花爆竹、建议身边的人少吸烟等都可以让空气保持清新,让我们一起保护环境吧。

  活动延伸

  结合《身边的科学》第11页,引导幼儿继续探究、记录空气的秘密。

  幼儿园小班音乐《艾玛捉迷藏》公开课视频+课件PPT+教案+音乐幼儿园小班律动《打蚊子》音乐公开课视频含音乐教学设计

《空气》教案 篇6

  活动准备

  塑料袋、气球、玻璃杯、土块、蜡烛、奶瓶等材料。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语,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鼓励幼儿分组自由探索:找找空气在哪里。

  (1)请幼儿分别用塑料袋在活动室及户外“装”一袋空气,并请幼儿说出自己是从哪里装的。

  (2)请幼儿将土块放到水里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有气泡冒出)再用吸管向水里吹气,发现了什么?(有气泡冒出)使幼儿初步感知土里有空气。

  (3)出示酱油、醋、橙汁等,请幼儿观察品尝,说出什么颜色?什么味道?提问:空气有没有味道?有没有颜色?

  教师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它就在我们周围,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

  3、了解空气的作用

  (1)请幼儿闭紧嘴,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点燃蜡烛,请幼儿用玻璃杯慢慢罩住,问幼儿发现了什么?(蜡烛慢慢熄灭了)幼儿思考空气还有什么作用?

  (3)师幼一起讨论空气的作用和用途,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4、教师讲解小火箭的制作方法(师幼共同制作)。

  5、制作完成后,让幼儿各自展示自己的火箭,看谁的火箭发射的高。

  6、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火箭会飞起来?萌发他们初步的科学意识。教师向幼儿讲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使幼儿感受作为一名中国的自豪感。

  7、带幼儿到户外玩小火箭,结束游戏。

  教案总结

  这篇科学教案非常的详细,将流程和过程都描述的非常清楚,老师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可以对详细的步骤进行改动,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变化操作,本篇教案只希望能够给各位老师一点启示。

《空气》教案 篇7

  了解空气一、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空气占据着我们的周围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材料准备:

  教师用:水槽、气球、塑料袋、可乐瓶、三角漏斗、平底烧瓶、集气瓶等材料。

  学生用(4人一组):水槽、可乐瓶、气球、剪刀、铁钉、吸管等。

  教学步骤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一、谜语导入

  二、感觉空气塑料袋、气球1、我有一个谜语,大家猜猜看是什么?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里不了。2、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我们还有什么问题?3、今天我们就用观察和做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关于空气的一些问题。1、收集空气。我们怎么把空气摆放到课桌上来研究呢?大家想想办法。2、感觉空气。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现在就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4、概括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猜谜语学生提出问题1、学生用手摸、按,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感觉气流,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听一听气流发出的声音;尝一尝、闻一闻体验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2、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发现。激发兴趣导入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三、纸的奇遇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五、我们从哪里还知道空气占据空间六、课外活动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1、大家想变魔术?先认真读课文上“纸的奇遇”这段文字。师介绍魔术(实验)的注意点。魔术成功了吗?有什么发现?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3、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指导学生按教材提供的方法进行活动。2、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都有些什么发现呢?3、再把第二只杯子直立着压到水底,观察杯子里的空气会怎么样?和第一个魔术里的结果一样,说明空气占据空间。这个魔术的秘密和第一个魔术的秘密是一样的。1、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空"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还有什么地方空气占据空间?在哪里还能找到空气?学生实验。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交流并讨论,揭示秘密。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结合经验,寻找结论。通过魔术,认识纸团不湿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了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并引导他们去推想。拓展学生的思路。

  第二课时 材料准备: 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两个可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要洗净),一只两用打气筒,一架天平;气球两只;一根线;一根小木棒;每个学生一张科学文件夹。

  教学步骤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1.引入。

  1、上节课我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个地方还有空气,现在请同学们说说都在哪里找到了?2、上节课的实验告诉我们,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地方水就进不去了。那空气占据的地方还能不能再进去一些空气呢?

  学生思考。复习旧知,承上启下。2.瓶里的空气。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两用打气筒、橡胶管、水1、往盛满空气的瓶里再打人一些空气。  现在的玻璃瓶里盛满了空气,我们把它密封起来,用打气筒再打入一些空气,大家猜想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  现在大家来看瓶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  一满瓶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空气增多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2、从充满空气的瓶里抽出一些空气。  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瓶,抽出一些空气后结果会怎样?猜猜看。  结果怎么样?一满瓶空气,抽出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的空气减少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3、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4、如果往盛满水的瓶子里再打入一些水,结果会怎样?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5、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打入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  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抽出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  通过比较发现空气和水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不同?学生实验。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实验。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尝试解释,不追求完全解决。引导学生结合过去的经验进行推测。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先猜想,再实验证明说明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它的形状和体积取决于盛装它的容器的形状和体积。这个推测和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物体的一些性质:通过比较瓶中的空气和水,进一步认识空气(一定量的)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而水(一定量的)虽然没有一定的形状,但却有一定的体积,它不能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3.称称空气透明玻璃瓶、天平、气球、线、小木棒1、称空气。  用空气做跷跷板的游戏。  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到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节平衡。这说明天平的两边怎样?往一边的玻璃瓶里打入一些空气,再称,结果怎样? 打入空气的这边为什么变重了?这说明了什么?2、 用简单秤测量空气有没有质量。把两个吹了气的气球挂在杠杆的两边,调节平衡。如果一边变轻了,秤会怎么样?    放掉一边气球里的空气再称,结果怎样?轻重怎样变化了?3、我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猜测并讨论。学生猜测并实验。结合经验,寻找结论。通过比较认识空气有质量。质量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里主要还是渗透,仍需要使用"重量"、"轻量"的说法。4.综合认识,整理资料,比较、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科学文件夹1、根据过去的认识填写科学文件夹。  我们对石头、水和空气都不陌生了,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在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来填写我们的科学文件夹。2、科学文件夹里的资料都是我们自己的发现,我们来分析这些资料,大家比较一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3、说说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4、认识固体、气体和液体。  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表达认识的基础上,概括说明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然后分别给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是名词,不是下定义)。学生填表,综合经验,整理资料。学生通过整理资料,对比分析,获得认识。 主要是综合前面探究的收获,并进行整理,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总结出空气的特殊性质,进而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又分为两层。5.作业。  课后踢踢足球或拍拍篮球,体会有什么感觉?足球、篮球里的气少了要怎样做?还有哪些地方有类似的做法?

《空气》教案 篇8

  首先,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世间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空气。在本活动中,教师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在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究、发现空气的特征与作用,从而萌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望。

  根据本次活动内容和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根据目标的总体指导方向,我将本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定位于: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为实现活动目标,突破活动的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的教法有:

  1.启发提问法:在活动中,教师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杯子里有什么?哪里有空气等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形成有效的师幼活动。

  2.演示教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将杯子放入水中的实验,让幼儿清晰地感知、发现杯子中是有空气的。

  3.操作教学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探索发现空气的秘密和作用。

  在整个活动中,应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认识,锻炼幼儿的能力,还可以升华幼儿的情感。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为采用了以下学法:

  1.观察法:幼儿通过认真观察,感知空气的秘密。此方法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幼儿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为了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做了如下准备:

  1.白色塑料袋每人一个。

  2.玻璃杯、蜡烛、气球、充气用具每组一套。

  3.装有水的玻璃盆1个,小玻璃杯、打火机各一个、面巾纸。

  接下来,说活动过程。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我采用了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方式来组织本次活动。

  1.教师出示玻璃杯,提出问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只玻璃杯,玻璃杯里有没有东西呢?请你们看一看,猜一猜。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幼儿探索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幼儿产生学习的需要,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活动的开始,教师通过出示玻璃杯和提出的问题,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接下来的活动充满期待,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师做实验,请幼儿仔细观察,证明实验用的杯子里有空气。

  实验一:在玻璃杯里放进面巾纸,将杯子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大玻璃盆中,过一会儿再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子里的纸没有湿。

  实验前,引导幼儿猜想:面巾纸会与不会湿?为什么?

  实验后,教师提问:面巾纸为什么没有湿?

  对于面巾纸为什么没有湿,幼儿充满疑惑。在幼儿的疑惑中,开始第二次实验。幼儿对此,非常好奇,兴趣极为浓厚。

  实验二:如果杯子在水中倾斜,面巾纸会不会湿?为什么?杯子倾斜时,你会看到什么会从杯子里跑出来?

  教师启发幼儿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引导幼儿进行猜想与讨论,寻求答案。

  最后教师小结:刚才的两个实验告诉我们:杯子里是有空气的。

  在此环节,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和抛出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直观的感知和发现空气的存在。并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3.引导幼儿探索实验,寻找空气在哪里,发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1)请幼儿拿塑料袋在活动室各处找空气。

  (2)观察空气的颜色,闻一闻空气的味道,摸一摸,启发幼儿说出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3)启发幼儿说出还有哪里有空气?

  教师小结: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空气》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的存在;

  2、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重难点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2、对科学实验感兴趣,并进行积极探索。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植物动物都需要。(空气)

  2、(真能干,一下子就猜对了。)那么,你觉得空气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呢,它在哪里?

  3、是的,空气无孔不入,无处不在。那么,你能把空气找出来吗?说说你的办法。

  (二)第一次尝试:找空气

  1、介绍材料自由找

  这里有许多东西(逐一介绍),它们能够帮助你们找到空气,去试一试吧,想到的办法越多越好。

  2、集体交流:你是怎样找空气的,找到了没有?

  3、过渡:大家真会想办法动脑筋,陈老师也想给大家做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三)第二次尝试:纸团会不会湿

  1、教师演示将纸团塞进杯底,杯子直立倒扣在水槽中,并让幼儿猜猜杯里的纸团会不会湿,然后垂直提起杯子,让幼儿观察纸团有没有湿。

  2、讨论:纸团为什么不会湿?(辅助问题: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3、小结:原来杯子里装满了空气,水进不去,所以纸团不会湿。

  4、再次示范,请幼儿仔细观察实验操作方法。

  5、幼儿操作。(操作前先说明一下操作要求:每张桌子站三人,每人取一个塑料杯各自在面前的水槽里操作)

  6、集体交流:你成功了吗?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请失败的孩子上来演示一下,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

  (四)第三次尝试:空气搬家

  1、过渡:刚才的小实验十分有趣,不仅让我们清楚地观察到了空气的存在,而且也知道了空气会占位子。那么接下来我想请你们尝试做一个让空气搬家的小实验。

  2、师介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目的和方法:取两只杯子,其中一只装满水,将空杯和装水的杯子垂直倒扣在水中,然后想办法让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跑到第二只杯子里去。

  3、幼儿尝试操作。

  4、集体交流:你成功了吗?你是怎样做的?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总结小朋友们都能积极动脑,真棒,通过今天的活动,了解了空气会占位子,也会流动。其实空气还有许多的秘密,我们在以后的科学活动课中再来探索。

《空气》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致空气》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在对空气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友谊、真情、理想、信念等的赞颂。诗歌的主题深刻含蓄,是让学生体验人生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三、教学理念:

  课程理念规定: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独特体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独自感悟,自己发现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期间遭到迫害后被,这首诗就是作者在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点击课件中的“作者简介”)

  (二)读

  1教师配乐范读。(点击课件中的“音乐”)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三)悟

  (A)整体感知?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

  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点击课件中的“诗歌鉴赏”)?

  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

  (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

  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C)问题研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生提:“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生答: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3)生提:“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生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2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学生活动

  (D)小结

  (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点击课件中的“小结”)?

  (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点击课件中的“背景音乐”)

  (四)赏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学生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练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六)布置作业

  《致空气》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友谊和真情。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首诗或一段话,来歌颂友谊和真情。

《空气》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知道我们是生活在空气中的,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

  2、知道人缺了空气便不能生存,初步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萌发科学探究的热情,获得怀疑和探究的勇气。

  活动重难点:

  知道空气对人生存的重要性,人缺了空气便不能生存。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没有破损的塑料袋(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准备好)、扇子

  2、经验准备幼儿有被风吹的经历,知道风吹在脸上和身上的感觉。

  活动过程:

  1、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知道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中。幼儿分组拿着塑料袋往前跑,在跑的过程中使塑料袋里充满空气,然后收紧塑料袋的袋口,塑料袋里鼓鼓的就是空气。

  2、用扇子扇塑料袋,知道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幼儿一手拿着塑料袋,另外一只手拿着扇子,用扇子扇塑料袋,通过观察到塑料袋的摆动,知道风的形成。

  教师向幼儿讲解有关空气与风的形成的关系:

  (1)空气是能够流动的;

  (2)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

  3、通过操作,知道空气是人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幼儿捏住自己的鼻子,通过尝试着不呼吸空气,知道人离开了空气是不能存活的。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与空气有关的现象,同时注意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空气》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空气是抽象的,它看不见、摸不着。本活动为幼儿让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在操作实践中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流动的特征,探索空气的秘密,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的作用及会流动的特点,了解空气流动形成了风,能传播各种气味。

  2.能运用吹、扇、装、闻多种方法探究、发现空气的存在。

  3.了解空气中难闻气味产生的原因,萌发从我做起净化空气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大型吹气玩具(如;塑料吹气动物)、塑料袋、气球、器官4~5根、r一盆水、硬纸板等每组1份,空气清新剂一瓶。

  活动建议:

  1.玩游戏“亲亲小脸蛋”,感知空气的存在。

  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迅速打开大型吹起玩具的气孔,对着幼儿的小脸蛋轻轻放气,引导幼儿体验气流在脸上的感觉;你的脸上什么感觉?猜一猜,是谁在亲你的小脸蛋儿?

  2.引导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寻找空气,感知空气的流动。

  教师设疑激趣;你知道空气在哪里吗?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它的存在?为幼儿提更塑料袋、气球、吸管、一盆水、硬纸板等材料,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寻找空气。

  (1)用塑料袋找空气;将塑料带张开口,然后猛地扎紧,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跑进去了。

  (2)用气球找空气;给气球吹起,气球鼓起来了,说明空气跑进去了;将气球对准脸蛋慢慢放气,会感到一阵风吹过,这说明空气又跑出来了。

  (3)用吸管找空气;将吸管在空中吸一下,迅速插入水中,产生的泡泡水明空起来过了。

  (4)用硬纸板找空气;对着硬纸板吹气、吸气,脸上会有一阵风吹过,这就是空气流动形成的风:扇动硬纸板,再次感知空气的流动与存在。

  小结;原来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它无处不在。

  3、引导幼儿通过嗅觉感受空气的流动能传播各种气味。

  (1)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空气的流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芳香气味。

  教师在活动室里静悄悄的喷上空气清新剂,引导幼儿闻一闻、说一说;你闻到了什么气味?你最喜欢空气为我们带来哪些香味?如;花香、饭菜香、糖果香、水果香…

  小结;原来空气是流动的,能够为我们传播各种气味。

  (2)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难闻的气味,讨论出现难闻气味的原因,激发环保意识。

  引导幼儿讨论;在生活中你还闻到过那些气味?出现难闻的气味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减少这些难闻的气味?

  小结;空气的流动也会传播难闻的气味,如;工厂烟筒冒出来的烟味、垃圾味、

  农药味……这是因为人民网你不注意保护环境,污染了空气。保持空气清新的方法有很多,如;不随便扔垃圾、不乱排放污水、多植树、多种花、少开车多步行……

  4、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来空气。

  a)请幼儿闭上自己的嘴巴,并用小手捏住鼻子,感受憋得喘不上气来的感觉,并讨论为什么,是幼儿了解我们的身体里缺少空气,所以才会有用这样的感觉,说明人离不开空气。

  b)迁移已拥有的经验,扩展幼儿思维;除了我们人类需要空气外,还有谁也需要空气?

  小结;除了人类需要空气外,动植物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空气。

《空气》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理,在活动中产生探索兴趣。

  2、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活动准备:

  袋子16个、蜡烛、杯子、水、杯子、吸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要给你们表演一个神奇的魔术,(出示道具)当我将瓶子盖在蜡烛上,数到3蜡烛就会自己熄灭,你们猜我会不会成功?

  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吗?(没有空气)你们可真聪明,蜡烛没有了空气,就不能燃烧了,现在我们再来看一次。

  师:我们用手扇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呀(凉凉的,有风)其实那是空气在运动,诶你们看,你能抓住空气吗?能闻得到吗?看得到吗?

  小结

  师:我们身边都是空气,但是我们摸不着、看不到、闻不到,它呀一直躲起来和我们藏猫猫。

  二、空气的作用

  师:你看我们身边都有空气,那你们觉得我们身体里面有没有空气呢?

  师:(出示吸管、水)那现在我要将我身体的空气吹到水里面去,现在水是什么样子的呀,你们仔细看,(吹气)发生什么情况了。

  师:那我们也一起来试试看我们身体里有没有空气。(出示袋子,将气吹到袋子里,演示讲解)让幼儿一起来试试看。

  师:那如果没有空气了会怎么样呢?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玩个小游戏,看看你们有什么感觉,先闭上小嘴巴,捂住,在用手捏住鼻子,我数到5,说放的时候,你们才可以放开小手,比比看,看谁能完成这个任务。

  师:刚刚你们有什么感觉啊?(难受)

  师:对了,因为我们每人个人都需要呼吸,如果嘴巴和鼻子都堵住不能呼吸的话,空气就不能到你们的身体里面去,时间长了有可能就会死掉。

  三、找空气

  师:现在我给你们每人一个小袋子,比一比谁第一个将空气装到袋子。

  师:刚刚我们在教室里找到了空气,现在我们去操场上找找看看有没有空气。

  带领幼儿去操场等地去装空气,并小结:虽然空气无色无味,但空气藏在我们的身边。

《空气》教案 篇14

  被压缩的空气一、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2、运用实验的方法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3、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二、        教学重难点: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三、        材料准备:按组准备小皮球、注射器、橡皮、空气枪、纸面巾、水;每人准备科学文件夹。      篮球两个(一个气不足,一个气足)、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一)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初步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二)用实验的方法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三)日常运用(四)整理器材小皮球注射器篮球两个、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空气枪1、(出示小皮球)你打算怎样来玩这个球?2、玩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做好记录)3、你们组有哪些发现?(板书)4、对于这些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选定今天的研究课题)(1)    为什么小皮球能被捏瘪?(2)    手松开后为什么能弹回?(3)    为什么有的小皮球弹的高,有的弹不高?5、你们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板书)(1)    空气可能可以被压缩。(2)    压缩空气可能有弹性,会产生弹力。(3)压缩空气越多,弹性可能会越大。1、(出示注射器)谁有办法证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做好记录)2、谁有办法证明压缩空气越多,弹性可能会越大?3、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1、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哪里利用到压缩空气?2、怎样获得更多有关压缩空气的知识?1、学生回答。2、学生观察、记录。3、学生汇报、交流。4、学生汇报、交流。5、生讨论,汇报,交流。1、分组探究,记录,上台汇报、交流。2、学生汇报、交流。一生上台实验。1、学生汇报、交流。玩空气枪。2、学生汇报、交流。让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课题:流动的空气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的热的也有冷的;2、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体验风的存在;3、鼓励学生用画图、想象等多种方法来感知空气的流动。二、教学重难点: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三、材料准备:一瓶花露水、每组同学一支香、一盒火柴、一把扇子。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一、引入

  实物投影1、出示谜语;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风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风的知识?讨论,猜谜;思考,回答。用猜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探

  究

  活

  动

  1、

  了

  解

  风

  vcd1、播放关于风的vcd;2、提问:怎样看到风?大自然中都有哪些类型的风,我们是怎样判断的?观看vcd;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觉、听觉来了解风的知识。

  2、

  游

  戏

  1、在教室门口打开花露水的瓶盖;2、提问:谁把香味带到了你的鼻子里?闻到香味后举手,观察其他同学闻到香味的先后顺序;画出香味在教室里飘散的线路图并作说明;回答问题。让学生用游戏的方式通过嗅觉来亲身感受风的存在。

  3、

  实

  验

  ⑴

  烟

  的

  实

  验

  实物投影1、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提醒学生不要对着香吹气;2、展示学生画的空气流动路线图。点燃香,观察烟飘的方向;观察其他小组的烟飘的方向;画出教室里空气流动的线路图;想象空气在教室里流动的情况。通过实验来感知教室里空气流动的情况;通过想象来感受教室里风的存在。

  ⑵

  制造风

  指导学生制造不同的风。用手头的工具制造出不同方向、不同大小风;想制造热风和冷风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造风,进一步了解空气的流动产生风;

  三、作业

  收集关于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以及和动物、植物生活的关系的资料,思考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空气会怎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空气》教案(精选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