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精选15篇)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精选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精选15篇)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1

  教学内容:人见教版初一代数

  [目的要求]:

  1. 使学生 能分析问题中的相等关系,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调配问题的应用题;

  2. 使学生能从应用题所求的两个未知数中选设一个,通过列方程求得这个未知数的值后,再利用它与另一个未知数以及某些已知数的关系,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重点]设未知数,列方程

  [教学过程 ]

  (一) 板书课题,揭示教学目标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板书),教学目标 是学会选设未知数,正确的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有关调配问题的应用题。调配问题应用广泛,类型多,有一定的难度,但我相信,只要同学们积极动脑,认真学习,就一定能够学好它。

  (二)自学前的指导

  1.明确自学内容、方法、要求。

  先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225页到226页例6以前的内容,理解例5的相等关系,注意例5是怎样设未知数列方程的。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解与例5类似的应用题。

  2.出示思考题:

  1) 在甲处劳动的有28人,在乙处劳动的有10人,现另调10人去支援,使在甲处的人数为乙处的三倍,应调往甲乙两处个多少人?

  2) P228第1题;

  3) P229第2题;

  4) P229第3题;

  (三) 学生自学

  1.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

  2. 检查自学效果。

  1) 请4名学生板演4道思考题,其余学生在各自座位上做。

  2) 教师巡查。(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用黄色粉笔板书在黑板上对应处,供讲评时用)

  (四) 点播、矫正

  1. 评判、矫正

  1) 同时评判四个学生将未知数设得对不对。

  [如果全对,则引导学生在设未知数时注意:在两个未知数中选一个设为X后,不要忘记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如果有错误,老师引导学生矫正。]

  估计存在的问题:第3题,设两池原来各有水X吨;

  第4题:设每一部分的面积为xm2。

  2) 同时评判四位同学列的方程对不对。

  [如果全对,则:a. 引导学生说出各题的等量关系。

  b.评价由其它设法所列出的方程;

  c.如何列表分析。]

  [如果有错误,则引导更正。]

  3) 同时评判四位学生解方程的结果及答得对不对。

  [如果全对,则强调:求出x后,不要忘记起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值。]

  [如果有错误,则引导更正。]

  2. 小结。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认真审题,推敲关键字句,找出相等关系,进而正确的列出方程。

  (五) 课堂作业 

  1) 布置作业 内容,P223习题4.4(2)A组第3、6题;

  2) 学生做作业 ,教师巡视。

  3) 批改已完成的学生作业 。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2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 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 3 802亿元,比 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 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 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 2倍还多 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3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 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 3 802亿元,比 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 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 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 2倍还多 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4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 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 3 802亿元,比 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 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 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 2倍还多 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5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 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 3 802亿元,比 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 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 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 2倍还多 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6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 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 3 802亿元,比 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 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 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 2倍还多 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7

  5.3   用方程解决问题(2)--打折销售       

  学 习目标:

  1、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提高学生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重点:

  1.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后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

  2. 解决打折销售中的有关利润、成本价、卖价之间的相关的现实问题。

  难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学习指导:

  一、知识准备

  1.通过社会调查,亲历打折销售这一现实情境,了解打折销售中的成本价、卖价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而能根据现实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2.谈一谈:

  请举例说明打折、利润、利润率、提价及削价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算一算:

  (1)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价格为             元;

  (2)原价100元的商品,提价40%后的价格为          元;

  (3)进价100元的商品,以150元卖出,利润是            元。

  二、学习新课

  一、思考:

  1、把下面的“折扣”数改写成百分数。九折    八八折   七五折

  2、你是怎样理解某种商品打“八折”出售的?

  二、问题:1、 说说“打折销售”中自己有过的亲身经历。

  2、假设你是一个商店老板,你的追求是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商品的利润?

  三、 新知探讨

  1  、你认为商品的标价、折数与商品的卖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结合实际,说说你从打折销售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问题?

  (1)某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4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2)一种画册原价每本16元,现在按每本11.2元出售。这种画册按原价打了几折?

  (3)、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某书店所有儿童读物一律八折优惠,小明花了24元买了一套读物,请问这套读物原价是多少?

  (4)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卖出,已知每件服装的成本价是125元,每件服装获利多少?

  2、例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 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如果设每件服装的成本价为x元,根据题意,

  (1)每件服装的标价为:(       )

  (2)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    )

  (3)每件服装的利润为:(        )

  (4)列出方程,并解答:

  四、回顾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调查中你还遇到哪些难解的问题,看看大家是不是可以给你解答?

  作业 :作业 纸。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8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学情分析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抓不准相等关系;(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B)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思想目标: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  2.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师生问好.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教师借助于旧知识的回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既注意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热情.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抓不准相等关系

  由一般到特殊,引出新课,内容更贴近实际生活了,使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同时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 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 3 802亿元,比 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 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随着教师一个个准确、恰当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步推进、层层深入思考与探索.

  教学中注意鼓励的评价作用,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师生共同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 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 2倍还多 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板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教师和学生板演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9

  第16课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之追及问题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会分析相向而行的同时与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使学生加强了解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分析

  重点:利用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寻找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突破:同时出发到相遇时,所用时间相等。注重审题,从而找到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是什么?

  3、慢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x小时行驶 千米,快车每小时行驶72千米,如果快车先开0.5小时,那么慢车开出x小时后,快车行驶了 千米。

  二、新授

  1、引入

  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寻找相等关系,今天我们通过一例来学习如何寻找相等关系,和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的方法。

  例(课本P216例3)题目见教材。

  分析:(1)可以画出图形,明显有这样的相等关系:

  慢车行程+快车行程=两站路程

  设两车行了x小时相遇,则两车的行程的代数式分别为85x,65x,放入相等关系中,即可得出方程:85x+65x=450

  (2)再分析快车先开了30分两车相向而行的情形。

  同样画出图形,并按课本讲解,(见教材P217~218)

  由学生完成求解过程,并作出答案。

  解:略

  说明:(1)本题是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共同点是有一个相同的相等关系,即慢车行程+快车行程=两站路程。不同点是一个同时出发,一个不是同时出发,所以所用时间不一定相等。

  (2)不是同时出发的,要注意时间的关系。

  三、练习 

  P220练习:1,2。

  四、小结

  1、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相等关系都是慢车行程+快车行程=两站路程。

  2、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中,要注意时间的关系。

  五、作业  

  1、P222 4.4A:13,14,15。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3。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10

  5.3   用方程解决问题(2)--打折销售       

  学 习目标:

  1、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提高学生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重点:

  1.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后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

  2. 解决打折销售中的有关利润、成本价、卖价之间的相关的现实问题。

  难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学习指导:

  一、知识准备

  1.通过社会调查,亲历打折销售这一现实情境,了解打折销售中的成本价、卖价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而能根据现实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2.谈一谈:

  请举例说明打折、利润、利润率、提价及削价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算一算:

  (1)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价格为             元;

  (2)原价100元的商品,提价40%后的价格为          元;

  (3)进价100元的商品,以150元卖出,利润是            元。

  二、学习新课

  一、思考:

  1、把下面的“折扣”数改写成百分数。九折    八八折   七五折

  2、你是怎样理解某种商品打“八折”出售的?

  二、问题:1、 说说“打折销售”中自己有过的亲身经历。

  2、假设你是一个商店老板,你的追求是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商品的利润?

  三、 新知探讨

  1  、你认为商品的标价、折数与商品的卖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结合实际,说说你从打折销售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问题?

  (1)某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4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2)一种画册原价每本16元,现在按每本11.2元出售。这种画册按原价打了几折?

  (3)、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某书店所有儿童读物一律八折优惠,小明花了24元买了一套读物,请问这套读物原价是多少?

  (4)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卖出,已知每件服装的成本价是125元,每件服装获利多少?

  2、例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 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如果设每件服装的成本价为x元,根据题意,

  (1)每件服装的标价为:(       )

  (2)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    )

  (3)每件服装的利润为:(        )

  (4)列出方程,并解答:

  四、回顾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调查中你还遇到哪些难解的问题,看看大家是不是可以给你解答?

  作业 :作业 纸。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11

  5.3   用方程解决问题(2)--打折销售       

  学 习目标:

  1、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提高学生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重点:

  1.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后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

  2. 解决打折销售中的有关利润、成本价、卖价之间的相关的现实问题。

  难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学习指导:

  一、知识准备

  1.通过社会调查,亲历打折销售这一现实情境,了解打折销售中的成本价、卖价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而能根据现实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2.谈一谈:

  请举例说明打折、利润、利润率、提价及削价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算一算:

  (1)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价格为             元;

  (2)原价100元的商品,提价40%后的价格为          元;

  (3)进价100元的商品,以150元卖出,利润是            元。

  二、学习新课

  一、思考:

  1、把下面的“折扣”数改写成百分数。九折    八八折   七五折

  2、你是怎样理解某种商品打“八折”出售的?

  二、问题:1、 说说“打折销售”中自己有过的亲身经历。

  2、假设你是一个商店老板,你的追求是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商品的利润?

  三、 新知探讨

  1  、你认为商品的标价、折数与商品的卖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结合实际,说说你从打折销售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问题?

  (1)某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4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2)一种画册原价每本16元,现在按每本11.2元出售。这种画册按原价打了几折?

  (3)、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某书店所有儿童读物一律八折优惠,小明花了24元买了一套读物,请问这套读物原价是多少?

  (4)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卖出,已知每件服装的成本价是125元,每件服装获利多少?

  2、例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 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如果设每件服装的成本价为x元,根据题意,

  (1)每件服装的标价为:(       )

  (2)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    )

  (3)每件服装的利润为:(        )

  (4)列出方程,并解答:

  四、回顾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调查中你还遇到哪些难解的问题,看看大家是不是可以给你解答?

  作业 :作业 纸。

  5.3   用方程解决问题(2)--打折销售       

  学 习目标:

  1、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提高学生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重点:

  1.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后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

  2. 解决打折销售中的有关利润、成本价、卖价之间的相关的现实问题。

  难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学习指导:

  一、知识准备

  1.通过社会调查,亲历打折销售这一现实情境,了解打折销售中的成本价、卖价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而能根据现实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2.谈一谈:

  请举例说明打折、利润、利润率、提价及削价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算一算:

  (1)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价格为             元;

  (2)原价100元的商品,提价40%后的价格为          元;

  (3)进价100元的商品,以150元卖出,利润是            元。

  二、学习新课

  一、思考:

  1、把下面的“折扣”数改写成百分数。九折    八八折   七五折

  2、你是怎样理解某种商品打“八折”出售的?

  二、问题:1、 说说“打折销售”中自己有过的亲身经历。

  2、假设你是一个商店老板,你的追求是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商品的利润?

  三、 新知探讨

  1  、你认为商品的标价、折数与商品的卖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结合实际,说说你从打折销售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问题?

  (1)某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4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2)一种画册原价每本16元,现在按每本11.2元出售。这种画册按原价打了几折?

  (3)、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某书店所有儿童读物一律八折优惠,小明花了24元买了一套读物,请问这套读物原价是多少?

  (4)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卖出,已知每件服装的成本价是125元,每件服装获利多少?

  2、例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 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如果设每件服装的成本价为x元,根据题意,

  (1)每件服装的标价为:(       )

  (2)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    )

  (3)每件服装的利润为:(        )

  (4)列出方程,并解答:

  四、回顾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调查中你还遇到哪些难解的问题,看看大家是不是可以给你解答?

  作业 :作业 纸。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12

  少年学理财----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课题

  (单元/章节)

  少年学理财----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授课班级

  初一年级

  授课时间

  

  

  

  

  本节课是研究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合适的问题,如手机付费问题、商场打折问题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自己去探索,研究,寻求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亲自解决问题的快乐。

  在教学中,逐步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组织学生学习利用一元一次方程

  解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利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的习惯,提高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数学建模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方法

  数学课内探究。

  教具、仪器、材料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问题情境:通过手机付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现实问题过渡到方程的研究。

  2、建立模型:引导学生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解释:理解数学建模思想,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4、应用:利用方程解决商品打折、购买节能灯等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数学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问题引入

  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已走进了我们的家庭,而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手机的付费方式也多种多样,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父母手机的付费方式。

  二、实例引入,得到模型

  我们研究以全球通和神州行为例。

  全球通

  神州行

  月租费

  50元/月

  0

  本地通话费

  0.40元/分钟

  0.60元/分钟

  1)某人现有162元,利用神州行和全球通各可通话多少分钟?100元呢?

  2)由上一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3)对于某个本地通话时间,会出现两种计费方式的收费一样的情况吗?

  4)通过上述问题,你知道怎样选择计费方式更省钱吗?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期望说出多种方式:如全球通、神州行、如意通、小灵通等。

  学生独立计算,并回答。

  学生开始研究,期望学生能以小组的形式,初步建立数学建模,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暗示研究对象来源于生活。

  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通过探究活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发现规律,为下一步探究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三、归纳:

  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四、应用研究与交流

  1、引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市场都有打折活动,同学们能说出几种市场打折的方式吗?

  2、杨老师在某商店花200元买一种优惠购物卡,凭卡可在这家商场按8折购物,杨老师买卡购物和算吗?

  (次卡一年有效)

  3、小明想在两种灯中选购一种,请你当一次参谋,替小明选择一种可以节约费用的灯。

  (费用=灯的售价+电费)

  (此题开放)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在知识上有何收获?

  2、思维上有何收获?

  六、作业

  进一步探究问题3。

  (如果灯的使用寿命是3000小时,而计划照明3500小时,则需要购买两个灯,试设计你认为能省钱的选灯方案。)

  学生发言:期望学生回答出:通话时间少于250分钟用神州行,多于250分钟用全球通,正好是250分钟,两种情况均可。

  学生分组讨论,并得出解决本题的方法,即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学生分组讨论。期望学生回答:照明时间不同,为了省钱,选择用那种灯的方案也不同。

  学生总结,谈体会。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对于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体会结果的应用价值。

  学习、反思、提高、升华

  

  

  

  

  一、实例引入

  二、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三、例题分析

  

  

  

  

  

  

  

  

  (1)教学过程中,分组探究和提问的过程中可以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鼓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2)学生在展示(投影)自己的作品时,会得到其他同学的赞同或反对,从而得到同学的评价。

  

  

  

  

  1、本课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在教室里学习数学―到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过程,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本节课的教学,利用设置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层层深入。

  3、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4、在互动交流活动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13

  在过去的几年中,开展素质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众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尤其是99年6月份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实质,并赋予了素质教育时代的特征和新的内涵。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指:能够解决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示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又增设“初中数学中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在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贯彻这一精神。课堂教育就必须有创新的情景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诱因。也就是说,课堂教育必须创设一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适合教育规律的和生动活泼,让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情境。

  因此,近期我们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下面就让我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追及问题”的教学设计,展示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和实践,向在座的领导、专家请教,并衷心的希望你们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改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

  我们这堂课主要有五个特色:

  1、学而时习之。

  2、新课当旧课上。

  3、重视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现。

  4、突出学习和强度,角度和反思。

  5、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一、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就是说,通过反复地、多次地进行对知识的复习、巩固,提高学习能力,使知识学习呈螺旋式结构。这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这里我们具体设置了三种类型的题目。

  (1)、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例如课前训练一中的1-6题与13-15题,作业部分的1-5题,通过对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使基本技能再形成。

  (2)、过去学生经常出错,疑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析疑、再次理解。例如:课前训练一,第7-10题和作业第6-10题,我们有意设计一些隐藏错误或缺漏的题目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对自己学习严格要求,并时常进行反思,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基础。

  (3)、练题例如课前训练11-12题,作业11-15题,都是以大题小做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了解哪一些是关键之处,通过局部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强度。

  有些老师认为训练题的题量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吗?但我们在求学生定时不定量目的是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不少教师都埋怨学习学生的知识遗忘率大,学习的内容有章节性和阶段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学而时习之的思想。但不是说要在3分钟过后,我们不论学生完成实践了多少都让学生必须进入课堂训练二的部分。

  二、新课当旧课上。

  这里具体体现在课前训练二上,这里遵循了从人的学习规律而设计的。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因此,把新课当旧课上,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完成一组递[进的变式的训练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课。另外,把现代数学手段引进课室,通过电脑的声、色、象等功能,把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起来,使不能完整看到的现实问题,再次呈现眼前。

  第1题是相遇问题,通过电脑模拟情境,让学生进一步对相遇问题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并复习解应用题的一般思维习惯与解题步骤,强化学生的实践路和找相等关系的能力,为本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题1在第1题中改变条件,产生了不同于相遇问题的新情况,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追是及有一定条件下的。

  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改变了条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同向追及问题作全面的正确的分析,通过电脑模拟,直观地反映两种情况的数量关系和本质。第一种,随着时间增加,距离越越大,也不能追及。第二种,随着时间的增加,距离越来越短,有可能追及。然后再与问题1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比向学生交待一个追及问题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速度不同;2、快者追慢者;3、同方向。让学生观察模拟后,加以想象、分析,先画出线略图再完成局部训练题,弄清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

  而问题3,实质是问题2中的追及问题,不同的只是甲、乙两人的距离,不是本身固有的,是通过先后出发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把两人相距40千米“用“让乙早出发12分钟“代替,其实,还是将问题3回复到问题2上。

  在这里我们对本节例题作适当的处理,把原例题放入A组练习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本几节的问题。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例题一定在讲解的习惯。整个训练二,以一题多变化作为新课当旧课上的切入点,创设一个让人学得轻松,学得容易,学有所得的氛围。

  三、重视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现。

  为了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我们设计了两种层/次的题目,定时不定量要求各层次的学生完成。从而使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同趣点,不同在求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巩固和发展,让学生有收获感、满足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A组训练题是本节知识的直接运用,面向全身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本节基本技能的方法。

  第1、2题用填直线型示意图和填表的形式让学生弄清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把实际问题建立抽象的,科学的数学模型。

  B组训练题较A组灵活,适用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1)-(3)题是通过对A组题目进行变成训练形成的。因为是通过题型多样化,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后用局部与全过程相结合,多渠道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4)题,学生要考虑两种情况;目的是通过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第(5)题,把常规的追及问题变为一个人,自身追及问题,这题比较注重思维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数学,保证了数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从而使学生从定势思维过渡到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地让学生分析问题,充分体现了学习的强度,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主动参与的状态。

  同样这里也是限时20分钟,但并不是说,在20分钟学生必须全部完成,学生因应自己的情况,有选择的进行练习。

  以上不同起点的练习设置,不但照顾了差生,解放了优生,同时也调动了中层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抓两头,促中间的效果。

  四、突出学习的速度、角度、强度和反思

  在当今的社会,人必须有时间观念、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学习就必须有速度和强度。所以我们设置了限时训练和反馈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事负责,促使他们有一个时间观念。从而提高解题速度,并与其他的同学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学习的角度。也就是说,必须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要从多角度进行,强化联系,强化转换。所以我们在引入训练时运用变式,分类讨论的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角度性。在练习的设计上,通过局部训练,填图或填表弄清题目的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培养学生审题的角度。而B组题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角度,使优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提高解题能力,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更高层次的要求,锻炼了优生思考问题的零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习的强度,就必须在课内利用一切的时间,对本课内容进行多次的、反复的训练,以达到熟练和应用自如的强度,具体表现在本节重点和难点的反复,大容量的局部训练和具有层次安排的题组训练上。

  例如:课前训练一和作业中对新旧知识的系统复习,通过多次巩固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又如:练习中的局部训练。在一堂课,只有45分钟,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不能面面区到的为学生讲解全部知识,只能有针对性的集中解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通过局部训练来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进一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另外,我们设计了强化A组题,在学生完成A组训练题后,可以自由选择是进入强化A组题还是进入B组训练题中。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和为在A组训练中未能形成基本技能的学生再次创造一个条件和空间,务求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再次有机会形成基本技能,充分体现学习强度和分层教学。

  “学问”的意义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必然有问题存在,并且要主动的通过多种渠道解决问题,扫除成长中的障碍。

  作业中反思的设计,是培养学生对自己严格要求,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反省,并不断好问、好思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五、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素材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把数学问题溶入到一个与他们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中,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以上就是我们根据当前教育的新要求,进行的具体的改革和实践。谨请各位领导、专家指导。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1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学情分析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

  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

  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

  2.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15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会分析相向而行的同时与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使学生加强了解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分析

  重点:利用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寻找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突破:同时出发到相遇时,所用时间相等。注重审题,从而找到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是什么?

  3、慢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x小时行驶 千米,快车每小时行驶72千米,如果快车先开0.5小时,那么慢车开出x小时后,快车行驶了 千米。

  二、新授

  1、引入

  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寻找相等关系,今天我们通过一例来学习如何寻找相等关系,和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的方法。

  例(课本P216例3)题目见教材。

  分析:(1)可以画出图形,明显有这样的相等关系:

  慢车行程+快车行程=两站路程

  设两车行了x小时相遇,则两车的行程的代数式分别为85x,65x,放入相等关系中,即可得出方程:85x+65x=450

  (2)再分析快车先开了30分两车相向而行的情形。

  同样画出图形,并按课本讲解,(见教材P217~218)

  由学生完成求解过程,并作出答案。

  解:略

  说明:(1)本题是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共同点是有一个相同的相等关系,即慢车行程+快车行程=两站路程。不同点是一个同时出发,一个不是同时出发,所以所用时间不一定相等。

  (2)不是同时出发的,要注意时间的关系。

  三、练习 

  P220练习:1,2。

  四、小结

  1、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相等关系都是慢车行程+快车行程=两站路程。

  2、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中,要注意时间的关系。

  五、作业  

  1、P222 4.4A:13,14,15。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3。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精选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