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教案(精选14篇)
《最大的麦穗》教案 篇1
目标预设:
1、 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 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资料利用:
1、 课前和学生共同收集跟机会有关的名人名言、小故事等。
2、 经验链接:结合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己想想或者问问亲戚朋友有没有抓住机会或错失良机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最大的麦穗。
齐读课题。
过渡: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写下来,现在老师想知道你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哪些问题,谁来说。
(二) 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同桌合作,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2、 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指名写到黑板上:
为什么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师: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三) 深入阅读,解决问题
交流,逐一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指导朗读。
师:老师今天就权且当一回苏格拉底,相信你们一定比他的弟子强,现在我们考考你们能不能听懂我的话。
1、出示苏格拉底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你听懂了吗?还有什么是只能进,不能退的?意味着什么?指名说,怎么读才能让弟子们听懂?请你读。
2、师:看来你们都明白了要求了,请你们自读3-4小节跟随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吧。
学生自读
弟子们的表现如何?你能给他们打多少分?说说你的理由好吗。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认真 犹豫不决 目光短浅 ……
指导朗读:你觉得该怎么读?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过渡:是啊,弟子们浪费了太多的机会,照这样下去,他们能找到最大的麦穗吗?请看大屏幕
3、
出示第5小节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谁来把苏格拉底的话读一下。指名读
师:你们已经到头了。实际上是说什么?(时间到头了,生命到头了,机遇没有了……)指名读苏的话
小麦会嘲笑他们什么?指名说。
(两手空空,一无所获,犹豫不决,目光短浅)
师:在这里,我们固然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老师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跟随弟子们寻找了最大的麦穗,你们是旁观者,你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指名说,点评(你很务实、你很有眼光、你很果断)
c、指导朗读第6小节
过渡:看到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怎样?想一想这段话该怎么读?先自由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第6小节
4、出示第6小节
指名说:
失望 指名读
生气 指名读
惋惜 指名读
问:这两个最大的一样吗?
指名说,那谁能把这层意思读出来,指名读
齐读第6小节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苏格拉底说了吗?为什么不说?
请看大屏幕,出示最后一节。
5、指名读第七小节
师:弟子们明白了道理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是的,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智慧之处,这真是“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他就是要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
请同学们把这一节读一读。
指名读
麦穗为什么加双引号,这句话实际上是说?指名说,一起说
出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的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指名说。(注意点评)
同学们,回顾历史,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往往是善于把握机遇的人,请同学们打开老师课前发给你们的资料,上面有很多关于机遇的名言。
指名读
你能再写上一条回赠给他们吗?
(四) 总
同学们,回顾本堂课,你有没有抓住最大的麦穗呢?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都会收获自己最大的麦穗!!下课。
《最大的麦穗》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__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__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
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习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
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
5、我们读书可以质疑大师,你也可以向大师挑战。
交流:
A美中不足: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
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
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A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名读。
C说体会。
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E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F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
7、激情总结,回味无穷
时间过得匆匆,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忘返,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
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
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
__的理解。
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
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抄写最后一段话。
附板书:
24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案 篇3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读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讲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习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明白了些什么?
【弟子们摘麦穗时很认真。(抓“埋头”“低着头”“用心挑挑拣拣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如何评价他们)
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2)小组长交流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苏格拉底又说了一段话,谁来读一下?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对弟子们的教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图〕
在小组里读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
谁意味深长地读一下?
集体再来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读到这,大家知道苏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麦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第三段
1、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抓重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并谈谈体会。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学习情况。(有多人联系实际来谈)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板书(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并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板书(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学到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四、总结课文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五、作业
1、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背最后自然段。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麦穗》教案 篇4
一、名言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名言: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什么?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2、你们对苏格拉底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3、师说:象这样的名人很多,苏格拉底就是其中的一个。(揭示课题,齐读。)今天,咱们将穿越时空隧道,做一次愉快的精神旅游,去倾听2500年前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怎样教育他的弟子们把握机会。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这篇课文共有490个字,其中只有2个生字,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读书效果。(重点指导苏格拉底的三次讲话)
(1)检查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定夺 苍老 摇晃 如梦初醒
麦垄 嘲笑 追求 错失良机
(2)选一段来读给同学们听。评议读的情况。
(3) 你能说出你对这篇课文有了哪些了解吗?
提醒: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段落的理解或文章的部分内容。
指名说,师酌情指点、也可质疑。
(4) 结合板书给课文分段。
(1节)要求摘;(2~6节)经过中受开导;(7节)悟出道理
三、再读课文,感悟文本
第一段:
1、自由读苏格拉底的话想一想你认为该用怎样的说话语气?可以填上什么词?(严肃、不容质疑)
2、假如你是苏格拉底你会怎样要求你的弟子们?谁来试试!
第二段:
1、自由读一读,他们摘到了吗?从哪里知道的?
出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点拨:“这时”指什么时候?该怎么读苏格拉底的话?(老而高))
2、从这里可以想象出弟子们的心情怎样呢?(该如何来读?)
3、他们为什么没有摘到?
前后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番:能否将弟子摘麦穗的过程演得给大家看一看?
4、一人读一人表演。评议表演情况。
5、苏格拉底见此情景是怎样说的呢?谁来读苏格拉底的话。
6、苏格拉底说的话到底是何意思?弟子们听懂了吗?你听懂了吗?我们下节课来交流。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垄 嘲
2、你觉得这两个字在书写上应注意些什么?
3、指名上黑板写,学生书空练习。
4、学生描红,播放舒缓音乐《高山流水》。
附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1节) (2-6节) (7节)
苏格拉底:要求 弟子们摘 悟出道理
严肃 两手空空
不容商量
《最大的麦穗》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并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同步》。
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教案 篇6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从中引导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
初读课文时,我不禁被苏格拉底气定神闲的哲人风范,以及他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
再读课文,深入地探讨本文的哲理。发现个人理解的角度、深度、广度又各不相同。反之,想想自己的教学,如何让学生体会,读懂文中蕴涵的哲理,确有一定的困难。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浮于表面,恐怕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反复琢磨,决定采用导读法。给自己的本课教学定了两个原则:一是既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既要读懂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哲理,又要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水到渠成。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抓主线导,层层深入。
本课我教学内容的重点(主线)就是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第一段话引导读懂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许进不许退。第二段话看似简单,仅仅一句话,却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一声断喝,蕴涵着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行为敲醒警钟。让学生明白了两手空空的弟子是怎样走到麦地的尽头,没有收获,没有辉煌,美好年华,白白浪费。第三段话时,学生已读懂苏格拉底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人生中的机遇,引导学生句句刨析理清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人生肯定有机遇;但未必碰见,即使也未必抓住,使学生明白了人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时我们也难以发现,难以把握;因此,抓住时机,拿在手中,抓住的才是机遇,抓不住的再大的机遇也不是机遇。弟子感悟的道理才会水到渠成。
二、读悟结合,相机点拨。
教学中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果没有仔细地朗读,就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就会上不出语文课的语文味道来。
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在应当读的时候读,应该品的地方品。惟有如此才是真正的驾驭了课堂。在对学生放手时又不会让学生信马由缰地乱走。才能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例如:在教学时,我特别注意点拨学生读出一些关键的词语,读出苏格拉底那洪钟般的声音,品味苏格拉底的一番深入浅出的话。
三、尊重体验,注意熏陶。
孩子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告诉自己要留心多聆听学生思想,允许磋商的地方。
但同时,我还注意在学生自己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在彼此的探讨与思辩中得到自己的所得时,对学生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稍加引导,给予学生深层次的熏陶。例如;我在导读苏格拉底的第三段话时,就试图在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感悟本文哲理。
《最大的麦穗》教案 篇7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脉络,学习第一段内容,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脉络,学习第一段内容,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2、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文本,理解苏格拉底的语言的内涵;
2.能联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领悟人的一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一、师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天他给他的弟子们上了一节特殊的课。在这一节课上,他给弟子们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谁愿意当苏格拉底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当苏格拉底的弟子,要认真听哦!
2、你们这些弟子听明白了苏格拉底的的要求了吗?谁来说一说他的要求有几层意思?(2层:一层是找最大的麦穗;二层是“只许进不许退”。)
追问:什么叫“只许进不许退”?(生讨论得出:只能前进,不许后退,没有重新选择麦穗的机会。)
3、你能把要求说清楚,让弟子们听得清,记得牢吗?
4、我们一起清楚、大声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要求,牢牢地记在心底。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弟子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取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你从那儿知道的?
1、出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2、交流: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哪些词给你感受最深?
(两手空空、如梦初醒、嘲笑)
3、请你入情入境地读,你体会到此时弟子们的心情吗?(后悔、难过、惊讶、难为情、惋惜)
4、我们一起来读,读出弟子们的此时惊讶、惋惜、后悔的情感。
四、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内容。
(过渡:那么在听了苏格拉底老师的要求后,弟子们是怎么摘麦穗的呢?他们为什么没找到最大的麦穗呢?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内容,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的动作、神态、心里的句子,想一想,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
1、感受学生们的“刻苦努力”。
相机出示: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及两个“看看”。
①指导交流:(点红“低着头、用心地挑挑拣拣”)从中你觉得这些学生寻找麦穗时怎么样?(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勤奋刻苦、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②总结:弟子们摘麦穗时的态度是很认真的,在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过渡:既然如此认真,他们为什么会找不到那珠最大的麦穗呢?(没有把握眼前)
2、(感受学生们的“犹豫不决”)
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珠,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a.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个词语?(犹豫不决)
b、学生们的犹豫不决还体现在什么地方?
相机出示: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点红:总认为、总以为)
a.这是弟子们的想法。你觉得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一样吗?(一样)那为什么不都用“总认为”或“总以为”,而要换一个词呢?
b.读读,体会一下。(避免语言的重复。)
c.你还从这儿体会出什么?(不能当机立断,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机会,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他们总觉得可供自己选择的机会还很多,把本应该完成的目标往后拖,不能立足眼前,把握现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3、紧扣“埋头”、“低着头”感受弟子们眼界不够开阔,视线狭小,所见有限。
4、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读,感受弟子们的认真、犹豫不决、所见有限,一再错失良机。
(4)弟子们两手空空、没有完成老师的要求,(单独出示第三句话)苏格拉底的一段话话对弟子们的这个结果做了解释。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2、齐读:
3、交流:
①为什么弟子们未必能碰见这块麦地里最大的一穗?(视线不够开阔、选择的范围不够大。)
②理解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要是我的话,我肯定会这样做:看到一株大的就摘下来,发现更大的我就把手中的扔掉,采下这株更大的,到最后,我把手中的一穗
交给苏格拉底.你们说,我是不是不折不扣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1、完成了。至少手里还有一穗。
2、没有完成,你手中的一穗不一定是最大的。
3、教师小结:虽然我手里抓着的不一定是麦田中最大的麦穗,因为茫茫麦海中有不计其数的麦穗,摘下的这一穗不一定是最大的,但至少在我心里是最大的,因为我没有两手空空,我抓住了眼前的一穗。这是最重要的。
4、苏格拉底说的这番话你明白了吗?能说说吗?
5、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苏格拉底真的只想让弟子们找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2、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弟子们悟出的这个道理,你们也明白了吗?完成填空:
(1)“最大的一穗”指,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不失时机地摘下它”实际上是指,“眼前的一穗”指的是
。
(2)上了这一课,弟子们终于理解了苏格拉底的用意,原来他通过寻找最大的麦穗的经历,让弟子们明白人应该。
(3)再仔细静心地读读,找出自己触动最大的句子。联系实际谈感受。反复读,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
(4)读了这么多遍,有自己的想法吗?把语言组织一下,写下来,看看谁的语言最精炼、深刻。
(5)交流。
①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②此时此刻,你们一定也有很多很多话想说,愿意与大家交流吗?
③同学们,老师真诚地希望你们都能找到自己一生中的最大的麦穗,人生的道路只许进,不许退。我们只有把握今天,并把机会牢牢抓在手中,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件事,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板书:最大的麦穗追求梦想
眼前的一穗抓住眼前
(6)齐读.让我们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中,用它来引导我们的一生吧!
六、学习写法:
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一个道理,但作者却花了大量的笔墨把事情写得非常生动、具体,为什么要这样呢?
师小结: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丰富读者的感受,为所要揭示的道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使人对文章所揭示的意义深感“言之有理”,不觉得空洞,这就是“借事说理”的表达方法。很多说理性的文章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七、总结。
现在,苏格拉底的“麦穗”故事已经成为世人处世的一种经典理论,或者说叫“麦穗智慧”。最后,让我们再读大师的两句话,将大师的两句话作为今天我们所收获的一束“饱满的麦穗”吧!
七、布置作业:
1、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2、积累把握机会的名言警句。
《最大的麦穗》教案 篇8
一、创设情境,语言导入
1、师:“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阳光四溅的正午,黄灿灿的麦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丰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2、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我们知道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投影出示)
二、抓住重点,师生共学
1、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
2、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让弟子们明白你的要求――(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只能一个,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
3、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为什么呀?
三、学习2―4小节(投影出示第三小节)
1、师: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圈出弟子摘麦穗时的表示和动作。
2、交流。指读段落,其他同学考虑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
(板书:埋头看看……;看看……又……。)
3、再读这一段。
4、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尽量用上“虽然……但是……”
5、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四、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1、过渡: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你认为用怎样的口气呢?为什么。
2、同学自渎体会、交流。
3、假如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注意是“讪笑”。
4、齐读
2―5小节。你知道弟子们没能摘到最大的麦穗的原因吗?
5、(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同学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丰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现傅祭识琳舛位啊?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同学们,含蓄地告诉同学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同学听懂了吗?
最大的麦穗教案 篇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讲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
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习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明白了些什么?
【弟子们摘麦穗时很认真。(抓埋头低着头用心挑挑拣拣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如何评价他们)
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2)小组长交流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苏格拉底又说了一段话,谁来读一下?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对弟子们的教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图〕在小组里读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集体再来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读到这,大家知道苏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麦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第三段
1、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抓重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并谈谈体会。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学习情况。(有多人联系实际来谈)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板书(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并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板书(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学到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四、总结课文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五、作业
1、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背最后自然段。
附板书:
16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从中引导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
初读课文时,我不禁被苏格拉底气定神闲的哲人风范,以及他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
再读课文,深入地探讨__的哲理。发现个人理解的角度、深度、广度又各不相同。反之,想想自己的教学,如何让学生体会,读懂文中蕴涵的哲理,确有一定的困难。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浮于表面,恐怕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反复琢磨,决定采用导读法。给自己的本课教学定了两个原则:一是既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既要读懂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哲理,又要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水到渠成。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一、抓主线导,层层深入。
本课我教学内容的重点(主线)就是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第一段话引导读懂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许进不许退。第二段话看似简单,仅仅一句话,却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一声断喝,蕴涵着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行为敲醒警钟。让学生明白了两手空空的弟子是怎样走到麦地的尽头,没有收获,没有辉煌,美好年华,白白浪费。第三段话时,学生已读懂苏格拉底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人生中的机遇,引导学生句句刨析理清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人生肯定有机遇;但未必碰见,即使也未必抓住,使学生明白了人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时我们也难以发现,难以把握;因此,抓住时机,拿在手中,抓住的才是机遇,抓不住的再大的机遇也不是机遇。弟子感悟的道理才会水到渠成。
二、读悟结合,相机点拨。
教学中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果没有仔细地朗读,就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就会上不出语文课的语文味道来。
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在应当读的时候读,应该品的地方品。惟有如此才是真正的驾驭了课堂。在对学生放手时又不会让学生信马由缰地乱走。才能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例如:在教学时,我特别注意点拨学生读出一些关键的词语,读出苏格拉底那洪钟般的声音,品味苏格拉底的一番深入浅出的话。
三、尊重体验,注意熏陶。
孩子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告诉自己要留心多聆听学生思想,允许磋商的地方。
但同时,我还注意在学生自己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在彼此的探讨与思辩中得到自己的所得时,对学生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稍加引导,给予学生深层次的熏陶。例如;我在导读苏格拉底的第三段话时,就试图在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感悟__哲理。
《最大的麦穗》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讲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
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
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
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习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明白了些什么?
【弟子们摘麦穗时很认真。(抓“埋头”“低着头”“用心挑挑拣拣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如何评价他们)
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2)小组长交流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苏格拉底又说了一段话,谁来读一下?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对弟子们的教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图〕在小组里读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集体再来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读到这,大家知道苏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麦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第三段
1、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抓重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并谈谈体会。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学习情况。(有多人联系实际来谈)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板书(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并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板书(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学到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四、总结课文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五、作业
1、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背最后自然段。
附板书:
16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案 篇10
教学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学习体会苏格拉底的话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 ,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七、小结: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麦穗》教案 篇11
一、导入
这堂课,老师将带你们去旅行,做一次精神旅行。我们要到一座精神殿堂,与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汲取他的营养。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
二、读书体验“把握机会”
1、经过课前的反复练习,你们一定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谁来展示一下?
2、[生站]你很有自信!现代人就需要充满自信,自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请读①~②。
3、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那么,苏格拉底的话你会强调哪个字眼呢?大家都练一练,准备挑战这位同学。
4、多元解读:最大、只许进不许退、尽头。
5、谁来展示③~⑤
6、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地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们的呢?课文的6将留给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板书:机会]
7、你们很诚实,也很勇敢。表面上看来:眼前的读书机会是老师给予的,实际上是你们自己争取得到的。希望你们珍惜自己争取的眼前的机会。
[生读]
8、课文还剩最后一节,这次读书机会只剩下一次了。如果你愿意抓住机会,就请你站起来展示自己的读书水平。
真不少,你们都是善于抓住机会的人!
三、读词,理解课文大意
1、请看三组词
①沉甸甸 颗粒饱满 正音 这组词写什么?
②挑挑拣拣 两手空空 你们发现什么?
③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 你又发现什么?
2、你能串连以上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师生填空――这就叫――抓住眼前的机会。
四、抓住重点,体会哲理
1、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必要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双赢的,但首先要抓住眼前的机会。
2、短短的时间,你们基本明白了文章的所讲的道理。接下来,如果你们能够潜心默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对话,一定能找到他教育学生的独到之处?
3、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呢?老师愿意分享你们“发现”的喜悦。
①上课地点
②上课教材
③延伸出去想,仅仅是麦地可以当教室,麦穗当教材?
生活就是一本无字大书。哪里有广阔的天地,哪里就有丰富的知识。
④道理的获取: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吗?
⑤你们注意到苏格拉底老师说的话。
a.……这是提出的一个要求
b.……他对弟子们发出的警告
c.……这是他对学生的启发
是啊,苏格拉底在这堂课上虽然只讲了三句话,但他引得妙,点的精辟,他让弟子们懂得:人应该追求远大的[理想]
但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
五、结尾点题,铺设下节课内容。
苏格拉底不光让弟子们懂得了道理,也让同学们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不愧是个大学者!
抓住机会,展示读书。
下节课,继续徜徉其间,品味大学者的每一句话,体会弟子们的感悟,理解麦穗背后的声音。
《最大的麦穗》教案 篇12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复习名言。
1、好多同学喜欢读名人名言,谁愿意来交流交流你喜欢的名言。
2、名人名言都给人一定的启示,让人感到回味。老师也把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
――达尔文。
一、出示麦穗,揭示课题。
评: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分节读全文。
2、请同学当评委发表意见,评评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
3、再选几节读出文中意思。
1)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2)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把这位圣人虽然已显老态但仍然声音洪亮要读出来。)
4、简要概括课文。
三、寻找名言,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找找哪些句子给人启示,最值得我们欣赏、体会。
2、重点读悟第7节。
1)读出问题。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3、背诵积累。
1)再来读读这一段,熟读以后铭记在心,用它指引我们的人生道路。
2)这一节就是名言佳句,值得储蓄,让我们一起试着背下来。
四、精谈收获,总结课文。
1、读了课文,有什么想法,试用一两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2、总结: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及时摘下自己所遇到的最大的麦穗。
五、再次质疑,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六、选择练习,拓展思维。
一)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二)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花落知秋时,落花去无意。
飘然随波去,已不红尘里。
朝雾浮彩霞,相思连天涯。
若问人之故,红颜花中花。
《最大的麦穗》教案 篇1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103
案例评析:《最大的麦穗》课堂实录
(江苏铜山 孙建锋)
师: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走近大师,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请打开课本,我们一同分享《最大的麦穗》带给我们的愉快的精神之旅。(板书:“最大的麦穗”)我相信你们经过反复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约七八分钟后,学生自由练习把课文读了三遍。)
师:请大家推荐一位平时读书最棒的同学朗读课文。(一位女同学毛遂自荐,面带微笑地站起来。)
师:你就是咱们班读书最棒的?!
生:是呀!(她摇动着两条羊角辫,显得信心十足。)
师:你很有自信!现代人就需要充满自信,自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生读课文1―5节,读得有声有色。)
师:课文的第6节将留给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朗读。(“唰”地站起来五位同学)
师;你们很诚实,也很勇敢。表面上看来读书机会是老师给予的,实际上是自己争取的,希望你们珍惜自己争取的读书机会。(站起来的学生都读得很投入,很卖力气。)
师:课文还剩最后一节,这次读书的机会还剩下一次,如果你愿意就请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一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顿时,教室内书声琅琅。)
师:经过四遍读书的练习,你们已经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下面请你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些什么?(同学们仔细地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边圈画。教师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读书活动之中。)
师: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师:体会得很准确。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好一个“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师:读了几遍书后,你们基本上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有时,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一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学生一听,兴趣盎然,再次潜心读书……五分钟后,师生对话。)
师: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孙老师愿意分享你们“发现”的喜悦!
生: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却是用麦穗。
师:你善于比较,很快找到了“苏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很不简单!
生: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师:说得好!你思路开阔!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神秘大课堂,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那里有丰富的知识。
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师: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很省事吗?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生:直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时会记不住,如果是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师:你的回答很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有时靠着别人告诉的道理,就好像戴在自身的假发、假牙一样,看上去也很逼真,但却没有生命力;而靠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就像扎根沃土的大树一样,生机勃勃
生:我认为,苏格拉底老师讲的很少,仅仅讲了三次话。第一次,“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这是提出一个要求。第二次,“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是进行一次提醒。第三次,“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是进行一次启发。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老师”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生: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实践很认真,这从课文的第三节可以看出,他们一边思考,一边行动。
生:他们虽然很认真,辛辛苦苦、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这样的结局太令人失望。
生:我不这么看,表面上他的弟子们是两手空空,实际上却收获多多。
师:“有失必有得”,表面上他们是没有得到麦穗,实际上他们却收获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生:孙老师,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师:你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佳!掌声鼓励!
生:我认为文中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产生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所以,这种提法的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生:从中也能看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有些太听话了,不敢怀疑老师,盲目行动,最后落得两手空空。
师:这些问题,我课前也没有想到。你们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有自己的见解,的确了不起!
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评析:
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意味着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阅读一篇篇的文学作品,就是进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探索一块块文学“新大陆”,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因文而异,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获得作品的原义;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获得交往的意义;如果把目光投向学生自身,那理所当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学生每一需要的具体满足,都源于对文本中相应精神因素的探究、占有和享用。这些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实现,恰恰是学生向健全人格发展的条件。引导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在《最大的麦穗》教学中,苏格拉底“以麦地当教室,以麦穗当课本。”“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而是让学生体验,悟出人生的道理。”“他讲得少,引得巧,效果好。”“但他的教学中没有注重爱惜粮食的教育。”这些都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成果。当然,学生个性化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但毕竟比那些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观点好得多。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容忍学生错误,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要义还在于:让学生从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培养他们民主的性格。(《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3)
《最大的麦穗》教案 篇14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看了同组老师的设计思路,发现文中的教学的主线非常清晰,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费尽心机。可以继续探讨。
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故而在引入课文时,我学习了一些精彩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处情景演绎,期待为重难点的破做好伏笔。
第一次:出示“黄灿灿的麦田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的图景,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的场景之中,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我会怎么办呢?在此思虑的牵引下,进而萌发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念头。第二次:在学生为弟子们错失良机而惋惜的一刻,让其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第三次:在学生理解了不可错失良机,要善于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麦地,当一回现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以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办呢?”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因此在一番交流中,同学已逐步领悟到了苏格拉底的这种智者的教育的精髓!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最大的麦穗》一文,深深感悟到了“所有的方法都要从实际入手,切忌生搬硬套。”“固定的教学模式最终只能导致作茧自缚。”这些观点的真正含义。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带有深刻哲理的文章,老师的说教讲解分析,学生定会索然无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的火花,与自己的现实相结合,从而理解其中的“真理”,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上课前我从网上研读了特级教师孙剑锋老师执教《最大的麦穗》的课堂实录,为课堂上老师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精辟的分析,教师良好的自我展示及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真正共鸣而赞叹不已。于是将孙老师的课堂教学程序纳入了自己的教案,期盼着自己的课堂能一样的精彩纷呈。
课堂上,我套用着孙老师的教学程序,首先让学生展示了他们美妙的读书声,再效仿了孙老师的评价语褒奖了他们一番,接着便放手让他们作批注,准备交流阅读的感受。可是正当我为教学程序进行得流畅而沾沾自喜时,学生却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感到不知从何说起。个别同学的发言也只是摘读课文中的句子,不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时的课堂陷入了一片沉默。最后我只好自己出来打圆场,草草收尾。
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沉的思考,学生为什么都沉默在那里?教师该如何面对这种沉默?一方面是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沉溺于预先的教学程序,不能采取实际的应对措施;另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了学生思维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定势作用非常大,思维不够开阔,对老师的问题感到茫然,所以陷入“沉默”。
如果当时我能摒弃预先的教学程序,带着学生再次静下心来感受文本,引领他们回忆已走过的“麦地”,回首那错过的一颗颗“麦穗”,启发他们该如何走向眼前更广阔的“麦地”。学生们一定能打破“沉默”,让整个课堂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其实,“沉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到那时,我们的课堂一定会不再“沉默”。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富有巨大的认知潜力和主观能动性,是具有个别差异性的生命活动体,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激励。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能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地确定自己的教学程序,而且能正确处理感悟和质疑的关系以及阅读和运用的关系,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课堂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焕发无穷的魅力!
教学中的“文本”与“生本”——《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第三四小节,用心体会:弟子们是如何来找寻“最大的麦穗”的?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生自读体会)
生:“弟子们埋头向前走。……他们总认为最大的一穗还在前面呢。”我觉得,弟子们找寻麦穗是认真、仔细的。
生:从“并不满意”可看出,弟子们摘麦穗并不情愿。既然不认为它是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又为什么要摘呢?弟子们根本就不知道哪个才是最大的麦穗,他们只会盲目地挑拨,一再地错失良机和浪费麦穗颗粒。
生:弟子在寻找麦穗时很用心,很认真。但他们总认为自己见到的不是最大的,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所以一再地错失良机。
生:我从“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中看出弟子们找寻麦穗是很努力的。但他们无法对麦穗作出准确的判断,虽然“试着摘了几穗”,又“随手扔掉了”。所以最后走出麦地时“两手空空”。由此,我想到:人的一生有许多机会,但如果你不抓住机会,你就会虎度光阴,一无所获。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见解。首先大家都感觉弟子们寻找麦穗是认真的,具体从哪些词语感受出来呢?(学生读出相关语句)是呀,两个“看看”,还有“用心地挑挑拣拣”可以看出弟子们找得很仔细。那为什么没有找到呢?(学生又读文中句子)是呀,从“埋头”“低着头”可看出,他们的眼睛只盯着眼前,搜索寻找的范围是比较小的。而“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可看出他们对自己挑选的麦穗并不满意。而且有的是“摘了”,又随手扔掉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呀?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出示: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生:(读这两句话)他们认为自己看到的不是最大的一穗,最大的还在前面呢;以为选择的机会还很多,也许能碰上更大的麦穗呢!
师:是呀,机会就在一次次的犹豫中溜走了……
反思:
文本是师生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第一范文教学的实效性最终是由对文本的把握和运用来检验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文本来展开个性化的阅读呢?
由以上教学片断看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仅仅能浮光掠影地从文中获得一点大概的印象,有的能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深入体会。如何指导并提高学生“抓关键词句来体会”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进行点拨。当学生回答粗浅时,我们适时追问,引导他结合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作深入的思考;当学生回答深入时,我们及时表扬鼓励,为其他学生提供成功的范例;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决,而要根据他回答的情况来巧妙引导。下面结合上述教学片断具体讲讲。
例如:当学生仅仅读出相关句子,说出一点儿体会(弟子们找寻认真)时,教师可追问:从这段话的哪儿来看出?/体会到?引导他找出关键词:两个“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再读读这几个关键词,并在脑海中想象“弟子们“用心寻找”的模样(或者也可以演一演,以加深印象)。这样,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便较为到位,且能“依据文本”,“有感而发”,改变阅读时的“泛泛而谈”,增强阅读感悟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而在学生能依据文本理解比较到位时(第四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轻轻点拨:某某同学理解透彻,关键在于她能细读课文,并抓住关键的词语深入思考,不仅理解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深刻的体会。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引导,比较实在,效果也好。因此,以上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他们的一举一动,然后紧扣“埋头”“低着头”感受他们找寻时目光短浅,只盯着眼前一块等等。
同时,在组织学生交流自学体会时,也要注意回答学生的层次性。如将平时阅读水平比较好的学生放在后一点,避免他的回答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影响其他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交流的不同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在点拨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细读文本,依据文本来深入感悟。可通过朗读、找出关键词句,通过想象,让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孩子的眼前、心里活起来,动起来,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水平,同时,在不断深入的交流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充分利用“生本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