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第十单元 统计 教材分析(精选2篇)

第十单元 统计 教材分析(精选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十单元 统计 教材分析(精选2篇)

第十单元 统计 教材分析 篇1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认识复式统计表,包括例1和练习二十;

  第二段,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包括例2和练习二十一;

  第三段,是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和单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相比,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信息容量更大;二是不仅便于比较同一项目中的不同数量,而且便于在不同项目之间进行比较,从而能使学生对统计结果获得更为充分的认识。教学时,首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把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可以利用例1提供的素材,先创设四个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境,并给出每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让学生把数据分别填写在四张单式统计表里。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四张统计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相同点,明确这几张统计表都有性别和人数两栏;通过比较不同点,明确每一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某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把四个小组的人数合并在一张统计表里,应该怎样填?通过思考以及其后的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把四个小组的人数合并在一张统计表里,这张统计表不仅要反映每个小组男、女生的人数,还要反映各小组的总人数以及这四个小组男、女生的总人数。其次,要重视对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学生填写例1中的复式统计表后,可以让学生看表回答下列问题:从表中除了可以看出各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和总人数之外,还能看出哪些信息?把各小组的总人数进行比较,能看出哪个小组的人数最多,哪个小组的人数最少吗?把四个小组的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进行比较,是男生人数多,还是女生人数多?教学例2时,除了让学生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回答:北京市哪个季度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季度的平均气温最低?桂林市呢?从整体看,哪个城市的平均气温高一些?

  2.恰当控制教学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制表、制图练习。

  学生学习统计主要是为了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因此,不宜让相对繁琐的制表、绘图的操作干扰学习重点。况且,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普及,日常生活中手工绘制统计图、表的需要越来越少。基于上述考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教材都提供了相应的表格,而侧重于让学生填表分析;在教学复式条形图时,除了让学生看图分析、回答问题之外,只要求在已经确定了纵轴、横轴,并画好格线的图中涂上直条。教学时,一方面要把分析图表以及根据图表中的信息回答问题作为重点。另一方面要突出如下几个环节的指导。第一,具体指导学生读懂复式统计表的表头。以例1中的复式统计表为例,表头被分成了三个部分,它们分别表示横栏类别(性别)、表中数据(人数)和竖栏类别(小组名称)。第二,具体指导学生计算复式统计表中的“合计数”与“总计数”。仍以例1中的复式统计表为例,其中的“合计数”主要表示各小组男、女生人数的和,“总计数”主要表示四个小组的男生人数之和与女生人数之和。而四个小组的“总计数”,既可由四个小组男、女生的总计数相加得到,也可由每个小组的合计人数相加得到。进一步,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利用这两种方法分别计算能起到检验的作用。第三,要具体指导确定直条高度的方法。以例2后面的“试一试”为例,要帮助学生确定表示“8人”和“12人”的直条的高度。可以提醒学生先用“毫米”作单位量出纵轴上每格的高度,再把1格大体均分成5份,并由此确定表示相应人数的直条的高度。

  3.因地制宜,组织实际调查活动。

  这部分教材结合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安排了较为丰富的实际调查活动。如,练习二十的第1题,让学生调查本班同学家庭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第4题让学生调查本小组同学体育达标的情况,并要求综合各小组调查的数据完成复式统计表;第5题让学生调查在最近一次的学校田径运动会上有关班级各个比赛项目的得分情况;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让学生调查本班同学在体育达标活动中,有关项目的合格情况;整理与练习的第4题,让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情况;“了解周围的家庭”,让学生调查附近10个家庭最近一次水费、电费、电话费和燃气费的缴费情况,或有关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及收成情况。教学时,一要根据本地、本班的实际选择合适的项目组织相应的调查活动。可以从上述活动中选择一些便于组织的活动,也可以自行设计一些其他项目的调查活动。二要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合理分工:要有人负责询问、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核实数据。三要提醒学生在调查中学会和他人交往,注意言行得体、大方、讲礼貌。四要引导学生及时整理调查的数据,用合适的方式描述数据,并主动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4.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增强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体会相关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整理与练习”中的第5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测量并记录蒜叶在不同生长环境中生长的数据,并通过填表、分析,初步发现蒜叶在不同生长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教学时,要提醒学生:(1)应按题目要求的时间及时测量蒜叶的长度;(2)每个蒜头长出的蒜叶可能不止一片,测量时应测量最长的那片;(3)以“厘米”作单位测量,测量结果应精确到十分位。

  “整理与练习”中的第6题让学生先分别按要求在一个正方体木块的六个面上写上1、2和3,再通过抛木块的活动,收集并整理每人抛20次后数字1、2、3各自朝上的次数,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这项活动既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又能使学生从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沟通了统计与概率的联系。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按要求分组开展活动,并认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也要让学生看图说说每人抛正方体木块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特点,哪个数字朝上的次数最多,哪个数字朝上的次数最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第十单元 统计 教材分析 篇2

  第一学段在每一册教材里都安排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

  一年级(上册)

  用分、排、数等方法整理信息,获得数据。简单的表格。象形统计图。

  一年级(下册)

  用分类、符号记录等方法收集、整理随机事件中的信息。简单的统计表。

  二年级(下册)

  方块统计图。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一定、不可能或可能。

  二年级(下册)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获得不同的数据。

  三年级(上册)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条形统计图。

  三年级(下册)

  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本单元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怎样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全单元编写了一道例题、一次“想想做做”、一个练习和一次实践活动。编写了两篇“你知道吗”,分别是: 联系平均数的实际应用介绍了演唱比赛时是怎样计算平均分的,结合实践活动讲述了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的知识。

  为什么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什么?这些都是例题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例题的编写线索。

  例题首先创设一个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中的个数表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由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不等,所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显然不合理。又由于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绩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时候,教材提示学生: 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虽然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都是新概念,但由于学生有“平均分”为基础,又在现实情境之中,他们大都能够接受。怎样计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教材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可以在条形统计图上移多补少,使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也可以把各人套中的个数合起来平均分。无论哪种方法,都能清楚地体现了平均数的意义――4名男生套中的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重新分配,让各人套中的个数都相同。学生在探索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的过程中,领会了平均数的意义。求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后,继续求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这时男生套得准一些就很清楚了。在这道例题里,学生学到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到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状况,体会到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的作用。

  教学这道例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问题情境要浓,认知冲突要强烈。充分利用“套圈”这个学生喜欢的游戏和比较男、女生谁套得准这个学生喜欢的问题,迅速形成欲求不能、欲罢不甘的矛盾状态,在原有的方法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心理氛围中进入“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这个新课题的学习中去。第二,让学生在求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当提出分别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后,不要急于讨论或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因为还不具备理解平均数意义的条件。要先让他们去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无论他们采用哪种方法(在图上移多补少或先加后除计算),都能体会到是原来各人套中个数不同变成各人套中个数相同,而且几个人套中的总个数没有变,这就是平均数的意义。这个意义不是讲给学生听的,是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的。所以,教学平均数意义的理想时机是求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以后,教学的方法是学生讲方法、悟体会。第三,在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并比较了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以后,要组织学生说说平均数有什么用,既巩固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又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

  “想想做做”第1题先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铅笔,是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是让学生巩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第3题是判断题。160厘米是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不是每一名队员的身高,篮球队里会有身高低于160厘米的队员,也肯定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在教学第4题时,要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哪几天卖出苹果的数量低于(高于)平均数?哪几天卖出橘子的数量低于(高于)平均数?这些问题能引导学生利用平均数分析各个数据在整体里的位置。

  练习九不以计算平均数为重点,而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用求得的平均数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描述,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第3题先找到哪位同学捐的本数最多,再计算平均每位同学捐的本数。这两个问题联系起来,就能知道平均数一定比最大的那个数小,比最小的那个数大。这就是平均数的范围,也是估计平均数的常用方法。第4题也有这样的设计意图,能为第6题的估计作铺垫。

  《运动与身体变化》是专题型实践活动。在“提出问题”栏目里,从运动会使身上出汗、脉搏加快、呼吸加速等方面,选择脉搏加快作为研究的专题。“实验讨论”栏目引导学生应用统计的方法进行研究。教材帮助学生设计了研究方案,让学生调查、处理数据,并利用统计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回答专题里的问题。“引申反思”栏目除了走访体育老师,还要学生自行设计研究运动引起呼吸变化这个问题。这次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更深的感受,能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十单元 统计 教材分析(精选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