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窗3:等式的性质(通用2篇)
信息窗3:等式的性质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6页~70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等式与方程,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合作探索”中的第一个红点部分是学习等式的性质及用等式的解形式如ax=b的方程。绿点部分是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巩固。第二个红点部分是借助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解形式如ax±b=c的方程,第二个红点的教学重点是把ax±b=c转化为ax=b这种形式的方程。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ax=b和ax±b=c这类形式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 通过分类、比较、转化等方法,学会解形如ax±b=c这类方程。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回顾旧知 做好铺垫
1、回顾概念
(1)方程的意义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方程的意义以及会解简单的方程,请举例说明方程的含义。
(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复习训练
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①x+24=73 ②4x<36+17 ③234÷a>12
④x-16= 72 ⑤x+85 ⑥5+y=10.6
[设计意图]以上设计的内容是学习等式的性质和解形如ax=b的方程重要基础。问题的设计意在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使学生构建良好、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情境迁移 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珍稀动物黔金丝猴的有关信息,这节课老师还想给你们介绍一种美丽的世界濒危动物――黑鹳。
(1)出示:教材黑鹳的情境图。
黑鹳是世界濒危动物。目前,国外仅存1500只左右,约是我国现存黑鹳只数的3倍。
看到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问题:我国现存黑鹳多少只?
提问:你能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吗?列方程。
(我国现存黑鹳的只数×3=1500)
解:设我国现存x只黑鹳。
3x=1500
2、独立思考 探究方法
(1)学生独立尝试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提问:怎样解这个方程?(先独立思考,算完后说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2)学生汇报解方程的过程并说明想法。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运用已有知识和思维方法,尝试解决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师生交流 验证方法
刚才同学用到的方法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引导学生验证: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1) 动态演示 初步感知
①课件演示:借助天平来研究(课件演示动态效果: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
x=20 x×4=20×4
提问:要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右边托盘应该有什么变化?
能用方程来表示等量关系吗?
②再次课件演示:
3x=30 3x÷3=30÷3
要求:观察天平的变化,看图列出方程.
提问:通过刚才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揭示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3)结合实例 巩固认识
3×4=12 (3×4)×2=12×( )
3×4=12 (3×4)÷2=12÷( )
[设计意图]创设直观的情境教学,由形象感受→抽象概括这一过程来学习等式的性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为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建立了方程的意义、等式、等式性质1等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再次引入天平演示,验证方法,学生不会有陌生感,通过天平的操作演示过程,形象直观的情境教学,得出结论,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并渗透数学知识相互联系的思想。
4、 回归例题 总结方法
(1)现在你能用等式的性质来解3x=1500 这个方程吗?
学生板演,规范格式。
(2)为什么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
(3)检验。
[设计意图]通过放手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尝试实践,验证得出结论,用自己发现的结论算一算,让多数学生尝试成功,从中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
5、应用方法 解决问题
(1)你能用刚才学过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吗?
呈现:情境信息图 我国人工养殖大熊猫有多少只?
先找出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 学生独立完成。
(3) 交流算法,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有序的思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1、选择方程的解。
x÷5=20 (x=100 x=4) 1.5x=6(x=9 x=4)
7x=0.84 (x=1.2 x=0.12) x÷6=0.3 (x=20 x=1.8)
2.火眼金睛辨对错。
2x=10 x÷5=40
解:2x×2=10×2 解: x÷5×5=40×5
x=20 x=200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课本68页自主练习 3、4题
学生独立完成。
分析等量关系。
集体订正,检查解方程的书写格式以及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兼顾了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利于激发其思维的积极性。
[总设计意图]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是在探究中构建,在应用中发展。
在探究中构建――构建主义认为,意义建构的关键是学生将其所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经验建立实质性联系。本节课搭建了从回顾旧知,做好铺垫――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应用的探究模式,先通过学生“尝试解方程”使学生积累必备的直观经验,学生在尝试中有所感悟,为归纳等式的性质做好了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在为学生营造探究的空间中,重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力求达到学生学得轻松活泼、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应用中发展――本节课设计的练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练习内容体现层次性、针对性。例题由情境入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结论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进行验证,针对性比较强,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再次体会解方程的思考过程,另外验证自己发现的结论,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对知识的应用起到了催化的作用。“走进生活”凸显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培养学生应用的能力。
第2课时
一、复习铺垫 温故引新
1、复习等式的性质
课件出示:看图完成填空
提问: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观察信息,用方程表示下面的等量关系。
先找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并解答。
3、解方程
12x=96 x÷40=14
指名板演,说明解方程的依据。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建立原有知识经验与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因为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都是这节课需要用到的知识内容,复习铺垫,为新的教学内容打好基础。
二、情境引入 探究新知
1、回顾信息 解决问题
(1)出示:介绍东北虎有关信息
预计到XX年,全国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的东北虎数量将达到1000多只,比XX年的3倍还多100只。
(2)提出问题
XX年繁育基地有多少只东北虎?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XX年的只数×3+100=XX年的只数
解:设XX年繁育基地有东北虎x只。
3x+100=1000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
2、思考交流 探究方法
(1)初探:方程形式类比,引导知识迁移
提问:观察这个方程的形式和前面学习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你会计算吗?
(2)研究:运用转化思想,尝试解决新知
提问:能否用等式的性质解这种形式的方程?怎样算?
根据学习解方程的经验,尝试解这个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方程。
交流算法:可以把3x看作一个数,运用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3x+100=1000 3x +100-100=1000-100即把方程转化成3x=900这类形式的方程,在运用另一个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求出方程的解。(渗透转化思想方法)
在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在解此类方程的过程中运用了两次等式的性质。
(板书解方程书写格式)
(3)再探:检验方程结果,明确方程解法
x=300是方程的解吗?我们来检验一下方程。
把x=300代入原方程
板书检验格式
小结:解这种类型的方程,关键是要把 看作是一个数,根据等式的性质,先求出 ,再求出 得多少。
3、补充练习 应用算法
根据刚才学过的方法,求出下面方程的解。
1.2x-1.4=8.2
指名板演
提问:说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ax±b=c这类形式方程的解法,要先把ax看作一个数,适时运用等式的性质,求出方程的解并进行检验。
[设计意图]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的过程。解答ax±b=c这类方程时,通过与形如ax=b方程进行比较,引导知识的迁移,然后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
三、巩固练习 实践应用
1、填一填
2x+5=21 5x-8=3.2
解 2x+5 =21 解: 5x-8 =3.2
2x= 5x=
2x÷ = 5x =
x= x=
让学生说说填写的依据。
2、解方程
2+4x=3.6 8x+2=4.4 3x+1.5=6 2.5+10x=12.5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找出典型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解方程?(2+4x=3.6)
提示学生注意检验
3、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课本69页自主练习第8题
先找出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出示课本70页第11题
滇金丝猴体长约为80厘米,它的体长比间蜂猴的3倍多5厘米,间蜂猴的体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列方程解决问题。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是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第1题的设计让学生体会解方程的过程;第2题的设计,让学生能掌握方法、熟练运用方法,提高解方程的能力;练习3 ,将方程知识生活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练习,既可以巩固解方程的方法,又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等式性质基础上,学会解ax±b=c这类形式的方程,对于解答这类方程的关键是转化。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方程的知识基础,所以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渗透数学思想,掌握学习的方法是教学的基点。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探究”成为这节课的主旋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
实施探究性学习,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的学习平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2、挖掘可探究内容,突出探究的重点。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方程的经验,面对新形式的方程,学生必然会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不同形式的方程,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找准探究的内容,挖掘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探究的重点,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愉快。
3、明确探究的目标,经历探究的过程。
探究的目标是探究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初探(方程形式类比,引导知识迁移)――研究(运用转化思想,尝试解决新知)――再探(检验方程结果,明确方程解法)的探究模式,体验从已有的数学事实出发、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的精神。
第3课时
一、梳理知识
1、复习等式的性质
提问:前两天我们学会了等式的性质,你能根据等式的性质完成填空吗?
(1)如果5+3=8,那么5+3-3=8( )
(2)如果50-13=37,那么50-13+13=50( )
(3)如果a - 7=8,那么a - 7 + 7=8( )
(4)如果x+9=45,那么x+ 9-9=45( )
你是根据什么完成填空的?(等式的性质。)
等式有什么性质呢?我们齐来说一遍。
2、找出图中等量关系
认真观察以上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等式的性质、方程的意义、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等知识都是本节课所要涉及的复习内容,等式性质的复习,意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能熟练掌握这些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技能训练
1、解方程
x+28=36 x÷10=12.5 3x-2.4=3.6
2x+9=33 2x=4.6 5x-4=11
说一说,在解方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注意:
① 解方程要注意格式,规范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强调等式变换时,各个等式的等号要上下对齐。
② 要想好根据什么关系来求方程的解,正确运用等式的性质。
③ 解答形如ax±b=c的方程,应把a x看作一个数,运用等式的性质转化为a x=b型的方程再求解,想想怎样化难为易。
④ 检验方程,把方程的解代人原方程,我们要根据“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进行检验;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设计意图]:本节课确立的教学目标就是巩固所学知识,能正确的求出方程的解,熟练掌握解方程的方法,所以设计最基本的解方程练习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巩固这些基础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技能。
2、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练习题:课本69页第7题
你能用方程解决问题吗?找出等量关系说一说怎样列方程?
学生思考,独立解答。
交流汇报,订正答案。
(2)出示练习题:课本69页第9题
蜘蛛每分钟爬行27米 蜘蛛的爬行速度是蜗牛的30倍
蜘蛛的牌行速度比乌龟的4倍还多4米
问题:蜗牛、乌龟的爬行速度分别是多少?
从图中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并说明你的解题思路。
学生思考(①蜗牛的爬行速度×30=27 ②乌龟的爬行速度×4+3=27)
你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强调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书写要求,规范格式。)
(3)对比方程形式,巩固解方程的方法。
对比一下,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运用了等式的性质。
不同点:方程②连续用了两次等式的性质,把较为复杂的方程形式转化成与方程①相同的形式,再来求解。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思想的渗透性――创设情境问题,应用学会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对比方程形式,巩固解方程的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数学再还原数学,实现解决问题的价值。
三、拓展知识
生活中,有很多的问题可以用方程来解决,学会解方程,丰富你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运用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 课件演示课本70页13题
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思路。
(2)课件演示课本70页12题
生活中有两种表示温度的方法,了解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换算的知识。
先自己读题,了解有关信息。
师: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怎样换算?
让学生弄清楚f=1.8c+32所表示的含义。
独立解决问题(1)一个人的体温是36.5℃,相当于华氏多少度?
(2)华氏94.1度,摄氏温度是多少?
汇报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用方程解决?(让学生体会这个问题直接套用公式顺向思维,用算术法比较方便。)
解决第二个问题,用方程来解决。
为什么选择用方程解决问题?
适时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两种方法,哪种简便?为什么?
通过刚才解决这两个问题时,你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想法要与同学交流?
小结:我们学习了解方程,又掌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选择合适方法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提炼数学,再还原数学。让学生的学习建立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之上,体现“生活即数学”的教育理念,实现解决问题的价值。将生活中两种表示的温度引入课堂,学生可以了解相关的生活知识,并借助解决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换算的问题,巧妙地将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解决问题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体验两种方法的区别,通过练习,学生会感悟,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以求简便,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趣味探索
[总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对信息窗3知识内容的回顾和整理,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时,想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建构,形成网络。
复习课不应是对知识简单重复,而应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数学技能,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构建知识体系。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经历整理知识的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学得有法。
2、注重理解,讲求方法。
在复习中也应推陈出新,本节课通过梳理知识――应用知识――拓展知识的教学环节,将所学知识融入其中,虽然只是简单的复习,表面看来所讲授的内容是前面两课时的汇总,对于知识学生都不陌生,为了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的收获,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借助解决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换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将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解决问题进行对比,在练习中学生逐步领悟选择合适方法的必要性,老师对知识和方法的简要小结,又使得学生在旧知识的巩固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一些数学思考及情感态度的积极良好体验。
3、注重思维,培养能力。
数学素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节课设计理念贯穿两条线,一条是数学知识的明线(学会解方程,正确求出方程的解等基础的知识),另一条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暗线,这一条暗线――数学思想方法正是有价值的、必要的数学。
信息窗3:等式的性质 篇2
(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1―6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天平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等式性质,从而让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形如x±a=b的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索,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2、在观察、操作、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等式的性质,能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的方程。
3、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数学兴趣;在利用等式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方程的对称美和数学的严密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与检验习惯。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1、 谈话:同学们,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10-14亿年前的古老地层,繁衍着2600多种生物,其中不乏7000万至200万年前第三纪、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种类,成为人类难得的生态王国。这里生活着一种被称为“世界独生子”的动物,人们都称它们“仰鼻猴”、“牛尾猴”或“灰金丝猴”,因其数量最少,栖息地环境最窄,生态学资料最缺,被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度最高的“e”级保护动物,这就是“黔金丝猴”。
出示:据央视国际频道XX年6月1日报道,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黔金丝猴数量已从1993年的600多只,增加到860多只。
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XX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只黔金丝猴?
(2)1993年比XX年大约少多少只黔金丝猴?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出示问题“XX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只黔金丝猴?”
2、算一算,交流结果。
860-600=260(只)
3、谈话并提问。
我们换一种思路来研究。
(1)1993年大约有多少只黔金丝猴?---- 600只
(2)增加了一部分黔金丝猴 ---- x只
(3)XX年大约有多少只黔金丝猴?---- 860只
(4)你能用等量关系式说明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出示:1993年的只数+增加的只数=XX年的只数
(5)你能用方程表示这个数量关系吗?
出示:600+x=860
(6)怎样求未知数x呢?
请大家一起借助教具天平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介绍有关黔金丝猴的知识,引发学生兴趣,进而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学信息窗1的知识列出方程,为下面学习等式的性质进行铺垫。
二、实验探究 体会领悟
1、实验一:
天平的一边放上2听相同的啤酒易拉罐,另一边放上1瓶啤酒,使天平平衡。
提问:(1)天平两边平衡,说明了什么?
2听啤酒等于1瓶啤酒。
(2)如果在天平两边再各放1听相同的啤酒易拉罐,天平会有变化吗?
左右两边仍然一样重,还是平衡。
(3)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小结:天平在平衡的情况下,两边再放上同样重的物体,天平还是平衡的。
2、实验二:
将天平的右边放上20克的砝码,左边放上等重的物体。
提问:(1)左边不知道有多重,用x来表示,右边重20克,天平两边平衡,说明了什么?
左边的物体重20克,所以天平才会平衡。
板书:x=20
(2)如果天平两边再同时放上10克的砝码,会发生什么变化?
天平还是平衡,没有变化。
(3)能用等式表示天平平衡的状态吗?
板书:x+10=20+10
(4)通过这样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小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3、实验三:
出示:62页对话框下面第一幅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你有哪些发现?
天平左边有1袋盐和50克的味精,天平的右边有3袋50克的味精,天平平衡;现在将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1袋50克的味精,天平仍然平衡,并且可以知道1袋盐的重量与2袋味精的重量一样重,是100克。
4、实验四:
(1)出示:62页对话框下面第二幅图的第一部分。
提问:你能根据图示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吗?
板书:x+10=10+10
(2)出示:62页对话框下面第二幅图的第二部分。
提问:观察第二部分,你有什么发现?
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了10,等式仍然成立。
板书:x=10
5、根据以上的实验,同学们对等式有没有新的认识?
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数,等式仍然成立。
[设计意图]通过天平的操作使学生理解算理,由具体到抽象,在思维过程上,有展开,有压缩,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发现规律,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说出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新知应用 巩固深化
(一)利用性质,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计算:600+x=860
600+x=860 是一个方程也是一个等式,你能计算出x的值是多少吗?
2、提问:为什么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600?
等式的两边,也就是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样等式的左边就只剩下未知数x,也就可以知道x的值是多少了。
教师提示:这个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又叫方程的解。
3、指导书写格式与验算。
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书写格式。
(1)先写“解:设大约增加了x只黔金丝猴?”
(2)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3)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像这样求方程解的过程就叫做解方程。
(4) 最后要检验并写答。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看看等式的两边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它就是方程的解。我们也可以口算检验是否正确。
(二)尝试练习,知识巩固。
1、出示: 信息窗1的第一题:XX年白鳍豚大约有多少只?
x+300=400
(1) 要求列方程解决问题并检验。
(2) 集体订正。
2、出示:练习,解方程并口头检验 。
x+8=13 2.5x =5.3
教师指导学生解方程的格式要求。
3、出示:64页第二题的第一小题。
[设计意图]验证“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一性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但整个思路是由学生形成的,使得解题方法在学生头脑中越来越清晰,直到真正认识并掌握它;适时地进行应用练习,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方程解答的一般格式,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
四、评价鼓励 全课小结
1、这节课同学们利用天平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总结一下学习了哪些知识吗?
2、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利用方程进行解答。用方程解决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请学生说一说,教师适时补充。
3、用方程解决问题是简洁的,方程的两端是对称并相等的,你还想知道方程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并总结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和难点,一是检验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二要指导学生怎样用精炼的语言叙述数学知识。以“你还想知道方程的哪些知识” 作为本节课的结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课堂中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总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合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始终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
1、等式的性质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教学中充分利用天平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并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这种现象,突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获得关于等式性质的知识,并养成认真观察的学习态度。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感悟怎样才能使天平的两端保持平衡,引导学生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基本方法,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这样设计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论;既重视知识的教学,又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采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形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
2、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学生理解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再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应用等式性质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由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作答写出过程,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2课时
一、复习导课
x+5.3=10 15+x=4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 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解方程的?
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
2、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一要写解,二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练习题,使学生回顾形如x+a=b方程的解法,复习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对方程的解进行合理的验证,为学习形如x-a=b方程的解法进行铺垫。
二、尝试解答
1、 解方程:x-9=15
2、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
(1) 你是用什么方法解方程的?
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也就是方程 x-9=15的两边同时加上9,抵消掉等式左边的9,这样等式的左边只剩下x。
(2) 你会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吗?
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方程的左边等于右边,表示等式成立。
3、 出示:64页第二题的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提问: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
(1) 标准体重+超出标准的重量=胖胖的体重
(2) 标准体重-低于标准的重量=小明的体重
标准体重-小明的体重= 低于标准的重量
提问:他们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一个是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一个是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
[设计意图]直接给学生提出解题要求,考察学生能否正确利用“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一性质解决问题;通过对比练习,提高了学生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可以有效避免解方程时的机械模仿。
三、巩固练习
1、65页第4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选出各方程的解的?
(1) 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右是否相等。
(2) 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
2、65页第5题
(1)提示学生认真读题,注意选择题中所给出的条件是否有用。
(2)集体订正。
3、65页第6、7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运用方程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同时培养验算的习惯。
四、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同时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使他们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总设计意图]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试做,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由“学会”型向“会学”型转化。
合理使用教材,练习中注意专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教给他们正确的思考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