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众 数(精选12篇)

众 数(精选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众 数(精选12篇)

众 数 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在理解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过程与方法: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认识众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教学过程: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同学们,你们自己买过衣服吗?谁知道自己的衣服是什么型号的?你们买过“均码”的衣服吗?谁知道“均码”是什么意思?“均码”的衣服所有人都能穿上吗?【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众数。】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训练统计能力。我们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每年都会准备举行集体舞比赛,为了更好的参与比赛,我们班选出了15名舞姿比较好的候选人,身高如下:文委挑选了一件均码的衣服,她们都能穿上吗?1.41 1.41 1.41 1.44 1.45 1.47 1.48 1.49 1.51 1.51 1.51 1.51 1.52 1.54 1.54     但是根据需要我们要从中选出10名队员,利用你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庆六一这个现实的、有趣的,并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感兴趣的话题,把学生带入了需要“统计”的最近发展区,会产生强烈的交流的欲望。】(1)    独立完成 各抒己见认识众数 会找众数【到底哪种数据更好呢?我并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试一试,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到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明确认识。突破难点。】(2)    合作交流 统一认识(3)    归纳总结 明确关系三、在尝试填表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   (一)小游戏:8个平均年龄10岁的人在活动,你认为这是些什么样的人?【通过游戏理解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二)下面大家看,这是老师从卫生保健张老师那里拿到的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统计:4.8 4.9 5.0  4.9  5.3  5.2  4.7  5.2  4.9  4.8  5.0  5.2  5.3  5.0  4.8  5.0 4.5  5.0  5.0  4.6  4.7  4.8  5.0  5.2  5.0  4.7  5.1  4.9  5.0  5.0  4.8  4.9  5.15.0  4.5  5.0  4.6  5.1 5.1  4.9  5.0  5.2  5.0  5.0(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 数(2)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4)谁知道视力是多少就是近视了?那你觉得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对教材练习进行合理的改造,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理解众数、中位数的区别。对学生进行保护视力的教育。引导学生将之与分数相联系,求出近视的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将各科知识穿成珠,结成网。】(三)下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刚刚考完的数学试卷)老师从我们班和二班中各抽出了10张试卷,下面大家看这是这10张试卷的分数统计:(1)班:98  98  89  94  95  95  97  91  92  93(2)班:99  96  89  91  95  88  97  93  92  90 (1)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 (2)你有什么发现?(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3)这次考试,哪个班的成绩好一些呢?应该用哪个量来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同时明确,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四、在数据分析中体验,尝试统计决策。    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现在甲乙两家公司同时招聘普通职员,下面是这两家公司全体员工工资情况,老师家有一位亲威今年正好大学毕业,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应聘呢?同学们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一帮他?

  员 工

  总经理

  副总经理

  部门经理

  普通职员

  人 数

  1

  2

  5

  32

  月工资/元

  8000

  6000

  4000

  

  员 工

  总经理

  副总经理

  部门经理

  普通职员

  人 数

  1

  2

  4

  33

  月工资/元

  10000

  8000

  6000

  1900【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道开放性的习题,没有一个所谓的唯一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自己的选择,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可以。真正体现“不同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五、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知识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体验到统计思想,统计观念也在逐渐形成。】

众 数 篇2

  山西省太原市青年路小学 张 毅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2~1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渗透一组数据的对称美,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 教学重点: 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 复习旧知 1.情境引入。 请学生观看一则新闻“李叔叔求职记”。 2.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算一算,想一想,经理是否欺骗了李叔叔? 3.请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数来反映工资水平比较合适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李叔叔在找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帮助李叔叔的过程中感受到在这里平均数和中位数不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知 1.提问:李叔叔最有可能挣到多少钱? 2.揭示:这里的“600”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并请学生猜猜是哪个“zhong”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出这样的问题,旨在使学生通过工资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600”理解“众”的含义,进而理解众数的意义。] 3.小练习:找出下面两组数据的众数。 4.请学生试着说说众数的意义,然后教师小结板书。 三、解决问题 (一)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15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41 1.41 1.41 1.44 1.45 1.47 1.48 1.491.51 1.51 1.51 1.51 1.52 1.54 1.54 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6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老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4.小结:以众数1.51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利用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从直观上进一步充分理解众数的实际意义,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二)分析数据,尝试统计决策 1.根据提供的工资表,帮助李叔叔做决策。 2.根据射击队员的成绩,帮助射击队选择合适的参赛队员。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练习,使学生能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3.生活中的数学。 四、全课小结 学生畅谈收获。

众 数 篇3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03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00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97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96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00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 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14.2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情景一: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厘米)

  18

  19

  20

  21

  21.5

  22

  22.5

  销售量(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问题情景二: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面包种类

  奶油

  巧克力

  豆沙

  香稻

  三色

  椰茸

  销售量(单位:个)

  10

  15

  25

  5

  15

  30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你是店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时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注意: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例如:问题一中众数是(21厘米),不要把21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

  ②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请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问题一画表格找出众数。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问题情景三:在初三数学竞赛中,我班其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名次是: 55   57   61   62    98,其中哪一个数据能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意: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如情景三的中位数是61。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请观察分析后,自解.

  诱向深入 拓展思维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单位:米)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

  ②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

  ③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数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展示应用 评价自我】

  补充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10,10,x,8(由大到小排列)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x值及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解:∵10,10,x,8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

  ∴ (10+x)= (10+10+x+8)

  ∴x=8,    (10+x)=9

  ∴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9。

  补充练习2、当5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个数集的唯一众数是6,则这5个整数可能的最大的和是(    )

  A.21    B.22    C.23    D.24

  分析:设这5个整数按从小到大排列为a1,a2,a3,a4,a5,由于中位数是4,所以a3=4,又6是唯一众数,所以a4=a5=6,此时,a2最大只能取3,a1最大取2,故a1+a2+a3+a4+a5=2+3+4+6+6=21

  解:选(A)

  3、教材P159中1、2、3

  【链接知识 归纳小结】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该数据出现的次数.如果有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比其他数据出现次数都多,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既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布置作业 】教材P163A组1、2、3,B组。

  【板书设计 】

  14.2 众数与中位数

  1.定义           例1              例2         例3

  众数:              练习1          练习2

  中位数

众 数 篇4

  2、认识众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79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能在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在统计中,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和可靠,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反映了这组数据的总体状况。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研究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板书:众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表中的原始数据

  (1)看一看:在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几粒的最多?有几人?

  (2)写一写:把9人的发芽粒数写成数列。

  (3)算一算: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是多少?

  (4)想一想:你认为在我们研究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时用平均数14合适吗?为什么?

  小结:这9个数据中,由于有两个数据明显偏小,拉低了平均数。因此用平均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情况是不合适的。

  (5)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6)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众数的意义、求法和用途。

  (7)辨一辨: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义?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求这组数据众数的思考过程

  3、做“练一练”第2题。

  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公园里有一群人在做游戏,(出示场景图:教师38岁,8个小朋友分别是7岁、6岁、6岁、6岁、6岁、9岁、6岁、6岁)

  你认为用平均数还是用众数来表示这群人的年龄?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里的平均数是10岁,而场景图中没有1个人是10岁,大部分是小于10岁,发现用平均数并不能代表大多数数据的总体水平,所以用平均数来表示这群人年龄的总体情况不太合适。而这里出现最多的是6岁,所以用众数6来表示比较合适。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具体解释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这一问题,并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3、在一次数学竞赛中,20名学生的得分情况如下:70,70,80,100,60,80,80,70,90,50,80,80,70,90,80,70,90,60,80 。

  在上面这组数据中,众数是多少?

  4、一名射击运动员连续射靶10次,命中环数如下:9,8,8,9,10,9,8,8,7,1 。在这一组数据中,众数是(   ),平均数是(   ),用(   )数来描述这位运动员的射击水平更合适些。

  四、小结:这节课你又认识了什么统计量?你认为众数和平均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整体特征方面有什么不同?

  五、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众 数 篇5

  《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p122―12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学过的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比较,认识众数。

  2.让学生在统计数据、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2.通过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众数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身边处处有数学,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保护视力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区别,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计算器、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

  1、创设情境,出示数据。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学校的五年级准备编排一个集体舞,每班选10人,这是五年(2)班的24位候选同学的身高数据。

  (课件出示24个数据)

  2、 整理数据,完成学习卡。

  学   习   卡

  (1)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完成下列统计表:

  身高(米)           

  人数(人)           

  3、小组汇报交流。

  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训练统计能力。

  1、提取数据。 寻找10个身高比较接近的几组数据。

  2、分析比较数据。在比较中让学生了解到接近众数的10个数据更加适合于参加集体舞。

  3、揭示课题: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在统计学上,我们称它为众数。(板书课题)众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课件显示)

  三、在分析比较中体验,提高解题能力

  1、分析三个统计量的特点。

  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统计量?

  (1)五年(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要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选取(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2)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3)要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2、了解三个统计量分别与什么有关。

  四、在练习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

  1、(课本第123页做一做)

  五(1)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 数                 

  (2)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这个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4)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了?五(1)班同学的左眼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2、125页完成第4题。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五(1)班:88  87  88  87  85  96  98  90  87  91

  93  99  87  95  88  92  94  88  87  88

  五(2)班:82  86  87  89  94  95  83  96  92  84

  93  97  85  98  99  88  91  90  81  80

  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有可能没有众数。

  五、在分析中总结延伸

  1、畅谈收获。

  2、布置作业。调查本班同学左右眼的视力,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

  附板书:

  众      数

  平均数        整体水平      所有

  中位数        一般水平      位置

  众  数        集中情况      次数

众 数 篇6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03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00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97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96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00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 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14.2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情景一: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厘米)

  18

  19

  20

  21

  21.5

  22

  22.5

  销售量(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问题情景二: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面包种类

  奶油

  巧克力

  豆沙

  香稻

  三色

  椰茸

  销售量(单位:个)

  10

  15

  25

  5

  15

  30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你是店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时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注意: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例如:问题一中众数是(21厘米),不要把21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

  ②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请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问题一画表格找出众数。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问题情景三:在初三数学竞赛中,我班其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名次是: 55   57   61   62    98,其中哪一个数据能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意: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如情景三的中位数是61。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请观察分析后,自解.

  诱向深入 拓展思维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单位:米)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

  ②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

  ③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数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展示应用 评价自我】

  补充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10,10,x,8(由大到小排列)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x值及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解:∵10,10,x,8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

  ∴ (10+x)= (10+10+x+8)

  ∴x=8,    (10+x)=9

  ∴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9。

  补充练习2、当5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个数集的唯一众数是6,则这5个整数可能的最大的和是(    )

  A.21    B.22    C.23    D.24

  分析:设这5个整数按从小到大排列为a1,a2,a3,a4,a5,由于中位数是4,所以a3=4,又6是唯一众数,所以a4=a5=6,此时,a2最大只能取3,a1最大取2,故a1+a2+a3+a4+a5=2+3+4+6+6=21

  解:选(A)

  3、教材P159中1、2、3

  【链接知识 归纳小结】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该数据出现的次数.如果有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比其他数据出现次数都多,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既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布置作业 】教材P163A组1、2、3,B组。

  【板书设计 】

  14.2 众数与中位数

  1.定义           例1              例2         例3

  众数:              练习1          练习2

  中位数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03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00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97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96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00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 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14.2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情景一: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厘米)

  18

  19

  20

  21

  21.5

  22

  22.5

  销售量(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问题情景二: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面包种类

  奶油

  巧克力

  豆沙

  香稻

  三色

  椰茸

  销售量(单位:个)

  10

  15

  25

  5

  15

  30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你是店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时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注意: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例如:问题一中众数是(21厘米),不要把21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

  ②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请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问题一画表格找出众数。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问题情景三:在初三数学竞赛中,我班其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名次是: 55   57   61   62    98,其中哪一个数据能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意: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如情景三的中位数是61。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请观察分析后,自解.

  诱向深入 拓展思维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单位:米)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

  ②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

  ③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数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展示应用 评价自我】

  补充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10,10,x,8(由大到小排列)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x值及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解:∵10,10,x,8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

  ∴ (10+x)= (10+10+x+8)

  ∴x=8,    (10+x)=9

  ∴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9。

  补充练习2、当5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个数集的唯一众数是6,则这5个整数可能的最大的和是(    )

  A.21    B.22    C.23    D.24

  分析:设这5个整数按从小到大排列为a1,a2,a3,a4,a5,由于中位数是4,所以a3=4,又6是唯一众数,所以a4=a5=6,此时,a2最大只能取3,a1最大取2,故a1+a2+a3+a4+a5=2+3+4+6+6=21

  解:选(A)

  3、教材P159中1、2、3

  【链接知识 归纳小结】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该数据出现的次数.如果有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比其他数据出现次数都多,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既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布置作业 】教材P163A组1、2、3,B组。

  【板书设计 】

  14.2 众数与中位数

  1.定义           例1              例2         例3

  众数:              练习1          练习2

  中位数

众 数 篇7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的说课

  徐小路   (浙江省杭州市长征中学)

  (使用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第97~104页)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信息社会“数字”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杂芜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

  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课时安排和说明

  参照新教材教师用书建议:“10.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准备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承上启下地回顾探索平均数的一些性质及简单应用。第二课时探索得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各自适用范围。 第三课时是练习实践课,目的是巩固和深化本节知识及会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用计算机计算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 :利用收集的数据整理分析,对刚接触统计不久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因此,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统计观念(即数据感)是教学难点 。

  二.学情分析

  认知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会计算平均数,这两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设置的教学目标 为:

  知识目标: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含义,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

  能力目标:进一步发展学生类比、归纳、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各种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观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构建新知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创设情境(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某小厂欲招工人一名,小张应征而来,经理告诉他:“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水平是每周300元。”小张工作几天后,找到经理说:“你骗我,多数工人的工资水平没有超过每周200元,”这时,工会主席过来说:“小张,经理说得没错,其实我们厂有一半人达到或超过中等工资水平即每周250元,不止每周200元的!不信,看看这张工资表。”看后,小张感慨:“难道是我错了?”

  人员

  经理

  领工

  工种一

  工种二

  学徒

  合计

  工资x(元)

  2000

  260

  250

  200

  100

  /

  人数f(人)

  1

  5

  6

  10

  1

  23

  f.x(元)

  2000

  1300

  1500

  2000

  100

  6900

  (2)  问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

  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问题情境,更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

  2.    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分三人小组开小型辩论会(三人分别充当经理、小张、工会主席三个角色展开辩论)。各小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实工资水平的数据全班交流。

  学生会用人数最多的工种的工资200元或中等水平工资250元来回答,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众数和中位数。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角色,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

  3.理性概括,构建新知

  (!)启发建构

  在上述数据中象“200”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象“250” 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们与其它几个数相比是不同的,有何不同?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们吗?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教师可适时补充说明:“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而“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形象语言的描述更易新知的构建。

  (2)完善建构

  练习:

  ①    在一次英语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如下:80  7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90 请指出这次英语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的中位数和众数。

  ②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3  15  10  14  19  17  16  14  12

  你能说出这一天10名工人所生产零件数的众数和中位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回答。

  结合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对练习追问:a、能说出1 2 3 4 5 6 的众数吗?b、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c、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会都是同一个数吗?d、实话实说,对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知道多少?谈谈它们的区别和共同特点.

  归纳探索结果:

  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数据;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惟一的。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链,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又把学生的探索逐步引向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

  4.实践应用,鼓励创新

  (!)请你当厂长

  某鞋厂生产销售了一批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寸(cm)

  22

  22

  23

  23

  24

  24

  25

  销售量(双)

  1

  2

  5

  11

  7

  3

  1

  ①       计算30双女鞋尺寸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②       从实际出发,请回答①中三种统计特征量对指导本厂的生产是否有实际意义?

  问题①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问题②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产上的应用。

  (2)请你评判

  甲、乙两班举行电脑汉字输入速度比赛,参赛学生每分钟输入的个数经统计计算后得到下表:

  班级

  参加人数

  中位数

  平均字数

  甲

  55

  149

  135

  乙

  55

  151

  135

  请你评判两班的学生成绩的平均水平、优秀率(每分钟输入汉字数≥150个为优秀)的高低。

  由已知中位数估计"中间"位置,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同时也是从不同角度理解概念。

  (3)请你参政:

  某市实行中考改革,需要根据该市中学生体能的实际状况,重新制定中考体育标准为此抽取了50名初中毕业的女学生进行一分钟仰卧起坐次数测试,测试情况见如下统计图:

  (图中右边的人数是指取得对应左边次数的女生人数)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并思考:该市中考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项目测试的合格标准应定为多少次较为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

  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追问:

  追问:据上述你认为合格的标准,试估计该市中考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项目测试的合格率是多少?

  让学生会用数据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制定科学决策,在用数学中学会创新.

  这一环节通过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解决,突破教学难点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深化、巩固,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实际问题,增强用数学意识。

  引例的解决:

  略解:经理的工资数据与其它数据大小悬殊,用平均数不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这时用众数(200元)或中位数(250元)来表示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比较合适。

  追问学生:如果你找工作,你会怎样去了解工作报酬?

  由于前面已将问题的难点进行分解突破,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层地意识到:要学会用数据说话,科学地分析身边的事例,以免上当受骗。

  5.              归纳小结,反思提

  教师采用谈话法与学生小结交流:

  (1)   列表对比

  平均数

  众数

  中位数

  概念

  注意点

  (2)在生活中可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特征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们各有不同的侧重点,需联系实际选择。

  作业 :

  (1)巩固型作业 :课本P101,练习:1 2

  (2)实践操作型作业 :(一周后交)

  每分钟的心跳次数也称为心率,请你们分组抽样调查初一年级50名同学的心率,并思考若你是医务室的医生,请你谈谈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率情况,据此数据向校长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布置一短一长作业 ,巩固本节和上节知识,也为下节课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是为课本P125的课题学习“心率与年龄”的开展打好扎实基础;既让学生了解自身,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设计说明:

  1.板书设计 

  投影屏幕

  众数和中位数

  1.  归纳探索结果         3.实践应用

  ............. ...........

  ............. ...........

  2.练习....... ...........

  ............. ...........

  2.时间安排

  课题引入约5分钟,概念探索约18分钟,实践应用约17分钟,小结与作业 约5分钟.(注:一节课45分钟)

  3. 教学特色

  1)以问题作为教学主线,在趣味性情境中发现问题,在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中,展开探索,在实践应用性问题中感悟数学的思维与方法,培养统计观念.

  2)以课堂作为教学的辐射源,通过教师、学生、多媒体多点辐射,带动和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个人简介:徐小路,男,1971年生,浙江杭州人,杭州市长征中学一级教师,硕士

  通讯地址:310005  浙江省杭州市长征中学     电话:0571-88084357-8034

众 数 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79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能在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在统计中,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和可靠,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反映了这组数据的总体状况。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研究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

  板书:众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表中的原始数据

  (1)提问:同学们,看到这组数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让学生说说对发芽试验的看法。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在9位学生所做的试验中,大多数学生发芽的粒数都是17粒。

  (2)揭示众数的含义。

  (3)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4)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不同含义

  追问: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情况更合适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求这组数据众数的思考过程

  3、做“练一练”第2题。

  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具体解释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这一问题,并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四、小结

  这节课你又认识了什么统计量?你认为众数和平均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整体特征方面有什么不同?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课前思考

  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一个数,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现整组数据的状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内容,有些时候,它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有些时候则不然。课程标准新增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统计量,初步了解对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比较客观地描述数据的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

  在例题2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众数:

  (1)看一看:在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几粒的最多?有几人?

  (2)写一写:把9人的发芽粒数写成数列。

  (3)算一算: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是多少?

  (4)想一想:你认为在我们研究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时用平均数14合适吗?为什么?

  小结:这9个数据中,由于有两个数据明显偏小,拉低了平均数。因此用平均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情况是不合适的。

  (5)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6)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众数的意义、求法和用途。

  (7)辨一辨: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义?

  补充以下练习:

  1.在一次数学竞赛中,20名学生的得分情况如下:70,70,80,100,60,80,80,70,90,50,80,80,70,90,80,70,90,60,80 。

  在上面这组数据中,众数是多少?

  2.一名射击运动员连续射靶10次,命中环数如下:9,8,8,9,10,9,8,8,7,1 。在这一组数据中,众数是(   ),平均数是(   ),用(   )数来描述这位运动员的射击水平更合适些。

  课前思考:

  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又一种统计量的学习。众数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新知识。它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材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黄豆种子发芽实验,抽象出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

  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众数的概念,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也渗透出了他们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让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如射击队员的选择,数据越多,频率越稳定。如能经过更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再考虑一下其他因素,可能结果会不一样。对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以补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主动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起到帮助和促进的作用。

  课前思考:

  学生对“平均分”与“平均数”可能还有些混淆,又出现“众数、中位数”这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要学生能真正理解它们内在含义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理解这些概念的意义是教学的重点。

  学习了老师们以上心得,得益不少。我想,在教学中想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借助例题2的学习,初步认识“众数”。

  1、出示例题2,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你想到了些什么?我想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想到的可能是:(1)总数;(2)平均数;(3)最多与最少的量;等等。结合平均数,复习平均数的意义。

  2、也有可能学生在观察时已经发现“17”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教师可结合学生回答揭示认识“众数”。如果学生自己没有想到,教师可引导认识。

  我觉得在这个案例中,平均数、众数都可反映这列数据的一些情况。所以例题2的目的是导入新授,初步认识“众数”。

  二、巩固对众数的认识

  1、利用练一练1,巩固如何找“众数”.

  2、利用练一连2,巩固为什么要使用众数,体会众数在生活中的价值。

  3、补充:

  出示:公园里有一群人在做游戏,(出示场景图:教师38岁,8个小朋友分别是7岁、6岁、6岁、6岁、6岁、9岁、6岁、6岁)

  你认为用平均数还是用众数来表示这群人的年龄?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里的平均数是10岁,而场景图中没有1个人是10岁,大部分是小于10岁,发现用平均数并不能代表大多数数据的总体水平,所以用平均数来表示这群人年龄的总体情况不太合适。而这里出现最多的是6岁,所以用众数6来表示比较合适。

  4、练习十六第1题、第2题。进一步巩固体会众数与平均数的含义。

  5、机动(孙老师补充的习题)

  课后反思:

  在例题2的学习中,学生们通过观察统计表一下子就发现“17”出现的次数比较多,我随即请学生猜测一下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17”会有怎样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计算平均数并揭示众数的意义。反思今天的教学,可能在教学例题2时还没有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众数的统计意义及很好的比较众数和平均数的意义。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准确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比如,例题2中平均数是14,众数是17,在这组数据中“17”出现的次数最多,出现了5次(一共9个数据),9个数据中低于平均数的数据有3个,高于平均数的数据却有6个,这时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所处的位置明显偏离中心,因而用众数代表生物组同学发芽的实验的整体情况相对更合适。

  练习十六第1题的第3小题是问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这里通过根系哪个众数出现的次数多一些来进行判断,而在练习中却遇到了两个不同的众数出现的次数是一样多的,这时就需要思考哪个众数最接近平均数来判断它是否更具有代表性。

  课后反思:

  今天教学了“众数”,教材主要是找众数,并能简单的了解众数和平均数的含义,遵照教材的思路教学教学过程一定是很松的,但是总觉得这样下来,总有些教学不到位的地方,这就是研究“众数”一个核心问题――一组数据,用众数还是用平均数来分析更合适?这一问题教材中是没有的,教参也只有一问:分析这9个同学做试验的结果,是用平均数合适,还是用众数合适?除此外,后面的习题都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显然,缺少了这样的问题,教学显得没有力度。众数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要用众数来分析数据?平均数的应用太广泛了,众数的介入又有何价值?

  例2,教参中的补问――是众数还是平均数合适?有些教参上的分析是――众数有5个,处于中心,比较合理;而比平均数多的有6个,少的只有3个,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显然不太合理。这样的理解学生很难想到,教学时只得进行启发才有此种想法,但是教学时很是费力,有些迁强附会。

  细想起来,教材中为什么没有设置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研究,我想是因为这组数据学生不太容易从中明白用哪种数更合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众数与平均数的合理性,以及我们在什么情况下用平均数合理,什么情况下用众数合理?

  课后反思:

  总感觉得整堂课上下来内容好象少了点,准备的不够充分,对于众数的意义学生课上应该理解了,都知道是在一组数据中次数出现的最多的那个数,但到实际做练习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开始混淆了。有部分学生把那个“次数”当成了众数,其实还是对概念没有理解清楚。尤其是让学生判断哪个数据更具有代表性时,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分歧,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这个解释的任务也就交给了老师。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新授的过程上得快了点,以至于学生没有理解的很透彻。

众 数 篇9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

  2.教学难点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

  (单位:厘米)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销售量

  (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

  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

  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

  例1  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答: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

  教师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1

  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

  55 57 61 62 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

  例2 (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

  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

  10 12 14 14 15 15 16 17 17 19

  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

  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

  例3 (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

  绩如下表所示:成绩

  (单位:米)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教师范解例3.

  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

  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2、3

  (四)总结、扩展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布置作业 

  教材P160A1、2、3、,B

  板书设计 

  14.2 

  1.定义 例1 例2 例3

  众数:

  中位数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的意义.

  2.使学生会求一组数据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的概念.

  难点:在一组数据中有两个居于中间的数的平均数做为中位数时的判定方法.中位数、众数的意义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一组数据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引入新课

  在对一组数据分析研究过程中,往往要了解某个数出现的最多,某个特定的数处于什么特定位置.那么这些数应如何称呼,如何利用?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探讨,

  新课

  教材售鞋一例 即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介绍完之后,可再介绍如下实例.某面包房生产多种面包,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在这个问题中,店主最关心的是哪种面包售量最好.从表中可见,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达到30个.

  接下来向学生介绍: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材中的例子中,23.5(厘米)出现的次数最多,称这组数据的众数;而我们举的例子中,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占100个中的30个,它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

  讲到此处,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后,指出80出现了7次,确定80分是学生得分的众数.(可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观察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163中间一段文字.即看数学竞赛一例,即在一次数字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依次是55 57 61 62 98前四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一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得出学生成绩最中间的数据为61,它可以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的较大变动的影响.

  由此给出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接下来指出61是上述一组数的中位数.

  要特别指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4个数据0.5,0.8,0.9,1.0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0.85,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使学生注意,这组数有“偶数个”.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应请一位学生将此例中的一组数据在黑板上从小到 大按顺序排列,启发学生找出中位数是15(件).

  还可顺势问一下,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哪些?(引导学生答出:14,15,17.)

  例3 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生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通过此例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对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结

  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又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讲述过程中需强调:

  (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2)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当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即为中位数,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

  作业 :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教学中要注意讲好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不止一个;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为奇数、偶数时的不同确定方法.

众 数 篇10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

  2.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

  (单位:厘米)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销售量

  (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

  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

  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

  例1  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答: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

  教师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1

  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

  55 57 61 62 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

  例2 (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

  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

  10 12 14 14 15 15 16 17 17 19

  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

  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

  例3 (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

  绩如下表所示:成绩

  (单位:米)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教师范解例3.

  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

  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2、3

  (四)总结、扩展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布置作业 

  教材P160A1、2、3、,B

  板书设计

  14.2 

  1.定义 例1 例2 例3

  众数:

  中位数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的意义.

  2.使学生会求一组数据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的概念.

  难点:在一组数据中有两个居于中间的数的平均数做为中位数时的判定方法.中位数、众数的意义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一组数据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引入新课

  在对一组数据分析研究过程中,往往要了解某个数出现的最多,某个特定的数处于什么特定位置.那么这些数应如何称呼,如何利用?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探讨,

  新课

  教材售鞋一例 即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介绍完之后,可再介绍如下实例.某面包房生产多种面包,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在这个问题中,店主最关心的是哪种面包售量最好.从表中可见,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达到30个.

  接下来向学生介绍: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材中的例子中,23.5(厘米)出现的次数最多,称这组数据的众数;而我们举的例子中,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占100个中的30个,它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

  讲到此处,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后,指出80出现了7次,确定80分是学生得分的众数.(可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观察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163中间一段文字.即看数学竞赛一例,即在一次数字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依次是55 57 61 62 98前四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一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得出学生成绩最中间的数据为61,它可以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的较大变动的影响.

  由此给出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接下来指出61是上述一组数的中位数.

  要特别指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4个数据0.5,0.8,0.9,1.0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0.85,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使学生注意,这组数有“偶数个”.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应请一位学生将此例中的一组数据在黑板上从小到 大按顺序排列,启发学生找出中位数是15(件).

  还可顺势问一下,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哪些?(引导学生答出:14,15,17.)

  例3 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生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通过此例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对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结

  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又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讲述过程中需强调:

  (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2)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当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即为中位数,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

  作业 :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教学中要注意讲好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不止一个;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为奇数、偶数时的不同确定方法.

众 数 篇1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 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 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3分钟) 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 (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 自学

  辅导: (8分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 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

  巩固整理: (20分钟) 本节课的概念是一种动态性、操作性校强,所以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操作演练中去体验、理解与巩固概念。

  (三)、 探究交流,发展能力 。 (6分钟)

  作为这节课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阅读图表、分析数据并计算的综全能力。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方法又巧。 利用表二计算,首先需要学生读懂这些数据的含义,其次能正确的使用小学里乘法的意义导出“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第三这样的数据的中位数的确定有一定的技巧,对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要求教高。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利于对学生“思想方法”与“意志品质”的提升。

  (四)结束新课,布置作业。(5分钟)

  学生交流心得。 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 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 :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 :作好频数统计。 完成作业本10.2.1。 学生交流心得。 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 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 :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 :作好频数统计。

众 数 篇1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的说课

  徐小路   (浙江省杭州市长征中学)

  (使用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第97~104页)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信息社会“数字”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杂芜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

  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课时安排和说明

  参照新教材教师用书建议:“10.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准备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承上启下地回顾探索平均数的一些性质及简单应用。第二课时探索得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各自适用范围。 第三课时是练习实践课,目的是巩固和深化本节知识及会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用计算机计算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 :利用收集的数据整理分析,对刚接触统计不久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因此,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统计观念(即数据感)是教学难点 。

  二.学情分析

  认知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会计算平均数,这两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设置的教学目标 为:

  知识目标: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含义,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

  能力目标:进一步发展学生类比、归纳、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各种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观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构建新知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创设情境(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某小厂欲招工人一名,小张应征而来,经理告诉他:“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水平是每周300元。”小张工作几天后,找到经理说:“你骗我,多数工人的工资水平没有超过每周200元,”这时,工会主席过来说:“小张,经理说得没错,其实我们厂有一半人达到或超过中等工资水平即每周250元,不止每周200元的!不信,看看这张工资表。”看后,小张感慨:“难道是我错了?”

  人员

  经理

  领工

  工种一

  工种二

  学徒

  合计

  工资x(元)

  2000

  260

  250

  200

  100

  /

  人数f(人)

  1

  5

  6

  10

  1

  23

  f.x(元)

  2000

  1300

  1500

  2000

  100

  6900

  (2)  问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

  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问题情境,更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

  2.    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分三人小组开小型辩论会(三人分别充当经理、小张、工会主席三个角色展开辩论)。各小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实工资水平的数据全班交流。

  学生会用人数最多的工种的工资200元或中等水平工资250元来回答,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众数和中位数。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角色,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

  3.理性概括,构建新知

  (!)启发建构

  在上述数据中象“200”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象“250” 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们与其它几个数相比是不同的,有何不同?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们吗?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教师可适时补充说明:“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而“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形象语言的描述更易新知的构建。

  (2)完善建构

  练习:

  ①    在一次英语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如下:80  7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90 请指出这次英语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的中位数和众数。

  ②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3  15  10  14  19  17  16  14  12

  你能说出这一天10名工人所生产零件数的众数和中位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回答。

  结合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对练习追问:a、能说出1 2 3 4 5 6 的众数吗?b、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c、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会都是同一个数吗?d、实话实说,对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知道多少?谈谈它们的区别和共同特点.

  归纳探索结果:

  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数据;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惟一的。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链,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又把学生的探索逐步引向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

  4.实践应用,鼓励创新

  (!)请你当厂长

  某鞋厂生产销售了一批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寸(cm)

  22

  22

  23

  23

  24

  24

  25

  销售量(双)

  1

  2

  5

  11

  7

  3

  1

  ①       计算30双女鞋尺寸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②       从实际出发,请回答①中三种统计特征量对指导本厂的生产是否有实际意义?

  问题①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问题②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产上的应用。

  (2)请你评判

  甲、乙两班举行电脑汉字输入速度比赛,参赛学生每分钟输入的个数经统计计算后得到下表:

  班级

  参加人数

  中位数

  平均字数

  甲

  55

  149

  135

  乙

  55

  151

  135

  请你评判两班的学生成绩的平均水平、优秀率(每分钟输入汉字数≥150个为优秀)的高低。

  由已知中位数估计"中间"位置,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同时也是从不同角度理解概念。

  (3)请你参政:

  某市实行中考改革,需要根据该市中学生体能的实际状况,重新制定中考体育标准为此抽取了50名初中毕业的女学生进行一分钟仰卧起坐次数测试,测试情况见如下统计图:

  (图中右边的人数是指取得对应左边次数的女生人数)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并思考:该市中考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项目测试的合格标准应定为多少次较为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

  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追问:

  追问:据上述你认为合格的标准,试估计该市中考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项目测试的合格率是多少?

  让学生会用数据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制定科学决策,在用数学中学会创新.

  这一环节通过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解决,突破教学难点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深化、巩固,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实际问题,增强用数学意识。

  引例的解决:

  略解:经理的工资数据与其它数据大小悬殊,用平均数不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这时用众数(200元)或中位数(250元)来表示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比较合适。

  追问学生:如果你找工作,你会怎样去了解工作报酬?

  由于前面已将问题的难点进行分解突破,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层地意识到:要学会用数据说话,科学地分析身边的事例,以免上当受骗。

  5.              归纳小结,反思提

  教师采用谈话法与学生小结交流:

  (1)   列表对比

  平均数

  众数

  中位数

  概念

  注意点

  (2)在生活中可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特征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们各有不同的侧重点,需联系实际选择。

  作业 :

  (1)巩固型作业 :课本P101,练习:1 2

  (2)实践操作型作业 :(一周后交)

  每分钟的心跳次数也称为心率,请你们分组抽样调查初一年级50名同学的心率,并思考若你是医务室的医生,请你谈谈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率情况,据此数据向校长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布置一短一长作业 ,巩固本节和上节知识,也为下节课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是为课本P125的课题学习“心率与年龄”的开展打好扎实基础;既让学生了解自身,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设计说明:

  1.板书设计 

  投影屏幕

  众数和中位数

  1.  归纳探索结果         3.实践应用

  ............. ...........

  ............. ...........

  2.练习....... ...........

  ............. ...........

  2.时间安排

  课题引入约5分钟,概念探索约18分钟,实践应用约17分钟,小结与作业 约5分钟.(注:一节课45分钟)

  3. 教学特色

  1)以问题作为教学主线,在趣味性情境中发现问题,在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中,展开探索,在实践应用性问题中感悟数学的思维与方法,培养统计观念.

  2)以课堂作为教学的辐射源,通过教师、学生、多媒体多点辐射,带动和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个人简介:徐小路,男,1971年生,浙江杭州人,杭州市长征中学一级教师,硕士

  通讯地址:310005  浙江省杭州市长征中学     电话:0571-88084357-8034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众 数(精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