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苏教版五上《找规律》教案(通用15篇)

苏教版五上《找规律》教案(通用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苏教版五上《找规律》教案(通用15篇)

苏教版五上《找规律》教案 篇1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的8月8号在我们北京举办了什么?为了弘扬奥运精神,动物王国也要举行运动会了!为了布置会场,小鹿和大象分别设计了两个方案,你们看,(课件出示)你觉得谁的设计方案显得更加整齐、有序?确实,小鹿在设计方案的时候运用了我们数学上有关规律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找找这里究竟有着怎样的规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每个学生都了解并且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由奥运会引入到动物王国的运动会,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通过两个方案的对比,使学生们感受到有规律的排列确实要比杂乱无章的排列要有美感。】

  二、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探究简单的周期规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鹿的设计方案,然后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这里哪些物品的排放是有规律的?它们有着怎样的规律?大家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盆花彩灯彩旗)。

  这些物体在排列上有哪些规律?(通过学生的回答利用课件展示物体的分组)。

  大家在仔细比较一下,这些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依次重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图进行观察,初步感知彩旗、灯笼和花盆的摆放都是有一定规律的,而且都是有着依次重复排列的规律,为后面学习并运用规律作好铺垫。】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1.首先我们来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

  2.提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谁来猜一猜。(请几个学生猜一猜)他说的你们同意吗?那你有办法来验证吗?你能自己解决吗?把你的解决过程在纸上表示出来。下面请大家把自己解决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我们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3.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适时板书:画图、推想、计算)

  (1)画图的策略:o●o●o●o●o●o●o●o(o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好,我们再一起来画一画。1、2、3……14、15。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课件演示)

  (2)推想的策略:左起,第l、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课件随着学生说演示)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学生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学生说,师板书:15÷2=7(组)……1(盆)答:第15盆是蓝花。

  针对算式,教师提问:能说说2是从哪里来的?7表示什么意思呢?

  注意7的单位是“组”,而不是“盆”,余下的1盆指得是哪一盆?追问,是第几组的第几盆?你看不见第七组的第一盆,看哪里?对了,因为每一组的第一盆都是蓝色的,所以第七组的第一盆也是蓝色的。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时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鼓励学生汇报多种解法,以发展求异思维和探究能力。】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大家再仔细回顾一下刚才几位同学的方法,你们都理解了吗?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彩灯的问题。

  (1)展示学生的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质疑思考:为什么除以3?(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分组)你是根据算式中的哪部分判断的?余数2表示的是第几组的第几盏?你看得见吗?看不见!你你是看哪里做出判断的?大家有没有听明白他的方法?下面来一道抢答题,准备好!(课件出示“第18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算式,追问:这里没有余数怎么做出判断呢?第18盏彩灯是第几组的第几盏呢?(强调:有余数,余数是几,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物体相同;如果没有余数,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最后一个物体相同)

  (3)重点比较:通过两题的解答,你认为用哪种方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更为合适?为什么?

  2.下面就请大家运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彩旗的问题。(课件出示彩旗图和问题。)

  提炼:这道题为什么都要除以4?余数1是第几组的第几面?我们看哪里做出判断?

  【设计意图:在提倡运用多种策略解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逐步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觉实现策略优化,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小结:

  我们刚才解决了盆花、彩灯、彩旗中有关规律的问题,它们都有着怎样的规律?像这种具有依次重复排列的规律就是周期现象!(板书:周期)解决这类问题使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根据什么来确定除数?要先进行分组,根据什么来分组?最后又是根据什么做出判断?如果没有余数又怎么判断?

  你们都理解了吗?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吧!

  六、巩固练习

  (1)你们看,小红正在串珠子(课件出示图片),她串的珠子有规律吗?有什么样的规律?你能解答这里的问题吗?(出示问题)

  (2)(课件出示下棋图)这两位同学正在下棋子,他们下的棋子有规律吗?为什么没有规律?对了,这里没有依次重复!(课件演示继续下棋)现在有规律吗?你能确定第21枚棋子是什么颜色吗?

  (3)画图形:练一练第3题。学生完成后追问:这里都是求第32个图形,为什么答案却不一样呢?因为它们的规律不一样!

  (4)(出示十二生肖图)你们看,这是什么?排在第一位的是谁?后面依次是什么?猪已经排在最后一位了,那猪年的下一年会是什么年?(课件展示十二生肖轮回图)十二生肖就是这样依次轮回排列!出示问题:1、你今年几岁?属什么?2、今年多少岁的人与你是相同属相?

  (5)(出示八个排列无序的图形)问:这些图形的排列有规律吗?你能移动其中的一个图形是它变得有规律吗?(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主要是基础性练习,同时也有开放性、拓展性练习,关注课堂中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七、总结

  课上到这里,你有了哪些收获?你会用哪些方法解决今天找规律的问题?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

  2.我们今天找到了许多规律,也用规律解决了许多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规律吗?

  3.周期现象的欣赏

  只要用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处处都有数学的知识,这种有规律的现象更是无处不在!看(课件演示),板报的花边精巧别致,敦煌的壁画张扬民族风情,连建筑物的护栏,还有广场的绿地也都呈现出规律带给我们的和谐美感!日出,日落,带给人们时间上的变化,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这样,日复一日!春天,破茧而出的精灵;夏天,清凉休闲的海滩;秋天,黄金点染的枝头;冬天,银装素裹的世界!四季就这样不断地更替,我们却永远都不用担心,寒冷的冬天来了,温暖的春天也不会太远!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内容的回顾和小结,有效落实三维目标,通过对自然规律、生活中规律的欣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八、下课!

苏教版五上《找规律》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 115-116 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去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并能运用规律去创造美。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在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在《找规律》一课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理念,并努力用各种有效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一、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用数学的需要。

  首先以东东家搬新房这个情境引入新课,通过东东用气球布置房间情境,与课前谈话内容不落痕迹地衔接起来,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欣赏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形象生动,所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比较容易调动,做到了始终让学生进入在生活情景中用数学的状态来进行探究。其次是在巩固规律时,用挂风铃、设计地毯的环节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导下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激发用数学创造美的意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规律,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学生一年级已经学过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因此,课的开始组织词语接龙游戏等,通过和学生的聊天、游戏、猜谜,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规律,起到初步感知的作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排列表演、用符号,用数字来代替摆卡片,让每个孩子在操作中再次感悟,体验到循环排列规律的方法,也使得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数感不再成为一句空话,也不是那么的牵强生硬,使学生对循环排列的规律有了更深的体验。

  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的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发现规律:创设东东家搬新房这个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排列表演,在四个人不停地依次做排头,揭示出了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让学生对规律的一种初步的意会和感悟。

  2、合作探究,说清规律:在这个环节中,我把教材提供的有效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不同方位角度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体会前、后、上、下四个基本排列规律的教学,初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在这个版块中,由于学生在表述上的不方便,有了使陈述更方便的欲望,这时引导学生用符号,用数字来代替已经水到渠成,让每个孩子在操作中再次感悟,体验到轮换规律的方法,也使得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数感不再成为一句空话,也不是那么的牵强生硬,使学生对轮换规律有了更深的体验。 

  3、变式练习,感受规律的多样性:俗话说“学以致用”,我们的课堂不是演戏,热闹,好看,而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通过房间两侧的布置,为后面的独立练习做好铺垫,在独立练习中,让学生接触不同的信息,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为后面的创作埋下了思维的伏笔。以摆-说-看,再摆-再说-再观察-再归纳的程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摆一摆自己创造的规律,说一说自己的规律,看一看人家的规律。然后再来摆一摆人家有意思的新的规律,在脑子懂得的基础上形成口头语言来表述这一规律,接着通过观察比较第一个向后和最后一个向前这两种形式的规律,归纳概括出它们的异同,达到巩固规律和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4、创造规律,服务于生活:运用巧妙的语言过渡,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他们在具体的创造操作过程中,有了独立思考的动力,设计出了个中规律,散发出了创新的火花,在最后反馈中,又回到了今天的学习主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厚实。

  整节课我以“主题情境”活动为主线,以“合作探究”活动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美。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大部分学生从开始摆出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到接受新知识一步步在交流中学会一种又一种图形移动的规律;少数程度好的学生在其他学生学习他们创造出来的机会的同时又尝试在前面的基础上迁移性地创造出更多新的规律。

  这堂课上下来,自己觉得任务还是基本完成,从学生作业来看,他们掌握的情况还是可以的。但回过头来看课堂过程,发现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首先我明显的感觉到自己上课时操之过急,给学生观察、发现规律的时间较少,就匆匆让学生说,在学生表达得不够清楚的情况下,又有点代替学生说。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我增加了表演的次数,拉长了时间,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在这堂课中我的教学语言仍旧不是很简练,而且评价语言还是不够,评价的艺术很缺乏。

  附教案:

  找 规 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轮换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着数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轮换排列规律。

  三、教学难点:发现图形的轮换排列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说清规律

  四、教学准备:

  教具:气球图四幅、墙面图片、气球卡片四张、课前谈话气球规片一张、刻印练习。

  学具:练习刻印纸、水彩笔、数字卡片1―4各1张。

  课前谈话:

  和老师玩一个“词语接龙”游戏,好吗?师说:学校。学生往下接(接出来的同学被请到前面)等到请第*位同学的时候,师问:你们估计老师下一位要请男生还是女生?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们可真会猜啊,还想不想玩?那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气球宝宝,可是有一位宝宝很害羞,它躲了起来,你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吗?

  1、红黄红黄红黄红?

  你怎么知道?

  2、红黄蓝绿红黄蓝绿红黄蓝?

  你发现了什么?

  3、红蓝红蓝蓝红蓝蓝蓝红蓝蓝蓝?

  已经3个蓝了,真的还是蓝吗?

  为什么大家的意见是那么的统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规律的世界,来找一找规律。

  [课前谈话,通过和学生的聊天、游戏、猜谜,不仅仅是拉近师生的距离,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同时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规律,起到初步感知的作用,让孩子们明白其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接触着规律,应用着规律,引导孩子们在和谐的氛围中走进规律的世界。]

  一、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1、  东东家搬新房了,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吧!他正拿着气球忙着有规律地布置自己的小房间呢!(师出示排列后的气球图)

  红黄蓝绿

  黄蓝绿红

  蓝绿红黄

  绿红黄蓝

  2、  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吗?(学生观察)

  3、  把你观察到的和同桌同学交流一下!(同桌交流)

  4、  反馈: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发现的规律(有斜看的,有移动的)

  当说到移动时,师问:刚才这位小朋友说的你们理解吗?是否很明白?你有什么办法让大家清楚地理解你的意思?(再请3人合作表演轮换的过程,每人手中各持一个气球,放在胸前,跑动一次,验证一下)

  5、  小朋友们都很善于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和表演找出了其中的规律。

  6、  请你估计一下,如果东东在下面再挂一串,那又是怎么样的排列呢?(讨论后)师述:哦,四个气球经过4次跑动以后又回到了第一种的情况,再开始变换。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发现规律”,通过创设东东家搬新房这个情境引入新课,同时又与课前谈话内容不落痕迹地衔接起来,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砸参观欣赏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形象生动,所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比较容易调动,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在学生用稚嫩的朴素的数学语言表述时,在学生指手画脚想表达得更清晰时,让学生邀请同学一起排列表演,在四个人不停地依次做排头,揭示出了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这时的表演不仅出于孩子的心理需要,更是对规律的一种极好的意会和感悟。通过假设东东在下面再挂一串,那又是怎么样的排列这个问题的思索,再次让学生回顾表演情景,意会到轮换规律的特点。]

  二、合作探究,说清规律

  1、  东东家的厨房墙面瓷砖也装修得很漂亮,这么乱七八糟的图案,一点规律也没有?

  2、  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3、  这样说起来比较麻烦,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表达起来更方便吗?(师标上数字:1、2、3、4)

  4、  请每位同学摆好数字卡片1、2、3、4,开始变,报出变后的排列------

  5、  现在老师把瓷砖的图案从下往上看,请大家看一看,规律是什么?整个图案有没有发生变化?

  6、  如果把图案竖着看呢?你又发现了什么?请同桌用卡片表示出来。

  7、  小结:

  [第二版块“合作探究,说清规律”,在这个环节中,我把教材提供的有效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不同方位角度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体会前、后、上、下四个基本排列规律的教学,初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在这个版块中,由于学生在表述上的不方便,有了使陈述更方便的欲望,这时引导学生用符号,用数字来代替已经水到渠成,让每个孩子在操作中再次感悟,体验到轮换规律的方法,也使得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数感不再成为一句空话,也不是那么的牵强生硬,使学生对轮换规律有了更深的体验。 

  三、变式练习,感受规律的多样性

  1、  刚才东东又在房间里挂了两串风铃,你来猜猜下面再挂一组的话,会是怎么样的一组呢?(师挂出后,请学生动手摆一摆,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你是怎么发现的,用手的动作来表示)

  2、  你们真了不起,那你们能否找出它们的规律,并再填下去呢?你会用惊奇的发现!

  练习纸

  1、  一个正方形分四等份,分别画上□、■、△、▲,五个正方形的图案请你找规律画出第四个正方形的图案。

  2、

  1  2    3    4    5

  5  1    2    3    4

  4  5    1    2    3

  3  4    5    1    2

  3、爱学校我,学校我爱,校我爱学,------

  A、  独立完成

  B、  反馈学生练习:

  第1题::你知道他怎么发现的?

  第2题: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

  第3题:一起齐读!

  3、  小结

  小朋友,今天我们在东东家,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而且这些规律都是轮换排列的。

  [第三版块“变式练习,感受规律的多样性”,俗话说“学以致用”,我们的课堂不是演戏,热闹,好看,而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通过房间两侧的布置,为后面的独立练习做好铺垫,在独立练习中,让学生接触不同的信息,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为后面的创作埋下了思维的伏笔。同时,让学生在独立的练习中,还给了他们一个纯净的思维空间,让我们的数学课充满着数学味。]

  三、创造规律,服务于生活

  1、  现在我们要离开东东家了,你们看,东东的小房间里已经装点布置得很美观了,只是缺了一块地毯,我们一起动手来帮他设计一块,好吗?

  要求:设计图案简洁,排列有规律

  2、  学生独立创作或同桌合作创作。

  3、  展示作品

  4、  欣赏

  (老师加上边框)哇!现在的地毯更美了,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东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大家!欢迎大家有空来玩! 

  [第四版块“创造规律,服务于生活”,运用巧妙的语言过渡,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他们在具体的创造操作过程中,有了独立思考的动力,设计出了个中规律,散发出了创新的火花,在最后反馈中,又回到了今天的学习主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厚实。]

  四、总结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  对,今天我们找到了好多规律,并用规律解决了一些问题。在实际生活当中,到处都有规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其实规律就在我们身边。

  这是实验教材第二次出现找规律,它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延续学习,比一年级下学期的同类内容要复杂些,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图形中的轮换排列的规律不是易事。针对这一现状,我设计了以上这么几个环节的内容安排。

  整节课我以“主题情境”活动为主线,以“合作探究”活动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美。

苏教版五上《找规律》教案 篇3

  一、教材及学情

  1.教材分析:“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数学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探索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规律已有初步的感知基础。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或多或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领悟、创造规律,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又因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但其又很活泼,思维很灵活。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教学,是我教学设计的重点。

  3.教材处理:基于学情的分析,我将教材进行了尝试性的处理,以教材中的主题图作为本节课的第一个层次的练习,而将学生动手创造规律、展示规律、表达规律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将教学的难度提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探索、领悟、创造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之美,体验数学之乐趣。

  5.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找探究规律的活动中,自主探究并发现规律。

  6.教学难点:能用合理、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所发现的规律,学会用“重复的一组”来表达规律,并会创造规律。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本节课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

  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规律、感悟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节课首先要让学生能够从事物中发现简单的规律,然后能准确清楚的表述规律,最终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创设多元情景、发展多元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能。我创设多元情景,如读规律、演规律,听规律,画规律,欣赏规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2.学法:《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设计了找规律圈一圈、创造规律摆一摆等操作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圈、摆、画,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逐步发展其动手、观察及推理能力。

  (2)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对比归纳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学会归纳总结,同时锤炼学生表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2.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3.激趣练习,应用规律

  4.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苏教版五上《找规律》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15-116页例1及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教具、学具准备]

  □△☆四种图形各5个,每四人小组一份,教具放大5倍一份;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老师家准备装修,想利用这两种瓷砖设计出既漂亮又有规律的墙面,你能帮老师设计设计吗?

  师边说边出示两种图案的卡片若干。(□)

  请个别学生上台摆摆。

  生1:○□○○□□□○......(提醒学生要有规律地排列。)

  生2:○□○□○□......

  生3:□○□○□○......

  生4:○○□□○○□□......

  生5:○□□○○□□○......

  师:能说说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吗?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摆法,也能简单地表述其中的规律。学生发言非常勇跃,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这时我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新课:

  1.观察发现规律。

  师:小东家的厨房装修得可漂亮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指导看书)

  小东家的墙面和地面在设计上,隐藏着规律,比一比,看谁最快找出来。

  [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说说你找到的规律。

  生1(上讲台指着图):"墙面"中间的斜线上有4个☆,向上一斜线有3个△,向下一斜线有3个○,再向下有2个□,这边也有2个□,最右边的下方是△,最左边的上方是○。

  生2:“地面”这一图中每一斜线是的颜色真是一样的。

  生3:“地面”第一行的第一格是绿色,第二行的第一格是蓝色,第三行的第一格是红色,第四行的第一格是黄色……。

  师进一步引导: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二行与第三行有什么关系,……每相邻两行有什么关系?小朋友再想想,然后在小组里合作交流。

  [教学这一过程时,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发现了不少“规律”,但仍没发现主要的“规律”。因此,这时我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最后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小组汇报。

  生4:第一行的○向后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二行的图形;第二行的□向后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三行的图形;……

  生5:竖着看,第一列的第一格○向下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二列的图形;第二列的第一格□向下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三列的图形;......

  生6:……

  [学生边说,老师边移动教具,共同验证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规律的特点是:每一行都是前一行的第一个图形往后挪形成的。]

  2.按规律,画一画。

  指导看书115页例1: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先仔细观察,再讨论。

  师:按这样的规律排下去,下一组是什么图形呢?

  请一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填写在书本上。

  3.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老师家也想象小东家那样,用四种瓷砖(红、白、黑、黄)设计出既美观,又有规律的墙面,你能开动脑筋,帮我设计吗?

  [学生纷纷动手操作起来,大部分学生能分组合作摆出各种方案。]

  小组展示、汇报:说说你设计的图形有什么规律。

  生1:红、白、黑、黄 生2:红、白、黑、黄

  白、黑、黄、红 黄、红、白、黑

  黑、黄、红、白 黑、黄、红、白

  黄、红、白、黑 白、黑、黄、红

  生3:红、白、黑、黄 生4:黑、黄、红、白

  黑、黄、红、白 黄、红、白、黑

  红、白、黑、黄 红、白、黑、黄

  黑、黄、红、白 白、黑、黄、红

  [第二、第三个学生的方法比较新颖,师:这里又有什么规律?让学生详细说一说。]

  (三)练习反馈

  完成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他们之间的什么规律。

  [老师巡视时发现:有些学生没注意观察,仍以为是第一题的规律,出现作图错误,有些学生还不会应用“移动”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

  寒假里,小明为自己的房间设计了一组有趣的图案,你们瞧(指导看书117页)

  同桌说说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来设计的图案,再独立完成。

  2.补充练习(机动)。

  请你也为你的房间设计一组有规律的图案,让你的同桌找出规律,并继续画出下一组图案。

  [评析与反思]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

  因此,我在“找规律”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活动:(1)注重知识前后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一年级已经学过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因此,课的开始我设置了帮老师设计厨房墙面的情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新知识。(2)呈现问题情景,提出思考问题。参观小东家,引出问题:小东家在墙面和地面的设计上隐藏着什么规律?(3)观察猜测,发现规律。a:观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秘密”,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b:讨论交流,验证规律。在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己想法,最后全班师生共同验证。(4)抽象归纳,应用结论。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图中排列规律,并让学生动手创造“规律”。这样的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验证、合作、交流、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

  本课由于创设了学习情境、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引导自主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学困生”跟不上学习进程。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中,我发现他们不能独立做题,或是出现较多的错误。分析原因:在大部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一小部分“学困生”由于接受能力、反应能力较慢,跟不上教学步伐。因此,无形中受到了忽视,不能较好地参与探索过程,这也进一步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少数"学困生"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好帮助和引导。

苏教版五上《找规律》教案 篇5

  活动准备

  图形卡片、小动物磁教具、排序互动游戏、彩笔、幼儿用书

  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学会按规律排序,探索不同的排序规律。

  愿意与同伴相互合作共同游戏,体验集体合作的乐趣。

  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规律

  1、出示磁教具:

  师:这群小动物在玩排队的游戏,看看它们是怎么排的?里面藏着一些小秘密,找一找,秘密是什么?(小组交流,师指导观察。)

  2、小组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师:你找到了小动物排列的规律,真聪明,你能再大声的说一遍吗?(引出规律:1只小鸡1只小兔,1只小鸡……)

  3、出示图:

  师:(师做神秘状)这面旗的后面应该死是什么颜色的旗?(规律:红、黄、红、黄……)。

  4、让幼儿说各种图形的排列规律:

  (1) 师:寻找这组规律?

  △○△△○○△△△○○○

  (小结:越来越多,是递增排序。)

  (2)师:寻找这组规律?

  △△△△○○○○△△△○○○

  (小结:越来越少,是递减排序。)

  二、互动游戏,找规律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很多排序的方法了,下面我请小朋友来站队,自己创造规律,并说一说。

  1男1女排队法 2男2女排队法

  1女1男排队法 2女2男排队法

  1男1女2男2女(递增法或递减法) 我的创新

  三、做一做

  师:数学乐园里有很多游戏,我们一起去玩一玩,做一做吧?

  1、师:清晨,小朋友们在跑步,他们是怎样排队的?后边的小朋友怎么排?你知道吗?

  2、师:图形宝宝有的贪玩,跑出去玩了,你能找到他的.排列顺序并进行涂色吗?

  3、展示作业

  师幼共同小结:按规律排序的方法有很多,可按颜色、大小、形状、长短、高低、数量、方位等特征排序。

  四、活动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有规律排序的事物。

  2、到各个活动区域自己探索。

  反思

  孩子回答时,请孩子共同复述,是一个不错的亮点,这样即提高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让孩子明白物体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序的。所以,孩子在操作时就显得异常的轻松,孩子也乐意参与到活动中去。这个活动从开始到结束,老师始终要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孩子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真正体现活动的主体性。

苏教版五上《找规律》教案 篇6

  根据《新纲要》中,主动活动教育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找规律》,目的就是让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主动创设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投身实践,这样幼儿身心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中班幼儿正处于思维活跃期,好动、好问是他们的年龄特点。本次活动,我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幼儿数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整合,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活动,幼儿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的间隔排列;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列;并培养

  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活动的重点: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规律。活动的难点:在有规律的排列中会表现2——3种规律。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活动中,边玩边学。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幼儿自由探索,活动一开始以游戏引入,让幼儿寻找卡片,观察卡片上有什么,找找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各种事物的不同排列,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法能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大大的提高。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是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找出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补完整,以加深巩固有规律的间隔排列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由于每一个幼儿都不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补规律的操作活动中准备教学具时,按幼儿的能力来分,能力强的有2——3种规律,能力弱的有一种规律,再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和发展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第三部分是让幼儿尝试自由排列的活动。这是活动中的难点,让幼儿尝试在有规律的排列中表现出2——3种规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苏教版五上《找规律》教案 篇7

  【教学内容】: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九册59页-62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一、观察、操作,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1.出示御小操场地板砖、御道街路牙、午朝门城墙等图片师:老师带来几张南京的照片,你能观察出建筑物的规律吗?(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建筑物的有序排列)2.学生分组动手操作,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师: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你们会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设计一种这样有规律的图案吗?每组材料袋里有5个红圆片、5个绿圆片和一张白色长条纸,根据活动的要求进行设计活动要求:(1)小组交流讨论,设计一种有规律的图案         (2)把圆片按所设计的规律粘在长条纸上         (3)小组选派代表汇报  全班交流,展示各组图案,让学生说说各个图案摆放的规律。(1)● ◎ ● ◎ ● ◎ ● ◎……(2)● ● ◎ ● ● ◎ ● ● ◎……             (3)● ● ◎ ◎ ● ● ◎ ◎ ● ● ◎ ◎……(4)◎ ● ◎ ● ◎ ●◎ ●……(5)◎ ◎ ●◎ ◎ ●◎ ◎ ●……(6)●◎ ◎ ●◎ ◎●◎ ◎ ●◎ ◎……(7)◎ ● ● ◎ ● ●◎ ● ● ……(8)◎ ◎ ● ● ◎ ◎ ● ●◎ ◎ ● ● …………二、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1.探究解题策略:在图案(1)中,我们看到8个圆片。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个圆片是什么颜色的?自己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注意每一个小组交流的情况,发现学生采取的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2.全班交流。师: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1)画一画:●◎●◎●◎●◎●◎●◎●◎● (●表示红圆片,◎表示绿圆片)第15个是红圆片。追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2)写一写:左起,第1、3、5……朵都是红圆片,第2、4、6……朵都是绿圆片。第15盆是红圆片。追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红圆片,双数的都是绿圆片)(3)算一算:把每2个圆片看作一组,15÷2=7(组)……1(个),第15个是红圆片。追问:为什么把2个圆片看作一组?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根据余数是1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5个是红圆片呢?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 ●◎    ●◎     ●◎   ●◎   ●◎    ●◎   ● 强调:第15个圆片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个圆片相同?比较反思。如果是这种排列规律:◎ ● ◎ ● ◎ ●◎ ● ◎ ●……第15个圆片是什么颜色呢?指名学生口答,追问:同样是这两种颜色2个一组分成7组余1 个,为什么是绿色呢?让学生充分说说,使学生明确确定第几个是什么颜色时要注意每组的排列顺序 三、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1.研究图案(2)● ● ◎ ● ● ◎ ● ● ◎……提问:“第17个圆片是什么颜色的?第18个圆片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1)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17÷3=5(组)……2(个)18÷3=6(组)观察算式你发现什么?为什么要除以3,余数2说明什么?没有余数说明什么?(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追问:第50朵、第100朵花是什么颜色?引导学生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2.研究图案(3)● ● ◎ ◎ ● ● ◎ ◎ ● ● ◎ ◎……提问:从左边起第21个圆片、第23个圆片分别是什么颜色?(1)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进行解答。21÷4=5(组)……1(个)23÷4=5(组)……3(个)(2)观察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都要除以4呢?根据余数怎么判断是红旗还是黄旗呢?   ● ● ◎ ◎ 强调余数与红旗黄旗的对应关系。  余数是1、2是红旗。 余数是3及没有余数是黄旗。 四、提升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做p60练一练

苏教版五上《找规律》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并运用事物排列规律

  2、能仔细观察物品排列规律,发展幼儿观察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有规律的意识,发现规律

  活动准备

  1、布置活动室,在室内挂有各种规律排列的物品(气球、小旗、各种图形)

  2、 三个大小不一的魔术盒、幼儿每人一套图形

  3、 印章、珠子、蜡笔、粘贴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寻找活动:如何挑

  1、孩子们听音乐以有规律的踏点步进入活动室

  2、 师:“孩子们,你们看,今天我们的教师真美丽,你能发现有什么?”

  (幼儿找出①按颜色排列的规律:气球是按红黄顺序排列的,小旗是按红蓝得顺序排列的……②按图形排列的规律:三角形、正方形、圆形。③找出其他按大小、高矮、长短等规律)

  二、采用变魔术的形式,学习掌握事物的规律

  1、师:“我这里有三个魔术盒,看看他们有什么规律。”(一个比一个小或一个比一个大)

  师:“我们打开其中一个魔术盒,看看里面会变成什么?”从第一个魔术盒里找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个孩子们一个动作:拍手拍腿各一下,拍手拍腿各两下,拍手拍腿各一下……教师和幼儿一起练习动作,幼儿说一说其中的规律。

  2、打开第二个魔术盒。里面“变”出来的是两张图片

  带领幼儿观察图片一:四个盘子,盘子里装着糖果分别是2个、3个、4个、5个。请幼儿找出其中的规律:一个盘子里的糖果比另一个盘子里的糖果多一个。

  带领幼儿观察图片二:四个鱼缸,鱼缸里游的金鱼分别是2条、4条、6条、8条。请幼儿找出其中的规律:一个鱼缸里游得金鱼比另一个鱼缸里游得金鱼多两条。

  3、打开第三个魔术盒

  送给每个幼儿一盒几何图形。幼儿自由摆一摆,要求有一定的规律。排列好以后可以告诉老师和好朋友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

  三、幼儿动手操作复习对规律的认识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印章、珠子、蜡笔、粘贴图片等,要求操作中体现一定的规律特点。

  四、活动延伸:在街上、家里找一找那些东西是有一定规律

  教学反思

  1、 本次活动我以规律的广泛性存在一切事物中的特点而设计的。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展开活动,在活动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寓教于乐。孩子们通过拍手拍脚的动作找出规律,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递增、递减的规律,通过用摆图形找出颜色、形状的规律。最后幼儿在穿珠子、粘贴图片等操作过程中去掌握规律的普遍存在,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 在教法上我采用多层次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活动开始让幼儿观察活动室的物体,幼儿按颜色、形状、大小、长短、高矮观察其中的规律存在,逐渐过渡到永动作拍出的规律,用图发现数的递增、递减规律,用图形摆出规律等层层深入,为幼儿认识规律加深了难度。

  3、 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参与的欲望较强。幼儿通过观察去寻找规律,用动手操作去发现规律,用动作去体现规律,用各种感官去变现规律。幼儿在看、说、动、做中思维十分活跃。

  小百科: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谓整齐而有规则。

苏教版五上《找规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发规律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做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

  请学生继续讲,然后设疑,

  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比如每天锻炼身体时喊口令,111211112111121……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那么现在我们来一起做个游戏,在黑板上画□○,猜接着画什么?老师随便画个+,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来观察,来猜测。再画一组图片,让学生来主动参与讨论。

  三、授入新课

  出示课件图片,让学生自己来寻找规律。

  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自己试一试。

  2、全班交流。(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查,帮困难学生)

  3、学生向同学们汇报自己的不同方法

  第一种:单双数的方法

  第二种:自己画的方法

  第三种:跟课本上同样的方法

  对于第三种,特别需要强调学生要理解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特别余数是1表示每一组的第一个,余数是0表示最后一个

  书写算式:15÷2=7(组)……1(盆)

  比较反思,什么方法好,什么方法快!

  一、 练习试一试

  1、首先让学生观察彩灯,找出规律。

  2、寻找几个一组,动手画画

  3、确定总数,几个一组,然后根据余数确定是什么颜色?

  4、对于彩旗中的规律,特别强调学生确定每几个一组,余数的对应情况!

  二、 练习练一练

  1、确定好几个一组,然后列算式解答

  2、同样的方法,来确定

  3、首先通过计算,来确定所选的序号的余数是几,然后确定是什么图形!

  三、 提升练习:

  1、爱数学爱数学爱数学……

  第28个字是谁?

  2、我们爱数学爱数学……

  第28个字是谁?

  3、在前28个字中,一共有几个“爱”?“数”有几个?“学”呢?

  四、 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并学习了如何寻找规律,并根据规律进行探索。在今天的学习中关键首先要找出第一个循环,并确定是几个一组,然后根据余数来找出符合规律的数,希望同学们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探索!

苏教版五上《找规律》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

  2、说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活动中,经历发现生活中有规律排列现象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身边事物,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美。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事物中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3、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4、动手动脑,找出规律,巩固发展。

  5、教学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游戏引出规律

  (板书:找规律)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在这一部分,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规律。

  老师在这一部分重点指出:有一种规律是事物重复出现,重复的是哪一部分,学生起来回答,老师用圆圈重重地划出。

  之后,过渡到形状规律。

  之后,我领着学生进行拍手游戏,拍手也是有规律的。我一句话也不说,只管着拍手,当学生听出我拍手的规律时,不自觉地跟着我拍起来。那种全班同学都动手的感觉,真好!有人说,老师就是一个表演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很希望能够拥有表演的艺术,能够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3、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既然在贴图和拍手中都存在规律,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也有规律。引导学生找找身边的规律,生活中的规律。有的同学说:“晴天雨天”,这个时候,老师要指出并分析这不是规律。有的同学说得很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早晨、中午、晚上”……红绿灯等等。

  4、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这一部分,让学生利用手中课本,按照一定的规律,在书上涂上颜色。摆完后,交流展示的时候要让别的学生说出是按照哪样的规律来排列的。

  5、教学总结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一起归纳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最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律?

  五、说教学反思

  课堂设计循序渐进,基本上能引导学生把规律认识透彻。这堂课对学生的评价及时、有效。

  这节课学生前段时间表现很好,精力集中,接近下课时,学生有点精神涣散。因为知识点简单,学生在动手操作上浪费了一些时间,这方面我处理得不大好,本应该再讲数字规律的,但是我这节课却没有涉及到。另外我感觉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给我批评指正,我虚心接受,并将努力改善。

苏教版五上《找规律》教案 篇11

  一、说教材

  《新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找规律》,目的就是让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主动创设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投身实践,这样幼儿身心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二、说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的间隔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列;并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三、说重点

  活动的重点: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规律。

  四、说难点

  活动的难点:在有规律的排列中会表现2至3种规律。

  五、说教法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活动中,边玩边学。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六、说活动流程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即自由探索、动手操作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尝试自由排列。

  第一部分是让幼儿自由探索,活动一开始以游戏引入,让幼儿寻找卡片,观察卡片上有什么,找找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各种事物的不同排列,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法能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大大的提高。

  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是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找出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补完整,以加深巩固有规律的间隔排列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由于每一个幼儿都不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补规律的操作活动中准备教学具时,按幼儿的能力来分,能力强的有2至3种规律,能力弱的有一种规律,再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和发展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

  第三部分是让幼儿尝试自由排列的活动。这是活动中的难点,让幼儿尝试在有规律的排列中表现出2至3种规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苏教版五上《找规律》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数是十位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是十位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和同桌比一比,看看谁第一个到达终点。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基础练习

  11x12+3630x23+8670x90-150

  800-22x21(37+13)x2612x31-12

  三、综合运算

  1、看谁写得多。

  x=400x=1200

  x=400x=1200

  x=400x=1200

  2、南瓜每筐22元,萝卜每筐18元,买了10筐南瓜和20筐萝卜。(1)两种蔬菜各付多少钱?(2)一共应付多少钱?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算法。

  第1小题中强调“各”字,就是“分别”的意思。

  南瓜:22x10=220(元)萝卜:18x20=360(元)

  第2小题解法多样化,让学生尝试列四则混合运算,

  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2x10+18x20=580(元))

  3、根据下面的价格来计算。

  品名单价

  篮球60元足球35元

  排球40元羽毛球拍18元

  书包30元

  1)买20个足球,要付多少钱?

  2)王老师要买35个书包,带上1000元够吗?

  3)黎明带上200元,可以买哪些东西?

  4、王师傅一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能加共26个零件。

  工作5天能加工多少各零件?(26x8x5)

  四、课堂小结

苏教版五上《找规律》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具准备

  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

  5×3=3×4=14×4=15×2=

  10×3=50×8=40×2=50×4=

  2、说一说。

  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1、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

  2、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3、揭示新课题。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

  三、讲授新课

  1、教学“找规律”。

  (1)交流算法。

  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

  第二:50×10=50×2×5=100×5=500

  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组发言。

  4)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40×30140×30

  (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

  3、试一试。

  课文第27页“试一试”的第1、2题。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1-4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五、作业设计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找规律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苏教版五上《找规律》教案 篇14

  一、说教材

  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共安排两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根据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作为重点。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我来谈谈我对教法、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我来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首先让学生们做游戏,5位女生排成一队,在每两个男生中间站一个女生。让学生们数一数男、女生的人数。接着提问:照这样排,6个男生中间可以站几个女生?7个呢?20各呢?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课题:找规律)。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图画)让学生观察图中画了那些物体?哪两个物体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设计的意图不仅可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也能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接着分别出示夹子和手帕图,蘑菇和兔子图,篱笆和木桩图,让学生说说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让学生在桌面上摆小棒和小圆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进一步体会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们举间隔排列物体的例子,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

  接着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的第2、3题)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屏幕的演示,让学生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然后通过做游戏。发现新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发言。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能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最后来谈谈我对教学本节内容的板书预设)

苏教版五上《找规律》教案 篇15

  背景:

  这是一堂在新教育实验第七届研讨会上,在一天半前由与会教师临场电脑点课而定题的供研究探讨而上的“家常课”。

  当时年会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新教育研究中心倡导听课模式的双关注:既关注教师更关注学生。关注教师所定目标的准确性、实施策略及达成度,关注教学环节的干净,关注课堂节奏的疏密,关注教师的教学机智;您更应该关注某一个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学习清单、参与度、练习的质、量,情绪及思维的变化。[参见大会手册157-160页]

  席争光老师简介: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白坡小学教导主任。河南省小学数学名师,先后被评为省骨干教师,洛阳市名师,洛阳市业务标兵,吉利区明星教师,区拔尖人才。多次参加省、市小学数学教学大赛,均获得第一名。2005年10月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第7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所做《圆的周长》一课获大赛一等奖第三名。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各种级别奖励并发表。

  教材介绍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 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是现象的周期。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

  发现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是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 在例1的画面里,由近到远依次是盆花、彩灯、彩旗,它们摆放顺序的规律都表现在颜色上,十分醒目、容易发现。教学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通过问题“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明确了研究对象、教学次序、观察内容。学生看出各类物体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说不到位。要提高交流的质量,通过说摆放的顺序进一步体会规律。如盆花,学生一般说成“一盆蓝花和一盆红花间隔着摆的”。要引导他们理解“每2盆为一组”,“每组都是先1盆蓝花,再1盆红花”。再如彩灯是“每3盏一组”,“每组都是1盏红色、1盏紫色、1盏蓝色”。彩旗是“每4面为一组”,“每组都是先2面红色,再2面黄色”。能看出一组的数量和一组里的次序,就发现了周期,对规律的理解就准确了。例题教学的第二步是回答“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问题以及紧接着的“试一试”。让学生根据看到的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从而对规律的确定性有更深的体会。所问的盆花、彩灯、彩旗都没有画出来,它们的颜色不能直接看到,只能依据规律进行推理。教材里的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都是学生再现周期规律进行的推理活动。各种方法都有特点,也有其局限。对各种方法的评价和采纳,要让学生体会并逐步选择。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画一画”,会感觉比较麻烦,如果花的盆数再多些,画的也更多,对第二种方法“单数盆是蓝花、双数盆是红花”会最感兴趣。对第三种方法“用除法计算”会感到比较难,不愿接受。这些体会都是暂时的,到了“试一试”里,他们又会感到前两种方法都不太好,转向用除法算了。用除法算的难点是怎样根据余数作出正确判断,要给学生两点指导:一是想一想,“余数”在第几组物体里。二是画出一组,余数是几就圈第几个,答案就清楚了。如15÷2=7(组)……1(盆),第15盆花是第8组里的第1盆,表示第15盆是蓝花。又如17÷3=5(组)……2(盏),第17盏灯是第6组里的第2盏,表示第17盏是紫色灯。再如23÷4=5(组)……3(面),第23面旗是第6组里的第3面,表示第23面是黄旗。

  “练一练”对其他活动、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预计,重点仍然是发现和表达各次活动、各个现象里的顺序规律。前两道题的周期载体仍是物体的颜色,第3题变为形状;第1、3题的顺序规律仍表现在画面里,第2题则用语言文字告诉学生。这些变化能提高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练习十第1、2题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周期现象。第1题12种生肖(12年)是一个周期。教学第1题时,可以先在自己的生肖下写出年龄,再写相邻生肖、其他生肖下的年龄,然后想“接下去的年龄该写在哪里?”体会12年是一组。

  席争光课堂简案《找规律》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的情境,使学生发现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规律。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优化,理解和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对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进行语言描述。 2、对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发现规律,语言描述。 1、老师画气球,学生发现规律。 2、学生用语言描述规律。 二、自主探索,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照这样画下去,第十五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学生自主探索。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5、学生评议方法。 三、拓展研究,优化方法。 1、出示一列灯笼(每三个一组,按照红紫蓝排列)和一列彩旗(每四个彩旗一组,按两面红色两面黄色排列)。 2、发现规律,语言描述。 3、出示问题,自主解决。 4、优化方法,完成建构。 四、课堂巩固。 1、做60页 “练一练”第一题。 2、做60页“练一练”第二题。 3、课堂游戏。 五、课堂总结。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苏教版五上《找规律》教案(通用15篇)

微信扫码分享